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的诗范例6篇

描写中秋的诗

描写中秋的诗范文1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描写中秋的诗范文2

关键词:扬州 唐诗 气候环境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00098X),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项目批准编号:GYHY201306064)

一、引言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旧唐书》记载扬州“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中心,安史之乱之后,扬州成为了全国最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甚至超过了长安,一度成为唐朝时期的经济中心和命脉,因此,有“天下之盛,杨为首”和“杨一益二”的说法。[1]据《旧唐书》载,在唐朝前期扬州便已是“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中唐以后,扬州发展成为了一座“百货所积”“商贾如织”“刀布金玉积如阜”“雄富冠天下”的城市,是全国最发达的经济都会。扬州的发展在盛唐到晚唐时期达到了历史上极盛的巅峰。经济高度繁荣的扬州也成了文人骚客流连之地,唐朝诗人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了当时扬州的气候环境,[2]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扬州经济的繁荣与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密切关系。[3]

研究表明,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波动与气候环境条件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4]1932年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中国战后的战争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并指出这种动乱――治乱周期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系。[5]近十年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气候环境条件之间呈现出“冷抑暖扬”的特征,即温暖期的气候环境对我国是有利的,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往往出现在百年尺度的温暖期(如“中世纪暖期”“罗马暖期”等),而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的情况常发生在冷期(如“小冰期”)。在我国过去两千年的历史中可以称得上盛世、中兴、大治局面的社会经济发达繁荣的时期共有31个,其中25个时期出现在气候温暖期或是气候转换时期,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而历史上7次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如两汉之交、五代十国、明末清初等,都发生在冷期。[6]唐朝正处于我国历史上气候环境中的温暖时期,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有利于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扬州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与唐朝处于气候温暖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唐诗百首咏扬州》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对唐诗中扬州气候环境的描写与记录的分析,探析唐代扬州经济的繁荣与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唐诗中反映的气候冷暖

气候环境包括气温、降水、气压等多种因素,其中气候冷暖是影响唐代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唐诗百首咏扬州》中找出了46首关于描写唐朝时期扬州气候的诗歌,其中有21首唐诗的描写中涉及气候冷暖,主要从动物、植物两方面描写气温,其中10首唐诗从春、秋两季中物候现象的角度反映了唐代扬州的整体气候环境较为温暖。

大地回春,气温升高,暖春时月的扬州城柳絮纷飞、桃花盛开。在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广陵寒食天,无雾亦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中,寒食节的扬州城天气甚是晴朗,是无雾无烟的明净,温暖时日里,花绽放,柳飘摇,暖暖春风里吹散着丝丝管弦乐曲,一派春城雍容繁华的景象。而扬州城的暮春时节依旧是一片繁华热闹之景,白居易的《隋堤柳》“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描写了大业末年的暮春之际,柳色阴阴,飘忽不定的万千柳枝轻盈如烟,纷纷柳絮更似飘飞而下的雪花,“烟”的静态和“雪”的动态相交织,反映了扬州暮春时依旧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桃花作为春天重要的物候象征,在唐代诗人笔下有比较集中的描写。在杜牧的《扬州三首》“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中,写桃花盛开之时艳丽如霞,“映”字说明桃花之茂,连扬州城都染上了桃花之色。《隋宫春》“亡国亡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中的“露桃”,出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诗中的“露桃”便指桃花,“恨春风”写出了春风不顾桃花愿意与否,春季一到暖风吹拂,桃花便会开放。《隋苑》“红霞一抹广陵春”中更是将桃花作为春季到来的意象象征,此时的桃红宛似天际一抹云霞,诗人处在桃花盛开的温暖气候环境之中,便知道广陵(扬州)的春季已经来到。

在描写扬州春色的唐诗中,柳色如烟,飘絮似雪,桃色宛霞,诗人们采用带有浓烈的春的味道的意象――柳、桃,来反映唐朝时期的扬州处在春季的温暖的气候环境,也正因为这温暖的气候让扬州城朝气蓬勃,有了经济繁荣的气候条件保证。

秋末杜牧作《寄扬州韩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直接描写了在大中二年(848年)深秋的扬州城草木尚未枯调,气候环境较为温暖的现象。诗人们在对扬州秋景的描写中,无论是从植物的角度还是动物的角度,都反映了扬州的秋季依然植物繁茂、动物活跃,金秋时节的扬州桂树青翠茂盛、金桂满枝、芦花纷飞,在盛夏活跃、对温度要求较高的蝉,此时依然鸣叫着,凡此种种都描写了唐朝时期扬州秋季温暖的气候环境。

落叶纷飞,万物肃杀,金秋时节的扬州依旧一片繁华,桂花满枝,清香四溢,桂花成为唐朝诗人用以描写秋季的主要意象,杜牧在《题扬州禅智寺》中描写道:“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香。”通过“蝉”和“秋”二字,可见其时为初秋,秋雨过后,扬州城虽然露出了萧瑟的秋意,但依然有馥郁的桂花香气弥漫在清新温润的空气中。马戴的《广陵曲》以“葱茏桂树枝,高系黄金羁”描写了唐代扬州秋季桂花飘香。诗中以“葱茏”一词形容桂树的青翠茂盛,葱茏满枝,桂花欣欣,生机勃勃,反映了当时秋季气候环境的温暖。诗人以桂树为意象描写着江南扬州的金秋盛景,桂花飘香成为了独属于秋的味道,也写出了当时扬州秋季的气候环境温暖怡人。

芦花如雪,花絮飘飞,唐代繁华的扬州小城秋色甚浓。就如刘长卿在《送陆澧还吴中》“瓜步寒潮送客,扬花暮雨沾衣”中描绘的暮雨霏霏,“扬花”绵绵的晚秋景色。诗中的“瓜步”是指扬子江北岸的瓜埠,诗人站在瓜埠江边,目送远去的客人,扬子江的寒潮随波向远方流去,此时已值深秋。诗中写到的扬花本指柳絮,此处借指芦花,而芦花总是在温度较高的傍晚时分开放,从诗句中描写的傍晚“暮雨”时分芦花纷飞的景象,可见在秋水连天的晚秋,扬州城的气候环境依然较为温暖。

寒蝉鸣曲,凉风残韵,扬州城又是一季秋华。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香”中描写了桂花开放的秋景,方干在《旅次扬州寓居郝氏林亭》“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中记录下了白鹤盘旋而下投向岛屿、寒蝉拖残声飞过别的树枝的现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极工刻画的摹写,以清峭幽迥的意境反映了扬州的秋景。两首诗中共同描写了扬州秋季的秋蝉鸣叫,在方干的这首诗中描写的不再是通常情况下的蝉叫,而是蝉在飞向别的树枝的飞行过程中的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音也有其特色,诗人捕捉的是依然活跃、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带来的独特声响和音色,足够诱发读者对扬州生机活跃的秋景的想象。诗中的“曳”字也表明了一种动态。两首诗中通过对蝉的鸣叫及其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唐代扬州的秋季气候环境依然温暖。

唐朝诗人对扬州的描写集中反映在春、秋两季,其中,描写春季常用的意象有柳、桃,描写秋季常用的意象有桂花、芦花、蝉,对这些意象的描写集中反映了唐朝时期扬州城的气候环境较为温暖,为唐代扬州的经济高度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和有力保证。

三、唐诗中记录的气候干湿

李白于开元十六年暮春在黄鹤楼送别朋友时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世人传颂的“千古丽句”引得古今中外无数游客到扬州游览,不但因其“烟花三月”柳絮纷飞的不尽风流和“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绿杨城郭”的江南风光,更因其较为湿润的气候环境。影响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气候要素中气候干湿是另一主要因素,在找出的关于记录唐朝气候的46首唐诗中,有18首唐诗的描写与气候干湿有关,从诗人的直接描述、物候对气候干湿的反映、东风对湿润度的增加以及柳树对水汽调节四个方面选取唐诗16首进行分析。

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扬州湿润多雨,刘禹锡在贞元年间任淮南节度掌书记任内,对江边南塘描摹得具体入微,他在《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中写道:“淮海多夏雨,晓来天始晴。萧条长风至,千里孤云生。卑湿久喧浊,搴开偶虚清。”诗中的“淮海”指淮河下游扬州一带,诗中写唐代扬州夏天晚上经常下雨,到第二天的早上才能雨过天晴,直接表现出了扬州地区夏季降水量充足,诗中第三、四句描写了该地区因多雨的因素导致的低洼潮湿,只有敞开院门才会有流通的清爽空气,足见唐代扬州城空气的湿润度较高。

无论是刘禹锡笔下对“淮海多夏雨”的直接记录,还是从竹子、鹅、苔藓、暮霭的物候描写,都可以反映扬州的气候较为湿润。在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其一“有地惟裁竹,无家不养鹅”写唐代扬州地区竹子广泛种植以及家家都养鹅的常见的农事现象,竹子的生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水分要求较高,要有充足的水分且排水良好,而鹅属于水禽,喜欢在水中游泳,觅食江河、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和水草等,动植物的生长要求直接体现了古代扬州地区湖泊、池塘众多,水源充足的特点。刘轶《过扬州》中的“水落鱼虾常满市,湖多莲芡不论钱”直接反映了唐代扬州湖泊广泛分布,以致水产品供应充足,莲藕和芡实等水生植物价格低廉。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的“青苔满街砌,暮霭生深树”描写了台阶上长满了青苔,夕阳西下,在茂密树林中顿生浓浓暮霭,“暮霭”即黄昏时刻产生的雾气。在《隋炀帝宫二首》中,鲍溶记录:“柳塘烟起日西斜,坏宫芳草满人家。”“柳塘烟起”也即柳塘中生起的雾气。青苔喜湿润的生长习性以及暮霭本就为漂浮于空气中的小水滴的实质,反映了秋季的扬州地区气候环境较为湿润。

无论是多夏雨、居所多湿浊的直接描写,还是竹茂禽成群、青苔暮霭的间接反映,诗人在描写唐代扬州的诗句中,都点明了该地区气候环境湿润的特点。而扬州城湿润的水乡特点,也是其成为繁华之都的又一重要气候环境因素。

东风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在描写扬州的唐诗中,从诗人对东风意象的运用中,也可以体现出唐代扬州城的气候环境湿润。选取唐诗中李端《芜城》等诗六首予以说明。在唐代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中的:“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描写了寒食节(即清明前一二日)的东风,即春风,即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盛行的东南风,从海洋吹来的东南风增加了唐代扬州的湿度,提高了温度,带来了扬州春季万物复苏的景象。李端的《芜城》“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描写春风吹拂之际,因其带来的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菁菁绿草已经没了扬州城的路面。权德舆《广陵诗》中的“青楼旭日映,绿野春风情”以及姚合《扬州春词三首》“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更是写出了春风多情,因春风湿润的特点让扬州城都洋溢着一派欣荣向上、笙歌不断的欢快气氛。刘沧的《经炀帝行宫》“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写东风的到来带来芳草萋萋,与前几首所写的都是同一现象,扬州城中的春风,从我国的东部和南部的海洋吹来,带来暖湿气流,增加空气中的湿润度,造就了扬州城温润的气候环境。

《隋书・炀帝本纪上》(卷三):仁寿四年,“十一月乙未,幸洛阳。丙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街长平、汲郡,抵临清关,度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载,隋炀帝亲自种柳,下令在开挖大运河时,要在河旁植柳。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并遍植柳树,使得唐朝时期的扬州出现了“柳色如烟絮如雪”的景象,今天,柳树也成了扬州的市树。大运河的开凿和柳树的繁茂间接增加了唐代扬州空气的湿度。汪遵描写的“夹岸分堤万树余”和江为《隋堤柳》“空馀两岸千株柳,雨叶风花作恨媒”中的“万树余”和“千株柳”都直接从数量上反映了扬州柳树的繁多。窦巩的《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中的“朱槛入云看鸟灭,绿杨如荠绕江流”以荠菜(即野菜)之多喻柳树之多,足见隋柳的覆盖面之大、数量之多。与此描述相似的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隋堤柳》“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中写扬州柳树的种植大约有一千三百里长,虽然诗词描写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也足以证明扬州柳树绿化程度之高。杜牧的《扬州三首》其一“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说明柳树不单种在河堤之上,就连扬州古街道旁也是绿树成荫。李白的《广陵赠别》以“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的生活视角从侧面反映了相同的柳树分布状况。孟迟的《广陵城》中“红映楼台绿绕城,城边春草傍桥生”的“绿”与王士祯的“绿杨城郭”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以“绿”代“柳”,“绿绕城”实指扬州城四周都广植柳树。以上六首诗歌都写出了唐代扬州城柳树的种植面积之广,柳树作为绿色植被,通过根从地下吸收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空气中去,形成雨雪等回流地面,参与地面上的水循环。大量柳树的种植和繁茂加强了水循环中植被的蒸腾作用,从而间接增加了气候环境的湿润度。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网密布,水源充足,地理位置优越。在唐诗中既有对唐代扬州地区多雨、雾的直接描写,也有通过竹子、家鹅、苔藓、柳树等意象从物候角度反映唐朝扬州地区整体气候环境较为湿润。唐代扬州的环境不似北方的干燥,也没有南方那般潮湿,温润的气候环境让扬州城成为了一座广受欢迎的经济高度繁荣城市,因此也出现了“八方称辐辏,五达如砥平”的繁盛。

四、结语

在我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干湿对社会经济的繁荣有着一定的影响,近十年研究证明,气候处在温暖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本文研究发现,唐代扬州经济繁荣发生在一个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这一现象在唐诗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描写扬州的大量诗作中,在气候环境冷暖方面,通过对描写扬州的诗句中的具体意象――柳、桃、桂花、芦花、蝉、雨、雾以及东风等的分析得知,诗人们对扬州的描写反映在春、秋两季,集中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扬州整体气候环境温暖。在气候的干湿方面,通过对诗句中描写的唐代扬州地区湿和浊的直接记录、竹子等物候指标对湿润度的反映、东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以及柳树种植增加气候湿度四个方面的分析,集中反映了唐代扬州的气候环境整体较为湿润。

扬州是一座活在唐诗宋词中的千年古城,古运河旁杨柳依依,与这暮雨、春风、离愁绘入唐代诗人的一纸情思,唐诗的远古之音成为现代研究唐代扬州气候的文本资料,诗情画意的气候记录反映了繁华盛极一时的历史时期扬州的气候特点。通过唐诗有关气候环境的记录的分析,从气候的冷暖和干湿两个方面,反映了唐代的扬州是一座经济发达、繁荣的城市。这座曾经历尽沧桑的小城,虽已繁华散尽,却依旧如花灿烂。

参考文献

[1] 颜敏.论唐诗中的扬州情节[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2(2).

[2] 陈艳芳.唐诗与扬州[J].文学界,2012(5).

[3] 李蓓蓓,李忠明,陈园园.气象特色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语文学刊,2013(11).

[4] 李忠明,朱秋娟.气候灾异与吴嘉纪诗歌风格的形成[J].阅江学刊,2009(3).

描写中秋的诗范文3

关键词:布莱克 济慈 写作手法 思想感情

1.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才华出众的诗人,他们创作了大量名篇,其中不乏有描写当时优美风光和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向往的诗歌。这些诗歌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启迪和训诫,其中一些优美的诗歌至今广为流传。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先驱,布莱克曾创作了名为《秋颂》的诗歌,而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济慈也创作了著名的《秋颂》,两诗虽然题目相同,但由于两人所处时代的不同,两首诗分别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同时写作手法相同之中也有所不同。本文将会对两位诗人的《秋颂》进行分析与比较,以便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两首诗歌。

2.创作背景的比较

2.1布莱克《秋颂》的创作背景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布莱克的《秋颂》是对秋天美丽景象的描绘,描写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他在创作《秋颂》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面对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之前的和谐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布莱克一改以往的诗歌形式转而描述自然,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大自然生态和谐的画面描绘的淋漓尽致。《秋颂》中对秋的描绘是布莱克所描绘的四个季节之一,留给读者一幅硕果累累,百花齐放的清新、和谐的美景。

2.2 济慈《秋颂》的创作背景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后一位诗人,济慈深受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而与其它浪漫主义诗人不同之处在于济慈对美的向往。其《秋颂》的灵感来源于他偶然的一次出门散步,秋高气爽,景色怡人,丰收在即,面对此情此景,济慈创作了这首朗朗上口的名诗。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对大自然的美的追求与向往。

3.写作手法的运用

3.1用词的比较

布莱克的《秋颂》共三节,每节包含六行。全诗都在描绘秋天硕果累累,花草芳香的美丽景色。整首诗用词简单,诗行短小,简单易懂,使读者朗朗上口。济慈的《秋颂》也分为三节,每节十一行,运用五音步抑扬格,整齐统一。全诗虽然诗行短小,但是整首诗总共三十三行,比起布莱克的《秋颂》,显然较长,通过描述秋色到秋人再到秋声,层层深入。

布莱克的《秋颂》中运用了许多头韵,例如:fruit- flowers, sit singing以及fled from等。相比济慈的《秋颂》,济慈在词的运用方面似乎更加丰富。济慈运用了大量的头韵,例如:season-sun,mist -mellow-maturing等。与此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尾韵与拟声词,例如:still-until-will,shells-cells等,以及大量的拟声词,例如bleat(咩咩地叫)、whistles(啸啸声)、twitter(吱吱叫)等。

济慈的《秋颂》中的名词大部分都是复合名词,由各种定语、动名词以及过去分词修饰,这有助于济慈赋予他所描绘的秋天的美景及事物更加准确的意义和深厚的情感。例如一些复合名词:stubble-plains(满是小麦的田野)、hedge-crickets(篱边的蟋蟀);形容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half-reaped furrow(收割了一半的犁沟)、full-grown lambs(肥壮的羊群);动名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soft-dying day(渐渐逝去的一天)、maturing sun(催熟万物的太阳);过去分词加名词,例如:barred clouds(一团团的晚霞)、twined flowers(缠绕的花儿)等。布莱克的《秋颂》中,也运用了一些复合名词,例如形容词加名词的一些用法,modest eve(暗淡的夜晚)、narrow bud(含苞待放的花朵);过去分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feather’d clouds(柔软的云朵);动名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clustering summer(繁盛的夏季)等。虽然布莱克也有所运用,但是相比济慈诗中词的运用,济慈的《秋颂》里的词语的运用显然较为丰富,同时也体现了济慈对词的灵活运用的才能。

除此之外,布莱克和济慈都运用许多动词使自己描绘的秋天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在布莱克的诗中laden,stained,opens,rove等,济慈诗中的conspire,load,bless,bend等。诗人赋予每个单词以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感情,仿佛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充满着大自然美丽梦幻的世界。

3.2修辞的比较

描写中秋的诗范文4

山居①秋暝②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③,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④,王孙自可留⑤。

诗文注释

①山居:山中的住所,这里指作者在辋川的别墅。

②秋暝:秋天的傍晚。暝,太阳落,天开始黑。

③归浣女:浣女归,洗衣服的妇女回家。浣,洗。

④歇:消歇,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⑤王孙:原指封建社会中被封为王者的子孙,也泛指一般贵族的子孙,这里作者借以自称。自可留,依然可以呆(在山中)。

诗文翻译

刚刚下过一场雨,山空无人,很是寂静。

暮色降临,秋意浓浓。

明亮的月光,洒向苍松翠柏丛中,

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哗哗地流淌着。

竹林里传出晚归浣女的阵阵喧笑声,

渔船开走,激起的层层波浪摇动着水中的莲花。

春花野草要消歇,那就随它的便吧,

王孙依旧可以呆在山中。

诗文赏析

王维在唐朝诗人中堪称“诗画双绝”。他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苏轼曾给他崇高的褒奖“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之所以有画意,有音乐美,是因为他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同时又兼通音乐,艺术修养是多方面的。《山居秋暝》是他诗中的精品,虽只寥寥40字,却有万钧的含金量,千百年来盛誉不衰。

王维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他后期创作的山水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写出了平凡美丽的自然风光,他的山水诗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对景物刻画又非常细腻。他善于抓住这些景物最动人的刹那,来描绘山水的特色,表现自己的感受。《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居住在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辋川别墅时写的。

这首诗的第1-2句交代山间的时令季节,点出雨后秋山暮色清朗的特征。刚刚下过一场雨,山空无人,很是寂静。暮色降临,秋意甚浓。开头短短10个字勾勒出雨后秋山暮色的空寂和清朗。诗人所处的别墅远离浮华与喧嚣,显示着它内蕴的宁静与纯洁。

第3-6句浓墨重彩描绘山间月色图。诗歌紧扣一、二句写出了“空山新雨后”的明净亮丽的景色:明亮的月光在苍松翠柏中投下斑驳的影子,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哗哗地流淌着,晚归的浣女经过竹林发出了阵阵喧笑声,下水捕鱼的船儿开走了,激起的层层波浪摇动着水中的莲花。这四句,句句写景,句句有画,是本诗的精彩所在。这一切犹如恬静的音乐中,有了一串流动的音符。这里的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勾勒出了秋山美好的月夜。“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至“莲动下渔舟”写动景。哗哗的清泉流动声,洗衣女发出的嬉笑声,更使这空寂的山间月色增添了活气,充满了生机,这是从听觉上写景;月亮洒向松柏林间的银辉,潺潺流动的碧泉,苍翠的竹林,身着五颜六色衣服的洗衣女,绿得滴翠的莲蓬,这是从视觉上写景。这几句从视觉和听觉上烘托出山间环境的静谧,描绘了大自然清幽静谧的美丽景色,精致生动,富有特色。

第7-8句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在诗人创造的这幅“有声画”里,是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春天里的鲜花和野草的香气虽已消歇,但美好的秋色正浓,王孙依旧可以呆在山中。这里的王孙乃作者自称。他被这眼前的清幽静谧的美好山色所陶醉,决心永远隐居山中。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雨后山村暮色,勾勒出了诗人栖居地的空寂清幽的美景,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纯洁,表达了决心隐居山里的内心感受。本诗的创作特色是“诗中有画”。他通过仔细地观察,在3-6句中选取了最能表现山区秋夜景象的四个特征――天上的明月、山间的清泉、河边的浣女、水中的渔舟。把夜景描绘得有声――如鸣在耳;有色――如在眼前。具有画意和音乐美。无怪乎,古人称王维的诗是“真所谓有声画也”。在这幅“有声画”里,除了浣女、打鱼人,也包含了作者自己。这里的人与所描写的景物,十分完美地统一到了一起。人物已经融合于自然景物中去了。可以说,诗里的作者、浣女、打鱼人就是这幅“有声画”里的人物,是景物之一,惟其有人,才使这幅画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四句诗的语言对仗工整,清新自然,寥寥40字,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并刻画出了大自然的本色美,意境深远,把读者引入诗情画意中,让人如身临其境。当然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闲情逸致,是贵族生活和感情的反映,则不可取。

对比拓展

《汉江临泛》和《山居秋暝》比较赏读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

①两首诗都为五律诗,在40字的诗里,相同的字词竟有“山”“流”“动”“空”“留”。

②都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如本诗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别出心裁地把水、天、地、山融于一体,勾勒出一幅意境开阔的山水画。

不同之处:

①两首诗的意境不同。《山居秋暝》着力描绘了大自然的清幽、静谧,流露出公子王孙贵族生活的闲情逸致;《汉江临泛》则着力描写了江水山色的巍峨磅礴的气势,形象地写出了远山在水气中显现,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情景。

描写中秋的诗范文5

《秋怀》原文阅读1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阅读习题2

1. (1)颔联描写秋景,但并未具体细腻地描写秋景情态,请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联在诗中有哪些作用?(3分)

(2)诗人秋怀“黯然”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试作分析。(4分)

(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3. 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6分)

4. 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5分)

答案:

《秋怀》阅读答案3

1.(1)白描。(1分)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心情的“黯然”;(1分)承接首句“节物岂不好”进行描写(或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1分)

(2)感叹国事,心情悲伤;(1分)身居高位而无补于国家,心怀羞愧;(1分)想归隐田园却一时难以实现,心中无奈;(1分)双鬓因悲忧而苍白。(1分)

(3)诗人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3分)

2.(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3.参考: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描写中秋的诗范文6

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什么叫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如自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江州司马”,自居易是抒情主人公,琵琶女则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

2.常见题型

这首诗塑造了―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解题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高考诗歌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而这些作者一般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命题者会在诗歌后面附加注释给我们暗示。因此,题后的注释我们要好好利用。(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所以诗歌中的一个动作、―个神态、一句话语、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个典型的细节往往就是解题的金钥匙。

4.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特点。(2)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解说。(3)点出形象的意义,即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

5.典例剖析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上,身老沧州。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境湖边的三山。问题:请分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案:(1)诗歌描写了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被闲置不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抗金老英雄形象。(2)诗中人物年轻时曾经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心系抗金前线,胸怀报国之雄心壮志。(3)诗中通过抒情主人公这一形象的塑造,“诗言志”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但仍然壮志未酬的发自内心的感慨。

二、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

1.意象

(1)什么叫意象   “意”即主观情感,“象”客观物象。意象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白大自然的寄托情思的物象。

(2)常见题型

①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②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答题步骤   ①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②分析或概括景象特点(根据答题需要。有时前两点顺序需颠倒)。③总结意象的意义或作者情感。

(4)典例剖析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铂,卧肴千山急雨来。问题: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这首诗以和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不同的视点和语言,描写了海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③诗中以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和开阔的胸襟。

2.意境

(1)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指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由若干个意象构成。

(2)常见题型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②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的图画。展开联想、运用想象,把诗中的图画描绘出来。力争语言优美、突出主要景物。②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这两个双音节词一要选取准确。③分析思想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因诗而异,下面的短语可供答题时借鉴。忧国伤时的感慨、建功报国的决心、怀才不遇的苦闷、离愁别恨的思绪、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山河沦丧的痛苦等。

(4)典例剖析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题:《山居秋瞑》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泉水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营造了空山中的秋天恬静优美的景象。②禅意的作者营造幽静沉寂的意境。③反映了诗^对淳朴、安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三、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1.什么叫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对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物象一般包含在咏物诗中,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就是物象。

2.常见题型

本诗作者常用了托物言志手法,试分析诗人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3.答题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