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伤范例6篇

听力损伤范文1

戴着耳机睡觉得了耳鸣

顾女士是一家外企的高级员工,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出现了失眠的情况,在网上看到音乐可以治疗失眠,于是她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戴上耳机听一阵子音乐,常常是MP3还在放着音乐,她却已经睡着了。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自己的耳朵开始有鸣音,听东西也时常不清楚,要别人重复很多遍。后来发展到全身的神经系统都出现异常症状,经常头晕头痛,难以忍受,甚至耳朵一碰就痛,严重影响到她的工作和生活。经过医生的音叉检查和纯音测试,发现她的听力已经比常人下降了40分贝。

酷爱流行音乐的晓晓只要不是在上班,那耳朵里一定塞着耳机。尤其在逛街、坐公交车等声音嘈杂的场合,她都会不自觉地把声音调高。晚上回到家中看电视时,声音总是开得很大,自己还浑然不觉。直到有一次妈妈出来问她:“这么大的声音,像在电影院一样,你耳朵能受得了吗?”。在一次体检中,经医生过诊断,她的鼓膜完整、中耳无感染,听力测试后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衰退程度已经很严重。

戴内耳式耳机易伤耳朵

目前被当作许多随身听使用标准的内耳式耳塞会增加人们听力损伤的风险,一旦超过最大音量的80%,听音乐的时间就应缩短在90分钟以内。研究还表明,对听者而言,内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比耳垫式耳机的音量高5.5分贝。对于年轻人来说,现代社会意味着更多的诱惑和更多的噪声。然而,目前尚没有一项长期研究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听力习惯和听觉疾病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因此,在没有找到更好解决办法之前,正确地选择和使用MP3就是降低其负面影响的最好办法。

乘坐地铁戴耳机易伤耳朵

在地铁、公交车这种环境里,音量大小不是由听力而是由噪声决定。尤其是地铁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会对人的耳朵产生一定的压力,再戴着耳机紧紧地压在耳朵里,带强度的声音不断地撞击耳膜,就会造成毛细胞的损伤。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超过85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听觉疲劳;当音量高达110分贝以上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在84分贝左右,有些高频范围能达到120分贝。声音过大、每次听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听觉神经,造成兴奋性毒性,自主神经功能也会紊乱,除了耳鸣,严重的还会导致厌食、失眠等症状。在所有的噪声中,脉冲式噪声,就像MP3里传出的声音,对听力的损伤最大。

听力受损过程悄无声息

听力受损的过程一般都是悄无声息的,因为人的听觉范围非常大,一般的损伤可以暂时影响不到与别人的沟通交流,再加上常规体检中并没有详细的听力检查,所以很难引起人们的警惕,但是再过十年、二十年,就会过早地跨入了听力下降的人群里,在步入老年之前拥有一个“衰老的耳朵”。人的听力是非常娇嫩的,耳蜗上感受声音的毛细胞一旦受损,就会造成语言识辨力下降,也就是说,听得见别人在说话,却听不懂具体说什么内容。就是这样重要的细胞,其数量在一个人出生时就已经定了,损伤一个就少一个,根本不可逆。目前,突发性耳聋在高级知识分子以及都市白领中发病率很高,就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造成的。

保护耳朵小方法

掌握60~60原则:经常戴MP3听音乐的人应掌握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尽量在安静环境下听音乐:一旦外界环境变得嘈杂,耳机的输出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而在安静环境下,几种耳机的输出音效相差无几。

购买高质量的耳机:购买耳机时不妨挑能阻绝外在噪声的耳机,以减少因环境噪声而加大随身听音量的机会。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它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因为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里,声音没有出处,都向着鼓膜发过去,声音全部被鼓膜接收,对听力的损伤更大。一般来说,听到同等音量的音乐,用耳塞式耳机比头戴式耳机的音量高7~9分贝。

减少听音乐的时间:听音乐的时间一般每天不要超过一小时,听一段时间后把耳机取下,轻轻揉一揉,放松一下耳朵。而且,不要戴着耳机入睡,否则耳朵在人入睡之后还不断接受刺激,不知不觉中绒毛细胞又损坏了不少。听MP3时,别两个耳朵一起听,应该左右轮换,而且不要塞得太紧。

噪音环境下用个防护耳塞:除了听MP3,经常在噪声环境下工作、生活、娱乐,都是听力损害的重要原因。比如在机场、建筑工地工作,这些环境的噪声强度很大(超过90分贝)。经常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下,最好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戴个防护式耳塞,这在一般的劳保商店都能买到,几块钱一个,可以有效阻隔一部分噪音,保护听力。如果临时找不到耳塞,用棉花球、纸球塞进耳朵,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听力损伤范文2

强乐声损伤胎儿听力

一名出生才一个月的婴儿,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被诊断为听力受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名婴儿的听力受损,竟与其母亲罗某怀孕时不当胎教有关。

据罗某介绍,她怀孕时一心想生个“聪慧伢”,便到音像店买来胎教音乐磁带,每天开大录音机音量,对着肚子放音乐。有时候,她生怕胎儿听不到,干脆将录音机直接贴在肚子上。

孩子出生后,罗某逐渐感觉到孩子听觉不对劲,便抱着孩子到中南医院听力测试中心检查,诊断结果令她大吃一惊,孩子听觉神经已经受到损害,亟需治疗。

这家医院听力测试中心医生叶林峰说,音乐胎教对刺激胎儿的发育有一定好处,但对胎教音乐的播放有较高要求。孕妇直接将扬声器放在腹壁上,声波进入母体,使腹中胎儿受到高频声音的刺激,时间长了容易对胎儿的耳蜗及听觉神经造成损伤,引起听力障碍甚至耳聋。由于这名婴儿发现时间较早,受损程度较轻,经过治疗后,其听力可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专家建议,准妈妈听胎教音乐时,要选择经过优生部门鉴定的正规音乐磁带,录音机不要离胎儿过近。孩子出生后一周左右,最好在医院做一个新生儿听力实验。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美军喷洒“橙剂”危害大

上世纪的60年代,在越战时期,美军为了对付藏身于丛林中的越南游击队,对树林喷洒了大量的落叶剂,希望以此来毁掉游击队的天然屏障,迫使他们失去掩护,从而方便美军进行空中打击。但是,这种被称为“橙剂”的除草剂,因为包含有剧毒的化学物质“二恶英”从而对人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调查还证实,美军喷洒农药的范围还包括老挝和柬埔寨。目前,越南南方许多地区的土壤和水源中依然存在“橙剂”的毒素,“二恶英”毒素已进入了鱼和家禽的肌体组织内,并且进入了越南人的食物链,从而对越南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长期的危害。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橙剂”喷洒地区的越南百姓的血液中,“二恶英”的含量比未受污染地区百姓的血液高出了135倍。加拿大研究人员也发现,即使是在1971年美军停止喷洒“橙剂”后出生的青少年,他们的体内也留有大量的二恶英。

此外,“橙剂”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胎儿畸形,可是,美国政府一直拒绝承认“橙剂”是导致越南人出生缺陷的原因。越南卫生部一位官员说:“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遭到喷洒的地区后来出现的癌症、孕妇流产和胎儿畸形率远远高于没有遭到喷洒的地区。”(摘自《上海译报》)

猴子蛋白能抗艾滋

据《自然》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发现猴子的细胞对于人类的艾滋病毒具有先天的免疫性。这一发现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容易感染艾滋病毒而其他动物则不会。科学家指出,这一发现是细胞内先天免疫系统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将打开通往研制抗病毒新药的大门。

科学家们发现,在猴子蛋白内有一套特殊的抗病毒系统。这套系统独立于免疫系统中的抗体,它有效地保护动物免遭某些特殊病毒的侵入。在艾滋病毒这个例子里,研究者发现,当艾滋病毒进入猴子的细胞,猴子体内一种蛋白质能阻止艾滋病毒基因外层的保护层脱落,从而达到阻止病毒传播扩散的目的。

负责此项试验的索德罗斯基在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中心工作,他认为猴子细胞所使用的这套蛋白保护系统非常有效,也非常有针对性。

科学家认为,如果人类细胞内有了这种猴子蛋白,就能够保护人类免受艾滋病之苦。 (摘自《中华医药报》)

短尾猿像人一样直立行走

以色列一家动物园的兽医披露,一只年轻的猿猴在经历了一次濒死体验后,开始像人一样走路。看过它走路的人无不称奇。

这只黑色短尾猿猴名叫娜塔莎,今年5岁,是以色列港口城市特拉维夫毗邻的野生动物园饲养的。动物园管理人员说,它患上胃病,差点死掉。好不容易挺过来后,竟奇迹般地开始用两条腿直立行走!

通常情况下,猴子可以两条腿走路,也可以四足爬行,但都是两种姿势交替进行。在星期三,以色列《晚祷报》登出一张娜塔莎和人一样挺直腰板直立走路的照片。这张照片被幽默地配上了一个标题:从类人猿到人类之间的过渡生物?

听力损伤范文3

A. 中耳炎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中耳部位发生炎性变化的一种耳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这两类又各自可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在临床上多见于幼儿。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在孩子中仅见于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没有耳痛和耳道流水的症状,但会出现轻度听力障碍。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则会出现发热、耳痛、听力减退、脓液外流等症状,甚至还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

Q. 中耳炎有哪些危害?

A. 虽然由中耳炎导致的听力受损通过治疗一般都能恢复,但也有极少部分孩子可能会因此永久性耳聋,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听力有问题,就应当尽早带他到医院就诊,及时治疗。

Q. 如何护理中耳炎患儿?

A. 6岁以前,孩子的耳咽管由于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比较平、短,一旦鼻、咽等部位受到感染,病原比较容易经耳咽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这也是中耳炎在儿童期高发的原因。

虽然目前还没有办法完全避免中耳炎的发生,但父母还是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家庭护理方法,在孩子患中耳炎期间,尽量降低疾病给孩子听力带来的损伤。

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所以父母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选择抗生素,一般多采用青霉素及青霉素族。给药途径多选择静脉点滴。

向耳道内滴药是治疗中耳炎的重要方法,滴耳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使药物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可以让孩子侧卧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然后进行滴药。孩子的外耳道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在滴药前应将耳道拉直,以便药液顺利流入耳道。滴入药液后,要用手指轻压孩子的耳屏数次,使药液到达患处。

如果孩子的耳朵有出脓的现象,应先用3%双氧水清洁他的耳道,然后再滴药。滴药后要侧卧,待药液渗入组织后再起来。

给孩子滴药前应注意:药液温度要与体温相近,如果药液过冷,应稍稍加温,以免在药液滴入后孩子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此外,滴管不要接触外耳道壁。

时刻保持孩子外耳道及耳前皮肤的清洁,如果有脓性分泌物,要及时清理。

如果孩子患的是慢性中耳炎,经上述治疗仍不见好,且脓有恶臭,耳后红肿疼痛,说明有可能合并乳突炎,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诊治,必要时需拍片。如果是慢性乳突炎还需手术治疗。

Q. 如何预防中耳炎?

A. ■中耳炎是导致婴幼儿聋哑的一大原因,所以要定期让孩子预防接种,从小注意体格锻炼,多到户外活动,多晒阳光,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天气寒冷或气候变化剧烈时,要让孩子注意防寒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耳朵内常有脓液流出的孩子,一定要经常将他耳内的脓液清洗干净。具体做法是:将孩子的耳廓向后下方牵拉,同时将耳屏向前推移,使外耳道变直张开,再用消毒棉签轻轻进行清洗。

听力损伤范文4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某玩具厂从事裁床、包装、充填等噪声作业场所中噪声作业工人52人,年龄(29.08-9.42)岁,其中男37人,女15人。接触噪声工龄4个月-13年。平均每天工作8 h。2004年开始佩戴耳塞或耳罩。

1,2方法

1,2,1噪声作业场所的监测。由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危害评价科对不同岗位噪声作业场所工作位进行噪声强度监测。

1,2,2职业史及体格检查。由经过培训的职业卫生医师询问职业史、防护史、既往病史、耳毒性药物史、家族史、吸烟史、自觉症状等,同时对被调查者进行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外耳道有者均予取出。

1,2,3纯音听力测定。按GB7583-87要求。用丹麦产MadsenOrbiter 922型纯音听力计(经深圳市计量技术研究院检测校准),在本底噪声

2 结果

52名噪声作业工人常规耳鼻咽喉科检查未发现特别异常,均无中耳炎史,否认既往有听力损伤等疾患,近5年入厂的工人行基础听力检测,听力均正常。本次纯音听力检测52人中共16人25只耳检出I-V级听力损失(表2),检出率为24.1%;最短从事噪声作业4个月即可发生听力损伤。听力损伤患病率随工龄增长而升高,均为高频听力损伤,未发现语频耳聋,一例36岁、工龄仅4个月女性工人发生听力损伤,为IV级。不同工种间的听力损伤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听力损伤范文5

[中图分类号]R764.4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33-02

噪声,是由许多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杂乱声音组合而成。噪声危害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主要的职业公害之一,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听觉器官的损伤最为明显。一次短暂的强脉冲噪声暴露或长期反复的噪声暴露所致的听力下降,统称为噪声性听力损伤,亦称噪声性聋。噪声性聋常见于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如舰艇轮机兵、坦克驾驶员、飞机场地值勤人员,纺织厂等工业噪声下工作的人,以及常戴耳机、常去卡拉OK房和迪士高音乐厅的人。听力损伤程度与接触噪声时间、噪声强度与性质等诸多因素有关。噪声性聋的损伤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较为大家认同的有机械损伤学说、微循环障碍说和代谢损失学说。噪声性聋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故应以预防为主。如何预防噪声性聋的发生和降低听觉损伤的程度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噪声性聋病因

噪声超过85~90 dB强度时,即对耳蜗造成损伤,至于损伤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噪声强度

噪声性耳聋的发病频率随噪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1.2 噪声频谱特性

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高频噪声对听力损伤比低频大;窄频带噪声或纯音对听力的损伤比宽频带噪声大。

1.3 噪声类型

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损伤大。

1.4 接触时间和方式

持续接触比间歇接触损伤大;接触噪声时间越长听力损伤越重;距离噪声源越近,听力越易受损。

1.5 个体易感性

年高体弱者、曾经患过感音性神经性耳聋者,易受噪声损伤;而患中耳疾病者的影响如何,尚存在分歧,有人认为鼓膜穿孔听骨链中断者,噪声损伤相对较轻。

2 噪声性聋的临床表现

2.1 渐进性听力减退

开始接触噪声时,听觉稍呈迟钝,若离开噪声,数分钟后听力恢复,此种现象称之为听觉适应。若在持久、强烈噪声作用下,听觉明显迟钝,经数小时后听力才恢复,此时称之为听觉疲劳。若进一步接受噪声刺激,则导致听力损伤,不易自行恢复。一般两耳曲线是对称的,不对称者多为合并有其他耳疾或个别特殊情况。

2.2 耳鸣

可能早于耳聋出现,或与耳聋同时发生,为高音性,常日夜烦扰。

2.3 全身反应

可能出现头痛、头昏、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心情抑郁、心悸、血压升高、恶心、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

3 如何做好舰艇人员噪声性聋的防治及健康教育

3.1 加强噪声性聋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噪声性聋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同时掌握控制噪声和预防噪声性聋的方法。

3.2 最积极、最根本的预防噪声性聋的方法是噪声控制。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噪声卫生标准。1989年9月2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为治理噪声、预防噪声性聋提供了法律和技术上的保证。条例规定:8 h工作噪声容许标准为85 dB(A),如果暂不能达到的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 dB(A)。噪声暴露时间不足8 h,即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可容许增加3 dB,但不得超过115 dB(A)。要达到国家噪声卫生标准,使噪声缩减到安全限度内[85~90 dB(A)],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轮机舱机器装置及技术操作,如在轮机舱内安装消声、隔声、吸声和防震等设施。

3.3 做好个人防护,平时尽量远离强噪声,如必须接触90 dB SPL(声压级)以上的噪声时,应当使用护耳器。护耳器是个体噪声防护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护耳器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大类;按结构形式可分为耳塞、耳罩、防声帽和通讯耳机四大类。一般耳塞在250~8 000 Hz频率范围的平均隔声值为20~25 dB,性能好的可达25~30 dB。传统耳罩的降噪主要依靠耳罩的隔声作用,它对中高频的隔声性能比较理想,但对低频段降噪效果较差。19世纪80年代问世的有源抗噪声耳罩,将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应用于传统的耳罩中,利用耳机主动发出的声音抵消声罩内残余的低频噪声,从而弥补了传统耳罩对低频段降噪不足的缺点,使耳罩在各频段都得到均匀的降噪效果。抗噪声头盔是将整个头部罩起来的防护用具,一般由盔壳、内衬垫、耳罩等组成,常在头盔中引入通讯系统,因而结构复杂、体积大且笨重,佩带不舒服,使用不方便,但它具有很好的隔声效果,中高频隔声值可达40~50 dB,不仅能防气导噪声,还能衰减骨导噪声对内耳的危害,同时可防头部撞击。

没有专业防护用具时,外耳道内塞以棉花亦能起到一定的防噪作用。在噪声环境中持续工作,中间要有短暂休息,以减低噪声对听力的损伤。舰艇人员应尽量少用随身听、Mp3和CD机等,因为它们发出的声强至少有85~87 dB SPL,噪声环境下人们还会不自觉调高随身听的音量,声强会更高。

3.4 应定期对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做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噪声性聋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听力减退可伴耳鸣。早期纯音听力曲线的特征为在4 000 Hz呈“V”型切迹,随着病变的进展,各频率听力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早期听力损伤在4 000 Hz处,而说话的频率在500~2 000 Hz,所以语言交流不受影响,故只有在听力检查时才能被发现。所以在噪声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员,每年进行听力检查是必要的,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听力进一步下降。个人体质不同,敏感性也不同,对噪声敏感者最好改善工作环境。

3.5 药物防治:目前,预防和治疗噪声性聋的药物种类主要有改善微循环药物,包括卡波金(95%氧气和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皮质类固醇、ATP、硝普钠、低分子右旋糖酐、银杏叶制剂、川芎、丹参和葛根素等药物;促进神经营养代谢药物,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清除氧自由基药物,包括抗氧化剂SOD、维生素C、维生素E等。

3.6 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可迅速改善内耳供氧,纠正耳蜗缺氧状态,使耳蜗避免缺氧性损伤,有利于耳蜗功能的恢复,另外高压氧能提高椎动脉供氧量,从而使内听动脉供血供氧增多,有效地改善听觉系统缺氧状态,同时也有利于治疗药物进入内耳损伤组织中,达到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细胞的代谢及功能恢复。

3.7 噪声性听觉损伤易感者的筛选:近年来,国内外对噪声性听觉损伤易感性的研究成为噪声防护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人群研究表明,噪声性听觉损伤主要和噪声暴露量成正比,强度越大、暴露时间越长,则听力损伤越严重。很多研究还表明,噪声性听觉损伤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同样的噪声暴露,一部分个体很快出现噪声性听觉损伤,甚至出现噪声性聋,而另外一部分个体则具有相当的耐受性,筛选出易感个体,可作为舰艇人员参选时的一个标准,从根本上做到对这类人群的保护。

听力损伤范文6

【关键词】 新生儿;听力障碍;听力筛查;耳声发射;康复治疗

为获得本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相关信息, 旨在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儿童, 做到早期干预, 使其能够回归主流社会, 本市与全省同步, 于2008~2012年开展了全市性新生儿听力筛查新技术, 期间共筛查新生儿129306例, 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2008~2012年全市7个县(市)区5年期间, 在乡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的全部新生儿为筛查对象, 共筛查新生儿129306例。

1. 2 方法

1. 2. 1 全市以市、县(区)级妇幼保健等部门为依托, 建立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网络, 具备资质的医疗保健助产机构负责听筛。市级听力诊断单位由省卫生厅考核指定。

1. 2. 2 采用耳声发射筛查法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诊断仪, 按照卫生部(现卫计委)《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10版)要求及诊断程序(初筛、复筛、诊断、干预), 婴儿出生3~5 d或6~30 d内完成初筛。出生后满3个月首次诊断, 6个月第2次确诊, 以后进入康复治疗阶段。

1. 2. 3 听力损失诊断标准[1] 按照WHO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标准(1997年), 听力损失程度分为5级, 即轻度(26~40 dB)、中度(41~55 dB)、中重度(56~70 dB)、重度(71~90 dB)、极重度(>90 dB)。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全市2008~2012年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

2. 1. 1 全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基本情况见表1。

2. 1. 2 新生儿听力筛查时间的选择 随机抽取两县(市)听筛基础登记资料共计386例新生儿, 对出生3~5 d(199例)和6~30 d(187例)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出生3~5 d初筛未通过率为3.5%, 出生6~30 d初筛未通过率为4.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 P>0.05)。

2. 2 儿童听力障碍确诊情况

2. 2. 1 本市5年间共筛查新生儿129306例, 其中确诊听力障碍儿童155例, 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率为1.20‰, 其中城区筛查数为27154例, 农村102152例, 城、乡确诊听力损失儿童分别为12、143例, 二者听力损伤率分别为0.44‰和1.40‰, 农村高于城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1, P0.05)。在确诊的儿童中, 双耳损伤者121例, 占78.1%, 单耳听损34例, 占21.9%。

2. 2. 2 儿童听力损失程度分级 本资料依据WHO听力损失分级标准, 对155例听力障碍儿童进行统计, 其中轻度耳聋37例, 中度40例, 中重度25例, 重度27例, 极重度26例, 其构成比分别为23.9%、25.8%、16.1%、17.4%、16.8%;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伤检出率为0.4‰。

2. 2. 3 跟踪随访情况 将确诊为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伤的53例儿童作为重点对象家庭电话随访, 有51例获得信息, 2例失访, 失访率为 3.8%;47例聋儿进行过医学干预, 康复治疗率为 92.2 %, 系统治疗率74.5%, 其中有9例已实施例工耳蜗植入术。

3 讨论

3. 1 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新生儿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 也是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报道, 其发病率为1‰~3‰。本组新生儿听力损伤检出率为1.20‰, 与其相一致。本资料统计显示, 新生儿新性别听力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其发病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主要目的是对患有听力损失的婴幼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使之最大可能地以接近正常的方式接受言语刺激, 最后能够融入到正常的言语交流社会中。本组针对5年确诊的听力障碍儿童, 尤其是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伤儿童采取了积极康复治疗措施, 通过随访得知效果较好[2]。但仍有20%以上的重度耳聋患儿,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又没能获得国家救助项目款, 故尚未得到及时救治。

3. 2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的推广。从本市听力筛查总体看, 初筛率和复筛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5年平均筛查率已接近90%, 此得益于全市建立健全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国家近年又出台了“新农合”新生儿疾病筛查免费政策、各级医疗保健相关机构加大了听筛的宣传力度等。

综上所述, 应用自动耳声发射仪对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 其方法简便、快捷、无损伤, 易于婴儿及家长接受, 对于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听力损伤儿童意义重大, 具有推广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倪锡莲, 王巍, 赵凤琴, 等.新生儿听力筛查5392例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33):4697.

上一篇商务人士

下一篇通告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