大学生支教范例6篇

大学生支教

大学生支教范文1

一份家访问卷

在支教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我们走访了当地30多位家长和学生,就我们关心的问题,他们这样回答――

“为什么把孩子送过来?”

“你们不要钱。”

“代课老师太多,教学质量跟不上。”

“这里基本上是七八十年代出来的老师,教学思想和方式跟不上社会需要。”

“动脑子就好,不让脑子闲着。”

“只要把书念成,我们供娃把书念好,人也瞧得起。”

“我不想让她在这儿生活一辈子,这儿太苦了。”一个家长,同样也是一位母亲含着泪告诉我们这些。

“农活忙,对学生学习不够重视”“家长不重视,眼里只有钱,孩子不上,家长不供。”

“在土地上刨了一辈子,绝不能再让孩子们受这苦了……”

“英语学习有何变化?”

“我也懂点英语,孩子起码初一学过的英语单词基本上都会了”孩子们对英语有兴趣,在家有念单词的,有复习功课的。

“记了,就是记不住;没意思,讨厌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授课,我们用英语歌、英语顺口溜、英语文章的分析、游戏等形式,让大部分孩子可以大胆开口说了,摆脱了哑巴英语的现状。

“支教时间是否合适?”

“暑假期间最好,以不耽搁支教学生的时间为准。”

“时间当然越长越好了,最好一放假就过来。”

“好好学,时间长短无所谓”即要求我们教学要有效率。

家长们普遍反映时间越长越好,认为我们支教队伍上课时间合理,课容量合适。部分家长认为,一个月最合适,一放假就过来帮孩子们补习挺好的,因为在此期间,田里的活不是特别多,家里基本不用孩子帮忙,因此,他们希望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多呆几天,多学一些东西。

“对我们的开班情况有何意见?”

“小学班讲得太快,起点有些高,出现孩子只会读不会写的现象。”

“开班可以多样化,让孩子多学些东西,综合发展。”

“学习地点越近越好,希望开班授课的地点可以分散。”

走进南章村小学

2007年7月20日,我们到达支教目的地,在校长的帮助下,入住南章村小学的老师卧室,进行了一下午的调整,并与部分孩子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当地孩子们的课程需求,主要是英语和数学。次日,我们集合了所有孩子,在教室里做了比较正式的自我介绍,引导他们做了一系列的小游戏,减少了彼此的陌生感。

当日即开始分班,我们分为小学班、初中班和高中班。早晨统一规定为英语,下午为数学,对高中的学生,因人数相对较少,我们进行小班辅导,并根据其需要进行数理化的有关辅导。

通过近18天的教育工作以及与孩子的接触,最后我们以家访的形式,与部分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从中发现了当地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代课教师问题

我们发现,当地农村中小学还存在大量的代课教师,其原因有:一是教师待遇低,在职教师流失多;二是由于地方财力问题,不接纳或象征性地接纳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而大量地招收廉价的代课教师(200~300元/月)。农村中,代课教师人数多,整体素质不能保障,又与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势必影响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提高。

教师学历问题

部分学校老教师较多、且学历较低,整体上教师学历的分布不均衡,偏僻的学校教师学历绝对偏低。

在走访过程中,有家长指出部分教师乘课余时间去西安、咸阳等地带家教,无暇顾及本职工作。因收入的原因,农村教师心不安稳,对工资的满意度很低,于是,经常寻找机会改变工作环境或岗位,因此,大多数教师不专心工作,责任感不强。

生源流失问题

在西部农村,由于教育条件差,加上学生、学校、家庭、地方等方面的经济困难、升学困难、地方文化落后等原因,初中学生,特别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流失、辍学等现象多。一位初三学生对我们说:“初二的时候班里还有60多个,到初三就只剩40多个了。”

“这里的人目光短浅,眼里只有钱,光想着孩子出去可以挣点钱,补贴家用。有的孩子放假的时候就到小作坊去打工。因此,出现家长不供、孩子不学的状况”,一位孩子家长这样说。据我们走访了解,大部分孩子上完初中就去城里或者别的地方打工挣钱,我们认为,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一、村民唯钱是图,想让孩子早日成为家里的经济来源,成为劳动力;二、当地交通不方便,学生家离学校太远,不安全;三、虽然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对农村实施了“二免一补”,但高中并不享有,因经济问题,大部分学生只学到初中;四、孩子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了信心;

综合教育问题

家长们希望我们志愿者给孩子们进行综合教育。据我们了解,学校音乐课根本没有开设,部分学校的美术课也是由一位教其他科目的老师代上,而且学生没有教材,所谓的美术课只是由老师在黑板上随便画些什么,学生在下面照着画就可以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现状令人无可奈何。

部分家长对我们志愿者有才艺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多接触一些,多发展一些,综合性地成长、接受教育。

教育硬件问题

硬件设施落后问题突出。我们所处的南章村小学有一台电脑(从来没用过)、现代远程教育配件、图书角和一些相关体育运动器材。但这些东西对农村孩子来说,只可看不能用。部分老师因知识水平有限,根本无法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孩子进行相关教育。

支教者手记

短短的支教生活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

教育,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调查中发现,在朴素的农民心中,读书依然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他们认为,要在当今社会立足,就需要知识。因此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他们都会下大力气培养子女,并希望他们将来走出农村,摆脱贫困。

从受教育的主体来看,农村孩子的求知欲很强烈,他们会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由于农村困苦环境的砺炼,又让他们更早地懂事,更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也更加刻苦。没有见过他们,你就无法体验他们坐在教室中的欣喜与满足;没有见过他们,你就无法感受他们站在校外远望的羡慕与辛酸。

可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家境的相对困难,使多少这样的学生离开了自己所渴望的地方。知识的落后,意味着一家一户的愚昧、贫穷、痛苦,这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利。

其次,国家的经济援助要跟上,县里对贫困山区的资金需求应该多加重视,发展农村硬件建设。按国家、省市的要求,像中心小学、初中这种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必须要有单独的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仪器室,但实际上我们走访和了解的这些学校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还有就是仪器、图书的配置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图书为例,按要求学生人均图书中心小学必须达到30册,乡镇初中必须达到25册,实际上大部分农村学校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的。

大学生支教范文2

一.宣传背景

大学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服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强化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湖南师范大学麓山教育学社组成了赴云南楚雄暑期支教调研队是响应并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二.宣传主题

送教下乡——让爱弥漫芬芳

三.宣传目的

我们宣传的目的首先是提高我们支教队的影响力,将我们支教的成果很好的展示给大家。在宣传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对支教地区的教育状况有一个很好的了解,给那里的孩子带来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教育之路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我们支教的初衷与希望——给那些孩子们带来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更好的理念。让我们的爱心一直传递下去!

四.宣传人员

组长:张文婧

成员:王丽娟、罗素、李静、朱小坤

五. 宣传时间

xx年4月至9月下旬(暂定)

六.宣传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麓山教育学社暑期赴云南楚雄州永仁县支教团队

七.宣传手段

1.媒体宣传,借助各类大学生网站:星网、翔网、校园网、新闻网、等。并且与当地媒体联系积极做好沟通合作事宜。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对这次支教活动宣传。

2.条幅宣传,我们将会制作本次支教的宣传条幅,打响我们宣传的气势。

3.张贴海报,介绍此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并联合其他各部及时更新整体活动的进程。

4.网络宣传,我们已成立专门的博客,微博。介绍我们的最新动态和活动进程,并通过同学们在各组织的qq群里发一些关于支教的内容进行宣传,进一步使支教传播到更多的同学。

八.宣传过程

(一)前期策划宣传

1.资料准备:关注当地教育情况,并进行宣传报道,为之后的实践成果宣传方案做好准备,挑拣典型新闻进行探讨学习。

2.队员培训:搜集历年支教训练宣传稿,做好新闻稿件及图片储备、整理工作。总结准备阶段的收获,确定前期分工,加强团队意识,增强新闻敏感,购买报纸、阅读网站,了解新闻媒体的特点及暑期实践专栏,增加对新闻报道的认识。

3.联系媒体:6月1日前收集并整理媒体联系方式和新闻报料途径。

4.物质准备:数码相机等宣传工具。明确拍摄任务。

5.横幅准备:负责团队服装设计等标示用品和前期宣传横幅、喷绘、彩绘、宣传单等广告。

6.方案策划:明确活动亮点,了解每个活动的流程与意义,发掘活动的新闻点;对宣传步骤及任务,明确分工等进行总体规划。

7.微博、博客创建:申请加入各媒体有关校园新闻、暑期实践的论坛、博客,启动实践队博客,以进行新闻宣传和心得交流。

(二)中期宣传

1.具体活动宣传:

对于支教队员的上课活动做好拍照的准备,以及在调研过程中的场景,还有文艺汇演的整个拍摄过程。

2.海报的制作,新闻报道、联系媒体为了扩大活动影响。

3.心得整理:指定一名队员负责收集整理各个队员的每日心得,并做好存档工作。总结以往支教队伍报道经验教训,提醒整个支教团队树立广泛的宣传意识,从宣传角度做好团队支教日记、心得方面的写作的引导,使每位队员具备基本的宣传意识。

4. 6月20日前做好告别晚会的策划书,并大致安排好晚会节目单

(三)后期宣传

1.照片、dv剪辑:对活动中的照片、dv进行整理,存档。

2.新闻整理:对活动中各个新闻媒体发表的相关新闻图片进行整理,存档。

3.制作成果报告:将新闻、心得、照片制作成册。

九.现场经费

(一) 制作横幅、宣传册、喷绘。

(二) 团队服装

大学生支教范文3

为了这次支教我前期准备了很多,在得知要去衢州江山峡口去为那里的留守儿童上课时我就开始准备。为了给那里的孩子带去各样丰富的知识,我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志愿者。通过严格的挑选从中选出来自各分院系的佼佼者,并要求其再出发之前就准备好自己的教案。为了改善当地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同时也是为了然支教的老师能更快的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再出发前我们就在杭州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和礼品。

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一个宁静的小镇。峡口给我的第一印象宁静安逸,来到峡口后团委书记叶益文就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为我们安排好住宿并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峡口留守儿童的状况。通过叶书记的介绍我感到峡口的政府还是十分关心镇里的每一位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学习生活条件。之后我们有实地了解了整个峡口镇,为我们的实地招生打下基础。在今后的两天我们通过发传单,播广播,设摊点,走家庭等一系列措施召集峡口的中小学生。在招生期间有家长十分支持我们的活动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着报名。其中有这么一个家长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也没有什么文化放暑假我也只能陪孩子玩玩,不能教他们学习,你们能教他们学习,讲很多东西给他们。虽然这话听起来用些不是很通顺,但我可以在这之中听的这位父母的期盼。他是希望我们大学在帮助孩子学习的同时给他们讲一些有关外面世界的东西为他们开阔眼界。我们不仅仅要把知识交给他们更要把一种理念一种态度带给每一位孩子。不仅仅是家长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还有不少孩子也很喜欢我们喜欢“希望之光”学校。在我们设的每一个摊点之前都有很多小孩聚集,他们对我们都十分好奇,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通过招生我们有了161位学生,开班的第一天每一位小朋友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之后的每一天我们都是按部就班的教学,作为这一支实践队伍的队长除了要进行正常的教学之外,我和要联系当地的一些干部和退休教师。在于他们的交谈之中我感受最多的就是关心,每一次我们在当地遇到一些问题以后他们都会很热情的帮助我们。在于很多退休干部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很多奉献的精神,他们为了留守儿童能过上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他们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孩子们上课和孩子们做游戏。就是因为他们的关爱峡口来的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没有感到孤单,也是他们的细心照顾峡口的很多留守儿童都多才多艺。在上课时我很明显的感受到每一个小朋友都爱学习并且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授课之余我会和很多小孩聊天,了解他们的家庭深入他们的内心。虽然这里的小孩不像城市那样眼界开阔,不过他是多么的纯朴多么的善良。我曾记得有这么一个孩子她叫祝莉莉,她在她自己的作文里这样写到:我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我现在要好好向每一位大哥哥大姐姐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让爸爸妈妈在这么辛苦。

大学生支教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社会实践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相应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其核心是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安定与变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应负的责任,即将自己的存在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对大学生来说,关心现实问题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当前报效祖国最实际的行动就是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提高汲取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夯实社会责任感,使自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的原因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但是近几年关于大学生责任感出现了诸多了负面新闻,让我们感到深深的忧虑。按照弗洛姆的观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大学生责任感出现缺失。

1、理论教学的内容泛化,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在高校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这些课程无疑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多有重复交叉,课时的占用过多,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且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脱离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而任课老师又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的教授方面,教育的方法又以灌输式为主,课堂说教过多,很少联系学生的自身情况和社会现状,这些理论知识的学多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不能适应社会与学生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缺乏社会实践体验,所以对社会责任感这个概念的形成还停留在书本上,无法形成对社会责任的理性认识。

2、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队伍的问题

一些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他们没有真正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在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上,“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还是存在。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待遇得不到落实,发展前途不明朗,所以少数老师不能做到教育育人,为人师表。

同时大学的教师趋于年轻化,年轻的老师缺乏社会阅历,上课的经验不足,不能很好的诠释社会责任感的概念。同时教师的行为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现在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他们在工作中更关心他们的学历或者职称,忽视教学技能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全面育人的职责,他们没有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做出典范。

3、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年代出生的,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在家里娇生惯养备受家长的呵护,家长可以任由他们对什么事都不负责任,只要好好学习对自己负责任就可以,造成大多数大学生是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更有甚者,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责任,更没有责任的体验。另外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不足,不能正确理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不能肩负起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

二、大学生支教活动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支教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大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了解国情民情,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本活教材。用好这一活教材有助于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实现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支教活动,是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最佳平台。

1、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目前我国的一些教育公平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等,使一些大学生思想空虚,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产生困惑,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出现理想和信念的多元化。解决这些问题靠课堂上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大学生支教活动正好能弥补理论教学的缺失。大学生支教活动大部分是在农村,在那里他们看到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了解了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了解了贫困地区孩子求职路上的艰难,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需要,也唤起了大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大学生支教活动为大学生到社会上感受,体验和思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大学生对社会上一些认识模糊,理解不透的重大问题上提供了一些客观的线索,能促进大学生深入实际的接触社会,全面了解国情民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增强了大学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提高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家里条件优越,在家里更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幸福生活,大多数的大学生还不知道怎么照顾好自己,不知道做饭洗衣。而进入大学之后,学校的食堂,图书馆,宿舍都比支教的地方要好很多,所以一开始大学生进入支教的地方有诸多的不适应。有些支教的地方要自己做饭,有些支教的地方离住地方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有些支教的地方没有自来水没有图书馆没有电脑,但是正是这些条件艰苦的地方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开始适应环境甚至改变环境。

3、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些支教地方贫穷落后,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滞后,甚至语言沟通都有困难,但是支教大学生没有畏惧困难,他们积极与支教学校的老师沟通,认真向有经验的支教老师学习,定期与其他支教点的大学生交流,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大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们接触到农村学生,了解到他们在学习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支教大学生在这里变成了一个老师,这种角色转换使得大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老师的职责和使命,也使他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改变了大学生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的情况。支教活动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是做人和做事更好统一起来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支教活动对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独立,坚毅和果敢的好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4、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核心是要有在社会责任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着实加强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列为教育战略主题,表明国家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高度重视。社会责任的实现就是你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进步,在这个方向是上你付出的劳动越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越大,你的价值也就越大,社会责任的实现也就越大。大学生在支教体验中成长,正是在这里他们学会了做饭,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对学生的关爱。他们用爱浇灌这群祖国未来的花朵,用行动支持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亲临社会实际,生活在贫穷的农村地区,使他们对农村的教育有了切实的体会,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了学校之外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体验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民情,乡情,这使得大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加关注农村地区教育,关注农村的发展,他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夯实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中华名族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最大的使命和责任,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共同的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建设主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他们只有把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学好知识,才能建设好社会,才能夯实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裴婷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4.

[2]杨宝林,吴敏.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1,8,G64-1-137.

大学生支教范文5

>>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网络责任感教育研究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与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NGO责任感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化 掘金互联网教育 浅析“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时代 浅谈“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摄影教育 互联网教育之道 互联网与文化 “互联网+”与能源 “互联网+”与养老 “互联网+”与设计 “互联网+”与物流 互联网转型、互联网化与“互联网+” 浅谈物联网与互联网 互联网的责任与活力 “互联网+”与创客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w琼,王学风,张吉玉.广东省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青年探索,2010(1):89-92.

[4]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8):46-49.

[5]毕丽娜,李忠华.志愿者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J].人民论坛,2014(1):169-171.

[6]陈七三,曾斌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基于南华大学低碳生活协会青年志愿者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4(8):1-5.

大学生支教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短期支教;相关对策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很多高等院校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扶持农村教育”的号召,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实施开展支教活动,扶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支教活动在社会上呈现出一种强劲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投身到支教活动中,但是由于短期支教体制不规范等原因,迅速发展的短期支教行为引发了一定社会问题,引起媒体的关注和学者的思考。大学生如何才能真正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带到西部带到乡村,并起到应有的良性作用,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的问题。因此,笔者以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和老师为调查对象,基于短期支教的现状及支教内容做了一系列调查,根据短期支教存在的弊端,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笔者对重庆部分高校大学生、大学教师和接受志愿者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发放学生问卷共570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有效率82.8%;随机发放老师问卷共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率79%。调研过程采取问卷调查及访谈形式,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大学生实际参与短期支教的情况及其分析

在被调查的472名大学生中有393名很支持大学生参加短期支教活动,占83.3%;在158名高校老师中,有89.7%的教师支持大学生短期支教。可以表明老师和学生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都是持赞同和支持态度的。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有90%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支教活动,真正参加过的人仅占10%,这与大学生支持短期支教活动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大学生未参加支教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不知道如何参与支教活动”占42.6%排名第一,第二的是“暑假安排时间不允许”占39.4%,30.5%的大学生选择了“对支教活动不了解”排名第三,而很少有人选择“对支教不感兴趣”、“家长不支持”等因素。这说明当前许多大学生因为不了解支教活动及其参与途径而未参加到支教活动中去,并非他们对支教不感兴趣或者家长不支持等其他原因。纵观近几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支教团队,在支教活动的宣传上都做得不到位。国家出台的“三支一扶”政策、提出的西部支教计划等都针对大学生提出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如: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时可以享受放宽报名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等优先政策。但这一系列政策由于宣传不到位,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而许多支教团队也没有在支教前期进行大量的宣传活动,使得许多高校学生没能参与其中。

2.大学生选择短期支教组织的首要标准及其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支教组织对被支教点的合理选择”成为大学生选择支教组织时最看重的标准,占41.7%,28.6%的学生选择了“支教组织的规模、知名度”,排名第二。为什么学生会如此看重被支教点的选择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点:第一,需求程度。如今很多支教组织选择的被支教点并非是真正缺乏教师、迫切需要改变教学现状的地方。考虑到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相关安全要求,以及支教组织自身经费有限等问题,被支教点的选择就出现了局限性,导致支教活动无法起到“帮助真正贫困地区提高教育水平”的作用,进而与许多大学生想要奉献爱心、得到锻炼的想法相冲突。第二,自身安排。对于一些对支教感兴趣的大学生来说,想要参与的同时又不得不考虑自身时间的安排,跨市跨省的支教点过于偏远,大学生不仅要花费时间来适应陌生的环境,而且在往返的过程中耽误大量时间。第三,自身能力。许多大学生虽然有支教的意愿,但也会考虑到自身的适应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语言适应能力,特别是自身的教学能力能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等。

在对158名教师调查中,50%的教师认可“支教组织对被支教点的合理选择”作为选择支教组织的首要标准。教师们希望支教组织在选择被支教点时做到切实可行,不仅能改善当地教育资源贫乏的现状,让当地孩子收获知识、开阔眼界,同时也希望大学生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得到历练,提高自身能力和价值;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担心过于恶劣的环境是否会让大学生自身安全存在隐患,影响支教效果。所以需要支教组织在被支教点的选择上做到多方面的平衡,只有这样,支教组织才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实力,让大学生为支教事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3.大学生参与短期支教活动的动机分析及其欠缺的素质

根据对大学生参加支教活动动机的调查结果得出,有75.2%的人选择了参与短期支教能“锻炼个人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阅历”,排名第一。大多数大学生为了增强自身社会经验以及综合实力而参加支教,这也与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毅力、奉献社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是一致的。其次,高校老师调查的结果也与大学生的看法相吻合,84.5%的老师认为这是锻炼大学生自身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好机会,进一步说明老师们支持大学生参与短期支教。同时,根据这一结果笔者也发现,大学生在重视自身发展的时候,有可能会忽略对被支教地孩子的关心和教育,由于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照顾到多方面的情况,必定会影响教学方面的质量,这也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进行短期支教的障碍。因此,针对这一情况需要从多方面结合考虑,了解大学生参与短期支教的动机,从而选出符合要求的人员。

当前支教的大学生们还欠缺哪些素质?据调查发现,“有热情无毅力,半途而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目前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抱着“救世主”的心态去支教,他们简单地认为通过讲述外面的世界或个人的精彩经历等就可以激发山区孩子的梦想,他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年龄特质、山区文化环境等因素,这可能会对孩子产生错误引导或使孩子产生心理挫败感等;对支教的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想法及意愿过高,支教者们感到自身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进而使他们在支教过程中失去兴趣。这些就使得大学生短期支教无法顺利进行,不仅会影响当地孩子接受教育的情况,还会影响支教者的积极性,既费时费力,又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短期支教活动只会成为一种形式,无法达到缩短城乡教育水平的作用。

二、建立大学生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措施

如何解决短期支教问题,使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不再只是一种形式,达到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生态环境,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最终目的。对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结果,认为建立大学生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措施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支教组织于支教前进行充分准备

(1)支教前应选择合适的被支教点。被支教点的合理选择能够使支教顺利进行,切实提高当地教育水平,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支教组织应深入当地考察,了解其环境和教学质量,与当地政府和学校深入沟通,并结合大学生安全问题、自身经济实力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最终确定合适的被支教点。

(2)支教前应进行有效宣传、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筛选和培训。支教组织应在短期支教前期到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招募宣讲会”,使更多大学生对短期支教深入了解,提高大学生对自身短期支教能力的认识,降低自我短期支教期望,强化短期支教责任,吸引更多对短期支教感兴趣的大学生。同时转变大学生对短期支教的观念,使其认识到短期支教并不只是大学生简单的单向付出,而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使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更加“务实”。

目前,各支教组织在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方面基本上都是宽口径,缺少具体选拔标准,志愿者队伍良莠不齐。因此,首先要减少盲目报名,进行有效筛选。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报名前就对自己要去支教的学校、支教责任、支教要求等有清晰、全面地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报名的有效性。同时支教组织在选拔志愿者时应严格按照选拔程序来操作,对志愿者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教学能力采用合理完善的人才测评方式进行测评。其次,由于大多数支教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对当地情况不了解,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内容应包括:被支教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和相关概况;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志愿者的教学技巧、课堂管理、学生组织、学生沟通等一系列内容。

2.支教组织于支教中进行有效管理

(1)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组织管理。支教过程中对大学生的管理要从多方面出发。首先,大学生的安全是支教活动的基础。由于支教地区较为偏远,为保障支教志愿者的人身安全,支教中应避免大学生单独行动,时刻保持联系。其次,支教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大学生作为支教老师是当地孩子学习的榜样,言行举止和穿着打扮都会给学生带去影响,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支教组织进行适当管理。最后,支教团队应定时接收大学生的教学反馈。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足,得到的收获和教学经验都应及时向支教团队汇报,及时反思和总结,并分享给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2)支教组织与当地政府和学校保持有效沟通联系。支教过程中,当地学校和政府的理解、配合是支教活动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无论哪种形式的支教和采取什么样的优惠政策,都要得到当地政府和支教学校的大力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学校和当地政府都要做好支教大学生的后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此外,支教者可以将经过实践检验的、效果良好的活动模式介绍给学校老师,使其灵活掌握并于日常活动中实施,帮助老师们提高教学水平,使支教成果得以持续。

3.支教组织于支教后进行总结、完善

(1)及时总结反思,建立支教信息资源库。对支教活动的总结和反思,一方面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查找出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目标,也为之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另一方面,分析和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支教机制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这种循环提升的过程中,使支教机制得到很好地完善和创新。同时,由于短期支教时间短,流动性较大,一批批支教者在不断更替中无法及时获得前人宝贵的经验教训。针对这一点,支教组织应在支教结束后,将所有支教志愿者和支教组织的支教经验整理并放入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中,让下一批次的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对上一届的支教情况有所了解,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

(2)与被支教点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短期支教应该是一个持续性、连续性的教学过程,一次性教学不能起到显著效果,支教组织必须与当地学校进行长期合作,不断与当地老师沟通,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与当地孩子保持联系,跟进其教学进度,使双方在不断地磨合中达到教学统一,从而达到改善当地教育生态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参加短期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而言,不能把短期支教当作是一次短期旅行,支教结束后也应与受教学生保持联系,通过电话、写信或有条件亲自看望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成长变化,并针对一些问题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把奉献爱心的支教行为一直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建.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

(7):41-42.

[2] 付卫东.高校毕业生农村支教政策的问题及对策[J].教

育发展研究,2009,(15):20-22.

[3] 刘青广.支教式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中

国成人教育,2010,(7):140.

[4] 罗婧,王天夫.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

――以大学生支教项目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2,

(9):78-80.

[5] 孙婧.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成人教

育,2011,(6):83-84.

[6] 张艳.高校志愿者支教活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