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范例6篇

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范文1

1、《经典古诗词》选编的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瑰宝,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背诵古诗词,有助于掌握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常用成语以及典故,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2、《经典古诗词》汇集了小学语文新课标所列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再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精选了30首古诗词 ,共计100首。

3、在选收的诗词下面著有疑难注解、诗词大意、名句赏析、小问题等内容。疑难注解是对一些难懂字词的解释,释义力求准确简明:诗词大意部分是把古诗词译成现代汉语,力求通俗易懂,便于小朋友们的理解:名句赏析是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透彻的分析,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全书还配有与诗词内容相适应的整幅彩图,以帮助加深理解。

(来源:文章屋网 )

古典诗词范文2

学生漠视甚至排斥古典诗词的主要原因:

1.时代的差距产生的“阅读隔阂”。古典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很多词语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异、转移或已经扩大、缩小了意思的指代范围,许多语法现象已经消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2.在当今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味变低。现在中学生学业负担很重,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少之又少。教师看到学生的课桌里放的是一些卡通、漫画、小说、武侠或言情之类的口袋书,阅读这些书,语言品味受到侵害。学生的阅读层次、阅读品味变低,他们拿到高雅的古典诗词,就觉得高不可攀,索然寡味。

3.死板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激情。学生不能与文本对话,缺少审美体验,很难进入情境。教师把教读文言文的方法搬到鉴赏古诗词的课堂上来,可以说是教学的一种失败,这也是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古诗词激情的原因。

笔者根据多年的古诗词教学经验感悟到:流行歌曲与古代诗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主要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的本质作用是趋于相同的。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今的时代特征。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都是古今不同时代文化的代表,二者具有共同的特点:流行。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在抒情言志方面又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抒情言志的良好载体。人是需要表达情感的,更需要情感表达的方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就是不同时代人们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当一个人在古诗词与流行歌曲中感受到相同的情感寄托,那瞬间的感动足以说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相通相融。

2.二者都有风格多元化的特点。

流行歌曲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人们的欣赏需要,因而诞生了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歌手和歌曲。歌手中有令人振奋的摇滚型,有流浪沧桑型,有深情忧郁型,有温柔细腻型,有青春动感型,有成熟稳重型,他们所演唱的歌曲有的给人启发思考,有的令人精神振奋,有的令人黯然神伤,有的令人陶醉放松……总之,正是由于不同个性的流行歌手与不同风格的流行歌曲形成了流行乐坛的多元化。同样,我们再看古典诗词,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分门别类的。唐诗有田园派、边塞派、山水派、闺怨派、战争派……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等,而且每个派别都有代表诗人或词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诗词风格有的令人奋发激昂,有的令人感伤哀愁,与当代流行歌曲在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上如出一辙。

3.二者在其他方面也有紧密联系。

自古“诗乐”是一家,古典诗词本身有韵律、可以演唱,如苏轼名词《赤壁怀古》可执乐器大板演唱,《雨霖铃》则可以配上吹箫、古筝、琵琶这些乐器来演唱,而至于当代乐坛的配乐更是丰富,复杂,在演唱形式上游许多相似的地方。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具有不同的语言和内容特征,一个似乎太俗,一个又是那样高雅。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其实二者无论从情感表达、表现风格、还是从表达方式上来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生对流行歌曲又十分熟悉和喜爱,如果能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现象,恰到好处地将流行歌曲引入到古典诗词鉴赏的课堂上来,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还能缩短他们与古典诗词的距离,可以巧用以下方法:

1.直接引用。既然流行歌曲中许多歌词都直接来自古典诗词,随着音乐的流行,诗词也自然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了,像《枉凝眉》等。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旋律,演唱者的腔调,让学生在悠远婉转的乐曲中体会诗的忧伤孤寂的意蕴,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增进对原诗内容的理解。

古典诗词范文3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表达;探究分析

现代文学研究理论认为,意境是指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自身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通过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遐想空间,从而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在文学角度上来说,诗词意境是诗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融合在作品里的思想情感境界。本文通过自身多年的文学诗词研究,针对我国古典诗词所表现的意境特征、表达方式进行了初步归纳,同时阐述了古典诗词意境的创设与表现。

一诗词的意境

文学创作中,意境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元素以及由其所激发的人为审美境像空间。古典诗词中的所谓意境,就是体现诗人自身创作灵感以及主观思想感情的画面,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是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创设优美的意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意境是文学审美高层次的文学形象。

二诗词意境的基本特征

诗词意境是诗人创设的艺术境界。但意境也有境界的不同,不同诗人的天赋,才气,悟性,导致诗词的境界不同。意境的本质在于蕴含隐纳之意,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诗词意境的形象表现特征,是形成诗词意境的基础。从内容上说,诗词作品中所描绘塑造的景、物、人、事。无非都是由作者抒发的情感、理念与描绘塑造景物的融合。

2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诗词意境的结构表现特征。它强调如何在诗词布局中留下想象空间,诗人借助虚实手法达到意境的开拓与深化,诗词意境空间是实境创作的升华,是实境追求的意向和目的。

三古典诗词诗境意蕴的表现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把诗词表现归纳为“三境”:

1 物境;此类词单纯描摹自然景物,诗人无所寄托。如:唐代张打油的《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正如王氏所言:“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2 情境:此类诗词单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不顾及客观景物的描绘。如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正如王氏所言:“深得其情”。

3 意境:这一类诗词借物抒情,状物言志,追求情景交融,并且多含有言外之味,从而构成一个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正如王氏所言:“得其真矣”。

四影响诗词意境的生成要素

情景交融是产生诗词意境的基础和前提,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段,塑造富有韵味的审美意象,引发无穷尽的审美空间,这是创造诗词意境的关键。构成诗词意境的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1 人文本体

人文本体,即以人为本,诗人不同的禀赋爱好体现的不同个性,用贴切传神的语言,表现或追求诗意的生存境界,生成了诗歌的意境美。体现了诗词创作的人文精神。

2 社会环境的发展

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于古典诗词的意境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魏晋南北朝诗词的建安风骨,李白诗词的豪放气象,杜甫诗词的沉郁顿挫等等,都是受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

3 学术主导思想和社会风气

时代的学术思想和社会风气会对诗歌的意境创作有直接的制约。例如屈原的楚辞体受纵横家的影响,辞赋兴盛受推孔尊儒的影响,玄言诗、游仙诗兴盛受晋代玄学风靡等。

五诗词意境的创设与表达

(一)古典诗词意境的创设,靠的是诗人的人格、情感、艺术等多方面素质的修养、沉淀:

1 兼论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的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和条件。意象是指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形象,它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是诗人所营造的反映作者情思理念的形象。意境依赖于意象,意象是意境的前提,意境是意象的回归升化,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气的审美境界。

2注重情与景的相互融合

古典诗词的创作过程中,诗人对于诗词意境的营造和创设,通常是靠情与景的交融来完成的。所谓营造意境,就是把作者自身的主干情感思想寓于景象塑造之中,使客观景物成为主观情思的象征,做到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思融合在一起。

3追求自然与朴实的表现

意境与自然景象相联系,是古典诗词艺术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古人认为意境优美的诗词必须假山水之灵性,以自然风景为依托,由直觉引发意象,从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力求其真朴自然、神韵风流。在人生价值上,诗人又把自然作为追求理想人格、张扬个性的归宿和境界,所以诗词意境多体现出朴素自然之美。

(二)诗词意境的表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诗人的精心营构,而且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感悟。通过研究,古典诗词意境的表达形式,大致可分为直抒式和含蓄式两种类型:

1直抒式表达:又叫直抒胸意,是指作品让人一看就知道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挑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皆为用直抒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典范之作。

2 含蓄式表达:含蓄式表达则是诗人借物抒情,把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说明的事理隐含其中,让人去揣摩品味。古代文人大多喜用这种形式来写作诗词。

结束语

总之,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是古代诗人诗词创作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境界,是我国文学诗词艺术的精髓元素,它从立意内容形式上追求情景交融、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辩证的认识古典诗词的意境,有利于弘扬古典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古典诗词范文4

《新课程纲要》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教育部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其目的便是要打通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气脉,意义不可谓不远,当然,师生所下的功夫,也绝不可谓不深。然而多年以来,校园中能够深入探究古典诗词的学生仍是凤毛麟角,这也是文言教学的一个缺憾。

究其根本,古典诗词教学中写作实践的长期缺失是关键。有些老师借口学生素质不高,干脆绕过写作这一环节,其实是害怕自己无法给学生正确评价,客观上加深了“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的教学困境。而古典诗词的写作尝试一旦变成“屠龙术”(《庄子・列御寇》),必将打消学生深入探究古诗词的兴趣。

鉴于上述原因,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学习古典诗词要诵读、欣赏、创作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学有所用,并且积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坚持把“写”这个教学环节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中。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可以说,进行古典诗词写作,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而进行写作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在古典诗词的创作实践上,下面就如何打好古典诗词写作的基础和进行创作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打好写作基础,可以从基本常识、文字技巧和诗歌意境三个方面入手

1.基本常识

古典诗词是古典文化的精华,中华艺术之瑰宝,要学习古典诗词写作,离不开文化之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文学巨匠不断激起斑斓绚丽的浪花,使古典诗词推陈出新,文思不竭。学习一旦离开了这一源头活水,古典诗词便成了徒具形式的标本、佶屈聱牙的符咒,当然既难学又难教。

所以,要创作古典诗词,要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首要之处是将古代文化基本常识的教学融入日常的教学之中,只有在广泛涉猎基本常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感悟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例如:杜甫困居“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寒室中,却不以个人安逸挂怀,反而发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弘愿;白居易退居后,依旧心系百姓苍生,和道遇和尚一起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使险途变通津,实现了自己“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的心愿。古人这种心系“天下”、兼济苍生的思想,固然离不开唐朝雄厚的国家实力,但更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传统和兼容并举的思想内涵。招贤纳士的科举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一展才华的政治舞台,汉唐盛极一时的世界核心地位,造就了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视野,也成就了无法逾越的唐诗气象。

可以说,诗词创作如果脱离了世界主人的视角,脱离了主人翁“优越感”的根基,再去谈兼济天下的理想,谈诗歌的恢弘之气,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如: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描写,瞬间融化了家人思念的千年冰川,发端于汉朝“表纤手于微缝,庶见迹而知心”的愁绪(班婕妤《捣素赋》),如同漫漫江水,冲破绵绵岁月,直流进大唐的夜晚。假如没注意到《汉书》里“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的记载,就很难明白秦汉以来劳动人民生活的细节真相,自然无法体会“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的真情(孟郊《闻砧》),更难理解“断续寒砧断续风”意味了(李煜《捣练子令》)。

2.文字技巧

广泛诵读欣赏,可以让我们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技巧选择和借鉴,在弄清背景、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方能进一步学习文字的锤炼。从贾岛骑驴“推敲”的典故,到王安石“又绿江南岸”的趣谈,无不体现了古人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述技巧和娴熟灵活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遣词造句的灵活多样,对诗人来说,是源于丰富的词汇把握和慎重的选择。对初学者来说,如果不加引导,很容易产生妙笔天成、标准答案式的错觉,反而阻碍了学习创作。课堂上,我曾以“哭泣、拭泪”为例,举出多种表述方式,让学生自行比较。

如王勃面对友人的分离,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展他的豁达,白居易用“深夜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描绘琵琶女凄苦的心境,陆游叹“泪痕红鲛绡透”表现对爱人无法长相厮守的怅惘,而林黛玉干脆直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一诉心中相思之苦。这些错落有致的句子,变化的形式,表达了一个相同的目地即怀人。这些诗句,或源于诗人主体观照不同,或囿于古诗词的韵律限制,各有千秋。所以,学生无论从意境深远来体会,还是从语意流畅来品味,都将得益良多。

而炼字是“无一字无来历”的功夫,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文化史,一部哲学史。强调逐字琢磨,重在让学生认真体会每一个汉字的构成、内涵、韵律和美感,防止学生落入“识字文盲”的书虫陷阱。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可以让一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领略一字之差的奥妙。

如一次有位学生读了屈原的《涉江》后有感而发,写了一段话给我,“嗟乎!山之高乎霁云难见其峰,海之阔乎藏龙难见其踪,人之心乎济远难解其意,子之衷乎自知何怨世人?”我很欣赏学生的才华和心意,也顺便帮她把两个“见”字改了,变成“山之高乎霁云难望其峰,海之阔乎藏龙难窥其踪”。一个“望”字,可以传达出极目远眺时的情态,一个“窥”字,可以表现出穷尽所观却不可得的心情。

3.诗歌意境

坡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古典诗词讲究曲径通幽的意境,而非刻板呆滞的记录。所以我要求学生写作时也要“意在笔先”。这绝不是指“意义”,更不是“义理”,而是化抽象为形象的“意境”。

李白一句“危楼高百尺”已算离奇,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更是惊人,至于“白发三千丈”,夸张已到极点。那么,是不是需要计算一下百尺、千尺和千丈、到底孰长孰短,孰高孰低呢?当然不用,引导学生理解三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也有相似之处就可以了。

一旦以情为先导,以意为目标,那么只用最简单的物象叠加,也可以创设出丰富的意境,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模仿。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可以让人感受异乡游子对家乡刻骨的思念;而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简单到了单调的程度,却把诗人那种身处绝境孤立无援的落寞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反之,“青箬笠,绿蓑衣”配上“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丰富靓丽的色彩,自然让人联想到一派世外桃源的和谐景象。

意在笔先还有个最大好处,就是避免重复古人创意、不落旧文窠臼。例如:苏轼《永遇乐》写道“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寥寥数个物象已然把园林美景写得十分精美,值得学习,但如何超越呢?教学中,我写下了这样一句:

白浪舞银星,荷底鸳偶,尽占乾坤风色。

同样可以表现月夜荷塘的美景和心中的感受,同样是物象叠加,同样是荷塘夜色,然而意境却迥然不同。

二、打好基础之后更要躬行实践

学习创作古典诗词,就一定要勇于实践。酒徒刘三踏歌《大风》时,古诗流行,只输汉赋之雄浑;高适三人旗亭画壁时,曲词流行,只输唐诗之壮丽;柳永“无语凝噎”之后,杂剧蕃曲流行,却输宋词之精巧。所以古典诗词可以跨越时间,变幻形式,任何时代都可去学习。

1.想让学生写,先要自己写

我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布置的题目自己也做,并把自己的作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看到,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落到实处,绝非空谈,更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生写作的条件需要主动创造,我不仅布置够一些课堂练习,逢年节时还鼓励学生写些应时应景的诗词,互相唱和。手机短信,祝福贺卡上简单的几句话,都可以变成一首首自创诗词,既可以让对方留下更深的印象,学生自己也能学以致用。

例如一年春节,我给学生群发了一则短信《鹧鸪天》:

岁末同守不夜天,大江南北共团圆,阖家举杯送金鼠,牛气携来五福全。辞旧岁,数丰年,衣暖食足自泰然,茧手挖得遍地宝,勤犊奋蹄不着鞭。

很快学生就回了我他们自创的诗词短信。其中有一首还用到了我上课讲的藏头露尾的手法,将“祝你好运,新春情深”的祝福嵌在一首诗中,形式非常严谨。

祝君又迎新,

你我共惜春,

好酒需怡情,

运比南山深。

2.对创作要勤于指导,善于指导

诗歌是情感的流露,自然的表达,首先要有理性的积蓄,然后才有感性的升华。所以细节上没有必要过多干涉,应该尊重学生本意。但是在创作主旨和人生意趣等大方向上应该加以把握,同时在写作技巧等细微之处,给予恰当的指点。

学生青春年少,身心和思想都是天天向上,因此“为赋新诗强说愁”确实不太合适。他们诗歌写作要积极向上,反映健康成长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和他们的成长相适合。

如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写:“欲折月中桂,几回梦难成”,态度略显消极。经过适当指导之后,他的另一作品《一剪梅》就比较理性了。

疏风朗月浸夜阑,桐里秋声,心头缱绻。

思绪竟如花影乱,匝地琼瑶,遍倚栏杆。

归思堪比蓬莱远,迫近佳节,愧对苍颜。

唯恐成绩是枉谈,满腹心事,一双冷眼。

古典诗词范文5

一、隔江犹唱花

在古典诗词中,不少音乐意象是以古曲调的形式出现的,一如古曲调原来的主题,寄托的思想感情是固定的,往往带有特定的含义、情感和寓意。《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在古典诗词中,传达出来的往往是思乡之情。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人听到《梅花落》的笛曲,想象梅花漫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诗人将《梅花落》巧妙拆分,一语双关,寄寓戍边将士的无限思情。《花》,即《玉树花》,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穷奢极欲,沉湎声色,国势岌岌可危仍不念时局维艰,终致亡国。因此,《花》几乎成了“亡国之音”、“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这一名曲来讽谏当朝统治者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王安石《桂枝香》),诗人借《花》表达对腐败世风和国事日非的关切和忧虑。《关山月》,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诗句,汉代鼓吹曲中有《关山月》,相和歌中有《度关山》,多写征战离别之情。如“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李益《夜上西城》);“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诗人借呜呜咽咽的《关山月》笛曲,表现边疆战士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一首声情哀怨的笛曲,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以此曲比喻世道的险恶,抒发诗人仕路坎坷的苦闷,同时也表现诗人不畏艰难,坚持理想的信心和抱负。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诗中借《行路难》曲调表现了将士们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行军的艰苦。《阳关三叠》,唐代名曲,歌词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渭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常成为朋友依依惜别,互相酬答的歌曲,多用来表达离情别绪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如“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耿家歌》);“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谭用之《江馆秋夕》);“红绽缨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无题》)。

二、胡琴琵琶与羌笛

在古典诗词中,许多音乐意象是借助器乐来表现的。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宴饮归客,借“胡琴琵琶与羌笛”渲染惆怅情绪,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弹琴》),诗人借凄清悠扬的琴声抒写自己曲高和寡、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感慨。“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诗人借瑶瑟表达潇湘明月夜的哀怨和自己被贬的凄凉心境。在古典诗词中,不同的器乐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琴瑟,亦作“瑟琴”,源出《诗经・小雅・鹿呜》:“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人借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夫妻感情和谐,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周南・关睢》);“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小雅・常棣》)。“琴瑟”也有比喻兄弟朋友情谊的,如“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吹笙,在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来渲染歌舞升平、繁华迷人的场景。如“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阳修《采桑子》),诗人借笙歌渲染西湖繁华迷人的景象,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冯延巳《抛球乐》);“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顾况《宫词》),表现笙歌漫舞,及时行乐的情景。鼓角,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壮军威,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借鼓角表现战争场面和气氛。“(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表现金鼓震天,战旗飘飘的行军场面。“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弧。无限塞鸿飞不度,秋夜卷入小单于”(李益《听晓角》);“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诗人借“鼓”、“角”渲染战斗的酷烈,表现将士的英勇无畏。

三、杜鹃啼血猿哀鸣

在古典诗词中,不仅古曲调、古器乐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且一些动物的鸣叫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声声关情,最常见的莫过于猿鸣和杜鹃啼叫。猿鸣声异常凄厉,尤其是深山峡谷中的声声悲鸣,空谷传响,常常令人愁绪满怀,泣下沾襟。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巫峡啼猿数泪行,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五少府贬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等,都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杜鹃,又名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杜鹃。杜鹃的啼叫声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因此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乡归家之切。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寄寓离别之情。传说杜鹃暮春即啼,直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恻,闻者为之悲戚动容,因此,其在古典诗词中常常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料峭春寒,沉沉暮霭,更兼杜鹃凄婉的啼叫,写尽了羁旅行役之苦。又如“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在古典诗词中,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寒蝉,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古人以蝉餐风饮露为高洁的象征,为诗人自比清高的喻体。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人以蝉自喻高洁的人品。“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人以寒蝉高唱,抒发自己蒙冤受屈的悲愤之情,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一番秋雨之后,秋蝉命折旦夕,只剩下几声若渐若续的哀鸣,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诗人借寒蝉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也表达了这种情感。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其叫声常常被人模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因此,古典诗词中鹧鸪鸣叫多带有离愁别绪,归去之意。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在古典诗词中,诗人还常常借鹧鸪的叫声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赠歌者》),诗人借“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不愿游子远行的思念之情。

四、梧桐叶上三更雨

雨打梧桐、雨打芭蕉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音乐意象,尤其是夜阑人静、辗转反侧时,雨打芭蕉、雨打梧桐的潇潇声,传达出来的往往都有悲苦的人生况味和孤寂之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表现无尽愁思。梧桐叶落,秋风渐起,一夜潇潇雨声,敏感脆弱的诗人往往会倍增惆怅。“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敲打着梧桐的夜雨是离别的前奏,一声声,一下下,黯然消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勾起的是无尽的家国之痛和孀居之苦,怎一个愁字了得。和雨打梧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雨打芭蕉。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所以很自然地被赋予凄凉孤寂之情。如“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潇潇,碧纱窗外有芭蕉”(晁补之《浣溪沙》)。雨打梧桐、雨打芭蕉的声音本是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只因诗人愁绪的难以释怀而显得特别恼人。

五、断续寒砧断续风

古典诗词范文6

鉴赏古典诗词,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分析题目入手

诗歌的标题往往告诉我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如《杭州春望》,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杭州春天的景色。《山居即事》写作者隐居生活,《赤壁怀古》是一首在赤壁写的怀古诗。但要注意,词的题目往往是词牌名,一般与词的内容没多大联系。

二、从作者入手

每位作者代表不同的时代,也代表不同的风格。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能更好的把握诗歌主题。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诗歌的艺术手法也更好分析。如唐代诗坛上两颗耀眼的“双子星座”——李白杜甫,他们的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历史现实,代表了不同的风格。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诗的风格是浪漫主义。从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盛唐时社会状况,还能感受到李白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诗风。杜甫作为晚唐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记录了晚唐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杜甫现实主义的诗歌特点,让们能感受到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从注释入手

不少诗歌在诗后附有写作背景。可不能忽视这段文字,它传达了好多信息,如:时代背景、作者境遇、作者情感等。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为宋金边界的淮河,感慨万千,作诗以抒怀。

从注中可以看出,作者实写淮河两岸之景,虚写自己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四、从意象入手,领会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主观情感和诗人思想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据。我国古典诗歌中,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和象征意义。如

鸿雁:寄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杜鹃:寄哀怨、凄凉或思妇情思。

柳:寄伤离别、思故园的情思。

梧桐:寄凄凉、悲伤的愁思。

菊、梅、松: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长亭:寄依依惜别之情。

明月:寄思乡之情。

借助意象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借梧桐这一意象,抒发作者面对国破家亡的凄惨心境。

五、从形象入手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有:

1.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形象。2.戍守边关、建功立业的形象。

3.豪放洒脱、怀才不遇的形象。4归隐山林、钟情山水的形象。

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6.独守闺房、心怀凄婉的思妇形象。

如《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描绘了艰苦战场上征人的紧张生活。

六、从诗眼入手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看诗中那些字词、那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那些词语传达出丰富的情感,那些句子有丰富的意蕴。也就是常说的“诗眼”。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炼字是古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联象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了一种挺拔坚毅的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凉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语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这二字不愧为本诗诗眼。此类典范很多,如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横”等都是诗歌诗眼。

七、从典故入手

古诗词往往要运用典故,理解典故可以使 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中用了四个典故,不理解这些典故,就无法理解诗歌。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一,尚能饭否?”这句词,如果不理解有关廉颇的典故,就无法理解词人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的情感。

八、从把握情感入手

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鉴赏诗歌,要弄清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古典诗歌常见的情感类型有:忧国忧民的感慨、国破家亡的痛楚、游子逐客的凄凉、征夫思妇的忧怨、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建功立业的豪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通过营造一种幽静沉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