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例6篇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

1.招生单位和招生规模、生源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单位有70家,包含13个领域,领域点403个;其中水产一级学科对应设置渔业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渔业领域按二级学科设置水产养殖、渔业资源管理和渔业技术三个方向。全国渔业领域招生单位有16家,占全国涉渔高等院校总数的61.5%;它们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长江大学、广西大学、集美大学、西南大学、海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从地理位置来分,位于内陆有6家、沿海地区10家,主要分布于东部、中部和西南地区;高校类型包括水产院校、部属和地方综合性大学。2009年全国渔业领域招生单位录取人数为115人,占农业推广硕士总招生人数的1.6%,单位平均录取人数7人,教育规模很小[1]。以广西大学渔业领域研究生招生情况为例,从表1可以看出:2009-2011年近三年来共招收渔业领域研究生7人,其中全日制4人、非全日制3人。生源特点是学历高、学缘单一:85.7%的学生具有本科学历,来自本校的生源比例高达71.4%。其中全日制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应届本科生或从学术型硕士考生中调剂,75%为本校应届本科生;非全日制学员全部来自广西大学的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主要职业背景是水产科学研究和农业职业教育。

2.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保证一定的规格和质量,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2010年11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渔业领域协作组在广东海洋大学召开2010年年会,转发2009年12月18日协作组会议审议制订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布置编制和提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至此,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方案全部制定,两者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和入学形式、学时方式和年限、实践环节要求和课程设置、文凭学历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详见表2),为厘清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有重要的作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需有较好的理论深度和宽泛的覆盖面,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指委下发的《关于制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农推指委[2005]5号)明确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当根据培养目标分领域设置,每个领域结合自身特点和课程设置框架确定具体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程、领域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公共课程完全相同,各个领域设立自己的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新颁发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学位课程的基础性、专业性与实践性,特别增设了2门研讨和案例教学课,保证了受教育者掌握渔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从事渔业专业的工作能力。表3所示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课程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全日制的领域主干课按新设的3个二级学科方向设置三个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包含本方向五门课程供学生选修,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与非全日制的有很大不同;渔业领域主干课《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和《水域环境保护》采用新编教材,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亦强调与非全日制的相应课程有所区别。广西大学根据北部湾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师资队伍特点,在保持非全日制课程体系不变情况下,选择开设全日制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管理2个方向。

4.教材和师资建设

为解决专业学位教材不足和师资水平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渔业领域协作组开展和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结果详见表4。截至2010年12月,农业推广硕士渔业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18门领域主干课共有11门获得了课程和教材建设立项,约占总课程的61%;2010年12月由上海海洋大学承办农业推广硕士渔业领域主干课程《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师资培训。渔业领域研究生教育优秀教材和案例缺乏、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的状况得到改善。以广西大学为例,从表5可知广西大学渔业领域研究生师资队伍的基本结构是:校内任课老师10人,其中导师7人,聘请校外导师3人。渔业领域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聘请广西水产行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学术水平的业务专家和用人单位中具有较大行业影响力、较高社会威望的管理专家。师资队伍基本结构中任课教师具有博士学历的占70%;正高职称的比例为40%;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40~50岁之间中年骨干占到70%;有推广工作经验的老师比例占70%,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占30%。校内导师中高学历的比例较高,其中具博士学位的老师占教师总数的71.4%;正高职称的人数占到总数的57%;校内导师的主体在41~50岁年龄段,占57%;有推广工作经验和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老师分别占71.4%和43%。校外导师博士和正高职称的比例均为33.3%,年龄均在50岁以下,与广西大学没有学缘关系。这说明广西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的教师队伍年轻、学历高的比例较大,学习和工作经历丰富,学缘广泛,指导力量相对较强并有利于国际化教育,整体结构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二、影响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

1.行业人才需求旺

目前,我国每万名农业劳动者中,拥有的科技推广人员数量是1人,而德国是13.5人,美国是7.2人,日本是5人;我国每百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科技产业人员是77人,而发达国家是2458人,世界平均水平是137人[2]。按照发达国家和成功推广经验的标准,其投入配比研究、开发、推广是110100,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我国不到1%(约0.6%),而推广经费只有研究经费的1/4。当前我国渔业科技人员总数不足11万人,仅占全国渔业人口的0.57%;我国平均每年通过鉴定(或验收)的水产科研成果达100多项,但应用到渔业生产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不到50%,远低于日本、挪威等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渔业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渔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继续发展壮大,渔业领域专业学位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旺盛的需求。

2.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学位教育

2010年5月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举措。2009年以后各招生单位每年削减5%~10%的招生指标,用于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增加招收一定数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使专业学位逐渐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4]。表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3.社会和在职人员对专业学位认同率高

统计数据反映:93%曾在高校参加农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和农业干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作用持认同态度,社会对农科专业学位毕业生的积极认可程度整体达到53.9%。相关调查还发现近5年在农村或农业部门工作的人员缺乏充足的学习、培训,知识体系没有获得系统性的更新,参加学历教育的仅占23.1%,参加研究生教育的仅占总数的3%,他们对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有迫切的需求[5]。农科专业硕士毕业研究生中87.96%的人认为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在专业理论水平、知识面的拓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工作中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提高,61.11%的毕业研究生认为获得学位后参与社会竞争优势明显[6]。

4.培养机构做好了教材和师资准备

从以上对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分析可知,现有的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水平已经可以满足和保证正常教学的要求。综上所述,国家政策鼓励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对农科专业学位总体评价较高,对渔业科技服务人才的需求很强烈;招生单位做好了师资准备,在职人员个人对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等有较大的需求。社会对专业学位的高度认同和在职人员渴望提升学历和能力的强烈愿望与目前农科专业硕士招生的冷清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渔业领域研究生多年来招生人数严重不足,教育规模偏小,如广西大学的渔业领域研究生师生比为1.41。学生人数少不形成规模,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的教学培养,专业学位教育很难得到招生单位和老师的重视,致使渔业领域研究生教学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势,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2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加快人才强市步伐,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第二个率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目标

从*年至2010年,用4年时间,在本市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6个领域,开展规模性的专业技术人员专项继续教育活动,重点培训600名掌握科技前沿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二、实施原则

改革创新,提高能力。坚持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步伐,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管理方式,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突出重点,带动整体。以6个领域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为重点,优先培训本市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急需紧缺行业和专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坚持优秀人才强化培训,紧缺人才优先培训,骨干人才重点培训,后备人才超前培训,带动本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结合实际,按需施教。立足实际,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突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以培补缺,以训促学,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统筹规划,分类实施。按照政府推动、单位支持、个人自愿的实施原则,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协调推进,分行业、分专业、分层次地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作用,积极整合社会优质培训资源,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

1、开展公需科目继续教育活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本需要,开设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创新思维、职业道德、知识产权、当代高新科技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公共课程。通过实施公需科目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拓展学识,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整体能力。

2、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活动。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训工作的实际,确定对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六个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活动。

电子信息领域。培训内容主要以软件、网络、信息安全、集成电路、数据库、信息资源管理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最新趋势为主,重点培训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化办公等应用型信息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

丝绸纺织领域。培训内容包括:染整工艺、高分子材料、纺织科学与工程、丝绸纺织材料、服装设计等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

电缆光缆领域。培训内容包括:光电缆设计与制造、光电子技术、绝缘材料技术、高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

现代制造业领域。围绕电梯、工业缝纫机、纺织装备、环保设备、汽车零部件、输变电设备等重点制造业,开展关键技术培训,大力提升我市现代制造业水平。

现代服务业领域。以急需紧缺的服务业专业门类为主,重点在现代商贸、旅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展培训。

现代农业领域。根据本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围绕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标准化改造、农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动植物重大自然灾害预测与减灾、林木培育、现代水利、农业生态安全等方面开展培训,促进本市特色疏菜、苗木花卉、草食畜禽、特种水产、旅游农业等5大特色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未能纳入上述范围的领域,可参照本办法,做好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3、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基本技能培训。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外语和办公信息化、自动化等基本技能培训,使全市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商务和相关外语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加强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专业领域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为目标,以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苏州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主要对象,培养一批具有一流水平、引领我市科技发展的科技骨干或学术学科带头人。出台《*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资助办法》,资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赴外进修、培训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追踪国际国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四、培训方式

1、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市人事局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结合各自专业领域的重大专业技术课题,每年共同举办1-2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6个领域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新技术发展和自主创新要求举办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高级研修班。

2、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讲座。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讲座是一种时间短、参与广、见效快的继续教育方式。全市以“四新”讲座为载体,每年举办1-2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知识更新专题讲座。各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要结合各自实际举办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更新专题讲座。

3、提供灵活多样的培训服务。除举办高级研修班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系列讲座外,各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单位可根据各自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简便有效的多种培训方式方法。

集中培训。有条件的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单位可以结合实际,围绕专业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脱产或半脱产培训。

结合工作实践培训。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重要和特殊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业务进修、专项培养、学术交流、实践锻炼、技术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在线培训和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卫星传输、广播电视等快捷高效的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自学。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需要,采取个人自选、自修等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继续教育。有关单位应加强对自学的组织、指导、监督和考核工作,确保自学取得良好效果。

五、组织措施

1、明确职责。市人事局负责制定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充电工程”的总体方案及相关政策,对组织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专业课培训,举办高级研修班。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是,具体负责本专领域、本专业、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充电工程”的实施。

2、强化管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考核管理,严格实行继续教育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晋升、职务聘任和职业、从业资格的注册登记挂钩,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做好继续教育登记与验证工作,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每人每年72学时或12天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

3、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通过整合全市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网络。尝试在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培育若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优化基地结构。探索利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师资、设施、信息等资源优势,建立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外部基地及优质师资的主要来源地。

六、实施步骤

本办法采取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的方式,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调研启动阶段(*年上半年)

组织学习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开展本市贯彻落实的调研工作,制定下发《*市专业技术人员“充电工程”实施办法》,启动6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

按照本实施办法,规模性地开展培训活动,不断完善继续教育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同时做好阶段性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3

1.1具体学习目标如下(1)理论知识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识图和正确绘制电路图;熟悉交直流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汽车电动机与控制电路的分析方法;熟悉汽车常用电路元器件、变压器及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与符号、参数、功能及选用方法;掌握必需的安全用电常识;常用电工与电子测量仪器及仪表进行基本电路检测的能力;熟悉电工电子技术知识汽车控制电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故障分析方法。(2)实践操作教学目标具有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能力;具有正确识读电子元器件能力;掌握使用万用表判别电子元器件的极性与好坏的能力;能正确安装、测量与调试各汽车单元电路;具有电子电路安装、焊接基本技能,及电子线路故障的检测、分析及故障排除;具有查阅资料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整车电路性能的分析判断与维护能力。

1.2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与思路通过市场分析及社会需求调研定位了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从而确定了典型工作领域,归纳出行动领域,最终转化出学习领域并设计学习情境。课程改革设计思路为三个转换:第一个转换:工作领域转换为行动领域学生毕业后工作领域通常为:汽车维修技工、汽车维修电工、汽车钣金、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涂装、汽车商务等。以汽车维修电工工总为例,学生的就业岗位是汽车维修电工,学生毕业后,如想胜任该工作,需要学习的知识(行动领域)包括:汽车动力系统电器设备的检修;汽车车身电器设备的检修;汽车空调的检测;汽车总线路的识读与连接等。第二个转换: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组与企业专家,通过对行动领域进行剖析,在任务实施时,尽可能营造真实的车间环境,设计出7个学习领域内容分别是:学习领域1直流电路的分析,学习领域2交流电路的分析,学习领域3汽车电机与控制电路,学习领域4常用半导体器件及应用,学习领域5汽车整流电路和稳压电路,学习领域6数字电路,学习领域7汽车电工测量仪表。第三个转换: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

以学习领域1知识为例,设计出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以及学时分配,如表下:单元一直流电路(10课时理论6实训4)教学内容和要求:(1)电路基本概念,要求了解;(2)电阻元件,要求熟悉;(3)电容元件、电感元件,要求熟悉;(4)简单电路的分析,要求熟悉;(5)万用表的使用,要求掌握。训练项目,项目一:直流电路技能训练(4课时)实践内容:(1)使用万用表检查电阻电路的故障(2)使用万用表检测直流电桥电位(3)测量电路中应用KCL、KVL实践目的与要求:(1)牢固树立“文明生产、安全第一”的职业意识,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2)能正确使用万用表,并正确读数(3)能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大小并能识读电阻、电容的大小(4)学会按电路图及实验步骤完成接线、调试、观测、分析和记录(5)学会电路中电压、电流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2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实施

2.1教学条件我院电工综合实训室是为全校开设《电工应用技术》《、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等课程而设置的专业技术基础实训室。主要承担电专业(如:电气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电工应用技术项目教学与非电专业(如: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等专业)的实训及实验教学任务。电工综合实训室有电工综合实训台达到25个,配置了电工工具,各类常用电工仪表等设备,具有实习实训工位50个,可同时进行50人的技能实习或实训。建筑面积应达200平方米。可为电气自动化、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提供最基本的技能实训及培训。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满足教学要求;实验开出率≥100%,设备完好率≥95%。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保证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和质量,将为我校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提供物质基础,通过扎实有效的实训教学将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师下发工作任务单,学生依据任务单,资讯,提出问题,教师解惑。教师解惑之后,学生逐渐过渡到通过资料进行工作计划的制定。在学生自主参与和教师参与教导下,采用项目法等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抽查两个小组汇报任务完成情况,进入总结汇报环节。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字:互联网+;特色专业;软件工程;培养体系

一、特色型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走创新之路,这其中,人才是关键。传统学科领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呈现出的加速变革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驱动力。这些学科的发展日益依赖软件及其相关技术。在特色型专业为主的高校中,建设特色专业领域软件工程专业已成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共识。特色型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兼备软件工程与领域专业知识,具备特色领域软件设计、开发与应用有较深见解,具备利用软件技术解决特色领域专业问题的软件工程人才。以地学学科为例,对软件技术依赖度较高的专业有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勘探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学等。随着地质大调查的深入开展,国内外地学相关应用软件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专业软件具有软件种类繁多、专业性强、开发周期长、投资巨大、利用率低等特点[2],主要表现在:海量地学信息远远超过了人工所能处理的范畴;地学信息的采集、处理、展现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处理,越来越呈现信息集团化处理的趋势。“互联网+”时代,地学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软件的发展。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如何快速开发满足领域要求的软件显得越来越紧迫[3]。由于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与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轻视领域背景知识的问题,导致具备地学与软件工程专业背景复合型人才稀缺。在实际工作中,软件技术人员会遇到不同领域之间知识鸿沟,从而引起交流障碍。特色型专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是培养规格问题,主要体现在培养标准和总体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制定上。

1.特色型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构建目标与原则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特色型软件工程专业应坚持以工程教育思想为核心的专业培养模式,使之满足未来企业、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坚持在软件(包括领域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开发方法、开发工具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培养面向软件产业和专业领域实用型软件工程高级人才。为此,应着重从如下四方面构建特色型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1)国际型。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制定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2)创新型。优化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包含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和跨领域学习能力。融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3)工程型。依据学科的工程特性,有针对性地设计通识基础课程、将专业主干课程与工程实践结合。优化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针对软件产品质量、开发效率、工程度量、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能力。(4)复合型。结合特色型高校的专业优势,加强以目标为导向的一体化培养、增强学生的领域知识背景,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技能与管理相结合、团队合作、软件研发能力与领域知识素质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基于上述原则构建的特色型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除了培养学生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和开发技术,还培养学生软件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度量与测试、系统设计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沟通与协调、项目管理、工程实践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基础[3]。

2.特色型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架构设计

2014年,IEEE协会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SWEBOKV3,SoftwareEngineeringBodyofKnowledge)[4],该指南将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划分为15个知识域,其中包括11个软件工程实践知识域,分别是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模型和方法、软件质量、软件工程职业实践,以及4个软件工程教育基础知识域—软件工程经济学、计算基础、数学基础和工程基础。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依靠地学领域的学科优势,该专业明确以“建设特色鲜明、培养体系现代化、国内先进的行业型软件工程专业”为专业建设总目标。在设计基于SWEBOK设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教学内容时,由于该指南涉及知识内容繁多,因此遇到很大的挑战。为此,只有加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开放性,采用通识与专业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体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抓住软件工程本质。基于这一原则,构建了由“通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核心+实践创新”四个模块构成的系统化、层次化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理论上有深度、实践上有招术”.在这一体系的通识模块和学科基础模块中,除了设置软件设计与开发相关基础课程以外,还设计了含有地学领域相关基础课程和地学信息工程领域知识,为学生熟悉地学相关领域软件的需求和业务逻辑的软件实现的方法打下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突出学生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计算学科基本概念和技术方法的前提下,增加了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为目的的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现代软件工程简史、软件工程新技术与新思维、新生研讨课、学科前沿课、地球科学概论等开放型课程,这些课程采用开放式教学内容,重点考虑与特色型专业领域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领域知识与软件工程学科结合的信息传授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领域软件研发、设计与实现能力、良好领域创新与竞争能力、良好的项目规范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最终达到特色型专业领域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特色型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实施途径

在特色型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充分发挥特色学科的优势,坚持走“特色学科+软件工程”的道路,强化实践环节,实现特色学科与软件工程学科的交叉与联合。

1.坚持“特色+软件”的综合能力培养

特色型软件工程专业是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解决特色型专业领域的问题,解决特色专业领域信息处理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问题。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特色专业领域背景知识加以科学设置[5]。构建领域基础知识教育,就要坚持走“特色学科+软件工程”的道路。以地学学科为例,结合国土、地理信息、环境、地质、工程、能源等领域,在新生研讨课、学科前沿课、专业导论课等课程的设置上,每一个方向都包含了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地学领域为方向,修习相关的通识课程。通过对地学领域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广阔的地学知识。在进行地学领域软件设计研发时,达到和专业领域的需求的最合好契合。只有坚持“特色学科+软件工程”学理念,在世界上有特色学科领先的技术理论与领域软件,才能在特色学科领域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处于领先地位,从而提升特色学科的综合实力。

2.增加项目驱动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软件工程是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特色型软件工程专业应将软件工程和领域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中,通过项目来推动学生不断的实践与锻炼,使学生不但具有软件工程专业素质,还具备广阔的领域知识。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我们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课程设计、科研创新训练、软件项目实践(实习)、毕业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和创新”体系,包括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3大类。在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采用了“2+1+1”培养模式,即:2年基础知识,1年专业课程的学习,1年实践训练。学生在前2年期间选择1个领域背景知识学习的方向,并且选修2~3门有关领域专业通识课程。学生有近1年的时间是在各类实践、实验环节中完成的。在现有学时学分框架内,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环节的比重已占到整体学分的27.3%,如表3所示,其中实践创新模块主要包括的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软件工程实习(1~3学年)、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实践、面向对象分析课程实践[6]、Oracle数据库应用课程实践、网页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等。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在实践基地的建立过程中,还要加强与先进的软件企业、开发园区合作办学力度,与领域相关专业共建实践基地,共同设置和开发课程。做到专业建设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先进,课程体系与教材与时俱进。

3.夯实软件的工程化思想教育内涵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许多颠覆传统服务行业的互联网服务公司,其运作的基础、内核本质都是软件。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会急剧增加[7]。要充分利用综合优势和办学资源,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注重软件工程化的教育,从软件工程、领域信息工程、领域应用工程技术三个方向,在领域软件与通用软件机研发两个方面,强调软件工程专业教育、领域背景知识教育和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建设以软件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的研究平台。

三、结语

“互联网+”的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的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复合型软件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剧增,与此同时对软件人才的素质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必须着眼于行业的需求,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符合时展要求的综合型软件人才。目前,软件工程与领域学科交叉人才是非常缺乏,坚持“特色+软件”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宽阔领域背景的软件工程人才,只有坚持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并重、基础与实践统一、坚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在培养方案、合作办学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设施完善、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增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出以业界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工程型、实用型、复合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出符合领域需求的“互联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5-03-16).[2017-10-22].

[2]冯居易,罗养霞.“互联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6(19):133-134.

[3]于德福,朱月琴.地质调查步入“云时代”[EB/OL].(2017-11-16).

[5]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5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科技 发展 规划既是一种发展战略,也是一种科技政策,是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好的科技计划应该是科技发展规划的延伸,应该为执行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保障。

1科技发展规划与科技计划

1.1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它围绕科技发展目标,在发展领域、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支持条件上进行优势集成和统筹安排,以研究科技系统、 经济 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为基础,设计科技发展以及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并通过实施设计内容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现。区域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指导下的区域性科技发展规划,它更注重区域的发展特点和区域的现实状况,是关于区域科技投人方向、科技资源配置、区域科技发展模式以及科技活动中相关主体行为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1.2科技计划

科技计划一般是政府根据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有目标、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在行政管辖范围内开展的科技活动。湖南省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3部分:

①基础研究计划:主要结合湖南省的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攻关,在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抢占高技术领域制高点,包括 自然 科学 基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院士基金计划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②科技攻关计划:包括重大科技专项、地方科技攻关专项、科技攻关重点和一般项目。

③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计划:包括软科学计划、国际合作交流计划、技术交易与市场计划、重点实验室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及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规划与计划必须要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规划管理计划,规划是一段时间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而科技计划是规划的落实和具体执行,要服从规划、支撑规划。因此好的规划要有好的计划衔接和支撑,而好的计划应该是规划的延伸,为执行规划提供保障。

2科技规划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2.1制定

2005年开展了1}个专题的战略研究,在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2005年组织了由政府管理部「〕、大学、科研院所、 企业 和近百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规划纲要起草班子,经历了前期准备、框架设计、任务凝练与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见等五个阶段,对优先主题、重大专项、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建议等进行了筛选和综合,并组织专家多次赴北京等地与省外专家和科技界权威进行咨询,2006年4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省颁布实施。

2.2主要内容

规划确定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有: 现代 农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 电子 信息与现代服务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 交通 运输业、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及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8个方面。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根据《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确立了s0个优先主题,部署了支撑七大科技工程的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专项是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国家与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问题的大型创新活动,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科技计划形态。规划确定要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技术、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投人,集中突破,通过3}s年的重点支持,形成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标志性工程。先期在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重大装备、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设立重大科技专项。

3规划的执行与成效

规划的作用取决于规划的执行,规划执行又依靠科技管理部门每年的科技计划支撑。湖南省科技厅管理决策层从规划制定开始就要求严格执行规划,其管理战略是: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程序,在8大重点领域和so个优先主体内选择实施重大专项,支撑七大工程建设。以七大工程作为保障体系,确保完成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两大任务。因此,湖南省科技厅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执行科技规划的主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湖南省重大专项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规划的实施情况。

3.1 20062007年度湖南省重大专项的安排

2006年共安排了8个重大专项,总经费为7 400万元,年度经费3 200万元,共引导承担单位投人73 19s万元,投人引导比接近1: l0 0 2007年在对2006年重大专项滚动支持的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11个重大专项,共投人科技拨款2.13亿元。其分布是:在现代农业领域安5个,在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领域安排4个,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安排3个,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安排2个,符合规划设计的重点领域发展要求。

3.2成效

①促进了新型 工业 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重大专项的重点在钢铁、有色、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电工电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急需重点扶持的产业上。比如,2006年设立了2 mw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重大专项,通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该专项突破了整机系统集成技术、机组控制系统技术、大型直驱动低速永磁风力发电机制备三大技术瓶颈。2007年11月3日,2 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下线、2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大型风电装备制造技术进人世界先进水平。

②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设立重大专项的主要目标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以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这种目标导向强化了重大专项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湖南省科技厅将取得发明专利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促进了专利申报的积极性。2006年实施的重大专项共突破70项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共申请专利56项,制定技术标准7项,鉴定成果16项。比如,现代柑桔工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在柑桔罐头酶法脱囊衣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有的酸碱脱囊衣工艺,每吨产品减少酸碱废水排放约40 t,全年可减少400万t废水的排放,相当于50万人口城市1年的居民污水排放量。

③促进了科技资源的进一步集成。重大专项按照首席专家负责制的机制运行,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由单一技术突破向集成技术创新的转变,由单一的承担单位向产学研结合的转变。如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大专项,就集中了全省电机、电池、电控、整车等方面分别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

④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 发展 。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 历史 最快增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 700.6亿元,增加值840.8亿元、利税309.2亿元,出口创汇4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 ,40.7% ,60.6%和57.1%;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较2001年增加了10.9%,有力地推进了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⑤引导 企业 成为创新的主体。目前,湖南省r&d活动人员71.46%分布在企业;r&d经费投入企业占77.45 %;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占55%以上。 2007年,80%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主持和参与承担,82%的职务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20062007年承担重大专项共有81家单位,企业占承担单位总数接近62% 0 2007年全省首批2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研发机构4.37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人比例平均达到8%0

⑥科技规划促进了科技进步。湖南省统计局和湖南省科技厅对湖南省2006年科技进步的统计监测显示,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109.1 % , 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的总体状况是:科技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人员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人员123.53万人,比上年增加0.9%。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拥有高级专业人员8.04万人,比上年增加0.2%;科技经费投入增加,r&d投入小幅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33.7亿元,比上年增加23.2% o全省投入的r&d为53.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4% , r&d经费占gdp的比童为0.71%,比上年提高0.03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居中部第一。2006年取得成果986项,其中15项获国家奖励。专利申请量10 249件,增长17%,授权量5 608件,增长53.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 经济 的拉动作用加大;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 893.18亿元,增长2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达11.78%,拉动全省经济增1.44%;大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大型工业企业投人r&d经费25.12亿元,增长29.6% ;科技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省gdp为7 568.89亿元,增长12.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提高1.5%

4对科技规划与科技计划衔接的评价

4.1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保证了规划得以执行

湖南省科技厅重视规划的落实和执行,特别重视重大专项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从总体设计、立项评审标准、监督检查、经费支持和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在专项的总体设计上,提出了“突出重点、有限目标;集中投入、稳定支持;完善机制,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此外还提出了“省级重点,地方配套;地方重点,省级支持”,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在资金配置上,一方面,集中省本级}o%的科技三项费,单项强度由几十万元提高到数百万上千万元,另一方面,要求承担专项的企业保证配套资金至少达到l:n.s以上;在专项管理机制上,依法采用合同管理,实行首席专家和承担单位的责任制;为了加强监督检查,制定了科技厅专项主管处室、重大项目办、重大项目领导小组的职责,实现立项、实施、监督、考核的相对分离,保证立项公平公正,预期效果显著。

4.2规划制定与实施的不足

①数据使用不充分。规划以宏观的定性阐述为主,没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缺乏规划应有的系统性数据支撑体系,规划的文体特征不明显,看似如同工作报告。

②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用不够。规划发挥了专家、管理人员的智慧,但从系统方法上看,规划所列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如技术预见。技术预见是区域科技管理的新方法,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高度重视并实施。技术预见在区域科技管理中可以发挥前瞻与优化作用,在资源有限情况下,选择最优支持点;发挥衔接与协作作用,促进单一要素绩效的联系;发挥整合与集成作用,促进创新活力与创新规模经济性的结合;发挥预警与评估作用,全面评估其影响 现代 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和来负面效应。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6

摘要: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都在其管理类硕士专业中设置了项目管理培养方向。首先分析了管理类硕士专业三个学科中项目管理方向的开设情况,接着以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数据分析了该方向实际培养情况。结果显示,该方向开设的院校多为理工类院校,实际产出的论文数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数量;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于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侧重于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管理。结论是,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其中的子方向,对于特定院校来说存在着师资有限,生源较少等特点,不利于学科的全面展开。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学科建设; 硕士教育。

0 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和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促进了项目管理的迅速发展,项目管理已成为比较成熟的专业学科和专门职业,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学科。以专业学位为例,2003 年我国率先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内设立项目管理领域,该年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由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试办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该学位也成为国内最早的以 “项目管理”为专业名称的研究生学位教育[1]。自 2005 年以来,项目管理领域实考和录取人数连续多年位列所有 40 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第一,目前已成为招生人数仅次于 MBA的专业硕士。截止到 2010 年,全国共有 161 所院校获批成为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每年的报考人数不断上升[2]。然而项目管理专业硕士的办学势头虽然良好,项目管理作为普通二级学科的教育却还没有在高校中普及起来,一些学校虽早已开设了项目管理的硕士培养方向,但并没有单独开设该专业,而是在其他管理类的专业中进行培养。本文分析的即是全日制科学硕士项目管理方向的现状。

1 管理类专业中项目管理方向的开设情况。

1. 1 项目管理方向开设概况。

为了解目前我国项目管理方向的开设情况,对 2011 年全国管理学中三个学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和企业管理) 硕士生招生简章进行了检索分析。结果显示共有 116 所院校至少在上述三个学科之一中设立了项目管理及相关培养方向。相关方向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投资项目管理等。其中设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下的有 71 所,设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下的有 68所,设在企业管理专业下的有 8 所。这 116 所学校包含 211 院校 49 所 ( 其中 985 院校 20 所) ,211 院校所占比例为 42. 2% 。在学校分类上,理工类 57 所、综合类 34 所、财经类 13 所、农林类 7 所、民族类 2 所、师范类 1 所,可见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在管理学科内设置了项目管理相关培养方向。

根据数据统计,理工科院校是拥有项目管理方向最多的院校,其次是综合类院校,财经类和其他类型院校加总只占 20%左右。由于理工科类院校在理工科上的天然优势,具有强大的理工类基础学科作为技术支撑,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项目管理中的技术层面; 加之理工类院校多和工程类企业有较为紧密的联系,能为教育中的实践部分提供较多的机会,在培养项目管理人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此类院校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局限,项目管理人才既需要掌握计划、决策的分析方法,也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的知识和原理,理工科院校由于其侧重点在于具体的技术方法,可能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将不利于培养高层次的项目管理人员。

进一步分析开设项目管理方向院校的地域特征,项目管理方向在我国各个地域的高校都有分布,但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数量最多的是华东 ( 30 所) 以及华北 ( 29 所) ,首先这两个地区本身拥有较为庞大的高校数量,除此之外,华东的上海和华北的北京、天津等地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且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日益高涨,基本建设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社会对项目管理人才具有较大的需求。接下来是华中( 15 所) 、西南 ( 14 所) 、西北 ( 13 所) 和东北( 10 所) 等地,分布最少的是华南 ( 5 所) 。

1. 2 项目管理方向开设详情。

从设置项目管理类方向的学科专业分析,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项目管理方向的院校共有 71 所,其中 211 院校 24 所 ( 含 985 院校 10所) 。从该专业设置的学院类型来看,共有 45 所院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设在经济管理学院( 或称商学院) 中的,占总数的 63. 4%,其余专业则分布在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从院校所在的地域来看,有 16 所位于华东,14 所位于华北,12 所位于华中,12 所位于西南,10所位于西北,5 所位于东北以及 2 所位于华南。

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下设项目管理的院校共有 68 所,其中 211 院校 28 所 ( 含 985 院校 10所) 。除 1 所学校的该专业位于统计与数学学院以外,其余全部位于经济管理学院 ( 或称商学院) 。从院校所在的地域来看,华东有 21 所,华北有 17 所,华中有 9 所,东北有 8 所,西北有 5所,西南和华南各有 4 所。

企业管理专业下的项目管理类方向因为只有8 所学校,本文不作重点分析。

从所在学校的类型分析,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开设项目管理方向的院校中,共有理工类院校 40 所,综合类院校 20 所,军事类院校 3所,财经类院校 2 所,农林类院校 2 所,师范类和民族类院校各 1 所; 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中开设项目管理方向的院校中,共有 33 所理工类院校,20 所综合类院校,10 所财经类院校,农林类院校 4 所和民族类院校 1 所。

可见开设项目管理方向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在地域分布和院校类型分布上趋同,首先该专业在华东和华北的院校当中分布最多,另外理工类院校是开设该专业最多的院校,但在财经类院校开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院校在数量上和比例上都较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更大。

为进一步分析该方向所具体涵盖和涉及的领域,笔者依据国际公认的项目管理学科九大知识体系的划分来分析该问题。在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 第4 版) 》中,将项目管理划分为 9 个知识领域,即: 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整体管理[1]。随着近年来信息化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断渗透,项目信息化管理也成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模块; 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将其作为一大类别; 另外将技术经济中的评价管理和研发管理也纳入该分类,通过考察各个院校项目管理相关方向的名称,将各个方向在 13 个主要模块中进行归类,从而得出该方向在 13 个领域的覆盖情况。其中由于名为 “项目管理”的方向范围过大,难以判断具体所属领域,因此在统计中将其剔除,只考虑其他具体方向。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

从统计到的数据来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的项目管理方向在项目管理的大部分领域都有覆盖,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开设的院校最多,占到了全部的 30%,并且其中三分之一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位于土木工程等工科类学院; 而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中项目管理方向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偏向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管理,这和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 项目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情况。

2. 1 项目管理方向硕士论文数量分析。

由上文可知,我国有很多高校都在管理学的三个学科专业中开设了项目管理相关方向。但是关于这些项目管理相关方向在高校中的实际培养情况,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考察。本文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统计各学校具体专业在近年实际产出关于项目管理领域的硕士毕业论文情况。由于 2011 年的论文尚未完全被数据库收录,因此主要对 2008 ~ 2010 年的论文进行考察和分析。

首先分别对 71 所高校和 68 所高校 2008 ~2010 年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关于项目管理的硕士论文进行了搜集,主要做法是查询 2008 ~ 2010 年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 ( 或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 所撰写且关键词中含有 “项目”的论文。结果总共搜集到相关论文 104 篇,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产出 77 篇,共来自 14所学校,其中最多的是重庆大学产出论文 21 篇;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共产出 27 篇,来自 10 所学校,其中最多的是北京化工大学产出 8 篇。其分布如表 2 所示。

可见在管理类专业中设有项目管理方向的学校里,实际产出相关领域论文的学校还相对较少,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只占到 18. 2%,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占到 14. 7%。从每所学校产出论文的数量上来看,绝大多数的学校在三年内产出论文的数量小于等于 5 篇,只有极个别的学校在 6 篇以上。首先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有个别研招单位的硕士论文可能未纳入中国硕士论文库,另外可能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没能通过该种查询方式搜寻出来。但依然可以由此看出,虽然有许多学校开设了项目管理方向,却并没有严格地在该方向上进行培养,导致拥有硕士论文的学校数量远少于开设了该方向的学校数量。

2. 2 项目管理方向硕士论文方向分析。

为考察各个学校所产出的论文方向和培养方向的相符合程度,对 104 篇文章所在学校的培养方向进行了分析,首先剔除了方向名为 “项目管理”的学校所产出的论文,只考察剩余 60 篇文章的情况。通过观察每篇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对其和方向名称的相符程度进行评估,将每篇文章的方向切合度分为五档,分别为完全相符、基本相符、部分相符、基本不相符以及不相符。统计结果如表 3 所示。可见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和方向相符,只有极少数的文章偏离了开设的方向。总体来说,项目管理方向开设的切合度还比较高,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大部分能按照其培养方向进行培养,实际培养方向偏离初始方向的情况不多见。

 

为更好地考察管理类专业下项目管理方向在项目管理各个领域的实际分布情况,依据前面的统计方式,对 60 篇论文在各个领域的分布同样进行统计,如表 4 所示。可见在两大管理类专业中项目管理方向的硕士论文覆盖了约 50%的项目管理领域,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整体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都有涉及,且侧重于风险管理、整体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所覆盖的领域和所开设的方向基本一致,说明各院校在培养项目管理方向人才的过程中基本遵循了初始的方向;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项目管理方向在领域上的分布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类似,且各领域的分布较为均匀,但在该方向的设置上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管理占了几乎全部的比例,然而实际产出论文的研究方向却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3 结语。

基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总结得出我国科学硕士项目管理方向的开设详情。第一,全国共有116 所院校至少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和企业管理三个学科之一设立了项目管理及其相关培养方向,其中有 57%的项目管理方向位于理工类院校,34%位于综合类院校,剩下的则位于其他类型院校,可见项目管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高校理工科背景而开设; 在地域分布上,华东和华北的院校占了绝大多数,具有50. 8% 的比例。第二,从具体研究的项目管理领域上看,在项目管理的几大领域中都有涉及,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于工程项目管理,而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则侧重于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管理。第三,从硕士论文的产出情况可以看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8 ~ 2010 年产出关于项目管理专业的论文 77 篇,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 27 篇,论文的数量远低于应有的数量,可见该方向的实际培养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水平,可能某些院校存在着有关生源不足或者是方向虚设的情况。第四,在各校项目管理领域的硕士论文中,论文的主题和方向的切合度总体上还比较高,大多数论文没有偏离原先的培养方向,说明实际开设了项目管理方向的院校能较好地沿着该方向进行培养。第五,从硕士论文研究的领域来看,该方向的研究领域覆盖了约 50%的项目管理领域,但还有一些领域鲜有涉及。

可见,我国科学硕士项目管理领域在实际开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该方向开设的院校多为理工类院校,该类院校虽具备较好的工科背景和技术支撑,但是经济管理的理念可能难以渗透,在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项目管理人才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 其次,该方向实际产出的论文数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数量,实际培养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说明该方向的建设力度还不够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投入和加强; 再次,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其中的子方向,对于特定院校来说存在着师资有限、生源较少等特点,不利于研究的全面展开; 最后,该方向的建设在项目管理领域的覆盖面上还有待提高,在某些特定领域上的涉及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魏法杰,邓修权,王际坤 .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研 究 [J]。 管 理 工 程 学 报,2005,19 ( Z1 ) :18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