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 内部审计;功能定位;前景

1我国企业新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

1.1 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

新时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其职能定位上要具备鉴证、检查、建设和评价的内涵规定。鉴证职能指的是鉴定和证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并以结果作为审计结论的重大依据。鉴证是检查工作的基础,其工作目的是确定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行为,从而确保报表的质量,通过科学合理全面的鉴证反映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绩效的报告的正确性、真实性和效益性,从而为企业履行和落实经济责任制提供合理依据。检查职能指的是依照一定标准和科学依据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和追踪,其目的是弄清事实、揭示矛盾、明辨是非、改进工作。这一定位具体包括:检查单位内部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有效性;检查各项业务和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而建设职能的实现基础是“建议”,建议是对管理上的优点予以肯定,并对管理上的缺点予以披露和指点,协助组织领导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挖掘潜力以达到预期效益。评价职能指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判和估价,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责任制度等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整体经济活动是否遵循既定的目标和决策的评价等。当然,必须有一套具有客观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来实现评价。

1.2 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定位

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实现和开展的物质组织载体。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主要包括: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心,确定审计重点,编制企业审计工作计划;协调企业与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形成围家、企业内部、社会和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共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开展资产保值增值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现代企业制度需求,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加强对外投资审计,根据董事会决定,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事前、事中跟踪审计;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力度,促使企业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实施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环境审计及人力资源审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审计重点上,以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主要内容,突出对经营管理状态的动态监督;避免投资决策出重大失误,防范投资风险;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配合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财会部门等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组织开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景展望

2.1环境、风险审计将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内容

经济活动的不断细化、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等社会问题纷至沓来。新时期环境污染等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各国政府都将投入巨额资金解决此类问题,而且企业也将逐步增加环境投入。但企业投入既要考虑成本效益,又要比较投入和税费,还要考虑企业形象。因此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对此类资金运用的效益审计。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许多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应对能力。企业内部风险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管理当局履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受托管理责任的情况进行证实评价,并提出防范、控制管理(经营)风险的建议的一系列活动。管理风险,是那些可能对战略和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事件和环境。企业随时都会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急剧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面临更多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在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转贴于

2.2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将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动向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现代企业治理的产物,旨在实现降低成本、提高审计独立性和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企业选择外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的主要原因就是它能为企业节约财务预算开支,而且外部审计人员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内部审计服务。目前,在国外已经出现了企业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外部单位或相关的专业人员来实施,即所谓的“内部审计外部化”。那么,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扮演“参赛者”和“裁判者”的双重角色,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委托关系下形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展以及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集中精力追求更具战略意义的目标,从总体上提升竞争优势。唯有把内部审计外部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这一方式的采用必将大大促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晖.解读内部审计新定义[J].中国内部审计,2003(5).

[2]侯旻.浅谈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J].经济师,2011(2).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2

前言

会计审计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基础上的产物,也是现代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常用的一种经济活动形式,对处理企业的经济事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企业经济活动中会计与审计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审计主要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在审计产生之初,审计人员主要从审查会计资料入手,对会计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审查。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审计工作已经不能与财务会计资料脱离,否则审计工作难以进行。

一、会计审计概述

会计审计是国家授权或者接受委托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济管理活动及相关材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对象不仅包括会计信息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还包括其他经济信息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审计的基本工作方法是审查和评价,即搜集证据,查明事实,对照标准,做出好坏优劣的判断。主要目标是不仅要审查评价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而且还要审查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型。

二、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缺乏独立性

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由领导直接参与管理,这种情况虽然对管理层控制会计审计部门,以及做出适当的会计决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领导直接参与的会计审计工作中,会计审计部门的地位就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并且会计审计部门执行经济活动任务的时候,还要承担起对领导的监督责任。导致会计审计工作以及审计部门严重的缺乏独立性,会计审计工作的展开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难以真正的发挥会计审计部门的只能和作用。

(二)会计审计体制存在较大的缺失

企业建立自身内部的会计审计工作机制主要的目的在于促使管理者能够自觉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也是企业内部领导阶层实施自我约束的一种经济刺激行为,所以会计审计工作必须有完善的审计制度作为保障。但是对我国众多企业的考察情况来看,企业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内部审计和职业管理双轨并行,审计部门在企业内部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并且没有完善的审计制度对其工作性质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审计部门并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所以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独立性难以体现出来。

(三)企业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恰当

企业在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目标发生了变化,但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对传统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始终坚持传统经济模式下“查错防弊”为主的合规、合法性审计,这种审计的根本是一种被动的审计方式,不能有效的对企业的领导干部的经营责任审计发挥作用。其次,审计水平的局限性,导致企业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主要局限与传统的查账方法,并没有科学、合理的审计技术评价方式和会计审计机制,难以辅助企业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目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的偏差

当前会计审计工作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工作,对会计审计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从众多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的调查分析来看,企业内持有会计审计证书的工作人员很少,并且每个会计审计人员之间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多数会计审计人员对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常识掌握不牢靠,并且不具备专业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不能独立的完成具有复杂性的会计审计工作。其次,会计审计工作与企业整体运作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会计审计工作涉及到了财政金融、经济、法律等众多领域的知识,所以会计审计人员需要具备法律、计算机、财务、统计数据等知识储备,但是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多数不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

三、解决会计审计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保证企业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会计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企业整体战略规划,拟定并完善审计计划;根据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组织进行企业各项审计,及时发现公司潜在问题和风险,提出改进意见;检查公司财务及相关部门审计意见的执行情况;负责审计过程中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跟踪监控公司的财产和资金使用情况、流程运行状况,分析资产报表,判断企业运行效率,及时发现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所以会计审计部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见,会计审计部门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只有在保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才能完全发挥自身的职能。所以企业要结合自身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构建一种新的内部管理方式,使得会计审计部门不直接接受企业领导和管理层的控制,保证运行的独立性,最大程度的提高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兼顾效率和风险,提高会计审计工作质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要想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要在会计审计工作中重视经济活动的效率,还要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风险保持较高的警惕性。企业要利用详细审计与抽样审计结合的审计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审计工作风险。传统的审计方法主要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相关的审计判断,这种单一的会计审计方法存在较大的风险,因为样本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整体经济状况。所以现代审计方法将详细审计与抽样审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现阶段科学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要注重?ο执?先进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机审计软件,可以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还能最大程度的减小误差,对企业的整体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企业要拓展内部审计范围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也在逐渐的扩大,所以企业对自己内部的部门、人员的职能划分越来越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审计范围也应该适当的扩大,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组织机构等进行监督审查,促使生产组织方式的科学性。其次,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部门不仅能够发挥对各项经济活动监督作用,还能对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所以企业应该将会计审计工作重心企业经营活动中带倾向性的、重大的问题上。企业的会计审计部门也要对相关的审计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调查,在保证数据真实的基础上做出针对性的决策,及时的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情况,与企业领导管理层形成有效沟通和协商的机制。

(四)提高企业会计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

??计审计人员的技术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所以企业在会计审计人员招进的时候要秉持严格、公正的原则,必须要求持证上岗,杜绝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其次,要做好会计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因为市场动态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也要随着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更新。最后,企业要建立会计审计人员的岗位考核机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加大针对性的培训,保证每一位会计人员都能掌握熟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保证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3

[摘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活动,目的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已成为企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重点,坐在受托责任位置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是时时感到维持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压力。面对这种形势,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和发展,通过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不仅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内部审计责无旁贷的工作使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在授权审计范围内,以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的审计行为。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6年审计工作安排及审计理论研讨等方面都把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重要位置。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求获取开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大门的钥匙,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效深入的开展。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

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离不开对企业经济效益内涵及企业内部审计一般模式的认识。企业经济效益结果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一系列财务数据,如利润额、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等,但是财务结果是企业进行战略和投资决策,完成生产经营循环后产生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产生过程覆盖了企业运作管理的全过程,与企业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是对使用资源的效益情况从不侧面的观察结果,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关注的信息是动态的是相互关联并具有传递性、循环性的,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核分析的数据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而且还需要综合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非财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才能洞察经济效益变化的内在原因;经济效益审计有时是直接的,突出经济效益的主题,有时又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优化管理流程,最终达到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点,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

(一)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

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尽管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对权责、利益的划分、制衡存在差别,但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看,都可以划分为决策、管理、作业三个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职能不同,在实现经济效益过程中的作用、贡献不同,经济效益审计把不同的管理层次作为审计对象,自然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1、决策层次

现代企业的决策包括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规模、公司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生产经营规划、计划、预算等等。重大战略决策权控制在股东、董事会及经营管理班子手中。实践证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同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否正确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联系,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应避开的领域。虽然理论上、法规上没有作出限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对决策层次进行审计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够成熟。内部审计同企业决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的决策层次信息也是滞后和不对称的,这种状态自然成为开展决策层次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然而,也不是说决策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在检查决策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审计如果发现属于决策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可以提出建议引起决策层的重视,研究有关决策的适当调整。此外,在多层级的大型企业组织中,内部审计对下属企业是否存在违规决策事项及授权范围内的经营决策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审计的。

2、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把企业战略决策和制度、计划变为现实的纽带和桥梁。在大型企业组织中,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总部各职能部门的经营管控和下属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和信息系统主要是由管理层次掌握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离不开各级管理层的智慧和艰辛、精细的日常管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对管理层次的审计中会涉及检查公司规章制度是否有效执行;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是否体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是否存在和有效防范。

3、作业层次

企业经常性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生产经营作业循环后才能产生。作业层次体现了广大劳动者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贡献。作业层次的活动同样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考量,并且会直接影响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结果。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达到增加效益的目标也主要是优化作业层次实现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许多深入细致的检查都同作业层次相关。通过对作业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去发现存在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内部控制的薄弱漏洞问题,促进完善企业的作业流程,降低作业的资源消耗,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经济效益状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审计

既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全过程的,那么对它的审计也是必须涉及多方面和全过程的,仅有事后审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

企业经济活动在事前、事中、事后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形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建投资项目为例:这种基建项目的立项,规模控制是否基于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基建项目的具体设计和投资计划是否具有经济性,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关注的重点。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检查基建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有效降低控制了基建成本,尤其是在基建项目实施、结算过程中,对工程变更项目造成的基建投资增减变化更需要严格审查,帮助企业在基建结算中核减投资成本;在基建项目完工投产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跟踪审计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益,检查项目投产后实际的市场反映和具体产出效果,看看项目的投入产出是否和计划的预期一致,具体分析影响效益结果主要因素变化,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建议。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迈向全过程的审计。例如交通运输行业中,一些企业积极开展了修造船项目、仓储、房地产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计,有效核减了工程造价、项目投资;有的直接开展了基建项目的营运效益审计,有的把基建项目完工后的效果审计称为“项目后评估,”作为制度性安排进行例行的基建项目事后审计。

当然,企业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审计并不局限于基建项目,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更是具有普遍性,一项生产经营业务的计划、实施,一个业务流程的改造、调整,都会有一个资源是否合理配置,预期效果能否实现的问题。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传递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有效运作,最终会影响到经济效益结果。即使是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也同传统的事后审计有很大区别。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鉴定评价业绩效果,可以对经济效益变化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历史水平、先进水平及本期计划进行比较,寻找挖掘进一步改进的关键环节,使下一轮作业循环时有针对性地改善薄弱环节,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的目的。

(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的经济效益审计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以财务数据为审计证据,以规章制度为衡量准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合规性审计模式。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需要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而且也需要大量非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非财务数据来源于市场客户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生产技术情况,人力资源情况及生产销售过程。这些非财务情况,会直接间接地影响财务数据的变化,影响经济效益的结果。经济效益审计不可忽视非财务数据的意义,而应该研究哪些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具有密切关系及其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例如:企业要获得更多的经营收入,一般都需要扩大业务量,业务量的扩大同稳定、增长的客户群相关,而客户的增长又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分不开,产品服务质量又同员工的素质、生产技术关系密切等等,如此相关性的因果分析会发现许多非财务性因素。可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产生的非财务数据会提供更多的分析便利,方便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的变量关系。充分重视和大量使用非财务数据进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评价,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审计应当不断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下如何选取非财务数据的规律,逐步建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相结合的系统规范。

对于难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只要能证明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也应在经济效益审计得到重视,因为这些因素的改善,最终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虽然说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但毕竟还有重要、次要之分,有直接、间接之分。相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存在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我们通常把冠以“经济效益审计”名称的审计项目及通过审计可以直接量化促进经济效益改善的审计项目归类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他同改善的经济效益有关,但不直接产生作用或难以量化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审计项目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例如,我们对亏损企业或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的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寻找扭亏增盈的措施;投资项目在进入正常经营阶段后也应当进行营运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新增投资的效益性;对基建项目成本的审计,对营运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审计,对营销收入的审计等等可以有明确的量化评价,会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也应当被看作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反之,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的审计,虽然最终会有利于经济效益,但直接的审计结果还是加强和完善内控管理,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以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为主,达到主题突出,重点突出,对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效果,这对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也不容忽视,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对企业持续稳定保持良好经济效益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以上几方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特点的讨论,我们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可以引出几点结论: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根据内部审计授权范围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

2、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高度关联性的审计。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以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辅,保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关注。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不同,其审计方法也必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特点相适应。没有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就象河上没有桥和船,光有过河的愿望也是无法成功到达彼岸的。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研究中,我们认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如何立项,传统审计方法如何改革创新,一些现代管理工具如何运用等问题是值得重点研究关注的。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立项方法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何选择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是审计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年度中实施的审计项目绝大部分是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的,是经企业权力机构或管理层批准后执行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安排也不能例外,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到常规的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

在年度审计计划中考虑安排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需要综合平衡三方面因素:其一是现有企业中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尤其要抓住本企业核心业务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效益影响大的薄弱环节;其二是企业年度重点工作中需要审计工作配合的内容;其三是可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资源,即能够胜任经济效益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力量。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有时还需要相关的工程技术专业力量参与。因此量力而行,注重审计效果,结合企业迫切需要选择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才有利达到切实帮助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目的。

经济效益审计立项时还应注意突出重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次审计不宜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当前最重要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这样审计也会更加深入细致。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可以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化,即对常规性经济效益审计作出制度安排,如基建决算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利润异常状况审计等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创新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成长性的业务之一,目前,缺乏系统成熟的经验和方法是现实。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传统的财务数据审核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必须运用创新的审计方法才能完成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运用创新审计方法是多方面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也需要长时间审计实践的摸索和积累,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宽,时时处于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限的审计资源如按部就班,事无巨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不仅难以操作而且事倍功半。现代审计倡导的风险审计方法正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首先,审计应在了解企业基本业务和管理状况的基础上,把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和对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节作为查找风险的重点范围;其次要善于捕捉市场变化,政策变化以及企业内部重大人事、管理体制、制度变化可能给经济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经济效益面临的风险及时受到重视和应对,经济效益审计也就更具有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预警性。例如,运输行业中由于燃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缩小原有的利润空间,如何节约燃油消耗,控制成本上升就成为突出的经营风险。审计不仅要掌握分析相关的财务数据,而且应了解业务经营策略、生产管理、降低油耗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控制油价上涨带来的经营风险。

2、广泛使用经济效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就像枝叶和树干的相关、鱼刺鱼骨的相关一样,也是有脉络可寻。

审计通常采用逆向检查分析的方法,先从经济效益的最终财务结果检查分析入手。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财务因素是从收入与成本两大类,收入中又有产品价格、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方式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成本也可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每类成本又有许多明细项目。审计可以从财务因素的变化中找出主要矛盾,然后顺藤摸瓜去了解财务信息背后的业务和管理情况变化,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内在原因。

对于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一般素质而言,相关因素分析中最具挑战的还是能否了解和熟悉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商业模式的特点以及各方面管理的细节。只有充分了解认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正确把握其内在的关系,真正成为“内行”,才能准确地把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又比一般外部审计更容易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长期在企业中耳濡目染,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有天然的联系,而相关因素的分析是需要在一般了解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化,达到可计量、可推算的程度。

3、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工具的运用

近年来,在企业管理学术界和实务中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现代管理工具,这些管理工具的运用对推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了作用。内部审计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的现代管理工具的运用。

平衡记分卡是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它根据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客户关系、财务结果四方面因果关系,及为企业增值的贡献路径,制定各层面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推动企业各层级协同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平衡记分卡的理念,尤其是其各关键因素的相互关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因素分析是相通的,如果企业实施了平衡记分卡管理系统,就会为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好的检查评价平台,针对既定的各关键因素指标,检查实际完成的效果,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为制定新一轮的各层级工作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市场营销营销审计市场

一、营销审计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趋势

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的思想萌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产生。195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贝・肖克曼在美国管理学会“分析和改善营销运作”为主题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市场营销审计概念。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和市场状况的巨大变化,消费者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和差异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经营活动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市场营销审计的理念被美国许多工商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所接受,开始转变传统的只关注企业利润和效率的营销理念,从战略层面系统而全面地分析检查企业经营战略、市场营销计划和组织,研讨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与得失,提出行动计划与建议.以改善企业市场营销的管理决策。这些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审查范围日益扩大,包括用户导向、市场营销组织、市场营销信息、市场营销战略及作业效率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制定了审查的具体要求,确定了审查标准并采用计分方法进行考核和评审。随着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和企业界实践经验的增长,市场营销审计作为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已成为当代西方国家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经营审计不可或缺的内容,许多企业持之以恒地坚持开展市场营销审计,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随着市场营销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及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由财务领域向非财务领域的扩大,市场营销审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制度,也逐步由营销职能部门自我审计,向内部审计、交叉审计、任务小组审计和外部审计等方向演进。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设立了与传统内部审计部门相分离且平级的管理审计机构,在其机构中另设管理审计机构或管理审计师专门从事市场营销审计职责;一些中小型企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市场营销顾问以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专家从事市场营销审计。

二、市场营销审计的内涵及特征

我们对众多市场营销审计的定义的表述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将其概括为:市场营销审计是对一个企业的营销环境、营销目标、营销战略、营销组织、营销绩效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独立和定期的审查和考核,以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范围和寻找市场机会,发现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改进市场营销工作的有效途径,提出正确的市场营销计划,提升企业市场营销业绩,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它实质上是在一定时期对企业全部市场营销业务进行总的效果评价。

根据营销审计的内涵,将市场营销审计的特征概括为:全面、系统、独立、定期等几个方面。我们认为全面性是指营销审计涉及到一个企业主要的营销活动和营销活动的全过程。系统性是指营销审计包括一系列有秩序的审计活动,其中包括企业的营销环境、营销战略、营销组织结构、营销制度、营销效率的评价等等。独立性是指营销审计应由独立于营销组织以外的审计机构来实施,以实现审计结果客观和公正的目的。定期性是指不论营销活动进展的是否顺利,是否产生了问题,都要定期进行营销审计。定期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还包括营销活动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市场营销审计的内容及原则

1.市场营销审计的内容

一个完整意义的市场营销审计,应该包括:企业的营销环境审计、营销目标审计、营销战略审计、营销计划审计、营销组织审计、营销控制审计等营销职能审计的诸多内容。

(1)市场营销环境审计。主要通过对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与微现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预测未来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抓住市场机会,减少营销风险,为适时调整市场营销战略提出审计建议。

(2)对市场营销预测和决策的审计,主要是在市场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预测结果进行审核、分析与评价,帮助企业得到可靠的预测值,为营销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市场营销决策的审计就是依据预测资料对企业营销决策的科学性、经济性,营销目标及方案的合理性、合法性、经济性进行审查、评价,并提出建议,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水平。

(3)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审计。是通过对企业所制定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和鉴定,评价其对当前和未来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施战略规划,实现所规定的目标;审计内容包括营销战略方针、营销战略目标和营销战略实施规划,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市场定位策略的适合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改进营销策略、实现营销目标提出建议。

(4)市场营销计划审计。是对计划编制的依据是否科学,方法是否合理以及计划的可行性、效益性和计划项目指标之间的平衡进行全面分析和审查。通过分析审查,比较找出差异,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计划的有效性。

(5)市场营销组织审计。是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组织在执行市场营销战略方面的组织保证程度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评价。内容包括市场营销部门的组织设置模式,营销专门技术人才的培训和激励状况以及营销组织机构的灵活性,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状况。

(6)市场营销控制审计。是对营销计划内容制定标准的合理性,控制系统组织建立的有效性,计划实施结果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评价。以检查营销活动过程中执行的业绩,分析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偏差,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行动。

(7)市场营销系统审计。是对评估企业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和新产品开发系统对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支持力度审查与评价。内容包括: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的完善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审查;市场营销计划周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等方面的审查;市场营销控制系统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效益性等的审查;新产品开发机制的审查。

(8)市场营销盈利能力审计。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本效益的评价。内容包括:企业的不同产品、不同市场、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分销渠道的盈利能力;市场营销费用支出情况及其效益;市场营销管理费用对销售额之比的审查。

(9)市场营销业绩的审计。是在营销各环节分别审计之后,对营销业绩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内容包括对社会贡献目标,市场目标、企业利益目标的审查,核实和分析.发现营销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挖掘潜力,改进营销方法,强化营销管理。

2.市场营销审计遵循的原则

市场营销审计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提高市场营销水平,改进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工具。要使这个工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具体的运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四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市场营销审计是一项全面的“审计”活动,其范围覆盖到企业所有的营销活动,只有具有全面性的市场营销审计,才能有效地找到企业营销效果好坏的真正原因。

(2)系统性原则。市场营销审计是对企业营销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诊断。只有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完整有序的分析诊断,才能检查出影响营销效果的真正原因,提出正确的营销行动建议。

(3)独立客观性原则。营销审计可以具体分为企业内部营销审计和外部审计等两种类型,但是无论是通过企业内部审计,还是聘请管理咨询专家等外来专家进行市场营销审计,都必须保持市场营销审计的相对独立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

(4)定期与长期性原则。企业必须把市场营销审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持之以恒开展下去,固定为周期性的工作,长期持久地坚持下去。

四、营销审计的程序

1.准备阶段

在明确审计目的,了解企业目标,确定审计范围、深度、数据来源、所需时间及报告的形式等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成立由企业监控职能机构和各营销功能组织相结合的跨专业审计项目组。与企业的管理层认真切磋,掌握企业营销活动主要问题,制订出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案。这是营销审计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2.计划实施阶段

收集和核实数据及其他资料,确定评价标准,查阅有关材料,安排对企业内部相关职能机构,包括顾客、经销商、供应商的实地访问,掌握确切情况。

3.审计结论阶段

主要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意见,进行书面总结,形成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回访营销组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层提交审计报告。内容包括营销审计目标的重申、营销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及营销审计人员的建议等。

第四步,即追踪阶段。主要任务是审查审计建议和意见的落实情况,促使企业贯彻实施,并在客观条件变化时及时提出修正意见。

由于营销活动具有广泛性,所以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十分复杂性,既有像营销环境状况、营销战略与顾客导向和市场驱动的匹配,促销手段的可行性、促销结果的影响率和顾客满意度等定性指标,又有像营销的盈利分析、分销渠道的效率、不同产品的盈利水平、销售队伍的工作效率和市场份额等定量指标,营销审计的结果不宜做简单的定量分析。所以,在实施营销审计的过程中,除了综合采用一些基本的审计方法外,还要根据营销审计的不同内容,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计量核对分析法等审计方法,进行符合性测试,分析、判断营销活动的有效性,找出企业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同时要求市场营销审计人员具备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精通市场营销,有较高的组织规划能力、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五、我国开展营销审计的意义与作用

市场营销审计作为现代审计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延伸,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市场营销审计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和企业战略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营销审计作为搞好市场营销工作和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和效果的重要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审计的应用在许多发达国家备受重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果说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的话,那么,市场营销审计则使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更加完善,而且又进一步推动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自上世纪80年代市场营销被引入我国以来,已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运用,在我国近3700万家企业中约7000万的营销大军,许多企业市场营销理念和策略获得较好的业绩。但是在市场竞争的宽度和深度迅速拓展,消费者需求日趋多样化,竞争环境呈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下,我国许多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要么浑然不觉、要么不了解市场变化,借助简单的广告轰炸等营销狂躁症,要么被关在生产、产品或销售导向的圈子里,不知如何去寻找公司的发展机会和途径的营销近视症。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市场营销理念落后,对市场营销的认识过于肤浅,忽视市场营销对企业战略层面的影响,无视基本经济规律,不重视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市场调查和营销组合策略的综合运用,夸大甚至神化某一营销策略的效果,导致爆炸式的增长,雪崩式的;重计划轻考核,市场营销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我国进一步认识和推广营销审计概念,探讨市场营销审计及其运用,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如此众多的企业许多公司已经死了,或者正在死亡却全然不觉。公司应该定期进行市场营销审计,以检查其战略、结构和制度是否与它的最佳市场机会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