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门诊医生工作计划范例6篇

精神科门诊医生工作计划

精神科门诊医生工作计划范文1

本辖区内有13.4万名居民,其中有明确诊断为国家6大类精神障碍的人数为:  名,在管人数   人,非在管人数   人,并建立档案录入国家重精网管理。

2020年本辖区的管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一年工作计划:

制定一年工作计划,明确一年的工作任务与目标。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和本辖区的现实情况,确定工作方针、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再据此确定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确定工作具体步骤。根据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偏差、缺点、障碍、困难,制订预定克服的办法和措施,以免发生问题时,工作陷于被动。在实践中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计划。

二、排查工作

每年一次排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常态化排查工作。及时发现新患者,及时与镇、区慢病、派出所联系,并及时更新患者信息。收集没有明确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上级专科医院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区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

三、新发现患者的档案建立和录入

及时为每一名新发现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四、接受家属咨询工作及宣传工作

每年两次对家属进行教育培训严重精神障碍方面的知识及政策。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每年四次宣传重精方面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积极普及《精神卫生法》等法律知识。

五、随访工作

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其中面对面随访2次,病情严重者应每月随访一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

六、健康指导工作

作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成员,应该掌握一些对患者的护理知识,这样才会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所带来的困扰。每季度随访患者时指导家属和病人正确认识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定时定量服药,不擅自停药和减药。 

七、免费体检工作

为确保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项目顺利开展,逐步建立综合防控措施,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健康干预,有效降低危险行为,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与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结合实际,制定免费体检工作计划。

出于保护患者的隐私同时为缓解我辖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体检时的排除心理以及紧张感,我院借助老年人体检工作一同进行,体检主要分一般状况,生活方式,一般查体,各脏器功能。以及重要的辅助检查。

因每年上半年老年体检量多,检验科室工作量超负荷,加上重精患者的病情多变性,重精患者的体检集中在患者量少的下半年进行,如有特殊情况上半年也可以做体检。

八、评估工作

每季度为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做病情评估,防止患者发生伤人毁物事情发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区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确定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做危险性评级。评级共分五级,对三级以上的患者会同镇派出所及村居干部进行重点管理,监督其及时服药、必要时住院治疗。

九、家庭医生签约

认真学习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积极普及《精神卫生法》等法律知识。认真执行家庭医生职责,为有需求的签约服务对象提供各项服务。开展居民的健康管理工作,运用适宜技术,进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为签约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按规范进行动态管理,执行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项规范和制度,为有需求的签约服务对象提供与上级医院的双向转诊、专家预约和专家会诊服务。

十、组织管理工作

按上级要求制定工作计划、排查计划、宣传教育计划等各项计划,明确卫生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职责,建立建全随访制度、排查工作制度、双向转诊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评估工作、健康指导工作、家庭医生签约,免费体检工作等管理工作。

十一、档案管理方面

所有档案一式两份,个人信息表内容及地址、电话有变化的,按要求更新。没做体检的患者应在体检通知单里写明不做体检的原因并签字放入档案里。

十二、应急处置

按上级要求成立应急处置小组,明确职责及工作流程,及时安全高效完成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应急处置工作。

在现场临时性应急医疗处置完毕后,卫生院医护人员应每天随访一次。连续2次随访病情稳定后可停止随访。如果现场临时性应急医疗处置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应及时与派出所联系转到精防机构精神科门诊留观或精神科紧急住院治疗。

十三、双向转诊工作

双向转诊分为上转和下转。

上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转诊至精神病专科医院。下转:由精神病专科医院转诊到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转诊对象为辖区内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常住人口。

转诊疾病种类为、1、精神分裂症2、情感性精神障碍 3、偏执性精神病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5、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6、中度、重度、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以及伴有精神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

工作要求是1.坚持知情同意原则,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选择权。2.对转诊不合作的患者,应尽量争取家属的支持,必要时与街道残联、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和患者单位联系,协助转诊。3.患者表现暴力、攻击、冲动、伤人或自伤,有肇事肇祸倾向时,可联系辖区派出所协助转诊。特殊或紧急情况可与上级专科医院联系。

十四、失访、死亡患者的管理

失访、死亡患者单独管理。应在国家网里及时准确录入失访,死亡日期,死亡原因,并制作表格报至相关部门。

十五、做好保护患者隐私工作

家属要求保护隐私的,应尊重家属意见,做好保护隐私措施。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的背景下,在院领导的关心和培养下,期待2020年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取得好成绩,得到辖区居民的认可,再上一个台阶。

精神科门诊医生工作计划范文2

  门诊护士心得感悟1

  时间如流,岁月如梭,转眼20_年已经结束。回顾本年,在院部、护理部、科主任的正确领导下,全科护理人员团结协作,在服务流程、服务态度、服务理念上下功夫。大家齐心协力积极努力,提高门诊服务形象,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关注科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年工作基本按计划顺利完成,但仍存在诸多的不足,现将全年护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量统计:

  截至20_年11月底,全年门诊护士共接待病人159712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8.9%,收入53460321.7比去年同期增加60……8%,。护理团队满意度调查为95.6%

  二、主人翁精神:

  科室内人人要有成本意识,护士长将各区物品责任到人抓好成本管理工作,尽量减少低值易耗品的领用,每个人都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出发,人走灯灭电扇空调关,随手关门窗,防火防盗。全年无失火、失窃事件发生。

  三、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1、对在职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并每月组织理论考试。

  2、有序安排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部、医务部组织的各项业务学习,以提高专业知识。

  3、门诊部对全体护士进行了心肺复苏培训和考核做到护士长亲自把关,人人过关,每季度行门诊应急预案演练,提高人员应急能力。

  4、、对新入职导医及护士进行了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后上岗。

  5、门诊有4名护士参加护理本科学习,有4名护士通过主管护师考试。

  四、科室下功夫抓服务质量、服务态度:

  大多数同志的服务意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服务观念有所转变,主动服务台的意识也正在形成。大家尽量为病人着想,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减少病人来回跑路。对特需患者,由导医帮助其交费、拿药、护送检查。对无家属或家属不在的病人倍加关心。但仍有个别同志语言较生硬,说话不注意时间、地点、场景,解释工作不到位,专业知识缺乏,健康教育不到位,护理满意度调查研究情况不理想。导医和护士的服务管理是目前和以后的工作重点,将进一步规范和督促大家的一些语言习惯,增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尽量使健康教育解释工作更科学,服务技巧更灵活,更能满足患者心理需求。

  五、大家积极动脑子想办法:

  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一些与实际工作有冲突和不合理的地方,大家一起想办法完善和改正,例如完善和梳理了各区域的宣教资料;对门诊各区域的指引牌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力求引导牌醒目,明确,发动大家查找各区安全隐患,及时给予修缮,保证给患者提供安全的就诊环境。

  六、做好护理管理工作:

  护士长是科室护理工作中的指挥者和各项行政事务的执行者,必须以身做责、做到别人不愿干的亲自主动去干,别人干不了解的去指导动员。另外,对护士要求要高,首先自己必须严格要求,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生活上多关心她们,工作上多理解、尊重和帮助,用自己实干的精神带动她们,有时还要有忠厚、宽容的气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能与护士斤斤计较,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护士长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按照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办,因此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利益,关系到医院的形象和名声,所以护士长的职责是十分重要的。

  20_年在岁月的长河里即将远行,我科护理工作基本上按计划顺利完成,面对20_年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在管理意识上还要大胆、创新,持之以恒;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强督促和管理,不要只流于形式;在规章制度执行方面,仍有少数同志意识淡漠,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执行力不强。上述不足之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整改和落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力争来年门诊护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门诊护士心得感悟2   

  20_年在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科室的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奋斗下,在各个科室的团结协作,支持和帮助下,一年来科室的建设,科室的发展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科全体医护人员严格遵守上级机关和院管理工作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维护领导,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了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级工作人员的责职,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的医疗事故,差错事故和没有发生因为工作人员的责任而至严重的医疗纠纷。

  严格执行上级卫生行管部门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爱婴医院,计划生育等工作的指示,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行管部门来院多次检查,对我科的各项工作给予认可,特别是计划生育执行政策方面给予好评。并且被上级机关表扬和鼓励。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是妇产科多年的传统,严格按照医院“无红包医院”的有关规定,没有收一例红包,累计拒收红包数万元(有记录)。受到病员好评。回访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为了努力提高科室的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经常安排科内医护人员参加院内外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培训讲座,学习班,聆听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培养年轻医生尽快能掌握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尽快独立进行妇产科常用手术及各种计划生育手术。

  妇产科是一支年轻活力,充满工作激情的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团队,医疗市场的不稳定因素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大家的努力齐心协力努力下,工作上有较大的起色。20_年x月x日-2015年x月x日截止,共收治病人1044人,去年同期873人,增长19、5%。开展手术645例,去年一年522例,同期增长23%,其中四类手术8例,成功抢救多例如宫外孕休克;产后大出血的患者,全体医护人员严格按照书写病历规范要求,书写病历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没有出现乙级病历。

  在我院生产的641人,去年489例,增长31%;完全符合计划生育要求来院引产33例,(去年23例);计划生育手术共计1392,(去年812),其中的无痛人流859(去年664例)。上环取环338,(去年259例);接待来院产前检查的共计4599人次,(去年4454例),增长3%,每一例都开展了产前宣教,母乳喂养宣教以及孕期保健的教育;孕妇学校开10次课,参加孕妇学校授课的孕妇及其家人合计233人,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和称赞,接受单位计划生育来院妇科普查的合4686,余例人次。同时积极参加医院安排乡镇;社区的义诊公益活动,加大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在芜湖市的影响。

  一年来,科室的医护人员出现了很多好人好事,年轻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在人员紧缺情况下,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了科室的工作,服从领导的安排,加班加点的时候,毫无怨言,年轻人的业务水平和服务理念,和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的提高。

  20_年工作还很艰巨有很多工作做:

  1、考虑科室发展的需要,逐步使得科室专业层次趋向合理化,有计划的培养年轻医生外出进修,打算住院医生分批外出进修,打好基础,主治医师强化学习。

  2、提高助产技术有计划的培养助产人员的技术水平。

  学习,带教等方式。

  3、加强本专业的继续教育,掌握新的每个月科室内部开展讲座一次,扩大视野,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

  提高本科室的整体水平。

  4、打算今年内系统学习宫腹腔镜在妇产科领域里应用,逐步开展,推广这项技能。

  5、在院宣传科协作下,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强营销力度,有计划安排深入社区,乡镇,厂矿搞义诊义治,妇女普查工作,定期举办妇女保健知识讲座。

  6、进一步加强门诊和病房之间的协调,增强科室团队精神,加强服务理念,工作最细做好。

  门诊护士心得感悟3

  每天早晨7:40准时站到导诊台,擦拭台面,摆上当日出诊医生护士的工装照,摆好病历,准备好门诊病人登记簿,站立,面带微笑,迎接病人的咨询和挂号填写病历,这基本就是导诊每天工作的流程,看似很简单也很单调,但随着我对导诊工作的慢慢了解和亲身体会,越来越感觉到导诊工作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也慢慢有点心得体会。

精神科门诊医生工作计划范文3

对象与

一、样本来源及入组标准

自1998年1月到1999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中山咨询门诊的抑郁症病人62例(住院30例,门诊3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2-R)的抑郁发作诊断,且汉密顿抑郁量表(HAND)评分≥21分;住院病人经两个主治医师明确诊断,门诊病人经主治医师二次以上连续门诊明确诊断;排除器质性精神疾病和由躯体疾病导致的身体症状和情感障碍。入组病人若首诊以情感症状为主,且躯体不适症状≤3项者列为情感症状组,共33例(门诊12例,住院21例);若病人首诊以各种躯体不适为主要主诉,且躯体不适症状≥4项者列为躯体症状,共29例(门诊20例,住院9例)。

二、评估工具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24项)和焦虑(14项)量表(HAMD、HAMA)和自编“抑郁症患者深入访谈提纲”由作者对每例病人进行检查和会谈,每例病人会谈30-40分钟。深入访谈提纲的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首诊主诉、躯体症状、求医方式、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治疗药物的使用、诊断标签的接受性等。有关婚姻、工作和生活能力的评估采用0-100(10cm直线自划)的百分等级评估(直线或划线法);为避免文字暗示,直线两端仅以0和100标出,由病人根据自身状况在适当部位划线,最后由工作人员测量直线的数据得出相应评分,如67mm代表67%。

三、统计

SPSS/PC[+]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X[2]检验和I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

结果

一、一般人口学资料

情感症状组33例,男性11例,女性22例,男:女为1:2;年龄16-68岁(平均40±15岁);文化程度:大学18例(54.5%)、高中10例(30.3%)、初中5例15.1%);婚姻:已婚25例(75.8%)、未婚5例(15.1%)、丧偶2例(6.1%)、离婚1例(3.0%);职业:工人15例(45.5%)、行政管理人员9例(27.3%)、教师4例(12.1%)、营销人员3例(9.1%)、科研人员2例(6.1%);性格特征:外向型22例(66.7%)、内向型11例(33.3%)。

躯体症状组29例,男性10例、女性19例,男:女为1:1.9;年龄17-70岁(平均41±14岁);文化程度:小学11例(37.9%)、初中10例(34.5%)、高中5例(17.2%)、大学3例(10.3%);婚姻:已婚21例(72.4%)、未婚3例(10.3%)、离婚3例(10.3%)、再婚2例(6.9%);职业:工人18例(62.1%)、行政管理人员5例(17.2%)、教师3例(10.3%)、无业3例(10.3%);性格特征:内向型23例(79.3%)、外向型6例(20.7%)。

两组间比较发现,情感症状组抑郁症病人文化程度高于躯体症状组病人(X[2]=13.46,P<0.01),而躯体症状组病人性格偏内向者较情感症状组更多见(X[2]=13.175,P<0.01)。而在其他一般人口学资料方面,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

二、情感症状组与躯体症状组抑郁病人的躯体症状出现频度比较

深入访谈问卷中共包括13项躯体不适症状,情感症状组抑郁症病人最常见的躯体不适主诉为:食欲下降(24例,72.7%)和入睡困难(20例,60.6%);躯体症状组最常见的躯体不适主诉为:胸闷(28例,96.6%)和肢体乏力(22例,75.9%)。值得注意的是,有10项躯体不适主诉在半数以上的躯体症状组病人中存在,而在情感症状组只有2项躯体不适主诉存在于半数以上的病人中。表1比较了这两组病人躯体不适主诉的出现频度,发现胸闷、肢体乏力、心动过速、头昏、四肢疼痛、尿频、头痛、头昏、尿频、胸痛、呼吸困难和腹部不适等在两组间有统计学上差异(X[2]检验,P<0.05或0.01),即情感症状组抑郁症病人的躯体不适主诉明显少见。

表1躯体症状组与情感症状组抑郁症病人的躯体主诉不适比较

附图

* P<0.05;* * P<0.01;其余P>0.05

三、HAMD和HAMA评分的比较

62例入组抑郁症病人HAMD评分皆大于21分,HAMA评分皆大于17分。虽然在躯体不适主诉的出现频度上情感症状组和躯体症状组抑郁病人有显著不同,但在HAMD和HAMA的评分上未见显著差异。躯体症状组HAMD和HAMA评分分别为22.7±1.6与18.8±1.7,情感症状组分别为23.1±1.9与18.2±1.1,两组间评分无统计学意义(t=0.823和0.791,P>0.05)。在两组间HAMD和HAMA各因子评分上(如HAMD的焦虑/躯体化、睡眠,以及HAMA的躯体性焦虑)亦未见显著差异。

比较住院和门诊抑郁症病人的HAMD和HAMA评分,除住院抑郁症病人HAMD总评分(25.83±3.27)和绝望感因子评分(7.20±1.42)高于门诊抑郁症病人(总评分21.88±2.62;绝望感因子评分3.94±2.87)有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外(t=5.235,5.718;P<0.001),在其他临床症状学表现(如睡眠、焦虑/躯体化)和HAMA评分上未见显著差异。HAMD评分高提示住院病人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较门诊病人为重,绝望感评分高提示住院抑郁病人的消极倾向或自杀危险性较大。

四、情感症状组和躯体症状组抑郁症病人的首次求医方式和对自身疾病认识以及接受诊断标签的比较

在29例躯体症状组抑郁症病人中首诊于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有17例(58.6%),首诊于精神科的有6例(20.7%),首诊于心理咨询门诊的有6例(20.7%);病人自己认为是躯体疾病者21例(72.4%),认为是精神或心理者8例(27.6%);18例(62.1%)病人愿意接受神经衰弱的诊断,11例(37.9%)病人愿意接受抑郁症诊断标签。

在33例情感症状组抑郁病人中首诊于精神科的有14例(42.4%),首诊于心理咨询门诊的有13例(39.4%),首诊于综合性医院临床各科的有6例(18.2%);在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上,病人自己认为是精神或心理问题者为30例(90.9%),认为是躯体疾病者为3例(9.1%);病人愿意接受抑郁症诊断标签的有24例(72.7%),9例(27.3%)病人愿意接受神经衰弱的诊断。

两组病人在首诊求医方式、对自身疾病认识和接受诊断标签方面有较明显不同,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X[2]值分别为10.81、26.08和7.60,P<0.01)。

五、病人有关抑郁症的知识、接受治疗药物及抑郁症对婚姻、工作的影响

精神科门诊医生工作计划范文4

接南雄市卫生健康局《关于开展党政领导下基层调研的通知》,我院现将相关调研内容做如下汇报:

一、医共体运作情况

1、基本情况

我院目前纳入南雄市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管理,作为医共体百顺镇分院,医共体总院自去年起,根据我院实际医疗服务能力,分别派出了疼痛科、中医康复科、急诊科专家团队,每周逢墟日在我院专家门诊坐诊,将县级医疗诊治经验切身传授给我院临床医生,同时利用小讲堂模式,开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教学培训,极大提升了我院临床诊治能力。专家下沉期间,我院临床门诊人次增长7%,住院人次增长22%,双向转诊增长300%。

2、目前存在的困难

①医共体成立以后,药品、耗材等采购计划全部统一上报至医共体总院,由医共体统一进行线上采购,时长会出现药品厂家、剂量经常变动、部分药品无法采购、不能按需采购需求量(比如某些膏药、贴剂一次采购量最少要300盒起)等问题,给我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造成很多羁绊。②“五大中心”建设进度缓慢。我分院化验、医学影像诊断、消毒供应等学科建设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日常临床诊疗所需;③人员配比不足。我院现有编制22人,实有在编职工21人,其中3人借调其他单位,合同工1人,目前在岗19人。人员配置无法满足我院目前的医疗服务人才需求,常出现一人身兼多个岗位,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

3、医共体建设远景

①根据分院实际情况,放宽药品、耗材采购闲置,以满足分院医疗服务的需要;②加快“五大中心”建设,提高分院临床诊断水平;③合理调配卫生技术人才,以满足分院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分院医疗服务能力。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院感防控情况

我院严格按照上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严格做好境外、高风险地区返雄人员隔离医学观察以及核酸检测工作。所有入院的人员均进行体温测量,查阅健康码。所有就诊患者均由预检分诊登记以后进行分诊。所有医务人员均按要求做好新冠肺炎线上线下培训、院感防控培训。医院各临床科室按时消杀,并建立消杀台账归档。医疗废物处置管理严格参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执行,院内所有医疗废物交接均有台账记录;医疗废物暂存间定时消杀,并建立台账记录;与医疗废物回收公司交接均有签收交接单,并形成台账记录。

三、预防接种门诊和发热门诊建设情况

我院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已进入尾声,除取号机、显示屏、办公电脑未配送外,余各项基础设施已验收。因院内建筑面积偏小,业务用房紧张,发热诊室和留观病房的设置存在困难,未能严格按照发热诊室的要求合理设置区域,存在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近期我院将邀请医共体院感专家进行调研,并及时整改。

四、开展党的三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宣讲

我院党支部于2020年3月划入南雄市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党委,现有党员11人(澜河党小组4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2020年,我院严格按照医共体党委要求,并根据支部实际情况制定2020年党建工作计划,全年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开展党建工作,每月召开支委会,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民主生活会、党课等党务工作。

2020年11月13日,支部书记郑章娇同志在开展党课学习活动中,以“三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视察经济特区重要讲话”为主题,为医院党员干部上了一堂深刻激情的党课。

郑章娇同志指出,我院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三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在新的形势和机遇之下,我们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到医共体建设过程中。

郑章娇同志指出,我院各项工作要以的重要讲话为指引,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深入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健康中国提供基层保障;同时要紧扣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全面改革开放的今天,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不断创新,为老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称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健康中国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精神科门诊医生工作计划范文5

近年来许多研究已证明抑郁症是高患病率、高慢性复发率、高疾病负担及高自杀死亡率的精神疾患[1,2],但过去常局限于精神病学范畴,习惯强调病人的精神症状,即“三低症状”——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然而,相当一部分的抑郁症病人就诊的主诉并非情感或精神症状,而是躯体方面的症状,对这样的病人近半数以上将会被临床医师漏诊[3-6]。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学者提出中国抑郁症诊断率较国外低的假设之一是躯体症状主诉高于心境障碍的主诉[7-10]。为比较以情感障碍为主诉和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的抑郁病人的差异,作者对62例抑郁症病人进行了深入访谈评定,以期为临床医生对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及治疗提供帮助。

对象与方法

一、样本来源及入组标准

自1998年1月到1999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中山医院咨询门诊的抑郁症病人62例(住院30例,门诊3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2-R)的抑郁发作诊断,且汉密顿抑郁量表(HAND)评分≥21分;住院病人经两个主治医师明确诊断,门诊病人经主治医师二次以上连续门诊明确诊断;排除器质性精神疾病和由躯体疾病导致的身体症状和情感障碍。入组病人若首诊以情感症状为主,且躯体不适症状≤3项者列为情感症状组,共33例(门诊12例,住院21例);若病人首诊以各种躯体不适为主要主诉,且躯体不适症状≥4项者列为躯体症状,共29例(门诊20例,住院9例)。

二、评估工具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24项)和焦虑(14项)量表(HAMD、HAMA)和自编“抑郁症患者深入访谈提纲”由作者对每例病人进行检查和会谈,每例病人会谈30-40分钟。深入访谈提纲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首诊主诉、躯体症状、求医方式、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治疗药物的使用、诊断标签的接受性等。有关婚姻、工作和生活能力影响的评估采用0-100(10cm直线自划)的百分等级评估(直线或划线法);为避免文字暗示,直线两端仅以0和100标出,由病人根据自身状况在适当部位划线,最后由工作人员测量直线的数据得出相应评分,如67mm代表67%。

三、统计

应用SPSS/PC[+]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X[2]检验和I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结果

一、一般人口学资料

情感症状组33例,男性11例,女性22例,男:女为1:2;年龄16-68岁(平均40±15岁);文化程度:大学18例(54.5%)、高中10例(30.3%)、初中5例15.1%);婚姻:已婚25例(75.8%)、未婚5例(15.1%)、丧偶2例(6.1%)、离婚1例(3.0%);职业:工人15例(45.5%)、行政管理人员9例(27.3%)、教师4例(12.1%)、营销人员3例(9.1%)、科研人员2例(6.1%);性格特征:外向型22例(66.7%)、内向型11例(33.3%)。

躯体症状组29例,男性10例、女性19例,男:女为1:1.9;年龄17-70岁(平均41±14岁);文化程度:小学11例(37.9%)、初中10例(34.5%)、高中5例(17.2%)、大学3例(10.3%);婚姻:已婚21例(72.4%)、未婚3例(10.3%)、离婚3例(10.3%)、再婚2例(6.9%);职业:工人18例(62.1%)、行政管理人员5例(17.2%)、教师3例(10.3%)、无业3例(10.3%);性格特征:内向型23例(79.3%)、外向型6例(20.7%)。

两组间比较发现,情感症状组抑郁症病人文化教育程度高于躯体症状组病人(X[2]=13.46,P<0.01),而躯体症状组病人性格偏内向者较情感症状组更多见(X[2]=13.175,P<0.01)。而在其他一般人口学资料方面,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

二、情感症状组与躯体症状组抑郁病人的躯体症状出现频度比较

深入访谈问卷中共包括13项躯体不适症状,情感症状组抑郁症病人最常见的躯体不适主诉为:食欲下降(24例,72.7%)和入睡困难(20例,60.6%);躯体症状组最常见的躯体不适主诉为:胸闷(28例,96.6%)和肢体乏力(22例,75.9%)。值得注意的是,有10项躯体不适主诉在半数以上的躯体症状组病人中存在,而在情感症状组只有2项躯体不适主诉存在于半数以上的病人中。表1比较了这两组病人躯体不适主诉的出现频度,发现胸闷、肢体乏力、心动过速、头昏、四肢疼痛、尿频、头痛、头昏、尿频、胸痛、呼吸困难和腹部不适等在两组间有统计学上差异(X[2]检验,P<0.05或0.01),即情感症状组抑郁症病人的躯体不适主诉明显少见。

表1 躯体症状组与情感症状组抑郁症病人的躯体主诉不适比较

附图

* P<0.05;* * P<0.01;其余P>0.05

三、HAMD和HAMA评分的比较

62例入组抑郁症病人HAMD评分皆大于21分,HAMA评分皆大于17分。虽然在躯体不适主诉的出现频度上情感症状组和躯体症状组抑郁病人有显著不同,但在HAMD和HAMA的评分上未见显著差异。躯体症状组HAMD和HAMA评分分别为22.7±1.6与18.8±1.7,情感症状组分别为23.1±1.9与18.2±1.1,两组间评分无统计学意义(t=0.823和0.791,P>0.05)。在两组间HAMD和HAMA各因子评分上(如HAMD的焦虑/躯体化、睡眠,以及HAMA的躯体性焦虑)亦未见显著差异。

比较住院和门诊抑郁症病人的HAMD和HAMA评分,除住院抑郁症病人HAMD总评分(25.83±3.27)和绝望感因子评分(7.20±1.42)高于门诊抑郁症病人(总评分21.88±2.62;绝望感因子评分3.94±2.87)有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外(t=5.235,5.718;P<0.001),在其他临床症状学表现(如睡眠、焦虑/躯体化)和HAMA评分上未见显著差异。HAMD评分高提示住院病人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较门诊病人为重,绝望感评分高提示住院抑郁病人的消极倾向或自杀危险性较大。

四、情感症状组和躯体症状组抑郁症病人的首次求医方式和对自身疾病认识以及接受诊断标签的比较

在29例躯体症状组抑郁症病人中首诊于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有17例(58.6%),首诊于精神科的有6例(20.7%),首诊于心理咨询门诊的有6例(20.7%);病人自己认为是躯体疾病者21例(72.4%),认为是精神或心理问题者8例(27.6%);18例(62.1%)病人愿意接受神经衰弱的诊断,11例(37.9%)病人愿意接受抑郁症诊断标签。转贴于

在33例情感症状组抑郁病人中首诊于精神科的有14例(42.4%),首诊于心理咨询门诊的有13例(39.4%),首诊于综合性医院临床各科的有6例(18.2%);在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上,病人自己认为是精神或心理问题者为30例(90.9%),认为是躯体疾病者为3例(9.1%);病人愿意接受抑郁症诊断标签的有24例(72.7%),9例(27.3%)病人愿意接受神经衰弱的诊断。

两组病人在首诊求医方式、对自身疾病认识和接受诊断标签方面有较明显不同,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X[2]值分别为10.81、26.08和7.60,P<0.01)。

五、病人有关抑郁症的知识、接受治疗药物及抑郁症对婚姻、工作的影响

情感症状组与躯体症状组抑郁症病人在有关抑郁症知识、治疗药物及婚姻、工作影响等方面比较未见统计学显著差异(X[2]值分别为1.45,0.79,1.67,1.11)。两组合并,62例病人中有50例(80.6%)是从就诊医生(主要是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医师和内科医师)那里知道有关抑郁症的知识的,8例(12.9%)是从报纸、杂志等媒体上知道什么是抑郁症的,4例(6.5%)是由家人或同事告知的。62例病人全部接受药物治疗和一般心理治疗,其中39例(62.9%)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SSP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与苯二氮@①类(如三唑仑、阿普唑仑)或其他药物合并治疗;其余23例单一药物治疗其中SSRIs18例(29.0%),三环类(如阿米替林、丙米嗪)4例(6.5%),四环类(麦普替林)1例(1.6%)。

有关抑郁症对病人婚姻、工作的影响,根据划线法评定,有57例(91.9%)抑郁症病人患病前后主观感觉婚姻质量无明显变化,只有5例(8.1%)感到婚姻质量明显下降。62例病人中有55例(88.7%)因患抑郁症而使工作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较病前下降75%以上者有17例(27.4%),下降50-74%者有21例(33.9%),下降25-49%者有12例(19.4%),下降25%以下者有5例(8.0%)。55例病人工作能力平均较病前下降51.5%,只有7例(11.3%)自我评定感到工作未受抑郁症病情影响。

六、有关抑郁症病人躯体不适主诉的影响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

以有无躯体不适主诉为因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回代考核模型对躯体化症状组抑郁症病人的预测正确率为76.67%,情感症状组的预测正确率为71.88%,总正确率为74.19%。

表2 有无躯体不适主诉抑郁病人的Logistic回归模型

变量模型

标准回归系数

OR

文化

-0.5706

0.5652

性格

-0.6519

0.5211

求医方式

-0.7690

0.4635

对自身疾病认识

-1.5388

0.2146

常数项

-5.16

讨论

根据WHO全球疾病负担的资料,抑郁症在中国所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损失为6.9%,列所有疾病的第二位,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虽然国内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社区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20-100倍),但在综合医院就诊的门诊与住院的内外各科病人问卷调查中发现,约10-30%的病人伴有抑郁症状,这一比例基本与国外资料近似。究其原因,有学者提出与中国抑郁症病人躯体化主诉不适多于情感表达和临床医师对抑郁症识别能力较低有关[7-10],其中一项WHO在15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中心合作研究发现,中国内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仅为21%,明显低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55.6%)[12]。

美国学者Kleinman认为:“约有半数的抑郁症患者赴内科或其它科就诊,这些病人强调躯体情况至少有一半被误诊”[7]。本组调查的抑郁症病人中首诊于综合性医院的占37.1%。他们最多的躯体不适诉说依次为胸闷(58.1%)、心慌(54.8%)、肢体乏力(45.4%)、头昏(38.7%)、尿频(38.7%)、头痛(35.5%)、胸痛(32.3%)。香港中文大学的Cheung(1982)研究发现,香港抑郁症病人的临床就诊主诉症状表现与西方病人不完全一样,最常见的三个体诉不适症状为疲乏(90%)、疼痛(89%)和胃肠道/心血管症状(87%)[8],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发现,以躯体症状不适为主诉和以情感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病人虽然在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以及HAMD和HAMA评分上均无统计学上差异,但在文化教育程度、个性特征、自身对疾病的认识与求医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卡方检验与Logistic检验)。两组相比以躯体症状不适为主诉的抑郁症病人文化程度较低、性格较内向,并且在对疾病认识上大多归因于躯体问题而去综合医院求诊,而以情感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病人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性格也较外向,并且大多能认识到自己所患的是精神或心理上的疾患而去精神科门诊或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不过,至于是受教育程度、主诉决定了病人的求医方式,还是求诊途径的不同影响了主诉有待进一步证实。

国外有文献报道:绝望可能是引起抑郁症病人自杀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3]。本组研究发现,住院抑郁症病人与门诊抑郁症病人的HAMD总分及绝望感因子分存在明显差异,且以住院病人得分高。这说明临床医生对此已有认识,且已将绝望感因子分作为抑郁症病人住院指征之一。在治疗药物应用上,本组抑郁症病人有57例(91.9%)使用新型的SSRI类抗抑剂,其中39例(62.9%)合并苯二氮@①类药物,只有23例(37.1%)为单药使用;而使用三环/四环类抗抑郁剂治疗的病人仅为5例(8.1%),提示SSRIs在临床上有取代传统的三环/四环类抗抑郁剂的趋势,这与国外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4]。

有关抑郁症对病人婚姻、工作的影响国外研究有许多,约25%-65%的病人会有工作能力的下降、人际及家庭关系与社会功能减退[2,15,16]。本研究采用自评刻度划线法让病人比较抑郁症患病前后工作能力与婚姻关系的主观变化,发现89%的病人因为抑郁症工作较病前平均下降51.5%,提示抑郁症所致后果不容忽视,对它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尤为重要。但遗憾的是,通过对62例抑郁症病人的调查,80.6%的病人是在病情比较严重时才第一次从医生那里知道什么是抑郁症,以及哪些是抑郁症的早期临床表现。

本研究主要是揭示了临床明确诊断的抑郁症病人尽管在HAMD和HAMA评分上相仿,但在症状主诉上不完全一致,抑郁症病人的躯体化症状相当多见,并非只是情感症状,而且以躯体症状主诉的抑郁症病人其就诊途径和对疾病的认识有其一定的特征。如果临床医师对抑郁症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容易会漏诊或误诊。当然,对工作能力和婚姻关系的评估,本研究是采取的划线自评法,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完全准确客观地反映病人的真实情况,但至少说明抑郁症病人的工作能力在患病后主观感觉上有明显减退。因此,重视临床实践中抑郁症病人的存在,注意识别和诊断躯体化症状主诉的抑郁症病人,及时发现和及时治疗是相当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21世纪中国精神医学的思考.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2.

2 李一云,季建林.对抑郁症预后的再认识.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1996,23:148-152.

3 Goldman LS,Nielsen NH,Champion HC:Awarenes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 Gen Intern Med 1999,14:569-580.

4 Gastpar M,Kielholz P Eds.Problems of psychiatry in general practice.Lewiston.NY:Hogrefe & Huber Publishes; 1995.

5 Van Londen L,Molenaar RPG and Goekoop JG et al.Three to 5-year prospective follow-up of outcome in major depression.Psychol Med 1998,28:731-735.

6 季建林.住院病人的抑郁障碍.中国临床医学杂志,1997,4:126-128.

7 Kleinman A:美国精神病学界关于抑郁症、躯体化障碍及神经衰弱的近代观点.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0,4:212-216.

8 Cheung FM: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Chinese in urban Hong Kong.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82,16:415-422.

9 徐俊冕,张琳,江开达等.焦虑和抑郁的躯体化.上海精神医学,1991,3:6-10.

10 姚道元,龚震命.综合性医院中抑郁症及其躯体化症状的研究.四川精神卫生,1998,11:85-87.

11 Murray CJL,Lopez AD Eds.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2 肖泽萍,严和骏,肖世富等.综合医院门诊病人抑郁障碍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9,79:329-331.

13 Beck AT,Brown G,Berchick Rj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hopelessness and ultimate suicide:a replication with psychiatric outpatients.Am J Psychiatry 1990,147:190-195.

14 Schulberg HC,Katon WJ,Simon GE et al.Best 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s for managing major depression in primary medical care.J Clin Psychiatry,1999,60(Supl):19-28.

15 McQuaid JR,Stein MB,Laffaye C et al.Depression in a primary care clinic:the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an unrecognized disorder J Affect Disord,1999,55:1-10.

16 Jenkins R,Bebbington P,Brugha M et al.British psychiatric morbidity survey.Brit J Psychiatry,1998,173:4-7.

精神科门诊医生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学人文 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 实践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46-02

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与时俱进,建设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医学人文。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所由厦门市政府与新加坡华人团体捐赠资金合作建设的、于2011年9月份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成立三年来,大力加强医学人文建设,以“不负众望、造福人民”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理念,围绕着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医学物质人文、医学精神人文、医学行为人文等方面进行创新,缔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学人文。{1}{2}

一、建设创新的医学物质人文

位于厦门岛东部海滨的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博士设计,富有新加坡南洋风情及闽南骑楼建筑特色,硬件投入及软件建设都借鉴新加坡社区综合诊疗所的模式,充满着人文关怀气息,形成了中心许多引人入胜的亮点,在医学物质人文上有许多创新的实践:

1.合理设置科室布局、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设置“一病人一诊室”方便医患沟通,让就诊患者的隐私得到保护;诊室安排“一医生一护士”,让护士帮助全科医生对就诊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现场慢病管理;特设健康自测小屋和营养师门诊,对社区居民进行营养检测、营养评估、营养强化,从餐饮、中医、心理、保健、医疗等方面帮助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专设中医特色区,提供“中医骨伤、针灸理疗、康复保健、中药熏蒸”等服务,并聘请厦门市三级医院知名中医到社区坐诊,为居民提供全面的高层次的中医药保健、治疗、康复及健康指导等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

2.设置健康步道,提供便利的运动环境:中心把各楼层的功能布局介绍、中医养生文化知识、中医保健文化知识及其它保健知识用漫画等图文方式贴于中心的楼道两测,变枯燥的楼梯成为引人入胜的步道,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项目生活化、常态化,鼓励中心员工、社区居民及患者多走楼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员工带动居民并进一步影响患者,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促进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便捷的就医环境:在收费、药房、门诊等各个服务窗口安装叫号排队系统,使患者有条不紊地就诊,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妇幼保健科通过群发短信提醒预防保健对象避免误过诊疗时间;健康管理科引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对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和进行慢病管理。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在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社区“六位一体”工作,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就医环境。

4.强化员工成本意识、构建创新的物资保障: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属于厦门市履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公益单位,三年多来,中心秉承了新加坡人环保节约的理念,制定了科室每月用料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库存物资管理、出入库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的物资保障措施,并严格规范采购行为,坚持“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比信誉”的原则,以政府和单位的利益为重,不轻易浪费政府的一分一钱。{3}

二、建设创新的医学精神人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精神人文建设应具备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同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紧密联系,融为一体,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凝聚成特有的服务理念、团队精神,形成长效的医学精神人文,引导职工为共同目标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意识。

1.凝炼“中新”各界人士的期望,注重精神引导。厦门市政府和新加坡华人团体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希望“不负众望、造福人民”的匾额悬挂在中心大厅捐款芳名榜上,时刻铭记在中心每个员工的心中,这凝聚了厦门市政府和新加坡华人团体建设中心的初衷。中心领导始终以此为医学精神人文的基点、构建美好的人生愿景,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快乐,以积极的心态带动员工奉献来回馈政府及新加坡华人团体的厚望。

2.深挖“友好医疗服务”的内涵、做好服务品牌建设意识。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新加坡社区综合诊疗所的模式,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深挖“友好医疗服务”的内涵,做好服务品牌意识,建设创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精神人文,这使中心在社会上有很广泛的知名度,成为全国同仁来厦门考察参观的必选目的地。三年来,中心接待了包括新加坡外务部(外交部)、新加坡驻华大使、新加坡华人商会、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福建省人大及各地来厦考查调研的卫生团体30多次数,赢得了福建日报、厦门日报、海峡导报等众多媒体的好评,成为厦门市岛内首批进入省级示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

3.规范员工工作行为,塑造良好精神气质。中心员工在与新加坡人接触中,特别是2012年新加坡年审团指导老师现场的言传身教,及中心领导以身作则,在细微处带动员工规范工作行为,如:说话轻、行动快、做事多、肚量大、心肠好、微笑真、嘴巴甜、脾气小、效率高及用心听讲、用心学习、用心思考、用心讲解、用心做事,提高沟通协调办事能力,塑造了中心员工良好的精神气质。{5}

4.培训新老员工,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中心对每批新报到的员工都进行系列的培训并召开年轻员工成长交流会;对所有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夜来越精彩”的讲座及组织户外郊游的交流活动,通过各种活泼的培训交流活动,相互传递好方法、好思想、好对策,构建成学习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了新老员工的团队精神、提升新老员工个人职业素养,为员工加强医学人文的认识提供快捷、通畅的平台,增强了员工新型医学模式的服务理念。

三、建设创新的医学行为人文

医学行为人文是医学人文的重要保障。中心在加强医学行为人文建设中,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要求,不断探索医学行为人文建设与整体医学人文建设的最佳契合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医学人文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及日常工作活动中,形成中心富有创新的医学人文特色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行为。{1}

1.实行首诊(问)负责制,强化社区全科诊疗水平建设:中心对前来问诊的居民“实行首诊(问)负责制”,为居民提供连续的、综合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把实行首诊(问)负责制列入日常医德医风考评与职称评聘工作,树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良好形象,强化社区全科诊疗水平建设。

2.组建健康管理团队、落实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中心组建21个全科医生健康服务团队,负责辖区24万名居民21个居委会,每个团队负责一个居委会,每月下社区服务2次,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入户随访、街道“安康”计划对象的入户医疗服务、产后访视等服务,落实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工作,在社区居民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居民满意度大大提高。

3.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尝试慢性病全程关照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群防群控慢性病的工作模式,以帮助社区慢性病居民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防治结合的目的,成立“社区慢性病居民自我管理小组”,各小组推选一个小组长,由责任医生培训各小组长,再由小组长对组员进行慢性病各种帮助及监控,提高居民整体自我保健水平,达到社区慢性病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4.成立慢性病俱乐部、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促进服务。中心成立高血压、糖尿病活动小组俱乐部,通过健康讲座、互动式活动、干预用品使用个体化指导、健康干预促进等活动,建立起“医患合作、健康促进、自我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以提高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5.举办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中心的信任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还处于摸索的阶段,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内容还不是很了解,对全科医生的概念还很生疏,信任感不强,中心通过举办员工演讲比赛及演出小品等活动进行宣传;并和社区居民进行爬楼梯比赛、环岛屿路健步行等活动加强与居民互动。通过这些活动,既提升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也提高了居民对中心的信任度及亲和力,居民对此赞赏不已。

四、结语

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追求,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内涵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学人文,使员工自觉接受、认同并践行,并由内而外影响患者与社区居民,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塑造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象,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健康的发展,形成了真正的标兵示范作用。

注释:

{1}陆红,姚健,张敬平,等.新医改下卫生系统文化建设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71-72

{2}薛迪,张俊超,白飞,常继乐,等.我国医院文化建设及其相关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10-11

{3}吴小沪,朱雅卿,黄国英,等.加强医院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1):43

{4}熊全庚,贝兰,等.特色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1):84

{5}夏照明,等.以先进文化立人立院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