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例6篇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思考

作为企业内部监督部门的审计,每年年末如何筹划好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计划,成为年末审计重点工作之一。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本人认为做好来年的审计项目,一年之计在于项目计划要确立好。下面就如何做好内部审计项目计划谈几点思考。

一、理清思路,重视审计计划的意义

年度审计计划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而编制的工作计划,是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工作主线。

年度审计计划应当是全方位的,包含所有应当履行的职责范围的工作项目和任务。审计计划应结合实际经营发展情况,重点突出,增强科学指导性。对审计有效履行监督职责,更好地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提升审计工作整体质量,推进审计工作高效有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面总结,加强调查研究确保计划的科学性

计划前全面总结,对以前年度查出的问题分类,对那些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同一类问题屡查屡犯或是发生违纪问题的单位首选列入计划;加强调查研究,到生产、营销等部门开展深入调研,探索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效益的措施;对拟定审计项目进行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反复甄选,形成对象明确,范围合理,目标可行,要素完整的审计项目计划,切实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从而制定出适合审计工作实际情况的有效策略和计划。

三、围绕中心,突出审计项目计划的重点性

围绕中心,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计划要紧紧围绕国家政治、经济工作中心,作为指导方针编制审计计划;另一方面是要紧紧围绕公司党委年度重点工作、“两会”精神,上级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和对审计工作的总体部署及有关要求为中心,制定审计项目计划。

突出重点,就是要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科学确定审计覆盖面,根据现有的审计力量,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确保工作的主动性,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不同重点专业,针对财经违纪问题高发区域,争取在短期内完成对审计对象的审计,基本掌握被审计对象资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以便发现宏观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及时提供风险预警报告。要准确掌握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的关键因素,逐步完成由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实现审计从“裁判员”向“教练员”的有效过渡。

四、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准确掌握审计资源。审计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切实整合审计资源,提高效率效益。目前,大多数单位都面临这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如何做好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审计计划管理,无疑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有限资源,通过任务和人力等资源的统筹安排,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合理安排时间,注重审计信息化工具运用,做到审深审透,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功效,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确保项目计划的有效执行

采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把审计项目计划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到实处。通过采取会议传达、目标分解、信息宣传等办法进行贯彻落实。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将审计项目计划任务落实到审计组。在分解审计项目计划时,注意平衡工作量,根据审计种类、任务繁简以及有效工时,分配工作任务。要求项目实施审计组组长在审计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具体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审计项目计划完成质量。

审计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在未来实施中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审计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能够通过周密细致的研究,系统运作各种科学方法手段来预测审计未来变化,尽可能将审计未来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转为确定因素。通过审计计划,将各种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促进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全面落实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企”,确保审计计划项目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 徐鸿飞.浅谈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的推动作用[J].现代农村科,

2011(15).

[2] 李德安.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建设刍议[J].财经界(学术),2009(12).

[3] 杨肃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内部审计的职能与措施[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11).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2

一、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及其规划的理论研究动因

企业内部审计战略实质上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内部审计管理实践方面的应用与延伸, 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理念的最高体现。内部审计战略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是企业集团公司战略理念在内部审计领域的具体化与实现形式。其主要理论研究动因在于:

一是内部审计战略规划是维护治理层出资者或所有者权利, 落实管理层经营战略目标的主要支撑力量。作为对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制衡的主要力量, 内部审计的监督与制衡功能及其独特运行模式客观上可以作为管理者用以规范企业行为, 维护公司所有者股东的合法权益, 保护公司资产保值增值, 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武器。

二是内部审计战略规划是合理确定内部审计功能, 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管理基础。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有助于界定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和审计工作的卞要领域, 直接决定着内部审计的未来走向、主要工作内容、生存状态及其应当具有的基本功能。

三是内部审计战略规划是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与形成流畅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不可或缺的导向因素。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是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的支撑力量、内部审计功能定位的前提和基础, 可以为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模式的选择与确立, 内部审计组织管理方式的运用, 下属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性等组织管理问题提供工作导向, 同时, 为企业集团公司建立科学、协调和高效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提供准确的发展方向。

四是内部审计战略是保证内部审计综合评价机制科学性, 有效规避与预防企业运营风险的重要工具。内部审计综合评价机制对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十分重要, 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要综合考虑内部审计战略规划, 将规划的宗旨、核心的思想融人评价机制, 并妥善处理好长短期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使评价机制科学, 评价结果客观。

本文基于战略设计与控制的视角, 针对我国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及其规划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等问题展开探讨。

二、企业内部审计战略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关于企业内部审计战略内涵与框架的研究

西方学者在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研究方面已经取得诸多令内审实务界重视的积极成果。如对于帮助组织增加价值 战略目标的研究比较深人, 且取得了颇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企业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价内部审计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过程中的效果、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咨询等手段来帮助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 最终来达到增值的目的, 。为满足外部投资者对提升公司治理的需求,管理层要求完善各种职能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和, 。为增加企业价值, 内部审计管理必须确立或调整战略需求, 满足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及外部审计人员的需要, 成为企业战略实施的支持者, 。这些研究表明, 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内部审计实现帮助组织增加价值 的新内容。

国内近年来有关内部审计战略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一些新的进展, 并且伴随着内部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而不断深化。宋常、张惠琴对内部审计战略转型和发展的总体框架、指导思想及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 认为内部审计战略转型及发展势在必行张惠琴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战略定位及基本框架进行了探究和设计, 认为内部审计战略决定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是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为数不多的文献发现, 现有文献对于内部审计目标定位方面的研究较丰富, 但对内部审计战略的内涵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只是对内部审计战略的基本框架进行了简单的搭建。

2 关于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目标与职能的研究

对于内部审计战略目标的研究曾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如帮助企业增加价值 和,、参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行, 和内部审计转型升级, , 易仁萍, 剧杰、施建军等, 。笔者认为, 短期内上述观点所具体追求的目标的确有分歧,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它们的立足点与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都是通过内部审计活动来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与增加价值、实现内部审计自身的战略与企业整体的经营战略目标。

企业内部审计帮助组织增加价值 战略目标方面的文献研究。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将增值型内部审计战略作为理念和准则内化到审计模式设计中, 如制定了在线审计架构中的价值增值准则和。, 。要想维持内审行业在企业中的价值地位, 单凭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供一般性的合规检查报告是远远不够的, 内部审计活动必须从价值保护 向价值增值 转型魏宝星, 。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和职责在于增值 吴清华, 。

企业内部审计参与全面风险管理 战略目标方面的文献研究。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 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 ,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王光远, , 风险导向型 审计已能和企业组织相适应。基于此, 已经出现了通过风险导向型 审计实现价值链、公司治理和企业战略三者相互融合的探索, , 以及通过风险导向型 审计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的探索, 。

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管理实现转型升级 战略目标方面的文献研究。内部审计的转型升级战略促进了方法论层面的程序化、智能化创新, 出现了持续审计概念框架, ,和山, 和在线审计概念框架, 。企业管理层应该从内部审计实用层面对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进行转型优化, 内部审计转型势在必行易仁萍, 剧杰、施建军等,。比斯利等、等研究证明了内部审计功能的重要性及其对高质量公司治理的贡献能力, 对内控就和监管环境的改进, 以及减少欺诈风险的潜力。关于内部审计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研究表明, 内部审计转型升级战略应强调内部审计的核心功能提升, 促进内部审计、公司治理和发展战略的协调统一。

3 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相关问题研究评述

虽然我国学术界对公司战略或财务战略的定义、特点、内容和方法有不同角度和程度的探讨和研究,但已有文献对如何界定内部审计战略内涵、理解制定内部审计战略的深远价值以及建立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等内容涉及较少。我国学者对于内部审计战略研究程度还不够深人、研究内容较为狭窄。已有研究成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常常将内部审计战略和功能的概念混淆, 认为内部审计战略的概念等同于内部审计功能, 而实际上内部审计战略与内部审计功能的内涵及其外延均具有明显差异, 二者间的关系是既存在密切相关性, 但又在性质与体现方式方面有所区别。目前理论界关于内部审计战略的概念界定及根据企业所处环境具体规划内部审计战略等方面系统性的研究较少, 因而, 对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相关问题的探索极具研究价值。

三、我国现代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及其规划应用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 我国在探索如何科学设计与规划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也存在着如下函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公司决策层缺乏内部审计战略意识与思维, 审计工作缺乏方向感。目前, 大多数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决策层对内审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查错防弊阶段, 缺乏集团集中统一运作内审工作的意识, 以及积极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支持与提高企业管理效能的战略性审计思维。这种观念上的滞后行为, 客观阻碍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功能向鉴证、评价、管理咨询、预警等价值增值管理功能方向的转型。

二是公司内部审计目标的设置缺乏战略性、系统性与持续性等必要特征, 不便于予以全面实践或推广应用。由于缺乏从全局管控审计工作的战略性思想, 大部分企业集团设置出来的战略目标与经营目标无法利用内部审计达到对整个集团的系统性管控要求。大部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目标的设置仍局限于财务会计是否存在违规事项方面的审查, 没能建立起可持久指引内部审计工作方向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在这种情况下, 内部审计之精髓, 围绕现代企业战略的内部控制与风险治理的作用事实上被闲置或浪费, 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单纯耗费在已有固定模式的查错纠弊审计上面, 审计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运用。

三是公司内部审计范围与领域的界定缺乏战略性目标来指导, 使得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有效提升。由于缺乏长远性、前瞻性审计工作发展战略目标及其规划, 不少集团公司内审工作性质、时间与范围常常被简单地割裂或静态考虑, 审计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审计监督与控制方面的工作目标无法到位、约束决策风险与违规行为的力度明显不足, 难以对重要业务活动与项目开展持续性地内审监督工作, 部分审计运行机制的整改与调整往往流于形式, 导致审计执业质量与管理工作质量均难以得以有效提升或改善, 无法很好地发挥出有效保障现代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

四、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构建

与一般企业相比,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客观上更为复杂、管理约束层级更多、运营活动的风险更大、管理程序的链条更长、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会更多, 相应地, 受管理层与治理层监管的对象及相关内部监督的任务也更为为广泛。因此, 公司治理决策部门应采取系统化、持续化、动态化思路优化设计其内审战略规划体系, 才能全面提升内审工作质量, 更好地满足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的客观需要。

(1)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环境分析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包括内部审计的外部宏观环境、微观工作环境和战略组合选择分析三部分。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内部审计战略分析时可借鉴使用企业战略管理中常见的模型分析法, 用来清晰地确定企业内部审计内部管控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 从而将公司的内部审计战略与内部审计资源、外部环境等因素进行有机结合, 最大程度地保障与落实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

1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目前,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主要受下列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经济贸易全球化、资本市场危机化、经营环境竞争化和组织管理复杂化及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委托关系的监督需求不断深人, 促使企业集团公司管理层面临较大的压力需要通过借助内部审计帮助提升综合管理效能、组织增加价值。法律环境。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执业工作必然会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法规的约束, 而《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的通知》、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法规对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社会环境。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与人员是巨大社会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重人情、重关系、讲面子 的社会文化环境一定程度上地制约着企业集团公司审计的发展。这种制约将严重地侵蚀着或抵消着企业内部审计法律和内部审计工作原则。此外, 内部审计一般在公司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 审计人员心理状态和职业行为势必受到企业高管层的制约。技术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人,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方式方法面临着根本性变革。我国金审工程 的不断深人, 对企业集团公司信息化条件下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也是企业集团公司内审战略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 企业内部审计微观工作环境分析

内部审计的微观工作环境分析主要是对企业集团公司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治理结构、公司战略、内部管理制度与模式、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治理结构。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存在不同的企业战略和内部审计战略与之相匹配。企业战略、内部审计战略只有与公司现有的治理结构相适应, 才能推动内部审计战略的实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不断调整优化, 必然带来现有审计监督流程和管控点不断变化和审计制度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审计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等, 而这些内容都是内部审计战略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总体战略。内部审计战略与公司总体战略密不可分, 公司总体战略制约着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的确立方向。内部审计战略既要体现企业集团战略的原则要求, 又要遵循内部审计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了明确的公司总体战略目标才能够确定内部审计战略方案的选择, 并纠正或排除那些显然偏离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

生命周期。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按照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考虑内部审计战略。如企业集团公司可以运用战略分析技术, 了解不同阶段的内部审计战略和其相关风险的关系, 合理确定阶段性审计目标及审计工作重点, 制定出与公司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战略。

内控环境。内控环境是企业管理控制行为的基调与氛围, 会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自我控制意识与内部审计监督效果。内控环境要素是约束和推动企业有序运营的软件系统, 也是其他一切管理要素的核心, 包括领导能力、员工诚信、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管理层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企业权责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控制活动是任何企业的核心, 是构成内控环境的重要因素, 必然会影响内审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

3 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组合选择分析

结合内部审计外部宏观环境分析、内部审计微观工作环境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采用分析法对内部审计自身特点、发展环境与现有水平, 科学选择如下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中的未来战略组合。组合优势 机会战略。当内部审计具有特定方面的优势, 而外部宏观环境和微观工作又为发挥这种优势提供有利机会时, 可以采取该战略, 积极主动开展全方位内部审计工作。组合优势 威胁战略。指内审部门要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回避不利情况的影响, 或减轻外部对内审工作的威胁所造成的影响, 是一种主动调整内审工作方向的转换型战略, 扬长避短, 增加沟通与建议, 减少敌意和冲突, 重在改善环境。组合弱点 机会战略。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尽管面临外部机会, 但同时存在一些内部弱点而妨碍其利用机会, 可利用外部机遇采取措施先克服自身弱点, 实现内审工作转型升级机制建设后再借助外力推进内审工作。组合弱点 威胁战略。该战略旨在减少内部弱点, 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型战略选择。由于内审人力资源匾乏, 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不强, 导致目前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效率和效果不能满足相关方的要求,企业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实施审计人员的集中调配、集约化管理等措施,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减少因内审人力资源配置不当等原因对内部审计效果的威胁。企业集团公司利用分析法选择不同内部审计战略组合的内容如图。

(2)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目标设定

结合内部审计战略影响因素, 考虑企业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的现实要求, 为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可设计成一个包含核心战略目标和具体战略目标的目标体系。

内部审计战略的核心目标。由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与公司发展目标的主要依据与重要保障, 企业集团公司总体目标及发展战略的成功与否必须依赖包括内部审计战略在内的众多战略的指导与实施。因此, 在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与约束下,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确认与咨询职能, 在为支持和保障企业价值最大化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提供增值性服务的同时, 保障自身可持续发展, 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来确定战略目标。因此, 企业集团内审战略的核心目标可确定为提升管理效能, 增加组织价值。

内部审计战略的具体目标。其内容包括始终以基本业务审计为基础, 坚持做好包括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常规业务审计工作, 促进公司基本业务的规范与秩序以公司内部控制为基础, 切实注重风险管理审计, 促进公司整体风险管理工作以提升和扩充内部审计的功能为出发点, 逐步推行战略审计, 促进公司战略管理效率提高, 实现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与经济性。概括而言, 未来我国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发展趋势与重点将是风险审计和战略审计。

(3)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的内容

内部审计战略实现需要对具体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 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战略规划资源配置策略与内容安排之中, 借助于具体资源配置策略的实施, 从而保障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的有效实现。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的内容可概括为内部审计制度规划。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构建规划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行动方案规划等内容。企业集团公司应当通过积极促进内部审计制度的规范化、系统化和专门化建设, 推动内部审计制度的持续创新, 实现内部审计的标准化管理, 以程序化的组织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为载体, 贯穿于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始终。

内部审计职能规划。根据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 内部审计部门未来可以通过由财务审计等业务审计向风险审计和战略审计实践过渡, 逐步实现内部审计职能从传统的确认职能向咨询职能转换, 从而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业务范围和功能属性, 为提供内部审计提升企业集团公司管理效能, 增加企业集团公司价值的总体内部审计战略实现提供支撑。

内部审计组织规划。其内容包括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的改造规划。企业管理层应当结合企业集团公司管理体制变化的大环境, 通过积极变革逐步改造现有不够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提升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 优化内部审计的架构层级。内部审计组织架构人员结构管理变革的规划。即对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进行优化配置, 如对内审人员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变化预测与分析等内容。

内部审计运行机制规划。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最高层次具体目标突出战略审计 , 要求内部审计从业务层面向决策层面转移, 从对单一运营过程监督逐步转向对双重运营过程管控, 并重点突出集团总部内审部门参与集团经营目标和预算制定过程, 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管理, 使内部审计运行在把握目标制定、跟踪目标实施、监督目标整改上形成联动。因此, 内审运行机制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企业集团公司内审运行机制的流程再造设计, 由战略层运行和执行层运行构成的双层级模式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构建。

内部审计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中长期的优质内部审计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使用方面的规划近期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规划。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长远目标、任务和方案, 确立公司信息化建设进程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路径等。

(4)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实施的控制

在内部审计战略实施过程中, 应当检查目标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 评价战略实施效果, 将它与既定的战略目标与评价标准相比较, 发现战略差距, 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 纠正偏差, 使战略的实施更好地与当前所处的内外环境、总体目标协调一致, 从而保证战略得以实现。内审战略实施控制应当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等三环节全过程控制

内部审计战略实施的事前控制。在实施内部审计战略之前, 设计好正确可行的战略计划在进行内审战略环境分析时, 做好有关内审工作基本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评估工作在战略目标制定时, 内审行动的主观决策要与客观分析相结合, 确保战略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容设计则需强调系统性、导向性和规范性, 保证资源配置策略的实施效果。

内部审计战略实施的事中控制。在实施内部审计战略过程中, 强调对重大内审行动决策的实施、重点审计项目进程、重要审计业务落实等方面, 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 即通过关键控制、持续跟踪、动态反馈等手段, 不断反馈内部审计战略实施各阶段的实施效果, 及时调整内外部偏差, 保证内部审计战略实施各阶段与内审战略总体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内部审计战略实施的事后控制。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层可以借助内部审计综合评价作为回馈控制的手段, 分别对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综合水平、内部审计质量和内部审计人员绩效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这些评价的结果来合理衡量内部审计战略实施的效果结合客观情况的变化,适时且迅速地修正或调整内部审计战略具体目标及支持性措施的规划方向, 以推动内部审计战略目标体系的有效实现和动态完善, 最终为实现企业集团公司价值最大化提供战略保障。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 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和90 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 年6 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 年1 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 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 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 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 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 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 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任红林。 关于起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5)。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4

摘 要 在20世纪里,西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以服务于本企业提高控制水平、实现经营目标为宗旨,不断健全组织系统,拓宽审计领域,变革审计观念,改进审计方式,整个职业的社会影响日趋扩大。本人认为,其发展状况对我国公安现役部队内部审计启示意义较大。

关键词 西方企业内部审计 公安现役部队内部审计 启示

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是指公安部审计局及公安现役部队各级审计部门,依法对公安现役部队各单位、各部门和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闪益状况独立进行审查的监督活动。这与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是相通的,因此,对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概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有益于我国公安现役部队构建有效的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系统,避免管理失控。具体说来有以下启示:

第一,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是一个隶属于本单位但又与业务控制相对独立的控制系统。西方企业之内部审计部门是本企业的一个独立于经济业务部门日常组织,对本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及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客观评价,形成信息反馈给管理部门,从而提高管理层对本企业的控制水平。而我国公安现役部队内部审计是上级对下级单位的审计,通常表现为常规审计、离任审计及专项审计,不隶属于本级单位。因此,审计关口难于前移,监督职能作用不强。公安现役部队有必要借鉴西方企业经验,部队各级均需设入内部审计部门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及综合评价,为本单位党委理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从而杜绝不规范的经济活动,提高管理风险防控水平。

第二,增加内部审计编制,提高内审机构的组织地位,内部审计机构不仅隶属于本单位党委,其负责人也应是党委成员。在内部审计制度产生的初期,企业只在总公司一级设立内审机构,实行自上而下的巡回式审计,而且内审机构一般由会计部门领导,实质上履行的是会计监督职能,其组织地位很低。为了独立、及时地开展审计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许多企业都建立了专门的、延伸至重要职能部门和国内外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组织系统,配备了数量充足的审计人员。公安现役部队经济活动具有非营利性,公安现役部队经济成果的计算具有不可计量性。公安现役部队内部审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更需要重视和日常化。

第三,要积极拓展审计范畴,突破以仅往仅审查会计及财务问题的框架,既要审计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更要审查其效益性、全局性,因此要着重抓好“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革命和经济国际化的蓬勃发展,西方国家企业不仅内部分权管理关系更加复杂,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为了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企业迫切需要对影响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一切因素都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价和严密控制。这就要求内审部门顺应潮流,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范畴,进一步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广阔领域开展审计工作,以协助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扩展过程显著体现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中。IIA1947年最初的《职责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师主要处理会计和财务方面的问题,但也可适当处理经营方面的问题。”这时,虽然强调内部审计的根本职能是审查会计和财务问题,但已抛弃内部审计师是会计监督人员的传统形象,开始涉足经营审计领域。1957年修订后的《职责说明书》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会计、财务及其他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行为”,将经营审计和财务审计并重起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71年,协会修订《职责说明书》时进一步指出:“内部审计作为对管理当局的一种服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行为。”这就将现代内部审计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大大拓宽了内部审计的作用领域。此外,1971年的说明书还为内部审计师增加了一项新的职责,即“提出改善经营的建议”,从而强调了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协会于1981年修订说明书时又更明确地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评价所在企业各方面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从增强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效能着眼,为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提供实现经营目标所需的顾问服务。从美国的实践来看,至70年代内审部门已广泛开展了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促销审计、研究与开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安全运行审计、员工行为规范审计等。有的企业内审机构甚至对环境污染、社区关系等因素对企业商业利益和持续经营的影响也进行评估,以协助本企业合理履行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据全美天然气协会和爱迪生电力协会调查,1989年美国公用行业的企业内审工作时间只有19%用于财务审计上(且还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其余时间都转向了经营审计。可见,经营审计已成为美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企业内部审计领域和内容与美国类似。在日本,由于企业强调雇主和雇员间结成利益共同体,注重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和谐关系,因而内审部门更少开展制约性的财务收支审计,而是将工作重点致力于改进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的建设性审计上。鉴于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达到的深入、广泛性,很多人已用综合审计、管理审计、“5E”(经济、效率、效果、合理、环境)审计等概念来作为内部审计的代名词,并形成了“内部审计活动范围就是公司总裁所关注的问题”的现代内部审计思想。根据公安现役部队经济活动特点及其目标,公安现役部队内部审计应突出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所谓绩效审计,就是按照经济、效率和效果三项指标,对财经活动的各阶段进行审计,从而确认被审计单位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是否合理使用,确定被审计单位运用的资源是否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成效,确定被审计单位预算、计划、方案的执行结果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所谓管理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经管理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被审计单位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改善管理,提高管理效益。一是审查被审单位决策机能是否有明确的管理目标,是否考虑了各种环境因素及是否切实可行;二是审查被审单位计划机能是否有与管理目标相适应的计划体制,有无落实计划的具体措施及计划的实现程度;三是审查被审单位的组织机能,机构职能、分工及其设置的合理性。

第四,积极改变传统审计观念,大力发展参与性审计,突出审计的服务职能。早期内审人员根据管理当局检查错弊的意图,以“猎人”的眼光强制而神秘地执行审计程序,详细地检查帐目和交易事项,最后将所发现的问题全部向上报告。审计人员因此被看成是企业内部的“侦探”,甚至“中世纪西班牙宗教法庭的裁判官”。总之,是居高临下、不近人情的角色,受到被审部门的抵触。在财务审计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种旨在揭露问题的传统审计理念和居高临下的传统审计方式还行得通。但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宽,特别是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工作的开展,这种传统的审计观念和方式就不再适宜了,无法满足管理当局的需要,必须向现代审计观念和方式转变。这是因为要有效地开展内部控制和经营审计,提供建设,就要深入调查内控制度和经营管理的现状,找出薄弱环节和经营不善之处,并寻求改进或改正的措施,而这就需要取得被审部门和人员的理解、参与和合作。正如内部审计大师劳伦斯•索耶指出:在对复杂的经营活动进行深入、全面的审计时,被审人员的技术专长和内审人员的业务专长相结合是唯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现代内部审计观念的核心是,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并将所提建议当作本部门的服务产品向管理当局积极推销。而现代内部审计方式的精髓则是参与性审计,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实际及潜在影响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热心顾问和有力助手。公安现役部队审计部门作为经济监督职能部门,具有自身经济专业优势和熟悉部队业务、贴近部队工作实际的特点。通过围绕部队工作中心和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开展审计活动,既能及时揭示部队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弊病或薄弱环节,又能肯定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因此,审计人员积极与后勤管理人员深入探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部队经济活动的效率及经济管理的效果,可以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第五,审计部门应大力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并健全审计体系,重视自身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增强审计风险意识。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十分重视对自身的组织、计划、人事和质量管理。如在组织管理方面,基本上已改变了以往仅凭企业领导口头指示开展工作的做法,而用经过董事会核准的内部审计章程来明确规定内审部门的职责、权利和目标;在计划管理方面,很多内审部门已制订了由长期战略计划(确定审计频率)、年度项目计划(配备审计资源)和项目执行计划(安排项目实施)三个层次构成的审计计划体系;在人事管理方面,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审计人员选拔、任用、培训和业绩评价的制度,保证和提高了审计人员的素质,在质量管理方面,大多数企业内审部门已建立起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一般包括项目负责人进行的现场监督、未参与该项目的其他高级审计人员进行的内部审查(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检查审计工作程序执行)以及聘请注册会计师、管理咨询顾问等外部专家对内审部门工作质量和业绩进行的独立评价。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各项素质,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是防范审计缺陷、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途径。而健全审计体系是防范审计缺陷、控制审计风险的制度保障,使职业规范真正成为衡量公安现役部队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责任的重要尺度,以明确和解除责任,规避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希森,劳伦斯•索耶.内部审计师手册.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2][美]格雷厄蒙•约翰斯.公用行业的内部审计师.内部审计师(英文).1991(6).

[3][美]劳伦斯•索耶.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国家审计

2010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颁布施行,是我们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审计工作规范经济行为,增强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法规。

《规定》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制度建设,行为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一、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其合法、合规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2】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重点在于监督、分析、评价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所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就等于在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可以及时有效的找出差距,肯定成绩,提供确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

1、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如首先必须依据上级相关部门提出委托建议后才能实施审计。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距。对于工作程序,报告内容,技术方法,责任权限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对于审计目的的不同理解,导致审计和评价的范围不同,人员轮岗时审计任务过度集中问题,诸如此类,产生的审计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2、缺乏健全的审计评价体系,项目开展相对滞后

审计涉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且应该关注到一个长期的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由于缺乏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很难系统全面的衡量一般要么就是核准数字,要么就是对被审计对象各方面都做出评价,这都会损害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同时审计一般都在离任时开展,缺乏对总体的把握,丧失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审计的时效性差,难以防患于未然。

3、组织模式单一,缺乏部门协调配合,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般内部审计就涉及财务和审计,对于审计涉及的组织、人事、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缺乏联动,尤其是计划安排是否合理、实施是否充分,报告是否工作,建议是否可行等问题。同时普遍存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如:知识面窄,技术手段落后,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综合分析能力弱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1、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

内部审计不可能独立于企业本身,但他们执行不同的审计程序,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等等方面。如果有效的制定这样的评估,使其产生良好的评估结果,就应该遵循独立、客观,并赋予一定的权限和工作应有的保密性。他们履行的审计工作必须直接面向董事会或者相关分委会的董事会。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施加的压力,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评估结果。

2、内部审计的程序控制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的管理控制的再监督、再控制,是企业内部的风险治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准确,也是帮助企业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决策的源动力。其中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程序的全面内部审计程序控制就是关键,这个控制在于监督和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数据的监控。

这种信息数据的监控首先在于技术控制,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技术控制,并且保障这种审计技术的连续性,随着企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还应建立对相关计算机数据的风险管理和审计应用控制,防范审计的信息漏洞。其次要建立能够及时修补管理控制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财务会计系统或其他管理活动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或职员舞弊等问题,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帮助管理层及时有效的完善内部控制、消除潜在隐患。此外内部审计程序控制本身也应该具备被控制和被发现机制,如通过计算机逻辑程序审计,统计学逻辑分析等方法审核审计项目的连续、完整,保障内审数据的科学合理,确保内审本身经得起审核监督。只有确实完善了内审程序的控制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才能更改和修补经济活动程序和管理控制程序,反映相关业务活动的真实、长效变化等各个方面。

3、内部审计的预判性

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是对本企业单位的经济数据的

持续监测。这种监测的要点在于围绕核心经营目标的提前介入,跟踪评估,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要把事关企业重大的经济活动、经营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即要事前及时做出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衍生预测报告,适时提供事中运行效果的评价。对采购、生产、销售、投资计划和费用预算及合同等项,在尚未实施之前,做出以是否合理、有效、真实为内容的审核评价意见。这就要求一是在时间点上要有前瞻性,内审工作要向事前跟进;二是面向企业的整体经济活动上,在全方位拓展;三是紧紧跟上企业整个经济运营活动的步骤,在全过程延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应该创造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审计工作。切实避免出现“事前不见,事中不靠边,事后瞪起眼”,充当事后诸葛亮,提供一些时过境迁,只能警示后人的“马后炮”审计报告。从表面上看,功夫没少下,好材料也没少写,但由于失去时效性,指导价值不大。这是内部审计作用发挥欠佳,久而久之,把内审工作变得有无皆可。

4、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确保内审工作高质量成果的核心力量。高素质不仅仅是要求高学历、高技能、高能力的人才,更重要是建设是否能成为单位的内审工作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职员。就是要把握是否是懂政策、会管理、务实、高效的内部审计成员。一是要建立一套动态的、例行化运作的人才考察、选拔、培养、淘汰、使用的机制,换而言之就是要建立人才的资源库、人才的区分机,人才的培训站、人才的选拔、发展、激励的机制。二是要立足本单位,事实表明单纯的通过培训活动很难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现实的生活很快磨平他们培训的精力和士气,更有效的做法是提供课堂培训的同时,让他们实际参与到各种实际工作中,接触到各类领导,可以通过轮岗、委派专项任务,边学边干。三是要坚持不断地进行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敬业精神。下决心将那些缺失职业道德、不称职的人员调离审计队伍;促使敬业精神欠佳、事业心不强、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人员转变观念。

三、完善外部审计制度强化审计行为建设

“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外部审计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虚假、欺骗行为的一个重要而系统的检查,因此起着鼓励诚实的作用:由于知道外部审计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企业就会努力避免做那些在审计时可能会被发现的不光彩的事。”【3】【4】

1、强化外部审计工作建设

外部审计的优点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不存在行政上的依附关系,不需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只需对国家、社会和法律负责,因而可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公证作用。也可以说企业通过外部审计完全可以用来证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经济活动的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运用这个审计工作,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尤其是企业的财务流程和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报告,向政府部门、企业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发出相关信息,如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知道企业的发展经营的情况,债权人了解偿债能力,中小投资者通过这些财务信息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包括是否能够赢得潜在的投资者等等。因此,加强外审工作建设是必须、必要的。由于外部审计多数属于委托类型,这也要求审计中要明确需求方和厉害关系人的具体要求,客观、公正的执行审计工作。

      2、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从中可以看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均是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门。内部审计具有预防性、经常性和针对性,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对外部审计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而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又能起到支持和指导作用。

但是对于外来的审计人员不了解内部的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在对具体业务的审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困难。此外,处于被审计地位的内部组织成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配合,这也可能增加审计的难度。因此内外审相结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在外审计划和实施阶段一定要多咨询各级内审人员,外审计划能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做出了规划,才有可能有操作性和实用性,才能对实施审计所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了详细规划与说明。从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来看,只有良好的审计计划指导审计实施,才能确保审计质量。

在收集审计证据时,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时,和同行业平均数据或者以前年度数据比较时,包括确定资产负债表时,在总体复核阶段,数据是否进行调整,还是披露,都需要和内审部门人员配合才能确定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对未来

报表产生影响等等。

3、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

外部审计中包含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一种法定的、强制的、权威的、综合的审计。而社会审计是是受托审计,不具强制性,只有接受委托后才能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但是现阶段国家审计力量有限、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专业化要求等不足,2006年审计署颁布《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在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聘请社会审计资源中的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造价师和其他行业专家等,由此开始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的形式。

四、审计促进科学发展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6

一、高科技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在现阶段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内部审计过程中受到管理意识、组织机构、管理方法等因素影响,依然存在着影响审计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风险意识淡薄,内部审计计划制定不够完善。

在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计划制定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依然淡薄,没有在审计计划中充分体现风险因素的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点:一是审计计划中缺乏风险评估、控制内容。部分企业在审计计划制定中缺乏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等工作内容,造成了审计计划不完善的问题。二是计划内容过多,影响了风险管理的进行。在现阶段企业审计计划的制定中,有些企业过于追求审计内容的详细与全面,在计划内容中罗列了过多的内容。这就影响审计中对风险因素审计工作的质量,会造成审计风险的提高。

(二)审计机构独立性差,内部审计的工作结果有待提高。

在现阶段的企业内部审计中,审计工作应该有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这是审计工作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但是在高技术企业中,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依然较差。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审计机构受到企业高层领导者、财务管理者对审计工作的制约与影响较大,没有实现真正独立审计作用。二是审计人员的组成中缺乏独立审计人员,或是独立审计人员受到的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三是部分企业甚至将审计机构设置为财务或监察部门的下属部门,严重的干扰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这些审计机构问题的存在,会造成审计工作结果中出现审计数据错误、结果误差大等问题,严重的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甚至造成审计失败的情况出现。

(三)企业审计管理缺乏整体概念,审计方法相对滞后。

在企业的内部审计过程中,整体审计的进行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可以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企业内部审计中,这种整体审计的概念依然没有得到重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在审计过程中,其主要还是依靠审计机构自身完成审计工作,缺乏企业其他部门的主动协助与参与。二是在审计过程中,依然采用事后审计的工作方式,缺乏从计划预算、设计生产、产品销售等企业整体经营过程的全面审计监控概念。特别是在审计方法中,采用的依然是落后的审计技术,难以实现整体审计要求。

二、完善高科技企业内部审计的若干对策

随着高科技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的提高,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人员结合实践内容,利用以下的对策进行了应对。

(一)不断强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中,特别是在审计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审计管理与工作人员需要在审计过程中不断地强化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以下两点:一是在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重视审计内容中的风险意识建立。利用将风险预测、管理与控制内容合理的添加的审计过程中的方式,强化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增加对风险管理内容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工作中提升风险管理审计质量与有效性,为审计质量的整体提高提供支持。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强化风险导向理念,除了可以提高审计自身质量外,还可以在企业中利用审计模式构建有效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一项一举两得的重要工作模式。

(二)以财务管理部门为核心,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在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机构的专业性与独立原则对于审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际的内部设计过程中,审计机构的建立应秉持以下的原则理念。一是以财务管理部门工作核心,确保审计的专业性原则。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其审计的内容、方法等因素都与财务管理工作有关。而在审计过程中,大部分的审计工作也由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完成。所以企业内部审计中应保证以财务管理部门为工作核心,确保审计中的专业性原则得以实现。二是做好审计的监察工作,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为了防止审计过程中企业内部,特别是财务管理部门对审计过程的影响,在审计过程中企业需要做好审计的实时监控管理。这种监控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人为的干扰因素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审计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

(三)提高内审人员能力,不断采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办法。

在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工作能力与审计办法的选用对其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审计管理者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好相关工作。在企业审计人员能力培养中,企业除了做好财务管理的人员的提升外,还应在审计人员中培养高科技技术人才为审计工作服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内部审计过程中工程技术专业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比例构成为1∶1∶1,才是企业内部审计中合理的人员比例。二是做好先进审计方法的采用推广。特别是在风险控制的审计中,企业应积极地推广计算机与网络结合的新型审计技术,实现现场审计与网络环境下的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连续审计相互补充的先进审计方法技术,为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提供有力帮助。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