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能力范例6篇

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1

关键词:汉中企业;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和基础,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全局性的战略抉择。而汉中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调研在了解汉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汉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笔者的调研发现,汉中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普遍偏弱,这与汉中“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的战略决策是不相符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不均衡。2008年末,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有48个,占18.0%;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有31个,占11.6%。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63.3%,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46.9%。

200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人员3,682人,较2004年末增加637人;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为8.13亿元,较2004年增加2.31亿元。

在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008年为4.12亿元,较2004年减少0.32亿元。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4.09亿元,较2004年减少0.33亿元。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原始创新能力不足。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21件,较2004年增加9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5件,较2004年增加29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28.9%,较2004年增加2.8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看不仅企业的科技成果数量少,而且专利中涉及的核心技术少、转化率低、发明专利的数量过少,更缺乏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表明汉中工业企业的原始创新动力与激情不足。

(三)科技人员数量不足、且结构欠合理。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5%、10.0%、22.8%、35.5%、31.2%;具有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为97,897人、52,166人,分别占从业人员的24.5%和13.1%。调查还发现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员缺乏;从学历层面看,硕士以上学位者过少,特别是博士人数太少,这与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创新平台或博士后流动站不无关系。

(四)企业自主创新体制性和政策突出。完善的机制是自主创新的活力所在,但我国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还没有完全建立,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汉中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经济边缘地,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显得动力和能力都不足。自主产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叫好不叫座”。在自主品牌培育过程中,地方政府采购、政府协调、宏观决策机制等没有发挥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创新的功能,且服务意识较为薄弱,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五)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和内部管理模式不符合自主创新的要求。通过调研还发现,汉中企业的内部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加强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的要求,更未单独制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机制与激励系统。而且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都是交易型的,没有适时建立关系型的人力资源体系。同时,汉中企业在智力资本积累方面也投入不足,人力资本的投资过少,组织资本的竞争力弱、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方面的关注也过少。

二、汉中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策建议

汉中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了明确部署,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企业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责任。政府有关部门要细化完善有关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努力提升汉中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企业和政府是不行的,还必须调动一切利益相关的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并探索建立各种合作共享机制,从而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符合汉中经济发展实际的区域创新网络。故笔者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谋求汉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

(一)正确处理产学研之间的关系。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盐城市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还不强,迫切需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供坚实的成果支撑。目前,成功的企业都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紧密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主要途径。当然,不同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不能将产学研合作简单地视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在企业内转化的过程。而应以企业为主导,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总体产品和技术方案设计的主体、经济收益获得的主体,组织各方共同推进创新,实现互利共赢。

(二)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随着“关中-天水”部级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以及“西成客专”的动工建设,汉中作为关键节点城市与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其企业数量将不断增多、且技术需求大,有条件形成区域创新的整体优势,以实现工业强市和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目标,争取在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翻番。故我们要从竞争机制和利益纽带上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结盟,企业要介入研发和应用全过程并主导整个创新活动,逐步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自主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委托、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办法,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探索科技成果应用的有效方式,形成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三)探索建立集群创新模式与工业园区运作模式。鼓励同类型企业通过各种制度创新和利益创新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自主创新和研发,从而加强知识共享,降低创新失败的风险,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和战略联盟。创新的地理范围缩小有利于降低创新的成本和沟通的费用,市政府应当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建立几个分行业的工业园区并积极研究探索运作模式,吸引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与其他的创新活动,降低交易成本与重复研发创新的现象。

(四)尊重人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人才开发与培养体系。一要大力实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程,优化科技知识结构,提高科技人才整体素质。要认真组织实施“汉中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青年专家、青年科技创新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造就;二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要采取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鼓励他们回汉中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用好人才、人尽其才。要有人才难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重任、生活上照顾。当前,尤其要进一步实施人才“活力工程”,努力打造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队伍;四是建立各种柔性的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五是应加强三个层次的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即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高技能人才。

三、总结与局限

本次调查虽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与成果,但受调研团队精力水平、调查方法和调查样本的限制,没有分行业去了解汉中每个行业(产业)的自主创新现状。针对此局限,笔者考虑以后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以及大规模制造企业的合作,去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创新需求与个性化的瓶颈所在,从而为汉中的特大型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2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人文途径忧患意识、“善假于物”借力创新匹夫不可以夺志“赛马不相马”全员创新

一个民族落后本质上就是观念的落后,创新意识的淡漠,即人文素质的缺失。所谓人文素质,就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这种品格我想不外乎是探索、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过:“思想是老子,创造是儿子。”所以,思想上的熏陶,观念上的启导,对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在整个创新文化结构中究竟是一个什么角色?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功用更深层地体现于“无用之用”,在于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提升。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自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从来就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在人文与创新的关系上,可以说人文在先——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创新在后——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就人文与创新的关系来说,海尔的成功无疑是最恰当的陈述。海尔是我国通过自主创新获得长足发展的经典案例,我们从海尔的成长经历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技术,更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创新、发展的先导。

海尔集团是20世纪中国出现的奇迹之一,它由一间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经过2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企业集团,被美国《家电》杂志评为全球同行业企业增长速度之首,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亚太地区最具信誉企业。海尔总裁张瑞敏也曾因此登上哈佛商学院和全球财富论坛的讲台。

新闻界的前辈艾丰说过,看海尔必须用传统哲学的眼光才能看懂。海尔的创新、成长无时无刻不在章显人文的力量,也可以说海尔自主创新能力源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人文途径:

一、忧患意识——海尔创新的源动力

海尔的20年,不论是成就,还是思想,都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为:海尔是成熟的企业,张瑞敏是位成熟的企业家,是位企业思想家。美国《财富》杂志这样评价道:“张瑞敏是一位充满现代精神的总裁,利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一个困难重重的企业扭转成为商战中的赢家。”我们从海尔提出的“有生于无”的文化管理、“赛马不相马”的人才管理、“先谋势后谋利”的战略管理、“OEC”(全面的每人每事的日清日高)的精细化管理、“SBU”(人人是直接对市场负责的老板)的市场链管理、“品牌是帆”的市场管理、“用户需求第一”的服务管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国际化管理等等的管理理念中,深切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已经传导到了海尔的每一根神经。

张瑞敏的创新活动首先体现在对公司理念的创新上。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哲学素养的企业家,张瑞敏深知企业理念的重要性,他曾经说:“理念的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可以这样讲,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他一直笃信这样的人生哲学:“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不断打倒自己,才能永远不被别人打倒”,这也是海尔的生存理念。

我国最早的儒家经典《周易大传?系辞传下》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海尔的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生存理念正是上述传统忧患意识与现代市场竞争相结合的产物。它吸取了传统“忧患意识”的理念内核,又渗透新的时代内容,成为指导海尔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方针。海尔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后并没有因为骄傲自满而裹足不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张瑞敏以及集团上下有着这种“忧患意识”。张瑞敏对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即使是在海尔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他仍然告诫自己和员工“海尔完全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淘汰出局”。因为海尔人明白只创业不守业,就会丢掉老本,做不长久;只守业不创业,就会吃掉老本,也做不长久;许多时候,人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自以为有优势没问题的地方出了差错。海尔的这种理念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生活态度的创新。张瑞敏把它应用到了现代的企业经营之中,海尔上至首席执行官下至普通员工无不生存于危机意识、紧张状态之中。

于是我们看到了张瑞敏的“两个好习惯”。其一就是“二次决策”的习惯:即每次决策过程中,都要考虑到这个决策的后果和影响,进而做出决策后的二次决策。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深谙老子学说,常常在繁杂的企业经营事务中不断悟道、自省,追求一种“宠辱不惊”的境界。其二就是他有个爱好——善于总结经验。他把经验上升到理念高度,而后又通过他的讲话,通过文化与宣传的渠道,贯彻到海尔全体干部和员工中去。海尔通过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为我们的很多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于是我们看到了张瑞敏的远大目标——“20年·1000亿·世界的海尔”,比较清晰和准确地总结和展望了海尔在张瑞敏带领下取得的成绩,以及对海尔未来的期望。他的座右铭是孙中山先生提倡的“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他所理解的大事就是要使海尔成为国际一流企业,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的脊梁。所以,张瑞敏明确提出“做企业,不能做短跑冠军”。美国许多百年公司总结过,发展形式、做法可以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百年企业百年价值观不变”,与此如出一辙。海尔20年取得今天的成就,说明张瑞敏是一名优秀的长跑运动员,而不愿意做短跑冠军,中国需要更多张瑞敏式的企业家成为长跑运动员。

于是我们看到了海尔的日清日高管理法。海尔对企业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犹如斜坡上的小球,要每天改变和提高。美国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13年,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不到5年。企业既要高速发展,又要长寿,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斜坡球体论的基础上,海尔人创造了日清日高管理法。日清工作法简单地说就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以使命为中心做“刚刚超过可能性”的事,每天进步一点点。

但难就难在天天都在提高,哪怕是一点点。其实,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持续创新理念,就是应该把创新视为一种日常实践活动,视为一种具有高度自发性的行为。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的创新,尤其在最前沿的一线的员工并不需要拥有过于宏大的愿景,以免超出了自己的实现能力,而是在刚刚超越可能性的地带从事创新,创新的目标并不容易实现,但却又属于通过艰苦努力可以实现的范围之内。

从中我们看到了海尔的日清日高管理法与《周易》中三易原则的关系了吗?

周易中三易的原则:变易、不易、简易。按今天来理解,所谓变易,就是市场不变的原则是永远在变,与其以不变应万变被动挨打,不如主动求变获得生存机会;不易,就是在不变当中永远有一条可以指导你在变中取胜的原理,只有掌握这条原理,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简易,就是以最简单、最简化的办法获取市场上最快的收益。100年前,梁启超在痛定思痛之后不无感慨地说:“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便之权在诸己;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海尔可谓深得其意,在持续改变、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日清日高鞭辟入里,这也正应了美国企业界有一句话说,什么是好企业?就是企业内部没有激动人心的、突发事件的发生。二、“君子善假于物”——海尔的借力创新理念

海尔的创新观念很多也很有效,其中关于“君子善假于物”的借力、借势理念颇具海尔特色。在国内许多企业有这样的观念,强调企业自身拥有多少多少博士,海尔认为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借用多少。因为最终要的是成果而不是拥有多少多少人才。这正是海尔的现代人才观——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其实,2000年以前的荀子在《劝学》篇中就曾深有感触地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善假于物”其实就是借力、借势,因为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甚至人类的力量也都是渺小的,这才需要人们的相互协作,以合理的约束和舍弃换取更大的利益,特别是分工合作的增量利益,是极其明智的。这也是另一种善假于物。

海尔在这方面就充分借助于国内外的力量,通过优势互补,放大自己的力量。海尔和中科院有两个比较好的合作项目。一是控股中化院的抗菌塑料研究中心,这个部级研究中心拥有很多博士和研究生,拥有在塑料方面的顶级人才。目前海尔产品使用的抗菌塑料就是他们研究的,实现了产品原材料的更新换代,抢占了市场的先机。单靠企业自己培养人才是不现实的。二是和中科院在沈阳的机器人研究所搞合作,搞好这个项目,在新世纪会有很大的发展。另外和国外大公司搞了一些大的战略合作,在硅谷设立了研究所。海尔认为,在人力方面,“借力”的做法是必须的,即尽所有的力量为我所用,达到目标。

在企业跨国发展的道路上,海尔更是把“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海尔集团从踏出国门之初,就努力朝着管理当地化的方向发展。管理当地化首先就是人力资源的当地化,也就是张瑞敏所说的融智,这对于实现海尔本土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海尔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人的本土化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胆量。本地人才管理本地企业,是全球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企业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知名跨国企业早就开始聘用既有工作经验又有管理才能的本地经理人。原因很简单,在一个国际化公司进行本地化实践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与本地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市场和所处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法律等环境具有本地属性,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大多也是本地化的。跨国企业要在本地市场参与竞争,离不开对当地消费文化的了解和把握,在这方面,本地化的管理人才显然更有优势。因而海尔风趣地认为,只有喝美国咖啡长大的人,才能调出地道的美国咖啡。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海尔采取了最具灵敏度的机制。很多在美国的日本公司基本上是通过由总部选派的经理人开展管理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却是由海尔总部以控股的方式与贾迈尔的贸易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更重要的是,总部对贾迈尔表示,它所要做的只是制定业务发展的战略,在美国的经营完全由有当地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贾迈尔决定。他和他的美国伙伴得到了很大的自,由他们来推销品牌,并争取新的客户。贾迈尔的热情空前高涨,他说:打造一个品牌,维护一个品牌并创造一个市场,需要一生奋斗。可以看到好的用人机制岂止借力,甚至会借得他的一生,贾迈尔就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捆绑在了海尔这架商业战车上,当然,这是双赢的事情。

另外海尔海外产品的研发更具有借力的特点。要在国外陌生的市场中打拼,必须有了解国外市场特点的技术人员。海尔集团新闻发言人说:在海尔,每开发一个新项目或产品,都会根据产品的需要整合一批优秀的研发人员,组建“无边界”的研发团队。这一方面做到了“研发、资金不落地”———可以充分借用海外的资金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也利用不同时区的时间差,保证了研发的连续性,提高了研发效率,节约了成本。

良好的创意、过硬的质量,加上优秀的人才,确保了海尔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准确抓住当地消费者的心理,靠产品的当地化和差异化,赢得当地市场的认可。这就是海尔趟出来的新路。

再有,创新并不排斥借鉴,创新的途径是创造性的模仿和借鉴,即借力。他山之石,其实是为了攻玉,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君子善假于物”——把人类的思想与文化向前推进一步。柏拉图也好,孔子也好,都是我们今天发展的基石。创新不是摒弃人类的思想文化遗产,恰恰是传承人类的思想文化火炬!

三、“赛马不相马”——海尔的全员创新理念

“伯乐相马”是中国传统的择人之术,但张瑞敏却敏锐地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并独辟“赛马”之道,形成了海尔独特的“赛马不相马”人才理念及与之相配套的人才选拔机制。中国包括许多企业一直在喊缺人才,其实最重要的是缺一种出人才的机制。即如何创造一个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氛围,这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领导者所作的工作就是打造和培育一种能使别人获得成功的环境,因为创新不是孤胆英雄式的行动。

海尔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一反过去“伯乐相马”而为“赛马不相马”的人才观念,并以此成为全员创新的理念的基础。“赛马不相马”的机制就是给每一个员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赛马其实就是赋予每个普通员工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员工的奋斗精神,给员工的发展及创新提供一种适宜生长的土壤。赛马其实不就是使每个员工凭借“匹夫不可以夺志”的自尊自爱、坚韧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自我价值吗!

海尔认为企业并不缺人才,缺的是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赛马是一种种动态管理机制,它的目的在于创造相互竞争、互相促进的人才环境,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消除了伯乐相马容易造成“一相定终身”的弊端,给普通马通过磨练脱颖而出的机会。现在海尔管理人员平均年龄26岁,当然海尔并不是为了年轻化而年轻化,这些朝气蓬勃的管理人员都是通过“赛马”挑选出来的。对企业来讲,年轻干部的“创”与“闯”的精神无疑会使探索、质疑、批判的创新理念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创新思想渗透到企业的意识深处、创新理念得到员工普遍认同,并化为员工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全员创新、时时创新,树立创新无止境的观念,不断拓展上升的空间。因为,如果没有了上升空间,我们也将失去生存空间。创新的空间存在于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上,形成大家同心干——不论你我,比贡献——不唯文凭的自主创新氛围。

通过对传统人才观的创新,实现了人才理念上的转变;通过“三工动态转换”的人才流动制度使海尔的员工逐步培养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忧患意识和奋斗意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从而使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人人争先、优胜劣汰、不断创新的良性循环氛围,有力地推动海尔跨越式发展。

“赛马”赛出了干部队伍的年青化,赛出了全员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斗志,赛出了日清日高的持续创新精神,在广大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取得企业的成功,将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因为海尔人深知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

在“赛马”过程中,每个人又都是自己的伯乐,每一个人都充满热情、不断展示自我、战胜自我、提升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这种天赋就像金矿一样,埋藏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命中,一个人是否能有幸挖到这种金矿,关键是看你自己能不能脚踏实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去经营自己的人生,这正是“匹夫不可以夺志”的最好诠释。所以,战胜了自我就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谁也救不了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只有不断战胜自我,才会强大起来,虽然路很长,但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

海尔凭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诠释,凭借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吸收与借鉴,形成了海尔独特的企业文化。

什么是文化?学兼儒佛、归宗儒家的当代思想家梁漱溟曾有一句最通俗的解释,他认为文化就是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法。顺着梁先生的定义看海尔文化,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海尔文化其实不就是海尔集团过日子的方法吗?一个企业的产品领先,必定是她有领先的文化;一个企业卓然于世,必定是因为她有同样卓然的文化做积淀。走进海尔,感受最深的是这一点:无处不在的企业文化。文化是无形的,但是这种无形却是最能转化为有形、并且能让人看得最真切,因为她能附着在每一件产品上、渗透于每一个人内心里、贯穿于服务的全过程。

海尔凭借其无所不在的企业文化预见并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凭借日清日高的持续创新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可持续发展是“内生”的,人文精神是使技术和创新转化为自觉行为的主导力量。精神文化是一个企业未来的蓝图、方向,而创新精神则是为蓝图的实现提供动力保障的,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作用,成就了今天的海尔,成就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

参考文献:

[1]徐则荣: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经济思想研究[J.A].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美)包罗.C.莱特,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3

我们以科技创新实践为引领,树立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确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一是以改革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体系;二是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开展以省级创新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三是将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要求和成果固化到人才培养计划中。以科技创新实践为引领,制定寓教于研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完善创新机制建设:建立高等学校全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建立新的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能最大限度激发受教育者创新意识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教学相长的师生模式,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生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以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契机,推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夯实创新基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一线教师必须掌握本学科最前沿、最先进的知识,结合科研实际向学生传授。

2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形成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架设合理的知识结构,将学科前沿与社会实际贯通,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形成“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多样化模式。对于理工类院校,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前沿,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的建设,收到良好的效果。

(1)我们将部分基础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我校的基础实验多数使用自制实验箱,每种实验箱都有足够的扩展功能,可以满足验证性试验、设计性试验、综合性试验的要求。学生根据原理图,自行设计硬件,进行软件程序设计,利用示波器、万用表、数字I/O观察、判断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选择实验,增强动手能力,并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我们将实验分成四种不同的模式进行教学,基础实验、设计性试验、综合实验、创新性实验。基础、设计性实验为必做实验,综合、创新性实验学生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科学总结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实验作风。

(3)大学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毕业设计,选题是第一步,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与实际相关,对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由两部分组成:硬件实物和有一定理论分析拓展升华的设计报告。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中,以专家协同指导为依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支撑:由专家组织举办创新讲座,让学生了解专家所在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前沿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专家提供创新实验的选题;专家亲自参与具体项目的指导工作为创新计划提供实验和实训机会;由专家组成评级委员会,对创新项目进行监督、评审。

3重视学生各类学会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挥学生电子学会、光电设计协会、机械创新协会的优势和作用,并以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为支撑,组织多学科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可以参与的竞赛种类,加大竞赛的宣传力度,提高校园文化氛围;加强赛前的组织与培训工作;做好赛时的技术与后勤保障;完善奖励制度,做好竞赛总结工作。实行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参与选题、市场调研、资料整理、申请书结题报告撰写、系统设计、系统调试等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建立评价原则和监管体系以保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施效果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4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新发展;面向全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71-01

一、建立面向全体与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称为自主学习,它包含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三个层次。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线,主动发展为主旨”的教育理念,从而达到渗透思想,掌握知识,锻炼本领,自主发展的目的。

1、面向全体

在建立本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具体如下:(1)面向各年级学生。自学水平在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如初一年级一般突出速度训练,同时兼顾难度与应变训练;初二年级的学生常作突出难度训练,同时兼顾速度、应变训练以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和挖掘潜力的目的;初三年级学生应着重突出应变训练同时兼顾速度、难度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的目的。上述三种训练是贯穿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它们联系紧密,相互促进,对教学信息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自觉养成纠正错误的良好习惯。(2)面向每个班级。为了提升每个教学班,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的班级的数学自学水平,应引导学生运用“低起点,高频率”的学习策略,使每个学生能学会学。(3)面向每个学生。每个教学班都存在着-些接受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尖子生”,需要教师的重视,但若忽视了“一般”学生和学有“困难”学生的教育,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毕竟后者是学生中的多数。

2、实施自学辅导

自学辅导是一种重要的教法,自学又是一种重要的学法。因此,在本论文的观点中认为模式构成中最关键的要点是自学辅导。其中数学意识、思维品质、数学语言和创造能力四方面就是一个人数学素养能力的评判标准。那么要在每一节课堂中都能促进这四方面能力的发展,那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精心备课和上课以及安排课后辅导,那么最起码要做好以下几点:(1)课堂置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置疑问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思维品质的做法之首。一堂课开始要是可以吸引同学们,那么这堂课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教师们应该首要的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因为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习得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那么我们可以采取一点教学技巧,例如在课堂中设置悬念或者是抛出问题,让学生感到新奇,“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看书,动脑解疑10 分钟左右,还可“故弄玄虚”、“巧设陷井”,促进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尝到学数学的乐趣。(2)分类指导。分类指导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置疑时,因学生层次不同,故必须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就是教育所说的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把学习能力强和差的学生进行分类,实行教学分类化、习题分类化、课后辅导分类化,还可以好生辅导差生法。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特别辅导以解决其学习中的困难,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不断地给他们设置难度较高的疑点,让他们知道“学无止境”不能滞于现状。同时作业分为三个层次:A 组是基础性作业;B 组以作业本为主,同时搭有少量提高题;C 组作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二、对面向全体、实施自学辅导的实践

1、实践中对研究模式的修正。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不仅指导“尖子生”钻研数学竞赛,解答疑难问题外,还更加重视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我的做法是“以问题为引力,以激励为突破口,发挥优生优势,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提高”。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密切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丰富想象力、思维活跃化、感知敏锐化、神情愉悦化。在长达五年的教育研究中,笔者也发现部分学生信心有所动摇,有些同学一到考试就很紧张,心理素质差的情况。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需要多关心学生,疏导学生,让他们把小考当大考,把大考当小考的心态摆好了,把已学知识正常发挥出来就可以。并常以自己学生时代经历过的挫折为例劝说,一有成绩,就及时鼓励他们。对老师来说,做这点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对身处学习困境的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与鞭策。

2、立足追求实效,优化教学设计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必须优化课程教学设计。而其中的精髓是教学设计要有“弹性”。教师要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心智,通过积极思维调动学习情绪。精神弹性最重要的是思维的自由度,即弹性思考。

参考文献:

[1] 程.略论自主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0(07).

[2] 金 晶.从主导者到引导者――谈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角色转变[J].教学与管理,2008(30).

[3] 陈友庆,何仙培.浅谈测试效应对自主学习的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12(21).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5

“天神”交会举世瞩目,“神威”超算雄居榜首,“天眼”开启搜寻宇宙,中国专利申请量首次在单一年度突破百万件,总量冠绝全球……不久前的一则消息同样令人振奋:太钢造出圆珠笔笔尖钢。

十年磨剑、五年“磨”出笔芯核心技术,太钢集团终于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出炉,骄傲地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

但是,直至“太钢造出圆珠笔笔尖钢”这一消息传出,人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可以造出高铁、大飞机,怎么就造不出一个小小的笔尖钢呢?”同样的发问来自国务院总理。

2016年年初,总理发出“圆珠笔头之间”,引起业内强烈反响。在5轮近百次的试验中,太钢先后在材料的易切削性、性能稳定性、耐锈蚀性等7大类难题上取得突破,掌握了贵重金属合金均匀化、夹杂物无害化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终于啃下了自主生产笔尖钢这块硬骨头,且在未来两年将替代进口。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光鲜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沉思。我国圆珠笔头生产技术及材料之所以一直靠进口,固然有多方面的客观和主观原因,但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或许是个关键因素,找不到突破口、研发不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只会止步不前。

创新,是驱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挺进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当今社会,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在独立的研发能力上,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也越来越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只有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才不会受制于人。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只有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自。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6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新教材 自主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新课程注重“用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养成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如何使用新教材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针对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尝试,以起到交流和推动教改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诱发逻辑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结论几乎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现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解释全部情况。”通常一个物理问题以数学的表达形式得到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逻辑推理过程丢在一边,使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如何让冰冷美丽的物理结论,重新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呢?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素材,公理、定理、推论、阅读、思考、链接等都是宝贵的资源,教师只要选取适当的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努力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物理王国,同样能激发学生进行火热的思考,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在学习人教版必修2动能定理这一节内容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物理情景: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力F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由A位置运动到B位置,前进的位移为L,A位置时的速度为v,B位置时的速度为v。

学生思考并回答:

(1)该过程中F做多少功?

答:W=FL。

(2)该过程中F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少?

答: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

(3)该过程中物体做什么运动?

答:匀变速直线运动。

当我告诉他们,这就是力学中一条重要的规律动能定理时,学生情绪高涨,感受到伟大的物理结论离自己竟然这么近,真正感受到了物理过程推导的魅力,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优化策略,培养发散性思维

新教材灵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程度都比旧教材高,绝大多数的课本的例题都具有趣味性、可研究性;如果在教学中就题论题,无疑会浪费宝贵的有限的课程资源。我们应以例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在所学的知识范围内尽可能地提出不同的解题构想和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通过对小球频闪照片的分析(自选以前教科书上的照片打印后发给学生,两人一组自主探索),学生探索积极性已被初步地调动起来。我顺势让学生探究人教版必修1P44页“做一做”。

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物体的亮度自动调节,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下落,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6cm,石子起落点距地面的高度约为2.5m。怎样估算这架照相机的曝光时间?

B、A两点的时间差值即为曝光时间:

此题是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如果仅仅满足于利用基本公式解题,效果并不佳。在学生理解此解答后,我提出了问题:匀变速运动我们在第二章就学过了,你们还有没有别的解法?

生甲脱口而出:求出两点的速度,利用加速度定义式。

师:请你上来写出你的思路。

从而求出曝光时间。

师:甲的解法和黑板上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区别,各有什么优、缺点?

同学们议论纷纷,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生乙突然站起来:老师,此题还可以使用平均速度求位移的方法。

师:好,请发表高见。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学生开始思索、讨论……

生丙:请老师稍微提示一下思考方向。

师:从几何角度考虑呢?

班级里已有不少人说出了谜底:图像法。

师:对,请大家画出v-t图,好吗?

同学们情趣高涨,纷纷画出图形求解。

同一道例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想境界,优化了学生的解题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变式引申,激发创造性思维

新教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运用”这个例题难度虽不大,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高度”。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思维已打开,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如果就此打住,就犹如一堆熊熊燃烧的烈火被浇了一盆冷水,实在可惜。而高考命题的原则是“根在书中,题在书外”,所以此时我顺水推舟要求学生对原题进行变式,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在欣赏成果之余,我不禁为学生思维的大胆、严谨、创造性而感叹不已,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变式1.将绳拉直到水平位置OA,使小球在A处从静止开始运动。求小球经过B处时的速度和经过C处时小球对绳的拉变式2.若在悬点O′的正下方有一颗钉子P,试讨论,钉子在何处时,

(1)可使小球绕钉来回摆动;

(2)可使小球绕钉做圆周运动。

变式3.若将绳换成不计质量、长为l的细棒,一端用光滑铰链固定,在细棒的中点固定一个质量为4m的小球A,在细棒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B。棒可绕固定水平轴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现将棒拉到水平位置,释放后,求小球A、B到达最低位置时的速度,以及这时铰链受到的力。

变式1最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大多学生都能想到。变式2结合圆周运动知识,学生的思维迈上一个新台阶。变式3跳跃性最大,基本上已跳出原来的问题框架,很有创造性,大部分学生思维达不到这个水平,而且此题学生不容易找到突破口,有待老师加以启发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于己于人,都是一种鼓励和提高,在相互的启示与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将思维引向了更高的层面。在课堂上,老师要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动态,审时度势地调整教学思路,保护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质疑教材,养成批判性思维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知识,勇于“异想天开”。学生往往对书本的讲法或解法深信不疑,其实即使是教科书,有时也难免出现失误或错误。特别是试用教材需要探讨的问题更多,教学中首先教师不能迷信教材,要用批判的观点去研究教材,然后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学习人教版必修1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中的第二条纸带的处理时,学生提出如下质疑:据所打点的间隔判断手拉纸带应做加速运动,按图示的取点法计算的速度等于D、F中点的速度,用此来表示E点的瞬时速度会不会增大误差?为减小因距离过小而增大测量误差,D点再向前取一个点是不是更好一点?再如必修1的45页习题4,学生根据照片中刻度尺的像读出小球下落过程中各时刻的位置、计算出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和位移之差后,发现位移之得出该照片不是初速度为零的加速运动。小球的运动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我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这的确让人难以理解。学生提出的一个个质疑,表明学生的思维更趋于成熟,趋于理性化,批评性的思维慢慢地在养成,这对于学生创新性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