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培养范例6篇

新员工培养

新员工培养范文1

1、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体系

根据iso10015:1999《质量管理——培训指南》要求,编制规范的培训流程、制定完整的培训管理体系,是培训机构规范培训活动,确保培训效果的前提。

1.1建立规范的培训流程培训机构在开展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时,首先是要确定培训需求,只有培训需求明确、具体,培训目标才会明确,培训内容的方向才不会发生偏差,所以培训的第一步工作是确定培训需求。在确定培训需求时,要同时考虑组织、岗位和个人三者的需求,因此制定的需求调研方案要全面、科学。其次是设计和策划培训方案,在培训需求明确后,应设计出与培训需求相适应的培训内容、课程模块、教学方式等,设计的培训方案要突出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是组织实施,在培训方案设计好后,按照培训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为了确保培训方案得以落实,要求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及教学方式等必须与方案设计要求相符。第四是开展培训评估。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培训座谈及到送培单位回访等方式,对培训效果开展评估,通过评估,查找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并加以落实,使培训质量得到持续改进,达到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需要。

1.2建立完整的培训管理体系培训活动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保证培训活动得到顺利开展,必须有完整的培训管理体系作保障。从我中心的实践来看,与培训直接相关的管理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培训项目的开发管理。培训项目在项目立项、项目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都必须有管理文件进行规范。二是培训活动的实施管理。培训实施时,对授课教师、班主任、受训学员的活动要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对培训实施流程及工作内容有规范的标准要求。三是培训活动的后勤保障管理。培训活动要得到顺利实施,相关的后勤保障必须跟上,因此,要有培训设施及设备管理、培训环境管理、培训食宿及交通管理等。四是培训活动的监视管理。要使培训活动的各项工作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必须要有监视管理,通过对培训活动的重要环节设置监视点并实施监视,才能确保执行情况与管理要求相符,才能使培训效果得到保障。

2、落实好各环节的相关工作

如果只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没有相关的落实保障机制,要达到提高培训质量、满足生产一线的培训需要,是不可能的。培训活动的相关工作要是不能落实,培训效果仍将得不到保证上。因此,认真落实好各环节的相关工作,是确保培训效果的核心。如何落实好各环节的相关工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

2.1制定各环节的工作标准在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组织实施培训、评估培训效果时,不仅要细化每项工作的工作流程,还要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标准,各环节的工作标准是管理人员对相关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的依据。所以,制定的工作标准要求具体、明确、可考核。

2.2明确责任人所有的工作,只有在明确了责任人后,才可能得到较好落实,工作出问题后,也才有办法追究责任,落实整改责任人。根据培训机构的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对培训活动中的每个环节的责任人要加以明确,通过明确责任人,强调责任心,进而使相关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

2.3强调检查与监督培训机构要设置对培训活动的监督检查部门,配置专人按照工作标准,对各环节的培训活动进行检查,对检查时发现的不相符事项,要督导责任人进行整改,从而确保培训各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

3、积极开展培训创新

3.1创新培训管理模式,推行培训项目化管理培训项目化管理,是指以培训项目组为单位,来实施培训项目的开发及管理。培训项目组通常由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指导专家等组成;不同的培训项目,成立不同的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成员要完成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组织实施该培训项目、评估该培训项目的效果的全部工作。培训项目化管理办法,在系统开发和管理培训项目,更加充分利用相关专业人才的优势作用上有明显的效果,对培训项目的持续改进有积极作用。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一线合作培养培训机构如何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出的学员到生产一线就能马上发挥作用,必须改变过去与生产一线结合不紧密的情况,加强与生产一线的合作培养。在同生产一线合作培养上,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训方案设计时,充分听取组织、学员及专家的意见,请生产一线专家参与培训方案的设计,使培训方案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的需要。二是聘请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参与培训讲义和培训案例的编写,使培训资料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三是聘请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走进课堂授课,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地与学员进行交流和传授;四是尽可能地安排学员到生产一线参加实践学习,过去培训机构的实习更多是模拟操作,缺乏现场的真实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实习环节安排到现场中去,这样在学员学习结束后,便可直接上岗操作。

新员工培养范文2

一、营造适中的培养环境

首先,应该在新员工的培训上建立一个正确的态度,即:符合实际,不宜过火,亦不能过于冷淡,适中的态度和氛围才最适合新员工的成长,要避免犯以下两种错误:

一个错误是:有些单位为了让新人能迅速融入到企业之中,企业往往不遗余力地营造出热情洋溢的环境,希望新人能够感觉到如家一般的温暖、如火一般的激情,但是如果这样的热情不能维持很久,再加上后续的培训工作如果不得力的话,当环境恢复到正常状况的时候,新人往往会突然感到不适应。

另一错误是:有的单位既不重视对新员工的培训,也不注重氛围的营造,一切靠新员工自食其力。使得新员工感觉进入了一个相当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脸孔、陌生的事物、陌生的气氛,令新员工产生孤独感和冷漠感,给新员工融入企业造成了莫大的障碍。

二、培养员工对“三农”的感情

农村信用社有着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自身特点,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三农”,基层营业网点几乎全部分布在农村乡镇,远离繁华的市区,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很多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的新员工被分配到基层单位后,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在工作和生活上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从而对基层工作产生差强人意的感觉,这时就需要基层单位的领导与老员工们及时地去开导和教育他们,特别是要用农村特有的乡情和人情温暖他们,让他们体会和理解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意义,安心工作学习。

三、给新员工留一定的自由空间

在安排新员工的岗位时应该给新员工留下一定“空间”,给他们以一定的自由性,不能够过于制约新员工的发挥空间。要鼓励新员工多提建议,多思考问题,培养新员工主动做事的品格,尽量不使新员工满怀热情地踏上新的工作岗位后却感到处处受制于人。

四、以最有效的方式培养新员工的业务技能

单位在组织大规模培训的同时,应该为每一位新员工都配备一位带他的老员工师父,主要是对他们工作及生活上进行协助,缩短及克服对工作感到“陌生”的时期,同时将每一位“师父”带新人的成绩列入其个人绩效考核,这样将大大缩短培训时间,提高培训质量。

五、注重新员工的道德培养

金融企业的道德风险是最难控制且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风险,它已成为可能导致金融企业资产质量恶化、案件频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缺乏社会经验的新员工的道德品质培养尤为重要,应采取以下措施对新员工的道德素质进行培养:

一是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让新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是要加强法制典型警示教育。要用身边的人和事去警示教育新员工,用好的典型激励,用反面的教材震撼心灵,使思想头脑经常得到洗礼和冲刷。

三是要在单位内部营造诚信氛围,树立正气,让新员工在良好的精神熏陶中茁壮成长。

六、努力培养新员工的敬业精神

一个员工的工作好与坏,个人素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他的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敬业才会出成绩,敬业才会有创新。因此要大力培养新员工的敬业精神,这需要从下面四点做起。

一是以完善的制度与合理的福利,加强新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将员工的心留住。刚进来的年轻员工,其实抱怨最多。例如,“为什么没有加班费?”、“为什么年底奖金分红这么少?等等,这就需要单位领导耐心认真地根据企业制度对他们进行讲解和教育,使他们认清形势,摆正自身位置。

新员工培养范文3

“导师制”培养新进员工的目的与意义

新进员工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少新进员工在具体实践工作中靠自己学习、摸索,虽有提高但效率往往很低。而且,对于许多新进员工而言,真正有针对性的培训很少,业务能力提升因而也陷入了一个瓶颈。基于此,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制”培养新进员工迫在眉睫,这不仅可以促使新进员工快速成才,而且可以储备一批优秀的年轻后备干部队伍。

用“导师制”培养新进员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因材施教。新进员工欠缺具体工作经验和操作方法。通过经验丰富的导师一对一帮扶,真正做到缺啥补啥,补齐他们干事创业的短板,这对于新进员工尽快成长,早日担负起重担,成为一个堪当大任的青年干部,意义重大。二是少走弯路。让导师把自己多年来工作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享给新进员工,避免他们重蹈覆辙,对他们少走弯路、尽快成长大有裨益。三是意识提升。导师的服务意识更值得新进员工学习,特别是做群众工作,更是新进员工从书本学不到的,新进员工应该经常和导师一道去深入基层,在基层实践中增强业务本领和服务意识。

导师的指导帮助,对新进员工是一次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质的好机会。所以,实施新入职公务员导师帮带,对于引领新进员工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员工培养范文4

[关键词]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培养

一、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观念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信息工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化、数字化的运用与增加,原有的档案管理单一保管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社会进步的要求。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档案员的角色是在浩瀚的信息和各类用户之间充当信息中介。因此,新时期的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加快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加强档案主体意识和获取意识。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获取档案信息技术和设施武装档案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效益功能。还要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并能熟练地将有关技术应用到档案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适应正在发展的档案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档案人员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进取心和敬业心,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必须坚持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恪守档案工作纪律,贯彻执行《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档案法律法规文件。具备一定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作为档案人员应具备的首要素质。

(二)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爱岗敬业,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前提。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的工作态度。档案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作为一名档案人员,应该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因此,档案工作者要有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应放在首要位置。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再好的业务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认真严格遵守《档案法》,做到严格执法,依法治档。档案工作者的职责是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便于提供利用,档案工作必须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和档案借阅规定,保证档案的安全。

(三)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档案工作是一门管理学科,要实行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面临新形势下严峻的考验,才能使档案工作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到最后提供利用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而且还应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能促进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进行电子化、数字化的有效控制与管理。特别是要学习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以使自己有能力对高科技条件下产生的信息进行搜集、提练、加工和整理。目前,许多单位都凭借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现代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工作。这就要求档案人员对档案管理软件各种功能要全面熟悉。档案工作要不断地学习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开阔视野,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提高自身水平。

(四)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各项事业的发展的动力。档案工作人员更新观念,既要尊重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又要敢于创新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档案工作者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推陈出新、解决问题,并培养锐意进取的精神,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做好档案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强的辅工作,它必须通过为其他工作的服务,才能体现出自身价值,从而体现档案人员的价值。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的观念”。要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使其充分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加强业务学习,强化继续教育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继续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相关运行机制。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和工作现状,要有时代感和竞争意识,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质量。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重视实效的方针,切实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人员,不管学历高低、资历长短,都应不断学习,努力增长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继续教育应给档案人员提供系统全面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的机会,尽快提高其专业水平。给档案专业人员提高吸收、补充档案学新理论、新方法、新观念的机会,弥补一次性教育的不足。每年应定期派专职档案员及兼职档案员参加档案专业人员培训班的学习。使培训人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对档案人员进行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教育,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使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保证了档案工作质量。为适应正在发展的档案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新员工培养范文5

关键词: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

一、现状

随着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军队院校教育整体转型的稳步推进,我校初级指挥类本科“系统工程”专业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往届毕业学员反馈的情况看,与当前部队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差距,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过去一段时间体现出合理性、科学性,但与当前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军事人才不相吻合。因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以教员为主体、学员为客体,多数情况是教员更加注重课堂内容和知识点的讲授,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倾向与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更少,学员基本上是按照教员的要求“依葫芦画瓢”,课堂上往往是被动接收。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必然会影响学员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一些学员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下降,不利于发挥学员的个性和创新性。

二、分析原因

根据教学规律,造成学员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创新能力主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的正确认识。以前教学工作中有一些错误的认识,重分数,轻能力,强调大学期间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淡化实践环境环节,认为所学的知识将来到了部队自然就能得到实践。其次,人浮于事,惰性思维。一些教员认为现在的教学模式已经过多年的检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和检验,况且教学改革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整理材料,重新梳理备课,重新学习。再次,专业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不合理,缺乏宽松的创新环境和实验条件落后等方面。而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逐步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思路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能力,具有批评的思维方式和系统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和短暂的东西的能力,具有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能力,具有掌握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的能力,具有观察不同科学、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只在课堂上就能学到的,系统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教员队伍建设是关键

系统工程专业要培养出适合部队需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的综合性创新型军事人才,创新型教员队伍必不可少。这支队伍不仅要求学历高,更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热爱军队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在教员队伍建设方面,应以补充教员队伍数量为基础,以提高教员队伍综合能力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建设思路。一方面,积极引进系统工程专业急需的高层人才。另一方面,定期选送优秀的青年教员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员申请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教员队伍年龄、学缘结构的合理性,形成以老带新的教学、科研环境,建设一支整体素质强,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员队伍。

(二)优化课程设置

系统工程专业结合教育转型开展多方调研,对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修订完善,对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精选教学内容,强化学科基础课之间的关联性,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学科基础课教学模式,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创新意识;对系统工程专业专业类课程进行优化,理顺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面向军事应用,研究教学方法。这样的新人才培养方案,不仅突出了系统工程专业的专业特性色、军事特色和实践特色,更有效增强学员综合素质。

(三)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新人才培养方案需增加研讨学时,在教学方式上积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员在课堂上给学员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提问,并通过教员的引导、启发、点拨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动,提高学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新人才培养方案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强调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组织学员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同时,还应鼓励学员积极参加科研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挑战杯作品竞赛”“河南省高等学校互联网应用大赛”等活动,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性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以前绝大多数科目平时成绩仅占总成绩的20%,新人才培养方案应更加强调过程性考核,特别是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平时成绩可提高到30%或40%,甚至占到50%。在授课过程中布置大作业,大作业以设计性、创新性为目标,将知识点化解其中,由学员独立完成,进一步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

四、结语

创新能力是当前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驱动力,是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因素。要创新就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源泉。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鉴于军队院校是培养高层军事人才的摇篮,高层军事人才在军队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是创新人才队伍的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大学创新教育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新员工培养范文6

 

一、校企合作和“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

 

(一)髙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培养程序、目标、方式和结构体系,其目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培养人”这两个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职业教育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新实践诸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就是其中之一。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合作教育,所谓合作教育,就是将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同工作中的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一种实用主义教育方法。一方面,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深化理论认知,提升知识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掌握社会对知识的真实需求,提升教育的针对性。所谓校企合作,即一方作为人才供给机构的学校,一方作为人才需求机构的企业,二者紧密合作,协同管理,互惠互利,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经推出就取得极大成效,深受职业教育各方欢迎,也因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向。

 

(二)“准员工2+1”模式

 

“准员工2+1”模式是一种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检验而形成的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教育教学期间,将三年学制划分为“前两年”和“第三年”两个阶段,其中前两个学年主要完成专业理论教学任务,着重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三个学年则与用人企业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法,按照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岗位需求技术和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第一时间人职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融人企业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考虑高职院校“实用性”这一根本教育目标,“准员工2+1”模式也在实践中有了更加深人的校企合作方式,即髙职院校学生在第三学年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深入到企业,以实岗操作的方式进行技能学习和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和深化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实践理论知识,锻炼实战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借此感受到企业同学校环境的差异,能够以“半社会人”的身份过渡,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适应企业文化,了解社会经济形式和企业相关的制度规范、岗位需求、企业生产模式、企业组织架构等,从而更加顺畅地完成由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换,更高效地融入企业并发挥能量。

 

二、"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效能及存在的问题

 

(一)“准员工2+1”模式效能分析

 

“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内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这一模式是建立在社会分工曰益细化和科技飞速进步背景下的、教育和产业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之间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的目标是合作共赢,其合作基础是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其二,这一模式是一种双向的、主动的互动和结合,是建立在供给方和需求方相互适应、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基础之上,其本质是教育、社会、经济之间的融合统一。“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内涵也为这一科学模式的效能发挥提供前提基础和活力源泉。

 

1.“准员工2+1”模式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职业技术学校、行业企业及其协会等组织共同成立的教育团体,包括围绕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规划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围绕行业人才需求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跨行业和跨地区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等,旨在实现教育和产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不同组织间的合作协调提供平台。成立和发展职业教育集团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契合职业教育集团主旨,并推进职业教育集团的深化和快速发展。

 

2.“准员工2+1”模式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步伐。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强化知识能力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同时经济和社会结构也不断变化,然而与之相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却明显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僵化,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无法融人经济发展。而“准员工2+1”模式的实施则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立足现实需求,更新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普及改革示范教材,鼓励具有区域和职业特色的课程教材,不拘一格,学以致用,以此践行职业教育“实用性”的本质目标。

 

3.“准员工2+1”模式提高学校和学生的竞争力。“准员工2+1”模式立足校企合作,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一种激励和肯定,这一模式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契合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用人标准;学生也能够更注重发展专业技能,并能够尽早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可以说是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这显然增强学生在整个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这也必然会箱射到职业院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会使更多的学生乐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也会有更多的企业乐于同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二)“准员工2+1”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职业院校“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能够很好地达成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目标,极大地满足教育机构、学生及家长、企业和市场等的多方需求,但是就拜发展现状而言,仍然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完善,具体如下:

 

1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校企合作简单来说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建立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并通过合同加以约束和规范。但就现状而言,校企合彳f仍然不够深入,不够彻底和不够规范,还存在诸去问题亟待厘清。一方面,有学校、企业和学生自身的原因,难免各自为利益考量而会有所保留,影响合作深人进行;另一方面,则在于宏观政策环境不利,对于一些争议、甚至可能发生一些违约、违规甚至恶意欺骗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管,严重影响校企双方合作的信心和热情。

 

2.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存在漏洞。就我国高职院校“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而言,其效果还远未能达到理论预期,这其中学校管理欠缺和由此导致的学生认识不足是主要因素影响。一些学校在将学生推到实习岗位上之后,就完全将学生交给企业,学校和教师缺乏必要的跟踪、管理和关怀,在企业陌生环境之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和不适应,其在岗位实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得不到及时排解;另外,一些学生对“准员工2+1”模式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尤其对第三学年的在岗实习积极性不高,往往只把其当成是“混学分”应付毕业的手段,不能完全掌握实训技能,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

 

3.企业对“准员工2+1”模式不够重视。企业缺乏主动性和配合度,尤其是一些好的企业,往往需要学校主动上门寻求合作,而即便一些实施“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其管理层对于校企合作本身也往往不能给予太多重视,仅将实习学生视为企业最底端的普通员工,大多不会为这些学生制定适合的管理策略,也不能专门为实习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训方法,以及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还有一些企业更是将学生作为解决其“用工荒”的劳动力来源,甚至也有企业仅仅出于利用廉价劳动力目的而实施校企合作。而进一步探究其原因,企业对高职院校“准员工2+1”这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力的质疑是主要影响因素。

 

三、完善“准员工2+1”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

 

“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满足企业对专业型人才的渴求,也给高等职业教育指引明确的方向,因而得以在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推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深受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切实达成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根本目标。然而这一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仍需以切实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具体应从以下途径着手:

 

(一)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改善宏观环境

 

要想充分发挥“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的效能,达成校企双赢局面,就必须立足构建学校和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以宏观视角着眼,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构建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支撑、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如前文所述,校企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学校和#业之间的协议,而是涉及多个主体、多个部门、多方利益的综合性合作博弈体系,其关系教育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需要多方共举,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协调管理。具体而言,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宏观环境建设和政策支撑,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劳动监察部门还是工商税务部门、行业产业协会等都应责无旁贷,专门针对校企合作具体形式及相关事宜做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制定相适应的政策规范,出台适用的法律法规,用以保障各方利益,解决争议纠纷,以此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更加公平、合理和高效发展。例如,一些企业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而在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前提下,企业考虑违约风险,往往不会轻易将这些具有竞争力的资产拿出来用于校企合作,用于教学实践和培训学生,这无疑就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而适时推出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保障企业利益,则企业显然会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校企合作中来。

 

(二)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实施人性化管理

 

不可否认,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增强学生能力,职业教育也是如此,校企合作和“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也同样是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化其社会生存能力,因而,这一模式的实施必然要以学生为核心,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得到发展提升,学校和企业才能从中收益,也必然会从中收益。在实施“准员工2+1”模式时,即便是对于在岗实训的学生,也应注意到这些学生本身还未毕业,无论自身学识和能力,还是心理和生理都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此时一旦脱离外界的引导、帮助和管理,极可能因为环境和角色的改变而出现一些问题,因而教师和企业的持续人性化管理对于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学校和教师应该在“准员工2+1”模式实施过程中,保持与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心理干预机制,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其需求和期望,帮助其缓解压力,疏导情绪,及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另外,学校、企业和学生应展开积极的合作,在共同助力学生强化能力和适应岗位需求的同时,还应引导其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操守,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三)创新教学课程体系,适应现代化企业用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