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业职业分析范例6篇

自主创业职业分析

自主创业职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自主创业 现状分析 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渐趋饱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解决之道。在此大背景下,我院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生创业的典型。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创业情况,2011年5月,我们组织院系对学院在校的9889名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内容包括创业形式、创业行业、创业成果和存在的困难等多个方面。通过调查和分析,不仅为我院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了参考,还对促进大学生成才、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来,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包括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园,实施创业培训、资金资助、税费规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我院也不例外,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如学院专门拿出14间门面房供学生免费使用、老师提供技术支撑等,实践证明,这些政策对促进大学生创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截至5月份,我院共有69位在校学生创业,其中有14家实体经济,吸纳在校生人数115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大学生创业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为鼓励和扶持校内大学生自主创业,学院专门成立了由分管院长挂帅的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招生就业处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实行项目化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并制定了《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学校还成立了依托学生管理的自治组织――大学生创业就业协会和大学生KAB俱乐部,由学生定期组织相关创业活动,同时学院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邀请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校做创业专题报告、观看创业励志短片、组织参与创业培训等,学院也因此被、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国际劳工组织共同授予“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10年,学院在校内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在场地、政策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扶持,首批14家学生创业企业入驻,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我校大学生创业的激情,而且有部分学生在校外创办实体经济。据调查,在全校8个教学院中,均有企业在创业园开展活动,在校大学生有85%的同学表示对创业感兴趣,45.9%的同学想过自己创业,19%的同学正准备创业,1.2%的同学曾经尝试过创业或正在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有效实现了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行业对口。

大学生创业不仅能为全院营造出一种鼓励科技创新的氛围,还能直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我院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情况为例,许多大学生创办的企业既实现了专业对口,又有效激活了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使许多新知识、新技术能够迅速地把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从专业契合度看,有85%的大学生所选行业与自己的专业特长相关。据对我院在校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查资料分析,从行业分布看,软件开发和网络服务占39.8%,培训占11.32%,广告设计占4.6%,餐饮服务占3.4%,生产加工制造占9.8%,零售业占8.4%,其他占21.68%;从创业形式看,成立创业团队的占84.36%,自主创业的占11.26%,家庭成员参与创业的占4.38%。实践证明,合伙创业是最多也是最好的创业形式。

(三)大学生创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在校生就业。

大学生创业不仅能让大学生自己就业,还能带动周边一大批人就业,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创造利润、服务社会。如入驻我院大学生创业园的成诚LED设计与制作公司,从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客户定制、产品安装等各个环节,吸纳我院在校学生近20人,有力地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二、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有政府和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之路并非畅通无阻。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校大学生创业还很难突破知识水平、经验能力、创业目的、资金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瓶颈。以下是我院在校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创业环境不尽如人意。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策,各级政府、学校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依然十分艰难。其原因除了大学生自身的条件和能力限制外,国内、校内外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自主创业,而这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从本次调查来看,我院尚未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出台的创业培训、创业扶持与优惠措施等现有政策还存在滞后性,需要进一步健全。

(二)自主创业科技含量低,成功率低。

大学生在校参加的自主创业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关于高新技术的。一旦学生毕业脱离学校后,要凭个人之力创办高企业,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因为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不愿意对学生创业的公司这样规模小、风险大的企业投资。所以,大多数毕业生在创业时选择了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如餐厅、咨询、零售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先积累经验。人们对于大学生创业无疑是寄予厚望的,尽管国家出台了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选择自主创业只有11.26%。在众多的创业者中,很大一部分人都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创业不仅仅需要热情,毕竟,真正白手起家、自主创业的人只是极少部分人,而成功者更是凤毛麟角。

(三)创业目的不明确,综合素质能力较弱。

根据调查,我院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目的大致有如下几种:创业纯粹是为了赚钱的占47%,创业是为了积累经验、为了有一种人生经历的占41.5%,创业是一时冲动,头脑发热的占6.2%,具有强烈的填补市场空白的愿望的创业者只占5.3%。这说明在校大学生创业不是为了事业或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而只是为了一种经历,或是为了缓解当前暂时经济紧张的一种手段。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弱。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大多是很要好的同学和朋友,尽管他们的学历高,但是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的能力相当薄弱。另外,一些在校大学生创业者在意志品质方面的能力如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勇敢、果断等不够;实践能力、开拓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协调协作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资金与技术瓶颈难以克服。

据调查,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父母给的,二是向朋友、亲戚借的,三是创业者共同筹集的,四是向金融机构贷的。真正由政府提供的无息或低息贷款来创业的少之又少。由于资金筹集难,使得在校大学生在创业时一般都选择创业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如餐饮业、服装饰品、休闲食品零售等竞争激烈的行业。在校大学生拥有可创业技术的很少,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又得不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及时指导和支持,这样就直接导致大学生创业者在市场立足难,创业成功难。

三、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建议

为了努力促进我院大学生自主创业,必须通过社会、政府、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共同努力,努力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通过加强创业教育与创业指导等措施,切实提升我院大学生的创业认知与创业能力,进一步出台健全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不断促进我院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强自主创业教育。

高校有必要在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以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大学生创业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的体现,不仅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体现了创新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1]。因此,高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讲座教学。比如如何把握商机,如何融资,如何写创业计划,如何承受压力,等等。并且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模拟创业,实践考查公司企业的运作,进行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最后,针对创业意向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开业跟踪扶持。高校通过过程辅导和政府、社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相关难题,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二)构建创业平台,改善创业环境。

政府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主要可以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经济手段,如设立创业基金,发放创业贷款等;行政手段,如相关的行政指导、行政监督等;法律手段,如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的程序、对以知识成果出资的限制的修改、保护知识产权等[2]。在努力落实现有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有待根据大学生创业实践出台符合当地的创业政策,努力从开办创业园区、政策场地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并确保落实,以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

(三)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高校需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其次,要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最后,要培养创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能力[3]。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另外,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包括自立、自强、进取、意志、创新等。再者,还需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当前,同学不断投身实践并小获成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学子尝试创业,创业已经成为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方式和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相信只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高度重视,学生不懈努力,大学生自主创业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而日趋成熟,也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储亚平,常敏.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探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3).

自主创业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教育就业创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01-0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是其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就业问题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紧密联系,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合理性的一个尺度。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教育内容由理论研究向实用技术转变,社会用人由文凭标准向技能标准的转变,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大幅度增加。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敏感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更是高不成低不就。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窘境及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失调状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偏差以及正确引导的问题让我们就业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

一、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变化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变迁过程是一个逐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自我国高职院校设置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就业失落阶段:上以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设置高职教育体系,一大批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学历为专科,由中等职业教育转向高等职业教育,这一阶段的毕业生就业时段恰恰是我国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毕业生就业求职时,往往受到学历限制被拒门外,他们感到就业竞争力弱、前途渺茫,对就业前景有失落感。在这一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第一,在择业倾向上比较被动。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毕业时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选择自己的就业去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及教育部门对毕业生的职业教育的指导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想的宣传主要以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等精神为主。第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政治化为主,对自身应得的利益缺乏应有的关注。第三,在择业意向及社会分工的评价上,倾向于重政工而轻农商。

择业主动权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企业得到了扩张和发展,它们开始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也大量需求和吸纳高技能、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掌握行业技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选单位、选岗位,掌握了择业就业的主动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了信心。这一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择业标准更多的关注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的能力与兴趣。第二,就业去向上趋向于多元化,同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联系紧密,专业的冷热没有绝对化的标准,已经由“重工轻商”转变为“工商并重”,同时各种服务行业也成为毕业生的热门去向。第三,就业、择业、创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规模逐步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越发严重,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再简单追求毕业求职中的一步到位,而是边走边看,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很多毕业生已经从被动就业转向了主动创业。

调整适应需求阶段;2008年全球经济危体以后,我国企业结构和发展方向都作了很大的调整,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由使用学生的观念由打工转向了提高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创造剩余价值方面,开始招聘一些既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又掌握相应技术水平,既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又有较高的自身素质的大学生,于此相对应高职毕业生也要调整适应这种需求,把自己的就业理念转变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方面来。

二、就业创业路径分析

(一)立足现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理念上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大众化教育的大环境及现实经济背景,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的特点和现状进行辩证分析,以客观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特点,找出其存在的误区并分析存在的原因。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存在的误区进行。着重分析在当前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中存在的脱离实际、过高要求、幻想就业等就业理念误区进行分析,探析就业理念误区将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并对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源进行挖掘。(2)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析在大众化教育和经济危体复苏后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转变,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并对就业理念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3)建立适当的就业理念的认知标准。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大众化教育和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认清形势、形成适当就业理念或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宏观的经济社会环境,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紧张是相对的,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只要高职生努力学习,丰富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特点的职业岗位,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树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二)加强毕业生就业理念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1)在就业师资建设上,加强就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让教师熟知就业和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内容。(2)在就业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形成就业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增加就业创业实用技巧的课程及,从未来社会每个人应得到的个人事业心、职业操作性、开拓技能型为基本框架,把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即:通用(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就业创业教育特色课程,同时,在有专业设置的前提下淡化专业设置,注重通识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社会通用的、复合型的、实用性的社会实用型人才。(3)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高职院校大多都具有鲜明的行业和地区特点,因此,要紧密结合自身的行业优势、地区优势、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紧紧抓住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之要求,培养大批促进当地经济和行业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同时以就业创业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实干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个性潜能和主体性,通过多种形式、多方位、全过程的学习、实践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成为相对比较专业的、具有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使高职院校成为培养一线工作和创业人才的摇篮。(4)在高职生的培养方式上,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创业禀赋挖潜的关键在于提供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及培养就业创业技能,因此,既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体结合,依托就业实践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强化大学生就业实践、创业实训活动,又要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三)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转变就业理念及就业创业配套体制的研究。就业理念的形成是受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因此要从根本层面来解决就业理念的问题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综合配套体制。就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最终需要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得以巩固和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中,宽松的就业环境,充分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形成高职院校、国家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联动体制,使就业教育得以有效施行。

国家和社会要建立政策和经费保障体制、提供实践平台和提供舆论导向。(1)通过制定推行就业的扶持措施和政策,为就业提供相应的制度保证;在政府的主导下创设非政府的行业或区域性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联盟,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基金,为提供高职生就业的企业在税赋减免方面给予优惠、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者直接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2)可以简化大学生创业的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并对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3)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全社会为高职生就业提供帮助,同时,通过社会舆论也使大学生认清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使大学生认同其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创业的理念。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就业教育的指导体系、实践活动体系和激励体系,这是就业教育的关键。(1)通过在高职院校间开展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2)通过建立指导体系选拔本校就业的指导教师或者聘请社会优秀人才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特别注重调动教师在就业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通过实践活动体系开展科技创新和经济管理活动,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活动。(4)通过公平竞争、绩效评价、奖优汰劣等体制,把指导学生创新与 “产学研”有体结合起来。(5)通过激励体建立配套的激励和淘汰制度,提高大学生参与就业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并通过就业创业活动来发现和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为具备创业禀赋的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持和资金支持。

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基地,由企业的从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理念、就业技能、创业素养、创业过程等方面的指导;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体制,校企对接、创设订单班等。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要正确而顺利地推动他们的就业创业工作,是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责任所在,学校、国家和社会、用人单位都应该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服务,使高职毕业生能够在和谐的环境内顺利就业。

自主创业职业分析范文3

1、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的情况分析,对学生进行学校、专业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职校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识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素质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巩固专业思想,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2、以调查、测试及在生活中发现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其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和就业方向,主动发展自己。

3、对学生进行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创业的意义,了解创业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在步入社会后真正成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代新人。

4、培养学生毕业时能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体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最终实现就业。

5、及时向毕业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并向社会推荐学生就业。同时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就业情况和职业适应情况,从而适时、适度地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

在职业指导课程构建过程中,需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落实和实现以上目标与任务。

二、职业指导课程构建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的实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和兴趣点。主要是指适合学生需要,满足学生要求,解决学生实际等。做到既有理论的分析,又有思想的教育;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现实例证。课程体系要避免面面俱到,无所不包,也要避免只注重某几个问题,或某一阶段的指导内容。要注意充分发挥职业指导课程独特的教育作用。

2、针对性原则。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是实用性的进一步深化。它是专指职校学生这一层,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理想、做人、创业、求职和就业等问题,并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3、阶段性原则。内容体系的阶段性、层次性,是逐步完成职业指导目标与任务的客观要求。这主要是指课程如何设置,具体指在每个年级实施的主要内容、完成的主要任务、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进程,不同时期的需要和困惑,分别进行指导,不能笼统集中在某一阶段完成指导内容。

4、系统性原则。内容体系的系统性,是学生得到全面指导的重要保证。它主要指职业指导课程的完整、有序,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它不仅要求每个年级的指导内容要科学合理、自成一体,而且要求各年级指导内容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三、职业指导课程构建的内容体系

1、一年级“择业指导”内容及分析。一年级学生从普通中学进入职校,是人生一次重大转折。此时,大多数学生对职校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学习,不知如何走好三年职校之路。虽已选定了专业,但并不一定了解它、热爱它。对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因此,职业指导应从学生一进校就抓起。在构建“择业指导”课内容体系时,应首先采取对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找到学生“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由专业学系就业负责人和职业指导专职教师分别进行指导。

一年级“择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重点应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做好职业准备。这样才能为今后创业、就业教育打下基础。“择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有:认识专业,热爱专业;认识职业,寻找职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2、二年级“创业指导”内容及分析。“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个人开辟新的生活道路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有利于社会,有益于人民,而且还有利于劳动者本身的发展与完善。把“创业”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是时展的要求,是学生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创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就业思路,提供了广阔的成才天地;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和市场已不可能再给学生一个现成、舒服的职业,学生要靠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谋取职业,谁愿创、敢创、会创,谁就有出路。然而,由于当前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磨炼的机会较少,不愿、不敢、也不会去创业,对今后就业,更多的是想得到父母、亲戚、学校的帮助,严重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据调查统计,职校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的占62.9%,不知道今后如何创业的占91%。因此,在二年级进行创业教育十分必要。重点应放在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品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能力的形成上。“创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应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

自主创业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设计艺术 高职毕业生 自主创业

[作者简介]庞映平(1958- ),男,四川射洪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四川 都江堰 611837)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9SA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89-02

一、自主创业是时代对高职设计艺术毕业生的要求

1.应加强高职设计艺术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自主创业是今天高职艺术设计学生成才的重要方式。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将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让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不仅具有成功求职的能力,还能具有为自己创造工作岗位的能力。

据我调查,我院2010届设计艺术专业应届毕业生有创业意愿的占16.5%,但真正去创业的人没这么多,创业成功的就更少。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和家人对毕业后自主创业观念的羁绊和自身知识技能和实际运作经验不足。学校要加强高职设计艺术学生的自主创业教育,让他们有创业意识和具备创业能力。

2.时代为高职设计艺术毕业生自主创业创造了机遇。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着较好的社会环境。为促进就业和社会发展,国家热情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为毕业生创业制定了具体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时代呼唤创业精神,自主创业已经具备了诸多的机遇。

就职业世界本身来看: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市场变化无穷,人们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新的职业在不断产生,由此带来社会的生产、服务在内容、方式和手段随时发生变化。这给毕业生创业打造了更多的平台和生存发展空间;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和文化氛围的提升也给高职设计艺术毕业生自主创业增加了机会。

就自主创业风险来看:创业所需的信息也快捷多了,使创业从投资到回报的时间大大缩短。学设计艺术的毕业生多在第三产业创业,比之过去传统的一、二产业投资相对小,回报快,风险更易掌控。

就创业的融资渠道来看:有抵押贷款、创业贷款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有的地区政府有关部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金和小额资金担保,有的地方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有的行业几乎不需要占有资金,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毕业生在室内装饰行业创业,合同签订后的预付金可以请工人,利用在设计公司打工建立的人脉在材料商那里赊销部分材料,就可以正常运作了。这是设计艺术高职毕业生创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我院毕业生创业有多个这样的先例。

3.中国社会需要高职设计艺术的大学生自主创业。21世纪是一个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需要有更多高职设计艺术的大学生创业。

二、高职设计艺术大学生要学习创业知识

1.何为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企业组织,从事有偿经营,创立新的就业岗位。目前,设计艺术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从投资、营运模式、风险及责任、利润及税收角度有:一是自然人的个人独资企业;二是合伙企业;三是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

2.了解创业的类型。自主创业的类型很多,艺术设计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个人优势上讲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用自己学习的技术创业。设计艺术高职毕业生本人在某专业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技术特长,利用技术专长开发产品、办经营性公司。大家可用智力、技能换资本,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工艺、创新能力和思维,寻求创业合作。

第二,应用他人的技术创业。毕业生可以根据本人对行业的了解和热爱,用具有的一定的管理知识和在企业运作、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想法,引进他人的技术自主创业。还可以与掌握相关技术的同学、朋友、亲戚搭档。亦可以直接引进项目、加盟或开连锁店等应用他人的技术方式创业。

第三,应用创新思维创业。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有创造新事物或发现解决新问题的手段和方法。要创业就要有创新思维。在我们的一部分学生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确实不怎样,但出去之后创业较成功。因此我们有的专业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同学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努力,找到自己的个人素质优势,创业就有机会。

3.了解国家对创办私营企业的有关法律规定。设计艺术高职毕业生一般都是从创办个体经营或小型私营企业开始的。因此,有必要了解国家对创办私营企业的有关法律规定,熟悉取得经营资格程序和筹措资金渠道,了解经营经验和原则,防止违规操作。为促进就业和创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家要去了解和学习,争取政策支持。

三、高职设计艺术大学生要加强自主创业能力的锻炼

1.创业者最重要的是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自主创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高职毕业生创业一般是从小公司开创,小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小,生存发展更需要有良好的经营管理。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知识和技能外,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行业的基本运作方式和方法,学习管理知识,学会搜集信息、处理资源的能力。

2.积累自主创业的经验。学生长期待在校园里,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特别是市场开拓、企业运营实践。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去企业打工积累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请专家和有经验的企业家进行必要的专业指导。我们立志创业的毕业生还没有创业经验,缺少创业资金,最好先加盟与自己创业目标相关的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筹措和积累必要的资金与人脉后,待时机基本成熟时再独立创业。

四、高职设计艺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准备

1.精心选择创业项目。选择拥有良好市场前景适合本人的创业项目。高职设计艺术创业者要在行业中从市场供给缺口、社会的生产与消费矛盾等问题分析入手,采用科学方法,从中开发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拥有良好市场前景、具有现实可行性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相符合的创业项目。

第一,可充分运用有关项目信息资源系统来寻找项目。年轻人的优势就在一个“新”字,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的新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会出现一批新的产品和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与突破又会使生产工艺和设备发生变化,这些方面最能适应的是我们有现代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大学生。

第二,设计艺术行业的高职毕业生创业不可选择科技含量太高的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创业往往需要大笔启动资金,集中高素质人才,营运成本高,创业风险和压力都很大,容易失败。可寻求人们生活中低端一点的需求方面起步,逐渐发展。还可选择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地区特色、选择市场急需产品。

第三,不可在规模上贪大求全,可以先选择个体经营起步。个体经营的最大优势是规模小、灵活、主动性强、能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生产经营。选择国有和集体大企业不好经营和经营不好的中小项目,选择有实力的老板们不太愿意经营的方面起步。

2.认真选择创业环境。第一,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都与创业的成败有关。艺术设计行业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文化风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消费心理等因素有很大的影响,不能忽视;经济环境中创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员状况、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原料、能源交通等因素对我们的创业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创业微观环境分析。企业竞争环境,比如竞争对手的分析、自己的竞争能力、技术水平、市场占有份额分析、产品价格和生命周期的分析。还有本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环境等对自己的创业影响较大。

3.仔细进行创业构思。不要因一时热情匆匆上马,要有创业构思,创业的机会来源于创业者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注意识别信息的可靠性,千万不要凭一时的冲动和热情。在创业前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减少风险。创业灵感是长期的生活积累和苦苦创业“构思”出来的。在自主创业中要有良好心态,应先深刻了解市场和自己,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切忌好高骛远。

4.选择合作伙伴。如果与别人合作创业,合伙人很重要,我们的毕业生喜欢与自己的同学一起创业,但我认为,为了形成优势互补,最好选择与自己不同专业的同学,选择与自己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一起合作,如果有经济实力和社会人脉丰富的人与你共同创业,你成功的把握会大得多。

五、高职设计艺术毕业生创业的心理准备

据有关方面调查,大学本科生创业的比例不如高职专科生高,专科生的创业比例不如中学生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业观念的问题。据调查许多学生的家长更希望他们的子女找个好单位和更加稳定的工作或者再升学,对自主创业抱有偏见,好像找不到岗位才单干,可见传统的就业观念和世俗的成才观是创业的很大阻力。创业者应善于进行独立的选择,不受传统和世俗偏见的束缚及舆论环境的影响。

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有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挫折,创业有成功也有失败。用平和心态面对创业初期的艰辛,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只要有爱心、决心、信心、恒心和专心,有强大的精神能量,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

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自主创业,如果创业不顺,要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调整。如果是自己对创业缺乏了解而盲目介入,自己又确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克服,那么也不要偏执,可以选择在别的岗位上创造业绩而放弃自主创业,不要有自卑心理,以妨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冯俭.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EB/OL].,2009-09-25.

[2]李家华.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自主创业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策略

随着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和职业岗位的更新变化,人们越发认识到高职生创新创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要求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为主,还应包括来源于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化资源,要求教学方式从集中性教学讲授转化为多元化个体性学习。高职教师要重新建构教与学的互助互动关系,翻转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为主和教师引导为辅,优化组合课程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设计,凸显高职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那么,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高职生所具备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就自然而然地被培育出来。

1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课程课堂教改的必要性

1.1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的专业特性所需

从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的教材内容来看,重在阐释面向市场营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性营销手段及技巧,显而易见,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的专业技能性要求比较高,要求高职教师应该根据市场营销领域的现实状况和实际性营销问题来升华教材内容的讲授,从而拉动学生以课程实践活动来创新性发展学习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我们的高职教师还不能站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本然性方面来建构自我的教学模式,而是围绕着教材进行机械化地教学灌输讲授,这势必不利于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效率,也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因此,需要高职教师以市场营销课程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以为依托,创新教学模式,以尊重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实践操作性。

1.2高职生渴望提升自我创新技能素养的个体性诉求

从高职生的成长背景来看,他们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应用而成长起来的新生一代,他们头脑灵活,善于接受新事物,更善于动手操作。因此,高职生面对市场营销领域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现有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过于侧重于市场营销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认知,根本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市场营销课程学习归根到底在于助推高职生在市场营销领域谋求一职,以凸显高职生的自我人生价值。这导致了高职生对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厌烦没有学习兴趣,而营销案例分析又缺乏一定的技能支撑而跟不上思维认知和学习进度。因此,需要高职教师全面贯彻教改,以高职生的个体性学习差异为立足点,结合当下市场营销领域发展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实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由高职生主导性学习,促使高职生个性化多元发展,更有针对性地提升高职生的营销实战技能和创新意识。

2基于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职市场营销课堂教改策略

2.1创新创业视域下,引入与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紧密结合的课堂教学策略

对于高职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就需要高职教师重在引导他们的发散、探索、思考和质疑等思维和精神。在市场营销课程课堂教学活动中,高职教师要变讲为问,变传授为启发,并尊重高职生的不同观点和想法,从而盘活课堂教学氛围,形成带着疑问点去挖掘课程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有助于高职教师在教材的重难点以及思维拓展点设置发问点,启迪高职生进行积极探索、谈论、争辩,达到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最终促使学生通过自我获取知识认知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究力,那么,这就自然而然地逐渐培育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和敢于突破的学习能力。例如,针对如何成功市场营销的这一课堂教学活动时,高职教师并不急于按部就班地进行教材知识讲授,而是以一个实践案例的形式把教材知识点囊括进去,拓展了教材内容讲授,要求高职生具体地解读案例中所展示的材料线索,组织线索进行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规划自我的认知见解,显然,这一教学模式不是由教师把结论或者答案直接灌输给予学生,而是由教师设置发问点以启迪学生去自我探索自我认知。最终,这样主动追问和主动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把高职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创业潜能挖掘出来,唤醒了高职生的自我教育、创新意识,进而提升了市场营销综合技能。

2.2创新创业视域下,高职市场营销课程课堂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策略

首先,课前自主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理论知识和结构就具有很大的层次性和综合性,这需要高职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一切信息技术支撑的平台和渠道以及市场营销当前的现状根据课程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以便于高职生把课程课堂学习真正当成自我的学习,通过自我动手操作和亲自体验对市场营销教材内容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和认知,进而形成一种有别于教材内容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点子。这就需要高职教师以微课形式提前把所要开展的市场营销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对高职生进行指导,让高职生以市场发展的动态、主流营销热点、市场营销的潜在发展动力为依据,进行市场营销产业调查问卷和计划书制作,这样创新性课堂自主学习模式,就引导了高职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研究和探究市场营销行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与自我市场营销认知结构形成对比,进而提升自己对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认知,且形成不同的见解和思维。其次,课堂协作分工。高职教师先按照一定的男女生合理比例和学习能力差异分配建立学习小组,并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工具把市场营销教材知识点、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结构、解决任务、案例分析等一一展示出来,指派一名综合素养能力高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并进行相应的学习任务分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小组内每个学生都领到了相应的学习任务,这就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一个高职生针对每一个小组所分派的市场营销剖析案例中所展示出来的,诸如营销专综合技能、需要注意的事项、可行性的创新性市场营销策划案、市场成功营销所具备的主客观要素等进行了深入性解读和分析,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交流意见,进而形成小组的系统性案例剖析和创新性市场营销规划案,显然,这不仅提升了高职生的交际交往沟通能力,而且也凸显了高职生本身就具有的自主学习性和能动创造性,更潜在地挖掘了高职生的创新素养和自主创业意识。再次,评价反思。高职教师对每一个合作探究小组进行客观性综合评价,在评价中教师注重以赞扬和鼓励为主,以建议为辅,同时,高职教师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工具把每一个小组所承担任务的参考性答案给予学生展示,以便于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实践化,促使高职生形成参照和对比,接受最新的前沿性观点、市场营销管理策略和实践性应用,认知到自身在市场营销课程学习上的不足和思维认知偏差,进而对自我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有一个总体性的规划和具体性努力方向把握,最终有助于高职生在市场营销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最后,精心布置课后任务单。课堂教学活动的完毕并不意味着课程教学活动结束,这需要高职教师精心布置课后任务单,以形成任务驱动效力,引导高职生有自主性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任务进行素养提升。例如,高职教师综合考虑每个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设计了只有方向不限制条件的“自拟调查市场营销项目的调查表”,这就在培养高职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2.3创新创业视域下,拓展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策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高职教师要认识到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是深化高职生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的源泉和动力,只有高职教师把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向课外实践活动转移,才能够引导高职生根据市场营销领域发展的现状、工作拓展、新情况、职业岗位更替等,进行有选择性有侧重性强化自我专业技能提升和创新创业思维培育,才能够促使高职生一毕业就能马上适应现实岗位的需求进行个体价值凸显。因此,高职教师要拓展和延伸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比如:高职教师以市场营销主流发展趋势为主题让学生深入市场各个行业进行调查问卷制作,并综合分析调查问卷形成市场营销实践问题报告和策略应对建议;高职教师与公司、企业和各个卖场等建立实践活动合作关系,向高职生提供职业实践岗位,以便于高职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以真实的市场营销需求为推动力来提升高职生的创业技能和创新工作思维;高职教师以团委组织为主导、以市场营销专业班级为辅助,开展诸如“市场营销策划案大赛、市场营销经典案例分析谈论会、市场营销职业人素养技能大赛、市场营销创意大赛”等校园课程实践活动,促使高职生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开展实践活动,来加深他们对市场营销调研能力的理解和应用,进而提高高职生对市场营销发展动向的把握和实际操作技能。

3结语

毋庸置疑,高职教师深化市场营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是高职教师站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上进行的教学模式探索,也是高职生渴望个性化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的个体性诉求,更是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现实性要求。只有高职教师基于市场营销本质性课程特性和当下职业人才的标准视域下革新教学模式,才能够深挖市场营销课程的教材内涵和实践活动主旨,才能够有力地提升高职生应对市场营销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市场营销问题的综合应对能力,最终有助于推动高职生向市场营销领域顺利实现就业。

作者:鲍娜 单位: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晓娟.基于“慕课”的高职课程改革及教学评价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4).

[2]李新良.关于实施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23).

自主创业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双创”教育;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专业门类已经达到了40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2013年)》指出,要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可见,提升职业胜任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目标。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中,以工程硕士规模最大。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校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的教育行为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作为学校教育行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双创”教育除了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意向和行为产生影响外,还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产生影响。从“双创”教育的本质看,其目的并非直指创业,而是针对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毕业生实际就业贡献极其微弱。在上述背景下,探讨“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关系,确立“双创”教育不同维度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为高校借助“双创”教育平台提高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提出一些有益参考。

一、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回顾

本研究采用的“创业教育”概念,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高校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1][2]自我效能感采用的是Bandura的定义,即“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3]业胜任力采用的是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冰山模型,即人员个体素质包括冰山以上部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包括“冰山以下部分”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4]关于“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职业胜任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研究中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梳理如下。

1.“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

“双创”教育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及模拟实训等教育环节,这些将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等方面都得到提升,进而对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起到促进作用。“双创”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是提升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5],“双创”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高校的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6]。现有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双创”教育对大学生部分就业能力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探讨,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从“双创”教育视角对职业胜任力的实证研究。

2.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

关于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的关系,现有研究没有直接的成果,但有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且会确立较高的目标。相关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相关系数为0.256。[7]通过研究发现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与大学生成功就业呈正相关[8],Fugate通过研究认为就业能力会受到自我效能方面的影响[9],Lorraine Dacre Pool和Pamela Qualter通过研究认为情感自我效能感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10]。

3.“双创”教育与自我效能感

高校的“双创”教育主要从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导师指导等角度来开展,参加“双创”教育活动的大学生普遍会在创新创业知识、技能以及实训环节对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更加有信心。虽然现有文献没有“双创”教育对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如实证结果表明,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教育学习高度相关[11];各类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4.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以往研究中关于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探讨不乏可陈,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如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2];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意向与人格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3]。在工作绩效方面,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风格与团队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14],自我效能感在辱虐管理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辱虐管理对周边绩效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15]。基于此,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是值得验证和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假设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可以归纳出,“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双创”教育的开展对职业胜任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积极心理学重要研究范畴的自我效能感在就业能力和工作绩效方面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前述相关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但由于以往研究并未同时关注“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对此加以验证。

本研究认为“双创”教育和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具有积极影响。其作用路径主要包括三种:(1)“双创”教育显著地正向预测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即“双创”教育效果越好,职业胜任力评价越高;(2)自我效能感显著地正向预测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即自我效能感越高,职业胜任力越强;(3)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即“双创”教育通过自我效能感发挥其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作用

1.初始量表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中“双创”教育量表的编制以已有研究中关于“双创”教育的梳理为基础,并参考朱红和张优良对创业教育类型的界定[16],同时将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结合,以认知―行为―反馈为依据,将“双创”教育初步划分为认知性“双创”教育(认知)、模拟性“双创”教育(行为)、实践性“双创”教育(行为)、反馈性“双创”教育(反馈)四个维度,共包含15个题项;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共包含10个题项;职业胜任力量表参考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将职业胜任能力划分为技能、知识、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七个维度,并根据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的就业特点对题项进行调整,共包含24个题项。研究利用Likert 5点量表对各变量进行测量,所有题项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按照“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别给予1~5分评价。

2.正式量表确立与信效度检

由于自我效能感量表(GSE)在实践应用中已经非常成熟,因此该量表不需要进行信效度检验。而“双创”教育和职业胜任力量表虽然也在实际研究中得到过应用,但由于本研究中对于“双创”教育和职业胜任力量表的个别题项做了调整和重新设计,因此在量表正式使用前发放了200份问卷进行信度测量,并试图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最终的保留题项和主要维度。

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双创”教育、职业胜任力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926和0.914,说明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同时,进行取样足够度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表明,两个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915和0.924,Bartlett检验值Sig.均为0.000

2.样本选取

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采用分层随机混合抽样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6所高校的工科专业学位二年级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分布于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问卷一部分采用纸质问卷,一部分采用问卷星平台,共计发放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0份,有效问卷率为93.9%。

在全部有效样本中,男生680人,占55.7%,女生610人,占54.3%;“985工程”高校405人,占33.2%,“211工程”高校392人,占32.1%,普通高校423人,占34.7%。

3.模型构建与拟合度检验

由于验证性因素(CFA)模型主要是用来评估观察标识是否能按研究设计对潜变量进行测量,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作用,故采用AMOS22.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首先,根据H1假设构建“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正向影响模型,即模型1;根据H2假设验证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正向影响模型,即模型2;根据H3假设验证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模型3。

本研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MLE)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一般来说,CFI值大于0.9,SRMR值小于0.05可以认为假设模型与研究数据的拟合程度比较好。在本研究构建的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CFI的值均大于0.9,SRMR的值均小于0.05,这说明两个构建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模型构建效度较高。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分析

以“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为变量的结构模型(模型1)结果显示,“双创”教育中四个潜变量认知性、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63、0.321、0.683和0.425(p

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分析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模型2)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路径系数为0.385(P

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模型3)结果显示,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路较凳为0.683(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试图验证“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并探寻影响机制。为此,研究首先界定高校“双创”教育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结构;其次实证分析“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影响;最后验证和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校“双创”教育由认知性、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四个维度构成。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并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实践性“双创”教育对“双创”教育的方差贡献度最大,为23.82%,说明在实践性活动是“双创”教育最关键的部分,其次是模拟性、反馈性和认知性“双创”教育,方差解释度分别为19.66%、17.66%和10.00%,这说明较之其他几个维度,认知性教育对“双创”教育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第二,“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具有正向影响。在四个因素中,实践性“双创”教育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0.683;反馈性“双创”教育的影响超过了模拟性“双创”教育的影响,影响系数为0.425,这说明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模拟性“双创”教育的影响系数为0.321;认知性“双创”教育的影响最小,系数为0.263。四种“双创”教育方式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反馈性、模拟性和实践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这验证了爱德加・戴尔有关学习效果的理论,即学习效果在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等传统方式下,只能保留30%,这解释了认知性“双创”教育直接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可以保留50%;而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这种学习可以保留90%,这部分解释了其他三个维度“双创”教育直接影响较为显著的原因。

第三,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用。研究发现,“双创”教育的四个维度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模拟性、实践性、反馈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自我效能感在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用依次为0.065、0.094和0.088。自我效能感在认知性“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由于它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作用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实现的。

(二)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从“双创”教育的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如下建议。首先,高校应重视“双创”教育对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开展“双创”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还比较低,因此各高校应主动调整思路,更大程度地发挥“双创”教育的普适价值影响,即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具体的工作思路中,应首先将“双创”教育纳入到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必修环节,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教育活动服务,进而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发挥正向影响,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活动为就业服务。

其次,高校应着力发挥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促进作用。现阶段高校普遍开展的“双创”教育大都停留在认知性教育层面,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然而本研究显示,认知和模拟层面的“p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较之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要小得多。目前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活动缺乏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有效匹配,大多表现为营销的创业形式,科技创新的比例较低,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制定不同的教育实践计划和创业指导。[17]另外,由于高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和校外人员的有效激励,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组建尚处于半民间状态,完全凭着教师和校外人员的热情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缺乏规范性。鉴于此,高校应调动和挖掘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展实践性“双创”教育活动的平台,同时应高度重视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中的正向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学术和企业导师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高校应重视自我效能感在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并通过提升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其职业胜任力的提高。Bandura(2001)在《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中提到,人们关于自己才智和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18]因此可以通过对上述四种信息源加以强化来促进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进而提升其职业胜任力水平。尤其对于认知层面的“双创”教育而言,因为自我效能感在其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积极作用中发挥了完全的中介效应,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而发挥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讲座以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积极影响。

(三)讨论与思考

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仅为揭示当前如火如荼的“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机理,并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创新创业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没有对可能影响“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关系的其他前因变量、中介变量加以探讨,将在后续研究中持续深入地对现有研究假设和模型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提高提供更多实证研究结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96-100.

[2]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100-107.

[3]周必或,池仁勇.大学生创业学习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0-85.

[4]DC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5]周曼,等.“双创”教育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基于江西五所高校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9):89-95.

[6]张鹤.高校“双创”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7]马永霞,梁金辉.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49.

[8]王运敏,魏改然.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86-89.

[9]Fugate M.,Kinicki A.J.& Ashforth.B.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38.

[10]LD Pool,P Qualter.Improv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Self-efficacy Through a Teaching Intervention or University Students[J].Learn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22(3):306-312.

[11]周必或,池仁勇.大W生创业学习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0-85.

[12]陈静,李卫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5):106-110.

[13]孙杨,张向葵.大学生创业意向与人格关系中创业自我效能感作用的路径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6):806-812,818.

[14]方阳春.包容型领导风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基于员工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14(5):152-160.

[15]颜爱民,裴聪.辱虐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管理学报,2013(2):213-218.

[16]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2(6):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