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理想作文范例6篇

目标与理想作文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挑战。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产运营的一部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文章立足于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主要分析了“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这一问题。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策略

利用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有利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性的提高。而积极发现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在一起,才能推动企业迅速发展。

一、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通过研究职工行为,分析职工行为的规律发现职工思想觉悟方面应当提高的部分。利用灌输教育形式将先进的意识形态传递给职工,提高企业职工的个人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改造企业职工的目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最直接的目标就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达到经济目标。与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竞争实力。与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企业文化能够大范围地提高企业职工的集体意识,对企业职工的日常行为与个人习惯加以优化,逐渐探索出提高企业向心力与竞争力的新方法,给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应当将竞争元素、创新元素以及奉献元素,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以这些文化元素为基础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进行拓展,打破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形式单一的局面。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让企业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符的旧观念与旧模式得以摒弃,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日常生产发展结合在一起。企业文化建设大大扩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也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市场意义,能够与企业经济活动结合在一起。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转变成为物质生产力的关键途径。

二、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方法

如何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去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企业管理者与思想政治推行者所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应用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一)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让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职工在个人经济利益方面的需求以及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塑造企业群体行为,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环节。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职工智力与向心力的激发有积极作用,能够促进职工奋发向上,更能让企业职工将个人道德标准与企业的道德标准统一在一起,将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于一身,让职工团队的合作能力大大提高。诸多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职工可以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以及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统一的,将二者的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拓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代企业的思想政治管理的重要原则。企业文化应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也应当成为企业形象构建中的内容。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具有企业精神,能够艰苦奋斗的职工,才能让企业精神演变成为企业的灵魂,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环节。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旦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就可以利用社团活动加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沟通。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向职工灌输,而要借助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职工主动去感受思想道德规范的作用,提高思想教育的无形性。

(二)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开拓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

企业文化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转变。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角度,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以及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实施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第一,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企业文化具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分支,企业文化在发挥自身作用时,会在无形中将思想观念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结合在一起。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借助企业文化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一起推进,遇到问题共同解决。第二,企业文化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的规则与制度。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职工具有行为约束力,能够弥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管理者可以将企业文化与管理专业知识相结合,学会利用企业文化的无形性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第三,企业管理者要利用企业文化去统一企业经营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观察职工的行为,了解职工的价值观念与个人发展目标,以此为依据去建立合理的企业发展目标,能够让职工建立较强的企业发展责任感。

(三)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第一,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企业文化能够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企业文化就是创新理念的集合体,是对社会先进理念的反映。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当利用文化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与未来憧憬结合在一起。坚持企业文化的指导作用,积极去吸收具有时代性的思维观点,才能优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过程,就是企业以及相关工作者向企业职工提供新观念与新价值的过程。现代化企业要乐于使用员工喜欢的文化活动,如,茶话会、舞会等形式,传播正确的生活与工作理念,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近几年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经济的成分以及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关系以及分配方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也因此大大提高,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满足当代企业发展与职工发展的需求,推动企业发展。

作者:李胜杰 单位:中交二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郭铁军.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党史博采(理论),2012(04).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2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区别和差异

一是性质、指导思想上的差异。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和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根本目的是为实现本企业经营目标服务。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为社会总体目标服务的。

二是地位上的差异。企业文化建设反映的是企业自我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是一种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整体意识的体现,制约和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是内容和范围上的差异。企业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管理方法、管理意识和管理制度方面,是一种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其约束力只体现在企业内部。而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党和国家以及企业员工利益的一致性,维护的是国家、集体、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重在精神文明的建设,它不仅使企业行为具有约束力,而且对整个社会还具有导向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统一性

1.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企业文化是以形成最佳经营管理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主体,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企业实际相结合,指导企业发展生产力。而这二者都将工作目标定位于增强企业实力,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

2.工作对象上的一致性。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重视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为目的。企业文化建设突出以人为中心,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共同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逐步形成全体员工的共同群体意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员工队伍,并把“关心人、培育人、激励人”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两者的着眼点都是以人为本,以研究人的思想、意识、观念、行为等为内容。

3.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致性。企业文化建设突出的是培育企业精神,培养员工开拓创新的精神,进步的价值观念、高度的责任心,把这种共同的信念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围绕党的方针政策,用优良传统和共同的理想来教育员工。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其一致性。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一方面,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极好载体,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政策导向。

三、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国有企业现代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过去好的经验做法的同时,一方面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另一方面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借助企业文化新载体,努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渠道和空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是借助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生产的融合。企业的目标、精神、理念、使命和宗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们反映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即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以发展为出发点。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更接近于企业经营生产。具体而现实的企业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感到只有企业的价值实现了,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二是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企业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能够使全体员工得到价值认同和统一,由此造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并成为全体员工的群体意识,就会转化成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无尽资源。因此我们要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通过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凝炼和培育,把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变成企业的具体目标和行为规范;通过文化的辐射和渗透作用,把党的理想、信念铭刻在每个员工的头脑里,融化到每个员工的血液里。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塑造企业,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员工,使思想政治工作变“无形”为“有形”,扎实有效深入人心,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3

[关键词] 管理的终极价值;管理的工具价值;管理价值的二重性;人文管理学;中西方管理差异。

一、管理的终极价值、工具价值与管理价值二重性。

(一)管理的终极价值。

从存在关系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是作为生产关系的人类社会存在的,而维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就是管理活动。从存在状态的角度看,存在是在关系中生成和变化的,不同的社会结构有不同的管理理念,或者说,不同的管理理念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结构,人类社会正是在管理活动和管理结构中存在和发展的,因此,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管理本身必然渗透了人类对于自身如何存在的理念。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绝不会采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管理理念,反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也绝不会产生民主治理、现代企业等管理结构。

将管理与人类的存在方式来联系起来,意味着如何理解人类的存在就会如何理解管理,而反过来,有怎样的人类理想,就有怎样的管理理念。人类的本性是在管理中实现的,管理及其理念代表了人类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本质,正是管理构建了人类世界。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本质上是一种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管理结构,抽离其中的管理实质,人类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正是管理构建了人类社会。

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愈来愈以组织的方式而存在,现实的人们必定处于某一组织之中,而管理作为维系组织存在的关键因素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生存、劳动、生活的意义与管理的理念息息相关。在这一理念中,必定寄寓了人们实现生存的最终目的或最高理想:即一种合适于人性理想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协调方式,这就是管理的本体价值或终极价值。

(二)管理的工具价值。

管理不仅仅是关于人类如何作为社会性存在的理念,管理必须有具体的目标。正如管理思想史家雷恩指出的那样,组织的管理必须要有一个目标,或者要实现的某件事,也许这种目标就是一年一度的采集果实、狩猎、播种农作物或者保护集体免遭游牧民族的掠夺等等。除了具体的目标之外,组织的成员还需要拥有工作或战斗的工具,这些工具是实现目的的资源或手段,其中包括人、武器、耕作工具或者其他任何东西;还需要对参加组织的人的各种活动作出明确的安排,其目的是在实现具体目标时,能使他们的行动相互作用和协调一致;最后,这个集体发现,如果有一个专门承担保证使整个组织不断实现其具体目标的任务,那么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因此,管理除了渗透人类关于如何生存的理念之外,还必须关心“如何达到具体目标”的技术性问题。在20世纪初期,法国人法约尔提出,为达成组织的具体目标,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执行 5 项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为高效地实现具体目标,还必须遵循分工、权力、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指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团结精神共 14 条原则。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表明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生成。从价值的这一定义来看,人类不仅需要有“理想”“信仰”等终极价值,而且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现其具体目标,从所以,在管理中如何计划、如何组织、怎样协调、如何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也当然具有价值。

历史上首先认识到管理具有上述价值的仍然是法约尔。法约尔所受的是作为工程师的教育,但是作为一个具有9000 多名员工的多部门大型企业总经理,法约尔认识到,组织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其领导人的管理能力而不是技术能力,管理具有与技术相互独立的价值。与管理的终极理想或终极价值相对,管理具体目标及其效率的价值可以称之为管理的工具价值。

(三)管理价值的二重性。

管理既渗透人类关于社会实践组织形式的最终目的或最高理想,也还必须确定组织的每一项工作内容和具体目标,以上二者同时构成组织中人们的需要,形成各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这就是管理价值的二重性。

1.管理的工具价值依赖于管理终极价值而存在。因为人是从狭义的动物界进化而来的,动物的知觉、好恶等等,都是着眼于功效性的具体目标,都只服从于“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原则。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认知、道德、艺术都是手段,短期性的、具体的目标就是根本性的目的,如狩猎活动必须要擒获猎物,种植必须收获果实,人类的实践水平越是低下,与眼前的功效目的的联系就越密切。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生存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对与短期的、具体的功效无关的事物开始产生兴趣,逐渐发现这些区别于具体目标的事物的价值,这就是终极价值。例如,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了社会中“人性的尊严”有时候比具体的目标更重要,为了维持人性的尊严,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宁愿舍弃具体的目标。再例如,人们发现人生价值的意义不仅来自于吃饱喝足以及维持生存,还可以有更高远的意义:即使人性变得高尚、更美好,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完善、更值得热爱,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偶然降临到世间来的人的目的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脱离了原始社会的人的所有行为正是在这样的终极价值的指引下而实施的。在蜂蚁之中,我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清楚简捷的劳动分工情形和一个惊人复杂的社会组织,即蜜蜂在建造蜂巢时,其精确性和准确性几乎与几何学家一样。这样的活动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协作系统”,然而我们并不认为蜜蜂和蚂蚁所做的是“管理”的工作———尽管这项工作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是“有目的、协调的、群体性的工作”。

从与蜜蜂的对比中可以看到,管理具体目标的确立依赖于管理主体现有的观念以及对未来的理想结果所作的遇见和推测,而这种理想结果在管理活动实施之前还没有实现。因此,具体目标依赖于终极目标而存在,管理的工具价值依赖于管理终极价值。

2.工具价值本身渗透了终极价值。效率是管理最重要的工具价值之一,现代管理学奠基人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核心内容正是如何提高车间的工作效率:它包括著名的工时研究、差别计件工作制、职能工长以及任务管理制。

然而众所周知,管理史上就泰罗的效率主义曾经出现过激烈的辩论。在 1911 年举行的有关“科学管理”的意见听证会上,双方问题的焦点毫无疑问地集中于渗透在“管理效率”之中的管理终极价值之上:反对者认为,在科学管理制度下,作为一个工人,如果他不属于“头等”,在世界上就没有出路———如果他在某个具体行业里不是一个“头等”的工人,难道他就应该被毁灭,被赶走?而泰罗坚持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不管是劳动还是偷懒,如果他们都有权过同样好的生活,这种现象肯定是不合理的,对效率的追求将使得他们的生活不会是一样好的,这是正常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效率”其实渗透了泰勒的有关管理终极价值的理念:在确保每一个雇主获得最大限度财富的同时也确保每一个雇员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这一理念体现的完全是资本主义早期的人性理想,即“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一理念当然具有进步性,但它忽视了组织除了效率之外,还有其他的追求———组织不单纯是实现效率的机器;而且实现效率的手段并不只有工时研究、计件工资制,还有其他更为“人性化”的手段。

3.终极价值也必须依靠工具价值而实现。虽然管理的工具价值是被终极价值所决定的,但终极价值并不能单独存在。管理的终极价值是伴随着管理具体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

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价值不是“为客体所固有”,价值是关系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价值的特点在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对主体产生意义。

因此,管理的终极价值一定与每一次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有关,它不能脱离管理的具体目标而单独存在,终极价值依附于工具价值之上,在管理的具体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实现自身。

二、管理的终极价值与人文管理学。

现代主流管理学对于管理的价值是忽视的,它甚至没有意识到在管理的具体目标之外还有一个前提,这一前提就是管理的终极价值———而具体目标依赖于终极价值而存在,具体目标亦渗透终极价值,这实际上是将管理与更广泛的人类生活与人类理想割裂开来。

首先,人类的实践过程就不是一个价值无涉的过程。

从价值的本质来看,“所谓价值不过就是人作为人所追求的那个目的物,而这个目的物也就是人的自身本质。”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类根据自己的价值理想对现有状态的改造,'

实践'

范畴,内在地包含了人的目的性与价值选择。

人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望和理想、改变现有状态的渴望,或言创造价值和享用价值,是实践的动力和目的。”

既然人类的一切实践都是价值导向的,那么管理活动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自然也是价值导向的。其次,现代管理学没有看到,管理的终极价值才是人类管理实践的最终目的,它决定着管理的具体目标。

鉴于此,管理学不仅要研究目标的实现过程,也要研究管理活动中价值的实现过程。当然,这种价值指的不单是工具价值,而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工具价值之中的管理终极价值。由于管理的终极价值是由各国各民族的人文理想所决定的,因此,管理的终极价值也可以称为管理的人文价值。

相应地,以管理人文价值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学分支学科可以称之为人文管理学。

三、人文管理学视野下的中西管理差异。

(一)人文价值的多元性与中西人文价值差异。

就普遍的人文价值而言,作为人类,就是要对真、善、美三者进行永恒的追求,并且力图表现这种追求本身的自由品质,人文价值永远体现一种自由、向上的精神,体现人类对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向往与追求。透过人性历史、民族、文化的多样形态而感受到一种普遍而崇高的人性,这始终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趋向的心态,失去这种统一性,人文价值就没有了统一的对象。

然而,在这种统一性之下,人文价值还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体现为不同文化传统之下中西差异。现代西方人文价值观主要来源于 14~17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与 18 世纪的启蒙主义:针对中世纪贬抑人的现世及自然感性倾向,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资源,复兴并张扬了现世的自然欲望,对现世的自然欲望与古希腊罗马理性的结合,是近代科学技术乃至管理思想的重要源头。启蒙主义作为继文艺复兴之后扩展并奠定现代性的思想运动,把对神学信仰的批判和对理性的尊崇推进到了顶峰,可以说泰罗以来的西方管理完全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髓。

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则主要表现为伦理中心的道德教化,中西人文价值的最大差异在于对“人”

的不同理解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价值以古希腊的原子论和雅典学派的人性论为根据,强调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而中国的人文价值则将人看成群体的分子,不是个体,而是角色,得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的结论,并把仁爱、正义、宽容、和谐、义务、贡献之类纳入这种认识中,认为每个人都是他所属关系的派生物,他的命运同群体息息相关。

(二)人文管理学视野下的中西管理差异。

撇开管理的终极价值,仅仅将管理视为一种工具,事实上就不存在中国管理思想或中国管理模式与西方的区别———从工具价值的意义上而言,管理确实是同质的。

然而,如前文所述,管理的具体目标依赖于终极价值而存在,管理具体目标的确立依赖于主体现有的观念以及主体对未来理想结果所作的预见和推测,而这种理想结果在管理活动实施之前还没有实现,管理的具体目标是人性理想与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从管理的终极价值这个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中西管理差异,而将这种差异仅仅归结为背景、某些特征是远远不能揭示中西管理差异的实质的,中西管理差异的根源是终极价值或人文价值上的差异。

结语:不存在人文管理,但存在普适性的人文管理学目前学术界提到较多的所谓“人文管理”,其实作为一种方式本身并不存在。由于管理价值的二重性,任何管理方式都是终极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没有脱离管理的具体目标而存在的所谓“人文管理”。但是,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人文管理”,将管理价值中的“人文价值”作为重点来进行研究却是可能的,这就是“人文管理学”。例如在经济学中,马克思舍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只研究商品的价值,而主流经济学并不关注商品的价值而只关心商品的交换价值。进一步说,将管理的人文价值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管理学是一门普适的管理学分支,如前所述,人类的一切管理皆包含终极价值元素,即使是泰罗的科学管理,也强烈地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追求。

[参 考 文 献]

[1]吕力。论管理的本体与本体价值[j].商业经济,2010(11):23- 25

[2]吕力。管理学的元问题与管理哲学[j].管理学报,2011(4):517- 523

[3]冯天瑜。中国人文传统与中西人文精神讲演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4]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04-02

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和颁布的指导性文件,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地位、目标、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程和教学的相关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古语有云,万变不离其宗。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就是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宗”,无论教材的结构与形式如何变化,它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围绕基本素质要求展开,而不能脱离核心。本文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旧版课标)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版课标)进行比较,这对促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及其衍生改革的动力

1.背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各级各类学校也前仆后继般出现。随着学校规模与人数的不断上升,对学科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对课程设置系统化的要求也逐渐明了,因此,课程标准以对学校课程加以规范和管理的功能而出现。尔后,由于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的规定趋于明细化和具体化,以至于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立的课程标准文本。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便应运而生。

2.动力。(1)适应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思想性。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服务于政治斗争与阶级利益的工具,政府通过思想教育把持人们的思想倾向,意在为本民族本阶级统治服务。例如,推行“党化教育”,将“公民科”改为“党义科”,后又将“党义科”改为“公民科”,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性。新课改以后,为了适应经济与科技的国际竞争,为了紧跟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依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依据国家相关路线方针及德育精神的改变做了相应地调整,开始关注文化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文化渗透,在符合国家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所需人才。(2)思想政治课本身存在问题。面对党和国家要求的变更,社会的日新月异,学生思想的转变,思想政治课在教材与教学方式上显现出了不适应,这便要求指导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及时地做出相应地调整,在社会需要、学生发展、教材建设之间研究、探讨、解决许多新的问题。同志在全国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讲到:如何既遵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殊规律来规划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因此,改变与学生思想生活相脱节的成人化、概念化、学科化的内容与重灌输、轻引导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

1.框架结构比较。从宏观入手,对比两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它们在框架结构方面呈现出多方的差别。旧版课标分为序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原则与方式方法、教材编写与选用、学习评价与考核五部分。在序言部分阐明了课程的性质,在教学内容方面详细地标注课时与教学进度,对内容的分配做了明确的规划。旧版课标注重了知识的完整性与固定性,如:高一年级为经济常识,高二年级为哲学常识,高三年级为政治常识,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均有不同,但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新版课标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构成。新版的改变使得课程标准脉络清晰,目标明确。新版课标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共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其中,前三部分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而哲学部分则是作为理论基石,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发挥作用,集中体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选修模块包含六部分,不仅作为必修模块的延伸而出现,更是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探究学生的能力趋向。另外,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还增加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并主张自主开发,特色开发,共同开发,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

2.课程性质比较。旧版课标在序言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而新版课标则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紧密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并且通过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版课标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引线,这响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号召,旨在通过终身教育,更新深化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另外,两版课标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及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3.课程理念比较。旧版课标对课程理念的要求未做过多的解释,而新版课标则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理念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这体现出了思想政治的时代性特点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去认识问题与判断问题。理念之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这一理念关注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去发现、去挖掘他们在智力与体力上的潜力。理念之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的理念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提倡探究活动,针对生活现象,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由学科逻辑转向生活逻辑。理念之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倡导研究性学习,比如:设计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悟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理念之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制。这意在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从而全面地评定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状况。纵观五个基本理念,从中体现出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四个基本特性。

4.课程目标比较。旧版课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而新版课标较之优越性就在于它不仅设计了总目标,还设计了分类目标。总目标是这样说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总目标的设定遵循理解、运用、内化这样的思维逻辑,更突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新课标将课程的分类目标划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更加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而不追求旧课标的学科逻辑和学科体系,走向了生活化的道路。在三维目标体系的构建中,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其次是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只作为手段而存在,颠覆了旧课标的理论逻辑。

5.课程评价机制比较。新版课标的课程评价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监控,促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新版课标这样要求到: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课在重视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上更加注重思想素质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新版课标不仅汲取旧版课标的评价途径,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更大胆创新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测定标准,而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解除“奉分行事”的牢笼。评价的主体逐渐转为学生,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成为焦点。而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则更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而不拘泥于知识的堆积。如:个人成长记录等。

6.教材编写建议比较。旧版课标对于教材编写与选用的描述相对笼统,只是指出教材需反映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行多样化,力求于教师的教学,却没有提出明确的编写建议。新版课标在旧版的基础上,将教材编写的关注对象由教师转为学生,主张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引用生活实例与有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在贴近生活、遵循学生生理心理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促进他们自主思考、交流、感悟,从而促进教学互动,探究式学习。不仅如此,新版课标还要求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思想政治的要求,突出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有力地引导学生的正确学习,并对教科书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进行了说明。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有机整体,各个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体现着国家对思想政治学科在新时代的新要求。通过对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与分析,了解其对教学的意义,从而应用教学,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创新

当今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的变革,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模式,我们发现二者的交互性、渗透性在不断的扩大与强化,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的实践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更加突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功能。服从和服务于现代管理伦理创新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创新相融合的可能性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创新具有相同的价值目标和对象

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创新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即实现主体思想价值观念的塑造。从宏观上来说是实现主体人的全面发展,从微观上来说是实现组织及组织成员思想与行为的改变以期具体价值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和重视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挥,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鼓舞人,引导个体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与平衡,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管理的一部分是管理创新实现的价值目标的导引,调动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的践行;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创新坚持“把人看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以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行为规范来规范和激励个体行为的转变,管理者不能只关心生产,把“关心”员工当作提高生产率的手段,而是要真正关心员工,以实现员工个体的发展来最终实现组织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创新不仅有共同的价值目标,而且还有共同的对象,即主体存在的人。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调节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它虽然不直接参与组织对物的管理,但它以价值引导来改变组织各主体的思想与行为,从而间接实现对物的有效利益,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关注与现代管理发展的方向、目标是一致的。现代管理创新最终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效率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动态平衡,这正好契合了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导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关心人、理解人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创新在内容上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

现代管理创新是以文化的转换为背景的,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到“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假设,再到“文化人”假设,管理学家们把“人”从“物”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管理不再将人视为仅仅是获取利润的一种生产要素,即类同于机器的一部分,而是对人的单层次式的物理意义上的管理上升到丰富的社会层面上,注重人的需要、本性、行为动机以及生产中的人际关系,从而使管理中的人回归到社会环境里,人是社会的人”。管理与文化紧密关联,并在文化的演进中孕育出与之相关联的道德准则和制度规范,推动着管理理论的革新。同样,思想政治工作作用于“人”的过程肩负着“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双重使命。一方面是实现“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化的过程,彰显其“政治性”、“阶级性”及政治目标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是实现“野蛮人”向“文化人”的转化,通过塑造人的文化心理实现文化价值的传递,即实现“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用于人的过程,是“自然人”首先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领域”,所体现的依然是对“人”的关注。现代管理创新离不开对组织中人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而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协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这种复杂关系的有效手段,是社会制度得以确立与巩固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这种特有的政治文化在不断地人性化,它与现代管理伦理创新发展相通、互补。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创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创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基本职能,而这两个职能恰恰是现代管理创新的价值目标,通过“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二是思想支配行为,行为体现思想。“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内在统一性使任何行为都可以找到它的深层次的思想根源。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管理工作其核心都是通过个体思想的塑造来最终实现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的改变。管理创新不仅在于对行为主体进行必要的思想“灌输”,以使其确立与时代特点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点和立场,而且还要特别关注个体行为的校正。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要求的共同作用下,强化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校正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行为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是管理的内容,只不过是蕴含于管理过程而已。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和现代管理模式的变化,二者在内容、价值目标、工作对象等方面的交互渗透性不断强化和扩大,使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有了现实的基础。

(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功能,推动管理过程新的行为规范的产生和重塑主体价值观念

作为对人的思想价值观导向,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创新中首先体现为对主流文化的倡导与坚持,以主流文化思想引导和推动管理过程人的理念更新与新行为规范的产生。主流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导向,反映着社会文化的性质和面貌,规范、制约着社会中各行为主体。现时代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的和民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过程的加剧,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也逐渐浸侵于企业或组织的管理之中。文化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人自身的认识是推动管理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管理过程中新的行为规范产生的重要诱因。

作为对人的思想价值观导向,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创新中其次表现在对主体价值观念的塑造。“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是一切美好的行为规范从言说变为实践的根本性前提。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与价值导向功能使它成为管理创新的“剂”,通过对组织行为主体“思想的”而较为通畅地完成从价值理念到为行为规范的转换与适应。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对以人为立足点的新的关系达成认识与行动的统一,则会大降低规则运行的社会成本,提高组织管理效率。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功能,平衡、协调管理创新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

作为主体存在的人是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与认识自身的。一方面,人作为“感觉世界的成员,服从自然规律,是他律的”;另一方面,人作为“理智世界的成员,只服从理性规律,而不受自然和经验的影响”,是自律的。“有理性的东西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一样。”他律与自律都是调节主体行为的手段。良好的制度设计都需要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作为支撑。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功能的发挥就在于灌输一种为行为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制度伦理观念”,为和谐、稳定秩序的形成奠定文化基础。霍桑实验揭示出在企业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两种形态的组织形式,即正式与非正式的组织,前者是以追求效率为目标指向的实体性制度建构,后者是情感慰藉为目标指向的价值伦理秩序的建构。二者在组织运行有着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维系与推动着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缺一不可。如果只根据效率逻辑来实施管理而忽视价值秩序的建构,则不易平衡、协调与调控利益主体的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则关照和引导着价秩序的建构,从而起到效率管理所起不到的平衡、协调和调控各行为主体的作用。

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上的差别与冲突。面对这种差别与冲突,一方面需要采取强有力的制度措施去调控、平衡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思想的疏导使人们正确认识与对待利益的差别。毋须讳言,现代管理模式的创新必然会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政治工作对缓解矛盾以及对利益主体行为的协调和调控作用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激励行为主体在伦理转换中的行为的转变

激励是指通过主体的需求、动机、欲望的激发,从而形成某种具体的价值目标并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保持积极、持续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发挥潜力,从而达到预期目标。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引导其正确动机和恰当的行为。它的激励功能表现在“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人格与个性的升华。现代社会已基本摆脱物质需求匮乏的束缚,组织中各行为主体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文化管理正是切合时展在管理伦理方面由突显对“物”的追逐转向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怀。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正是在满足组织中各主体的精神需要,调动个人积极性和完成转换的必要措施,也是完善管理,促使关系依据时代特点自觉协调、主动提升的保障。激励功能的发挥本身就包含着某种价值评价,它是对主体行为在道德上的肯定。

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转换中的激励功能的发挥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把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度。主体行为的激发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需求与外在满足的契合程度。用精神激励来提高物质激励的格调,用物质激励来为践行新的行为伦理提供物质基础,二者缺一不可。若只强调精神激励而忽视物质激励既不符合“人性”的基本要求,也不能使激励效用持久地发挥;若只讲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则不能体现管理创新的价值诉求,会导致“见物不见人”的旧管理弊端。二是提升管理的水平与境界。单纯的行政命令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必须伴以说服教育。伦理道德赋予管理行为及其结果以特定的道德内涵,一方面可以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升华(赋予更多的情感,而不是庸俗的功利),另一方面提升管理的水平,树立组织的道德形象,这是组织取信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基础。

参考文献:

[1] 史广成,王玉敏.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13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页.

[3] [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4] [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6

关键词: 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教学新体系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厌作文、怕作文的心理。作文缺乏新鲜活泼的个性,假大空,作文水平总是原地踏步,少有长进。要想使作文充满活力,立意高远,只有更新观念,大胆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新机制,与时俱进,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必须重新确立“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重新构建“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

一、 重新确立起“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确实有不少教师延续为作文而作文的老

路,艰难地教学,忽略了“做人是作文的基础“这一道理,一唯地在技法训练上大做文章,要求学生的作文要立意高远,并津津乐道于立意高远的方法,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立意高远的根本----做人的高远境界,从而钻入了“为作文而作文”的死胡同中。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严重束缚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束缚着学生思想的解放和完善人格的形成。现代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的素质教育,新教育体系要求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一句话,就是要从为学生学会做人打下扎实的基础。既然“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作文教学也理应以此为重要任务,我们知道:为文的根本在于育人,教文的过程就是在于育人,教做人才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文与做人其实从来都是相通的,做人无疑影响作文,作文同样也会影响到做人。所以说,教作文不能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能的训练,更注重教做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实现做人素质与作文水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唯有确立这种新型的作文教学理念,才能为作文教学打开一个新局面。

二、 重新定位“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确立了“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新理念之后,必须重新定位

“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这个问题是”作文与做人“结合好与坏的重要环节,切不可忽视。

作文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合理,是否切实可行,是否为“做人“服

好务,归根结底是看能否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年龄、性别、思想、爱好及写作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实事求是,因人而易,切不可“一刀切”。若定位过高,就会出现教与学脱节,背离教学目标;定位过低,则易出现回环重复,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同样会背离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定位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来定位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可按年龄的不同、写作水平的不同、文体的不同、情趣爱好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总之,就是因人因事因文的不同来定位好教学目标。

在重新定位作文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必然坚持“教学育人“的原则,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恪尽守,不厌其烦,真正把定位作文教学目标的过程变成定位学生学会 “做人”的过程。诚然,教师要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的教学目标定位恰当,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在定位作文教学目标前,必须详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爱好,学生的水平,学生的周边环境等,有的放矢,才能把“作文与做人”的教学目标定位好,切实可行,收到较好效果。

三、 重新构建“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是在作文中育人,在育人中作文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作文教学、作文批改、作文评价三个主要环节。作文教学是指作文目标确定后的具体实施过程――即学生作文的实践过程。为了指导好学生的作文,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一是课堂内可以利用范文引路法,优秀的范文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给学生典型示范作用,有些问题也可以请有经验的作家进课堂讲座,使学生在他人的成功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二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采访。把学生带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作文与做人,教师可利用节假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采访先进单位、先进人物,使其受到教育熏陶,树立做人的新目标,从而指导作好文章。还可以拟定写作提纲,让学生分组到实地调查写作。在作文选题上,可采取师生结合,以学生为主,教师可以选一部分作文题目,但主要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以真正表达其心声;在作文内容选择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选材,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文写作上,可采取冷、热结合的方法。冷即待冷静思考成熟后再下笔,教师可不必十分拘谨时间限制。热即当学生思考成熟后,可一气呵成完成作文写作。

当作文教学第一环节完成之后,就要进行作文批改与作文评价。

作文批改是对学生的作文实践进行加工与提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写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主要可采取教师面批与学生面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师面批就是对学生的作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进行当面批改,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及修改意见,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再加工。学生面批可采取分组面批与全堂面批两种方法。分组面批是将学生按作文水平不同划分小组,一人读,他人提意见、提看法,然后由学生本人根据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全堂面批是指教师选出上、中、下不同水平的文章在课堂上宣读,师生共同提意见,然后本人修改,使全班同学在面批中受益。学生通过作文批改过程,每个人都得到正、反信息的反馈,明确了此次作文的优缺点,提高了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对此次作文实践的总体估

价和个体评估,当学生把修改完的作文重新集中起来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评出优、良等不同等级。这个评价是否公正、实事求是,可由生提出意见,必要时教师还可以请有关学者、专家到校查看、评价。这种评价过程实际上一是评价了学生,二是评价了教师自身。在作文与做人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真正达到了“教学育人”的目的。

上一篇三维图像

下一篇视觉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