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话语范例6篇

非主流话语

非主流话语范文1

关键词:概念整合 言语非流利产出 实时悬浮机制

一、文献回顾

言语非流利产出的研究对探索言语产出的深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杨军,2004)。言语非流利产出具有高度规则性,国外言语非流利产出研究已有五十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其快速发展期,从各种非流利产出现象的零散研究步入理论层面的探讨并进入系统性研究阶段。Fox Tree(1993)、Lickley(1994)﹑Shriberg(1994)分别撰写了博士论文《言语非流利的理解》《自发言语中非流利产出的检测》和《非流利产出理论初探》,就非流利概念的定义以及如何开展系统性可比研究等进行了理论初探。Levelt(1983)建立了言语产出模型,用句法完整性规则来分析言语修复,并根据说话者的动机区分了五类言语非流利产出中的修复现象。Starkweather & Gottwald(1990)提出了能力要求模式(Demands Capacities Model),认为话语环境对话者产出流利话语的要求超出了话者所具备的言语产出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运动平衡能力、语言综合技能、情绪稳定能力、认知发展能力等。Clark & Wasow(1998)提出了关于言语非流利产出的连续性假设,认为当言语的构造遇到困难时,话者往往在某些特定的位置悬搁话语,不管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为之,在构造完成后会恢复话语。Clark & Wasow(1998)还提出了基本投入假设,提出话者迫于时间压力,通过发动一个尚不完整的话语单位(即基本投入)作为信号,使话语得到延续的机会而不至于被误认为该话轮已结束。国内研究者主要依据言语产出模型及其自我监控理论(Levelt,1989)、认知负载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简称CLT)(John Sweller,1988)、注意力分配理论(Schmidt,1990)等,对言语非流利产出中的停顿现象(陈桦、梁茂成、Jill House,2004;刘长军,2007;缪海燕,2009;孙延弢,2009;徐海铭,2010)、自我修补现象(姚剑鹏,2005、2012;戴朝晖,2011)、自我重复现象(姚剑鹏,2010)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言语非流利产出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但对于隐藏在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背后的实时认知运作机制的研究却仍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从认知角度对非流利产出的内在运作机制进行研究,对了解言语产出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依据Fauconnier(1997)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探讨言语非流利产出在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实时认知运作机制。

二、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定义与分类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言语非流利产出这一概念尚无一致定义。根据《语言与语言学词典》(Bussmann,1996),言语非流利产出指任何形式的言语流利故障(包括病理性的言语产出失调)。Shriberg(1994)认为,言语非流利产出指所有不属于流利话语的部分。杨军(2004)认为,言语非流利产出指在时定、韵律和语序等方面明显区别于流利话语的口语产出。

Bussmann的定义重点关注言语非流利产出的表现形式和非正常性,Shriberg则重视言语非流利产出与流利产出之间的对比和相互关系,杨军侧重于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可测性和分析性。三种定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言语非流利产出的性质和内涵。综合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言语非流利产出是指话者在尚未完成一段连续性语流时,出现时定、韵律和语序等方面的任何形式的不属于流利话语的言语故障。

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们对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分类也不尽相同。本研究结合大部分学者的分类,根据言语非流利产出的主要表现形式,将其分为四大类,即非填充停顿(unfilled pauses)、填充停顿(filled pauses)、自我重复(self-repetitions)和自我修补(self-repairs)。非填充性停顿又称无声停顿或静默停顿,指语流中不正常的无声或沉默现象;填充停顿又称有声停顿,指说话者“由于无法或不愿产出所需的词但证明说话者仍处语言活动中的有声数据”(Goffman,1981),如“er,ah,um,well,you know,I mean”等填充词;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说话者有没有发出声音;自我重复是指话者本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音、词或句等的完整重复;自我修补则是指话者在监测到话语错误后自我纠正错误的行为。(姚剑鹏,2008)

三、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由Fauconnier(1997)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中正式提出。心理空间是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单位,人们在思考、交谈过程中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概念整合就是指人们进行心理空间(mental space)合成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它包含四个空间(如图1):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Input space I)、输入空间II(Input space II)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类属空间是经过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它与输入空间I和II一起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整合空间则承接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四空间模型反映出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和互动作用的关系,通过心理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并在整合空间进行匹配合成,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输入空间的新显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概念整合理论把自然语言的意义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处理过程(on-line process),换言之,意义的产生是一种动态的认知运作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一是组合过程(composition),即由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二是完善过程(completion),即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新显结构内容的来源;三是扩展过程(elaboration),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的过程。我们认为,概念整合理论从简单的空间结构关系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实时性和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实时构建的空间运作机制,对实时的、动态的、随机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包括言语非流利产出在内的多种语言现象。

四、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实时认知运作机制分析

“悬浮(float)”一词见于Fauconnier(1985:97~103)所著的《心理空间:自然言语中的意义构建》一书,但作者着眼于言语意义的正常整合过程,并未对此进一步解释说明。我们认为,根据概念整合理论,言语意义构建过程是认知主体在头脑中不断聚焦、突显、建立输入空间、生成类属空间、进行跨空间心理映射和组合优化的概念整合过程,在此过程中,实时悬浮机制是导致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实时悬浮机制是一种思维运作方式,是言语危机的一种实时处理机制,即当言语意义构建进程遭遇困难时,认知主体自觉启动的应急对应措施。意义实时悬浮机制是将构建困难即时锁定,以延缓正常言语产出速度为代价,调集更多注意力资源对整合中的困难环节进行重点即时补救处理,这种补救处理过程被即时反映到言语产出形式上,外显为不同于常态的言语表现形式,如非正常停顿、自我重复、自我修补等,即我们所说的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

意义实时悬浮机制以促进意义的有效整合和构建为目的,存在于认知主体内部不同心理空间的建立及其各成分和结构相互映射和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悬浮目的可分为实时输入性悬浮(Online Input Floating)、实时映射匹配性悬浮(Online Mapping Floating)、实时整合性悬浮(Online Blend Floating)等。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贯穿于意义构建的整合过程,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即时性,它时刻隐藏在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背后,就像一只无形之手,引导和制约着言语非流利产出,是非流利产出的一种内在的深层认知运作机制。在意义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下,言语非流利产出具有高度规则性,在填充与非填充停顿、自我重复、自我修补等表现形式的分布位置、时长频率、产生原因等方面都具有潜在的共同规律和独特性(篇幅所限,将另文分析)。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认知意义构建角度看,意义实时悬浮机制是认知主体为实时处理言语意义构建危机而进行的认知内在运作机制,言语非流利产出是意义实时悬浮机制作用下的言语外显表现形式。下文借用Levelt(1983)关于非流利产出的经典例句进一步阐释说明。

从图2可见,例句中包含了非流利产出的三大类表现形式,即停顿、自我重复和自我修补。其中,停顿现象分为“on”与“uh”之间的非填充停顿和“uh”所代表的填充停顿两种小类,自我重复包括“from”和“on”两个词的重复产出现象,自我修补则具体表现为将“Boston”修正为“Denver”的现象。本例句将停顿、重复和修补等各种非流利产出表现形式集于一身,具有高度典型性和代表性。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四空间模型,我们认为,本例句中“from Boston on … uh from Denver on”的意义构建过程也是一个四空间相互映射、匹配和整合的过程(如图3)。其中,“from”所代表的方位空间和“Boston”“Denver”所代表的地点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出发地(place to set out)是两者共享的抽象类属空间,方位空间和地点空间的成分相互映射并被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进行匹配、完善和合成。在此整合过程中,认知主体监控到地点空间(输入空间之一)向整合空间的选择性投射环节出现困难,使方位空间投射的方位成分“from”与地点空间的实时意义整合过程无法正常进行,这时,认知主体自觉启动意义构建实时悬浮机制进行紧急在线处理加以应对。在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下,认知主体以延缓正常言语产出速度为代价,集中更多注意力资源即时锁定整合中的困难环节(即上文所指的选择性投射环节),并进行重点即时补救处理,即将地点空间中的更多成分与方位空间的成分相互连通映射,并再次选择性投射到整合空间,与方位空间成分“from”匹配合成,这一连串不同寻常的认知悬浮机制作用下的运作过程被一一实时反映到言语产出形式上,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于正常言语产出状态的非流利产出现象。

对于本例中的不同类型的非流利产出表现形式作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1.“on”与“uh”之间出现的非填充停顿现象(即无声停顿现象),其背后隐藏的深层跨空间思维整合运作并未同步停顿,恰恰相反,它是认知主体监控到言语危机的发生而即时启动实时悬浮机制的结果,目的是以延缓正常言语产出速度为代价,将意义整合过程中的困难环节及时锁定,以便进行即时补救处理的运作过程;2.“uh”所代表的填充停顿,是在锁定地点输入空间中的选择性投射环节为困难环节后,认知主体调集更多注意力资源,以便对该困难环节进行重点即时补救处理的过程;3.“from”的自我重复现象,是认知主体在意义实时悬浮机制运作下对更多的地点空间成分进行了再次选择,并将被选择的地点空间成分“Denver”与方位空间中的成分“from”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再次进行对应连通和映射匹配的过程;4.将“Boston”修正为“Denver”的自我修补现象,是在意义实时悬浮机制运作下地点空间成分中被选择性投射到整合空间的地点成分“Denver”彻底替代“Boston”并与“from”在合成空间成功整合,最终构建出新意义“from Denvor”的过程;5.“on”的自我重复现象显示了上一轮意义整合的结束,同时也预示新的意义构建整合的开始。

从以上分析可见,外在言语表现上的中止和停滞并非意味着意义构建过程的中止和停滞,相反,例句中的停顿、自我重复和自我修补现象的背后,是意义实时悬浮机制下认知主体调集更多注意力资源,加紧、加速进行深层整合运作,以实时解决言语构建危机的过程。从言语构建危机的在线发生、在线处理直至在线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在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下,方位空间和地点空间的多项成分多次连通映射、匹配整合,最终在整合空间合成新意义。若没有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当言语意义构建进程遭遇困难时,正常言语产出速度就不会被改变或延缓,而是始终匀速进行。按照连续性假说,注意力资源将被正常分配到下一轮新的四空间整合过程中,原四空间之间的映射整合就不可能多次往返、反复进行,更不可能被反映到外在言语表现中,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非正常状态的停顿、自我重复和自我修补现象就不可能发生,而这与例句中的事实严重不符。由此可见,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实时悬浮机制是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关键因素,言语非流利产出是认知主体在实时悬浮机制运作下实时处理言语构建危机的结果,实时悬浮机制是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的内在认知运作机制,而言语非流利产出是实时悬浮机制运作下的外显言语表现形式。

五、结语

本文以认知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据,探讨了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的实时认知运作机制,提出意义实时悬浮机制贯穿于言语意义构建的全过程,是言语危机的一种实时处理机制,即当言语意义构建进程遭遇困难时,认知主体自觉启动的应急对应措施。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运作过程:一是认知主体将意义整合过程中的困难环节即时锁定的过程;二是认知主体调集更多注意力资源的过程;三是四空间再次进行多成分选择性对应连通和映射匹配的过程。这些实时补救处理过程被即时反映到言语产出形式上,外显为不同于常态的言语表现形式,即非正常的填充和非填充停顿、自我重复、自我修补等非流利产出现象。概而言之,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实时悬浮机制是认知主体为实时处理言语意义构建危机而进行的认知内在运作机制,言语非流利产出是实时悬浮机制作用下的言语外显表现形式。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1JCWY08YB]、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0908535]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军.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4).

[2]Fox Tree,prehension after speech disfluencies[D].

Stanford University,1993.

[3]Lickley R.J.Detecting disfluency in spontaneous speech[D].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1994.

[4]Shriberg,E.Preliminaries to a theory of speech

disfluencies[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4.

[5]Levelt,J.W.Monitoring and self-repair in speech[J].

Congnition,1983,(33).

[6]Starkweather,C.& S.Gottwald.The demands and capacities

model II:Clinic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1990,(3):143~157.

[7]Clark,H.H.& Wasow,T.Repeating words in spontaneous

speech[J].Cognitive Psychology,1998,(37):201~242..

[8]Levelt,J.W.Speaking: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

Cambrige,MA.:The MIT Press,1989.

[9]陈桦,梁茂成,Jill House.学习者英语朗读的无声停顿模式

[J].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2004,(11).

[10]刘长军.新闻英语中语音停顿还原性的声学研究[J].现代外

语,2007,(3).

[11]缪海燕.第二语言口语非流利产出的停顿研究[J].外国

语学院学报,2009,(4).

[12]孙延弢.最简方案框架中的停顿语象研究[J].外语学刊,

2009,(6).

[13]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口译停顿现象实证研究[J].外

语研究,2010,(1).

[14]姚剑鹏.会话修补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2005,(5).

[15]姚剑鹏.言语自我修补中的知晓感研究[J].外国语文,2012,

(3).

[16]戴朝晖.中国大学生汉英口译非流利现象研究[J].上海翻译,

2011,(1).

[17]姚剑鹏.自然言语自我重复研究[J].外国语文,2010,(5).

[18]Fauconnier,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9]Bussmann,H.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regory P.Trauth & Kerstin Kazzazi.London:Routlede,1996.

[20]姚剑鹏.对会话自我修补的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8,(2).

[21]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非主流话语范文2

关键词:自建学习者语料库;口语;准确性;流利性;

1. 引言

国内利用英语学习者语料库进行中介语发展特点及语用失误的研究方兴未艾。通过自建中介语语料库开展语言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外语教学的价值不可低估,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对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的研究层面和内容需要不断拓宽。文章以英语口语准确性和流利性为研究层面,观察、统计、描述、概括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中的语用语言失误现象及非流利性因素,讨论其诱因并对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提出一些教学实施建议。

2. 研究方法

2.1研究问题

2.1.1以口语能力的重要指标,即语言准确性和流利性为研究内容,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存在那些语用语言失误现象?语言非流利度具体表现在哪个方面?

2.1.2语用语言失误现象和非流利度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对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有何启示?

2.2研究工具和方法

用于研究的语料库有:SECCL(Spok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之口语语料库分库)[1]和自建的SECCEM(Spok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English Major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后者采集收录了某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首届本科生(共5个班)第一学期口语测试中的口语语料,样本共300个(其中单人讲话样本200个,双人会话样本100个)。 利用Wordsmith(Version3.0)调查、统计、描述语用语言失误现象和非流利性指标。采用对比分析法,将自建语料库语料与本族语者语料、全国大学生口语语料进行多层面比较,概括、总结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结果及讨论

3.1语音层面

根据2000年制定的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英语专业四级要求发音正确,掌握说话节奏、变音规律、语调、语音轻重音等;专业八级在四级指标的基础上,要求发音正确、语调自然、语流顺畅。一般来说,英语专业学生比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准确度高,尤其在英语发音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是,本研究发现语音问题仍然是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准确性的因素之一。

表1普遍的发音错误类型及例词

表1表明,普遍的三种发音错误类型:音素发音错误、单词加音(节)或吞音(节)。音素发音错误主要受壮话方言影响。Richards(1971) [3]提出,母语迁移在语音层面最为突出。尤其是方言影响存在比较普遍。表中的音素发音错误出现最多的是将class 中的/k/念成glass中的/g/,这些学生将清辅音念成浊音就是属于壮话方言的负影响。在被试学生中,不少人来自壮族地区,壮话是第一语言。在壮话中,没有爆破音/p/, /b/, /t/, /d/, /k/,/g/中的清辅音素/p/,/t/, /k/,一些壮族学生在英语发音中很自然地不使用这些清辅音,而是选择了与壮话发音习惯相似的浊音/b/, /d/,/g/。大部分的加(吞)音错误缘于个人不良发音习惯的影响。有些同学总喜欢在一些辅音后任意地加上元音er,或任意加上辅音s,t等。一些同学不留意发音特点,舌头位置与嘴形错误,如把/v/发成/w/,而把/w/发成/v/。另外,在单词中加上或吞掉音节的现象涉及词汇习得的问题。比如:对单词记忆不准,词法变换错误,思维的跳跃(只说出单词的前半部分),口误等。

在新升本院校过渡期,学生生源质量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学校知名度、办学条件等原因和迫于采取的降分录取,英语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不够高,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经调查了解,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了解省音(失去爆破)、语音同化、连读等概念和规律,对单词或句子重读与弱读、升降语调、停顿等基本语音知识掌握不清。建议教师重视语音知识的讲授,在教学中有必要详细解释汉语和英语的发音的异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常见的语音规律,尽量减少母语负迁移,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发错音,帮助学生发好音,发准音。

3.2词汇与语法层面

在词汇层面,本研究观察了词汇量及主题词、词语误用、搭配错误、缺省与冗余等内容。

表2自建语料库SECCEM中各班级与SECCL单人讲话任务总词汇量比较

表2描述了自建语料库SECCEM和SCCCL语料中的总词汇量对比情况。两个语料库的词次与词类比率相当高,但是总词汇量仅是一半,使用到的词类也只是一半。这说明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存在词汇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此外,本研究统计了SECCEM与SCCCL同一话题 “My Favourite Teacher”的主题词目(key words),得到了比较惊喜的发现,两个语料库中排列在前10位的主题词竟然有8个相似,它们是:teacher,English,school,good,class,like,said和remember。这表明,被试学生使用的主题词与全国考生差别不大,说明学生对谈论、描述人物的有关话题比较熟悉,这符合2003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4](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能就熟悉的话题表达看法”的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所给话题的主题,围绕话题进行讲话。但是话题深度不够,学生对该话题的有关信息未能深度挖掘,具体表现在:词汇量不够大(表2),说话时间不足(表3)。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新升本院校新生入学时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词汇与语法错误严重,是影响学生英语口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发现语内因素(如过度概括)和语际因素(母语负迁移)是导致错误的两个主要原因,而且语际干扰较语内错误相对显著。大部分的语用语言失误就是因为汉语作为母语所产生的负迁移产生的错误。以定冠词the为例,汉语中没有冠词,学生不注重学习冠词,对冠词的意义、功能特点了解不多,并可能认为用不用冠词无大碍。除了母语负迁移,学习者对中英语法的异同了解不深,句法基础知识不牢,对句子结构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应用。

错误分析理论和对我国英语学习者语言错误分析结果对语言教与学具有许多启示意义。国内学者对我国英语学习者错误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帮助英语教师了解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特点、各种错误类别及其原因,采取适当教学对策,指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等,来纠正错误和减少错误的发生。

3.3 语言流利性

3.3.1口语流利性的测定

流利度是口语熟练程度的要素。语言研究者研究口语中的非流利现象发现,犹豫(重复、停顿等)、语误、插入感叹词、言语修正等现象都是影响语言流利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口语非流利程度的描述是语速慢,而且因不恰当的停顿(silent pauses)、犹豫(hesitations)和重复(repetitions)而影响了意义的表达,并采用两类指标对流利性的不同侧面进行测定:与流畅程度有关的时间指标(temporal variables)和与语言表达有关的指标(performance variables),而后者主要涉及言语产出中的非流利性标记(dysfluency markers)。

3.3.2 口语非流利性描述及讨论

表3自建语料库SECCEM各班话语时间、语速、停顿次数对比表

在时间性指标方面,我们观察了语速和停顿次数(见表3),发现学生的平均语速慢(每分钟内发出的单词或音节量),停顿(超过3秒以上的停顿)次数多、讲话过程中停顿时间长,这和全国大学生水平相当。在表达性指标方面,发现学生在话语中经常进行自我修正(改述、替代、错误启动)、重复(单词、词组、句子重复)并且使用了较多的犹豫填充词(er, em, ah, um, an等)。

一般来说,说话者能自我监控到言语错误,目的是减少错误,让听者理解,维持自我形象,或是为了能更理想地进行言语交流。本研究发现,学生基本具有自我监控言语错误能力,发现语误后,能够采取停止语流(interruption),沉默停顿(silent pauses),填补停顿(filled pauses)等策略,通过改述和替代进行自我错误修补。但是,过多的改述和替代现象说明学生对语言知识记忆不牢,使用不够熟练。

重复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言语产出非流利研究的重要部分。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重复起着协调、合作、澄清、证实、检验、重新启动的话语策略作用和填补空缺功能;从内容来看,有单词、词组/短语和句子的重复。经语料分析发现,学生采用较多的是单词或词组重复,主要用来填补空缺,因为一时未能想出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后面的意思,而这些词汇大多是学过的,经他人提醒后就能说出来。为什么有些同学对学过的单词记忆不清?我们分析,这不是词汇量贫乏问题,而是学了不用、用得少,平时使用英语机会太少的原因。

研究学者还发现,非流利重复的前面或后面经常伴随着停顿、填充停顿(um, er,ur等)。本研究将这些填充停顿词称为犹豫填充词。从出现频率来看,何安平和徐曼非(2003)[5]研究了各类语料库中有声填充词频率分布情况,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75‰)话语中的有声填充词都大大高于英语本族语者(40‰)。而本研究中学生使用的犹豫填充语比率竟高达100‰以上,超出了中国大学生语料库中的平均比率。撇开话语的语用功能,过多地使用犹豫填充语导致了语言表达不流利。因此,在口语中要想用英语流畅表达思想,不仅要掌握更多的常用词汇和句型,还要多说、多背,增强语感,使自己熟练运用英语各种表达方式,在交互会话中尽量减少使用犹豫填充语,才能与他人交流顺畅自如。

4.结语

用英语专业四级口语考试的标准来衡量,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语用语言失误较多,言语产出非流利度比较严重。教师应加强语言基础教学,营造宽松的语言学习氛围,提供更多口语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口语交际的语言准确性和流利性。文章倡导开展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和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对英语学习者的自然语料进行观察分析,找出中介语发展特点和语用语言失误规律,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比较系统和准确的了解,让教学经验得到语料库数据的支持和验证,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王立非. 梁茂成.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M]. 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5.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Richards,J. Error analysis and second language strategies[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971 (25):115-135.

非主流话语范文3

【关键词】民航飞行员,空中交通管制员,英语陆空通话能力,飞行安全

飞行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之间关行高度、航向等交通指令的口语交流称为陆空通话。国际民航组织(ICAO)规定英语为世界范围内的陆空通话用语。据ICAO统计,全球各种飞行事故或事故征候的主要原因约有70%与口语通话问题有关。因此为了保证飞行安全,我国所有的民航飞行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根据对我国飞行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人员的基础英语在中等水平,有36%的调查对象曾因为英语口语的问题在工作中出过差错。这表明我国民航人员的英语口语水平必须加以提高。

一、陆空通话中的口语能力要求

依据《国际民航组织语言熟练要求执行手册》,对飞行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英语能力的要求是:“英语为非母语的民航人员在使用英语进行陆空通话时,除了要熟练运用ICAO标准术语而外,还要能够熟练地用英语准确表达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的处境,意图和各种愿望,请求以及管制方法,并迅速对上述情况做出反应。”可见ICAO的英语标准的核心是“快速、熟练地准确表达”,因此可以将陆空通话中英语口语能力概括为:准确度和流利度。口语的最终目的是和他人正常交流,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口语能力有一定的准确度。陆空通话中的准确度要比一般的口语准确度更重要。因为陆空通话作为民航专用的交际语言,在地面和空中交流信息、指令、提出申请时候都要使用。如果通话用语缺乏准确度,没有使用标准术语,在实施飞行和空中交通管制过程中就可能误解对方指令,直接导致指挥工作无法顺利实施,甚至导致空中相撞。同时,流利度对民航安全飞行也非常重要。因为在某一时间,管制员只能对一架飞机下达指令,而目前航班量日益增长,一名管制员同时需要指挥多架飞机,必须在很短的时间里大量的指令,这就要求通话非常简洁流利。而飞行员在通话中如果语速太慢,也会占用时间,干扰管制员对其他飞机的指挥。

二、口语的准确度和流利度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1、准确度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现代民航空中交通的特点是航空器流量大、速度快,而地基导航设备又不能提供足够的交通标识,因此必须由管制员依据雷达以掌握航空器的飞行活动,并以语音信号的方式提供交通引导。尤其在特殊气象条件时,这种交通引导是飞机安全飞行的惟一保障。此时管制员一旦发出错误指令,就将直接导致飞机相撞。因此通话的准确度非常重要,而从口语能力的角度出发,这种准确度对飞行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正确的发音以避免混淆和正确的用词以消除歧义。为了避免混淆,考虑现有技术下的无线电语音通信质量,为确保语言的发音准确,陆空通话中对很多单词的发音做出特殊要求。

2、流利度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陆空通话的流利度对飞行安全也有极大的影响,主要的原因是在空中交通流量很大的情况下,管制员同时和多架飞机的飞行员在进行沟通,如果管制员语速不够,就不能有效地同时指挥多架飞机,造成虽然及时发现了某些飞行冲突,但是来不及指挥飞机避让,从而导致事故;而飞行员口语的不流利还会迫使管制员在通话上要分配更多注意力,增加了管制员的工作压力,可能由于注意力分力,增加了管制员的工作压力,可能由于注意力分配不当而导致不安全事件。因此陆空通话中规定了大量的缩写词语和省略的句式,目的就是使用简洁的句式以提高语速。1990年1月25日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哥伦比亚航空公司的波音707飞机空难就是因为飞行员英语能力的薄弱,间接地导致了这次空难。可见没有流利度就没有大流量时的飞行安全。

三、提高陆空通话中口语能力的方法

非主流话语范文4

鉴于文化意识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的同时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文化意识出现的偏差进行研究是学习的关键。我们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及方法可以指导英语教学。当下大多数对的研究局限进行理论探讨,而以实证对理论加以研究的极少。文章中主要针对非语言因素做出探讨。当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不同文化的非语言因素进行比较,对大学生非语言因素的使用情况的调查还是在最初的阶段。

所以这次研究也是一种尝试,以调查分析大学英语非语言因素的使用为着眼点以此来说明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运用身势语的基本状况。研究以大二学生在英语讲话中的动作做出比较及探讨。由十名大二学生,五位外教及五位中国教师组成研究组,并对其演讲进行录制,随后再对其语言动作加以分析研究。在进行研究时主要围绕一下几点进行分析:

第一,演讲者的哪个表情及动作是恰当的?

第二,演讲者哪些表情及动作让你不能费解?第三,演讲者的哪些表情和动作让人生气、不愉快?其主要是从动作、手势、发音声调及面部表情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再以中外教师的不同分析结果做对比。

经分析得知,大多数中国学生把母语的非语言习惯展现出来这样极易使对方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厌恶。各民族在交谈过程中,讲话双方之间的距离也是不一样的;目光接触时(是否要眼看对方等)也有不一样的见解;特定场合下,中国人的笑极易让西方人产生误会等。所以,在日常英语交流中,不仅要学会用口语交流还要适当的了解说话人呢的手势,动作等所流露出的不同含义。这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有些时候,肢体语言和口语表达的不一样。这就需要利用其他语言信息从整体分析讲话者所要表达的不同含义,也就是说,手势语需要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了解;否则就会使说话人的表达意思遭受误解。然而,对中国教师和外教两者对身势语不同的对比分析得之,他们不仅有共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真正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在换用另一种语言说话时也要换用另一种身势语。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由于跨文化交流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应该足够重视到这一点。可以在教材编篡中融入一些真实的例子,完善学习者对非语言因素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及学会身势语。在教学过程中外语老师需要做到灵活多变改变以往陈旧的准化考试政策,这也是提高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其中,教学评估是高质量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它不仅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计划时选好教学题材、教学方法、等能否适应学习者的水平和思考方法(Nunan,1992)。这些都是我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4)中明确注明的,从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在施教过程中要以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更深层面的了解和掌握非语言因素的本质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功能,从而增强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才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结语

非主流话语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相遇;交谈;理解问题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 encounter)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语。本文只讨论一方是母语讲话人,另一方是外语讲话人的情况。双方对于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谈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问题。谈话是双方面的,理解达成与否取决于双方。本文试图阐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从谈话双方出发对于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双方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语言理解是涉及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 noggekeurd 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 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独立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图保住面子,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政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三、理解问题的解决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禁区,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动态选择不仅存在于语言理解形成的每个层面上,还存在于交流所涉及的语言以外的其他层面上。所有层面的选择,始终都是动态的。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是不断进行着的多层面的动态选择,只有谈话双方在各层面上所作的选择都是适当的才能规避理解问题,达成理解,使交流成功。

非主流话语范文6

【关键词】交替口译 非流利现象 成因 对策

流利性是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参考标准。国内学界经常谈到“准、顺、快”的标准中的“顺”指译语通顺流畅,是对口译流利性的要求。国外学者Bühler(1986)将流利性作为对译员技能的明确要求。

研究口译的流利性,可以从研究口译中的非流利现象着手。通过对非流利现象进行定义和描述,从不同视角全面分析非流利现象的原因,就能找到取得流利译语的途径和突破口,这对口译研究者、口译工作者、口译教师和口译学员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非流利”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根据《语言与语言学字典》,非流利现象是指任何形式的言语流利障碍(包括病理性的言语产出失调,比如口吃等)。这是广义的非流利定义。杨军认为,非流利是在时定、韵律和语序等方面明显区别于流利话语的口语产出。

目前对非流利现象的研究多集中于自然语言及口语,对口译中非流利现象的研究较少。真正涉及口译非流利产出的专题研究寥寥无几,且多数仅关注了同声传译这种口译模式。

二、非流利现象的种类

1.停顿。停顿是指语流中断现象,包括无声停顿和有声停顿。无声停顿时指语流中的无声或沉默,有声停顿指说话者“由于无法或不愿产出所需的词但证明说话者仍处语言活动中的有声证据”。比如,英文中的 um,uh等,汉语中的“额”、“呃”等。

2.重复。非流利性重复是指单词、词组或句子被重说一遍,且不对句法、词性或词序作任何改动,它可以是完整的音、音节、词段、词组甚至句的重复。

3.自我修正。根据Levelt对第一语言及Kormos对第二语言修正的研究结果,自我修正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不同信息修正 (Different repairs),即说话者重新编码与当前输出不同的信息而导致的修正。不同信息修正又包括话语顺序修正、由于话语不正确或不合适而采用的不同事实修正以及信息替代修正三种。

第二类为恰当修正 (Appropriacy Repairs),即说话者以改进方式编码原规划输出信息而导致的修正。恰当修正又分为恰当信息层次修正 、恰当歧义修正 、恰当衔接修正、恰当语用修正、恰当替换修正、恰当插入修正、恰当删除修正七种。

第三类为错误修正 (Error repairs),即纠正当前表达方式中的词汇、句法和语音方面的错误。错误修正又包括错误词汇修正、错误语法修正、错误语音修正三种。

整个广东咨询会的交替口译任务是由一位女译员承担的。在她的口译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处非流利现象,包含了上述非流利现象的所有三种类别。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广东咨询会语料中一些非流利现象的例子,来探讨英汉双向交替口译过程中非流利现象形成的原因。

三、非流利现象的成因

非流利现象形成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

1.智力因素。

(1)双语语言能力不足。即便到了口译阶段,词汇、语法、语音这样的语言入门级基本功仍然不可忽视。对于某些词汇、语法或者语音掌握不够熟练,会导致口译中瞬间的迟疑,从而导致口译非流利现象的发生。

例1.源语:We work with them on the fundamental network architecture that would be required for Photon Valley.

译语:第一个呢是关于光谷的一些建筑上的问题....建设的问题。本例的译语出现了一处自我修正中的错误词汇修正。听到 “architecture”这个词,译员根据它的中文意思将其翻译为了“建筑”。但是这个词要与 “Photon Valley”搭配,翻译为“建筑”显然不妥。因此译员又将其修正为“建设”,这样“建设”与“光谷”进行搭配显然更为合适。译员在 “architecture”这个词的翻译上存在反应上的迟缓,并最终导致表达非流利。

例2.源语:那么您怎样看待国外零售商业正在不断进入广东的趋势?

译语:So right now,what do you....how do you view the trend that more and more retailers are entering into the Chinese market?

本例的译语出现了一处自我修正。对于源语“您怎样看待”,会很自然地将其翻译为“how do you view…”。但是此处译员的第一反应却是“what do you…”,显然译员对于“how do you view…”这样的句式还不是很熟悉,从而导致了非流利现象的发生。

上一篇古典诗词

下一篇人间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