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培训范例6篇

测试培训

测试培训范文1

一、首先认真学习国家和地方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没有理论作指导,实践将会失去方向。学校是普及普通话的基础阵地,学校普及普通话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普及和提高全社会普通话应用水平的根本途径。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普及普通话,实施社会用字规范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我积极学习理论知识,精心准备推普的各种培训和测试工作,视推普工作为己任。在每期普通话培训班上,将党和国家政策深入浅出地宣讲出去,使其深入人心,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了较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

二、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我对语言文字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宣传带动群众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工作认真,勇于奉献;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我主持或参与了学校及乡镇推广普通话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建立健全各项相关规章制度,措施得力,责任到人。在推普宣传周活动中,印制发放推普宣传资料,编制学习自测试卷,组织全员学习,进行培训。

三、搞好普通话培训。要想大面积地提高普通话水平,只训不测,力度不够,普通话难以迅速普及和提高;只测不训,必然导致两种后果:或者多数应试者达不到要求,拿不到合格证书,打击了人们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和积极性;如果放宽标准,降低要求,则测试又会流于形式。”测前培训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测试目的的实现,因而测前培训的质量就成为保证测试质量的一个基本前提。

几年来,共举办了三期镇级和市级普通话测试测前培训,针对辛集市方音方言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普通话测试水平较以前有了较大提高。本市方音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是培训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在声母方面,主要是尖音较重,注意在普通话中只有团音没有尖音,反复强化练习就可消除此读音缺陷。在韵母方面,主要是ai、an不分,ei、en不分,ui、un不分, an读成a,a读成在声调方面,按五度标记法来记,普通话声调调值为55、35、214、51。而辛集市的调值为:33、53、213、31。

培训中的几点成功做法。

1、培训小班化。动作技能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培训班额不宜过大。过多的人数,使反馈指导无法落实。同一方言区学员的语音问题尽管有共同的现象,但每个人又有质与量的差异。测前培训必须顾及每一个学员,因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达标考试,而非淘汰式的选拔考试,每一个学员必须通过相关等级的考试。测前培训班以30人的班额为宜。另外,每一个班,除主讲教师外,还配备二名辅导教师,也就是说有三名教师共同参与对学员发音的个别辅导,这样个别指导才能有质和量的保证,学员离开培训班的时候已经对自己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心中有数,明确了自己练习的方向。

2、按学员普通话水平分班。在目前的测前培训中,分班的基本原则是方便学员,而不是保证培训的质量。因此,一般都是按单位、区域分班的,并不考虑学员已有的普通话水平。不同普通话水平的学员编排在一个班里,在有限的时间里往往只能接受同样方式的测前培训,这是制约测前培训质量提高的又一大因素。

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这话也正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测前培训班学员情况的最好写照。每一个学员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运用普通话语音的能力,只是水平尚需提高。因此,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在帮助其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个别水平差的还必须“手把手”地帮助矫正,发准每个音,然后才是形成准确发音习惯的要求。

参加测前培训的每一个学员,都期望通过培训能找到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方法,同时普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而这必然需要教师一定数量的个别指导,面对水平差异这么大的学员,教师该为谁负责呢?为了实现培训质量的最大值,在可能的情况下,按学员水平分班就成为必然的追求。

3、参加测试演练。这是提高测试培训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演习,大大提高了测试水平。

测试培训范文2

关键词:调控运行;仿真系统;DTS;远程培训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2-0130-01

1 前言

随着现代电网规模的日益增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当值人员的素质要求大为提高。但是,由于县级调控分中心相对地区调控中心,山高路远且设备不完善,一些县域调控中心还没有DTS仿真系统,对调控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主要还是通过纸上推演进行反事故应急能力的训练和考核。目前,电力企业调控中心的集中式DTS仿真系统培训工位一般为3-5人,无法做到全覆盖、多方位的调控运行人员培训。因此,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中嵌入远程通信模块,采用以太网或企业专用通信网络即可开展DTS仿真系统远程培训,这种方式比较符合现代企业对网络培训的需要。为进一步创新电网调控技能培训方式,在专业授课和实操环节采取网络化培训模式。

2 远程培训功能项目的测试实施

国网湖南技培中心调控培训部门联合厂家对DTS调控仿真系统远程培训功能测试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并编写方案。测试项目具体要求为:网络带宽100M及以上,两单位计算机及服务器通信端口都要双向开通。厂家技术员和技培中心调控团队培训师分为2个小组展开远程测试工作。其中,一组设在技培中心1台内网机,另一组设在长沙局调控中心的1台内网机。

2.1 调控DTS仿真系统远程测试技术方案

仿真系统建成基于远程培训的系统,采取两级布署方式,省公司技培中心为主站,各地市局为分站,均设置教员站和学员站。各地市局的教员机和学员机只需登录各自分站的服务器,就可以实现仿真培训和训练。主站能对分站进行远程管理和维护,实现定期对分站进行远程升级。主站具有权限设置功能,能对分站的资源访问进行控制,并能对分站的学员学习及考核进行记录,分站参数更改后能将有关数据上传至主站。分站除设置本地教员站、本地学员站以外,还可设置远程教员站、远程学员站,其中远程教员站可根据授权对站内学员站实施控制。系统提供完整的权限管理,对教员站、学员站可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具有灵活多样的运行模式(如独立、分组、联合等),能满足不同培训方式需要。主站与分站的系统构成见图1所示。

2.2 调控DTS仿真系统远程功能现场测试内容

(1)调控系统和三维仿真功能测试。湖南省技培中心为主站教员,长沙供电公司为分站学员,测试内容包括电网220kV线路单相永久接地故障、110kV松树变1号主变外部故障、110kV松树变低压侧线路开关拒动,线路相间永久故障,测试现场正常。(2)远程数据传输时间测试。从教员机发送故障时开始计时到两侧电脑的OPEN3000监控系统反馈故障告警信息停止计时,测试数据包传输时间为1s以内。另外,技培中心主站机保护动作时间(从发送电网故障到告警信息弹出的时间)为3.5s,长沙供电公司分站学员机保护动作时间(从主机发送电网故障到本机告警信息弹出的时间)为4s。

3 调控DTS仿真系统远程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仿真系统远程功能测试项目包括有:故障保护动作信号、电网五类监控信息、“四遥”操作。根据上述测试内容,得出测试结果如下:

(1)测试调控仿真系统的培训功能可以在远程网络上正常应用。(2)测试保护动作时间只与机器硬件配置有关,与网络传输无关。

4 远程培训功能的应用

基地调控仿真系统的远程培训功能,通过在省技培中心和长沙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两地(非本地局域网)内网机上进行了数据收发测试、时延性测试、培训模块功能性测试方面均表现良好。该培训功能可实现不同地域和局域网之间工作站一对一、一对N的电网异常及事故的设置与发送。内训师在教员席上运行OPEN3000或D5000调控仿真培训系统,可直接对学员进行网络教学。主要表F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打破地域制约,有效拓宽培训半径

学员在基地可通过实训场局域网或者在本单位利用内网远程登录技培中心调控仿真系统进行交互式学习与实训。

4.2 创新培训模式,开发特色培训项目

(1)基地采用OPEN3000和D5000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的网络培训功能,可实现了调度运行、监控、变电运维操作等多个工种的专项或联合反事故演习的培训。(2)该平台的远程功能还可用于调控专业的操作技能鉴定以及劳动技能竞赛前的培训。(3)多级电网的网络版OPEN3000和D5000调度监控仿真培训系统融合远程实训和语音通讯功能,可实现省内或省外之间调度监控员一对一、一对N的网络化模式培训教学。(4)考虑申报专门的电网运行仿真培训系统平台,将仿真系统操作培训、操作考评、操作基本技能培训模块的教学资源(包含视频课件、学习资料、试题库)搭建在该平台上,学习完成后的考核结果,可做为参加省公司集中培训班的基本条件,并将上课的问题通过平台或微信传达给授课内训师进行针对性的备课,进一步提高培训效率与效益。

5 结语

DTS调控仿真系统平台增设的远程培训功能具有的交互式、分布式的特点,可以将省调、地调和县调多部门通过教学员系统集成到一个综合的仿真环境中,该功能测试从数据收发测试、时延性测试、培训模块功能性测试方面均表现良好,可实现湖南省各地县调控人员的远程仿真系统培训、鉴定和考级等需要,减少集中培训的交通和住宿费用,满足仿真培训系统的目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红军,刘亚磊,等.一种新型电力系统二次设备模型构建方法[J].2016(6):116-119.

测试培训范文3

普通话测试培训课程是使普通话测试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实现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手段。目前,这项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向社会各行各业的推广,普通话培训课程的内容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为:目前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依据国家语委编撰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各地在大纲的基础上针对方言特征编撰了一些地方教材,如湖南省语委组织编写了《湖南普通话水平训练与测试》。这些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及针对某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难点音的正音训练、普通话测试朗读作品和普通话测试说话题等。毋庸置疑,这些内容的安排遵循了人们学习普通话的规律,对提高测试成绩有直接的帮助,但在培训时也容易出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培训时注重语言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注意学员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未能真正提高学员的普通话水平;第二,培训内容只注重讲述当地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而不注意引导学员去观察、思考语言习得的方法和途径,培训课只是满足于“鹦鹉学舌”的模式;第三,培训只注重正音练习而未能考虑行业差异对普通话培训内容的不同要求,造成千人一面的培训格局,不能满足社会各界依行业特点提升普通话的需求,影响培训效果。

在新的形势下,根据行业需求对普通话培训内容进行优化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只有在普通话培训中做到培训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应试性”与“行业性”相结合,才能使学员“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满足行业的需求。

一、要满足各行业对普通话培训的要求,普通话培训内容必须调整更新

为实现普通话培训内容与各行业需求之间的顺利衔接,我们认为普通话培训内容应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教材内容应该突出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来编写。除了向学员讲授普通话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之外,应该着重提高学员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总的来讲,规范性要大于学术性,这是由各行业的特点决定的。所谓灵活性,是指培训内容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结合行业特征,适当增加与行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和用语,采用学员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讲解和训练,以满足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学员,满足行业的特殊需求,各章节都应该贯彻这一原则。为使普通话培训内容更好地与各行业的需求衔接,在培训中我们采用删、增、改的方法对现有教学内容做了以下调整:

(一)根据对各个行业的调查,结合普通话培训的目标和学员的实际需要,我们删去了现有教材中偏深、偏难、与行业需求背离、实用性不强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删去了声母的分类、音位、方言的记录和整理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二)根据各个行业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了部分内容。在对新闻媒体行业人员培训时,我们增加了媒体行业易读错、混淆字词表,吐字归音及语调训练等内容;针对公共服务行业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规范汉字和语用案例供培训时使用,在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时编写了《常见公务用语手册》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学员的视野,增强学员的行业意识,引导学员根据行业需求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根据我们事前的调查结果,本着谨慎认真的态度,我们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做了一些修改。例如,在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训练时,对“读单音节字词”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声、韵、调准确,还要求其能结合行业特点用吐字归音的方式将每一个音节读得字正腔圆,否则即评为不合格。在朗读训练时,不仅要求其做到语音准确、朗读流畅,还要求其能运用正确的语调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在说话部分,除要求表达流畅、字音准确外,还要求其说话有感染力、逻辑性强、观点鲜明。这样,书本上的知识就不再枯燥,学员在学习时也能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及本行业对语言表达的特殊要求,增强了职业意识,提升了专业水平。

二、要实现普通话培训内容与行业需求的顺利衔接,普通话培训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一)普通话培训教学要重视实用

对大多数学员来说,他们并不期望通过培训获取更多的语音理论知识,他们来参加培训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能通过培训纠正语音,提高普通话表达能力,以便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为了满足学员的这一需求,在授课时我们要注重突出基础知识,突出实用性内容,淡化理论色彩,遇到非讲不可的理论,也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阐释,化复杂为简单,以使学生能够接受。同时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加强语言实践训练。例如,语音部分,我们要求学员分析其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并设计了大量的发音练习,以帮助学员纠正方言。

(二)要将普通话培训落在实处,必须创设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更系统更快捷地在普通话培训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在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评——授——用——悟”,即提供实例由学员评析——教师讲授相关系统知识——学员当堂实例训练——学员教师共同讨论运用中的得失以及改进的方式。以“朗读”部分教学为例:教学时首先提供两段朗读录像,要求学员分析其优劣,进而总结朗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运用讲授法介绍朗读的基本要求和语调运用技巧。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将部分与行业相关的文章内容作为练习材料提供给学员,要求他们根据所学进行练读,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掌握朗读的技巧。最后,教师提供一个典型综合材料要求学员根据所学分析并朗读作品,共同讨论练习过程中是否消化本章节知识、如何改良等,进而要求学员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这种模式符合现代教学理念,为普通话培训教学如何为各行各业服务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受到各行业培训学员的普遍欢迎。

总之,要使普通话培训真正满足于各行业的需求,要真正实现通过普通话培训提高全民普通话水平的目标,普通话测试员必须转变观念,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入到各行业对普通话培训不同的需求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普通话培训内容切合各行业的要求,并使普通话培训和测试深入人心。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立项课题《基于行业需求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2BYW002)

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现代汉语教学与学生汉语口语应用能力培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1C06)

参考文献:

[1]姚喜双.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方红珊.香港普通话教材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04).

[3]刘大为,巢宗祺.两种能力的课程分化——关于“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5,(02).

[4].普通话水平测前培训问题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

测试培训范文4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主体构成;意义

中图分类号:G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107-04

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然而自《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来的17年间,相对于测试而言,培训在工作实践方面还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相当多的培训工作还停留在“短期的测前应试技巧培训”阶段。要完善培训工作,推动实践,必须依赖实践的能动方面,即实践主体。因此,本文拟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入手,分析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以下简称“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进而揭示它的研究意义。

一、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研究回顾

从学科建构的目的上来说,教学论是对教学动态的研究,甚或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认识教学的理论。这构成了对传统教学法研究以教材和教师为出发点的研究范式的突破。基于这种不言自明的前理解,人们一般在审视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时,会发现存在两种主体:教学主体(教师)和学习主体(学生)。由此视之,则本培训课程的主体也应由施训主体与受训主体两部分构成。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尚未发现以培训课程的教学主体为主题的研究成果。

不过,我们可以说,当前的一些研究内容对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已经有所涉及,而涉及最多的就是施训主体——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和受训主体——普通话的学习者。

与施训主体相关的测试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对测试员测试技术、能力的研究。如田晋音、文红的《普通话声调测试与训练有关问题初探》 [1 ]、梁驰华的《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方言区普通话教学》 [2 ]、荆莉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师范普通话教学》 [3 ]等论文,都是关于测试员训练、教学技能的研究,而且大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对策,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二是测试员主观因素对测试影响的问题。这方面有张蒲荣的《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素质的提高与养成》 [4 ]、田皓的《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 [5 ]、李素娟与郑尔宁等的《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语音识别能力的因素分析》 [6 ]等等。这些文章从心理因素、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对测试员的主观因素进行了研究。

不过,对测试员能力的研究不能完全等于对培训课程施训主体的研究。从培训课程实践来看,施训主体除了“听”与“测”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示范”、“正音”的能力。因而施训主体的能力构成应该包括“听”、“测”、“示范”和“正音”4个基本方面。现在的测试员研究突出了前两个方面的研究,但从课程施训主体角度看,我们还应加强对后两个方面的研究。而且,施训主体的哪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到教学,并且如何调控这些因素,这些都要求从教学论角度而不是测试员培养角度去积极探讨。

与受训主体相关的应试人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应试心理上。如蔡玉芝的《试析普通话测试中应试者的心理作用》 [7 ]、田皓的《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 [5 ]等等,都是对应试者的心理进行了很有见地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此外,还有刘春宁的《试析影响普通话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从“意义学习”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应试人学习目标对培训的促进作用 [8 ]。这些研究对我们把握受训主体的心理状态都非常有益,而且他们提出的对策也只有在培训课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但是,对培训过程中受训主体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对在普通话水平提升方面收效不理想的应试主体的心理状况的把握和处理,都是受训主体研究有待展开的方面。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说,当前关于测试员和应试人的研究虽与我们的主体构成研究相关,但不等于对培训课程的施训主体和受训主体研究。换言之,对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研究还应回到教学论的研究视域才能展开。

二、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的三元结构

由于现代教学以人为本,注重人性,所以主体都是教学论不可或缺的研究向度。但这种主体研究却并不关注主体的个人情感因素,而是致力于寻求创造科学化教学情境的主置。循此,教学论研究往往从宏观入手把握微观,即深入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把握课程的结构性要素。因此,我们常见的是关于语文、外语、艺术等具体课程的教学论研究。这就是说,具体课程的特殊性是规约建构具体课程的主体的认识基点。那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与其他课程比,它存在着怎样的特殊性呢?我们又应如何在此基础上思考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呢?

在探讨培训课程的特殊性之前,我们必须承认所有课程实践的一个共性,那就是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展开都有赖于两种主体间的互动,即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中则是施训主体与受训主体。而一旦深入具体培训课程实践思考,他们与其他课程的主体性差异就呈现出来。

就施训主体而言,他们具有典型的身份复合性。一般课程教学主体,不管你从事哪一个学科教学,该主体的主要功能都相对确定,如你是一名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或外语老师,即拥有一个专职的教学身份。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中,却很少有专职的施训主体。因为除了国家和各省的测试中心之外,几乎没有专职的测试人员,当然也就很少有专职的培训课程施训主体。以湖南省某高校为例,全校19名测试员,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教学的7人,行政管理系统的7人,外语教学的2人,教育学教学1人,体育教学1人,小学语文教学1人,没有一个专职的测试和培训人员。其他高校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因此,如何实现普通话教师与其他工作者的身份转换,处理好培训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都是施训主体研究中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不能依靠施训主体个人来解决。

就受训主体而言,他们内部存在非常突出的实体差异。培训课程的受训主体的差异化程度远远超过了系统化的学校教育中的学习主体,他们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知识结构、方言地域、学习目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必然导致受训主体的语音多种多样,现实地增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难度。而且他们也与很多技能培训课程的学习主体不同,他们被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限度内完成某种通识素质教育。这些不同之处都决定我们有必要展开专门的培训课程受训主体研究,以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培训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差别还不止于此。例如,与一般课程比,培训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学环境,它具有更短的时间性要求、具有更明确的实践指向。这些都对课程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培训课程是专门为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一文化事业行为服务的。这也使它不同于当前的许多主持人培训、语言技能培训课程,即它不能成为一种完全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基于这些特殊性,我们认为,培训课程的管理主体不容忽视。

还必须强调的是,在市场化和正在逐步推广的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发挥管理主体的职能。市场化的背景意味着,社会中现实存在着各种形式、各种办学目的的普通话教学机构,像各种主持人培训班、语言艺术培训班、职场语言培训班等等。这些课程虽不一定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目的,却一定程度上肩负了普通话培训的功能,它们如何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兼容、接轨,如何规范这些教学机构的培训行为,都是管理主体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随着计算机辅助测试的逐步推广,保管、维护相应工作设备,整理、保管相关语音信息……这一系列工作都对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也使得管理主体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

基于此,我们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不应只是一种包含施、受双方的二元主体构成,而是一种施训主体、受训主体和管理主体互动的三元主体构成。

三、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的研究意义

毋庸讳言,培训课程实践的提高与完善,需要大量的关于测试、关于教学技能以及关于相关语音问题的深入研讨。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研究虽然不提供具体的技巧指导和策略建构,其研究意义同样不容低估。

首先,有助于明确课程主体的角色与功能,推动测试员队伍建设,完善培训实践。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的分析表明,在培训课程实践中,主体层面实为一个辩证互动的三元结构。因此,明确管理主体的存在,并把握他们在实践中的地位与功能,对于明确和保障培训课程的性质,对于测试员队伍(施训主体)和受训主体的组织和宏观调控,对测试与培训的相关器材、信息的保管和处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市场化和计算机辅助测试逐渐普及的背景下,研究管理主体的定位与实践方式,对于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工作既适应市场需要,又不异化为追逐商业利益的市场行为,从而在根本上维护推广普通话的公益性质,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方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研究的重点毋庸置疑是施训主体。强调从培训课程的施训主体视角,而不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进行研究,绝非简单的概念转换。因为培训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必然在测试能力之外,对测试员的普通话水平培训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因此,研究培训课程施训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就是要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明确自己不但是“裁判”、“教练”、“使者”,归根结底还是推普活动的重要“运动员”的角色定位。同时必须看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及培训虽然是具有较强专业要求的工作,但在实践中,却没有一支专业的、更准确地说职业的测试员队伍,因而他们在现实中处于“有测则聚,无测则散”的状态,“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不是一个连续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而影响培训的实效性。” [9 ]因此,研究、探讨课程教学主体活动,还有助于凝聚测试员队伍,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工作的常态化。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互主性的实践过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目当中的对话者与协作者,将教育视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是一种主体间性实践 [10 ]。因而作为受训人的主体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特殊性,受训主体具有全民性和语音、文化程度多样性的特征,因而对受训主体的研究,对于我们掌握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11 ],将普通话课程培训落到实处,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

其次,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培训课程理论体系研究。当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技术领域和对策层面,这当然对于提高我们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研究取向对于确立本研究的理论品格,提升本研究的学科定位,却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实际上,早有学者指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本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现代汉语、语言规划管理、语言教学论等众多学科。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而且要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研究,提炼属于自身的理论系统。普通话水平测试如此,作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培训课程研究,也应如此。但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已经逐渐发展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培训课程的理论体系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命题和领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着眼于培训课程的教学理论研究,我们发现主体构成问题是急需着手加强和完善的领域,从推广普通话的角度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部分之一。因为培训课程的各种主体是实践的能动因素,其中管理主体、施训主体是培训课程实践的发起和推进因素,而受训主体的学习效果更是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成效的具体体现。这样,研究主体构成,实际上就是把握了培训课程实践的起点和终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而近20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实践,各种主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之进行研究总结,将非常有助于从理论上把握他们的实践方式,发现他们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教学主体的特征,从而最终有利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理论体系构建。

第三,有助于贯彻“文化兴国”的战略构想,将全民语言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从事实层面看,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哲学层面看,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因此,语言与文化存在不言自明的密切关系。而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日益体现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对比。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中共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确立了“文化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也就等于为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文字工作的意义因此绝不局限于语言文字本身,而是关系国家实力、民族发展的重大任务。

因此,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和培训测试工作”,就是贯彻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也就是“文化兴国”战略的具体步骤。刘照雄先生早就指出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健康开展,必将对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12 ]这种深远影响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提高人们的语言交流的基本技能,而是促使人们热爱民族共同语,通过热爱民族共同语而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 [13 ]。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促进民族认同。相应的培训课程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测试只是结果的检验,而这一结果的取得,有赖于培训。因此,培训课程的各种主体,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主体、语言文字工作的各种主体,具有实体上的同一性。因此,通过培训来推广和提高全民的普通话水平,有利于提升全民语言素质,在文化和心理上巩固民族共同体。概言之,研究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是“文化兴国”战略和全民语言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

参考文献:

[1]田晋音,文 红.普通话声调测试与训练有关问题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51-52.

[2]梁驰华.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方言区普通话教学[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3):116-119.

[3]荆 莉.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师范普通话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1):570-573.

[4]张蒲荣.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素质的提高与养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2):25-28.

[5]田 皓.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J].常德师院学报,2000,(5):104-106.

[6]李素娟,郑尔宁.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语音识别能力的因素分析[J].现代语文,2007,(9):25-26.

[7]蔡玉芝.试析普通话测试中应试者的心理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1997,(6):78-79.

[8]刘春宁.试析影响普通话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93-96.

[9]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36-39.

[10]林效廷.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尺度[J].平原大学学报,2002,(3):25-26.

[11]肖晓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100-102.

测试培训范文5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2.所谓政程,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是政党内部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态度和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是完备的政党组织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4.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维护本阶级 ,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或影响政府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阶级组织。

5.党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6.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思想。

7.中国共产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8.党的先进性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着力提高 党员素质 。

9.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0.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定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3.中国共产党按照“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的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4.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进步。

15.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 的先锋战士。

16.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 ,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17.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一般为一年。

18.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必须由本人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

19.预备党员的义务与正式党员一样。

20.发展党员,必须由两名正式党员作入党介绍人。

21.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22.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是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

23.党内最高的纪律处分是 。

24.中国共产党和各派共同协商、管理国家事务的合作方式主要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召集的协商座谈会,共同参加国家政权.

测试培训范文6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12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0.5分,共10分)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 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3.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 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

5.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十八大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 C 的领导。

A.政治、思想、群众B.思想、组织、作风

C.政治、思想、组织D.组织、作风、思想

2.党员的党龄,从 C 之日算起。

A.从递交入党志愿书B.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

C.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D.交党费

3. 十八大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 B 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如无非常情况,不得延期举行。

A.四B.五C.六D.三

4.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 A 建设为中心。

A.经济B.政治C.文化D.生态文明

5.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解放全人类

C.社会主义现代化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 D 的先锋队。

A.农民阶级 B.知识分子

C.小资产阶级D.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7.坚持 C 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A.社会主义道路B.人民民主专政

C.改革开放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8.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 B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社会主义荣辱观

9.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 D 。

A.封建思想复活B.绝对自由民主C.西方思想渗透D.资产阶级自由化

10.凡属重大问题,党的各级委员会都要按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 A 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

A.会议决定B.书记决定C.常委决定D.集体决定

11. C 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改革B.开放C.发展D.创新

1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十八大党章对 C 的表述。

A.党的组织路线B.党的政治路线

C.党的群众路线D.党的思想路线

13.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 B 。

A.贪污腐败B.脱离群众

C.信仰淡漠D.内部分化

14. 党按照 C 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A. 群众选举 B.上级指定

C.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D.任人唯贤

15.十八大党章提出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 D 。

A.培养B.教育

C.管理D.监督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ABC 。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坚持改革开放

2. 全党同志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 ABC 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A. 推进现代化建设 B. 完成祖国统一

C.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D. 社会主义现代化

3.十八大党章提出要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 ABD 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A.学习型

B.服务型

C.开放型

D.创新型

4.关于预备党员转正的说法正确的有 BCD 。

A.只要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满一年就可以转为正式党员

B.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按期转为正式党员

C.预备党员转正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

D.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5.十八大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 ABD 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A.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B.或不交纳党费

C.或不履行党员八项义务 D.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四、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面划√,错误的划×,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2.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权利。(√)

4.十八大党章中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免制。(×)

5.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8.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斧头组成的图案。(×)

9.预备党员预备期满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预备期,但不能超过一年。(√)

10.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双规、开除党籍。(×)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党的建设四项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使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贯彻落实。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2.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是什么?

答:

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六、论述题(共15分)

论述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答: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上一篇临时股东大会

下一篇初中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