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范例6篇

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教育范文1

    自1972年6月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到今日,已经经历了40年的环境变迁,人们的认识得到了很大提高,从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到逐渐认识到要有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这主要归功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目前,在很多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与本国的教育改革相结合,已经内化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教育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那么,我们国家的青少年环境教育情况如何呢?从20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在环境知识普及、环境意识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校的环境教育主要还是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在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面对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将环境教育正式纳人中小学课程。这一决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二、国内环保形势的严峻

    由于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以及以往一些政策上的问题,我国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这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森林被砍伐和植被被破坏,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不断加剧,生物物种灭绝在加速,水体污染在加剧,大气污染严重,城市噪音扰民,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等等。可以说,现在我国是以最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非常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决定了青少年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青少年环境教育的实施

    (一)营造氛围,美化校园

    进行环境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级学校应积极进行校园环境改造,把校园与文化、环境与艺术作为校园建设的主题,使青少年置身于舒适、洁净、优美的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地诱发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校园内有花有草,修建名人园、浮雕壁画;悬挂树立讲究卫生、爱护花草等内容的提示牌等;学校的走廊、楼梯口悬挂学生的环保手抄报、环保绘画作品等;班级内开设绿色植物角、卫生角等。学校要尽量利用青少年的活动空间营造一种浓厚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可以分为各门学科的渗透教育和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两种形式。学科的渗透教育,就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内容,将环境教育与各门学科相互融合,达到环境教育目的。例如,在生物学课或科学课中,通过学习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启发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在语文课中,通过对优美景物的描述,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就是指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地域优势等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

    (三)课外活动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把环境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其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呈多元化。例如,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文艺演出等多项专题活动;成立各类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实验探究、“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比赛等;利用与环境相关的纪念日(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气象日、爱鸟周等),传播环境文化,加强青少年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

青少年教育范文2

一、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学校生活的德育培养

不言而喻,德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以此规范行为,砥砺心智,使学生最终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德育培养应贯穿始终,不遗点滴。

就整体环境而言,校园整体上宜彰显出和谐温馨、乐学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不是简单的美化布置。比如,在娱乐室的墙壁上喷绘各民族莘莘学子同歌共舞的画面,增添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渗透民族平等的人文理念,让学生们不自觉地感受到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使之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与他人和睦相处,互助共荣。

将神舟航天图片醒目地展示在廊道的墙壁上,既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们引领向知识的海洋,又可以借此宣传我国航天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学生们的内心中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促其对知识的探索产生强烈的渴望,将来成人成才,报效国家。

把弟子规以书法装饰的形式镌刻于图书馆一隅,学生在感受传统书法魅力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被字里行间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准则、做人之道所感染,久而久之,逐渐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而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现实生活,开展德育教育,即使学字、算数这样简单的事,都可以将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间。在教学生认识生字时,可以把汉字的形声、会意等构造特点补缀其间,既可以突出华夏先祖的聪明智慧,又可在无形中增长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感受方块字独一无二的美,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在数字学习和算数上,也可以通过本周做了几件好事,帮父母做了几次家务等问题,来开发智慧,启迪心灵,不失时机地把中华美德融入其中。

三、家庭生活的德育教育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不可忽视。伴随身体与智慧的成长,学生的思想、品性日趋成熟,道德观、人生观也会逐渐完善。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这就需要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时刻正确引领,把学生带入到德智兼备的人生轨道上来。

青少年教育范文3

青少年法制教育之我见

人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因此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当然青少年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教育,而青少年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成人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若成不了才,德才不兼备,那样的人才不仅不能回报社会,恐怕最终也只能是祸害社会、祸害家庭的歪才、鬼才。因此青少年的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中之重,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又是青少年成为一名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最低条件。我们全社会都要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优势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国普法工作的重点,历来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极大重视。相对于社会层面上对成人的普法教育,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优势十分明显,效果更加明显,往往事半功倍。主要表现在:(一)易接受,有针对性青少年时期,非常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对于他们法律意识培养十分有利。一是“三观”尚未定性,有的还是一张白纸,正需要我们去绘最新最美的图画。通过适当的法治意识培养,能促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形成依法行事的强烈法制意识。二是年纪轻,正是好学的年龄,容易学的进去,学法的效率高。(二)好组织,有广泛性青少年大多数是在校生,有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条件,得天独厚,学校的法制教育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能做到有计划、有地点、有师资、有教材,工作既系统又规范,履盖面100。而对于校外的青少年,针对他们好学好动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也是相对容易组织的。(三)效益高,有普遍性青少年法制教育,一般来讲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而且相对于成人的社会化教育,往往是事半功倍。青少年时期法制意识的初步形成,不仅一生受益无穷,更是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极大推进,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1、从小教育,普法成本效益最大化。我们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从小知法、懂法、守法,并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而一定的普法成本也因此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社会效益也因他们走上社会就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而得到最大化的回报。2、以点带面,青少年普法教育社会效益最大化。青少年一般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积极性高;二是执着、认真。他们的这些特点在普法学习和宣传中将使他们不自觉地成为普法的小宣传员、小督查员。将起到一个学员一个点带动全家一个面,进而达到推动周围一片的良好普法宣传效果,有效地促进普法工作。(四)全面发展,有积极性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的时代。二十一世纪的新人要求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如果缺少了法律那将是不完整的或是不完全的不懂法的“人才”,在如何应对日益市场化的经济生活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将是不可以想象的。不懂法的“人才”不仅不能称其为人才,而且都根本不能算一个合格的公民。他们必将在人生道路上碰得头破血流。懂法律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对我国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普法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与不足现阶段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司法行政、教育主管部门、关协和综治等主要职能部门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齐抓共管,大力开展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离建立高素质的法制社会的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出现这样差距的根源就在于社会各层面缺乏较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没有真正认识到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有需要、有要求,但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在:1、重文化教育,轻素质教育。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小升初、中考、高考无不唯分是论。考分、升学率是“硬件”,其他都是“软件”,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老师的命根,教育部门的考核就是以分为准、以分为据、以分为俊的,只要有分,有升学率,自然一俊遮百丑。分数上去了,学校有名,主管部门有誉,教师有利,学生有奖,“好处”都有了。因此也就不太在乎素质教育的成效了。素质教育也说没有数理化那么重要,那么全力以赴了。追根溯源,重分数、轻素质的教育弊端就是官员的偏面的政绩观和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的突出体现。最终将导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有才不懂法的不法人才或温室人才,如此低素质的人才是难以承担起二十一世纪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的,在未来的法治社会将举步维艰。2、教育的切入点跑偏。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件中,学校的出发点多数是为学校的教学服务和学校校园治安环境服务的,而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这个层面上来考虑的较少。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一是重 遵纪守法规范,提要求多。纯灌输式的教育,效果差;二是轻权利教育,讲义务多。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只讲义务,不讲权利,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制观;三是淡意识培养,讲知识多。知识多,只能说明知法,不能说明其他问题。知法并不等同于守法、依法。意识的培养是最重要的,要培养青少年的自觉守法、依法意识。3、小学生的教育不应忽视。学法也要从小抓起,要从小培养他们法制思想、法治观念。忽略了小学生意识形态初步形成的最佳时期的法制教育是非常可惜的。千万不要认为小学生不懂事、好管理,人单纯不会出漏子,少上点法制课没关系。培养意识越早越好,意识的培养胜过单纯的知识培训,法制教育从小学生抓起,千万不能放松。4、社会上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这部分青少年正值青春期,正在成长的阶段,正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他们失学后,流入社会,没有了学校的约束,没有了老师的管束,也脱离了家长的视线,极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养成坏习惯,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对这部分青少年的教育,人难找、难组织,是社区教育的薄弱环节。三、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建议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仅政府部门要抓紧抓好,更要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要在教育的形式上、内容上和组织的方式、方法上寻求突破和创新。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进一步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1、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引入全日制教育机制。引入全日制教育机制可以做到自上而下的工作有布置,实绩有考核,能做到教育中“四落实”、“四到位”。“四落实”:有计划、有地点、有材料、有师资。“四到位”即课时到位、内容到位、责任到位、实效到位。确保教育的相对系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确保法制教育的全面落实。2、抓住重点,切实抓好青少年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应是我们当前普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校生法制教育在教育的投入上、教育的效果上相对于社会层面上的成人法制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校生的法制教育成本低、效果好,社会效益更加显著。3、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以社区为平台,解决好社会青年的法制教育这个难题。流入社会的青少年有相当多数部分是因家庭有问题或是学业差、在校表现差、缺乏上进心、升不了学的那一部分流失生和落榜生。这部分流入社会的青少年尚未成年,无技能、无专长,没有职业,终日在社会上游荡,缺少了学校和家庭的有效管束,他们极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他们应该是法制教育重点的帮教对象。我们要以社区教育为依托,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办好。家长和社区要共同努力,法律援助重点倾斜,动之以情、晓之以法,确实做好这群法律上的弱势群体的帮教工作,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保驾护航。4、观念和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法律常识好教好学,也容易考核、容易操作,但常识学习能让大家知法、懂法、用法,但不能保证他们以后能守法、依法。而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维护法律的尊严,不是单靠法律知识来就能保证的,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增强和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我们知道观念和意识的形成是需要经过长期有效针对性的培养,潜移默化和熏陶,是从思想上、观念上、意识上给予不断的渐进的强化和固定。因此我认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应在教育的内容上适当调整,把观念和意识的培养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努力方向。5、寓教于乐,强化效果。要改革上边讲、下面听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采用光盘、展板等形式直观教育,举办法制小记者、模拟法庭等参与性强的宣传教育模式,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共建活动,把青少年引导来,并积极参与到宣传教育之中,寓教于乐,在娱乐中获取信息,在轻松的学校活动中增强教育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大事,法制教育更是大事。我们全社会都要以发展的战略眼光来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加大领导力度,加大投入力度,从小抓起,全力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制素质,为实现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青少年教育范文4

人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因此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当然青少年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教育,而青少年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成人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若成不了才,德才不兼备,那样的人才不仅不能回报社会,恐怕最终也只能是祸害社会、祸害家庭的歪才、鬼才。因此青少年的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中之重,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又是青少年成为一名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最低条件。我们全社会都要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优势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国普法工作的重点,历来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极大重视。相对于社会层面上对成人的普法教育,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优势十分明显,效果更加明显,往往事半功倍。主要表现在: (一)易接受,有针对性 青少年时期,非常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对于他们法律意识培养十分有利。一是“三观”尚未定性,有的还是一张白纸,正需要我们去绘最新最美的图画。通过适当的法治意识培养,能促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形成依法行事的强烈法制意识。二是年纪轻,正是好学的年龄,容易学的进去,学法的效率高。 (二)好组织,有广泛性 青少年大多数是在校生,有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条件,得天独厚,学校的法制教育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能做到有计划、有地点、有师资、有教材,工作既系统又规范,履盖面100%。而对于校外的青少年,针对他们好学好动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也是相对容易组织的。 (三)效益高,有普遍性 青少年法制教育,一般来讲效果是非常显着的,而且相对于成人的社会化教育,往往是事半功倍。青少年时期法制意识的初步形成,不仅一生受益无穷,更是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极大推进,社会效益也十分显着。 1、从小教育,普法成本效益最大化。我们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从小知法、懂法、守法,并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而一定的普法成本也因此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社会效益也因他们走上社会就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而得到最大化的回报。 2、以点带面,青少年普法教育社会效益最大化。青少年一般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积极性高;二是执着、认真。他们的这些特点在普法学习和宣传中将使他们不自觉地成为普法的小宣传员、小督查员。将起到一个学员一个点带动全家一个面,进而达到推动周围一片的良好普法宣传效果,有效地促进普法工作。 (四)全面发展,有积极性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的时代。二十一世纪的新人要求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如果缺少了法律那将是不完整的或是不完全的不懂法的“人才”,在如何应对日益市场化的经济生活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将是不可以想象的。不懂法的“人才”不仅不能称其为人才,而且都根本不能算一个合格的公民。他们必将在人生道路上碰得头破血流。懂法律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对我国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普法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现阶段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司法行政、教育主管部门、关协和综治等主要职能部门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齐抓共管,大力开展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离建立高素质的法制社会的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出现这样差距的根源就在于社会各层面缺乏较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没有真正认识到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有需要、有要求,但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在: 1、重文化教育,轻素质教育。 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小升初、中考、高考无不唯分是论。考分、升学率是“硬件”,其他都是“软件”,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老师的命根,教育部门的考核就是以分为准、以分为据、以分为俊的,只要有分,有升学率,自然一俊遮百丑。分数上去了,学校有名,主管部门有誉,教师有利,学生有奖, “好处”都有了。因此也就不太在乎素质教育的成效了。素质教育也说没有数理化那么重要,那么全力以赴了。追根溯源,重分数、轻素质的教育弊端就是官员的偏面的政绩观和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的突出体现。最终将导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有才不懂法的不法人才或温室人才,如此低素质的人才是难以承担起二十一世纪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的,在未来的法治社会将举步维艰。 2、教育的切入点跑偏。 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件中,学校的出发点多数是为学校的教学服务和学校校园治安环境服务的,而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这个层面上来考虑的较少。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一是重遵纪守法规范,提要求多。纯灌输式的教育,效果差;二是轻权利教育,讲义务多。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只讲义务,不讲权利,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制观;三是淡意识培养,讲知识多。知识多,只能说明知法,不能说明其他问题。知法并不等同于守法、依法。意识的培养是最重要的,要培养青少年的自觉守法、依法意识。 3、小学生的教育不应忽视。 学法也要从小抓起,要从小培养他们法制思想、法治观念。忽略了小学生意识形态初步形成的最佳时期的法制教育是非常可惜的。千万不要认为小学生不懂事、好管理,人单纯不会出漏子,少上点法制课没关系。培养意识越早越好,意识的培养胜过单纯的知识培训,法制教育从小学生抓起,千万不能放松。 4、社会上的青少年法制教育。 这部分青少年正值青春期,正在成长的阶段,正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他们失学后,流入社会,没有了学校的约束,没有了老师的管束,也脱离了家长的视线,极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养成坏习惯,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对这部分青少年的教育,人难找、难组织,是社区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建议 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仅政府部门要抓紧抓好,更要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要在教育的形式上、内容上和组织的方式、方法上寻求突破和创新。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进一步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 1、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引入全日制教育机制。 引入全日制教育机制可以做到自上而下的工作有布置,实绩有考核,能做到教育中“四落实”、“四到位”。“四落实”:有计划、有地点、有材料、有师资。“四到位”即课时到位、内容到位、责任到位、实效到位。确保教育的相对系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确保法制教育的全面落实。 2、抓住重点,切实抓好青少年在校生的法制教育。 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应是我们当前普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校生法制教育在教育的投入上、教育的效果上相对于社会层面上的成人法制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校生的法制教育成本低、效果好,社会效益更加显着。 3、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以社区为平台,解决好社会青年的法制教育这个难题。 流入社会的青少年有相当多数部分是因家庭有问题或是学业差、在校表现差、缺乏上进心、升不了学的那一部分流失生和落榜生。这部分流入社会的青少年尚未成年,无技能、无专长,没有职业,终日在社会上游荡,缺少了学校和家庭的有效管束,他们极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他们应该是法制教育重点的帮教对象。我们要以社区教育为依托,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办好。家长和社区要共同努力,法律援助重点倾斜,动之以情、晓之以法,确实做好这群法律上的弱势群体的帮教工作,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4、观念和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 法律常识好教好学,也容易考核、容易操作,但常识学习能让大家知法、懂法、用法,但不能保证他们以后能守法、依法。而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维~律的尊严,不是单靠法律知识来就能保证的,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增强和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我们知道观念和意识的形成是需要经过长期有效针对性的培养,潜移默化和熏陶,是从思想上、观念上、意识上给予不断的渐进的强化和固定。因此我认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应在教育的内容上适当调整,把观念和意识的培养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努力方向。 5、寓教于乐,强化效果。 要改革上边讲、下面听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采用光盘、展板等形式直观教育,举办法制小记者、模拟法庭等参与性强的宣传教育模式,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共建活动,把青少年引导来,并积极参与到宣传教育之中,寓教于乐,在娱乐中获取信息,在轻松的学校活动中增强教育效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大事,法制教育更是大事。我们全社会都要以发展的战略眼光来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加大领导力度,加大投入力度,从小抓起,全力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制素质,为实现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青少年教育范文5

关键词:青少年;感恩;教育;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

感恩教育是一种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情感,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青少年对给予其恩惠的或对其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人、集体、社会的一种心理活动。感恩教育由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一、认知方面,让青少年认识和了解自己所受到的恩惠是他人非必要给予的馈赠,并发自内心的认可并所受恩惠;二、情感方面,在感恩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幸福情感体验,进而激发感恩、感激和感动意识;三、实践方面,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一种实践行为,以实际行动报答他人和社会给予的恩惠。

一、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训言。我国向来十分重视道德文明,一直激励国人不忘知恩图报。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通讯方式越来越便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发疏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漠,感恩意识日益淡薄。媒体曝光青少年不懂恩,不知感激、忘恩的事件屡见不鲜,青少年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和健全过程中,只索取,不奉献,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更有甚者无视父母的哺育、老师的培养、朋友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等等,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毫无感恩意识。这些问题不但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更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青少年的感恩意识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来看,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因素: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是关系青少年成长的最密切的因素,是青少年从小到大的生活圈子。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两个方面。首先,在家庭氛围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孩子感受到的是家庭的温馨与团结,他便学会了爱与感恩。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冷漠无情、距离疏远、亲人之间不团结、气氛凝重,必然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阴影,甚至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对良好品质形成有着极大的消极意义。其次,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还有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如何进行教育,都将影响着子女的心理成长。要时常教育孩子知恩图报,教导孩子牢记恩情,逐渐拥有知恩感恩的优良品德。

(二)学校环境因素

除了家庭环境外,对孩子心理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二大因素是学校环境。在学校中,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最密切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因素,教师不但要知识渊博,其师德、品德更是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同学、朋友的因素,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青少年时期的同学、朋友多半是由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相近的人组成的小群体。和什么类型的人成为朋友,必将影响他们的心理与言行举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处在品德高尚的群体,在品德高尚的氛围中学习与生活,必将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意义。相反,必将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当今学校对感恩的情感教育不足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如今,分数依然排在衡量学校实力标准的首位,学习缺乏“教书先育人”的教育理念,青少年感恩之心缺乏便成为了普遍现象。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作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宏观因素,包括社会制度不健全、社会群体复杂、社会交往不清、道德规范不标准、国家法律不健全等等。由于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个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扭曲,人际情感淡漠,感恩意识弱化等,都是对感恩教育的不利因素影响。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青少年是人的个性迅速发展并趋于稳定的时期,在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具有差异性的稳定个性。因此,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征,进行适当的感恩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积极合作。

(1)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成员要充分发挥德育的启蒙作用。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以自己的感恩行为作为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同时,父母要时常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要让孩子学会感谢他人、集体、社会给予的帮助和恩惠,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他知道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非理所应当,要懂得知恩图报,珍惜他人的劳动和情谊。通过家庭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尊敬师长、感谢他人的生活习惯。

(2)学校: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师德建设,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做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次,学校教育应加大情感教育的投入,以德为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完善奖惩机制,对品德优良的学生进行鼓励,对行为不良的学生加以惩罚,使其改正。最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如何交友,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层和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给予不同的教育内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社会: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社会大环境起着重大的作用。社会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和社会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纯净的环境。要大力宣传人与人之间知恩感恩,懂得真情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让青少年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培养优良品质。

总而言之,青少年的感恩教育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一定能有所成效,人与人之间必将更加团结,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蔡丹丹.感恩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J].科技教育.2009(8):159-160.

[2].朱颖.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途径[J].社会经纬.2010(206):32-33.

青少年教育范文6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如果不认真地抓好青少年公德教育,将要贻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公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然,在老一辈革命先驱的高尚道德垂范下,相当部分青少年的公德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维护秩序。但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行为时有发生,正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公德心。据某校在一节政治课中对“看见发生车祸时你怎么办?”进行问卷调查时,初三级39名学生竟有27人是回答看热闹或尽快避开的,占69.2%,只有8人是回答报警或救人的,仅占20.5%。可见,近百分之七十的同学公德观念是有待加强的。此外,社会上某些现象常常令人触目伤怀:路灯或其他公共设施被无故破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现象;乘车争先恐后,不但不听从指挥,甚至恶言相向,动辄喊打喊杀;违反公共秩序,不听劝告,甚至辱骂殴打他人……这些现象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并不鲜见。

不可否认,青少年公德意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其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养成教育少;其三,模式迂腐,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建设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其四,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也往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毁于一旦”。

可见,我们亟需要新观念,改进方法,开创学校德育新格局,强化社会公德教育,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一、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 加强公德教育,教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青少年,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加里宁说过:“老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监督。”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另外,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如在遵纪守法、讲究卫生、互廉互让,为善助人、杜绝黄、赌、毒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很难想象,父母讲话言行不一,他的话又怎能使子女信服呢?又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呢?

二、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 公德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教育者必须认识到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必须是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有礼的一代。青少年公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又怎能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呢?为此,公德教育又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妨从青少年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大众媒介大力宣传道德高尚的楷模式的好人好事,抨击和抵制违背道德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从而逐步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三、齐抓共管,重在落实。 青少年公德教育工作一定要整体化、网络化。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圣地,又是磨炼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熔炉,倘若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形成综合育人的整体网络,是不可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熔局的。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形成党政工团各组织既齐抓又共管,实施教学管理双管齐下,锐意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整体观念,抓好校风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以法治校,从而使学校为培养青少年公德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实行《德育量化考核评分制度》,通过标语、板报、校会、班会等形式宣传制度的内容,形成共识、统一行动、落到实处。

上一篇伟大的母爱

下一篇我爱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