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范例6篇

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范文1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社区康复范文2

精神病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内心不为人所知。人们认为他们的言行出人意表,对他们“敬而远之”,他们仿佛于世隔绝,很难进入公众视线,而当他们一旦与外界发生关系时,就会让世人强烈到他们的存在。

2010年精神病人频频制造的血案,已足以使人触目惊心,2010年3月15日江苏常州金坛市杨某,一家三口同住,患病时持榔头连砸数下,当场将奶奶活活砍死;

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某小学宋某患病时连砍数刀,当场死亡3,抢救无效死亡5人的惨;

2010年4月22日早晨7:00时左右甘肃呈现成县宋坪乡史家坪村,精神病人冯某持刀砍伤村民王刚的父亲、妻子及女儿后自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创新层出不穷,广大人民群众逐步适应着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的快速节奏和竞争,体验着由此带来的心里冲击和压力,各类精神疾病(包括轻性的心里障碍)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这已经是一个不增事实。据WHO统计,全球前10种致人残疾或使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其中有5种是精神疾病,他们是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酒精依赖和强迫症。在我国疾病社会总负担的排名中,精神疾病已跃居首位,超过心脑血管疾患和恶性肿瘤,使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最主要的一类疾患。正确治疗这些疾病已成为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不仅是要消除症状,还要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而且还要使其恢复原有的社会功能、重返社会。这即是我们通常所提出的治疗目标:治好疾病,巩固疗效,防止反复,恢复功能。为完成这一任务目标,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如2004年4月10日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其基本原则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全面推进新世纪精神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其目标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完善现有的精神卫生工作机构功能,提高精神卫生工作队伍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及2004年9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2004】7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其目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精神障碍的防治工作从单独依靠精神病院开始重视向社区发展,并在试点地区取得了成绩。特别是2005年起在全国30个省市60个城乡示范区开展的重性精神病社区监管治疗项目(686项目),在探索精神病院转变职能,扩大服务范围上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法学的创新,生物精神病学将有重大突破,精神疾病的遗传学研究将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从分子生物学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将是我们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精神疾病的相关基因有望被陆续克隆,从而完成精神医学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兰州安定医院作为兰州地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之一,1994年建院,床位编制117张,目前共收治各类精神障碍住院患者2300余名,已经成为该地区精神卫生服务领域的后备力量,我们的宗旨:立院为民,奉献社会;我们的目标:创品牌医院,让百姓安定;我们的精神:创新、超越、奉献、诚信;我们的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出发,为患者着想,让患者满意,始终坚持以经营管理为牵引,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生力资源为根本,以信息管理为手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尊重病人人权,出台服务举措,为患者提供技术先进、服务周到、环境温馨、设备精良的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品牌,在技术上实行品牌战略,做到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努力实行病人满意,政府满意和职工满意的管理目标!

2009年11月12日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给我们临床工作提供可靠保障,为顺利完成各项治疗和康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当前,精神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使其难以回归社会,精神康复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指出,精神康复的目的是提高或恢复患者原有的社会功能,使其能较好的完成社会角色,精神残疾的康复可在院内和社区中进行。虽然中国的精神疾病管理困难重重,但我们只要转变观念,决定信念,脚踏实地,在人类精神疾病管理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现状:面临困境,精神卫生服务需转变观念

目前我国精神专科队伍严重不足,医院救治能力有限,因而无法为患者提供从防治到康复的全方位服务,长期住院的救治模式已经初露弊端,能力缩短医院时间,分享与普通医院患者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还需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及从简单的看管,恢复功能,让患者回归社会,逐步过度到提高整个人群的精神卫生状况。

挑战:精神残疾康复,重在回归社会

精神残疾常常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生活不能自理、缺乏社交技能和职业技能,难以回归社会。因此精神残疾成了医务工作者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精神康复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会员周东丰教授介绍,国外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后会接受“中间站”服务,即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技能及职业培训,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负责为其介绍工作,通过这种方法使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虽然这一康复措施值得借鉴,但是我国社区医院的条件十分有限,因此差距可想而知。尽管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进行了社区康复试点工作,但我国的社区的相关设施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都十分缺乏。因此,社区康复还只是“理想的蓝图”。

探索精神康复新模式“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

“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主要包括:

(1)“精防日”制度,为了保障患者能定期得到专科医生服务,接受用药指导和定期复查督促,精神科医生要定期到固定社区为患者服务;(2)“日间医院”,通常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虽然病情稳定但功能并未完全恢复,尚无法就业,因此患者白天可到医院接受技能模块的专门训练,晚上与家人团聚;(3)“中途宿舍”,社区的“中途宿舍”类似于“招待所”,患者居住的同时进行自我管理,但需对工作人员报告,增强患者的自主性,但“中途宿舍”不负责治疗,只是提供管理;(4)“庇护性工场”,类似于岗前培训,给患者提供诸如简单手工制作等基本工作,并付给一定报酬;(5)“家属资源中心”,专门为家属设立,形成俱乐部或联谊会,指导他们为患者服务和保证自身心理健康。主要目的是负责患者从出院到回归社会之间的“角色转变”工作,使得患者出院后能接受连续医疗服务,力求实现“无缝连接”。

展望:顺应社区管理大趋势

要实现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1)社区必须有卫生保健人员与精神疾病患者保持联络;(2)社区的全科医生必须接受精神病方面的专业培训,提供相关康复训练;(3)社区医生要具备开据抗精神药物处方的能力,会使用精神科的基本用药;(4)社区必须具有基本药品目录里的抗精神病药。而目前,我国的社区医院尚不具备上述条件,因此实现社区康复还有困难,但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社区康复范文3

【关键词】 康复训练;残疾

社区康复(CBR)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广在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一种康复策略,其目的是保证残疾人和他的家庭能享有康复服务、充分参与、实现机会平等获得常规的服务和工作生活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把社区康复定义为“增进残疾人的平等和机会,减少贫困,促进融合的一种策略”。这种康复策略通过加强社区工作者、残疾人及其家庭、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和联系,来促进所有残疾人在社区平等机会和对社区生活的全方位参与。对残疾者来说,社区康复方便、快捷,而且价廉,并有利于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2]。社区康复的实施需要患者本人、患者家属、患者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各保障部门共同努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入户评估观察组的69名残疾人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9-71岁,平均年龄63.2岁。其中14岁以下的2人,15至60岁的33人,61岁以上的34人,考评情况如下:本次评估的观察组残疾人中,致残年限超过10年的有21人,占30.4%;致残年限在5年至10年间的有24人,占34.8%;致残年限在5年以下的(含5年)有24人,占34.8%。本次评估对象中有53人既往未接受过康复训练,占76.8%,;只有16人既往曾接受过康复治疗,占23.2%。

对照组的69名残疾人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9-71岁,平均年龄61.3岁。其中14岁以下的2人,15至60岁的31人,61岁以上的36人,考评情况如下:本次评估的对照组残疾人中,致残年限超过10年的有23人,占33.3%;致残年限在5年至10年间的有25人,占36.2%;致残年限在5年以下的(含5年)有21人,占30.4%。本次评估对象中有51人既往未接受过康复训练,占73.9%,;只有18人既往曾接受过康复治疗,占26.1%。

1.2 方法 预防肢体畸形及肌肉萎缩①鼓励患者肢体运动,根据肢体残疾程度的不同,指导患者床旁功能训练,卧位-坐位-站位-行走。可以借助拐杖的患者每天散步半小时。②适当按摩瘫痪肢体皮肤、肌肉、肌腱,并进行被动活动。③冷、热毛巾擦敷,或者热水袋和冰袋交替以刺激肢体肌肉的收缩,锻炼肌肉的收缩功能。④患者肌力只有0-1级者用适当力度手掐捏肢体,力度以皮肤下陷1-2cm为度,上下来回掐捏,3-4次/d,10-20min/次,以引起患者防御性肢体主动运动。⑤康复员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2次/周,30min/次。

对于残疾导致截肢、偏瘫或四肢瘫痪的患者,首先应该加强肌力和关节活动能力的训练。同时根据需要制作矫形、辅助器械,使其能够起坐、翻身,借助学步器、电刺激器联系走路。采用bobath法对肢体功能进行康复锻炼 ①正确姿势的摆放:首先使全身关节处于正确的功能,患肢屈伸及控制运动,做跨步并行跨门槛、上下楼等动作;②平衡训练:跪位平衡、坐位-站位,重点是患肢负重及重心转移,逐渐延长坐位时间,使双足平放地面,腿与髋部成直角;③上肢功能训练;患肢主动运动,可做些手指运动,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解衣扣、用筷、洗脸、刷牙、梳头、穿衣服等;④床上锻炼:健手带动患手伸肘、上举、定位放置、分离运动;⑤转移与爬行锻炼:采用重心转移过渡到转移,由坐位到半跪位爬行运动,2次/d,5-10min/次;⑥进行患侧下肢负重的站立锻炼及站立平衡锻炼:患者站立,然后逐渐让患肢负重,髋关节、膝关节控制训练对站立行走至关重要。根据病情每次站立5-10min,3-4次/d,以上训练方法由社区康复员特异性的挑选一些项目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一对一训练2-3次/周;在康复员指导下,家属帮忙或督促患者每天在家或到辖区康复站进行比较安全简易的康复训练1次。康复员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需要,指导安装或制作一些简易性的康复训练器具。

社区康复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向患者讲解病情,鼓励患者提高应对能力,使其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心理需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制订结合患者实际的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努力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列举早期锻炼功能恢复良好的病例,使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情绪。同时医护人员做好与病人沟通中一些病人不良心理的疏导工作,鼓励病人建立适当的宣泄途径。排除残疾患者的自卑感、孤独感,主动与患者交谈,使其建立回顾社会的信心。

1.3 评价指标患肢肌力 采用Lovert6级分级法评估肌力。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为“0”,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为“Ⅰ”;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为“Ⅱ”;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为“Ⅲ”;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为“Ⅳ”;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为“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 果

观察组69名残疾人中“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31人,占44.9%;“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不明显,但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31人,占44.9%;“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不明显”者有7人,占10.1%。对照组的69名残疾人中,“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15人,占21.7%;“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不明显,但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13人,占18.8%;“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不明显”者有41人,占59.5%.两组比较康复训练组疗效明显优于基本护理组。康复训练组中患者满意度方面,67人满意,占97.1%。继续训练需求方面,42人表示康复效果好,残疾人及家属希望继续训练,见表1。

3 讨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意外事故在逐年攀升,肢体残疾患者也在逐年增加。残疾人是处在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问题已经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3]。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残疾人总数是8296万人,其中肢体残疾人为2412万人。残疾人康复服务是现今残疾人最迫切需求的社会服务项目,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群体的康复需求,因此发展一种措施简单、易行的康复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康复能极大地提升残疾人的身体复原机能,社区康复服务则可以大大地延伸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主要提供残疾人和患有残疾障碍者的恢复期及后期康复服务,残疾预防,功能训练等,同时也提供教育、职业技能、心理疏导等服务。对残疾人而言,这种服务形式简品,快捷,而且经济,有利于他们融入家庭和社会,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内容有:掌握社区资源情况,掌握辖区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开展康复训练并建立档案,对残疾人进行普查和预防,推行协调性康复医疗,康复训练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健康知识宣传,辅助器具适配,养护服务等。帮助残疾人参加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

我们采用的Bobath训练法历史悠久,在国外早已被广泛应用。通过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常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这种方法可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主张早期功能锻炼,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大大加快了功能恢复,对患者肢体能够保持正常的运动。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和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由简单到复杂,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步适应,持之以恒。锻炼要缓慢进行,循序渐进[4]。

心理防护机制直接影响康复成效,能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观念,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有的患者残疾突发,存在心理方面的压力和情绪波动,难以接受现实,产生悲观心理,易造成血压不稳定而加重病情[5]。此阶段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患者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稳定情绪,以利于有效的功能锻炼。

两组对照研究表明,经过社区康复训练的肢体残疾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疗效优于未做康复训练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社区康复训练对肢体残疾患者肢体功能及心理有提高作用。由于社区康复训练,患者得到了及时、正确的肢体锻炼,患者心理状态和沟通能力得到调整,稳定的情绪也有利于功能锻炼和肢体功能的恢复。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也大大高于对照组。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发展,不仅要依靠残疾人自身,还要依靠残疾人的家人和朋友,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大众的关怀和照顾[6]。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往往因为自身的身体障碍导致生活状况不佳,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自身的素质较低,难免造成内心自卑和孤僻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各类社区机构的作用,加强专业机构对社区康复工作的辐射和指导,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登记,建立康复档案,训练指导等工作,通过教育宣传,普及正确的康复理念,使广大残疾人得到便利,根本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穗残联【2011】65号文.

[2] 杨敏.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06,38(6):467.

[3] 江美霞,陈 赛,莫雄飞.早期肢体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分析[J].现代护理,2008,5(2):128-129.

[4] Martínez F,Rubio JA,Ramos DJ,Effects of 6-week 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 on the reflex response of the ankle muscl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Int J Sports Phys Ther,2013 Feb,8(1):15-24.

社区康复范文4

关键词 社区卫生 社区康复 康复需求

卫生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卫基妇发[1999]第326号)中提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工作内容,把康复列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下城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全面实施社区康复服务,2006年完成了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创建,2008年开始,实施“百万康复器材进家庭”及“社区和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工程,2009年开展“星级社区康复服务站”创建,大力推进残疾人“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模式,残疾人享受社区康复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大大提高。然而,社区康复毕竟是一门新学科,是一个新模式和一项新任务,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服务尤其如此,要推广普及和使之可持续地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积极探索[1]。东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以社区卫生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开展,提升了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

社区残疾康复一般状况

东新街道位于城乡结合部,面积7.3平方公里,人口5.02万,有15个社区。现有残疾人907人,其中:肢体残疾423人、精神残疾149人、视力残疾119人、智力残疾100人、听力残疾90人、多重残疾14人、言语残疾12人。2010年8月中心对615名残疾人员(不包括精神残疾人员)进行了康复评估和需求调查,有康复需求的513例(83.4%),其中家庭康复66.7%,社区康复26.9%,机构康复6.4%,目前,建有社区康复站15个,1家工娱疗康复站。每个社区康复站配有1名社区康复员,并实行责任医生团队服务。

残疾人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

社区康复硬件建设较完善,但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按照社区康复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化推动的原则[2],目前,东新街道社区康复站点由社区建设并负责日常管理,残联负责设备配置和监督,社区卫生参与康复服务,社区承担总协调人的职责。东新街道现有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5个社区康复服务室,网点建设比较完善,但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和社区康复服务网点各部门单独建设,信息互通和协调不足,造成社区卫生网点和社区康复网点在部分社区重复建设。社区卫生以老年保健和慢性病康复为主要内容,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参与较少,而社区康复站点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较难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指导,使社区康复站的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社区康复技术人才缺乏,影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社区康复服务主要由社区康复员和社区全科医生共同提供,人员配备已经到位,但技术队伍尚未形成。社区康复员对一般康复指导知识和技能掌握有限,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在能力上还显不足。社区全科医生从临床内科经转岗培训而来,对系统性康复知识和技能掌握是有欠缺的,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较多的状况下,全科医生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有力不从心之感。

对社区康复认识不足,影响社区康复的推广。人们对社区康复的概念认识不清,混同于综合医院所开展的现代康复诊疗技术,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开展[3];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对社区医生是一门新的学科和新的任务,需要更新观念、更新技术、更新设施、更新服务项目;社区层次的康复对象,基本上已是伤病恢复中后期患者或已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残疾人,以功能保存和恢复,预防残疾为主要目标,需要长期坚持,然而目前康复介入的时间较晚,后期康复的费用和效果比较低,残疾人本人及家属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和参与性差,以上因素影响了社区康复的推广。

转诊转介系统不完善,影响早发现早康复。我国没有形成社区首诊和定点医疗制度,转诊转介系统不完善,社区医生和社区康复员尚不能及时掌握新发残疾人员和复发残疾人员的状况。机构康复向社区康复延伸和社区康复向机构康复转介均有困难。

康复经费短缺,影响社区康复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急性期康复已有条件(每人90次康复治疗)列入医保支付范围,社区康复员也作为公益性岗位由残联和街道给予基本资金保障,然仅仅这两方面是不够的。社区康复往往已是后期康复,需要长期坚持,医保支付的90次康复已用完,绝大部分的残疾人家庭的经济条件尚不能支撑其进行后期功能保持的康复费用。社区卫生服务中目前也没有专项的社区康复服务经费,无偿服务会影响到项目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

依托社区卫生开展残疾康复的措施

针对社区康复中存在的“有网点没有形成网络、有人员没有没有形成技术队伍”问题,东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加强卫生和残联结合,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来探索社区康复新路。

部门协调、整合资源,共建社区康复站点。就近、就地、经济、有效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是社区康复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区残联的支持下,中心和街道残联加强合作,充分整合街道残联的管理、资源优势和社区卫生的人才、技术优势,在站点位置选择、康复设施的配置、康复团队的组建上双方共同合作,建设完善社区康复站点网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建设功能完善的规范化康复室,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康复室合并建设星级社区康复站,未覆盖社区建立独立社区康复室。目前,建有规范化康复室1家、卫生服务站内建康复站5家、独立社区康复室9家,实现了15个社区的全覆盖,其中一家社区康复站被评为杭州市示范社区康复站,3家社区康复站评为下城区星级社区康复站。形成了区康复指导中心-规范化康复室-星级社区康复站-社区康复室组成的街道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共组社区康复服务团队。针对康复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现有人员社区康复技术缺乏的现状,中心采取组建康复服务团队等措施,来整体提高社区康复服务水平。①组建社区康复指导科:中心专门引进康复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组建独立的社区康复指导科,对社区康复服务统一进行规划和指导,并对社区康复员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②培训现有康复服务人员:为提高社区责任医生康复指导水平,中心和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省人民医院、浙二医院康复科等建立转介协作关系,送社区责任医生进修学习,已有6位责任医生进行了为期6~12个月的康复进修。同时,请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社区康复专家对社区责任医生进行每年不少于2次的康复指导技术培训。③组建社区康复服务团队:在原有社区责任医生服务团队的基础上,将社区康复员和社区康复指导科人员整合进团队,组成社区康复服务团队,提高社区康复服务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残疾人员的信任度。

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全力推广社区康复模式。有资料显示,康复对象对康复治疗越了解就越愿意接受康复治疗,所以向社区居民宣传社区康复知识能促进他们接受康复服务[4]。针对人们对社区康复认识缺乏,中心和残联合作加强康复知识的宣传。①动员社会力量:街道残联和中心召开辖区医院、学校、银行等单位、残疾人代表、社区志愿者、社区责任医生参加的座谈会,宣讲社区康复的基本概念,同时,利用“爱耳日”、“爱眼日”、“残疾人日”等特殊时段,到社区举办残疾康复宣传咨询活动,提高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②普及康复知识:印制“残疾三级预防”、“辅助用品用具使用知识”、“康复训练与服务”等20余种康复知识小手册,在康复站点、诊疗点、进家庭服务时发放。在社区健康教育课堂中增加社区康复的相关内容,以课堂和发放资料等形式,普及社区康复知识。③开展重点人群宣传:每年组织2期对残疾人本人和家属开展康复知识宣传和简单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充分调动残疾人及家属参与社区康复的积极性。

建立制度、深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康复服务。社区康复是为残疾人全面康复铺平回归之路的最终目标与手段,宜采取“进社区、进家庭”方式,尤其不能将医疗康复的模式缩小搬到社区里去[5]。①建立例会制度:中心社区康复指导科人员参加每月1次的街道残联社区康复工作例会,既能加强社区康复相关知识的宣传,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街道残联的沟通效率。②开展社区康复需求调查和评估:从2006年开始,中心每2年开展1次社区康复需求调查和评估工作,及时摸清和掌握基本情况,并结合区“百万康复器材进家庭”工程,为不同残疾人员选择相应康复器材,提供针对。③全面开展家庭康复和上门康复:中心采取以社区康复指导科专业人员为骨干,社区责任医生为依托,社区康复员为基础,以“进社区、进家庭”为主要工作模式开展服务。对已基本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残疾人,以社区康复站和残疾人家庭为场所,以残疾人本人及家属参与康复为主,针对性的提供康复器材,由康复医生制订康复计划和定期评估,责任医生或康复员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对有康复潜力和康复需求,但不能行动又无能力进行机构康复的残疾人,中心专业康复医生进入其家庭,每周不少于3次,为其进行系统的医疗康复和功能训练服务。④组织康复联谊活动:组织由残疾人及家属和康复医生参与的“中途之家”组织,中心提供活动场和部分资金,为来中心康复的残疾人及家属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康复的意识。中心康复医生也主动参与到街道残联组织的残疾人娱乐活动中去(如:柔力球运动、歌咏等),在自娱自乐中增强残疾人员的自信心。⑤和辖区三级医院开展转介服务:中心和辖区内的省人民医院康复科、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签订合作协议,实行康复病人的“双向转介”服务,解决三级医院康复科病人出院后由于缺乏继续康复而功能退化甚至残障现象发生,社区中急性期病人或有特殊需求的病人也能及时向上级医院转介。

筹集资金、优惠减免,减轻残疾人康复经济负担。无论是因病(伤)致残、或先天残疾,绝大部分残疾人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十分困难的。中心积极争取残联和区卫生局支持,按照“个人出一点、中心让一点、残联补一点”的原则,对持有区、市两级困难家庭证的残疾人员在中心康复的给予优惠减免。中心康复医生上门提供康复服务和残疾人在社区站进行功能性康复训练的给予免费,在社区站进行医疗服务的,享受“十免十减半,药费分别减”的优惠,残联和区卫生局从困难求助资金中给予适量补助。2006年至今,中心已对社区残疾人康复让利13.6万元,减轻了残疾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讨 论

社区康复是在家庭和社区层次上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新途径,是我国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必然选择。从2010年8月中心对615名残疾人员进行的康复评估和需求调查分析,在83.4%的康复需求中,家庭康复66.7%,社区康复26.9%,机构康复6.4%,社区康复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目前的社区康复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探索以社区卫生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偿试以社区为平台,将残联资源及管理优势和社区卫生技术及人才优势进行整合,建立“由中心规范化康复室、社区星级康复站、社区康复室组成的社区康复服务网”和“由社区康复指导科专业人员为骨干,社区责任医生为依托,社区康复员为基础的康复服务团队”,以“进社区、进家庭”为主要工作模式开展社区康复服务。这样既能扩大康复服务的受益面,又能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能满足多数残疾人共性的康复需求及部分残疾人个性化的康复意愿。2010年8月中心对615名残疾人员进行了康复评估和需求调查,对社区康复服务满意度达90%,实践证明,依托社区卫生开展康复服务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国全科医学,2002,5(5):337.

2 吴春容.社区康复的基本知识.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2):66.

3 沈永梅.社区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厂矿医学,2007,20(4):443.

社区康复范文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康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和有各种功能障碍以致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在我国以上三种康复对象的人数超过2亿,再加上一些急性伤病的患者和手术前后的患者,需要康复服务的人数还不止于此。然而,我国现有的康复服务体系难以适应这一庞大康复服务群体的需要。为改变这一落后的康复服务现状,我国1986年正式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区康复实践不断顺应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改革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已取得较大成绩,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社区康复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改变和促进克拉玛依区社区康复的进一步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以供同行共同探讨。

1 开展社区康复的必要性

社区康复,即在社区开展的康复工作,向伤残人士、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残疾儿童提供就地、就近、方便、实用、简易、有效的康复服务,做到服务成本低廉、覆盖面广、群众用得上、用得起,开展社区康复还可以较好地调动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营造社会风气,扶困助残,在医疗、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促进所有残疾人和患者的全面康复,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疾人的康复,有平等机会和融人社会的一项战略。社区康复战略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及其家属,以及其所在社区。乃至相应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并应得到社会各层次的支持,需要相关部门统一采取干预措施。社区康复还要求残疾人充分掌握独立自主的能力,对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的调整和改变,以利于残疾人融人社会和实现自我。正因为社区康复有许多优势,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需要,我国一贯重视开展社区康复,认为社区康复是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基础,并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且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任务包括保健、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并要求努力做到六位一体。

2 社区康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社区康复医疗工作对象。除了残疾人,更多的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患者。社区医疗的人文关怀,将把社区康复、保健、医疗、预防融为一体,担负起家庭康复医疗、社区康复护理、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任务,这将成为社区康复医疗发展的趋势。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目标必须依靠社区康复医疗机构。

3 抓住时机,积极开展社区康复

目前的城市,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最少的投资,做最大面积的医疗覆盖并使患者从中得到最好的效益。这一总体指导思想将给康复医学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契机。我国在社区康复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独特的经验,有利于少花钱、广覆盖、高产出(患者功能恢复好)的医疗体系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疾病谱也在不断的变化,我国一般医学工作者还缺乏足够的早期康复意识和技能,怎样体现康复医学的功能特色,在目前条件下主要是尽快形成主动出击与相关学科协作的团队合作模式,以充分显示社区康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地位。

4 社区康复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区康复的发展

要发展社区康复医疗事业,培养出社区康复医疗的专业人才是必备前提。目前,许多康复医疗科都是原有的理疗、针灸、推拿等医疗人员,只应付相应的病患,其康复技能水平较低,远不适应社区康复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表面上的康复理疗实际上是阻碍甚至是扭曲了社区康复医疗的真正含义和发展进度,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快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化的社区康复医疗人员,在职医疗人员的培养是解决专业人员匮乏的应急措施,调动从事社区康复医疗人员的积极性,使社区康复医疗形成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体系。综合医院康复工作者可以发挥资源中心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中培训基层康复工作者,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评估和治疗技术,当某一患者回到所辖的社区时,将他的所有医学资料向基层康复工作者做详细的介绍,结合患者的预期目标,要求基层康复工作者作定期的功能评估,纠正治疗中的问题,促使治疗向有效,简捷方向顺利发展。

社区康复范文6

2008年起,该区就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全面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2009年1月,顺利通过省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验收。2009年2月,以中残联副秘书长王乃坤为组长的国务院残工委前来视察时,对镜湖区残疾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乘势而上,争创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为此,镜湖区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公共财政确保辖区居民每人每年0.3元的社区康复工作经费,近两年全区用于康复工作的经费达150多万元。对于专项康复项目,如残疾人免费体检、贫困白内障免费手术、购置和维修康复器具、社区康复站建设等等,区政府也予以大力支持。目前,镜湖区80%以上社区都建立了30平方米的康复站,其中24个建在社区居委会,25个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从硬件方面提供了强力支撑。

镜湖区是“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通过整合境内医疗卫生资源,成立区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供应站,又很快建立起以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社区康复站为骨干、家庭康复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现场示范等形式,开展对全区康复工作的培训和指导。与之同步推进的是落实残疾人医保、大病救助、精神病服药补助等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开展免费残疾人体检,扶助贫困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

据统计,镜湖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为14069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为60%,均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康复员根据残疾人康复需求,制定康复服务个案计划。措施一是在康复员指导下社区康复站的集中训练,主要服务对象是轻症肢体残疾人,肢体残疾人参与率达90%。措施二是对一些需要连续跟踪服务的重点康复对象定期上门指导,包括检查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达98%。措施三是广泛开展残疾人家庭康复训练,通过普及宣传康复知识、发放家庭康复训练小器具、协调员上门联系等途径,鼓励残疾人家属密切配合。镜湖区还积极做好专项康复工作,100%完成上级下达的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共计143例;假肢安装率100%,捐赠轮椅206部、盲杖50根。

在推进社区康复工作中,镜湖区不断探索新形式、新路径。一是将社区康复与创建“残疾人工作特色街道”有机结合,让各个街道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帮助更多残疾人参加康复活动。二是率先制定政府“花钱买服务”政策,对社区康复服务给予经济资助,仅此一项每年投入达50多万元。三是在社区康复中大力推进残疾人社区信息化建设,将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12台笔记本电脑全部赠给各街道残联。2010年,又为全区58个社区残协配备了电脑,总投资达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