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本范例6篇

高一课本

高一课本范文1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六年,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跟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在历史课程教学的反思中,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探索中不断改进,努力追求“有效课堂教学”。高中三年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针对高一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我将历史课本剧表演引入了高一历史课堂教学中。下面笔者针对本人在高一实施历史课本剧表演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提出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历史课本剧表演适合高中教学目标

学生自编自演的历史课本剧的过程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刚好相吻合。在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中,(1)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搜集历史课本剧的资料对历史课本的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改变了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本剧的表演是一个多人合作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交流和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课本剧表演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模拟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观察社会现象,思考历史问题,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震撼,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从而使教学目标在不刻意追求中完成。

二、历史课本剧表演适合高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承认并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享受智慧生成的成功愉悦感。高一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如果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力争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有助于推动高中的教与学,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历史课本剧表演能充分展现学生自我创编生动活泼的课堂历史剧,借助角色转换、情景模拟,配以生动的语言、仿真的情景,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妙趣横生、乐意融融的环境氛围中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从而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本剧的编写与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多种能力,比如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我让学生针对历史课本剧表演写了一些心得体会,其中高一(1)班的何静瑜的心得体会是这样写的:

“我认为学生表演历史剧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历史剧的情景再现,同学能够更直白地看待史实,印象会深刻一点,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会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同学的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历史本身是死的,被同学演活了之后,更能使同学明白这段历史是真实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从而引发同学对历史的尊敬和热爱。”

三、历史课本剧表演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

历史课本剧表演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方式,使历史课堂教学在课外进一步延伸。我们学生的表演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中,我们学校有多种社团活动,每个社团定期开展多种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历史社团系列活动中,其中有一项就是历史剧表演,学生兴趣十足。历史课本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学生在表演与观看中体会到中外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感受历史教学内容的魅力。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教学内容。

四、学生历史课本剧表演的一些不足之处

1 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有限

我们学校是县城中学,班级有一部分学生是寄宿生,不方便上网。学校图书馆的历史书籍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求学生编写剧本困难较大。学生在编写剧本时大部分是根据教材的一些知识,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而编写出来的。

2 学生表演的道具制作有限

学生头上有升学率的大棒在挥舞,而学生编写历史剧场要占用课堂时间甚至课余时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不能也不敢把精力大量投入历史剧场中。学生在表演中没有认真地准备道具,比如服装、演员用具、音乐等,大部分表演是简单的。

3 学生表演与真实历史的误差

学生在编写历史课本剧时,为了追求幽默感,往往根据自己想象的情节来编写,有些存在违背史实,虽然如此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但这对学生在理解历史史实时容易造成误解,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戏说历史”与追求历史真实的问题。

“小舞台演活大历史,中学生感悟新课程”,历史课本剧表演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给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启发,教师在引导学生创造每一个剧目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合作、创造的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体会教学发展规律,探讨学生的特点,在探索中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克服历史课本剧表演存在的一些问题,尽量使剧目短小而不缺精华,幽默而不缺真实,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将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

高一课本范文2

关键词:地理复习课;以生为本; 课堂;高效;诠释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激发兴趣,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后面的二轮复习和综合模拟训练。所以,提高一轮复习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每一位高三地理教师高度关注。一轮复习时间长、任务重、难度大,教师除了要做好常规的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训练、反思等基本工作外,还应该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能动作用,构建有效甚至高效的地理复习课堂。

一、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在复习课中的主人翁意识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有差别的,他们在基础、个性、知识、智能和家庭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新课程主张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应关注学困生,在教学中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更应如此。因为学困生在新课学习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不对他们采取特殊的“照顾政策”,很难让其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可是,由于教师都承担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因此,部分教师难免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学困生采取冷落、甚至放弃的态度,这种做法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也是极不负责的。所以,高考的复习,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全体学生,服务全体学生,力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构建学生学习合作小组

复习课有别于新授课,学生对课本知识已有了初步的掌握,复习时教师不必过多地主宰学生的学习,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就是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形式。学习合作小组不同于班级里的行政小组,它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或是“强强联合”,或是“差异互补”,或是“优困互助”,目的是推动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共同探究,彼此促进,营造班级学习的“共生效应”。

3.作业布置个性化

不同的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有差别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因而作业的布置应以“面向学困生,照顾学优生”为原则,作业分层次要求,分档处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在复习有关逆城市化的问题时,可设置难度上逐级提高的三个作业题:(1)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2)它是城市化的反向过程吗?为什么?(3)它与郊区城市化的区别有哪些?要求基础差的同学选做第一题,基础中等的同学选做前两题,基础好的同学三题均要完成。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保证,负担得以减轻,并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可以让部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的方法,让学生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去完成作业,从而使地理作业教学成为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教师在留地理作业时可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目可以不做,但要在会做的题目做完后,回答下列两个问题:问题一,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目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目有哪些?问题二:本次作业中,对于不会做的题目,你能分析出症结所在吗?问题一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问题二的设定使学生不做完成不了的题目成了“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去抄袭他人的作业。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其中培养的是求实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弃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

二、系统梳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归纳能力

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复习是地理学科一轮复习的首要问题。但复习不是重复教学,它是将过去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提高和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是温故知新的过程。所以,在复习时,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对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理清教材和线索,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建立知识信息网络是十分必要的。

1.横向归纳

就是把各单元、各节中相同的或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抽出来,按照一定的规律重新呈现给学生,并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组织教学。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三节内容的最后一个问题分别是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复习时可以将这三个位置分散而内容又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整合为一个问题即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能跨节地从不同领域、不同时代、不同角度说明人类的各种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复习内容有新鲜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2.纵向贯穿

就是抓住一条主线,把各单元、各节的内容,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贯穿起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教材的主线,我们可以由此展开复习,根据人类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指人类自身的生产、城市化、三类产业活动和交通通信)的含义和规律,分析不同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改善各种人地关系,由此及彼,提高学生分析、推理、演绎的能力。

3.图表梳理

就是在一轮复习中,把学生已获得的零散、感性、肤浅的认识,通过图表的形式,归纳成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例如,复习“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时,可以按下图启发学生归纳知识:

通过横向归纳、纵向贯穿、图表梳理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概括,使知识得以系统化、条理化,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归纳和对系统内知识的检索能力。

高一课本范文3

一、课本习题再现

人教版,选修4—5的一道课后习题:

已知f(x)=1+x2(a≠b),求证:f(a)-f(b)

二、一题多解、锻炼能力

“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平时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其中一题多解是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

解法—:由于两侧均为非负数,两边平方即可。(过程略)

评析:两侧为多非负数的等式或不等式进行平方,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解法二:要证f(a)-f(b)

即证1+a2-1+b2

即证a2-b21+a2+1+b2

即证a+b

又因为1+a2+1+b2

=1+a2+1+b2>a2+b2

=a+b>a+b,

显然成立,所以结论成立。

评析:分子有化和放缩是高考经常考查的变形技巧。

解法三:f(x)=1+x2=(1-0)2+(x-0)2表示(1,x)到(0,0)的距离。

所以f(a)=1+a2表示(1,a)到(0,0)的距离,f(b)=1+b2表示(1,b)到(0,0)的距离。

结合图象及其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得f(a)-f(b)

评析:这种解法综合了两点间距离公式和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合高考命题的“多考些想少考些算”的基本原则。

解法四:由题意知,不等式具有轮换性,所以不妨设a>b。

又f(x)=1+x2为偶函数(其图象与y=1+x2类似)

(1)a>b,此时f(a)>f(b),

原不等式等价于f(a)-f(b)

即f(a)-a-f(b)-b

令g(x)=f(x)-x,只需证明g(x)为单调递减函数即可。

又g′(x)=x-1+x21+x2

易证x-1+x2

(2)当af(a),原不等式等价于f(b)-f(a)

即f(b)+b-f(a)+a

令φ(x)=f(x)+x=1+x2+x,

只需证f(x)为增函数即可。

又φ′(x)=x+1+x21+x2>0,

所以原式得证(其中x+1+x2>0恒成立可分为x>0,x

综上所述不等式得证。

评析:这种解法与2010年辽宁高考题理科21题不谋而合,下面是高考试题:

已知函数f(x)=(a+1)lnx+ax2+1。

(Ⅰ)讨论函数f(x)的单调性;

(Ⅱ)设a

䥺SymboleB@),

|f(x1)-f(x2)|≥4|x1-x2|,求a的取值范围。

简解:(Ⅰ)略。

(Ⅱ)不妨设x1≥x2,而a

䥺SymboleB@)上单调递减,从而任意“x1,x2∈(0,+

䥺SymboleB@),|f(x1)-f(x2)|≥4|x1-x2|”等价于“任意x1,x2∈(0,+

䥺SymboleB@),f(x1)-f(x2)≥4(x1-x2)”,即任意x1,x2∈(0,+

䥺SymboleB@),f(x1)+4x1≥f(x2)+4x2。(下略)

高一课本范文4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 高级听力 人文性 实用性

1.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高级听力课程教学的现状

根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听力在英语课程中的地位远远比不上阅读和写作,这和我国的国情密不可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一般将提高英语的卷面成绩作为学习英语的首要任务,而通过学习英语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意义显然要退居次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是国际友人交流的首选,这就对大学毕业生的外语工具应用能力和以听说为主的国际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力课程的实用性占首要地位,而值得注意的是,英语听力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是孤立的纯学术方面的问题,应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效的结合。当代大学的文化精神即是科学与人文的互融互补。对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高级听力课程来讲,也应当规定具体的学分与学时,当成一门必修课来开展。但这又在另一个层面上暴露出一定的弊端,即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差异性特征。这样,听力课程作为英语学科中的工具,就达不到使用目的,更谈不上其价值的实现。

从大学英语课文的选材来说,所选阅读材料大多人文性有余而缺乏工具性,大多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实际上,对于应用型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高级听力的学习和掌握不仅应当注重实用性,还应当兼顾人文性,这是由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决定的。社会对专业英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忽视外语的工具应用功能,培养出的人才将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2.兼具人文性和实用性的应用型本科英语高级听力课程构建

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在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也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可以说,实用性和人文性价值取向的追求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初衷,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及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在具体的教学和学习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1实行分层次的课程设置形式

实用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当前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高级听力课程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首先应当在课程上下工夫。大学英语主要以语言基本技能的深化为教学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从难度上分为三级,从课程内容上分为听说、读写和翻译,全部设为必修课。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高中英语阶段的基础上,在听、说、读、写、译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把握,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译能力。并且课时的安排和课程的具体设置情况还需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除此之外,定期开展多样化的系列讲座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效能的监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对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来讲,高级听力这一课程的设置是极其重要的,学好了这门学科,就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就业铺平了道路。

2.2不断丰富和强化课堂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内容的创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听力课程教学内容,这同时也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以BBC,VOA,CNN及英语纪录片和原版电影作为教材的补充,能够使学生接触最真实、最具时效性的语言素材。而在口语方面,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演讲、商务演示、学术演说和谈判辩论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学术、商业活动及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读写课重视学生英文原版小说和报刊阅读的实践训练,锻炼学生快速阅读和信息整合的能力。写作方面强调学生应用文写作和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翻译课程不仅要重视科技方面的翻译训练,还要包含学生本专业英语能力提升的内容,翻译训练素材应多样化,具有时事性,让学生真实体验到英语的重要性及学好英语的必要性。教师在教授高级学术英语课程、通时用途英语课程及专业用途英语课程时,应本着多样性、时事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选择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教材。

2.3注重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当前在大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授课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课堂。针对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高级听力课程的讲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在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中,课堂活动应以任务为组织核心,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为学生布置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英语水平。具体来讲,为培养学生的听力水平,可以提前设定一段难度适中的时事评论小短文,使学生在设定的时间之内达到听懂、背诵乃至口译的程度。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完成从命令者和权威者到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结语

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高级听力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实用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因为,大学之道本身和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需要在强调其实用性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及科学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今时代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应当注重培养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全方位人才,加强在听力课程方面的研究和改进有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守仁,李晓琳.浅谈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9).

[2]成镇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理念的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8(05).

高一课本范文5

关键词:高职本科;协同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33-02

一、引言

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民航业的高速发展,不仅表现在大量飞机和机场的投产运营,还表现在更多大型操作系统的升级换代,这就需要大量能够娴熟驾驭新系统的一线高级技术操作人员,除此之外,还需要大批一线管理者等高质化知识技能性职业劳动力。作为民航地面运输服务岗位群的传统对口专业,民航运输专业高职教育目前仅限于专科层次,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民航业发展的需要,这就亟待民航高职院校进行制度创新,以多种方式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由于现有民航高职专科院校目前正处于内涵建设阶段,升格为本科的条件尚未成熟,若在短期内将现有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很有可能出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滑坡或高职教育体系上新的断层。此时,民航高职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培养人才成为民航高职专科院校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的最优选择。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探索与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民航运输专业/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2+1.5+0.5)”协同培养工作,各项调研及理论研究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为了达到在原有教育层次基础上有效衔接并高质量培养民航运输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两层次院校进行认真的探索论证。确立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高职专科与本科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现状

1.高职专科“民航运输”专业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现状。民航运输专业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培养目标是围绕民航客票销售、民航旅客地面服务、民航货物运输服务等民航地面运输服务岗位的核心工作内容,培养具备扎实职业能力,服务于机场、航空公司、旅行社、航空快递公司等民航相关企业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民航运输专业校企合作建成了计算机订座实训室、民航货运实训中心等5个校内模拟性生产实训室,还与南方航空公司、广州白云机场等22家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与实训设备功能齐全,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90%以上。校企合作制定了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标准,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民航计算机订座》1门、校级精品课程9门。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提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目前学生实训课时达到60%以上。同时,学校还大力推动“双证书”制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外实习活动,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这种学校文化的影响下,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近三年就业率均达96%以上。

2.本科“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现状。中国民航大学“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管理科学方法,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系统分析和解决民航运输企业现实问题实践能力等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毕业生主要对口在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企业从事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生产运营等管理工作,或在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相关院校从事科研及教学等工作。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绝大多数是本科学科型课程,学术型倾向明显,与高职专科以工作过程为引导开发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显著不同。虽然“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也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也有一定量的实验、实训时间,但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基本仍属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该专业教师学历和职称普遍较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不足,教师和学生在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上的理解还处于“浅层次”,相关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阶段培养方式有显著差别。

三、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式具有显著差异是影响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以上对高职专科与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可知,“民航运输”专业以“民航企业一线操作岗位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思路更加清晰,培养目标更加具有“职业性”,大量运用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更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多年来民航运输专业为民航地面运输服务一线业务岗位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这些毕业生大都兢兢业业地在基层岗位工作,有少数通过努力已经成为基层业务主管甚至中层管理人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高职专科过于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得绝大多数的高职专科毕业生,向管理层迁移的能力可能处于相对劣势。另一方面,由于“民航运输”专业带有典型的职业特征,其毕业生如果想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往往很难找到对口本科及研究生专业,从而无法实现其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梦想。“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虽然以“民航企业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由于民航企业的管理岗位倾向于招聘211、985高校的毕业生,导致该专业学生近年来绝大多数流向民航地面运输服务一线业务操作岗位。因此,“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目前人才培养的实际规格和社会实际需求脱钩,其人才培养定位一直在“理论学术型”和“实用技术型”这两个类型中左右徘徊,处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性的夹缝之间。

2.缺乏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是影响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二。由于目前高职专科和本科协同培养的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错位、课程标准各异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导致开设的课程内容部分重叠,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也存在重复和脱节现象,缺乏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本科专业部分课程在高职专科阶段已有涉及,只不过课程名称略有差异而已,相关的专业实践训练也有与专科阶段重复现象。例如,本科阶段的“订座系统上机实验”总共只有1周20课时,占1学分,专科阶段同类课程“计算机订座”共20周60课时,占2.5学分,全程都在订座实训室进行,高职专科的授课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订座业务技能。

四、如何破解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困局

1.高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实现统一。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方面,为了顺应民航业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趋势,“民航运输”专业亟须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为民航企业培养大批地面运输一线岗位需要的管理者和能够实时驾驭新系统的高级技术操作人员。另一方面,随着民航企业近年来岗位招聘需求的变化,“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当从原来的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向“实用技术型”人才转变。联办专业高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逐步实现统一,具体来说,在高职专科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能力,达到相应工种初级技能等级标准,例如民航售票员(初级)、民航客运员(初级)和民航货运员(初级)。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并达到相应工种中级及高级等级技能标准。无论高职专科还是本科阶段,课程标准都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走技术学范式,开发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在技能成长过程中丰富知识和涵养,培养职业核心能力。高职专科与本科实现课程一体化设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能顺利实现。

2.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就目前两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训条件和师资状况来看,要完成课程一体化设计,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在分段培养课程设置上,根据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定位,构建“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的课程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科学设计“分层化”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根据高职和本科不同层级的能力标准,将原有高职、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有序调整课程内容,接口实践课程的配置,更加突出专业课程实践技能。在开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可遵循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三大步骤,逐层分析推进,确定高职课程与本科课程的区分点。为了顺应学生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需求,开设管理学、经济学等公共选修课程和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引入“学分制”柔性化教学管理模式,实现高职与本科顺利衔接。这样可以使人才培养既满足了不同培养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又没有脱离职业教育的轨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03):18-23.

[2]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J].职教论坛,2003,(1):19-23.

高一课本范文6

[关键词] 职高教育;体育教学;校本课程

当前职高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职高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使得职高体育课程开发上出现一些问题。如今职高体育课程的教材大多数都是国家课程教材和地方课程教材,而校本课程教材很少。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教材不能完全适应职高学校的需求,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

一、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能够有效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高学校的体育课用的都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这些课程教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统一性。我国拥有众多职高学校,学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如果所有职高学校的体育课都用统一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就会造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资源和条件的脱节,使得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2、有助于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目前我国课程管理主要分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国家的要求,政府学校一定的自,让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工作中来,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建设。

3、有利于发挥职高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学特色

每个职高学校的体育教学都有自身的特色,是因为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了一种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的集体的体育行为风尚,它是学校体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形成的一种具体表现。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结合自身体育教学的特点,利用本校体育教师和学生,自行规划、自行设计、自行实施的一种课程,能够充分体现职高学校的体育教学特点。

4、有利于职高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职高学校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学校要拥有专业型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仅理论知识过硬、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并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是广大一线在职教师,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性,这样才能够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

如前所述,校本课程是针对学校自身的特点所开发出来的课程,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学生内部中去,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个案研究等途径认真分析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找出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研究。

2、创新性原则

职高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创新性原则,使得校本课程能够具备一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不具备的一些内容和特点,在某些方面进行创新,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

3、实用性原则

课程教材最终是要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实用性原则。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在内容的编排上要和本校学生的需求相挂钩,此外在编排中要还要注意涉及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使得校本课程能够灵活应用在体育教学中。

四、职高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改革课程管理模式

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职高学校要改革以往的单一的课程模式,在课程管理上逐步走上多元化道路。具体来讲职高学校要制定完善的课程开发制度、课程监管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制度和管理上的保障。

2、学校提供必要的课程开发支持

学校首先要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必要的经费,其次,学校要给体育教师提供一些实际交流的机会,第三,学校要完善体育教学设施,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

3、在学校中发掘校本课程资源

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校自身的条件对该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教师要对学校体育教学现有的设备资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把这些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学特色加入其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认真研究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优点,不能对国家课程 和地方课程一概否定。

4、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这项工作最主要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因此职高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一方面学校要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另一方便学校要对采取多种途径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课程开发知识和一些其他知识水平,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洪辉.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