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年龄范例6篇

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范文1

【关键词】 高龄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144-02

前言:当今,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寿命明显延长,加之我国近几十年来特殊人口政策的影响,老年人比例明显升高。近日从全国老龄办信息获悉,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今年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达到2.02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23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3750万。随着老年人口总量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失能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健康问题愈加突出,高龄老年患者数量大量增加,那么,如何做好高龄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护理的概念: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nursing)是护理的重要手段,是整体护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据心身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心理护理,满足患者心理上的需求,消除其紧张消极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在生理、心理方面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康复和健康的保持。

1.2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人的生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心理因素会影响生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积极、乐观的情绪将有助于身体疾病的治愈,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消极、悲观的情绪将会延缓病程甚至加重病情。因此只有将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两者融为一体,使之并存于护理工作中,才能真正提高护理效果。

2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心理各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智力水平、记忆能力下降、情绪的变化以及行为的改变等,而患病后更加重了身心的负担,出现新的心理问题。对80例老年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结果60%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负性情绪,其中孤独寂寞型占 21.3%,抑郁多疑型占 16.2%,悲观失望型占12.5%,被动依赖型占10.0%。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2.1 否认心理:老年患者最怕的就是成为子女的累赘,给家人增添负担,所以很怕别人说自己年老多病。有时候就算身体不舒服,也不愿意说出来,不愿意去看病,甚至不承认自己有病。

2.2 自尊心理:老年患者往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比较固执,顺从性差。患病后,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常常出现急躁或悲观的情绪,不愿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甚至不愿沟通,有不服老的心理,容易出现意外。

2.3 疑虑心理:老年患者往往比较敏感、多疑,对自己的疾病十分关心,稍有不适,就担心是不是病情加重了,是不是药物不对症了等。对各种治疗和护理也会产生疑虑,担心治疗方案是否正确。

2.4 恐惧心理: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 恐怕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尤其疾病较重时,他们对病情的估计多较悲观,精神十分紧张,不禁会产生一种恐惧感。

2.5 抑郁心理:抑郁多由于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而产生,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患者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2.6 绝望心理:老年患者病后情绪消极,甚至不接受治疗,尤其多次住院的高龄老年患者,更易产生绝望心理。

2.7 抗药心理:有一些慢性病的老年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而长期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对预后比较悲观,对药物疗效产生怀疑,甚至拒绝服药。

2.8 孤独感,无价值感:老年患者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及朋友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同时,由于自己健康状况的下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缺陷,会感到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

3 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老年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这一类特殊的患者进行精心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和其他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是当今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3.1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成功的心理护理是通过护理人员和患者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而完成的。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现成功的心理护理的关键环节。而良好的护患关系应该是以护患双方彼此信任、彼此尊重为基础的。护理人员要做的就是通过言语、行动和态度等去影响和感动患者,主动地构建护患关系。

3.1.1 运用好语言艺术:语言是人类所拥有的一项特殊的天赋,在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的过程中,语言沟通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善于运用这项天赋,把语言看成一种艺术,发掘它的魅力。护理人员充满关心、富含感情的语言一定能够引起患者真诚的反馈,实现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责任心和专业技术,还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3.2 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由于老年患者具有特殊心理状态,所以他们也具有一些特殊的心理需求,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别注意。对总医院 100 例老年患者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一些典型的老年患者需求。

3.2.1 安全:调查显示,62%的患者在护士巡视病房时有一种安全感,50%的患者认为加强病情观察尤为重要。可见,老年患者对于安全的需求是非常突出的,针对这一需求,护理人员应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

3.2.2 尊重和自立:调查显示,即使老年患者在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时,仍有64%的患者要求“自己的事尽量自己干”,88%的患者要求自己服药,82%的患者愿意自己吃饭。可见,老年患者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有自主自立的需求。针对这一需求,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一定要充分的尊重患者,对各项操作做好解释工作,并且尊重患者的意愿,在合理范围内鼓励其生活自理。

3.2.3 了解疾病:调查显示,34%的患者把加强卫生宣教排在护理工作的第3位。可见,老年患者非常想了解他们所患的疾病。针对这一需求,护理人员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健康宣教员的职责来。

3.3 争取亲属的配合:亲属是老年患者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因此,要想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一定要取得患者亲属的配合。亲属的支持和安慰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维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亲属进行沟通,让亲属明白自己对患者病情变化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够尽可能的安慰、鼓励患者。

3.4 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合理的生活安排可以帮助老年患者轻松地面对患病时期的变化,不至于形成太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依据其个性特点,合理安排患者生活,可以安排适度的运动及各种娱乐活动,既可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又能使其心情愉悦。

3.5 合理使用心理疗法:心理治疗现在已经在临床普遍开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也可以进行,比如做好心理疏导、安定患者情绪。老年人怕孤独,老年患者更易产生失落感,同时担心自己的病,产生急躁心理。护士应给予关怀,加强沟通,讲话要用礼貌用语,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满足。另外,还要注意通过患者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来分析其心理问题。

总之,在多年临床护理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高龄老年患者护理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需要我们每一位护士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同情心,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与患者谈心,做患者的知心朋友,还要学会洞察患者的心理活动,循循善诱地做患者的疏导工作,使长期住院患者热爱自己,热爱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对生活中一切事物都带着新鲜的感觉,消除自卑感,打消顾虑,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从患者的表情姿势和动作语言等观察他们的内心情感反应,探索出原因和动机,理解患者行为表现意图。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对患者态度和蔼,热情,说话和气,给患者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并且要因人而异,根据病情对象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塑造受人民信任、爱戴的护士形象。

4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龄老年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必须要重视心理护理,要依据不同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个体需求,制订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案,护理人员要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温暖、细腻的语言,真诚、甜美的微笑去照顾患者,真正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给予满足,切实做好高龄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促进老年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姜丹,胡亦心. 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 护理杂志,2005,22( 4) :54.

[2] 罗秀梅,张颖. 老年心理护理体会[J].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 7) : 859.

心理年龄范文2

天津南开大学的杨敬年教授如今已是102岁的高龄,但却没有丝毫的老态,他不仅听力好,而且口齿清楚,思维敏捷。79岁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8岁时,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录制,99岁时则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期颐述怀》。在南开大学任教的几十年中,他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财政专业人才,还翻译出版了《白劳德修正主义批判》、《经济分析史》等大量著作,直到90岁时,他还翻译出版了《国富论》。杨老的精力为何如此充沛?他的养生之道又是什么?杨老将自己的长寿秘诀概括为:保持健康心理状态,不断运用大脑;每天坚持锻炼,合理饮食起居。

淡泊的心态是杨老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1908年,杨敬年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一个贫穷的家庭。1932年,他考入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行政系,毕业后又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45年又去牛津大学深造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杨敬年放弃了到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研究工作,经香港回南开大学,迎接天津的解放。在杨老的一生中,曾有两次做官的机会:他所毕业的中央政治学校行政系是专门为当时的政府培养县长、行政督察专员和民政厅长的,但杨老毅然放弃了,他淡然道:“我的好多同学后来都在台湾身居要职,但我对此没有兴趣。”“七七事变”后,他在重庆政府工作,曾给孔祥熙做过秘书,“我那时也差不多做到简任了,就相当于现在的司局长。但我还是想留学,去读读书。所以再一次放弃了从政。”杨老说:“我的性格不适合做官,我觉得还是做大学教授好。在大学里教书,只要把自己教的课研究到最前沿,教好了,就没有人来管你了。但做官就得看上司的脸色,我不喜欢。”也有人问起杨老在当年为何会选择南开,杨老说:这是因为南开很有吸引力,师生关系非常密切。回首百年,杨老说自己“深感欣慰”。他感慨道:“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最幸福的人,因为我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要和大家一起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争取看到祖国更美好的明天。”1957年,杨敬年被错划为“”,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他化苦为乐,埋头翻译了《英国议会》等几百万字的学术著作。1979年,71岁的杨敬年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他在南开率先开设了中国第一门“发展经济学”课程,讲授经济专业英语。

坚持学习是杨老高寿的又一个原因。对于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似乎只有“颐养天年”、“含饴弄孙”才是生活的内容,但杨老却依然每天坚持学习。由于身体的原因,他无法再做一些实地调查研究的工作,但他却在百岁之时,学起了中国哲学并阅读冯友兰等人的著作,现在的杨老依然徜徉在哲学构筑的殿堂里,像青年一般汲取着新的知识。他每天都要给国内外的一些学生打电话,在电话中讲《孟子》、讲《老子》、讲哲学,他说:“我的学问生涯可以告一段落了,发展经济学我不能再有所作为了。我给那个在美国的学生讲哲学,我们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学问,交流人生经历,这也算是我晚年的一个事业吧。”难怪在南开校园里,杨老被尊为“常青树”,“生命从百岁开始”是他的学生们对他的评价。

在饮食上,杨老除了多喝一些牛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他晚年的生活很有规律:坚持每天凌晨3点钟起床,自己洗漱、自己收拾床铺,然后坐下来读书、学习,上网查看邮件。7点钟左右吃完早饭小睡一会儿,起来后做一套从60岁起就坚持做的健身操,再用按摩椅做几十分钟的腿部按摩。白天他会在屋里散步,走上1000步左右。他认为人老先老腿,经常走路和按摩能保持腿脚有力和灵活,才能做到事情的自理,身体才能健康。晚上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是他必看的电视节目,20时准时上床,一年四季几乎都是这样的作息时间。

杨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年龄有三种:一是日历上的年龄,一是身体上的年龄,一是心理上的年龄,我的心理年龄还年轻着呢!”是的,杨老的心理年龄确实年轻。如今,他虽然已不能经常来到南开,但还是感慨的说:“我还是喜欢住在学校里……看到整个学校一片黄叶,漂亮极了。”言语之间,透露出对南开深深的爱与眷恋。

心理年龄范文3

[关键词]年龄班;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24-04

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赖于身心健康的教师。因此,深入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不同年龄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对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健康及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1 样本来源

在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地区、内江地区、南充地区等五个地市(包括县镇)的幼儿园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2 研究方法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查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测查采用1~5级的5点评分,每一项的自评分值等于或大于3分提示可能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量表的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3~0.93。

二、结果

1 一般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53份,收回有效问卷1039份,有效率为98.67%,调查对象全部为女性。其中幼儿混龄班的教师55人,占总样本的5.3%;小班教师287人,占总样本的27.62%;中班教师298人,占总样本的28.68%;大班教师277人,占总样本的26.66%;学前班教师122人,占总样本的11.74%。

2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见被调查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除强迫、偏执两个因子外。其余7个因子均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

3 不同年龄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2可见,被试幼儿园教师按所教班级不同分为五组,即混龄班、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经方差分析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性3个因子上,五组幼儿园教师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讨论

从表1可见。被调查的幼儿园教师SCL-90各因子的得分情况为:强迫、偏执两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无显著性差异(P

从表2可见;不同年龄班教师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性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第一,混龄班教师SCL-90症状中的躯体化、抑郁、敌对性相对于其他班级的教师更轻,可能是因为混龄班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相当普遍,幼儿教育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独生子女教育,幼儿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任性,缺乏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问题。而混龄班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的不足,为幼儿营造了一个类似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庭氛围。幼儿能在合作关系中学习和实践不同的角色,考虑如何承担责任,协调矛盾,完成任务。初步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这会减轻混龄班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第二,学前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低于其他班级的教师,可能是因为学前班幼儿(6岁左右)正处于学前期与学龄初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开始出现,心理活动随意性已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出现。同时自我意识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个性开始形成。因此,学前班教师不能完全像教其他班级的幼儿一样,学前班的教学内容应该更丰富。教学形式也要更加多样化,教学目标也更高。这使学前班教师的压力更大。部分学前班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很难适应学前班的教学活动。他们必定会因此感到巨大压力。

第三,大、中、小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混龄班教师和学前班教师而言,居于中间水平。即这三个年龄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略好于学前班教师,但不及混龄班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小、中、大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还未完全形成,很多事情都愿意按教师的意愿去做,其心理活动的随意性相对低于学前班幼儿,教师在管理上也就更为轻松,压力自然较小。但由于大、中、小班同一班级幼儿的年龄大致相同,缺少像混龄班的那种兄弟姐妹的家庭氛围,幼儿间相互关心、照顾、合作的意识相对淡薄,因此教师在管理大、中、小班幼儿时,所花的精力相对混龄班教师而言要多些。因此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混龄班教师。

四、建议

1 幼儿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同时增强自信心。按照健康心理的要求随时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积极应对遭遇到的各种刺激。及时治疗身心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危害人们生命的疾病已由外因(传染性的)转为内因(不良习惯和心理)引起的疾病。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逐步养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受到主观态度影响,乐观豁达的人常会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丧失信心和勇气,能够始终保持愉快美好的心境。不断进取。

第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助于人们维护身心健康,也有助于人们适应变化迅速的生活环境。

第三,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宣泄情绪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压抑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幼儿园教师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后,可以向自己的好朋友、亲人或信得过的同事倾诉。

第四,保持身体健康。幼儿园教师要提高躯体化因子水平,除了保持以上三种心理治疗途径外。还要经常锻炼身体。不要因为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而感到身体不适就放松锻炼身体。身体健康是治疗心理问题的前提。

2 幼儿园要经常开展“混龄活动”

所谓“混龄活动”,是指打破班级和年龄界限,让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共同活动。

有研究表明,同龄幼儿在一起易产生攻击,而异龄幼儿一起活动时,年长幼儿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的作用,会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感受到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年幼幼儿在交往时则能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关心和帮助,学习了观察和服从。能发展领会能力。在混龄活动中,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缺点容易得到纠正,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幼儿园应经常开展混龄活动。以纠正独生子女的缺点,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3 要扶持学前班教师

由于学前班的各项教学指标高于其他班级、学前班教师的压力要明显高于其他班级教师,因此学前班应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功底扎实、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教师。同时,应经常关心学前班教师,找他们谈心,理解并支持其工作。多给予鼓励。

心理年龄范文4

Effect of Age, Nursing Age,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Job Burnout in General Surgical Nurses/ZHU Yue-mei, ZHANG Yan , LIU Dong-la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8):112-11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ge,nursing age,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job burnout in general surgical nurses.Method: 100 general surgical nurses were enrolled as the research group.The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24 (PCQ-24),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 (MBI-GS).The age,nursing age,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scores were investigated by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multivariate line regression analyses.Result:The age and nursing ag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duced personnel accomplishment scores and total scores in job burnout of nurses (P

【Key words】 General surgical nurse; Age; Nursing age; Psychological capital; Job burnout

First-author’s address:Binha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Binhai 2245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31

工作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倦怠,是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的人员所产生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症状[1-2]。普外科是一个急诊多、病种多、工作量大、护理操作技术要求全面的科室,由于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每天面对重复的操作技术,枯燥的工作流程和紧张的工作气氛,以及来自于家庭、各种人际关系,都会给护士压力 [3-4]。由此导致的各种身心健康问题也日渐凸显,使得工作倦怠现象尤为突出。国外学者研究显示,心理资本越高的员工对组织的贡献也越高,其离职率也将越低[2]。也有研究显示,护士年龄和护龄均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因此,是否可通过对不同年龄、护龄的普外科护士提升心理资本来达到降低其工作倦怠,这对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普外科护士年龄、护龄与心理资本对其工作倦怠的作用,以便为缓解其工作倦怠的寻找一条有效途径,最终达到为普外科医疗护理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滨海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和解放军第三医院普外科的在职护士和实习护士,共100名,年龄17~35岁,平均(20.8±6.8)岁;平均受教育达(12.4±3.8)年;护龄分布1~16年,平均(6.2±2.3)年。受试者无脑血管病、其他脑部疾病、重大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史。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调查方法

1.2.1 心理资本问卷 心理资本评估选用Luthans等编制、李超平翻译的心理资本问卷(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24,PCQ-24)[6],其维度包含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共24题,含3道反向积分题,分别为条目13、20、23题。采用Likert 6点记分,1代表“非常不同意”,6代表“非常同意”。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心理资本水平越高。

1.2.2 工作倦怠量表 工作倦怠评估采用李超平等修订的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7],其维度包含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量表采用Likert 7点记分,“0”代表“从来没有”,“6”代表“每天都有”,频率由低到高,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所有题目是反向计分。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护龄与心理资本多维度、工作倦怠量表多维度评分间的关系,以P

2 结果

2.1 年龄、护龄、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护龄均与工作倦怠的个人成就感降低因子及工作倦怠总分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资本的4个维度及其总分均与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及其总分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年龄、护龄、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的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工作倦怠3维度为因变量,考察年龄、护龄、心理资本各维度对其的影响。当以情感耗竭因子为因变量时,护龄、希望和乐观因子进入线性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相关系数为0.326,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14.6%;当以去个性化因子为因变量时,年龄、护龄、乐观和希望因子进入线性回归方程,多元线性相关系数为0.386,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18.7%;当以个人成就感降低因子为因变量时,年龄、护龄、韧性、自我效能和乐观因子进入线性回归方程,多元相关系数为0.489,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2.9%。结果表明,护龄、心理资本的希望和乐观因子对工作倦怠情绪衰竭因子有负向预测作用(P

表1 年龄、护龄、心理资本和工作倦怠的相关关系

因子 情绪衰竭 去个性化 个人成就感降低 工作倦怠

总分

年龄 -0.168 -0.133 -0.338** -0.259*

护龄 -0.157 -0.155 -0.382** -0.302**

自我效能 -0.226** -0.387** -0.325** -0.248**

希望 -0.384** -0.324** -0.343** -0.313**

韧性 -0.371** -0.281** -0.424** -0.338**

乐观 -0.412** -0.434** -0.436** -0.445**

心理资本总分 -0.483** -0.424** -0.385** -0.321**

*表示P

表2 年龄、护龄、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的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因变量 自变量 R2 F β t P

情感耗竭 1 护龄 0.153 34.332 -0.187 -3.048 0.008

2 希望 0.163 42.226 -0.326 -4.346 0.000

3 乐观 0.173 44.361 -0.443 -4.802 0.000

去个性化 1 年龄 0.119 28.440 -0.167 -3.032 0.019

2 护龄 0.135 30.362 -0.189 -3.221 0.012

3 乐观 0.142 63.205 -0.546 -5.325 0.000

4 希望 0.212 73.268 -0.347 -6.130 0.000

个人成就感降低 1 年龄 0.154 45.483 -0.336 -5.463 0.000

2 护龄 0.163 54.347 -0.403 -0.553 0.000

3 韧性 0.192 62.809 -0.421 -6.287 0.000

4 自我效能 0.183 51.034 -0.531 -6.368 0.000

5 乐观 0.188 43.678 -0.563 -6.448 0.000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普外科护士的心理资本相对低,工作倦怠严重。前者与龚艳等[5,8]的研究相似,后者与温婧吉等[3, 9]的研究相似。这可能与普外科护士处于特殊环境中工作的群体有关。普外科手术量大,患者流转率高,工作内容风险大,护士常常处于一种高强度、快节奏的精神状态下工作[4]。再加上护理人员数量相对处于不足状态,致使其工作量超负荷,护士的工作主要是辅助手术医生。此外,家属常常仅对医生表示感谢,对护士的工作付出及成果很少给予肯定,常常还会出现各种追问、抱怨、辱骂、挑衅与不解等[3-4]。面对如此情况,普外科护士身体就会出现精神低下、过度疲劳,常常表现为易怒、消极、缺乏情感等现象[3-4]。她们就会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出现一种消极负性、冷漠的服务态度,甚至感到自己无能、工作缺乏成就感等消极自卑心理,从而现成心理资本降低,工作倦怠等现象[9-10]。

心理年龄范文5

摘 要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抖空竹运动的健身价值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和剖析了抖空竹对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的作用。结论表明:抖空竹运动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集中精神,提高视力;全身运动,促进协调能力;调节心情,改善不良情绪。

关键词 老龄化 抖空竹 老年人 心理健康

一、背景

“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是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导致人的寿命的延长。国际上一般把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7%或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1]。”

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健康的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

二、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十一世纪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而目前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来老年人心理问题逐渐增多,老年期心理及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己经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概念

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东西方都有着一定的差异,美国的比尔斯是西方最早提出心理健康概念的人,1908年在其著作《一颗失而复得的心》中,首次提出了“心理健康”这个名词[2]。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3]。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本身的视、听觉等感知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衰退,感知能力的退化往往使老人与环境隔离开来,容易引起抑郁、淡漠、孤独等心理现象[4];对事物反应缓慢、先审视刺激,然后再做出反应是老年人的一个突出特点,简单反应和辨别反应时间都随年老而延长;据调查,近年来,老年人记忆力衰退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等客观因素降低了与亲朋来往的频率,长期的孤独容易导致其情绪易波动。

三、空竹运动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结合

我国著名的老年心理学有许淑莲教授对老年人对心理健康曾概括了五方面:热爱生活和工作;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性格开朗,通情达理;人际关系适应性强。

抖空竹,它是全身的运动,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符合老年人生理特点,易于老年人锻炼;练习时要求心静体松,全神贯注,通过形、神、意、气四大法宝,达到健身养性,对调节老年人的心理有重要作用。

四、空竹运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

空竹古称“胡敲”,也叫“风葫芦”“地铃”“空钟”等,是中国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抖空竹在我国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不可取代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之一,对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喜爱和习练。

(一)集中精力,提高视力

抖空竹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做各种花样时,眼睛始终都要注视着空竹在空间旋转位置的变化,随时反映给大脑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准确无误地完成花样动作,所以双眼和脑神经在抖空竹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在蓝天白云下眼球不停地转动,这能起到提高视力的作用[5]。

(二)全身运动,促进协调能力

抖空竹是全身的运动,需要四肢的巧妙配合来完成。抖空竹时眼做追、瞄;头做俯转、仰;腰做扭、随;上肢做提、拉、接、抛、盘、抖;下肢做走、绕、跳、落、骗、蹬等动作,要在一瞬间来完成各种动作,需要做到反应快、动作协调、灵敏。而跳跃时腰部动作也很重要,上肢随同摆动,颈部也需运动。经过长期锻炼,可以提高四肢的协调能力和灵敏性,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和人脑的发育,还可以延缓衰老。

(三)调节心情,改善不良情绪

抖空竹运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水平,改善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能达到缓和或消除激动、易怒、紧张、神经质等坏情绪,还减少了患神经衰弱症的可能性[6]。

五、结论与思考

抖空竹运动作为一项简单的健身项目,对于老年人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长期锻炼可以集中精力,提高视力。其次,它是一项全身运动,可以延缓协调能力的衰退。最后,还可以调节心情,改善不良情绪。

为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加快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应大力发展这一潜力巨大的民间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道鑫,王岗.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太极拳运动的当代价值[J].中华武术(研究).2013.9(4).

[2]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1.34(5):1130-1136.

[3] 栗九红,刘玉娟.心理健康[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亮,乔曦,陈刚.浅析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作用[J].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10.

心理年龄范文6

[关键词]心理护理;不同年龄;儿童患者;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158-04

随着近些年我国大众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再加上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护理模式也从以往的单一化模式逐渐向多层次、多元化护理模式转化,将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所谓心理护理,就是护理工作者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心理学技能与理论,采用现代化护理手段,对一切消极影响进行有效控制,以帮助住院患者能够以最佳状态接受疾病治疗。儿童是医院儿科病房的主要护理对象,只有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住院儿童心理特征加以了解,才能制定与之相适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也才能将人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体现出来,便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本研究为分析与探讨不同年龄段住院儿童患者临床护理中对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作用,回顾性分析120例在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以下为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120例2013年9月~2015年1月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患儿,根据不同年龄段将其分为四组,其中30例6个月~1岁婴幼儿,16例男性,14例女性,平均年龄为(0.7±0.5)岁,其中6例患儿为疝气,9例患儿为感冒性发烧,8例患儿为荨麻疹,7例患儿为过敏;30例1~3岁幼儿,17例男性,1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2.0±0.5)岁,其中7例患儿为疝气,8例患儿为感冒性发烧,6例患儿为荨麻疹,8例患儿为过敏;30例3~7岁学龄前儿童,15例男性,15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0±1.0)岁,其中10例患儿为疝气,5例患儿为感冒性发烧,8例患儿为荨麻疹,6例患儿为过敏;30例7~14岁学龄期儿童,14例男性,16例女性,平均年龄为(10.5±1.5)岁,其中11例患儿为疝气,13例患儿为感冒性发烧,4例患儿为荨麻疹,10例患儿为过敏。各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性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初步评估所有患儿的心理状态,住院治疗过程中和患儿家属一同对患儿行心理护理干预,护理14d后对所有患儿实施心理评估,可将患儿心理状态进行四种类型的评定,即:(1)安静型。患儿配合治疗;(2)紧张型。需要对患儿解释清楚后,才勉强配合治疗;(3)恐惧型。在安慰、诱导以及哄骗等情况下接受治疗;(4)抗拒型。强制状态下接受治疗。其中后三种是不良心理。不同年龄段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方法为:

1.2.1创建舒适、温馨的儿童病房将患儿比较喜欢的一些图画粘贴在病房墙壁上,贴不同的卡通图像,尽可能缓解患儿负面情绪,提升其心境愉悦感。

1.2.2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护理干预(1)6个月~1岁患儿的心理护理。主要是提升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与熟悉度,护理人员首次与患儿接触时,应该站在患儿亲属面前与其玩耍,逗其开心,以让患儿慢慢熟悉护理人员,并主动向患儿父母咨询患儿的生活习惯,比方说活动、喂养和睡眠等。通过整体护理干预方式集中进行护理与治疗,以降低对患儿所形成的心理刺激。(2)1~3岁患儿的心理护理。主要是消除患儿治疗中的恐惧心理,入院时,避免强制性对患儿行各种治疗操作,比方说,对患儿生命特征进行测量等。应该在患儿睡眠或者心态平静后操作,尽可能满足住院前患儿的生活习惯与爱好等,护理人员应该主动接触患儿,并称呼患儿的爱名,患儿,创建尽可能亲密的护患关系,以此将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恐惧感消除掉,依照患儿认知与理解程度,行相应的疾病治疗,通过易懂、亲切的语言,与患儿配合做小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表扬患儿。(3)3~7岁患儿的心理护理。主要是诱导鼓励患儿,依照患儿理解程度,对其讲解护理与治疗的方法、目的及配合方式等,以取得患儿的理解与合作,表扬合作主动的患儿,基于患儿天生的模仿特征,树立主动配合治疗患儿的榜样,以个别带动整体的方式,对患儿行心理护理干预。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通过多样化方式主动接触患儿,对其护患情感进行培养,比方说看图画、做游戏或讲故事等,以消除患儿的紧张、焦虑情绪。(4)7~14岁患儿的心理护理。该年龄段的患儿具有比较强的可塑性,有着独立心理与成人感,护理人员应该采用认同、暗示以及鼓励等方式将患儿治疗的勇气激发出来,鼓励患儿克服焦虑、紧张等情绪,增强治疗中的自制力。并向好奇心重的患儿解释治疗的方法和目的,及时表扬患儿的进步和合作,耐心回答患儿疾病治疗中的问题,从而消除患儿的负面情绪,维护治疗过程中患儿的自尊心,依照患儿承受能力与病情组织一些活动,比方说,绘画、讲故事以及读书报等,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患儿紧张情绪,同时还有助于增强患儿和护理人员的亲密感,鼓励患儿接受朋友或者同学的慰问,对其自卑、孤独情绪的消除有很大帮助。

1.2.3患儿家长参与患儿心理护理

因为一些患儿病情比较重、病情变化快,而且病程比较长,所以患儿家长很容易出现抑郁、失望以及焦虑等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开导患儿家长,积极鼓励家长主动参与患儿护理干预计划中,并对家人所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同时还应该向患儿家属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与治疗成功病例等。

1.3观察指标

对护理前后四组患儿的心理状体进行观察与对比,并对比组内儿童患者治疗护理前后的心理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O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均采用%表示,用x2检验,P

2.结果

对各组患儿行相应护理后,所有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都得到有效减轻,而且患儿安静状态比心理护理干预前高,与护理前相比,7~14岁患儿与3~7岁患儿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变化差异性不明显,6个月~1岁、1~3岁、3~7岁、7~14岁儿童患者护理后的安静情况变化比较明显,x2=4.2857,P=0.0384;x22=4.1542,P=0.0488;x2=5.8134,P=O.0159;x2=4.6886,P=0.0304,与护理前相比,6个月~1岁、1~3岁、3~7岁、7~14岁儿童患者护理后的紧张情况变化均不明显,x2=2.4107,P=0.01205;x2=O.0000,P=1.0000;x2=1.8750,P=0.1709;x2=0.5229,P=0.4696,与护理前相比,6个月~1岁、1~3岁、3~7岁、7~14岁儿童患者护理后的恐惧情况变化均不明显,x2=0.0750,P=0.7842;x2=0.3556,P=0.5510;x2=O.0000,p=1.0000;x2=0.6469,P=0.4212,与护理前相比,6个月~1岁儿童患者护理后的抗拒情况变化比较明显、x2=4.2857,P=0.0384,与护理前相比,1~3岁、3~7岁、7~14岁儿童患者护理后的抗拒情况变化均不明显,x2=O.0000,P=1.0000;x2=O.0000,p=1.0000;x2=0.8727,P=0.3502,见表1。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