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技术创新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测试技术创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测试技术创新

测试技术创新范文1

2020年3月2日在北京考察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党的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科技知识的传播、成果的转化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创新科技信息收集以及检验的重要平台,是当前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交流的重要渠道。回眸《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杂志创刊走过的36年,坚持采编、传播国家科技政策,国内外科技信息以及科技人员学术观点和应用经验等文章,促进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推广科技成果,为科技兴国服务的办刊宗旨,记载了产学研用读者、作者辛勤耕耘服务在传播和交流的家园,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出的积极的贡献。

2020年《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期刊跟踪国内外仪器仪表、工业控制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专长,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装备制造业标准化、智能制造、安全一体化、工业互联网以及AI、大数据、5G工业中的应用推广,面向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提升市场应对的能力,汇聚优秀的智力和技术创新成果落地应用信息资源,组织发表了大量文章,尤其将承担学科前沿和重点任务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通过期刊传播、架设产学研用服务的桥梁,激发了广大读者增强创新发展动能的信心。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推动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遵照期刊主办方和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期刊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思路,制定提高期刊影响力、学术质量举措和成效的策略,鼓励企业支持中青年作者开辟行业发展关注的技术创新专栏,扩展征集标准化战略与标准研究、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人工智能、面向5G工业应用、测试、计量、检测与评价等关键技术和技术创新成果优秀文章,聚焦工业互联网、工业网络控制和安全一体化等承担的国家项目研究成果,高端医疗装备与核心零部件质量提升等多学科交叉选题,跨界拓展期刊传播的广度,筑牢期刊出版质量“防火墙”,融合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模式,服务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自身实际,认真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辞旧岁,特别感谢期刊主办方、读者、作者给予我们无私的指导和帮助!迎新年,展望未来,让我们风雨同行,将《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期刊交流家园办得越来越好。

测试技术创新范文2

关键词:外包软件测试;质量管理;质量成本

1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外包软件测试的质量管理问题,属于管理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由于软件测试质量管理的定义提出比较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处于零星的研究状态。软件测试质量管理是为了度量和提高被测软件的质量,对测试软件进行工程设计、实施和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软件质量成本是由质量预防活动所付出的费用和未发现错误所造成的失效费用的总和。据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05—2010年中国软件离岸外包业务年均复合增长率会达到41.2%。第五届中国软件交流会的研究报告《2007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收集了软件离岸外包迅速发展的各种数据,得出软件外包会成为一种新发展方向的结论。随着软件测试需求日益增大,我国软件外包测试行业发展迅速,学术界对软件测试质量管理的关注渐成热点,据不完全统计,知网在2009—2018年,相关的研究就是98篇。这些研究的观点大约集中在管理工具技术改进上,多半都属于技术研究,质量管理的质量成本问题是欠缺研究的,本文就质量成本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2质量管理发展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外包软件测试行业目前在我国处在行业发展初级阶段,市场规模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起步晚,在项目管理经验和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欠缺之处。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有如下观点。(1)基于面向对象、嵌入式的测试工具开发。(2)软件测试的风险防范。(3)软件测试案例的全面覆盖。(4)重视软件测试环境的精确搭建。以上研究观点是提高外包软件测试质量的有效方法,但是近年来在我国的外包软件测试行业出现了较严重的质量成本问题影响了质量管理效率,以下分析总结了几种导致质量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2.1测试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低学历和非计算机专业背景测试人员比例大。外包软件测试行业在我国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专业人才数量供应不足。外包测试公司为了满足对测试人员的大量需求,招聘时降低了学历以及专业背景要求。根据2016年底对3家上市互联网公司及10家软件外包测试公司235名测试人员的学历及专业背景统计结果显示,中专及高中学历占30%,统招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0%;计算机相关专业占比15%,非计算机文科、音乐美术类、无专业占比35%。软件测试是一项专业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测试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直接影响了软件测试质量,这是增加软件测试质量成本的最主要原因。

2.2黑盒单元测试职责划分不明确

黑盒测试的特点是测试人员不直接面对软件源代码,仅对可视化界面、渠道接口等方面从客户体验的角度检查软件缺陷。单元测试由测试方还是开发方负责的问题行业内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本上是由开发人员对自己的源代码进行简单的调试替代严格规范的单元测试。这种操作缺点是:由于思维惯性,开发人员较难能够全面检查出自己代码的逻辑设计问题。因为单元测试的源语言是整个软件的基层逻辑基础架构,所以单元测试未检查并解决的缺陷,对软件的影响是树状递增的。一旦在单元测试中被遗漏的缺陷,后续的黑盒软件测试需要花费成倍递增的工作量去解决,极大程度上增加了软件测试的质量成本。

2.3测试人员离职率高

统计数据显示外包测试人员大部分在工作年限达到1年以上,不到2年都会选择离职。离职人员离职后很难做到及时补上相应业务和技术知识满足要求的测试人员,严重影响了软件的投产使用进度和测试质量。过高的离职率不仅增加了公司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而且造成了软件测试的质量成本的升高。根据2018年某家互联网上市公司的调查数据统计的离职原因及人数可以看出:离职原因中缺少发展空间和不认可外包工作方式是造成离职的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缺少发展空间的主要原因是:(1)测试人员所接触的模式长期不变,使用的业务和技术知识有限并且更新速度慢;(2)测试人员职位上升机会少。不认可外包工作方式,除了来自外部的社会观念,测试人员本身的责任感和组织归属感不强是造成离职的主要原因。

2.4难与甲方形成长期稳定合作

外包软件测试行业目前在我国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属于投入期向成长期过渡阶段。该阶段的产业特点是市场增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技术变动较大,企业致力于开辟新用户,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进入壁垒较低。在垄断程度较低的外包测试竞争市场,甲方在看不到外包软件测试公司在质量管理及技术支持上有突出优势的情况下,很难与某一家或几家外包测试公司形成长期合作。在外包软件测试公司数量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甲方转换合作伙伴的成本较低。但是对于外包测试公司来说,甲方的这种转换行为增加了其质量管理成本。外包测试公司前期搭建的测试环境和测试条件将随着甲方终止合作不再可用,重新开始项目意味着需要重新投入建立测试环境和测试条件,费时耗力,增加了软件测试的质量成本。

3降低质量成本对策建议

为了解决造成外包软件测试质量成本增加的四点主要原因,本文分析了以下四点对策建议。

3.1设置招聘测试人员的严格标准

在招聘测试人员时,提高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且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测试人员比例。软件测试是一门专业知识及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非计算机相关专业且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的背景是软件测试工作中信息有效沟通和测试流程高效执行的障碍。减少人在信息交流中的阻碍,是降低软件测试质量成本的有效方法。招聘测试人员有以下两种节省成本高效的办法。(1)公司内部利用员工技能清单鉴别空缺职位的内部候选人,通过发工作公告的方式选拔人员。(2)外包软件测试公司利用校园招聘的方法,与各高校计算机学院达成协议,参加学院的毕业招聘会,这是招聘学历及专业背景符合要求的优质人力资源的高效办法。

3.2用建立联合开发中心的方法划定单元测试职责

设立联合研发中心是测试外包供应商与软件开发公司为了联系更加密切,能够深入行业核心业务采取的联合工作模式。不管是离岸外包测试模式,还是现场测试模式,都存在单元测试被忽视的问题。单元测试是针对软件整体架构的基层逻辑即单元源语言的测试。不管是白盒测试还是黑盒测试,单元测试是开发人员自己进行。单元测试完毕后,才是外包测试公司编写并执行案例阶段。因为测试人员不了解代码单元内部逻辑,案例编写没有针对性覆盖单元逻辑的风险点,造成后续测试点定位不准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开发方与测试方能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成立联合开发中心这个职能部。开发方与测试方在能良好沟通的基础是双方对源语言逻辑有清晰的认识。开发方与测试方合作完成单元测试,互相监督。开发方将源语言翻译成逻辑测试点,测试方根据逻辑测试点编写单元测试需求分析表,测试过程中发现缺陷或潜在缺陷,有针对性地追溯源语言,准确定位问题。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单元测试职责划分不明确的现象,保证单元测试质量。

3.3降低员工离职率

(1)解决因缺少发展空间造成的离职,可采用的方法是:使用定期考核的方式选拔某些知识技能熟练的员工担任职位更高责任更大的岗位。由于人员流动率较高,该行业资深技术人员比较少,如果能将高质量员工留住并且委以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责任,不仅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资深技术人员在小组中还能起到模范和指导的作用,给新人示范规范工作方式并且提供很好的技术指导,这种师徒制的工作方式是一种既节省成本效率又高的培训方法。(2)解决不认可外包工作方式可采用的方法是:从培养员工责任感、使命感与组织归属感方面入手。定期给予员工继续教育的鼓励,定期组织团队集体活动,选拔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强的员工担任领导岗位。另外,加强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建设,发挥非正式组织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分配员工股权这一分权管理的办法,能够有效地增加员工对于公司经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降低离职率。

3.4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甲方转换合作外包测试公司的成本比较低的原因是外包测试公司产品服务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含量低,很难建立起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曲线。为解决因为难与甲方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问题,必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开发能力一定的条件下,技术开发能力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唯一因素。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最直观的体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3.4.1通过技术应用型创新提高行业进入壁垒

技术应用创新,即科研成果商业化,主要方法是开发注册专利技术。外包软件测试现阶段的行业特点是技术水平较低,进入壁垒较低。研发注册专利技术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专利技术设置行业标准,能提高行业进入壁垒,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3.4.2通过技术改进型创新实现技术深化改革

技术的改进型创新,即对已有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这是一种难度较低,成本较低的技术创新模式。这是目前外包软件测试公司容易采用的方法,比如近期很多外包软件测试公司在面向对象的敏捷软件质控平台开发除了多种类型标准化、智能化的软件测试工具。

3.4.3通过技术突破型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技术突破型创新,即重大技术突破的技术创新,它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改进型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影响外包软件测试质量成本的存在问题分析,从招聘测试人员、明确黑盒单元职责、降低测试人员离职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分析了改进对策建议。在实践中证明了本文分析的这几种对策建议是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建胜.软件测试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质量评价系统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9(3).

[2]姜文.应用软件项目的迭代开发与测试计算机技术与发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9(4).

[3]梅磊.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软件测试方法研究[J].航天标准化,2019(3).

[4]约翰•M伊万切维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叶龙.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张明玉.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张明玉.企业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测试技术创新范文3

关键词:产业计量;量值传递;计量保障;质量强国

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阶段,现代化强国的基础,首要的就是强大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强大的基础又在构筑强大的工业体系,要有强大的产品质量体系作保障。目前,中国在工业化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也要清楚的认识到产业结构、工业体系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高新技术发展还受到制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现代化强国就体现在你无我有,你有我强,在关键领域不受制约。将买不来购不到的关键技术,通过勇敢的探索、大量的测试,一步步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产业计量可通过技术服务方式进一步深入到产业中,渗透到产业的各个测试环节,发挥产业计量服务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国家质量强国的整体战略。笔者从产业计量技术服务的特点分析产业计量与产品检测、传统量传体系的关系,重新认识产业计量的发展,结合产业计量建设需求,探讨产业计量建设工作,促进产业计量服务质量强国发展。(1)不断加强对产业计量的认识,找准市场定位,与产品质量检测共同做好质量技术服务基础支撑;(2)不断深入探索计量技术服务新形式,保障计量技术服务企业量值传递新需求;(3)深入和优化产业的量值溯源链,服务企业的创新技术发展;(4)跟踪产业生产进程的产品链,提升产业链中产品的生产质量;(5)渗透产业保障性测试需求的生产过程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通过阐述产业计量在质量强国体系中发挥的技术支撑作用,探讨产业计量在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形势下,发挥好产业计量在质量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1产业计量建设的自我认识

在国家质量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产业计量在国家总局的大力倡导下已经逐步铺开,如何发挥好产业计量在质量强国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首先,笔者认为需要对产业计量的概念不断加深认识,理解清楚产业计量的核心概念。其次,必须对产业计量开展建设工作的需求再认识,对产业计量建设项目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市场定位。才能与市场需求对接好,从而有效的扩展计量技术的服务范畴和提升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本节从产业计量的市场服务特点和计量发展要求两个维度梳理产业计量的概念定位和发展意义。

1.1产业计量是产品质量检测保障体系的外延

产业计量从宏观角度来说,是产业中涉及到的测量工作的统称。这样来讲产业计量的概念很大,在产业计量的核心概念中,强调“三全一前”,即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测试技术并具有前瞻性。质量强国的总体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而在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中有一项重要的质量监管机制就是产品质量检测。由于产业计量中涉及大量超出传统计量的各类测量工作,因此,需要充分认识产业计量工作的社会需求,理清楚产业计量检测的概念和范畴,才能开展好产业计量技术服务工作。笔者认为,产业计量与产品质量检测即有相通点又具有互补性。相通点在于两者都是对产品的检测过程,都是有效提高社会市场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产品质量检测主要是对终端产品和流通市场的销售类产品进行质量监控:(1)关注新产品上市前产品资质认证认可的检测;(2)对流通市场中的各类商品进行的抽样检测。产品质量检测是完成国家对商业终端产品的质量监控管理,而产业计量提出的范畴是应对企业内部产品生产、运行过程所需要用到的各类产品、设备的检测和产业内参数量值测量的共性检测,以及测量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监管。产业计量应对的检测情况更复杂、难度更大、挑战更多。产业计量关注产业中量值测量的过程跟踪控制、产业系统性问题解决、量值服务体系建立等问题,它是对产品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上的有力补充。

1.2产业计量是传统量传体系的继承发展

传统计量以量值溯源为线,建立标准量值的逐级传递,以保证量值的统一。但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先进、更高效、更全面的量值保障技术服务方式。传统量值传递方式需进一步适应社会工业的发展和需求。这就要求计量更多地关注和解决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问题,建立完善的产业链、产品使用周期过程的监控体系,为产业的生产过程提供跟踪监控服务,整体提升产业质量控制水平。计量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挑战来自于打破传统计量思维,不断探索计量检测新型服务技术;发展机遇在于可以为各类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性测量技术保障服务,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提升、质量强国战略。产业计量以产业为中心,通常在区域产业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地方,区域性产业发展的差异必定涉及产业测试专业性需求,产业计量更应该抓住产业专业性测试需求,服务产业链中创新性发展测试需求,开展和建立量值扁平化传递、专有仪器仪表计量、在线计量、动态计量等新型计量技术服务。传统计量将继续发挥量值传递、溯源链的基础作用,而产业计量以产业特性发展为基点,探索服务产业专业特点的测试技术服务,满足产业的专业化、尖端化发展需求,促进产业的结构升级、打造产业龙头企业、创造产业名优产品。

2产业计量建设应发挥的作用

计量技术在工业发展体系中,是保障和提升质量体系的重要一环,是科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发挥好计量技术在质量强国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成为关键。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发展成为重点,计量技术需要通过技术服务进一步提升引领科技创新、企业产品质量、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作用,为中国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2.1发挥产业计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企业创新是社会创新发展的主体,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创新力的不断迸发,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随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服务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需要更多地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创新技术水准,节约企业的创新开发成本,达到帮助企业提质增效的目的。对于产业中的先进企业来说,创新性技术开发、独特的工艺安排,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甚至可借鉴的技术方案,这就需要通过创新团队大量的实验以及计量测试数据的累积,通过大量的、长期的、准确的测量数据来保障自主创新技术转化成可靠的产品。一个企业的计量测试水平直接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可反映出一个产业的先进性。产业计量测试可加大探索融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紧跟优秀企业创新发展步伐,帮助产业中的优秀企业更好、更快地开展技术创新,使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帮助产业中优秀创新型企业的创新研发,融入企业的产品创新测试验证中,提供多方位计量检测技术服务,为企业创新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撑。推动产业中优秀企业产品的创新升级,发挥计量测试为引领产业创新技术发展的支撑作用。

2.2发挥产业计量提升产业链中企业产品质量的作用

产品质量的提升是产业链中企业发展的共同愿望,产业计量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计量检测保障体系的技术手段,降低质量控制成本,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产业链中的企业不断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来提升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对生产各环节控制要求的不断提升,也延伸出新的计量检测需求。如何保障产业中各类企业生产过程量的准确控制,是产业计量技术发展需要继续突破的难点和热点。加强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管理和有效监控,建立以数据管理为核心、以测量设备管理为基础、以测量过程控制为手段的计量检测体系,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产品质量管理控制手段,让企业更好、更快的集中在产品质量的控制与提升。加大对过程运转主要设备的性能,主要技术指标的测试服务,保障涉及企业运行安全生产、重要技术指标监控的准确可靠。系统的保障企业在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工艺量优化、在线监控水平、重要技术指标的整体把控,提高企业制造水平,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3发挥产业计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

产业计量建设是顺应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完善工业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通过各行各业产业计量中心的建设,梳理产业上、中、下游企业,摸索和提炼产业链中的计量测试需求、测试难点,解决产业链中关键参数测试难点、漏点、薄弱点。通过产业计量中心的建设,优化产业链中的测试方案,提升整个产业的结构水平,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产业计量需继续深化服务产业在生产工艺技术主要环节的性能测试,让产业计量技术服务渗透到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的技术控制中,帮助企业提炼工艺技术的重要环节并精准控制,促进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升级。并结合大数据对测量参量进行系统性监管,达到生产过程量的准确追溯。针对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关键参量,重点设备关键部件提供计量检测跟踪服务,保障产业发展过程中设备、仪器、产品的正常运转,解析产业运行过程中部件故障诊断发生原因,提供产品寿命周期中产品可靠性性能分析的计量测试服务,构建产品部件寿命评价及控制处理体系,促进产业计量测试向产业中产品全寿命周期控制、定量可靠方向推进,支撑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的方向发展。

3结束语

测试技术创新范文4

一、实体化企业知识平台建议

1.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建立。实体化研发机构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拥有“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其载体为技术研发中心。该机构的认证是对企业技术和科技实力的认可,证明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但是,在全公司资源的统筹和人才的调配上,任何单位都无法代替公司行使好该职能,也无法代替公司开展业务和技术的统筹,因此,如果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实力和作用,企业技术中心的实体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转型升级和业务量持续加大的趋势下,科技研发的支撑将对企业的运行起到关键的作用,任何一家大型企业,其都拥有支撑企业发展的研发中心。因此,建议在业务量和轻资产运行业务上的支持,更需要企业技术中心的实体化。技术中心实体化后,可以整合全公司资源,开展更加高端的技术研究和技术难题公关。例如,国际级、国家级、前瞻性、新兴领域等技术课题研究,必将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可作为公司级的技术研发平台指导企业所属的“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检测试验中心”等单位,引导其更好地开展基础性课题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并委托各单位开展跟踪式课题研发与测试应用工作,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

2.利用实体化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方式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在实体化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联合高校和青岛市开展“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建立,并定期开展开放性课题的和技术研究交流,利用“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招聘博士入站开展课题的研究和技术交流工作,形成“学+研+用”的企业特色工作站运行模式。对于优秀的技术高端人才,可以直接纳入企业人才库,为后续的工程课题研究提供人才和专家基础。并与相关的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站”的联合招生、招聘等工作,让“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平台成为企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的载体,也是企业技术中心的人才支撑和来源。同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平台还可以有效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在企业技术中心的统筹下,402020年第6期总第364期开展课题的分工式联合研发。而统筹课题的机构则是企业技术中心,聚集科研单位和人才的机构则是“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该项业务将是企业开展高端技术和装备研发的载体,也是“专业单位从事专业业务”统筹协作的机构。结合该方式的发展,把高校的学术优势和企业实践优势集聚成为人才培养优势,着力打破高校人才培养中路径单一、实践能力不强、与企业需求匹配性不高的问题。通过将企业技术研发的核心部门打造成实体化的科研平台,借助科研平台把高校人才引进参与到企业的研发课题,并以研发平台为载体,将企业的技术研发课题分级别地对外开放,在平台内建立技术研究专业组、专家工作站、硕士生培养点、基层技术创新团队,形成以企业实体化平台为核心的成果孵化地,以企业的研发平台和高校或科研院所协同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借助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合作性,使得人才的培养从高校阶段起,就形成“产学研用”充分融合的人才创新平台机制。利用高校优势与企业基层实践基地的充分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以更好地满足市场主体要求,加快技术研发成果产业转化的速度和效率,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创成果转化“双提升”。

3.建立“一体化研发体系”。统筹各基层单位建立优势技术研发团队公司以建设“中国交建三级公司一流企业”为目标,在科技、技术、质量、信息化方面着力强化科技支撑,以技术促发展,通过技术与管理融合,实现了项目的高效履约和降本增效。总部技术中心对各基层单位建立的技术研发团队负有统筹、指导、帮扶和支持的职责。主要负责统筹指导各子公司专业研发团队重点研发领域的分工,形成技术研究上强强联合,同时也避免各子公司之间重复研究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各基层单位技术研发团队隶属于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但在技术研发工作上,配合总部研发平台调配和脱产科技研发培养。对于公司内专业的技术研发中心等单位,要在公司统筹下开展对其他施工单位的技术研究,采用授权委托研发的方式,主要以测试、应用、数据反馈等为主,重视全过程的研究,包括测试、总结、优化等,形成的所有技术研究成果,要定期向公司报告和备案,以便于在全公司技术成果共享平台“知识管理系统共享系统”上进行公布,便于企业内共享和有偿使用权的转让,从而打破了各单位与总部研发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体化技术研发体系,利用体系和平台将企业的技术力量凝聚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公司还建立了“总部技术平台+基层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建立技术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云智库”运行机制,实现总部与基层的技术创新资源覆盖。一是开展“总部技术平台+基层创新团队”协同的工作模式。以总部技术平台为载体,培育提升基层技术团队的创新能力,让基层技术团队带着问题到总部平台提升,带着成果去项目实施,让总部技术平台成为基层技术创新团队的孵化池。二是建立技术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云智库”运行机制,实现总部与基层技术创新的资源覆盖。目前,公司技术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云智库”已运行,该平台对国内外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以及公司开展的新成果都进行了上线,并通过分权限设置,制定了安全技术保密机制。充分利用“科技云智库”平台,推行公司技术资源共享,将平台打造成为技术工作平台,为公司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检索、学习提升和资料归集提供帮助。尤其针对海外技术人员,智库平台可以实时提供公司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资源,消除海内外之间技术共享上的距离。

二、工程施工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研究建议

随着国内外物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多个行业都在尝试开展智能化技术以减少人工操作的成本和其带来的人为风险。对于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定义,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国际上将智能化分为以下几个等级:半智能化、基础智能化、高端智能化和超智能化。目前,我国工程施工行业还未达到自动化的水平,仅有少部分实现了半自动化,因此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上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实现工程施工的自动化、智能化基础离不开信息化、物联网和BIM技术,这些都需要协同发展。公司正在逐渐向投资、研发、施工、运行维护等方面进行业务转型,并在多个区域进行实体化布局,随之而来的是人工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人工成本费用在整个费用投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如何降低工程施工和项目管理的费用,提升管理和施工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施工成为了一个焦点。自动化和智能化施工的宗旨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施工和管理工效和水平,做到规范施工、管理和检测等。自动化和智能化施工中,由于工程的类别太多,施工工程样式各不相同,全部覆盖施工类型较难,因此,建议从不同领域进行板块划分。公司在该领域板块,可以按照以下阶段进行尝试。

1.第一阶段:集成性创新利用先进的集中管控系统平台,提高人均生产效率,将施工现场的人工数量降低至传统技术的一半。以路基施工为例,可以利用管理平台由一人远程集中操作多台设备。一人可以操作1台挖掘机、1台运料车、1台压路机,形成联合施工,减少人工投入,使得施工现场由原来的“人海茫茫”变为“机器茫茫”。人在办公室运用集中管理平台完成对机器的指挥操控。该阶段的数字化施工需在施工区域建立局域网,用网络实时传输,确保视频和操控指令的传输信号通畅。采用北斗精准定位设备的位置和操控状态,当信号丢失时可以转为人工操作或暂停施工。需要说明的是,BIM技术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该阶段,形成一种工程施工OA系统,施工的工程量及投入可以快速统计,通过数字化可视化掌握工程施工进度、进度监控与调整,进行合理化施工进度调整,形成一种先进的施工管理技术。

2.第二阶段:集成性创新组建半智能化操控平台该系统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无人驾驶技术尚不成熟的阶段,要想实现半智能化,必须在特定的区域运行,不可以在公众场所实现程序化智能施工。因此,在施工特定领域,可以采用程序定制化,将半智能化应用于重复率较高的工序中,以达到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施工工效的目的,从而实现半智能化管控施工。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实时智能化调整工程进度。

3.第三阶段:智能化施工技术对于工程施工现场,实现智能化施工技术非常困难,但随着国内智能化机器人、无人驾驶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可以实时升级企业在该板块的发展规划。公司开发大的运行平台、模块化产品开发可以外包,总体的开发控制即核心技术应由公司自行掌握,在公司的统筹下开展研发。企业发展离不开规划和定位,定位企业新技术、新科技条件下的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凝聚团队力量,才能在该领域抢得先机。

三、结论及建议

测试技术创新范文5

关键词:技术创新;财税支持;问题;建议

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据产业调研网统计数据显示,截止 2020 年,我国各类企业总数量为1527.84 万户,其中小微企业数量达到了 1169.87 万户,占企业总数量的 76.57%,相关企业在解决就业,稳定民生以及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资金筹措困难,发展动力不足,创新迟缓的问题,相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导致相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是产业升级转型的主力,同时在这一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压力也会增加,对于政府来说,在进行市场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财税激励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积极实施技术创新,从而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条件,并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1.产品公共性

 本质上,科技创新行为是一种公共行为,当一项技术取得突破并实际应用后,与该技术向关联的行业企业就能以较低的成本使用该技术或者进行技术仿制,利用该技术获得较高的利润。而这种对于技术“搭便车”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创新型企业的研发热情,同时导致该企业产品利润下降,创新行为投入与创新成果收益不成正比。久而久之相关企业就不再进行自主研发, 转而进行技术模仿,这种行为对于社会的整体创新氛围也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2.高风险

 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获得技术突破,此外针对新技术也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测试以及认证,因此新技术的开放周期往往比较长。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并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是技术创新同样也存在风险,因为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技术研发的最终结果是不确定的,一旦研发失败,或者市场实际表现不符合预期,企业很难回收研发成本。另外新产品,新技术在进入市场后,短时间内就会被大量模仿,后来者往往花费较低的成本即可以实现同样的产品效果,导致相关企业只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市场优势,难以通过某项技术的创新获得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对于技术研发往往表现的较为谨慎。

 3.经济支持不足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存在比较大的资金压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体量较小,因此资金实力有限,难以通过现有的方式筹措资金,且很多企业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获取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存在重重困难。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升级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短期现实情况来看,技术创新本身所具有高风险以及较长的研发周期决定了企业在做出研发决策之前总是慎之又慎。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因此一些外国商业银行在投资相关企业时也存在比较多的顾虑。另外技术创新过程需要高度保密且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因此投资者难以完全掌握企业的技术研发情况,导致企业与投资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1.内生增长理论

 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认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而内生经济学理论则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系统内部。根据这一理论阿罗提出了边学边干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将技术进步归纳为生产以及投资的副产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投入的更多,意味着社会上有更多的资本存量,在这种情况下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边干边学,且技术发展的速度也将加快,得益于技术的发展,经济就会不断向正向发展。从经济增长的特点来看,具有比较明显的规模效应,即规模较大的经济系统中,有更多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会加快。根据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人力资源在实现内生性增长的同时,也会引发技术进步。而经济学家罗默将 R&D 理论与不完全竞争纳入到经济增长框架中,由此创造了水平创新模型,从该模型的原理上来看,主要是将人力资源作为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具有比较强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也使得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施技术研发,从而创造新的商品。通过以上经济学家的观点可以看出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以下思路的,即:技术创新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而影响技术创新的水平主要有人力资源水平以及资本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往往会对技术创新行为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2.公共财政理论

 可以将公共财政理解为市场经济财政,公共财政理论起源于西方财政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财政理论的研究往往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政府的财政措施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古典财政理论中,有一个观点十分著名,即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比喻,亚当斯密认为在自由市场中一直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操控着市场的运行,能够十分自然的驱使人们分工合作,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取收益,因此对于市场的干预行为是不可取的,基于这一理论,亚当斯密还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保证人们能够通过正当的手段在市场中获取利润,并为经济的发展建设基础设施。这一理论的核心在 20 世纪 30 年代被动摇,彼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国家经济陷入停滞,完成依靠市场来调节经济的理论失败,在此背景下凯尔斯主义兴起,凯恩斯主义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调控是必要的,市场中不仅需要一双看不见的手,同时也需要一双看得见的手来进行调节,而这里所说的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的财政政策,该理论为政府干预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三、中小企业获得政府财税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但是由于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缺乏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足够支持,此外由于中小企业体量较小,自身资金实力有限,难有多余的资金来支持技术创新行为,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我国对于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及科研投入持续增加,但是目前所投入的资金与企业发展需求以及产业升级转型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因此在优惠政策覆盖上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投资的过程中往往会优先考虑一些中大型的企业,这就导致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技术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2.针对中小企业缺乏专项帮扶

国家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企业发展。因此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应用税收政策,实施对中小企业的专项帮扶。但是目前来看,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以及专项帮扶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首先税收政策完善性不足,其次是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不足。目前国家对于已经实现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实施大力补贴,但是对于一些尚未完成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来说,往往难以获得国家的税收优惠,而这些企业往往存在更大的资金压力,如果缺乏税收政策上的支持,相关企业将很难实施技术创新。

 3.财税资金利用效率较低

我国中小企业众多,国家在扶持相关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面临比较多的困难,在资金投入以及资金使用层面上都需要不断完善。从资金投入层面上来看,现有的财税政策的对于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不足,目前现有的政策往往在研究阶段给予比较大的支持,但是在技术测试以及工业化的过程中缺乏有效支持。其次针对资金的使用,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改委、科技部、社科院以及教育部等都需要对相关资金进行使用以及管理,但是相关部门往往缺乏有效的配合,因此导致研究重复的问题不断发展,造成资金使用浪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税优惠政策以及创新型人员制度是中小企业实施创新的关键主体,对于中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来看,现有的政策体系缺乏对技术研发人员进行激励的有效措施,目前的优惠政策规定,当个人从国际单位或机构取得奖励以及荣誉时,才能免除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如果此类人员技术在我国实施科研工作还需要缴纳相应的所得税,这种比较苛刻的政策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能够高效的利用技术创新资源,而政府行政单位之间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科技资源分散性比较强,导致大量科研资源被闲置,而有些科研部门又亟需大量的科研28资源。最后是工艺创新比重较小,而工艺创新的缺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技术应用于市场的进程。

 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措施

1.完善税收激励的法律规定

目前我国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惠政策主要依托文件办法等方式实施,这种实施路径缺乏系统性以及稳定性。而欧美发达国家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鼓励通过立法的形式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措施,同时激励的手段也更加完善,能够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为持久的保障。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产业升级转型的要求出发,对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进一步完善,确保所制定的中小企业创新所得税优惠政策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同时也需要加强法制体系建设,为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提供保证。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现有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政策进行评估,并制定完整的政策操作目标以及操作流程,形成具有较强系统性的激励政策体系,并保证该系统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以此为基础将各项税费政策体系中,确保能够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

2.从中小企业创新周期出发进一步提升税收奖励政策的合理性

 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础研究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初步工业化阶段以及小规模市场化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下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有所不同,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风险。企业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其融资需求会随着研发进度的推进而增加,在这个过程中融资风险是不断降低的,在技术向市场转化的过程中,融资风险类型会从技术型风险逐步转化为技市场风险。针对这一特点,在应用激励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从中小企业的创新周期情况出发,确保政策手段的灵活性,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资金需求给与相应的优惠政策,保证所推出的优惠政策能够真正促进企业基础创新,实现正向的激励效果。比如在企业处于创新研发阶段可以通过实施所得税减免政策推进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的进程,并形成先导效应,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过程中转变政策,实施增值税以及所得税组合优惠政策,为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提供有利的条件。

3.确保税收优惠方式的合理性

 总的来看,我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后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税率型以及税基型。税率型的优惠政策主要通过减少税收项目让节省企业的缴税成本,而税基型优惠政策主要通过减少税基来降低企业的缴税压力。这两种优惠方式的应用均能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不同的税收优惠方式对于不同企业的激励效果是不同的。通过实施税率优惠能够确保优惠政策覆盖到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同时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但是这种激励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难以对具体的创新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而税基优惠政策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提供更为具体的激励措施,能够有效的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该优惠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优惠政策被滥用。因此在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小企业实际的发展情况以及各地税收管理情况,合理的采取税收优惠方式,从而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助力。

 4.实施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在激励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税收政策层面给与相关企业一定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优先采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较多困难,其困难不仅体现在研发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技术向市场转化方面,针对这一问题应用政府采购制度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将创新产品向市场推广初期遇到的困难。在实施这一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对评审方法进行改进优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技术创新企业的产品,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市场需求,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宋莉莉.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优化分析[J].纳税,2021,15(33):22-23.

[2]刘嘉语.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机制问题研究[D].

[3]张创业,张原.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2):216-217.DOI:10.19932/j.cnki.22-1256/f.2019.12.124.

[4]李静.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探讨[J].财会学习,2019(19):31-32.

[5]胡亚峰.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优化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9.DOI:10.

[6]李涛,齐航.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制约因素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04):61-63.

[7]邵利敏.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作用机理及优化建议[D].山西财经大学,2016.

测试技术创新范文6

【关键词】自控系统标准化;工作效率;模拟量功能块

1引言

自动化控制在工业控制领域因其高的可靠性以及编程的灵活性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石油、化工等控制领域已获得普遍应用,但是在我们传统的自动化控制设计中存在结构化不清晰、应用性差、导致智慧和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保护与推广。标准化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自动化控制系统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设计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以及我们在行业内的技术竞争能力,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智慧和知识会通过标准化设计的形式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与推广[1]。

2自动化标准化的特点

①简单性。我们通过使用标准化的程序框架,让我们的自控系统尽可能简单,让使用者或者初学者可以简单快速地使用。②可读性。标准化的自控系统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可读性好的自控系统不仅便于程序设计者加深对程序的理解,更便于后期调试,而且还便于使用者读懂设计者的程序,每个阶梯逻辑或者操作数的文字注释必须要详细。高的可读性便于企业内部标准化的设计以及给设计者指明设计方向,便于设计者与使用者在同一个设计理念中。③正确性。标准化的自控系统一定要正确,并要经过实际工作的反复验证,证明其能够正确工作,这是对自控程序的最基本的要求,若是这一点都做不到,其他的再好也没有用。④可靠性。标准化的自控系统不仅要正确,还得可靠。可靠性反映的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可靠的自控系统对于非正常工作条件的出现,能予以识别,并能使其与正常条件衔接,可适用于多种情况。好的自控系统对非法操作能予以拒绝,且留下“痕迹”以便于后期标准化的完善。⑤易改性。即标准化的自控系统应易于修改。自动化设计的特点之一就是方便,可灵活运用在各种情况下。⑥报警系统的完整性。自控系统往往用于工业环境,每一次的事故都会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为了做到事故预知与预处理或者在事故中把损失降到最小,我们的自控系统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报警系统来监控设备的运行。⑦模拟性。为了减少现场调试时间,往往设备运行之前就需要对自控系统进行模拟测试,为此,在程序中加入了模拟功能,以便我们提前对设备的控制流程进行测试。

3自动化控制标准化设计思想

在自控系统设计时我们需要结合实际的功能需求,将复杂的任务分成能够多次处理的小任务,结合通过程序代码来对复杂的控制进行简化。小任务一般表现形式为功能块,在编写程序时只需要调用相应的功能块就可以了,在使用功能块时只需要输入相应的地址或者参数,就可以实现对不同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有效控制,不需要对功能相同的代码进行重复输入。如果需要修改程序功能,对功能块进行修改即可,自动化控制的标准化能够极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能保证我们智慧和知识的有效保护、利用与推广。在PLC程序中,可以把其他的控制功能也做成功能块,通过这种模块化设计,把PLC编程标准化,程序的标准化不仅便于程序设计者加深对程序的理解,还便于后期使用者读懂设计者的程序。

4结语

标准化的设计是过程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标准化自动控制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以及我们在行业内的技术竞争能力,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科技的进步,通过标准化的设计对智慧与知识进行有效的保护、利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李.ControlLogix系统实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迟君平.PLC程序开发中的结构化编写方法[J].自动化博览,2011,28(04):90-92.

测试技术创新范文7

1.物探技术

工程物探技术是依靠电磁理论和电学理论发展起来的。物探中浅层地震折射波法和弹性波测井技术以及多通道瞬态面波法技术等以及在岩土工程中得到广发的应用。物探法主要是提高了传统勘测方法的效率,保证勘探结果的准确。通常物探法能够通过对复杂岩土的研究为工程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参考信息,保证岩土工程达到设计要求。物探方法不是独立工作的,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综合使用多种物探技术,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同时提高探测对象的适用性,提高岩土工程勘探解决措施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弹性波技术是物探技术使用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利用不同介质对弹性波的传递来揭示地下的物体界面。目的是提供各层土的剪切波速值,判定场地土类型,划分建筑场地类别,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如果地下物体界面发生了变化,弹性波也能根据动力学和运动学的特征来判断物体界面的变化特征。工程物探能够通过收集野外地质样品再使用各种分析仪器和计算为工程提供相应的探测数据和资料。因为这些数据和资料在整个工程中都能发挥作用。所以数据的准确性、资料的可靠性变得尤其重要。物探工程师一定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岩土工程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科学的分析。

2.钻探和坑探

钻探和坑探和物探不同,是属于直接勘探手法,能够更直接了解地质情况。大部分工程都会用到钻探和坑探。钻探主要是根据地层类别和勘探要求通过对不同深度的地层采样再进行分析实验确定岩土类型和物理学性质的方法。如果用钻探还无法探明地下地质的状况就可以采用坑探法,它主要是使用机械和动力设备进行勘探,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大。所以在使用坑探时一定要考虑工程的经济性。

3.原位测试

3.1、静力触探

静力触探是一种轻便、快速、高效的土体原位测试技术。它是通过一定的机械装置,用准静力将标准规格的金属探头金直均匀地压入土层中。因为探头会受到一定的阻力而形成压力,这种压力通过探头传感器,将土层的阻力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由仪表测量出来。国内工程使用的静力触探探头有单桥探头、双桥探头、孔压触探头3种。静力触探能够确定软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等土层的地基承载能力和单桩极限承载能力,在越南福尔摩莎国际集疏运港区工程中岩石工程勘察利用了静力触探主要用于结合钻孔资料对土层和土类进行划分;通过触探成果计算不排水抗剪强度。虽然静力触探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分辨率低,与国际标准不接轨等。这些缺陷导致它不能广泛使用在岩土工程中。

3.2、动力触探

动力触探是原位测试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探头贯入土中10cm或者30cm时所需要的锤击数确定风化基岩的物理学性质指标,具有勘测和测试两种特性。动力触探分为轻型、重型及超重型三类。轻型触探仪主要针对砂土、粉土和粘性土,设备操作简便,施工简单,主要是记录锤击的次数,代用公式为,代用公式为R=(0.8×N-2)×9.8(R-地基容许承载力Kap,N-轻型触探锤击数)。

4.压缩试验

压缩试验是室内试验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判定土的压缩性来测定土的压缩模两和压缩系数等变形参数。

5.GPS定位测量技术

GPS定位测量技术是借助于空间卫星群和地面接收终端系统之间形成信息传达的过程,这种技术应用比较晚,但是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工程地形较为复杂的山地,可以采用GPS来测量。首先要根据山地特征来准备勘探工作,对整个工程进行拟定作业,相关设备和仪器准备到位,采集设备、通信工具、交通设备等都要根据整个项目进行合理调度。关于工程资料和设计书提前充分熟悉,保证勘探结果根据设计需求和施工需求进行。勘探前的选点、买时工作、布置测控等级点等都做好详细计划。采集器要设置采集时间、卫星高度截止角、时段号等信息采录,完成采集后进行记录和观察报告填写,存档以便日后使用。

6.计算机技术

CAD技术是在岩土工程运用广泛的一种技术,它能够根据工程数据和资料对地质地形进行电脑绘制,还能对野外采集数据、土工勘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二、总结

测试技术创新范文8

【关键词】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实验设备

创新推动着民族的进步与国家发展,由此可见其重要性。近年来,教育领域正在践行改革,创新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在职业教育中占据关键地位,尤其是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将其与创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当前教育部门对于创新的重视越来越高,为了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各个学校开始建设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改善了教学模式,在不断实践中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

1电子技术创新教学发展现状

在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中,大多设置了脉冲数字电路实验、低频电子线路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等诸多课程,通过这些实验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组织实验的良好习惯[1]。但是实验中,各项实验课比较独立,服务功能过于单一,很多实验设备只是针对某一课程,并且设备也十分陈旧,无法更加全面的反映出当前电子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与现代化教学脱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创建全新的电子技术培养基地十分重要。

2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重要意义

2.1培养电子技术操作优秀人才

电子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创新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另一方面优秀学生也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力,掌握电子技术当前的发展趋势与动态,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指导作用。正因为这些专业要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不断提升,掌握电子电路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接受新知识,熟练操作相关技术,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电子技术操作人才。

2.2优化电子技术实验机制

当前学校中的实验机制的核心为基础实验,因为基础实验中只有与理论课程相关的内容,无论是涉及面还是深度都十分受限,尽管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了解相关问题,但是因为实验项目、时间有限,无法深入进行探讨,面对一些新技术和工艺时,学生无法熟练运用[2]。鉴于此,电子技术创新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实用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基地中商讨问题,并且学习新的理论与技术,与其他同学共同设计电子产品。通过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研究训练的基本流程,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电子产品设计到生产全过程的了解,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提供支持。

3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实践内容

3.1注意要点

对于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的建设,需要结合教学要求,具体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1)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的建设,需要以实际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为核心,保证全新的课程体系、内容和实验教学充分协调;(2)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将新技术与新要求与创新基地建设相结合;(3)建设电子技术创新基地,要着重突显全新的实验方式和手段,既可以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法,又可以应用网络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维度与立体性,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积极性;(4)建设电子技术创新基地,要保证实验设备的多元化,积极应用现代化设备与技术,对原有教学硬件进行改造;(5)电子技术创新基地内所使用的教学内容要保证创新性,保证是当前最为先进的技术,以此为前提开发具备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电子技术实验项目[2];(6)建设电子技术创新基地需要对培训活动加以重视,多组织教学人员的培训工作,为其提供出国深造、实地考察的机会,全面提升教学人员专业素质。

3.2教学方法与内容

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是新教学体制下的实践平台,所使用的教学内容要与其相适应,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从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研究性实验这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学生组织上述三种实验的重要前提在于已经结束了基础性实验,并且掌握相应的实验能力,可以按照自身兴趣选择之后的探究方向。如,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单片机、PLC以及PROTEL等方面,通过这些专业知识组织有关实验,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保证特色,要求可以体现出实验项目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另外,实验题目要多样化,使学生能够有不同的选择。若学生单独完成实验,则证明其已经完全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可以将多个领域研究学生进行整合,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向难度更高的实验项目发起挑战。

3.3硬件条件与设备

在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建设中,硬件条件和设备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与实验最终效果有直接关系。创新基地建设期间,可以按照学科特点设置相应数量的实验室,在实验室内放置数字示波器、数字万用表、数字函数发生器、数字电源、虚拟仪器、总线式测控系统、逻辑分析仪、微机硬件、软件应用、DSP、EDA等仪器设备,保证学生可以在创新基地内不断提高自身电子系统设计能力。

4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创建的几点措施

4.1将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创新教育的落实,需要与其它教育活动保持密切的关系,只有实现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的充分结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将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这就需要做到“四个结合”,具体如下:(1)将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3];(2)将创新教育与自主实践紧密结合;(3)将创新教育与比赛紧密结合;(4)将创新教育与科研、电子技术项目的研究紧密结合。

4.2积极建设教师队伍

教学人员是建设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关键所在,在建设教师队伍时,需要坚持以下教育思想:(1)以人为本;(2)充分落实培养与引进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的基本原则,基于上述几点原则,组建专业能力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电子技术教学队伍。

4.3积极优化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制度

电子技术创新能力教育,创新是核心要素,在普及素质教育的当下,这也是有关部门培养高素质、实践性人才的重要前提。要培养创新实践性人才,最为关键的创建适宜的教学环境以及特色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制度[4]。实践过程中,主要有理论培训、工程训练这两种形式,理论培训是以工程实践为对象,对电子器件以及电路原理进行介绍,带有极强的针对性;工程训练则是以实际竞赛为对象,组织实践、研发活动,通过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建电子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基地,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与手段,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电子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将其熟练的应用于实验中,另一方面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实践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森森,庄道元,王小蕾.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58-59.

[2]王正勇,孙建林,张生果.电子创新实训基地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4):126-128.

[3]殷锋社,王晓江.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创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子测试,2017,(13):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