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范例6篇

心理学考研

心理学考研范文1

跨专业心理学考研不难。跨专业心理学考研每年都有很多人考。考研是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UnifiedNationalGraduateEntranceExamination),简称考研,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本科毕业及同等学力学生攻读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类似于高中毕业生升读大学需参加的高考。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初试和复试组成。考研是大学毕业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主要通道。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员必须符合教育部《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简章》的相关规定。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心理学考研范文2

新东方网校推荐:2017年考研政治、英语、数学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发展心理学依据考纲,共包括八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婴儿心理发展、幼儿心理发展、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年期心理发展。在这八部分中,各有其考查侧重点和考查形式。

前三部分可总结为一个模块,都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总括性的内容。具体来说:发展心理学概述主要要求考生了解并掌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是什么、主要的研究设计有哪些、发展心理学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该部分的考查侧重于研究设计和历史发展,其中历史发展主要把握杰出学者对教育心理学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而研究设计可结合实验心理学内容一起梳理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又包括了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两部分,该部分内容为各阶段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考查的重点之一。而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相对较少考查,即使涉及也多以客观题为主。

心理学考研范文3

摘要近年来,在就业压力和高素质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之路。在考研的过程中,在校大学生将面临着许多压力和困扰,积极心理学在此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的呢?本文就此做一讨论。

http://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考研 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思潮,它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它要求心理学家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行为出发点, 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 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如下:

(1)认为心理学应把帮助所有人追求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人类积极的层面,心理学应恢复自己本来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心理学应当更加注重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如乐观、活跃、积极、有创意、果敢、坚定、充满自信,重视效率、勇于接受挑战等。

(2)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包括幸福感、满足感、快乐感等;二是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三是关注积极的社会环境。

(3)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当问题出现后,作为一个自在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可以对问题作出各种自己的理解。

二、考研的大学生心理的基本状况

1.国内考研基本概况。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在校生的大幅增加,大学本科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高学历的光环,不再被称为所谓的“稀缺”人才,社会上考研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不断升温,考研俨然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热门词汇,备受社会各方关注。

教育部了2014年考研招生计划,其中全国报考2014年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72万人,虽然较2013年少了4万人,但已是连续10年人数破百万,这也是1994年报考总数的14倍之多。2014年全国高校研究生的录取人数为60.8万人,考研报录比约2.8∶1.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国家研究生扩招迅猛,考研热居高不下。

2.考研的动机分析。(1)自身因素。获取知识,自我实现。有些大学生成就动机强,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深入研究某一学科领域,因而选择了考研。兴趣爱好。个人兴趣爱好是引发大学生考研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本科所学的专业不符合自己的意愿,想通过考研重新选择新的专业。(2)家庭因素。有大学生选择考研是由于来自家里的压力,而不是出于个人意愿。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认为考研对孩子的发展、就业前景好。(3)学校因素。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学生在校的考研通过率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水平,所以有些学校积极引导毕业生考研,为学生考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群体效应。一些大学生最初不想考研,但看到周围的同学为了考研刻苦努力,虽然很辛苦,但是目标明确,生活充实,由于自身的目标不明确,为了能融入到同学当中去,所以也找点事干,而选择了考研。(4)社会因素。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及家长看来,如今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只有通过读研,拿到硕士研究生文凭,才能增加就业竞争力,从而找到好工作。社会待遇。研究生不仅在学习期间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在毕业后也享受较好的福利待遇,甚至在一些地区出台的人事选拔制度中,就岗位设置、福利待遇等规定只有硕士以上才能享受。

三、影响考研的消极心理品质

1.意志力不坚定。有些学生复习了一会,遇到难题,没有前进的动力,看到别的同学找到了好工作,心里痒痒的,心里想考研那么煎熬,不如我不考了,去找工作;看到同学出去旅游了,也羡慕人家过的快活,总是三心二意的,没有付出太多努力,怎么可能考上?

2.畏惧的情绪。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尤其是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连续做了几套模拟题, 而正确率较低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一种畏难情绪。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怀疑,总觉得考研竞争激烈,担心最后的结果不如意。这种情况下,考生要学会自己鼓励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千万不能松懈。

3.懈怠心理。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有些学生认为成绩提高不了多少,在学习上就比前一阶段有所放松,产生懈怠心理。这时候如果放松了很有可能功亏一篑,所以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点面结合,查漏补缺,全面复习。

4.自我效能感低。临近考试,考生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感觉自己近期突然效率不高,开始怀疑自己;和别人对比,觉得自己做题准确率太低,开始慌张。在这时候,千万不要考虑太多不必要的问题。只需要调整计划,按照自己的计划认真复习就可以了。

四、把积极心理学运用到考研当中去

心理学考研范文4

【关键词】心理干预;高考学生;焦虑情绪;影响研究

我国现行教育体质下,高考成了学生们的应激源,让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而引发学生们焦虑、担心、害怕等考试焦虑表现都源于心理承受力。为此,近年来我校对高考学生实施心理干预,改善了其对考试的焦虑情绪,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XX学校高三1班5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其中男生35名,女生23名,年龄17.1~19.4岁,平均(18.5±0.2)岁;同时选取高三4班56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29名,女生27名,年龄17.2~19.6岁,平均(17.9±0.6)岁。两组学生各方面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焦虑情绪调查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学生焦虑情绪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性格、家族教育情况等等。(2)对考试的担忧、害怕等程度(分非常、一般、不)。调查前由班主任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让学生在完全消除顾虑下填写调查问卷。调查由班主任对焦虑情绪进行打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分数越低,焦虑情绪越轻。

1.3方法

调查后对照组学生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进入常规学习、复习程序。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其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护理两个方面。心理干预期间由心理医生进行全程开展,主要包括文体活动、康复课堂教学、认知行为疗法等等的开展。以上三个内容每周实施一次,每个内容为一节课的时间。实施期间班主任协助心理医生开展干预,与学生互动加强师生以及医生三方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尊重他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设想,以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实施一个月后,再次对两组学生进行焦虑情绪调查,对比焦虑情绪得分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学生通过实施心理干预后,焦虑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高三学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对人生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同时备受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在这些压力的迫使下,极易并发多种心理疾病,如焦虑、失眠、担心、害怕等等。而面对高考学生们是否能发挥出正常水平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此,高考学生的心理问题备受各方关注。近年来,心理干预已在各大学校陆续开展和实施,其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后,抓住源头从心理教育入手,开展教育讲座、文体活动、改善师生关系等着手,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着实改善其心理疾病。就本文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组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后,焦虑情绪调查得分得到了明显下降,又原来的(54.1±10.01)分下降至(30.33±10.8)分,而未实施心理干预的对照组学生变化却不是很明显。两组干预后得分对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心理学考研范文5

[关键词] 犯罪心理学;犯罪;刑事

【中图分类号】 D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145-1.

近些年来,我国对犯罪心理学基础理论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以及司法实践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价值理论基础,但是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在发展中仍存在的一些不足。犯罪心理学研究必须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

大量的犯罪与对策心理问题存在于治理犯罪过程或者刑事活动中,譬如犯罪心理产生与形成原因及其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等,犯罪心理学能够将与犯罪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心理科学的理论、方法以及成果,全方位的协助和支持治理犯罪及其刑事科学、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在犯罪的治理及其刑事一体化中作用甚大。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能够为实现刑事一体化奠定心理科学基础。犯罪活动与犯罪的治理与社会多方面因素有关,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因此,对犯罪活动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理,从刑法的内部与外部关系之手,实现刑法运行的内外协调,实现刑事一体化,就必须综合分析与研究与犯罪活动相应的各类心理因素以及问题,认真探究因与罪、罪与罚、罚与效的因果关联,使刑法运作具备客观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达到全方位协调的最佳状态、刑事一体化最佳效应的目的。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能够提升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立法、司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对犯罪本源问题的研究和解释有助于探讨犯罪的原始性、本质性、普遍性、偶发性以及随机性,对建立科学的犯罪学基础理论意义十分重大。而犯罪心理学研究以犯罪现象与犯罪行为本源为基础,对犯罪心理的产生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依据不同类别的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特点进行科学深刻地揭示与掌握,对犯罪活动现象与犯罪行为能够正确区别与认识,为犯罪人处置以及教育改造措施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刑事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法学界发展的基本思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通过科学的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犯罪预防提供心理标准,有利于它们自身研究的提升,从而提升了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科学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弊端

由于历史原理,犯罪心理学发展缓慢,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学科才与心理学分支,在短短三十年内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弊端,尤其是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问题突出。一是我国心理学研究虽然在揭露、发现、证实和打击犯罪、有关刑事立法以及刑事司法上等基本理论问题有所建树,但是关注与投入欠缺,致使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整体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够,应用性与可操作性更是不足;二是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时,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导致一部分人出现认识偏差,片面的认为犯罪心理学的价值和作用主要是学理,失去了具体实践功用;三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一部分人缺失必须应有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不能敏感分析出犯罪及其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不能将犯罪现象或者犯罪本源上升到心理学的认识与揭示的高度;四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一部分人不能充分了解与研究刑事法学等相关刑事学科及其司法实践,难于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有关刑事学科以及司法实践进行融合。

三、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明确犯罪心理学学科性质与定位。犯罪心理学研究既要为刑事科学以及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犯罪的预防提供着心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着具体的方法与技术,同时能够在刑事司法中具体的方法、技术体现,并能够应用于刑事案件的侦查、、审判以及罪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等环节,使其兼备了学理和具体方法、技术两个方面的功用。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和定位,大力增强基础理论研究与提高学科理论水平,加大研究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使犯罪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解决犯罪及司法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上下功夫,从而发现与探索新问题与新方法,不断开创新领域,充实和丰富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研究。

(二)掌握犯罪心理学研究发展方向。我过犯罪心理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犯罪心理学研究越来越注重犯罪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和普遍适用性,强调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不但应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还应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手段也不断体现科学性的特征。正逐渐形成完整的、独特的犯罪心理学学科体系与专门的研究方法,系统化的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已有雏形。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脱离应用就毫无价值,就失去自己生存的价值,因此,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不能搞理论上玄而又玄的所谓“创新”,甚至出现连专业人士都看不懂,既不需要实证、又无实用价值的空谈理论。

(三)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综合性研究。犯罪心理学必须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综合性研究。一是加大对犯罪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内的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协作研究,从各分支学科角度去分析讨论罪犯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矫治的措施和方法,让犯罪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学各分支学科间形成的动态化体系结构中,达到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目的,从而促进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二是增强犯罪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外的诸学科的交叉协作研究。从而全面掌握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能够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解释、分析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根源。

心理学考研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陈述性知识;开放性思维

一、前言

当前关于中学各学科的教研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为今后的职业方向选择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广大教学工作者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教研工作重点集中在教学法的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模块化改进、课堂氛围塑造等方面,但笔者却以为,这些研究方向固然重要,却独独忽视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学习的认知研究,长此以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必将浮出水面。

本文以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认知角度出发,以研究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重点就如何将认知心理学引入教学研究进行探讨,限于笔者本人经验,在此以苏教版高中数学材料为案例内容进行论证分析。

二、认知心理学简介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项分支,它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是以人类的信息认知过程为研究目标,如注意、知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在当时世界进入和平时期,技术的进步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具备熟练的生产技能,还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不断进步的生产技术,由此认知心理学诞生。认知心理学把研究目标放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上,研究人对于信息的接受和内化全过程为内容,认知心理学由此得名,这也是它与其它心理学流派的最大区别。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个体与环境互动后的结果,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如数学的定律、法则等,而程序性知识则是用于“怎么用”这一开放性、应用性问题,陈述性知识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方能内化:习得阶段、巩固阶段、应用阶段;而程序性知识亦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习得阶段、变式阶段和支配行为阶段。其中变式阶段是指通过知识定律的简单应用,使学习者熟练掌握定律知识,而支配行为阶段则是在知识完成内化后,学习者能够熟练将其应用于生活过程中的阶段。

三、认知心理学应用

认知心理学最为重视的,是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内化,这也是认知心理学思想的精华所在,即“创造性应用”才是真正的习得。那么,如何把数学定律等陈述性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呢,笔者以为,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充分考虑到知识内化的三阶段。

习得阶段,这一阶段是陈述性知识的接触阶段,必须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之顺利度过此阶段。以统计章节的引用为例,笔者在教学这一章节时,首先问学生们: “如果一家人要生两个孩子,生两个女孩的可能性有多大?”学生们多半会根据自己的日常观察回答,从而产生认知冲突,这时,再抛出第二个问题:“现在这家人生了一个女孩,第二个孩子生女孩的可能性有多大?”,又或者问诸如:“五个同学抽五张牌,只有一张王,最后一位抽牌的同学抽到王的可能性是否比第一位抽牌的同学小?”等贴近生活的问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变式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的初步应用,教师应当耐心辅导,不必太过于强调数学的抽象性、科学性,而是应当引导学生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这不仅是为了学生们熟练掌握知识点的应用,同时也是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这一点对于数学教学特别重要,这是因为学生们并未走上工作岗位,对于数学的应用极少,缺乏经验,更不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甚至偶有学生戏言在学习完加减乘除后,就足以满足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子。没有目的的学习行为是低效的,必须要让学生们理解学习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偏好贴近生活的案例题目,如:某学校高中共有9个班级,三个年级各三个班级,平均人数为56人左右(54-58人),各班的男女学生数均基本各占一半,现要调查……通过这一类简单题目,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初步应用。

支配行为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依旧要在课堂中展开,但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因为要完成知识的内化,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笔者通常是让学生带着思考走进生活,从自己的生活观察中设计出一个具备三至四个问题的、较为复杂的统计题目,然后在课堂练习中与同桌或者同组其它学生交换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练习、巩固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练习题目由自己在生活中一手提炼设计,学生们不仅能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对知识的应用加深理解,从而完成知识内化,形成完整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郑强,邱忠华,杨鹏.教育形态数学文化的研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08( 3)

[2]黄秦安,曹一鸣.数学教育原理——哲学、文化与社会的视角[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Kline. M. Mathematic in Western Culture [M]. PenguinBooks, 1953. Pre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