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资产管理范例

文物资产管理

文物资产管理范文1

(一)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因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不够完善,基本处于盲目状态,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部分医院在医院资产管理上的意识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医疗等工作上,相互之间沟通不够,资产管理的交接措施不规范等。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不健全,缺乏制约,没有明确工作人员及各部门的责任,在分级管理上常出现脱节现象,缺乏管理和维修,新设备购进未及时入账记录,导致出现账账不符、帐实不符等现象。有些医院为加强自身竞争力,盲目扩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不考虑设备的实用性,造成高投入低回报或高投入无回报的现象,导致资金大量浪费,同时固定资产使用缺乏协调、统一的机制,资产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出现重复购置、固定资产闲置等现象。另外,因使用不当造成设备损坏,未按正常程序进行人为报废,导致固定资产流入账外资产,造成医院固定资产流失。还有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比较落后,很少采用信息化管理,而是采用手工登记,管理效率较低。

(二)职能管理部门分工模糊,职责不清

大多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由财务科负责,未设立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临床各个科室是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因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不健全,而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较少,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维修等不及时记录,不按时盘点,无法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导致医院固定资产的账物不清、账目不明,难以责任到人。大部分医院重视医疗设备的购置而忽视保管,致使固定资产的使用率降低,出现浪费现象。另外,由于医院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缺乏一定的管理力度。另外相关部门中的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未经过专业培训,对资产管理知识了解不够全面,管理能力缺乏,导致出现工作混乱情况。

(三)缺乏严格的审计制度

审计部门专业人员较少,多数是由其他部门人员担任,或直接和财务部门合并,造成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不了解,导致固定资产流失或账外使用现象,固定资产的审计工作发挥不到应有作用。

二、解决方案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医院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应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转变医院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观念,将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向全体职工宣传,提高有关人员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主要有四个部分构成,分别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由院长及相关人员组成的管理机构,负责医院资产管理的指导及监督工作)、使用部门、后勤部门以及会计审计部门,采用分级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明确各部门工作人员责任,使固定资产管理有序进行。

(二)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结构

固定资产管理应从效率性、经济合理性、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将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管理等内容纳入各科室绩效考核中,有利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实施。建立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对管理不善、违规操作的人员,根据绩效考核制度对其进行惩罚,同时对责任性强、资产管理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以不断提高各科室和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机体培训,通过专家讲座、组织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三)制定严格的固定资产审计制度

医院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应首先了解医院现有固定资产。在清查过程中,需做到账物相符,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对固定资产按照名称、规格进行分类,设置专门账户,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对财务收支状况、科室经济分配等进行审计检查,通过检查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固定资产管理不断完善。

(四)完善资产管理细则

在采购医院固定资产时,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并公开招标,给予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可行性报告,管理机构需仔细审核后批准,才可采购,避免盲目引进先进设备,而造成浪费现象。对固定资产应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固定资产保管档案,严格出入库单制,对资产的借用、领用、调用等经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后,凭单领取,对资产的购置、调入进行登记,对资产的增减及转移进行详细记录。成立固定资产维护机构,由其对使用率高的设备如呼吸机等进行统一管理、维护和调配。定期清点固定资产,对出现盘盈盘亏现象,应将原因查明,并责任到人,做出相应处理。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需经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并上报财政部门,进行报废处理。

(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为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应积极引入计算机技术,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方便快捷。

三、结束语

文物资产管理范文2

1.1管理观念上存在问题

实物资产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实物资产的获得渠道不同,管理方法及管理手段各异,储存方式及存放位置不定,尤其对于那些公私通用的实物资产来说,长期以来由某个人单独保管发放,职责不明、公私难分,同时在购置资产物资时主观性较大,管理上带有很浓的随意性,而使用上又很无序,这就造成长期以来很多实物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毁坏了无人问津,弄丢了无人追责。传统的管理模式还深深地扎根于资产使用者脑海里。再加上企业普遍存在重钱轻物的思想,认为只要经费不超支就可以,根本不将实物资产管理纳入单位资产考虑管理范围之内,忽视了实物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措施不当,职责划分不明,实物资产管理归属模糊不清。同时缺乏节约意识,只求供得上的思想比较严重,长期以来资产使用效益较低,很多管理人员工作态度较为消极,这比较影响企业实物资产的管理。

1.2企业实物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目前,很多企业管理层对实物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尽管实物资产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敷衍了事,执行力较差,很多监督管理只是流于形式,资产实物管理与资产价值管理严重脱钩,实物资产管理责任不明,职能部门分工职责不清,在部分实物资产管理上,要不互相推诿要不管理缺位。就拿实物资产采购、验收、登记、货物调拨来说,这些工作涉及好多部门,而各部门相互独立、互无牵制,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负起组织和监督实物资产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职责,特别是到了年底清点实物时更是草草了事。

1.3内部牵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很多企业实物资产核算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管是采购、验收、使用保管、调拨,还是核算、维修、处置等都缺少规范化的管理流程,考核奖惩制度不健全,即使有考核奖惩制度也不兑现。很多企业都认为安全、生产才是企业的重中之重,而对实物资产管理往往置若罔闻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很多实物资产使用效益大大降低,同时在物资的申请、采购、发放领用上存在严重的管理脱节问题,失误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物资采购环节上,跑冒滴漏现象异常严重,资产滥用、浪费、人为损坏见惯不怪,久而久之企业必将损失惨重,并付出惨重的代价。

1.4企业实物资产管理人员不具备应有的管理能力

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意识到实物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的重要性,虽然有些企业财务部门设置了实物资产管理部门,但放置的人员不符合实物资产管理岗位的要求,所以只能调配财务人员,管理组织架构不够科学,同时此岗位工资待遇较低,企业领导重视不够,缺少针对该项工作的业务培训,这些都导致实物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实质性的实物资产管理工作形同摆设,无法有效开展,实物资产管理水平较低。

2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的完善策略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物资管理经济安全风险的发生,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设性意见。

2.1切实转变观念

①做好向领导的宣传汇报工作。提高领导对实物物资管理的重视,以博得领导对此项工作的支持与理解。②树立“钱物并重”观念,打破“重钱轻物”思想,企业领导切实重视实物管理。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着企业经费使用的整体效益,在使用物资、资产时切记“面子工程”,应树立节约意识和全局总体观念,避免重复建设等。③加强系统宣传教育力度。实物资产管理并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和配合,只有通过广泛宣传才能使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④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工作,实施帮带,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爱学习、勤钻研的良好工作氛围,全面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使实物资产管理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

2.2加强企业实物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首先,构建物资管理组织机构和监督考核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物资管理制度,确保实物资产管理科学、规范。当前,在实物资产管理上,企业财务部门属于组织监督管理部门,然而生产部门、物资部门缺乏管理意识,尤其是对物资使用效益及后续管理意识淡薄,重购进领用轻管理问题较为突出,所以在监督物资管理方面,财务部门至关重要。从资产价值角度,财务部应加强监督控制实物资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处置等工作,同时对生产部门、物资管理部门是否执行物资管理制度予以监督控制,以避免实物资产无故毁坏流失,延长实物资产使用年限。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财务人员与企业负责人多沟通,指出实物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及如何规避管理混乱风险,作为财务人员真正做好企业的把关人,将资产管理风险降到最低,争取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回报。

2.3企业在建立实物资产内部牵制制度和考核制度时要注意的方面

①制定详细的资产管理责任追求制并严格执行。就拿盘点库存来说,应对废旧存货进行清理分类,明确申请、采购和保管职责,实施记录追查制度,查摆问题,建立健全物资管理责任制;确保物资需求分析既全面又详细,提高资金利用率和资产使用率。②建立库存盘点制度,定期盘点整理各种实物资产情况并进行考核,企业通过盘点整理既可以充分掌握库存情况,还可以使员工看到企业对这些实物资产是非常重视的,这就使那些存在不良动机的职工打消偷盗的念头。③要建立健全交接手续,进行交接时,双方都要签字,并有监交人,以确保手续齐全,资料完整。

2.4加强企业实物资产管理人员的培养

目前,很多企业都比较缺少适合实物资产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合理的岗位薪酬制度、员工奖惩管理办法及员工晋升管理办法,以确保企业能够聘用到合适的实物资产管理人员。同时加强内部培训力度,培养一些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并有责任心的管理人员,以提高企业实物资产使用效益。同时加强对实物资产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多提供一些业内交流机会,鼓励管理人员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实现实物资产利用效益最大化,焕发员工工作热情。通过各种专业培养和技能培训,企业的实物资产管理人员必将越来越专业化、规范化,责任心也会越来越强。最后,要使实物资产管理人员意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提高员工的责任心、使命感,以便更好地实施监察与审计。

3结论

文物资产管理范文3

所谓无形资产管理,就是指对无形的资产的管理方法。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飞速进步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现代信息的不断膨胀使得世界各国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与技术,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也是一样。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知识、技能、人力资本和信息等无形资产的产生和应用,促使每个国家都将无形资产管理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可想而知,现代企业重视无形资产管理也就理所当然。无形资产管理内容丰富,涉及的领域广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无形资产管理按管理层次分为:无形资产宏观管理与无形资产微观管理;

2、无形资产管理按无形资产各要素分为厂商名称管理、专利权管理、商标权管理、技术(经营)秘密管理、域名管理;

3、无形资产管理按无形资产形成的阶段分类

开发设计阶段管理、申请权益阶段管理、权益维护管理、应用管理;

4、无形资产管理按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分类

无形资产的内部管理与无形资产外部管理;

5、无形资产管理按区域划分为国内管理与国际管理。

不管一个企业如何管理企业中的无形资产,都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并配备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的人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目前在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成为经济改革中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阻碍,在国有企业改制、改造过程中,人们普遍重视有形资产的流失,往往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流失,因此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无形资产保护制度是防止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的必然要求。会计制度改革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企业财务制度》、《金融企业财务制度》,部分企业陆续根据这些规定,将无形资产纳入了账内核算,形成了资本金的一部分,但是并没有在实际经营中将制度彻底实施。由于无形资产未纳入账内核算,企业“实收资本”反映不完整,就难以做到将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行全面展示,由于管理不善无形资产的流失成了企业经营的隐疾。纵观大局,全面搞好财务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必须把无形资产纳入账内核算。无形资产不按规定进账核算,不仅不能完整地反映“实收资本”状况,也极易发生丢失、被盗和侵权等企业间恶性竞争的现象。有一些单位,由于无形资产意识和价值观念较淡薄,管理不善,在企业转制中和与外商合资经营中,就会出现漏洞,造成无形资产流失。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在新旧制度转换的过渡期,因此无形资产的管理就如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孩一样,还处在起步的初级阶段,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因而造成无形资产严重流失,并且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使得部分企业的相关部门无法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核算制度与管理办法,造成了无形资产核算管理的改革进度迟缓,甚至大部分企业还处在无形资产管理“零”的阶段。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体制与管理模式的影响,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还不是很成熟,也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使其发展缓慢,很难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同步。改革开放以来,各个企业在资产的管理上更加注重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产,却忽视了没有实物形态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培育、保护和评估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对无形资产在资产中的定位出现偏差,对无形资产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认识模糊,甚至没有真正认识到无形资产是社会资源中最有效、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都还没有出台一部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全面的无形资产管理法规或制度。导致无形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队伍松散,管理人员数量偏少,政治和业务素质尚待提高。在具体管理中,由于没有及时更新技术手段与专业知识,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导致大量的无形资产不能在会计账簿中真实反映,众多科技成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保护,使得无形资产流失严重。虽然无形资产在很多技术型科技型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没有及时对自己企业研发的科学技术进行申请和保护,就出现了技术随着企业人员流动而流失的现象,导致信息技术泄露,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使得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甚至带来更糟糕的影响。

三、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1、健全法规制度,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颁布与无形资产相关的政策、法规,各系统企业的主管部门,应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结合本部门的情况,制定完善相应的核算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限期清理评估、登记,报经上级审查批准后,按要求建立账簿,将现有无形资产全部纳入账内核算,严密监督各项法规、制度的落实,在执行中不断发现和堵塞漏洞,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实施监督力度,切实搞好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加强领导,组织专业人事负责并组织监督具体落实,内部审计部门要与国家与社会各监督部门积极配合序时逐项实行检查监督,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与企业主管部门、单位内部监督部门密切协作,有机配合,发挥总体监督作用,有效地促进各项政策、法规、制度的全面落实,使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

2、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的宣传。

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在我们国家还是一项新的工作,但是它是现代会计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管理内容,是资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无形资产发挥效用而吸纳资本金,也将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助一臂之力。但是,不得不说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能量,至今还没被我国多数企业家所认识,因此要广泛宣传无形资产的有关知识,提高认识。

3、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工具。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企业,应积极学习运用科学的无形资产理念和信息技术,清楚地掌握企业的无形资产资源的情况,对无形资产资源进行有效的监管,充分了解本企业无形资产资源状况,将无形资产相关信息进行汇集、整合、分类,使之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助力军,提高企业自身技术经济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4、加强无形资产保护意识。

企业取得和创建任何一项资产都需要进行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无形资产也不例外,并且企业所创造的无形资产还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如果保护不到位就会使无形资产流失,如专有技术、商誉等,既要求企业自身加以维护,又要防止他人侵犯。因此,企业必须学会运用法律武器,防伪打假,以保护好企业的无形资产不受侵害。与此同时,还必须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商品意识能力,对无形资产的监管落实到实处,促使无形资产发挥它应有的效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5、明确管理目标,及时对已有的各专业技术水平进行评估。

文物资产管理范文4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着机构相互作弊、人员互相推卸责任、中层管理大手笔花钱,账务报销双管齐下、规避国家法律体系的专业化走向等发展趋势。这种管理弱化的取向,最终导致了国家的投资会逐渐被个人或其他权力部门抽走,投资的效率几乎为零。虽然酷法能够暂时震慑住一部分人的欲望,但从长远看,法律的作用在渐趋式微。“政策不出中南海”的主流话语体系更加助长了国企大胆制造假账的信心和决心。具体讲,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弱化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云计算的数据集合技术限制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数据操控性

所谓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指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在云计算模式下,使用者最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计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云搜索可以实现资源的便捷使用和快速的复制和粘贴,但在财务管理的实践中,云计算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财务工作人员是否懂得云分析技术,从而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明分梳理;财务部门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是否精通云搜索的引擎和传播规律;不同行业的云数据能否实现资源的共享等问题。在数据叠加层面上,云计算的数据集合技术限制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数据的操控性,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能。

1.2大数据的海量数据流制约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准入权限

在比特级的数据计算领域,信息是按照“兆”级来度量的,但在一般的数据分类中,数据是按照“束”或者“丛”等流媒介来捕捉的。当一种计算超出千万级了,一般的人工几乎是无能为力的,这时必须借助于server,也就是服务器的中介才能实现。尽管一个单位的特定财务数据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但在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的长远历史上,这些数据的量还是比较大的,单靠几千兆的存储媒介已经很难实现数据的调用和使用。所以必须由单位自行购置服务器,并且保证服务器的数据流不会因为二级缓存的空间有限性而制约了财务数据的实践拓展性。不仅海量数据的收集,而且大规模数据的分析,甚或财务数据的初始权限和密码的保护等都制约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准入资格。在现实的操作中,容易导致财务管理资源的混乱和各种“黑箱财务”的出现。

1.3生态审计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理念冲击,使得他们很难应付会计电算化的生态化转型

所谓“生态审计”是指在审计过程中遵循生态学的法则,实行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的辩证统一、审计方法和审计价值的辩证统一、审计理性和审计道德的辩证统一、审计手段和审计目的的辩证统一、审计经济效益和审计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辩证统一、风险审计和传统审计的辩证统一、电算化审计和实体化审计的辩证统一。关于这一概念,应该特别强调两点:一是生态审计是一种辩证关系,绝非单向度的考量;二是生态审计是指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之间的有机的、可再生的、质量升华式的变迁过程,而不是胡乱的联系和随机的会计活动。“生态审计”概念最早由荷兰环境主义学者LindaS.Spedding提出,斯伯丁指出:“生态审计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环境意识增强及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在1991年召开的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上,与会专家明确提出了“生态审计(Eco-audit)”和“生态认证(Eco-labeling)”两个概念,在会议出台的官方文件中,生态审计被定义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企业生态审计、温室气体削减、ISO14001、旅游环境标志计划。分析欧洲学者的认识,我们发现,在西方人看来“,生态审计”一般是指环境审计,也就是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等程序化理念相联系的一组审计形态,它强调按照一定标准,依法独立检查被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对其进行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是否合法合规;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是否合法;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是否合法合规。此外,在低碳经济主流背景下,环境合规性审计还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对低碳经济法规、政策以及低碳标准的执行情况等。环境财务审计重点应当关注对企业环境报告完整性、公允性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的效率性;对环境绩效报告的审计,如企业能源利用率,即能源投入产出率,环境资源成本和社会效益比是否达标等;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的效益性;环保投资和建设项目的效益性。在低碳经济主流背景下,还应当注意对低碳经济资金进行绩效审计,主要对资金预算、筹措、管理、使用、投资等进行审计,对其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做出评价。

2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我国的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一般比较低下,财务管理也特别混乱,企业长期以来积累的呆账和坏账名目繁多,账目不清、账实不符和资产不明的现象屡见不鲜。某些企业还设立有账外资产,形成小金库运作模式;对应收账款的催收也不积极,人为导致债权损失增大。根据对全国60家国有企业的实地调查发现,因债权管理混乱没有及时索回债款导致国有企业三年以上难以收回的呆账损失有2万亿元;部分国有企业为了小集团利益(甚至是企业负责人的利益),进行虚假经营,损及国家利益。比如,部分国有企业多列费用,虚开成本,截留或转移国有资产收益等。从财务效能学的角度讲,试图通过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来保住国有资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加大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培训的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的数据存储业务的素质。一般来讲,技术培训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培训,被训人员的地域活动主要集中于国内的各个省市自治区或直辖市,由于国内科学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千差万别,所以大多数的培训都会流于形式。不仅如此,有些有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的职业培训,大多都变味成随团旅游或者观光活动,再加上这几年党中央一律反对变相利用公款进行考察,所以一些单位为了规避政府审查,就采取了会议的方式。无论怎样变换手法,诸多国有企业利用会议陷阱花掉公款的年头还大量存在,腐败的人性根源还没有产出;党的法律震慑力只是治理了表面现象,并没有治本。二是出国培训,被训人员的地域活动主要集中于国外的各个州、县、或者自治市。由于近几年国家一般地反对投机活动,使得成果培训大多流于形式。一是领导为了到国外变相旅游大多采取了培训的方式。这种方式名正言顺,不会引起中国高层官方的怀疑,而且花费还高,出去的时间也长,玩的地方和花样也多,最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睐。

2.2强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

文物资产管理范文5

1.物资计划的编制和监督

企业物资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编制物资计划。企业订单采购的进行和物资供应都需要物资计划这一环节,物资编制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比如,综合物资质存,财务规账,生产计划等,由物资部门监督计划落实。物资计划编制要有一定的规范,向可操纵性强,科学的方向进行计划。物资部门组织人员调查物资市场了解市场,掌握价位,质量的前提下编制物料计划。由生产力,估计预期产量,后援储备,客户的需求因素的要求,生产部门要切实估算好数量,种类,提交需求的物证清单。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流动资金的详细信息通过资金净流量把物资计划的规模控制到可控范围内。企业把每个部门提供的信息综合处理并制定合理的物资计划,由物资部门负责落实计划并监督。

2.对物资采购的具体管理

我们知道企业资金的支出物资的采购,但又要有效的控制成本,所以,房地产物资采购要把握住核心,就是把比价,限价,定价作为核心。首先说明比价采购,是指采购物资构成中,把供应质量和价格,采购的中间费用,售后服务,等进行综合对比实现物美价廉。房地产通过比价采购的实施,不但提高了性价比而且扩展了物资来源,企业可以多元化的利用物资。合理的控制限购采购,严格的控制采购还可以减少成本,有利于利润最大化,还做到了不浪费资源。定价采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样的采购模式的广泛应用,使无计划采购,多头采购等到根本性的解决,同时完善了管理模式。

3.物资的三环管理

物资的三环管理就是对物资进,出,存的管理。现场物资管理又称物资进,出,存管理。举个例子,比如收料的时候,一定遵守要两人签字,两人验收的原则,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合理。严格阻止质量差的物资,不符合标准的物资签字人完全有权利拒绝签字。在消耗物资的过程中要节约降耗,把物资的消耗量减少到定额内,降到最低,它们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物资的完全利用。

4.物资的盘盈与成本核算

想要知道物资的盘盈状况就要成立物资盘点小组对现场的物资进行及时,准确的盘点。财务部,物料部,经营部共同参与盘点,运用循环盘点和全部盘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掌握物资状况。三部门共同核算盈亏,更准确的掌握经营状况。

二、有效提升物资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1.科学系统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

(1)有效的制定客观,可操作性的科学管理原则,要从物料部门的可行性,有效性等特点入手,进行全面分析可行性,可操作性。(2)通过建立一个具有数据的模型,对物资进行计划,提供,运输,存放等环节的可行性分析,准确无误的提供数据。(3)物资的综合利用,物资的节约利用,物资存放及消耗等方面。

2.实质加强物资的应对措施

2.1制定出物资采购招标管理办法,切实降低物资费用和物资采购计划的有效管理,制定责任制,对采购物资的工作人员经手采购的物资实行责任制,过程中出现差错,追究其责任。培养采购人员的责任心,高效的利用自己的责任心更好的开展工作。其次是积极采用招标,比价等形式,确保质优价低。在招标过程中坚持公开的原则与监督原则,公开招标过程中各个环节,加强监督。保证性价比最优的同时做到避免功能浪费。

2.2做好供货商和采购物资入库手续的真实,完整。全面的考察供货商产品质量,信誉等方面的条件,合作环境适合确定入围供货单位,不得采购与合作供应商以外的供应商物资。公司要专门成立验收组,验收组仔细检查货物规格,型号和完好程度,验收组签字后再由负责人签字,验收组随后登记入账,并填制“入库验收单”。

2.3控制好物资发放工作,采取严格措施执行物资发放程序。制定出岗位职责和物资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与损失。

三、结语

文物资产管理范文6

(一)投资者理财需求转型

近年来,越来越多投资者将目光转向具有收益固定、安全性较高特点的银行理财产品之上。同时,基金、保险、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品甄选“眼光”愈加挑剔,提出涉及收益性、风险性及流动性的全方面、多角度的个性化需求。

(二)同业创新日趋激烈

由于理财产品具有市场化定价机制,各家商业银行对于理财产品价格竞争十分激烈,各家银行均希望通过提高产品收益博取客户青睐,进而以理财产品为抓手,联动托管、投行、负债等多方面业务。为支持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各家商业银行在理财资金投资运作创新上亦步亦趋。此外,理财资金投资通道也从最初的信托逐渐发展为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等多种类型。

(三)市场风险端倪初显

尽管各类资产管理产品说明书上均有“非保本”等相关字样,但现阶段“刚性兑付”依然是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因为现阶段率先打破“刚性兑付”者将面临巨大的声誉风险。然而,这种“潜规则”却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投资者,使其投资期望与产品实质相背离,从而进一步提升无法兑付产生的声誉风险,并且将风险扩散至与该产品相关的任何机构。换言之,原本已充分揭示风险的产品说明书对于投资者的实际风险提示作用削弱,原本只扮演代销渠道角色的机构却要承担产品兑付风险。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数起信托兑付风波已充分表明资管业务风险已崭露头角,虽尚未蔓延至银行理财产品领域,但其影响可见一斑。

二、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银行资产管理行业研究

为进一步分析研究银行资产管理行业特征,在此借助国际上流行的行业研究工具———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一)行业进入壁垒

这里可将行业进入壁垒分为行业内壁垒及行业间壁垒两个方面:一是行业内壁垒,最初银行理财产品主要由大型商业银行集中发售,但随着近年来中小股份制银行乃至农村商业银行的蓬勃发展,理财产品发行机构层出不穷,行业内壁垒降低;二是行业间壁垒,起先银行、基金、信托等产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在不同的投资领域也可谓是“术业有专攻”,近年来产品边界则变得模糊,尤其是近年通道业务的兴起,使得银行理财资金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愈加广泛深入,行业间壁垒也有所降低。

(二)替代品威胁

就其收益特征而言,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品主要是集合型信托计划、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债券型理财基金以及投连险产品,多种多样的投资替代品以及相类似的风险收益特征使得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威胁。

(三)买方议价能力

银行理财产品的买方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议价能力上也因人而异。大型机构投资者以及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单独向银行定制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小型机构投资者以及普通个人投资者则议价能力较弱,但仍拥有在不同银行间选择产品的主动权。整体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买方依然具有一定议价优势。

(四)卖方议价能力

作为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商业银行因其自身资源禀赋不同而呈现差异化议价能力。大型商业银行因其自身优势具有较强势的议价能力,而中小型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商业银行则通常为争揽客户而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削弱自身议价能力。

(五)行业内竞争现状

正如在上文行业进入壁垒中所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无论在同业内竞争还是同业间竞争都十分激烈。

三、未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趋势预测

综上所述,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具有独特魅力,不但吸引各家银行竞相折腰,更是吸引基金、券商、信托、保险等同业机构的垂涎,然而各路诸侯蜂拥而至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在此,笔者根据对现阶段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分析,对未来资管行业发展的几大趋势进行预测。

(一)资管业务步入微利时代

在发展伊始,银行资管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空间,并且带来多方业务联动,然而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以及投资者需求的改变,这一利润空间终将被压缩。优质的投资项目一经出现即被迅速抢夺,业务结构的创新在带来短暂的巨大规模效益后,也将因“均值回归”趋势而步入常态,故以规模驱动利润将成为一大趋势,但规模提升带来的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将更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就如同价值规律,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结构的改变终将降低商品的利润,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以及投资者需求的改变也终将使得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进入微利时代。

(二)刚性兑付将被打破

尽管在现阶段,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依然是业内所暗自坚守的“潜规则”,然而,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带来的理财产品利润的压缩,终将会促使一些商业银行在利润驱动下提高风险容忍度,投向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而此类投资品的风险暴露将会使得刚性兑付变得异常困难。另外,投向高风险投资品种也将逆向推动商业银行在风险揭示、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引导“刚性兑付”理念的消弭。从投资者角度而言,现阶段处于资管业务发展的中前期,因投资者教育处于相对初级阶段以及对金融产品理解深度及广度的限制,投资者不可避免地对“刚性兑付”抱有理所当然的态度,但随着资管业务的发展,投资者也将日趋成熟理性,加之合理的引导后,“刚性兑付”理念也将去之不返。

(三)银行资管业务面临转型

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即是先期表征及测试利率市场化的有效工具,但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理财产品将会为表内存款业务所替代,故商业银行也将面临资产管理业务的战略转型,资产管理业务将回归“受人之托”的本源。此时,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及牌照优势则成为资管业务的核心。笔者认为,代客受托进行金融衍生品、私募股权、艺术品等另类投资,以及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投资者定制家族信托、现金管理计划、专户理财计划等财富管理与传承业务将成为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创新依旧是主要驱动力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有别于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具有交易结构复杂、交易对手多样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拥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并将其付诸实践的市场参与者,将在第一时间占有市场份额,分享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然而由于行业壁垒低,创新迅速被模仿,超额利润也将被摊薄,进而刺激新一波的创新。因此,“创新—实践—模仿—再创新”是资管行业业务发展的重要脉络,不断创新是驱动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建议

在传统业务发展受阻的环境下,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新型利润增长点的有效手段。基于资产管理业务特点及发展趋势,笔者提出几点银行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优化资源配置,为资管业务提供“指南针”

资产管理业务说到底是一个资源为“王”的行业,客户资源、项目资源、合作机构资源多项并举。近年来,国内多家商业银行通过事业部制改革整合资产管理业务资源。为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建议银行可进行如下业务及资源整合:一是业务条线的协同,准确定位产品发售、项目提供、投资运作、合规审批、风险管理等各条线业务职能,充分发挥条线间协同配合作用,提升业务推进效率。二是潜在资源的挖掘,积极向分行、支行等经营单位培训推广资产管理业务,利用经营单位业务“触手”及信息“媒介”作用,深入挖掘拓展包括客户、项目、通道机构等多方面资源潜力,树立行业品牌,让资产管理业务更“接地气”。三是审批流程的优化,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资产管理行业,第一时间挣揽业务资源就要求适当优化审批流程,迅速把握市场机遇。

(二)强化创新机制,为资管业务提供“助推器”

综上所述,创新是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故建议大力推动业务创新,赢得市场先机:一是密切跟踪市场动态,业务人员积极关注包括客户需求、产品设计、交易结构等资产管理业务同业创新动态,提升市场敏感性,并适时将市场动态向分行、支行等经营单位进行传导;二是加强自主创新研究,建立专业化团队进行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研发,提升产品创新技术凝聚力,并将成型的产品迅速通过业务部门及经营单位进行宣传推广,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个性化、专业型资产管理品牌;三是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创新卓有成效的创新团队,从考核上给予一定倾斜,进而提升全员创新积极性。

(三)布局业务转型,为资管业务提供“方向盘”

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可谓一把“双刃剑”,市场化价格机制既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环境,但完全市场化后存款的替代效应又将对以理财产品发行为主的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建议银行对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提前布局,尝试将传统的以理财产品为核心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为以理财产品为主力,兼顾另类投资、资本市场理财、专户个性化服务、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的全方位财富管理业务,扩大资产管理业务的外延。

(四)加强风险管理,为资管业务提供“安全垫”

文物资产管理范文7

关键词: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对外投资;问题

关于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相关监督管理部门也出台了一些可以增强管理政策办法。在监督管理部门出台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政府会计准则》等政策方法文献里面有重点强调并明确指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事业单位可以利用各种类型的国有资产来进行相关的对外投资工作”。文献中指出在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营和发展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履行相关的审批程序之后,可以进行一定的对外投资。在具体的投资工作中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外投资的监督管理,保证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从而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作用。但是在现在很多事业单位组织或者现行的一些事业单位的发展运营过程中,有关对外投资相关规定仍然存在着不全面、不完善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很多方面都存在有一些模糊之处,这就造成了对外投资活动中存在些许漏洞,就要求事业单位组织进行改进与完善。

一、在事业单位进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一)很多事业单位组织对于对外投资的定义及要求不够了解,工作不够严谨

由于有些事业单位组织对于无形资产的对外投资定义和要求不了解,在进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计划战略制定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对于决策方向把握不定,或者不清楚事业单位应该进行对外投资的无形资产有哪些,以及投资方向和具体内容等。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往往没有充分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到市场整体走向和功能定位,仅仅是由于决策者自身主观思想。

(二)对于无形资产的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建立不健全

对于不允许参加从事对外投资项目没有进行系统规定,对外投资方向不明确,就导致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经营混乱,对于所利用无形资产账目明细也不够清晰明了,甚至会有遗漏混淆情况,无法有效保证单位资金的安全。在制定对外投资应遵循的原则工作中,其内容还不够完善,即使有关文献中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使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的工作流程,即按照有关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报备和审核,但实际上针对审核的具体内容和权限等并没有进行明确。这也大大提升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实施和管理工作开展的难度,最终导致不能为事业单位的战略制定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科学的投资可行性报告类文件,决策程序就显得不完整不规范,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影响到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工作开展情况。

(三)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反映出来投资收益的不乐观性。

由于事业单位组织对于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的概念都比较模糊,就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机遇方式为事业单位的发展谋取利益。很多时候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收益非常小或者是直接没有任何收益,可见事业单位的投资目的并没有得到实现。这就很清楚地反映在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工作上,资金空缺和无形资产不足以及其中隐含风险都应该是纳入考虑范围内。

二、在事业单位进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一)对于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定义及要求进行详细认识与了解

所谓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其实是相对于对内投资而言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也就是指事业单位除了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业务以外,遵从相关的规定将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国有资产形成的债权或股权来进行投资,从而期望将来所获取投资收益的经济行为。但事业单位不能将财政拨款及其结余的资金来进行相关的投资行为,不得以股票、期货、基金或企业债券等形式来进行对外投资,当然,国家明确规定的另说。事业单位所进行无形资产所获得对外投资收益是事业单位总收益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条件下,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已成为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

(二)对于无形资产外投资中无形资产所属范畴进行严格界定,并对投资和收益进行准确计量

在进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之前应该先要明确界定对外投资中无形资产的具体范围。所谓的无形资产具体来讲就是事业单位控制的一些没有实物形态且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比如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等。根据新《政府会计准则》进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初始投资计量、后续计量和核算其投资的具体收益。如若持有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选择权益法来进行收益核算。政府会计主体没有权利来决定和参与到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决策工作中,这就需要运用成本法来进行核算。国家相关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及国家明确规定的除外,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所获取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和担保等获得的资金收入都应该归纳到事业单位的预算当中,从而实行应统一的管理和核算。

(三)建立健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管理相关制度,强化监管、提高效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的行为,预防投资过程中出现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等风险现象,进一步确保单位对外投资资金的安全,提升投资的相关收益,需要制定相关制度,明确审批权限和规范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业务的业务流程,对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对外投资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包括对外投资的预算、计划、取得、保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工作。严格分离对外投资工作中一些不相容职务,将工作重心放在对外投资的授权审批、投资的可行性的研究、评估与决策、具体执行和监督检查等方面点,加强对各方面的控制,确保对外投资行为的有序进行。

(四)对投资中涉及的相关流程和手续进行严格把控,审慎处理

为了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高效的开展,要优化投资决策流程,规避投资风险。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之前先根据事业单位的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建立起有关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度,并且充分保证此项报告的真实有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评估,并要求进行法律咨询,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要严密控制选择对外投资的对象,确定投资的主要目标,落实投资方向。任何有关决策都应该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必要时还要进行集体决策,征求各方专业人士意见,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

(五)对被投资单位无形资产的应用情况加以及时追踪,做到投资全过程管理

在事业单位内部应该建立好具备追踪监督管理能力的相关部门,对于投资项目中无形资产应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督观测,并将情况及时准确更新,需要进行监督管理内容主要有财务状况、税务情况、经济效益和经营方向等。不仅仅只是针对投资情况进行追踪监督管理,同时还应该对投资前、投资后的情况也要进行同样的严格监管制度。为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管理工作建立良好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对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管理工作进行总结

面对现在的经济局势,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外投资也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这项工作的管理也变得更加重要。但是,在创新探视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风险,这都是无法避免的,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促进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应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的相关需求,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永青,程影,宛冠宇.与对外投资相关的无形资产税务问题[J].上海国资,2013(2).

[2]姚利云.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河北水利,2016(11).

文物资产管理范文8

[关键词]资产清查;资产管理;财务管理

从现阶段高校资产清查的情况来看,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实际上,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资产管理注重资产形态管理,而财务管理侧重于资产的预算以及价值分析。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应该对它们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通过相关措施对二者进行统筹管理,对它们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进而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1基于资产清查视角下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在高校当中,资产管理所采用的是部门预算制度,分院对预算计划进行自行申报,没有对资产使用效率进行充分考虑,导致资产配置与资产效率不符。难以对学校资产进行共享,引发了部门资产闲置问题。同时,各个分院在购置资产之后,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即便学校设有内控制度,但由于其可操作性不强,所以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比如,分院对实训室的购置资产进行申请时,资产部门并没有对资产购置的合理性进行审查,直接通过财务部门进行申报预算,这样极易引发资产超标问题,使得资产无法入库。另外在资产清查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资产浪费、资产闲置等现象,比如各个分院不愿意对闲置资产进行调配以及不愿意使用旧的设备、实训室封存报废等,增加了高校的经营成本。(2)内部控制问题。资产管理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对一些不清楚的资产没有进行及时清查、盘点,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对资产进行处理,导致在资产清查过程中,有账无物,增加了资产追踪以及查询等的难度。在资产申请采购、审批以及验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没有实现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的结合,所以无法对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以及账表相符等进行确保。在清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资产未达账项问题,比如在资产购置超标之后,没有进行及时结账,为后续的资产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另外,在岗位变动过程当中,没有对交接手续进行准确办理,进而产生了账实不符的情况。(3)资产监管问题。资产在使用、处置、交接以及调剂等方面的制度不完善,导致资产存放混乱。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丢失的现象,降低了资产的利用率。在对资产进行报废处置时,没有根据相关程序进行手续办理,在资产清查过程中,有账无物,导致财产损失。同时,一些使用部门在未经审批的情况下,对资产进行随意调动,降低了资产部门的监管作用。对于一些产权不清或者是已经拆除的建筑来说,无法对权属证明进行提供,所以不能对核销手续进行办理,引发账务不符问题。没有对对外投资进行全面核算,报表无法对投资收益进行显示,没有对对外投资进行有效跟踪管理。对于高校来说,拥有很多无形资产,比如著作权以及专利权等,但是并没有对这些资产进行有效管理。(4)账款清理问题。在资产清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往来账款清理问题,对于一些长期无法支付或者是收回的资金,只对它们进行了挂账,并没有对它们进行及时清理,尤其是对于一些已破产企业或者是经办人调离、经办人退休等,没有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及时清理,对应缴非税收入进行隐瞒,产生了呆坏账,使得资产负债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别,不能对高校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反映。(5)信息系统问题。没有对资产管理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对于资产验收入库以及办理结算入账来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导致资产管理数据与财务系统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增加了资产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核算资产的难度。[1]

2基于资产清查视角下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策略

(1)健全管理体制。对于高校来说,应该增强对资产管理的重视,对资产申请、资产购买以及资产维护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明确,对管理方法进行完善。同时也要打造一支经验丰富、资质雄厚、责任意识强以及业务熟练的资产管理队伍,进而提高高校的资产及财务管理水平。(2)完善资产管理制度。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将资产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工作纳入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指标,对他们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以确保账实相符。对资产交接、资产调用等制度进行完善,并对其进行贯彻落实。从资产购置以及资产处置等方面对资产核算制度进行完善,做好资产清点盘查工作。同时也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对采购环节、验收环节、支付环节以及入账环节等进行有效把控,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它们之间的数据共享,进而避免资产流失问题。(3)注重账款管理。加大账款管理力度,对往来账款进行及时清理;对资产进行监督检查,禁止通过往来款项对资金进行转移;对款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免出现长期挂账问题;及时核对个人借款,并做好催收工作,对公务卡制度进行倡导,对于一些无法收回的款项,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上报给财政部门,待核准之后,对其进行核销。(4)注重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结合,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高校可以对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进行统筹规划,提升资产、财务的管理水平。注重资产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的实效性与严肃性,对资产重复采购进行有效控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同时,也要对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完善,按照合同,对数据进行仔细核对,对资产进行合理分类。另外,也应该对动态报表进行时时提供,对资产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和财务部门进行有效衔接,避免出现数据差异问题。(5)加强审计监管。对资产购置、资产处理、资产使用以及资产采购等过程进行审计;对资产数量、购置价格等进行审计;对资产计划报告以及论证报告等进行审计;对资产报废处理以及账务处理等进行审计。另外,也要增强对资产完整性以及价值真实性等的重视,全面发挥审计工作在高校资产管理以及财务管理中的作用。(6)健全资产核查制度。在进行清查时,可以利用网络优势,通过条码扫描或者是清查系统等进行“账账”以及“账实”等的核对,对资产报表进行编制,对于闲置或者是报废的资产,需要办理相关手续,以免重复购置。同时应该对长期投资进行计提减值,对投资活动以及无形资产等进行有效监管。通过清查,对高校的资产情况进行掌握,进而对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2]

3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高校而言,应该增强对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的重视,对管理体制、内部控制、资产监管、账款清理以及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注重账款管理,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结合,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同时也应该加强审计监管,健全资产核查制度,进而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春微.资产清查视角下的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24):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