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融资范例6篇

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范文1

本文从新三板企业的定义出发,分析新三板企业的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出新三板企业的发展概况。并对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二者的利弊,最终得出适合新三板企业的融资方式。

一、 新三板企业的基本内涵

(一) 新三板企业的概念。

“新三板”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因挂牌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而不同于原转让系统内的退市企业及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故形象地称为“新三板”。新三板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并且,新三板企业现在的发展范围不再仅限于中关村高科技企业,也不再仅限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而是发展到了全国范围。全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很快了文件关于发展新三板企业和分级管理等制度安排。

(二)新三板的发展过程。

自2006年起至2012年,中关村园区试点完成,并将范围扩大至全国范围。12年成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同年国家还颁布新三板企业管理办法。2013年新三板正式挂牌并将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在性质上等同于证券交易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家颁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就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新三板模块进行了战略性的部署。

(三)新三板的目标定位。

从成立之初到发展范围的扩大,新三板主要定位目标是创造性、创新性、高科技的中小微型企业。旨在为新兴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创业型的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渠道。方便创业型的中小高科技企业的稳定发展,也是国家政策鼓励的体现。相信在今后的共同努力下,新三板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渠道。

二、新三板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较

股权融资和 债权融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融资方式,在融资的过程中为新三板企业带来的融资利益是不同的,具体差异比较如下:

(一)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概念区别。

股权融资,是指通过增加企业的注册资本,增加企业股东的的方式引入企业资本。作为新三板企业的股东并不会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和亏损情况,而是将目光放在企业发展的中长期阶段,并且将十分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债权融资,顾名思义,是通过负债的方式进行融资。债务人通过支付利息向债权人借款,并将资金投放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债权人关注的是债务人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发展状况。对债权人来说,这是一项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对债务人来说这是一项低风险的融资渠道。

(二) 在融资的效率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

新三板企业在挂牌的同时就能够申请进行股权融资,不过申请流程和办理手续的过程比较繁杂,一般需要六个月的时间。包括评估调查、设立股份公司、各方出具报告何无保留意见的结论,最后向提交资料等待批复。批复后开立账户、办理挂牌和登记。

相比于股权融资的流程和程序,债权融资显得快捷和方便。正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月左右。债权融资一般和银行挂钩,大部分流程在银行进行。首先对企业和抵押物进行评估,并出具相应的本报告和意见;其次是提交审计资料等待批复,最后是在银行办理开户和贷款。

从融资效率方面看,债权融资更加便捷和高效,最终的融资效果如何,还要比较其他方面的因素的。

(三)从融资成本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

股权融资的融资成本主要体现在券商和评估上,以及发行新股的手续费。当然挂牌费也是不小的一笔支出,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可能收费的指标还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股权融资成本还是近几年来说还是很高的。另一部分成本体现在,管理者对公司的治理和人力的投入方面,这是一部分隐成本,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是投资者看重的部分。

相比于股权融资的高成本来说,债权融资的成本就显得并不是很高。债权融资的成本体现在对借款利息的偿还和到期需进行还本付息。还有一部分是评估和手续费,但相比于股权融资来说,并不是很高,而且隐性成本也不多。

综合考虑的话,债权融资的成本要小于股权融资的成本。

(四)从融资的风险程度对二者进行比较。

股权融资的方式是股东对企业的投资,企业并不需要到期对股东还本付息,因此在资金的融通过程中的风险还是较小的。股东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是企业较为长远的情况。融资风险和债权融资的方式相比的话还是较小的。

股权融资的高成本来说,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甚至破产的话,企业将面临的无法偿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从这方面来说,债权融资还是比股权融资风险要大。

(五)从企业的控制权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

通过股权融资,企业的股东增加,不排数大股东的加入。这将会稀释企业的股份,并且股东会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干预,影响企业的管理制度。换就话说就是新股东的加入将会影响企业的控制权。

对股权融资来说,虽然融资风险略大,但是公司的债权融资并不会稀释企业的股权,就不会影响企业的控制权。

(六)从出资人和融资人的联系紧密程度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

股权融资是股东通过对企业进行投资,并且自身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制度有发言权,即对企业的管理有发言权。并你也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负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股东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对债权融资来说,出资人并没有权利干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只是影响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相比于股融资来说,债权融资的出资人和融资人的关系并没有股权融资紧密。

三、新三板企业融资方式的探索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了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差异,二者在不同方面对企业有不同的影响。对于新三板企业来说,企业正处于上升阶段,是创业型和创新性的企业。虽然国家给予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但是这一类的企业由于是新兴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上取的发展所需的资金。这就需要通过股权融资或者债权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

债权融资适合各个行业的融资,对新三板企业也是一样,虽然债权融资的风险略大一些,但是债权融资并没有影响企业的控制权,并且对中小企业来说债权融资的融资成本要小一些。

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和互通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范文2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迄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股票市场的大规模发展为上市公司进行外源股权融资创造了极其重要的场所。

在成熟市场上,企业融资存在“啄食次序”(pecking-order),即相对于外源融资,企业更偏向于内源融资,相对于股票的权益融资,企业会更偏向于债权融资。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依次为: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1]。对照西方融资顺序理论,内外源融资偏好是一致的,在股权和债权的融资顺序上并不适用。针对我国融资市场出现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将对融资成本进行计算分析,试图说明融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状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是建立在股票公开发行和交易基础上的。从广义上来讲,它包括股票融资和直接接受投资的融资;从狭义而言,就是股票融资。本文使用的是狭义上的概念,即指上市公司为融通资金而进行股票发行和交易的行为,具体包括初始股权融资(首次公开发行)和后续股权融资(配股和增发)。

中国企业上市之前有着极其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上市之后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配股或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以致形成所谓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股热”或“增发热”;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方面保持很低的资产负债率,而另一方面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会主动放弃其利用再次发行股票融资的机会。我们将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上述特征称为股权融资偏好。

这是与国外成熟融资市场的“啄食次序”所不同的,我国企业在外源融资时,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欲望和行动。自1990年股市成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我国上市公司只有10家,到2004年已达1377家;1991年,我国股票筹资额只有5亿元,2004年达到1510.94亿元,企业对公开发行股票的愿望仍然十分强烈,对上市资格和上市后股权融资资格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止过。从1991年-2004年我国企业债券与股票融资额(见表1)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股权融资的金额远远高于债资。

表11996—2004年我国企业债权与股权融资额的比较(亿元)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债权融资268.92255.23147.89158.283147325358327

股权融资425.081293.82447.04556.261389.09604.50698.95988.161510.94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5年》整理计算

二.股权融资成本构成

股权融资的成本包括两大类: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在融资初期确定或预计要支付以货币度量的费用;隐性成本是指非货币度量费用或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可能发生的费用。

㈠显性成本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显性部分是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包括筹资费用和资金占用费用。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KS=t*D/P(1-F0)+G

(其中,KS股权融资资本成本;t平均股利支付率;D公司盈利水平;P股票发行价格;F0融资费用率;G股利增长率)

⒈股利报酬率t*D/P

股利报酬率=每股股利/每股市价

=(每股收益/每股市价)*(每股股利/每股收益)

=(1/市盈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

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并提取利润的5-10%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之后,经股东会议,可以提取任意公积金。因此,普通股每股可分配股利最多为每股收益的85%。根据近几年的平均市盈率可计算得股利报酬率最大值的变动情况(深市数据)(见表2)。

表21996—2004年股利报酬率最大值变动情况(深市数据)

年度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平均市盈率(倍)35.4239.8630.5936.3056.0439.7936.9736.1924.63

股利报酬率最大值(%)2.402.132.782.341.522.142.302.353.45

数据来源:《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2004年)》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证监会对现金分红做了有关规定(《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证监会,2001年3月28日),从2001年起,股利报酬率呈上涨趋势,2004年的股利报酬率最高为3.45%。

⒉股利融资交易费用F0

从申请上市到公开发行股票的过程中有许多工作,如策划、改制、评估、审计、公证、准备上市文件和股票承销等都是交由中介机构的。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发行费用在1.5-3%之间。从目前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情况看,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发行交易费用大约在4%左右。

⒊股利增长率G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原国有企业改造上市的,但公司上市之后没有转换经营机制,造成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大多不理想,普遍存在“一年优,二年平,三年亏”的现象,上市公司成长性差,因此股利支付增长率不高[2]。据统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往往随着上市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恶化,1997-2001年深沪两市A股股利平均增长率是-1.45%和-13.26%,可以看出整体股利出现负增长。证监会对股利发放的要求出台后,发放的公司家数有所增长,但数量没有改观,基本保持不变。

将当前值带入KS=t*D/P(1-F0)+G

则股权融资显性成本KS=3.45%/(1-4%)+0%=3.59%

㈡隐性成本

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性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稳固性相互交融,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存在相当高的隐性成本,隐性成本掩盖了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所付出的真实代价。

⒈制度性寻租成本

由于政府主导型外在制度安排与市场发展内生规律之间较大的矛盾与摩擦,形成了相对较高的制度性寻租成本,损耗了股权融资的效率。据有关业内人士估计,每个企业发行的公关费用大约在50-300万之间,按此标准估算,每发行100元股票,大约花去公关费用约0.34-0.98元,占0.34%-0.98%[3],近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本文取中间数0.66%。

⒉成本

一方面,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双方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具有不同的效用目标,经营者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凌驾于股东财富最大化之上,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成本——公有股(国有股、法人股)处于控股地位,但不公开流通,使公司治理结构表现出行政强控制和产权弱控制特点,并导致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奏效,增加了融资成本。

⒊非有效市场下信息不对称成本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规范,同时,投资公众缺乏正确的投资理念,投机性强,迎合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这样股权融资在我国不仅不是坏消息,反而成为炒作的机会。此时,上市公司将信息不对称成本转嫁给了投资者。

⒋机会成本

上市公司由于采取股权融资而放弃其他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所带来的好处,即为股权融资的机会成本。如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利率连续七次下调,而且人民银行为刺激经济增长放宽了许多贷款条件,存贷款利率大幅度降低。由于债权融资具有税盾作用,采取股权融资就丧失了这种税盾带来的好处,并且债权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会对经理人员产生破产压力,促使成本降低,这些都是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机会成本。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外源融资之所以出现股权融资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成本低。在2000年前后,我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的市盈率一般在30-50倍之间,最高的达到80多倍,而以二级市场价格为准计算的市盈率则更高。以当时证券市场的平均市盈率56.04倍计算(见表2),股利报酬率最大值为1.52%,发行费用率按3.2%计算,资本成本为1.57%,加上制度性寻租成本0.66%,可量化的融资成本不过2.23%(其它几种隐性成本不易量化,而且当时尚未表现出消极影响,故没有计算在内),而当时的贷款利息率是5.94-6.21%,股权融资成本远远低于债权融资成本。

但是,通过计算增长率可以看出,2004年的可量化融资成本最大值是4.25%,比2000年增长了90.58%;2004年的银行贷款融资成本是5.76-6.12%,负增长了1.45-3.03%,股权融资成本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债权融资成本。我国股票市场2005年的市盈率已经降到了20倍,而且由于融资市场的完善,融资的申请及交易过程中控制力度加大,交易费用率有上升的趋势,近期,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的首发发行费用率竟然高达8%,股权融资成本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同时,国家不断调低贷款利率(2004年利率略有上升)(见表3),降低了债权融资成本,股权融资成本有达到并超过债权融资水平的趋势。

这一方面说明我国融资市场正在逐步步入正规化管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完善与高效所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也是由于隐性成本堆积到一定程度,在对股权融资造成负面效应的结果。股权融资成本已经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低了,公司仍盲目的热衷股权融资是不理智的,上市公司应该结合自身和环境情况,实行多重有效的融资方案。

表3债券融资成本与股权融资成本最大值(可量化部分)(%)历年比较

时间1996-05-011996-08-231997-10-231998-03-251998-07-011998-12-071999-06-102002-02-212004-10-

29

债权融资成本下限13.1410.989.369.007.116.665.945.495.76

债权融资成本上限15.1212.4210.5310.358.017.566.215.766.12

股权融资成本最大值(可量化部分)3.143.142.863.533.533.533.083.044.25

四.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对策

⒈提高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

我国上市企业的内源融资比例不高并不是因为本身没有这个偏好,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自身积累不够。应允许有条件的企业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比例,明确折旧基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鼓励企业加大提取盈余公积金的比例。从融资主体角度来说,上市公司应明确,企业要谋得长期生存与发展,应该要“造血”而不是“输血”,内源融资是企业发展与壮大的最基本的保证。

⒉开拓和发展公司债券市场

上市公司重股权融资、轻债权融资造成公司负债率偏低(到目前为止,公布的年报显示资产负债率低于40%的公司占已公布年报公司的五成以上,50%-70%之间的占四成多,而70%以上的公司寥寥,显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不能充分发挥公司的财务杠杆作用,并弱化了对管理者的激励。鉴于以上原因,应该通过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减少对企业债券市场运行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及完善法规体系等多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在目前上市公司“软约束”的特殊情况下,发债融资将迫使企业增加经营压力,增强资金成本意识,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⒊深入发展股票市场,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

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上市公司在融资时要更多考虑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加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教育,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使融资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分红的多少成为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从而强化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意识。

⒋逐步培育和完善可转换债券市场。

可转换债券形式上是一种可以转换为发行公司股票的特殊债券,但实质上就是一份普通债券和一份可以购买普通股的看涨期权的混合体。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发行才刚刚起步,可转换债券的市场规模也相当小。从目前看,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发行方式中绝大部分条款已与国际惯例接轨,但在发行期限,发行对象及转股价格方面仍有待规范和完善。随着我国可转换债券规模的扩大,迫切需要加大转债品种的创新。为了满足当前国内公司转债需求,可适当扩大境外发行可转债的尝试。

五.结论

股权融资范文3

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中,配股和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近日,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对配股和增发新股政策进行了重新规范,进一步降低了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财务指标要求,提高了配股和增发新股的市场化程度。随着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条件的宽松、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中出现了上市公司积极申请再融资的状况。2001年6月14日国务院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减持国有股主要采取存量发行方式,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境外上市公司)向公众投资者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这样,增发新股又与国有股减持直接联系起来。在当前国有股股东普遍放弃上市公司配股权的条件下,配股和增发新股本身都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即流通股比例的相对上升和非流通股比例的相对下降。但是,这一比例的变化程度如何,在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方面有无显著意义,上市公司能否利用再融资方式优化股权结构并实现对经理层的激励,在国有股减持补充社保基金方案出台后,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应如何借再融资这一契机来改善其股权结构,对这些问题?幕卮鸺染哂兄匾睦砺垡庖澹簿哂泻芮康南质狄庖濉?/P>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及其再融资特征

1.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框架下进行的,按照这一改革框架,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按照所有者的性质进行了划分,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都属于国有股权。国家对国有股和法人股有明确的规定,即要保证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控股地位。为保持上市公司的国家控制权,作出了国有股暂不上市流通的初始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保证国有股控股地位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股市的二元结构,即纯粹市场化的流通股市场和非市场化的国有股市场。截至2000年12月31日,沪深股市发行的总股本已达3709亿股,市价总值已达48473亿元。但是,沪深股市的流通股仅为1329亿股,占股本总额的35.8%,有2380亿的国家股、法人股和其他少量内部职工股、转配股处于沉淀状态,占股本总额的64.2%;流通股市值仅为16219亿元,占市价总值的33.46%,非流通股票市值高达32254亿元,占市价总值的66.17%。在非流通股份中,国有股所占比例超过80%。

我国向国有股倾斜的制度安排,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畸形状态。上市公司股份过度集中于国有股,使得其难以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仍然是国有企业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业,对大股东负责实际上是对国有企业原来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业负责;又由于这种持股主体是一种虚拟主体,它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缺乏内在动力,上市公司的经营体制出现向国有企业复归的现象。另外,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的流动性不同和持股集中度不同,导致了“同股不同价”和“同股不同权”的情况。为了使上市公司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绩效,股权结构的调整有其必要性。

2.特殊股权结构下的上市公司再融资

资本结构理论认为,融资方式的选择受资本成本影响。对债务融资而言,债务资本成本与债权人所要求的收益率相关;对股权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成本与股东所期望的收益率相关。在资本市场发达国家,公司的管理层受到股东的硬约束,经常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并不低,而且由于债务的避税作用,债务成本往往低于股权筹资成本。它们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一般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外部股权融资。我国上市公司虽然也表现出优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的倾向,但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特殊股权结构和国有的控股股东普遍不到位的现象,已经严重削弱了股东对经理层的约束,导致经理层过分追求对资本的控制权,其结果必然是上市公司对股权再融资有明显的偏好;再加上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息压力,外部股权融资成本即成为了公司管理层可以控制的成本,所以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将国内债务融资的顺序排列在外部股权融资之后。前几年,由于新股增发比配股审批困难,配股自然也就成为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1998—2000年深沪市场A股筹资规模的统计数据,清楚地显示了近几年配股融资和增发新股在我国资本市场筹资中所占的地位。见表1。

表11998-2000年A股筹资规模统计年份市场筹资总额(亿元)配股筹资总额(亿元)配股占市场筹资额的比重(%)增发筹资总额(亿元)增发占市场筹资额的比重(%)

1998736.12286.8138.9648.296.56

1999809.25290.5635.9056.316.96

20001535.63500.1932.57297.2019.34

资料来源:深交所巨潮资讯网。

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配股、增发与其特殊的股权结构有关,但是反过来,配股和增发也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配股和增发导致的股权结构变动程度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证分析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二、上市公司再融资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1.上市公司配股融资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从理论上讲,配股是向公司的原有股东按照其持股比例发行股票,如果全部股东都全额认购,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不会发生变动。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股东往往会放弃配股权。因为在国有股股东配售的股份仍是非流通股份的情况下,国有股股东若与流通股股东按照相同的价格配股,容易造成股东资金的沉淀,其结果自然是国有股股东不愿意参与配股;再就是有的国有控股股东在发起成立股份公司时,已经将资产全部投入,配股时根本无力参配。而在非流通股股份普遍放弃配股权的同时,流通股的配股往往由券商进行“余额包销”,所以一般都能够全额参配。在这样的条件下,势必造成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份的相对上升和非流通股股份的相对下降。

2000年沪市上市公司中实施配股的有82家,在此其中只有13家公司国有股股东实现了全额参配,其余69家公司的国有股股东均部分或全额放弃了配股权。我们对这69家公司配股前后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的变动情况进行了考察,以分析国有股放弃配股权对股权结构变动的影响情况,并进行了公司配股前后股权结构变动的配对T统计检验,以查明这些公司在配股前后股权结构变动是否显著。见表2。

表2配股前后流通股所占比例变动的检验项目样本个数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

配股前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690.190.690.3540.112

配股前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690.220.70.4050.114

T值(双尾检验)19.043

显著性水平0.001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年度报表。

结果表明,由于持有非流通股份的股东放弃配股权,使得这些上市公司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相对上升,平均上升了5.1%(即0.405—0.354);与此相对应,非流通股份所占比例平均下降了5.1%;进一步,配对样本检验结果也显示配股前后股本结构变动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01,双尾检验)。

2.上市公司转配股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转配股是上市公司在配股时,国有股或法人股股东将配股权转让给社会公众股股东,由社会公众股股东认购的股份。而放弃配股则是指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既不参与配股,又不将配股权转让与他人的情况。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于1994年4月5日发出的《关于在上市公司送配股时维护国家股权益的紧急通知》规定:(1)有能力配股时不能放弃,以防持股比例降低;(2)在不影响控股地位时,可以转让配股权;(3)配股权转让的限制及通过购买配股权认购的股份的转让办法,均按照证券监管机构的规定执行。中国证监会于1994年10月27日颁发的《上市公司办理配股申请和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指出:“配股权出让后,受让者由此增加的股份暂不上市流通。”

转配股这种做法在1995—1997年间最为集中,1998年停止。由于国有股、法人股股东转让配股权后,转让的部分不得上市流通,因此,随着上市公司送股、转股和配股的实施,待处理转配股的总数逐渐增大。我们对96家转配股的沪市上市公司由于转配而导致的股本结构变动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能够看出转配股份对股权结构的影响程度。见表3。

表3转配股前后股本结构变动的检验

项目公司数级差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

转配这前非流通股份所占比例960.520.450.970.680.13

转配上市后非流通股份所占比例960.610.320.930.590.13

T值(双尾检验)10.99

显著性水平0.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证券报》公布相关数据整理。

结果显示,转配股使非流通股份(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平均降低了9%(即0.59—0.68),配对样本的T检验表明转配前后股本结构变动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0,双尾检验)。从股权结构角度分析,我们认为上市公司的配股权还是允许转配为好。这是因为,在允许转配的情况下,股权结构的变动程度要明显强于仅仅是放弃配股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如果允许将配股权转让给其他机构投资者,将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极为有利。

3.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除配股之外的另一种再融资方式,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沪深上市公司增发了A股。1998年5月,太极实业、申达股份、上海三毛、龙头股份和深惠中5家纺织业上市公司开创了增发A股的先河,之后,新钢钒、上海医药相继增发。1999年,上菱电器、深康佳、真空电子、东大阿派几家电子类上市公司也完成了增发,并且在发行方式上进行了创新。2000年,吉林化工、深招港、江苏悦达、风华高科、托普软件、南通机床等公司进行了增发。到2000年底,实施增发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35家。增发新股与配股的区别在于前者面向所有投资者,后者只面向公司现有股东。增发新股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公众,既面向公司现有股东也面向所有新的投资者,在1999年的增发中,还引进了战略投资者的概念。

三、上市公司再融资与股权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1.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优化资本结构能够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

有数据表明,目前上市公司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大股东有56%是国有股股东。由此看来,国有股比例过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导向确有相悖之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作为上市公司主要发起人的企业通常可以用20%~30%的资本调动、支配70%~80%的其他资本,而我国资本市场中国家用62%的国有资本仅调动38%的社会资本,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目前上市公司国有股主动放弃配股或将配股权转让,以及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既是相对降低国有股比例的有效途径,也为上市公司进行国有股回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能够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实证分析表明,放弃配股、转配、增发新股公司的股权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幅度为5%~10%不等,按照我国公司现有的股权结构,国有股占较大比例的公司应能经得起两次以上这样的“冲击”。另外,对于国有资本拟进行战略性退出的上市公司来讲,上市公司利用配股和增发的资金进行国有股的回购或配合增发新股直接出售部分国有股,将国有股的比例降至30%左右甚至以下,保持相对控股地位,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退出方式。

2.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优化资本结构能够使公司治理机制更加有效

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影响是不同的。首先,就权的竞争而言,股权集中程度有限或大股东仅处于相对控股地位,其他股东就有能力影响公司的重大决策,致使经营能力低下、经营业绩不佳的经理得以更换。其次,就监督机制而言,对于有相对控股股东的公司来说,股东具有对经理进行有效监督的优势,在经理是相对控股股东的人的情况下,其他大股东也会因其具有一定的股权数量而具有监督的动力。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来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或利用募集到的资金进行股权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实现国有股持股比例相对降低,由绝对控股股东变为相对控股股东(笔者认为控股比例在30%左右较为理想),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效率的提高是有利的。

3.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优化资本结构能够实现股权激励

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资料显示,上市公司董事中有近40%零持股,总经理中有20%左右零持股;即使有的董事、经理持股,平均持股量也很低。不可否认,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数不少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对公司负有重大的责任,这样,如何克服经营者与众多股东利益不一致的现象,如何避免决策行为的短期化,就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股权激励的办法能使经营者处于类似股东的地位,可以促使他们着眼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一些基本的制度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使得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制度在推行中遇到一些障碍,而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没有符合法规规定的股票来源。如果上市公司利用企业资金从二级市场购买本公司股票,会与《公司法》中“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的规定相抵触;如果不能从二级市场购入实施经营者持股所需要的股票,公司只能将发起人持有的股权转让给经营者,这又会与《公司法》中“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的规定相矛盾;如果在激励制度中使用非流通股份,则又会由于股票不能在市场上变现、经营者不能得到实际利益而大大降低激励效果。但是,上市公司若在再融资过程中定向将部分股票配售给管理层成员,管理层持股问题便可?卸狻K裕鲜泄就ü偃谧视呕时窘峁故保芄槐冉先菀椎厥迪止扇だ?/P>

四、结论与建议

1.对我国上市公司来说,通过再融资实现国有股的相对减持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在上市公司再融资过程中实现资本结构优化的设想,对于国有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我国上市公司是适宜的。我国上市公司在配股过程中,可以通过国有股股东放弃配股权、转让配股权等方式使国有持股比例进一步降低,通过增发新股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这样,上市公司在再融资目标实现的同时,也使股权结构得以优化,可谓一举两得。进一步,我们还认为,再融资过程中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者素质的提高等因素,有利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动后管理绩效的提高。

股权融资范文4

有着4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温州地区,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在1000万左右,属于传统行业范畴,根本就不具备上市融资条件。

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一般通过中小板和创业板,而到现在为止,这两板市场加起来的容量仅有区区几百家,对温州几十万家中小企业,可谓是僧多粥少。众多中小企业被挡在了门外,成为了资本的弃儿。当然,除了上市,还可选择非公开股权融资,但这更加困难。温州4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朗诗德电气有限公司一家企业进行了非上市股权融资,用万里挑一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周德文说,到现在为止,这家企业运转良好。

另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债权融资。周德文说,在西方国家,企业无论大小,只要运作规范都可以向社会发放债券。在中国,只有国企和一些大型企业才可以发行债券,中小企业鲜有机会通过发放债券方式融资。所以,债权融资手段同样不适合中国众多中小企业。

周德文说,正常情况下,国外中小企业融资80%来自于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直接融资,20%来自金融机构。中国刚好相反,80%来自金融机构间接融资,20%来自直接融资。中小企业之所以在股权及债权市场上融资困难,是因为中国现行经济体制已经滞后于经济发展。创投机构投资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如今最好的退出机制就是通过上市。这样那些预上市企业就成为了创投机构注资的首选目标,以便退市后获得几倍、几十倍的回报。对于一般传统企业而言,一年利润也就只有3%到10%,这么低的收益,创投资本根本就不会介入。

周德文出具了一组数据:温州现有民间资本大约1万亿,进入到VC/PE领域的资本大约有1500亿,由于资本逐利的天性,这1500亿创投资金投向外地的大约占80%,投向温州本地只有大约20%。温州市政府也成立了创投引导基金,但由于门槛高,真正能够用到引导基金的企业很少。

股权融资范文5

第一章 公司基本情况

1.1企业简介

公司名称、成立时间、发展历史、员工数量、产品和服务、股权结构、

1.2 公司经营财务历史

1.3 公司荣誉

第二章 公司组织及管理

2.1 公司对外投资

2.2 公司组织架构

2.3 公司人员结构

2.4 公司管理情况

企业创始人、管理架构和团队、主要管理者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公司产品与技术介绍

3.1 产品介绍及特色

3.2产品销售范围和渠道

3.3产业链格局

3.4产品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公司产品技术及研发

4.1 公司主营产品

4.2 公司产品优势

4.3 公司产品技术专利

4.4 公司未来三年产品发展计划

4.5 公司技术来源

4.6 公司核心技术

4.7研究与开发

第五章 行业与市场发展

5.1 行业

5.2市场前景

第六章 市场竞争与策略

6.1 主要竞争对手状况

6.2 公司竞争优势

市场地位

技术优势

资源优势

管理优势

其他优势

6.3公司营销计划

6.4客户、品牌开发计划

6.5未来三年盈利预测及说明

预期增长率和份额

第七章 公司财务状况

过去三年的财务情况、业务收入、毛利、净利、应收账款、存货、苦丁资产、负债、净资产、运营成本、预期收支平衡日期、财务预测等。

第八章 股权融资方案

股权融资范文6

关键词:风险投资融资偏好债务融资股权性质持股比例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创新成为国家“十三五”的核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风险投资做为一种特殊的投融资方式,能否有效地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肩负着创新重任,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也颇多。然而,关于风险投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偏好的研究较少。事实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影响其股权性融资和债权性融资因素较多,本文则结合风险投资的相关理论对其融资偏好进行研究。

Hochberg et al(2007)认为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有着广泛的社交,形成由其他风险投资机构、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提供一定的帮助。Nahata(2008)认为自风险投资机构参与企业后,会主动地对企业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这种行为能有效降低债权人的顾虑,更好地吸引债权人进行投资。靳明、王娟(2010)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持股可以影响投资者对中小企业投资决策。可见,风险投资的持股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传递出高成长性的信号,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所持股份越多,越有利于企业对外融资。

[JP+1]熊波,陈柳(2006)认为有风险投资持股的公司,能较好地为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有效地信息,促进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缓解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其融资成本。杨大楷,陈伟(2012)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参与会提高企业IPO后的经营业绩,而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比较关注被投资企业的管理,致力于企业价值的提升,有政府背景和企业背景的风投机构对此关注略显不足,但能为企业寻求债务融资提供更多的优势。[JP]

所以本文提出假设2:国有性质的投资机构的介入,更有利于企业进行债务融资。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用我国中小企业2004年―2013年间上市的701家企业作为样本数据。依照CV Source数据库已有的分类,按照样本企业在上市前是否有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为标准,进行划分,其中221家企业是有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的,另外480家企业则无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同时,也收集并阅读了@些企业的招股说明书,获得了企业上市前的相关财务数据,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和CV Source数据库得出数据结果,对其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

(二)研究变量

1[JP+1]因变量。本文研究风险投资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选用借款融资变动值和权益融资变动值来衡量企业融资变动情况,用债务权益比来衡量企业融资偏好。其中:债务融资变动值用第t年的借款总额减第t-1年的借款总额除以t-1年的总资产;权益融资变动值用第t年的实收资本总额减第t-1年的实收资本总额除以t-1年的总资产。[JP]

2自变量。本文以风险投资在企业的持股比例和风险投资机构股权性质做为自变量。其中:风险投资持股比例以企业年报中公布的,若为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则是其单独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若为多家风险投资机构联合投资,则用汇总的持股权比例来衡量。风险投资机构的性质则根据其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的,若其合伙人或股东中有中央或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发改委和科技部等部委,即为国有性质的风投机构。

3控制变量。本文将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流动比率等作为控制变量。

(三)模型的构建

本文分别构建如下四个模型,以检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Debt=α+β1VCshare+β2VCnature+β3ROA+β4Cash+β5LEV+β6Liq+γ[JY](1)

Equity=α+β1VCshare+β2VCnature+β3ROA+β4Cash+β5LEV+β6Liq+γ[JY](2)

DE=α+β1VCshare+β2VCnature+β3ROA+β4Cash+β5LEV+β6Liq+γ[JY](3)

其中:现金流量则用第t-1年的经营现金流量除以t-1年的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流动比率则取第t-1年的相关数据。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风险投资在企业的平均持股比例为11%;风险投资机构性质包括两种,国有和个人两种性质;借款融资变化值、实收资本变化值均值分别为总资产的03%和26%。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持有比例和风险投资的股权性质与企业权益和债务融资有显著的相关性,企业的融资偏好则只与股权性质相关,而且呈现出的是正相关,说明风险投资在融资选择时更偏好债务融资。同时,其他控制变量,如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都对企业对外融资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其余变量与企业对外融资的相关性则不显著。

(三)风险投资影响企业融资的分析

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以风险投资持股比例和风险投资机构性质为自变量,以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量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相应的回归分析结果汇总显示在表3中:

从表3中可以看出,风险投资机构的持股比例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的性质对企业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结论与前文的假设1相符合。实际上,风险投资机构会因业务的需要,与其他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等开展日常经济活动,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投资者往往利用这个关系网,及时获取资金需求方的信息,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资金的融通。

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同性质的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的偏好不同,国有性质的风险投资机构更偏好于债务融资。这一结论与本文的假设2相一致。这个结论似乎与我国学者邹薇和钱雪松(2005)得出的股权融资成本确实比债务融资成本低的结论相悖。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国有风投机构虽然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但却可以利用其政府关系网络为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债务资金提供帮助。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资本市场的完善,企业获取债权人资金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债务融资成本将会真正低于权益成本。同时,务融资的抵税效应,也成为企业偏好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之一。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据分析,验证了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

第一,风险投资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越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外部资金。这主要是由于风险投资为企业投入资金后,会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提高信息的有效性,提升企业 IPO 后长期的业绩,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和借款能力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

第二,国有性质的风险投资机构,其融资偏好更多选择债务融资。一方面,鉴于国有性质的风险投资机构拥有其特殊的资源优势,能为企业带来更多债务融资的机会。另一方面,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将更加吸引企业融资的积极性。[LL]

参考文献:

[1]陆正飞,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J].经济研究,2004(04)

[2]吴超鹏,吴世农等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01)

上一篇大众传播学

下一篇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