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例6篇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在经济高速增长,能源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和环保总局在全国十省市试行了绿色GDP核算,发现存在着核算资料缺乏、环境损耗难以量化等不利因素,既而转向绿色会计、单位GDP能耗等.本文丰要就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做了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严重,环境问题突出。以此,中国开展了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试图测算出环境的破坏对经济的影响,在经济增长中计人环境成本,从而提倡更为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英国《金融时报》有关《中国放弃“绿色GDP”计划》的报道,对此,国家统计局则表示先做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实物测算方面,暂时不做价值的估算,作为需要给出一个数字的绿色GDP,现在确实难以实现。并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及”绿色会计”作为绿色GDP的替代方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就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一研究。

1.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

1.1绿色会计及主要内容

绿色会计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早期,最为突出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政府间专家工作小组在连续几次的会议上讨论过绿色会计问题,并建议各国研究相关的准则。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绿色会计突出核算企业自然环境成本,在提高企业自身直接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全面监督反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其基础内容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其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人、环境污染收人、资源环境保护收人等;绿色会计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1.2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

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人会计报表的过程。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困难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原法等。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1.3绿色GDP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传统的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降级成本,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投资活动,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环境保护支出就越多,GDP也就越大。绿色GDP就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概念来理解,绿色GDP是建立在GDP基础之上的,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指标;从核算方法上看,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核算的基础之上,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此,绿色GDP并非一种全新的概念,也不是对传统GDP的颠覆性变革。应该说,绿色GDP是一种对待人与自然的新态度,一种人类对以往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的反思。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是非市场化的,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这就给估算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带来很大的技术困难。可见,绿色GDP核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其核算方法还很不成熟,依旧处于探索过程之中。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将经济活动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亦称为资源环境综合核算体系(SEEA)。

如同,GDP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绿色GDP则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2.切实推苛侧录色会计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绿色GDP核算提供坚实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2

一、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认识的传统观点

无论在统计学界,还是在经济学界,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认识,基本有下述两种传统观点:

1.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这种认识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于经济研究,特别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作用而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其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经济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在实证、规范两个层面都需要有先验和后验的经验性方法论支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作为官方统计体系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了会计账户的形式,将国民经济运行及其结果,予以量化统计。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间、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本身就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研究这些经济现象的方法就蕴含在其中。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簿记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和模型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瑞典皇家科学院教授爱立克。伦德伯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评价是:“……在它们产生据以作出国民预算的预测系统性文件的同时,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分析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至于在学科方面,中国的统计学家们认为:“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等同于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并早就将其视为“统计方法论”。

2.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不能仅依赖于感觉和感性,特别是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世界,需要有数据来理性地说明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看成是一个关于数据与信息交流的平台,那么,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输出端口上,提供的正是这些人士渴望的数据。在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初,“国民经济核算之父”R.Stone 的意图也是利用核算条例去发展一个以“交易矩阵”形式表现的国民经济核算主张,这个“交易矩阵”形式提供了或多或少发生在经济活动中的全部交易总量。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创造一种系统的数据库,并可用于许多不同的经济分析,人们可以根据各自所需和偏好,利用这一资料库,却并不损害它。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指出的那样,“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各国之间的国际比较”。

尽管有上述两种认识,但是我们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是一种制度,确切的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方法论制度。

二、为什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

既然制度是一种规范或准则,进而它必然要约束相应的行为,这就是诺斯所言的“游戏规则”的意义。游戏规则,提供了游戏实施的一整套标准及其评价、判断依据。依据这一整套规则,人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做的结果是好还是不好。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这些游戏规则可以是不同层次的,但一般而言,人们经常理解到的游戏规则是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规则等制度。

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原因也源于此。在统计核算领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标准体系”的作用无可厚非且有目共睹。这种“标准”用经济学的术语翻译过来就是“规则”,就是“规范”。一套“标准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统计核算领域方面的“制度规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这种特点,可从下面这段话中窥见一斑:

进一步而言,作为制度,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规范人们的行为,即通过影响人们的选择,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是通过影响信息及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而成立的。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曾指出,所谓的制度“影响人类选择是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通过塑造动力,以及通过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则而实现的”。

毫无疑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人们获取信息及信息资源的影响是巨大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是关于宏观经济数据信息产生、描述及分析决策的规范,它要对数据的生成、方法、及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安排做出约束,进而,它也就通过这种影响力规范了与此相关的人们的行为或关系。但通常情况下,我们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可侧重于从统计方法的“标准”规范角度去考虑,这种制度规范了人们对宏观世界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使我们对大千世界的理解更接近现实。这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他的同伴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GNP 总量指标的称赞:“尽管GNP 并没有得到专利权,也没有在科技博物馆中展览,但它的确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离开了像GNP 这样的经济总量指标,宏观经济学就会在杂乱无章的数据海洋中漂泊”。

具体来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作为制度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套规范和标准,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关于统计核算与统计工作的一套规范和标准,它详细规范了宏观数据生成的方法及途径。

二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对信息处理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选择及行为,这内在地反映了制度经济学中制度与人们行为的逻辑。

三是作为统计工作制度的一部分,国民经济核算同时又是一种工作制度。一个国家的大部分统计工作内容,要么包括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么与之相联系。总之,在实际的工作中,它就是以一个实实在在的制度安排而存在。

四是体系本身就是制度的代名词。就“体系”二字而言,体系也是一种系统或机制。在此,它指我" 们前面所述的统计方法库和统计信息库这样的系统或机制。并且,作为一种很具体的体系或系统,它就属于制度经济学中所言的组织,而组织本身就与制度有关。

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但很显然,它与经济学所述的制度是有所区别的,那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呢?我们先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与经济学制度的差别开始分析。与经济学所述的制度相比,定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制度,明显有下述几个特点:

1.作为制度,它的内涵和外延比经济学所述制度要小。经济学制度不管外延如何,其内核在于规范制约人们的行为,这是它的内涵。以诺斯观点为典型,他将制度理解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制度,它所规范的是宏观经济数据、信息的产生及相应的方法,它规范的是方法论本身,而这种方法论是人们用以了解经济世界的最基本的工具。至于由方法的规范,演绎到相应领域人们的关系,这可能并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制度主要考虑的方面。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要比经济学制度小。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确立了核算规则和分析框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确立了一系列人们认识宏观世界的统计核算规则,规范了宏观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论,建立了宏观经济研究和决策的基本分析框架。如果说,经济学科甚至包括社会学科是人类对外在人文世界的探索,那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这些学科提供的是制度性的帮助。更明确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制度性帮助,是对基础方法论的规范。关于这一点,前文已经详细论述了。

3.人们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两个方面的不同理解。

一是学术性的,二是工作性的。作为学术性的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和资料信息库,“库”内的东西是相互成体系的;作为工作性的理解,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是一种工作体制或制度。所以,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性的理解,也就有两个不同层面的理解:第一,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侧重于学术性的理解,是方法论制度,在这个制度内,它规范了相应的核算方法和数据生成;第二,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侧重于工作性的理解,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是一种政府统计制度,它规范相应的统计工作划分和职能部署以及相关的人员安排。

从表面上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两个层次,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但仔细分析,情况并不是这样。没有作为学术性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不可能有作为工作性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因为众所周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一个工作手册,在这个文本指导下,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要受到相应的规范和制约,以及做出相应的政府部门的安排。因此,确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学术性是第一层次的,工作性是第二层次的。

4.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织”形式。

如果将体系或机制视为制度的一种有机形式,那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方法的这个“体系”和作为工作的这种“制度”,其实讲的就是“组织”形式。即便某些学者并不将组织认为是制度,但组织与他们眼中的制度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根据他们的研究,这些组织是制度变迁的主体。

5.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也是一种协调制度。

这种协调,体现在对经济统计体系内部的一致性规范上:第一,它需要在不同统计体系之间进行协调,以保证SNA 与更专业的统计在所使用的定义和分类等概念框架上保持一致,如SNA 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际收支统计(BOP)、政府财政统计(GFS)等的相互协调;第二,它是保证从不同资料来源采集的数据在数值上协调一致的核算框架,如对产业调查、住户调查、商业统计、增值税退税和其他行政资料的统一规范。考虑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特点,我们就可得到对这种制度的总体性认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方法论制度,它旨在规范宏观数据的生成及相应方法,同时,提供宏观经济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特性的启示

有了上述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界定,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动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改革,以及促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自身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长远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核算工作的广泛展开,必将对经济学科带来巨大的“震撼”,其意义深远。

简单说来,由于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判断,我们可以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纳入制度分析的层面。由此而展开的研究,会给我们带来非同寻常的启示。以下我们仅列出几个较重要的方面:

1.超越传统的市场或政府思想的认识。

制度分析的发展,改变了传统认识中市场或政府的两极思想。长期以来,经济学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认识,受两种思想或思潮影响:不是自由经营的市场思想,就是集权干预的政府思想。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制度性的分析,我们将会发现,认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在的性质时,必须要超越单纯的市场或单纯的政府这样一种两极化的简单观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是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物。展开来看,经济应该是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所提倡的“混合经济”,而不是任何单一的一方。

2.重新审视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论。

作为制度考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们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促使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就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原因在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制度,提供方法方面激励结构的安排。这如同其它所有的制度一样,一个好的制度提供富有效率的激励结构安排。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激励结构的安排,在于激励人们对宏观经济认识的方法优化,从而体现出制度经济学家们一般情况下认同的效率安排。方法的优化结果,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哪一种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能够超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为许多量化的分析方法无论是在方法理论的演绎,还是在方法的实证方面,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么是将其作为方法论基础,要么是将其作为数据基础。

3.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明确。

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因而,它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但是,决定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原因,不单纯是制度的因素,还包括信息性质决定的因素。引入公共产品性质,可以使得我们的分析不再停留于制度面的抽象阐述上了,公共选择、集体行动与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制度)制度改革的可能性分析,才会有可能进一步展开。而这需要结合下面所提出的制度变迁框架去解释。

4.用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工具理性的演进。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本身应是一项制度变迁,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它。但鉴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具有市场与政府两种思想动力,所以,我们在考虑其变迁时,不能照搬经济学的一般模式,应该区分开来对待。并且,从改革的开始时期来看,国民经济核算变迁会表现出与公共选择无关的特征,但更长期来看,其变迁会是集体行为选择的结果。这就正如丹尼尔。W.布罗姆利(Daniel W.Bromley)所言:“任何一个经济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个人行为形成一个激励集??通过这些激励,每个人都将受到鼓舞而去从事那些对他们是有益处的经济活动”。人们最终会发觉,统计非常有用,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能够帮助他们处理许多他们原先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到这一刻,国民经济核算就不再是政府官方统计的一项工作了,它会融入市场的每个角落。

9.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1996:《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

10.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1996:《经济学》(第14 版),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1.诺斯,199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

13.丹尼尔。?W.布罗姆利,1996:《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

17.汪丁丁,1995:《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宏观环境会计 绿色GDP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了中国人所熟知的一个概念,“绿色GDP”也为广大理论与实务工作者所认可。但“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往往流于形式,未给经济活动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中国经济在保持连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仍在加大。

宏观环境会计体系主要进行资源环境与“绿色GDP”的核算,但此体系目前尚不成熟,许多问题仍充满争议,甚至对于是否应该去计算“绿色GDP”也存在疑问。因而完善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纳入经济决策与政策,使这一体系能够真正为实践所接受,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宏观环境会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关于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定位问题

联合国等五大组织编制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SEEA)”手册中,强调了与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联系,尽力使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能与SNA中心核算框架相协调,使之成为SNA核算模型的一个卫星体系。正是强调与传统核算体系的一致性,使SEEA在建立之初就打上了市场的烙印,从核算对象、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到环境资产定义、资源耗减与环境退化的估价到绿色GDP的计算,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这种卫星体系安排模式与市场化原则设计,便于与中心核算框架相衔接,易于理解,核算数据具有很强的可靠性,但同时也限制了SEEA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成了SEEA的一大缺陷。

对于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说,笔者认为,设立一套独立的宏观环境会计体系更为合适。从数据来看,编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环境统计资料,核算中有相对独立的信息来源系统,具有开展独立核算、自成体系的条件;设置独立的核算体系,便于多部门协作,避免由于编制者专业背景与核算偏好的影响,使核算体系推动中立性;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发展中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格局,同时生态破坏与生态多样性损失也非常严重,仅仅利用市场估价原则,许多环境成本无法体现,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绿色GDP”的定位问题

一般认为,绿色GDP=GDP-资源耗减成本-环境损失成本。这种观点也被带入到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之中,在计算EDP这一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最终指标时,是用GDP进行调整的。

实际上,“绿色GDP”仅是一个一般对绿色国民经济指标的称呼,在SEEA中也常常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绿色GDP”(Green GDP)概念,但真正的“绿色GDP”是经环境调整的NDP(EDP)。主要原因是对自然资产采取了资本化对待与核算,即所谓的“自然资本”。由地下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等构成的生态资本与生产性固定资本被并列作为一国总资本存量,固定资本使用会产生消耗,而自然资本的使用也会发生耗减,所以真实的国内产出EDP(即绿色NDP)为:EDP=GDP-固定资本消耗-自然资本消耗。

用GDP扣除资源耗减与环境成本而得到的绿色GDP违背了SEEA核算的理论基础与初衷,同时也会淡化自然资本消耗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负面作用。

如某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00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为2000亿元,自然资本消耗为2000亿元,则:

NDP=10000-2000=8000亿元

“绿色GDP”=10000-2000=8000亿元……………(1)

“EDP”=10000-2000-2000=6000亿元……………(2)

按(1)式的算法,该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为20%(2000/10000),按(2)式的算法,该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为25%(2000/8000)。

从国际实践来看,大部分国家(如德国、瑞典、韩国、日本等)都使用了“绿色NDP”的概念。因而,在设计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标时,应充分考虑与国际协调一致性,作好“绿色GDP”的定位问题。

关于自然资源耗减及其估价方法问题

联合国SEEA核算手册与各国宏观环境会计研究实践中,形成了多种自然资源耗减的估价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针对一国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地下资源,如石油、煤炭、矿藏等。从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看,对资源耗减的核算强调度相对不足,不利于促进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制度的创新。因而,目前强调资源耗减更具有现实性与迫切性。

在自然资源,特别是可耗竭资源的估价方法上,主要有净价格法与使用者成本法两种方法。净价格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使用者成本法则相对复杂。前者的使用有严格的假设条件(资源价格会上升,而且每年的增长率等于资源企业的报酬率),这个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满足,它夸大了资源耗减的数额,不承认自然资本本身存在回报,在理论上很难成立。后者遵循了严格的自然资本理论,认为自然资本即有耗减,又有正常的回报,并对这二者的比例采用建模的方法进行划分,符合现实情况。由于使用者成本法的使用,整个SEEA核算体系前后逻辑一致,理论严谨,很好的解决了自然资源的耗减估价问题。

对这两种方法的选择,主要是在实用性与理论完美性之间的选择,不存在绝对的孰优孰劣。核算中不管采用哪种估价方法,都需要取得比较详实的自然资源的收益与成本资料,所以估价方法的核心问题是核算资料取得问题,是资料取得的真实、可靠和准确性问题。

关于环境成本、生态破坏成本计量问题

关于环境成本与生态破坏成本的计量问题是SEEA中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环境退化成本的估算方法有两种,一是维护成本法,二是污染损失计量法。第一种方法可以直接利用污染治理单位实际发生的治理成本,可按污染物类别分别计算其环境成本,并归集到产生污染的各个部门,易与目前的统计口径相衔接,在外部成本内部化上具有明显优势,数据可信度高,但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默认污染治理成本与污染排放造成的损失相等,明显与现实不符。第二种方法需要应用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确定污染排放对排放地产生影响的货币价值,如对生产力、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这种方法理论上比较完美,与污染损失的现实情况相符,但其测算方法复杂、数据要求量大,但结果却不具有可验证性,而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对于我国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来说,采用基于成本的方法可能更具有地区间的可比性,采用基于损害的估价方法可能更能反映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尽量采用基于损害的估价方法,同时以基于成本的估价方法作为辅助与补充。

完善我国宏观环境会计的对策与建议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完整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还面临诸多挑战,我国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应借鉴国际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与经验,结合我国资源、环境与生态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大胆探索。从目前来说,发展与完善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借鉴国际上绿色核算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1980年以来,国际上广泛开展了环境核算的研究的探索实践,即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环境经济核算理论方法的研究,也有各国环境核算的实践。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先后推出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SEEA)的三个版本,其理论方法日渐成熟,环境的覆盖面也在不断加大,成为我国发展与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宝贵参考资料。为建立与完善我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也有必要了解不同国家开展环境经济核算的经验,国际范围内的环境核算实践各有特点,有些案例值得借鉴。

完善绿色核算相关的制度法规

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尚没有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性,除了绿色GDP核算技术与方法的复杂性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绿色GDP核算的相关法规制度安排还基本空白。虽然我国有关环境方面的法规很多,但这些法规、政策在有关绿色GDP核算或环境经济核算方面较少甚至为空白。随着绿色GDP核算的开展与深入进行,需要有相关的法规与制度与之相配套,为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如绿色GDP核算制度的实施政策、企业环境会计环境核算相关制度与准则建设、环境审计制度、绿色GDP与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等都需要建立或完善。另外,我国环境资源统计工作的部门尚不明确,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有关的环境统计规划、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还未建立,数据出自多个部门,相互的协调性差,数据的连续性不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中对数据的可利用性较低。对于统计制度建设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与绿色核算相适应的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是实现绿色核算顺利开展并不断完善与形成制度化的切实保障。

构建绿色核算的统一工作平台

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不但涉及到传统的统计核算部门,更涉及到与资源管理、环境管理、能源管理有关的部门,如环境、水利、能源、城建、科技、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海洋、财政等管理与业务部门,所以有必要在核算实施中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在国家核算层面上以成立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统一成立的工作机构,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在基础信息的提供上,也应统一协调,在国家统一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的约束下,成立由环境资源各相关部门组成的环境统计协调机构,从组织上保证绿色核算所需要的各种基础资料。在地方绿色GDP核算工作中,也应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地方政府一级的核算组织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与业务骨干,构建统一的工作平台。

宏观环境会计学一项跨学科的领域,除了主要进行核算的政府机构实践部门外,一些环境科学、生态学、资源环境经济、环境会计学的研究机构应当介入理论研究中,加强学科的交流,协作开展研究,配合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开展。

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未来的研究重点

根据目前国际上宏观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的进展,以及我国宏观环境核算开展问题与实际需要,我国宏观环境会计未来的研究重点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自然资源耗减的进一步研究,使自然资源耗减建立在可靠的资料基础之上,并使耗减成本落到实处;二是要促进环境成本估值的模型化、标准化,为了统一全国的绿色核算工作,有必要形成模型化、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增强其普遍适用性;三是进一步开展生态破坏成本的研究,使其成果能够应用于核算实践领域之中;四是实现绿色GDP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的衔接问题;五是研究以绿色核算工作推动循环经济的开展的方式与途径。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5

全国民经济核算培训班在统计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统计局的精心准备,今天隆重开学了。这是贯彻落实政府《关于改进县区GDP核算工作的通知》(qw发[20__]13号),提高领导干部和核算业务人员工作水平,增强统计法律意识的文秘站网举措。qqq、www等4名核算业务的专家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专程来m给大家授课。为此,我代表委、政府对统计局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统计局多年来给予汉中统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讲三点意见:一、拓宽思路,充分认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文秘站网意义

国民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经济联系,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这个系统是不容易的,借助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国民经济核算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像。这副图像,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社会公众都具有十分文秘站网的意义。第一,国民经济核算是进行经济社会管理的。在社会主义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通过规划、计划和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来引导和协调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而详细的数据,是制定这些规划、计划和政策的文秘站网依据。同时,企业和居民住户也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国民经济核算也是它们的文秘站网决策依据。如果没有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对外经济往来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国家和各级政府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金融、产业、收入、分配、外经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是不可想象的,广大社会公众进行各类决策也会受到直接影响。第二,国民经济核算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利益和声誉的。从全国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享受的优惠待遇,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例如,联合国根据连续六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会费;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国民生产总值、黄金与外汇储备、进出口额、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因素来决定一个国家在基金的份额,进而决定在基金的投票权、分配特别提款权的份额及向基金借款的份额。从地区看也一样,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享受国家扶持、优惠政策的程度,影响着国家和其他地区对该地区项目安排和投资的力度,甚至影响着该地区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自信心和奋斗热情。国民经济核算还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声誉。我们的党是执政党,我们所从事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是政府工作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国民经济核算搞不好,如果我们所提供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不准确,存在虚报浮夸或瞒报、漏报等不真实的因素,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失信于民,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的声誉,而且要影响到政府的声誉,甚至影响到党的声誉。第三,国民经济核算是建立经济统计基本框架和协调经济统计数据的。不同类型的经济统计必须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基本框架下,彼此之间才能表现出一致性,才能发挥出整体功能作用。国民经济核算就是这样的基本框架,它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从而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强其应用功能。如果孤立地看每种类型经济统计数据,很难发现它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与有关其他类型经济统计数据是否一致。当我们把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数据放在国民经济核算这个统一的基本框架下时,就很容易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实现不同类型经济统计数据之间的相互衔接。因此,充分认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文秘站网意义,不仅是对国民经济核算部门的要求,也是对各级人民政府的要求。

二、高度重视,确保GDP指令性评估工作顺利进行

改进县区GDP核算工作是各级统计部门今年工作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稳妥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切实落实改进县区GDP核算工作方法,确保改进县区GDP核算工作有序进行。在实行GDP核算及其相关主要专业统计指令性评估的同时,建立健全统计调查的质量控制和督导检查体系,加大统计分析监测和专项调查研究的力度。这次国民经济核算培训班,就是为即将开展的GDP指令性评估工作奠定基础,对各县区生产总值实行指令性评估。各县区人民政府、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把我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搞好。首先,完善方法制度,加强核算基础工作。统计局要按照中、统计部门《关于改进GDP核算的意见》要求,及时制定完善全《改进县区GDP核算指令性评估的实施办法》,规范县区核算工作。GDP核算中,要严格要求,规范动作,确保县区GDP核算方法的科学性。要加强核算基础,规范行业资料来源,从源头上保证数据质量。对影响GDP核算的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要统一、规范、可比,提高基础专业统计工作水平。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按照《统计法》要求,向统计部门提供满足GDP核算的相关资料。要保证GDP核算指令性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改进县区GDP核算是一项基础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作,要结合实际,有序进行。统计局从20__年开始对各专业数据实行评估,对GDP数据实行指导性评估,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指导性评估解决不了县区核算与全核算的一致和统一的问题,评估结果难以落实和执行。为此,政府决定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对县区GDP核算进行指令性评估, 评估结果向各县区政府反馈,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在此基础上逐步向GDP核算下算一级过渡。各县区务必要高度重视,认真执行。其次,落实工作职责,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核算水平。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对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领导,切实为改进GDP核算工作创造条件。要解决核算工作中的困难,配备必要的设备,对核算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县财政要给予积极支持。各级统计部门主要领导是数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坚持依法治统,做到政令畅通,实行GDP核算数据质量差错责任追究制,对不按照规范方法、统一要求进行GDP核算的县区,依照《统计法》有关条款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国民经济核算不是孤立的,在经济核算过程中涉及一系列部门数据,如交通运输、文教卫生、城建设、投资信贷、财政收支等,统计部门在核算过程中那个部门的资料,那个部门都应该无条件的给予支持和配合,这是统计法赋予大家的职责。统计局按照政府要求制定了GDP数据质量指令性评估实施办法,在这次培训中要组织大家学习和讨论。统计局要在认真吸收大家意见后形成正式文件下发,作为今后我对县区GDP数据审核评估的规范性文件。、县在核算工作中必须严格把关,认真落实,切实做到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操作模式的统一性以及核算数据的可比性,全面提高我国民经济核算水平。第三,围绕经济发展,搞好核算资料的开发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容丰富,资料详实,配套性强,具有宏观经济资料优势,是一座丰富的经济资料“宝库”。加大对核算资料的开发利用,发挥核算体系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文秘站网作用,是目前核算工作面临的文秘站网课题。近年来,大家在核算资料开发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核算资料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着差距,应该有所突破。这次培训请统计局专家来给大家讲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有关经济情况分析,这个内容选的好。大家通过学习,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掌握和借鉴经济统计专家的分析方法和技能,为全提高国民经济核算分析水平奠定基矗在核算资料开发利用上,希望大家紧紧围绕全经济社会发展和委、政府文秘站网工作及重大战略的实施,加强统计监测、预警能力。要善于抓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用科学的眼光进行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新情况、描述新现象、阐述新矛盾、提出新对策,准确及时反映和判断国民经济发展趋势。要围绕全各项重大战略措施和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分析,提供研究成果,提高参与经济社会决策的能力。要做好国民经济运行的进度分析研究,利用季度GDP核算资料,针对经济运行走势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对策。目前,我们面临着全经济发展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问题,各县区政府、直各个部门要根据各县区经济运行特点和各个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查找薄弱环节,剖析存在问题,制定得力措施,夯实工作责任,齐心协力抓落实,聚精会神促“过半”,确保上半年全经济社会发展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的实现。

三、潜心学习,全面完成国民经济核算培训工作任务

这次培训班,正值农村三夏大忙季节,又是在全上下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相当艰巨的情况下举办的。可见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希望参加培训的全体同志排除干扰,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潜心学习,全面完成培训任务,努力实现预期效果,力争达到预期目标。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格局在变化,经济增长因素更加复杂,一些新的经济运行规律我们去认识,新的经济问题我们去研究。特别是加入“WTO”对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重大、深远的影响。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大家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领域、新的知识、新的问题。全社会都很关注GDP,都知道GDP反映了本地经济当年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是进行经济管理的文秘站网依据,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广大人民艰苦创业的奋斗业绩。但客观的讲,大家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核算过程中的复杂经济联系和GDP核算原理等都不甚了解。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既要懂经济,又要会管理;既要有领导艺术,还要掌握社会学、法律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作为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必须熟悉统计方法,学会运用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去认识GDP,去发现经济发展中的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经济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才能管好经济,使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正处在改革、完善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各界十分关注GDP数据,要求统计部门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地判断,以适应改革的需求。因此,从事国民经济核算的同志不仅要具备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良好统计职业道德,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知识和技能,提高核算工作能力,探索完善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核算工作水平,服务县经济建设。大家要抓住局核算专家来汉的机会,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一步提高、县核算工作质量,推动核算工作向前发展。我认为这次培训不论对县区、直部门领导,还是县统计业务人员都非常必要,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参加学习的每位同志,都要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培训期间所有人员不能请假,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高核算知识水平,掌握操作技能。要做好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强化培训效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容丰富,理论知识深,涉及面广,大家要认真理解和消化。尤其是业务人员,在学习中要密切联系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实际进行思考,真正提高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技能。本次培训,政府把任务交给了统计局,统计局在培训会议召开之前,向政府汇报了培训的各项筹备工作,我认为统计局的准备工作是很认真的,安排也很周密。希望统计局继续做好培训期间的各项组织工作,尤其要安排好统计局王俊民巡视员一行的生活。各县区和直部门领导要支持统计局的工作,配合统计部门搞好培训,确保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同志们,在全上下齐心协力为今年经济发展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努力奋斗的紧要关头,大家有机会坐下来学习,要倍加珍惜。希望你们克服困难,真正把国民经济核算知识学懂弄通,应用于汉中经济建设和发展,在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工程中发挥骨干作用。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