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狐狸的词语范例6篇

描写狐狸的词语

描写狐狸的词语范文1

点评人:泉州晓婷

今天,是狐狸的生日,一大群鸡议论纷纷:“要不,我们一起去祝狐狸生日快乐吧!说不定,还能感动它,使它以后再也不捉我们鸡家族呢!”

(议论的结果是)

它们

仔细想了一下,于是

决定由一只健壮的大花鸡领着,一起去祝狐狸生日快乐

(。) (鸡的善良和天真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于是,这只)

大花鸡领着一大群小鸡抱着希望兴高采烈地走到狐狸家门前,边敲门边叫:“狐狸大哥,我们是鸡,知道今天是您的生日,特地来祝您生日快乐!快开门啊!”正在家里忙得不亦乐乎的狐狸急忙开门,好奇地探出头来仔细打量了一番:哇!一群肥嘟嘟的小鸡排着队停在家门前,一只强壮的大花鸡排在最前面领头。贪心的狐狸暗暗高兴,心里打着如意小算盘:哈哈!这群小鸡居然自己送上门来,到时别怪我不客气啦!耶!我这回可要饱餐一顿了!哈哈……想着想着,狐狸流出了口水。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它连忙嬉皮笑脸地迎接:“请进!请进!来!先喝杯茶!”说完,便

进屋给小鸡们

(是)

倒茶

(又让座)

,然后又干活去了

(“抱着希望”既是心理描写又是神态刻画,一群天真的鸡跃然纸上;狐狸的神态与动作描写形象地反映出了狡猾的本性。)

几只小鸡感到十分意外,悄悄地把嘴贴在大花鸡的耳朵旁小声地说:“喂!大花鸡,你说那只臭狐狸啥时变得那么温顺啦?可能等会儿它就要露出庐山真面目了,我们不得不防啊!”可大花鸡却毫不在意,连连说:“不会的!不会的!有我在,你们别那么担心!”小鸡们这才放下心来。

(“连连”反映出了大花鸡的自负心理与麻痹大意。)

这时,狐狸走进来拉起一只小鸡的手,故作友好地说:“走!我们到小房间里玩玩具去!好吗?”小鸡们丝毫没有防备,就满心欢喜地跟着狐狸走进它的房间玩玩具了。奸诈的狐狸心里越来越高兴:嘻嘻!小鸡,你们快要被我骗进天罗地网啦!等最后一只小鸡走进房间后,狐狸

(便悄悄)

轻轻

地走出来,关上房门,

悄悄

(然后偷偷)

地溜到大街上,买了一个大大的“捕鸡网”

,又

跑回家,

(它)

把“捕鸡网”插在衣服上,打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进去,小心翼翼地关紧门,一脸坏笑

狡猾

地对小鸡们说:“你们要成为我的腹中之物了,但也不能怪我,这是你们自投罗网的!哈哈哈……”然后抽出“捕鸡网”,把小鸡们都

(网)

住了,

一个也没逃掉,

(最后,这些鸡全成了狐狸的美餐)

全部都被狐狸吃掉了

作者把狐狸网鸡前后的过程描写得很连贯,动作、神态的词语运用恰当,对狐狸的刻画较细致。但应该写写鸡被网住时的慌张、恐惧与后悔的情景。

临死前,

那只

大花鸡后悔莫及地说:“

唉!

早知道

(就)

(该)

相信狐狸的花言巧语

(啊…)

就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了

描写狐狸的词语范文2

[关键词]文学;狐狸精;形象;变迁

中国文化作品中盛久不衰的精怪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则妖怪,二则妖精。前者从字面意思上便给人一种不可捉摸的恐惧,因为“怪”而不被知,形成难以言喻的压迫感;后者虽与前者同出一源,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它由最初形容极富神秘化的精怪逐渐演变成了男子对女子略带戏谑的爱称或世人对姿色迷人女子的代称。在世俗世界与文学世界接触之地,妖精的指代范围日渐缩小,几乎成为了狐狸精的代名词,其褒贬在各种环境中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则需要切入各个具体时代进行分析。

一、魏晋之前的狐狸精

与中国的悠久历史相对应,作为精怪体系中一大类的狐狸精早在图腾崇拜时期就已登上了历史舞台。此间,狐狸精作为神灵、瑞兽受到膜拜、供奉,地位尊崇。传说大禹的妻子,启的母亲涂山氏便是一只九尾白狐,《吴越春秋》记载: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gg。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或许,这时的狐狸还不能称之为“狐狸精”,它们有如巫山神女般高贵神圣,并偶尔沾染尘世的存在,为人类降下福泽。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同‘腋’)”之说。以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来看,六畜之一的羊,价值不菲,传闻百里奚也不过价值五张黑公羊皮(当时奴隶的市值)而已,而上千张羊皮也不如一狐之掖,虽然貌似夸张,但也可例证狐狸皮毛的不菲价值。

此外,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与《礼记・檀弓上》中“狐死正丘首,仁也”一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忘本即是仁,一种高尚而令人称赞的道德情操。到了汉代,“九尾狐”的地位更加尊贵,成为太平盛世的祥瑞之兆。

“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

同时,在汉代雕刻中,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刻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由此可知,晋以前有关狐狸精的文学作品,多持褒扬的态度,无论是从狐狸未成精时的价值,还是狐狸精的道德形象,抑或雌性狐狸精堪配王后的高贵身份。可见人们对其颇为敬重,也是时人重视名德与归乡情结的体现。

当然,也有其他形象。《山海经》中记载了生活在青丘之山的九尾狐,虽然能令“食者不蛊”,但它也是以人为食。再者,古人论及亡国之君,往往在塑造一个昏庸乖戾的暴君之时,添加一个祸国殃民的狐狸精作为君王性情大变、不断施加苛政的补充条件。一如刘向《列女传》所说:“妲己配纣,惑乱是修。”到后来,狐狸精与红颜祸水逐渐合流,成为一体。

二、两晋南北朝的狐狸精

东汉以后,“狐狸精”逐渐从神坛走下,降落为尘世之物。如西晋郭璞的《玄中记》中说:“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称天狐。”这与先晋时期的同类相比,超凡之力仍在,但择偶标准业已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雌性狐狸精变得“人尽可夫”,雄性狐狸精则蜕化为人言变色的采花大盗。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人们根据道教修行理念作出了玄之又玄的解释,即采阴补阳、滋阳补阴有助于人、魔、妖、邪等修炼之途更进一步。

两晋南北朝时代,诸国攻伐连连,民不聊生。能够给人带来精神慰藉的佛道二教颇为盛行。与此同时,门阀制盛行,选官任职皆看门第,出身决定地位,能力与奋斗难以取得上层的青睐。“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在当时可是毋庸置疑的金科玉律。身份既定,位处高层的士大夫们闲来无事,竟然闲出了一份畅玄的雅致。伴随而来的是放浪形骸之外的奇端异行,房中术的流行也使豪门贵胄纷纷沉溺于欲海之中,秽行丑闻连连,令人瞠目。笔者以为,狐狸精的颠覆性转型正是此时代之风情所造就。

虽然此间由于晋人尚狐,对之评价不可一概而论,但狐狸精形象的坠落已成定局。这时,狐狸胆小谨慎的性格被突出,而它面若桃颜女子的长相也被不断的夸张下去,导致其性别走向单一。

三、隋唐宋元的狐狸精

自两晋志怪小说现身,到了唐代文学作品中的狐狸精形象可谓是多姿多彩。狐狸精不但能变幻成美女,亦能变换成男性,神通广大,法力奇高,甚至很多与狐有关的词汇开始出现并流行开来。张|在《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狐狸精”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了许多。有关它的传说,也是神乎其神。《酉阳杂俎》记载:“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

至于说,为何唐人会有这种怪诞的想法,大概是,“第一,古人认为狐狸元气充沛;第二,认为狐狸天生喜欢捉弄男人。”可能还有第三个原因,即狐狸的体态和形貌与女人似乎总有些说不清的类似之处。这使得狐狸与美女之间更容易引发人们对二者易容变形的丰富联想。白居易曾专门描写过狐狸变幻美女的完整过程,细致生动,引人遐想。

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

头变云鬟面变妆,大尾曳作长红裳。

徐徐行傍荒村路,日欲暮时人静处。

或歌或舞或悲啼,翠眉不举花颜低。

忽然一笑千万态,见者十人八九迷。

假色迷人犹若是,真色迷人应过此。

彼真此假俱迷人,人心恶假贵重真。

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增溺人心。

于是,“狐狸精”这个词就成为形容、甚至贬低女人的一个专用词汇。

唐传奇中,有不少狐狸精幻化成美女来诱惑男人的故事。于是就有了“狐媚”这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词汇。譬如:宋州刺史王璇,“少时仪貌甚美,为牝狐所媚。”即便遇到下人和儿童,也是“敛容致敬,自称新妇”,言辞委婉,很有妩媚。后来王璇官做的越来越大,狐狸才不敢来了,“盖某禄重,不能为怪。”

唐代的狐狸精多为“害兽”,似乎完全继承了两晋南北朝的狐文化,但在《任氏传》中,作者沈既济描绘了一个守贞洁,不畏,且持家有术的狐狸精“任氏”。作者亦感叹:“异物之情也,有人道焉!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虽今妇人有不如者矣。”

狐狸精的形象不呈一面倒的趋势,一则体现了对不同时代复古继承的文化碰撞,二则展示了隋唐文化的包容性。宋人对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便从唐朝盛传的鬼神之事中寻求答案。唐朝立庙事狐的习俗在宋代得到继承,狐在受到非议的同时,依旧以“狐仙”的身份享有香火的供奉。

中国凡事讲究正名,即使是地府中恶名昭彰的鬼王,也凭借以恶制恶的功劳,被人塑像歌颂。狐狸精既享供奉,于是为其正名的故事也不在少数。《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五十三《计真》中就写到:计真之妻乃狐狸所变,她隐瞒身份接近计真,感情甚笃,临死之际,又将身份告知丈夫,但计真依旧爱她。这在体现狐狸精魅力十足之刻,借用传统的人狐恋,使狐狸精的善良、钟情的一面得到展现,貌若天仙的狐狸精进一步成为凡尘男子心中的期待。

元代,文化不昌,狐文化继承居多,无甚新意。

四、明清时期的狐狸精

汉赋唐诗宋词元杂曲明清小说,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体代表,每类文体都为方便情感之表达,时代之记述。明清时期的小说由于流俗而更开放的文风,在记事叙事上趋于便利,进而使狐狸精的形象刻画入木三分。

明清时期关于狐狸精的作品,以许仲琳《封神演义》与蒲松龄《聊斋志异》最具代表。《封神演义》借狐狸精残忍取代苏妲己之身份并诱使商纣王毒害忠良、降祸百姓,从而为周师灭商进行正名。“助纣为虐”只为加速敌人的腐朽,似乎有了些许悲壮的意味。但纵观《封神演义》,也令人扼腕叹息,狐狸精虽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顶头上司女娲娘娘下达的任务,可其身后依然满是差评。人们往往只记恨行事者,选择性遗忘操纵者,或多或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捏柿子”准则――挑软的捏。

《封神演义》中的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与玉石琵琶精陪伴在大神女娲身旁,而女娲指给她们的成仙之路并非努力修行,多行善事,反倒是为解私怨而指派其去祸国殃民。这一命令由大地之母女娲娘娘发出,倒是颇有些讽刺意味。

清代,文人对狐狸精依旧“情有独钟”,其中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锁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这不但指出了《聊斋志异》缘何为人所津津乐道,而且指其以记载狐魅为主,尤为形象生动,这与其俗名《鬼狐传》可谓不谋而合。

蒲松龄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予以发展,他笔下的狐狸精大致可分为三类:残害生灵之狐;天真烂漫之狐;多情勾人之狐。

残害生灵之狐,表达了人们对此类事物的担忧与恐惧。据说,它们与人接触会使人受到伤害,甚至丢掉性命。《伏狐》就记述了“太史某,为狐所魅,病瘠”。同时在《狐入瓶》也有“万村石氏之妇,祟于狐,患之,而不能遣”的描写,这与宋朝时屡见不鲜的狐狸精附身事件大同小异。然而,关键就在于“小异”,宋朝对于狐狸精附身的描写是为了表述时人所不能认知的一些超常事物,《聊斋志异》中对此的描写则是为了强调一种不妥协的态度,无论是魅惑太史之狐,还是石村之狐,它们都在当事人的反击下死于非命,有点“不成功便成仁”的意味。

天真烂漫之狐融入人世且无有害处,如《婴宁》中的婴宁,她身为狐女,却崇尚美好的爱情,心地善良,顽皮风趣,常以欢笑面对一切。

多情勾人之狐当中,有小部分亦如魏晋时期“人尽可夫”的妖狐,但更多的体现了另一种风情,流露出浓浓的情义。《狐联》中便写焦生遇见了两只欲与同欢的狐狸精,在焦生坚持不允的情况下,亦不强求,反留下了一幅令人称绝的对联,充满了性的意味。古时文人开些荤段子,多借文字游戏为之。而《汾州狐》中的汾州通判朱公与狐共戏,久生情愫,在朱公将要与其分别之际,非但不做纠缠,反给予协助。再如《毛狐》中的,《狐谐》中的狐娘子皆是如此。至于《胡四姐》中的四姐,更可谓是有情有义。而《胡氏》中所描绘的雄狐,虽最初试图强娶主人家的千金,甚至带狐兵前来挑战,但在遭遇挫折之后,也能转而和谈,终以欢喜收场。

《聊斋志异》中的三类狐狸精,是偌大体系的代表,也是对该文化的总结性整理。其形象丰富多彩,亦如人之千人千面,表达了人们对这一事物的复杂感情。作者描写的对象虽为鬼狐精怪,但始终不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借精怪之口言谈时事,以精怪之能参详内情――文人们借此一笔一划勾勒出更加离奇怪异的人类社会。故笔者以为,志怪小说,借鬼狐说人事,虽为小说,亦有史书之功效也!

五、结语

描写狐狸的词语范文3

荣维东教授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写作教学进行梳理研究,认为写作课程经历了三种范式:结果(文章)中心范式、过程(作者)中心范式、交流(读者)中心范式。结果中心范式以作品为中心,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心、材料、词句、详略、格式、结构等写作知识要素;过程中心范式以作者为中心,强调过程指导,注重将“审题、构思、立意、选材、行文、修改”等写作过程知识传授给学生;交流中心范式则以读者为中心,强调写作是特定语境下的书面表达与交流。话题、角色、读者、目的、体式等语境因素制约着文章的风貌,并贯穿写作过程的每一环节。其中,在以交际为取向的写作课程范式中,写作是一种社会的交际行为,“任何交际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语境)。语境是写作前后发生和进行的信息环境,对写作行为有约束和限制作用,也有指示、提醒、激活、生成、衔接、补充等作用。”

目前,西方各国正处在以交际为取向的写作课程范式。“而在我国,尽管三种范式都有存在,但仍以文章中心为主导。”“语境脱落是我国写作命题的通病。”那么,如何根据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来创设语境进行写作教学呢?语境可以在哪些方面推动写作学习呢?邢?E老师的课例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邢?E老师的课例《运用构思图表写童话故事》,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内心独白”及“动作衬托”两种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来改编童话故事《狐狸和乌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发挥了学习支架、评价工具等工具资源的支持作用,还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和示范。在构思、评改和呈现阶段有效地组织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其中,语境的设计和使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创设任务情境,激活写作欲望,明确表达方向

“写作动机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的问题,就是写作任务环境、读者、写作目的等问题。”“基于交际语境的真实写作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写作动机的缺失问题,写作内容材料的贫乏,文章的详略、体式、语言的选择问题等等。”荣维东认为交际语境主要涉及六个重要因素:读者、作者、目的、话题、文体和表达,而这些语境因素是激发写作动机的重要力量。

在课例中,学生的写作任务是狐狸(或乌鸦)的口吻来改编童话,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超出了其语文经验。“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需要具有针对性地选择话题和处理话题,以找到学生写出自己经验的感触点。也就是说,要确保学生实际写作的话题,一要落在学生经验的区间内,二要能触动学生的言说欲。”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先设计了小猪和大野狼分别讲述《三只小猪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叙述视角会有不同的故事”,这弥补了学生语文经验上的缺陷,也为后面能用狐狸(或乌鸦)的口吻来改编童话提供了范文支架。同时,小猪和大野狼分别站在自己的立场讲述同样的故事,但不同的心理活动,加上音频中朗读者绘声绘色的语言,让人捧腹大笑。这种情境的创设是能够激发学生的言说欲望。通过前面的铺垫和引导,邢?E老师总结本课的写作任务:“如果你是小狐狸,如果你是小乌鸦,你要告诉别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很明显,这句话凸显了写作情境,让学生更加意识到自己是虚拟“狐狸(或乌鸦)”的身份,将你的心理活动告诉给不了解你内心想法的读者。

邢?E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本次写作任务中作者的身份、读者对象、写作目的及意图,这让学生有了写作动力,明确表达方向。

二、利用语篇语境,提炼写作策略,促进写作内容生成

荣维东认为语境是指语言运用的一切因素,包括语篇语境、交际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以及认知语境四个层次。其中,语篇语境“指的是构成言语作品(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词语、句子、段落的上下文、前言后语,以及声音交流时的语气、语音、词语、句子与言语交谈的前后联系。”语篇语境对写作具有提示、生成作用。

本课的写作任务是让学生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来改编童话《狐狸和乌鸦》,前提是要符合原本的故事内容。换句话说,是要在符合原有语篇语境的前提,描写心理活动,改编童话故事。因此,基于这一教学目标,在激活学生写作动机后,邢?E老师先出示原文,让学生找出三次狐狸骗乌鸦过程中,描写狐狸和乌鸦情感变化的词语,这不仅照应了原本故事的内容,也为后面六次的语段写作提供了心理情境。如,邢?E老师出示描写狐狸第一次骗乌鸦的语段:“我在树林里找吃的,我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块肉。我巴望着,馋得直流口水。我眼珠一转,______”,这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语段前文的语境编写后文,让学生写作有方向。

除此之外,在构思阶段,在引导学生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写出狐狸第一次骗乌鸦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邢?E老师设计了三次语篇情境:“我在树林里找吃的,我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块肉。我巴望着,馋得直流口水。我眼珠一转,______”“此时的我,因为太多天没有找到吃的,一时饿得眼冒金星,瘫倒在地上。此时,我看见叼着肉站在树枝上的乌鸦,我心里想______?”“此时的我,因为太多天没有找到吃得,只能靠果子和草根。我原本火红美丽的皮毛已经像枯草一般失去了光泽。此时,我躺在树底下,看见叼着肉站在树枝上的乌鸦,我心里想______?”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次情境的设计是越来越具体地描绘出狐狸的饥饿,从而更能凸显出狐狸那种巴望的心态,也为学生后段的写作拓宽思路。在转化阶段,邢?E老师则是直接出示六次分别描绘狐狸和乌鸦的语篇语境,让学生依据不同的情境运用“内心独白”“动作?r托”两种方法描写心理活动。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写作处于一定的语境中,能够有话可说。

由此可见,在这一过程中,邢?E老师依据不同的叙述视角,为三次乌鸦被骗的过程,设计了六种不同的语篇语境,学生可自由选择一种语境进行写作。这里的语篇语境设计是丰富的,且具有选择性,同时又紧扣着“运用‘内心独白’‘动作衬托’两种方法描写心理活动”这一核心教学目标。

三、依据语境,创设活动,改善表达效果

描写狐狸的词语范文4

一、尊重认知规律,让作业具有趣味性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缺乏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严重不足,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事物往往难以理解,从而给教学带来难度。学习课文《狼和小羊》以及《美丽的丹顶鹤》时,学生对于这些动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看几段狼、羊、丹顶鹤的录象资料;利用周末和父母去动物园看看这些动物;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只美丽的丹顶鹤;自己做头饰,把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狼和小羊》的故事。这些作业不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让学生体会了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识字3》中的儿歌:“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正好是一首歌曲,学完后让学生唱一唱,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儿歌的内容。

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生活实际,让作业具有实践性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不要把作业仅仅局限在课本内。为学习语文课本知识服务,而切断了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例如在教学说话“买菜”时,提前一周布置同学跟家长商量,完成一次“今天我当家”的回家作业。同学和家长都很积极,从早晨去菜场买菜、买生活用品到晚上记录一天的开销,同学或独立完成,或家长陪同。回到学校同学们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这一天的经历。在日记中都感慨:“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体会了爸爸、妈妈的辛苦,以后我一定少买小食品,多帮父母干些家务。”家长们也很欢迎这样的作业,“孩子通过这次个性化作业,好象一下子就长大了,也懂事了。”

三、培养多种技能,让作业具有开放性

学习《梅兰芳学艺》之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梅兰芳的资料,课后,让学生听一听梅兰芳的经典唱段,画一画京剧脸谱。全班几十位同学画出了丰富多彩的脸谱,让老师也叹为观止。

学习课文《一株紫丁香》后让学生课外收集赞美老师的诗句,并动手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一句最想对老师说的话,作为教师节的礼物送给老师。

在布置作业中,注意内容、形式、答案和评价等的开放性,必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正视个体差异,让作业具有层次性

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一个班级几十个人,要求统一却又程度不齐,若以大多数中等生为准设计练习,置优差两头而不顾,由于同一信息量与度不大可能适应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造成后进生完不成,优等生受束缚。所以,作业设计须精心考虑,因人而异,分层设计,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到有效的训练。

在布置用“大雁、农田、苹果、高粱、棉花、小朋友”一组词描绘秋天时,可以分层次练习。对于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同学可以用其中2到3个词描写,老师及时的表扬和积极的鼓励可以使这部分同学的信心增强。一般的同学可以努力用到4至5个词,而对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尝试用到所有的词来进行描写。

五、鼓励思维拓展,让作业具有创造性

学习了《狐狸和乌鸦》后,老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就是让学生续写,狐狸又一次看到了乌鸦叼着肉,这回它会怎样骗乌鸦?乌鸦会上当吗?狐狸最后能骗走肉吗?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写到:“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又馋得直流口水,狐狸眼珠一转,心想:上次我说好话,它上当了,这次我骂它,看它怎么样?狐狸张口就骂了起来,乌鸦一听就生气极了,想骂狐狸,可刚刚一开口,肉就掉下来了,狐狸叼起肉就走了。”还有的学生写到:“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又馋得直流口水,狐狸又说起好话来,可是不管狐狸说多少好话,乌鸦就是不理它,狐狸只好失望得走了。”这些答案都反映出了对于事物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愿望,在这些初步带有个人思想的续写中,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的契机。

六、运用网络技术,让作业具有交互性

描写狐狸的词语范文5

一、挖掘“潜在信息”

在阅读课文时,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挖掘隐含的信息?一位老师是这样教《狐狸和乌鸦》的。

师:第一次,听了狐狸亲热的问候,乌鸦“没有回答”,她可能在想些什么?

生:乌鸦可能会想:“狐狸以往对我不怎么友好,今天却对我这么亲热,真有些奇怪,我不能理他。”

生:乌鸦可能会想:“狐狸今天对我特别亲热,肯定是看到我嘴里的肉想打坏主意,我不能上他的当。”

师:第二次,当狐狸表示自己对乌鸦孩子的关心时,乌鸦虽然“还是没有回答”,却“看了狐狸一眼”。这一次,乌鸦可能是怎么想的?

生:乌鸦会想:“狐狸不但对我很亲热,还对我的孩子这么关心,看来狐狸是真心对我好。”

生:乌鸦会想:“还是狐狸最了解我,知道我最疼自己的孩子,狐狸真好!但是我不能讲话,我的嘴里还叼着肉呢!”

课文中有两次狐狸对乌鸦的问候,这是“显信息”,而乌鸦什么也没说,可并不等于没有想。乌鸦会想些什么?这个“潜信息”非常重要,挖出这个潜信息,无疑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大大向前推进。现在,学生思考了这个问题,并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表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提取显性信息、处理隐性信息与反复诵读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二、学会超越信息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为了使学生学得好,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

如我执教古诗《大风歌》,在课始导入后,屏幕显示汉高祖刘邦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情景等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屏幕阅读。通过屏幕阅读信息学生所了解的已不仅仅是这首诗,而是把汉高祖刘邦领到了学生面前,将诗与人很好地结合,让学生感受刘邦的南征北战、削平群雄的威猛,感受他“威加海内”而“归故乡”的豪情……有了这样的感受,理解这首诗就不费力了。

然而,以上信息的阅读已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的热情。这些信息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会更多地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对历史人物刘邦有更深的了解,会更深刻领悟写作的真谛。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已超越所给的信息,锻炼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结合课内外信息

研究性阅读在理念和操作上强调让学生从自身的认知经验和生活阅历中去收集、分析、加工和运用信息。一位老师教学生字:“肾”时,提问:这个字中对你来说是不是生字?学生思考后作全班交流。

生:这个“肾”对我来说不是生字,我在电视广告上看到过“汇仁肾宝”的“肾”就是这个“肾”。

生:这个肾对我来说也不是生字,因为我小舅舅患有慢性肾炎,我听到过这个“肾”,也在病历上看到过“肾炎”的“肾”。

生:这个“肾”对我来说更不是生字了,因为我妈妈经常给我卖猪肾吃,给我补补身子,我还请教过当医生的爸爸,知道了人的肾跟猪肾差不多,都是重要的器官。

师: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既认识了“肾”字,还知道了“肾”的形状和作用,真会学习,真会研究。

从这个交流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生字绝不是一项单一的机械识记的活动,还是结合课内外信息综合地处理信息、研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信息素养。其实不仅是识一个字,在句子、语段等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都可结合课内外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沟通学科间信息

研究性阅读过程的开放性,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了开放的界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往往需要沟通其他学科的信息,为深入学习提供契机与支撑。一位青年教师教学《林海》,学生对“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没有云横秦岭的感觉”这段话诵读再三,只对“温柔”一词有了字表意思的理解,就是找不到“温柔”的感觉。在学生的迷茫中,他随机启发:“还能找哪些相关的资料信息来帮助我们体味林海的‘温柔’?”课后学生找来了文学作品中描写林海的词句,常识学科中有关林海的介绍资料,甚至还找来了美术课本中的水墨画《林海》……然后学生把检索来的有关“林海”的信息在课堂里通过朗读、介绍、欣赏进行相互交流,并再次诵读了课文中描写大兴安岭的语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描写狐狸的词语范文6

一、 通过朗读,学会想象情境

通过朗读,让学生想象课文情境,感受美的语言。如:“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春到梅花山》)朗读时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是一朵朵晶莹透亮的梅花挨在一起的情景。再把这种感受从心里表现到语调上。一遍遍地朗读体会出梅花的鲜活,最后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朵梅花正盛开在梅花山上,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再如“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雨点》)让学生通过朗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出雨点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体会出雨点的快乐,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些词多么恰当。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生活中的每一点滴都能显示出美来,以引起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兴趣。可让学生描述夏天的动物或人的不同表现来练习。

二、 通过朗读,学会体验情感

在一些对话较多的课文的朗读训练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对话者的心理感受,把握说话的语气。如《狼和小羊》中狼三次找碴的心理变化,由课文中的“故意”“气冲冲”“大声嚷道”这些词充分表现出来。如果不反复朗读是很难体验狼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由虚伪的找碴到蛮横的不讲理,暴露出狼的凶恶本性。再如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和乌鸦的心理变化过程,才能体会出《狐假虎威》中老虎和狐狸的性格特点,从而让学生懂得准确的描述是通过细心观察体验才能得到的,可借此让学生描述自己生活中某个心理变化过程,如去游乐城的前后心情变化或犯了错误后的心理,说一段语句通顺、意思完整的话。

三、 通过朗读,学会积累词语

通过朗读提高对词语的理解能力,更应注意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如“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木兰从军》)朗读时让学生标出读重音的动词,反复朗读,让他们自己理解用词的准确,有利于口语交际和今后习作的具体描述。再如:“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来聚会。”(《台湾的蝴蝶谷》)“飞过”“穿过”“越过”“赶到”生动地描述了蝴蝶到山谷里来的一系列动作。一只只美丽多彩的蝴蝶跃然纸上,让学生边朗读边比划,将自己想象成为一只小蝴蝶,体会词义,积累词语。在这里可让学生描述一种小动物或一个人的连贯动作,通过练习,指导用词。

四、 通过朗读,学会再现生活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朗读有不同的效果,分角色表演朗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表演才能以及口头表达的胆量,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忘记害羞,抛弃难为情的思想。选一些对话较多、词语简练的课文。如选《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谁的本领大》这些课文。朗读时还可以设置简单道具,如头饰代表角色,讲台上下可做树上树下等。过程中让学生想象动作,还可鼓励学生生动地再现课文隐含内容,如太阳惊讶地说:“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哇!”这时风会说什么呢?让学生通过前面的朗读,学会结合生活实际概括分析、设计语言,更清楚地表达。如有意安排乌鸦听了狐狸说“你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后还是不开口,让“狐狸”再想办法,这样学生在朗读与说话过程中练就了胆量,也练出了说话的能力。

五、 通过朗读,学会把握语感

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语感能力不强的问题,如“奇怪,花生果被谁摘走啦?”(《小松鼠找花生果》)这句话的重音应放在“谁”上,因为小松鼠以为花生果被别人摘走了,所以想要问出是“谁”,而学生往往把重音放在“花生果”上。因此要反复引导理解,然后再指导朗读。可安排一些语句对比训练,如:

“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不会是我)

“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不可能)

“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不敢冒犯您)

“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不是别的水)

“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我没有弄脏)

让学生知道同样一句话,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会有所变化,引导他们多朗读从而把握语感。可以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句子进行重音训练。例如“我是一年级小学生”等常说的话,从而让孩子们掌握口头表达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

六、 通过朗读,学会领会主题

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品味主题。例如在《谁的本领大》一文中让学生先明白课文讲的是谁跟谁的故事,再说说它们为什么事而争论,它们争论的结果是什么,谁对谁错,这故事说明了什么等。让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领会出课文主题,并指导学生懂得描述要有一定的顺序,而且要有一定的主题,围绕中心说事。再如《这儿真好》,让孩子们自己通过朗读悟出这儿好在什么地方,以及为什么有了花草树木就好了。让孩子学会通过朗读来品味文章的主题。

低年级的朗读作用如此之大,我们就要加大低年级的朗读训练。因为低年级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容易厌倦,想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书,必须要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变着花样组织他们进行朗读训练,这样,就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在具体的朗读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班的学情,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热热闹闹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就不容易感到疲惫了。

上一篇跨境电商

下一篇电闪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