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教育论文范例

描写教育论文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1

 

无论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看,还是从诸多语文专家的理论共识看;无论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看,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文学作品课,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文学作品课,应该把培养“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家们都很重视文学教学。早在1942年,叶圣陶先生在(认识国文教学一(国文杂志)发刊辞》一文中说: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明确地表示:“我很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们人人成为文学家,但是人人都要接受文学教育。”他还主张编两种课本:(文学读本》和《语文读本》。他说:“话文课一本《语文读本》,一本《文学读本》,双管齐下,各有任务,又不混杂,语文教学就会从空中楼阁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现代化建设对语文的需要端端正正的接上轨了。”(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如此高瞻远瞩为文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文学教育当然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总而言之,重视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把“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文学课的教育目的,是由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决定的,是每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社会培养人才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所有这些,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   那么,怎样上文学作品课才能达到“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呢?我们认为,文学作品课的教法和学法都要采用能体现文学作品特质的方法,即应采用体现形象思维的方法。   第一,着眼作品整体,准确鉴赏局部,了解内容,感受形象。   卓越的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都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作品的有机整体,表达主题。有些作品的某些局部,独特感情深涵于景物描写之中.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会只能体会到它描写景物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品味出那景物描写的深刻思想感情的内涵和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地体会和对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有的作品的某些局部,既有其局部相联系表达主题的意思,又有其独立表达的意思,这独立表达的意思还往往富有意义。   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容易只注意后者,而忽略前者。这样,既不能体会到该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也会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性的体会和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   只有着眼整体、准确鉴赏局部,才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准确地体会到局部在全篇中的作用,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整体的有机性,及其思想感情、主题意义。因此,在进行文学教育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作品,通过文学这一内容及形象的载体,去了解作品的内容,感知形象。无论是一首诗歌、一篇小说,或是一篇散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我们鉴赏者的审美感知,也只有建立在文体的整体把握上,才能了解文学形象,发现艺术美。   第二,理解形象,探求主旨;发挥想象,再现形象。   前面谈及的把握整体,感受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一阶段。而理解形象,并在脑海中明晰地“再现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二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感知”是对文学作品表象的轮廓的认识,那么“理解”这个阶段便是从作品有机整体出发,披文人情,沿波讨源,因形体味,深人到作品内部的深层世界,对作品整体的各个层面进行具体化的品味认识。   从文学鉴赏的实践看,“理解”是多层次的,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字面理解,对文章的外观理解。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接受作品的语言信息,包括理解作品的词句、典故、以及起兴、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也包括对构成意义的表象、结构、韵律、节奏,以及文章中特定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把握。总之,应启发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对人、事、物是“怎样写”的。所谓“深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象征意蕴和文体的结构艺术的理解。是对作品的情感感悟,对形象的具体化的“重建”。所以,阅读鉴赏作品重在从“把握文学语言”切人,在脑海中“立体”地“重建”作者所写的人、事、物,进而去理解和把握形象。   第三,激发感情,独立思考,评价形象;反复涵咏,熏陶情操,创造形象。   对一篇文学作品的鉴赏,从根本上说,就是探讨作品“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就是要感知作品的基本内容、主体形象和事件。怎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作品内容的展现,探究作品是运用怎样的基本形式和艺术手段,把他对人生的体验传达给读者的,这就是理解形象。为什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种底蕴的艺术方式的奥秘,进而深悟形象,评价形象。   只有实现了这一鉴赏过程的最后阶段,才能实现文学鉴赏的优化效应。所以我们认为,文学教学,要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段人手,深人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下面简要谈一谈文学作品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段:   一、鉴赏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对于这方面鉴赏,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句人手,体会其表现事物特征,思想内容的力量,特别要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   二、鉴赏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对于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应只是停留在修辞方法的辨识上,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其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体会其对表现事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力量。  #p#分页标题#e# 三、鉴赏恰当运用表现方法的表现力量。好的作品为表达一定内容,往往恰当地选用了一些表现方法。对比、衬托、联想、象征、虚构、夸张、讽刺、渲染、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描写的方法(白描、细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方式等都是常见的表现方法。鉴赏时,既要弄明白作品运用了何种表现方法,又要搞清楚这些表现方法对表现思想内容的特殊作用。与此同时,也不妨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下,假如作品不使用此种表现方法,而用其它的,那么这篇作品能否产生与原来一致的表达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应重视表现方法的鉴赏,因为只有在阅读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写作时主动地积极地选用恰当的表现方法,并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因为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   四、鉴赏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组织材料成为有机作品的手段,也是表达作品主题的手段。材料的选取(完整事件或片断,现实或梦境,今或昔,人事或景物等),材料的剪裁(详略),材料的布局、开头、结尾,过渡(词、句、段)、照应等,都决定于作品的内容特点和主题。鉴赏时,不应只是单纯理清结构特点,而应扣住思想内容,鉴赏那样安排篇章结构对表现内容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为了深人认识文学鉴赏中的这个根本问题,让我们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作一具体探讨和阐述。这篇散文写的是“荷塘”及“月色”的妙境。初读便可让人认识到,作者把“荷塘”及“月色”融为一体,把内心世界与自然界化为一炉,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创造出了一个殷实美与空灵美相融合、互辉映的人化的“第二自然”。作者笔下的一切,荷塘也好、月色也好;热闹也好,冷静也好;歌声也好,倩影也好;喜悦也好,哀愁也好,全都笼罩在一团烟雾里,隐隐约约,没精打彩,静物的隐秀动静,情感的藏露隐现,相得益彰,辉映成趣,给人以和谐美和朦胧美的享受。   鉴赏至此,仅仅是弄清了“怎样写”的问题,还没切人文体结构的深层领域,更重要的是还要深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对作品形象作出评价,揭示其艺术结构的奥秘。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什么具有朦胧之美?作者投射于物的“情”为什么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便会明白:作者不满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严酷现实,以及他苦闷、仿徨,希望有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这心情便是全文抒情的主旋律,因而,作品中的景物形象全都打上了这种情感的烙印。而作品中的“我”,一个同情革命、要求进步,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回天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便会在读者面前再现出来。同时,读者的情操也随着阅读被熏陶,被升华。阅读进人到了这一境界,才算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精神和形象的深沉底蕴。   在文学阅读鉴赏中,感知形象、理解形象、深悟形象,构成了阅读鉴赏的三个阶段,这也正是鉴赏心理的运行轨迹。在文学课教学中,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深人,往返流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理解、去深悟形象,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优化效应。至于具体采用什么教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无论是朗读、想象、联想还是分析、讨论、评价,抑或是使用挂图、影视手段进行教学,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形象思维的教学方法,均可拿来一用。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2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而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而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而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而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主权、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主权,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而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

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

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而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它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而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而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评价”。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而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规”的概念是英国科学与社会联合会主席拉维兹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他说:“科学共同体不像库恩描写的那样平静、单调,‘常规’对跨界成员来说缺乏规范性的力量。”“后常规”在于破解前范式的习惯势力、固定结构和关系。用无序、混沌、模糊、灵感、顿悟、感觉、直觉、创生来获得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力量。

四、结语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3

摘要: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一般认为只要教师使用好教材,恰当地运用农村的资源,习作过程中引导得好,学生的作文水平与技能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往往事与愿违。文章从几个方面简要阐述写好作文的技巧,以期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

小学作文;农村;创新

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中,最能显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非习作莫属。但好的习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与坚持。下面就以我执教的农村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为例,谈一谈几点收获: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熟读教材,开阔视野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低年级教材内容生动、富有情趣,如《鲜花和星星》《乌鸦喝水》;中年级的教材内容优美、略含哲理,如《庐山的云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高年级的教材内容经典、充满理性,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最大的麦穗》。体裁也由诗歌、童话到散文、说理逐步加深,学生的阅读视野随着教材不断开阔。

2.系统讲解,提供范例

第十二册的习作四《一次实验》,细细分析教材会发现,第四单元《夜晚的实验》《学会合作》等课文已经对实验类习作的写作方法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井井有条的实验顺序,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以及由此获得的深刻道理,有条不紊、娓娓道来,渗透着写作方法的指导和技巧训练。

3.不断积累,习作源泉

语文教材并非孤立使用,即使到了高年级,我们仍可借鉴低年级教材,比如我们在想象《如梦令》的意境时,可以借鉴五年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年级《荷花》等课文,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中情趣,习作内容也生动、充实了很多。五年级下册习作四有一篇游记,没有外出游览经验的孩子们一筹莫展。这时,一位学生的创意让我眼前一亮,她竟然把我们学过的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课文串联起来,用流畅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把一篇游记写成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从云雾缥缈的庐山,到千峰钟秀的黄山;从清脆悦耳的鼎湖山泉声,到黄果树的银雨洒金街;从蜿蜒的万里长城,到恢弘的秦兵马俑……文采飞扬,正气浩然。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好的习作来自观察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我们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敏感入微的心灵,是不会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农田里的秋收春种,庄园里的鸡鸭犬羊……都是不断涌来的“源头活水”。写五年级上册《秋天的落叶》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别致的“树叶时装秀”,他们把采集到的树叶做成精美头饰,赏玩、展示,把大自然给予秋天的色彩与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习作也是异彩纷呈。

2.好的习作来自请教

老人是生活宝典,他们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丰富诙谐的语言积累是我们习作的良好素材。五年级下册习作《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我引导学生把自然现象与作物的生长联系起来,布置学生采访家中老人,整理记录。于是,学生们对风、雨、云、霜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3.好的习作来自感悟

六年级上册习作六《采访家乡能人》,我们班分小组走进了各个村庄有名的养鸡大户、养鸭大户、种田大户家中,实地参观了这些较大的家庭产业,真切地感受了农村人的自强不息……学生骄傲与自信之情洋溢于习作之中。

三、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农村孩子的生活圈相对狭促,要在学生微波泛泛的习作中点缀一圈圈涟漪,换一种视角,便可以推陈出新,使习作饶有别致。

1.语言上巧变通

六年级上册习作五《家乡的土特产》,很多学生写盐豆、大蒜等,却没有与众不同的风味。张同学以一句浓重乡音“想知道俺家乡的特产不?”开场,让普普通通的大蒜“土”出了味道,“土”出了特色,简单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转化,不能不说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2.立意上出新奇

命题作文《迟到》,很多学生毫不犹豫想到气喘吁吁跑进教室,满脸紧张看着老师的“迟到”场面。换一种角度,“子欲孝而亲不待”,“爱”的表达有没有迟到的时候?因为胆怯而没有承认错误,一句“抱歉”有没有迟到的时候?立意上别出心裁,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还会酝酿出更多的情感。

3.方式上敢尝试

六年级上册习作二《感恩父母》,很多学生是平铺直叙地作文,多少有些千篇一律。如果我们只抓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特别是在叙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关系时,尝试用电话对话的方式组织全文,不就可以惟妙惟肖地把那份羞涩与亲情展现出来了吗?既抓住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又简约、细腻地反映了人物的情感。

综上,只要活用教材、联系生活、细心引导,农村孩子的作文水平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作者:卢红梅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葛湖小学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问题与策略

如今,许多人认为作文教学几乎成了小学教育中的头号难题。鉴于小学语文以及作文能力在学生日后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的奠基性作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直面这个“老大难”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个头号难题的方法和途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总结接触到的一些先进做法,提出以下几条教学策略。

一、加强口头作文训练

口头作文在国外的作文教学中已受到普遍重视,并以方兴未艾的势头向前发展,层次和水平在不断提高。比如美国中小学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具有同等的地位,把书面的称为作文,也把口头的称为作文;俄罗斯十分重视口头作文训练,把口头作文贯穿在多种写作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法国则认为书面作文是建立在口头作文基础上的,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必须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国目前虽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列出了“口语交际”的要求,但由于不列入考试内容,实际上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和语文教学工作者真正行动起来,改变作文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切实地抓好小学生口头作文,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实践中,我们对小学低年级(1—3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的训练,进行简单的口头作文训练,让大多数学生能把一件事情描述清楚,把一个问题解释清楚,在此过程中不但进行了字词的训练,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我们发现,在高年级的学生中,他们书面表达较流畅,但是改用口头表达时反而并不流畅,这就是我们在低年级以及之后的年级缺乏对他们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才造成了这种“口讷”、“口拙”现象。其实口头表达能力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能力,这项工作不但应在小学低年级及早培养,还应该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得到加强。

二、着重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正是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候,然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但没有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反而一步一步地将他们宝贵的想象力消磨殆尽,使得学生不敢想,慢慢地变得不去想。2010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确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灌输偏多,偏重学生对现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不强调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然而,想象力的缺乏将制约一个孩子今后创造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水平和层次虽然还较低,但它是“星星之火”,日后能燎起强劲创造力之原。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给予孩子们发挥“奇思妙想”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不给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珍惜和保护这种可贵的想象力。美国作文教学中的开放式作文值得借鉴。美国小学生作文题诸如“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探析”“今后避免战争的最佳方法”等,这样的题目没有定论,容易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观点、看法,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没有格式等写法上的严格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求学生当堂就把文章写好,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多多与人交流,或者自己去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充分利用空余的时间进行构思。

三、树立小学生作文自信心

树立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今后孩子们学业优秀的基础,从来就没有过学习不自信的人能够成长为学习优秀者。在作文上亦是如此。学生作文自信心来源于学生每一次作文练习的成功经验和正情绪的积累。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地肯定学生们的每次小小的进步,积小进步为大进步。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以不切合实际的要求看待学生的表现,总是不轻易表扬、鼓励学生,怕学生得了表扬之后“膨胀”得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这种吝惜表扬的做法对树立学生自信心是极为不利的。对待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老师都应该做到“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只有经历了多次的由于得到肯定而带来的愉悦感,才有可能树立起自信心。

四、积极进行作文教学改革

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对教师来说或许是最省力的、最轻松的,但或许也是最低效、最压抑学生创造力的。在现在这个崇尚创新的时代,我们不培养或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是我们各科教师的失败。小学阶段是我们学生学习经历中重要的基础阶段,这个时候埋下的创新种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将结出创新的硕果。在作文教学上,首先我们要博采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作文教学上的长处,更新观念,从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小学语文和作文教学,打破陈规陋习,取长补短;其次在方式方法上借鉴国际上各国成功的做法,如果我们在经济领域提倡产业“升级换代”的话,那么在教育领域更应该广泛提倡方法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再次,在考核评价上,我们要改革目前单一的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引入“小学生作文档案袋”方式,将学生从一年级开始的作文习作装订在一起,着重对学生进行作文过程的管理和评价。教育的初衷不是分数,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者:廖艳燕 单位:进贤县民和第五小学

第三篇: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写作教学的整合,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还使得作文教学告别枯燥乏味,焕发出活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通过六年级上册习作《身边的艺术》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巧创导题情境,激活习作兴趣;重现习作素材,萌生习作欲动;运用电脑习作,适应现代化需要;搭建评价舞台,促进习作成功。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写作兴趣;教学质量;学科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与信息技术整合,改变以往作文课的枯燥状况,启迪学生打开习作的思维,为习作插上飞翔的翅膀。教师应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八《身边的艺术》为例,谈谈在作文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巧借学科整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一、巧创导题情境,激活习作兴趣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身边的人、做过的事、接触的物,对学生来说虽然都很熟悉,但是真正落到纸上却往往无话可写。对素材的收集,教师讲授并不少,但学生平时真正注重的却不多。即便课堂上刚刚分析过的写作内容,学生也常常是讲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平平淡淡,究其原因还是平时积累太少。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后,可以说作文课有了新的授课方式。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或感受,也可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艺术是比较陌生的,因我校地处莆田工艺美术城附近,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充分挖掘身边的素材,在本次习作前,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莆田工艺美术城参观和学习,欣赏有关石雕、木雕、玉雕等工艺品及学习制作的过程;走进乡村观看学唱莆仙戏,采访民间艺人,了解莆仙戏、十音八乐、踩高跷、舞鲤鱼灯等传统艺术;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请父母将自己学习的过程拍摄下来或和家人一起回忆自己学习艺术的点点滴滴。学生在参观、走访、亲自体验的过程中尝试运用了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及时记录拍摄。同时我还成立了班级微信群,让学生及时把自己的收获发到微信群里,及时分享,再根据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网页。学生在多种形式的体验中产生了强烈的作文欲望。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篇篇引人入胜的课件、一段段生动有趣的DV,都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平时的收集,课堂的展现,镜头一转,学生的脑海中尽可回荡放映的情景。即看即写,即写即评,既剖析了作文的教学要求,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形象而又直观地延伸了课堂阅读教学,丰富了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增强了学生的观察积累能力。

二、重现习作素材,萌生习作欲动

习作教学要“知人”。作为教师,知学生所知,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竭力找准他们的兴奋点。以此为资源,引导学生进入习作状态。在本节课上,当学生看到自己收集的一些材料被制作成精美的以“身边的艺术”为主题的网页时,他们都为之雀跃。独具匠心的工艺品,优美的十音八乐,古朴典雅的莆仙戏、独特的学艺经历……无不唤醒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唤醒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唤醒尘封的记忆,唤醒曾经的感动。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作文教学时,学生可随机调用计算机提供的相关资源或到网络上寻找其他的素材。教师在主界面提供了相关链接,有教师自己制作的网页———家乡的戏剧、木雕、玉雕、石雕、十音八乐、踩高跷、绘画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可以自由点击;也有相关网站的链接,如莆田新闻网、莆田文化网、东南网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入了解;还可以使用搜索引掣去查找自己喜欢的内容。在网上搜索活动中,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各自的发现,互相提供新的网上线索。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综合视听效果,重点指导欣赏“莆仙戏”这一古老的艺术。我从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中节选文凤如何沦为乞丐的这一段,按照先总体后部分的写法指导学生观察,还采取定格的方法让学生仔细欣赏,再引导学生演一演、唱一唱莆仙戏,通过视频的欣赏和亲自的体验,学生对莆仙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以往教材阅读的局限,为学生知识的拓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在如此丰富的素材面前,学生完成习作自然是不成问题的。

三、运用电脑习作,适应现代化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的习作不应只停留在纸上,不应只是传统的用笔书写。我在学生充分感知体验身边的艺术之后,带领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让自己的才思在键盘上飞扬。虽然有的学生一时间可能打字速度较慢,习作的时间可能会长些,但是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电脑上的文字时都很兴奋,很有成就感。这样将信息技术课与语文课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学科的整合使学生在实际需要中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学生在电脑上将自己的习作写完后,我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稿上传到班级的网页中。看到自己的习作在网络上发表时,学生更加兴奋了。新型的写作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学习的能力。

四、搭建评价舞台,促进习作成功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对于如何进行修改指导必须明确,修改过程大致可以经历五个阶段。

1.示范性修改

引导学生再次审题,明确习作重点和修改的方向。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出一至两篇,直接投影在多媒体展台上,师生一起对学生的文章进行赏析和修改。教师当场演示修改作文的过程,对于写得好的地方进行肯定,面对有问题的方面共同进行修改,同时引导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逐渐学会修改方法。

2.深层评改,再度成文

当学生写好文章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写作内容上传到班级的网页上,每位同学都能看到自己的文章,又能看到别人的文章,通过在网上开展“赠送评语”“我来当编辑”“佳作推荐”等活动,全体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欣赏到各具特色的文章,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在这一环节进行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根据评议进行自我修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进行反馈和点评。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再次修改,“修枝剪叶”,斟酌成文。

3.共当评委

评出“最佳小作家”“最佳小先生”“最佳合作奖”“最佳语句奖”等。本环节注重激励评价,互相点赞,珍视学生的独特个人感受,尤其对习作有进步的学生加以细心呵护,积极鼓励,让每名学生都感受到习作是快乐的。

4.鼓励学生编成电子书册

通过电子邮件向学校的校刊《红泉小报》、杂志社、网站进行网上投稿,体会习作变作品的快乐,或将自己的习作传到微信上让自己的父母和自己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

5.编印班级习作集

将学生的习作打印出来,制作成精美的班级作文选。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保存起来,汇编成个人习作集。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发表”时,他们的创作欲望将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出来,将会化为自觉的创作行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作文教学的整合,能实现作文教学的大丰收。走向网络,实现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能有效促进作文教学,我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者:张燕萍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2003(04).

[2]马继德.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途径与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

[3]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四篇:生本教育小学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作文教学,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生本教育是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想,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因此,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十分重要。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写作时将自己的情感贯穿其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到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比于传统教育,生本教育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1.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

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枯燥无味,教师一味教授晦涩难懂的写作方法,超越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观念。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理念。因而,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写作情景。并在相应的情境中提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思考,积极讨论,然后进行写作。这样,不仅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一举两得。教师在教授作文写作时,应积极创设写作情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从而增加他们对于写作的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相互讨论故事的深层意义和内涵,然后确定文章主题。可将学生写的作文进行归纳整理,选出优秀的作文,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观看学习。这样,学生们就会觉得作文写作有趣,积累的知识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根据大脑的记忆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逐渐提高。

2.教学中结合阅读训练

为了贯彻生本教育的观念,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结合阅读训练。阅读训练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掌握一些课外知识,从而拓展知识视野。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学习到课外书籍中的知识,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结合生本教育时,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特性,选择学生喜欢读的课外书籍,从而让学生愿意去读书。阅读可以拓宽人的知识视野,拓宽人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阅读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健康的心理,审美能力及情趣。因此,学生一定要有阅读、审美能力,这对学生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特别重要。小学生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还没有能力读四大名著这些经典作品。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的机会。这样,学生阅读的愿望不仅得到了满足,还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学会了很多好句子好段落,在以后的写作中就会如鱼得水。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格林童话》,教师从中摘取好的句子,让学生模仿造句。鼓励学生用这样的格式,写出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长时间大量的练习,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

3.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背诵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背诵大量的作文素材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从而提高作文水平。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多的缺点,会让很多学生写出相似的作文。作文缺少个性,缺少观点,没有思想。现在很多学生写作文的素材都是通过背诵,这不利于学生个人思想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贯彻生本教育这一观念,让学生从生活中取材,立足于当下,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而,将语文教学置于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之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汲取知识,灵活运用。从而把自己学到的生活经验运用到语文学习之中,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体验生活,把在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写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重现生活场景,结合生活,获得生活经验,积累知识。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学到知识。生本教育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想所思融入到作文之中,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写出新颖的作文。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特点,从课内到课外,积极组织相关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将来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夏艳艳

第五篇:小学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

作文训练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任务指令,那就是让学生描述一下班中一位同学的外貌,让老师猜猜所描述的是哪个同学。这样的任务指令既是本次习作的要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同学后,思考该怎样来描述。学生经过一番观察、思考,大多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并饶有兴趣地描述其外貌,从而完成了写作任务。这就是小学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种简单的模式。你看,这样的作文训练很有吸引力,事件有实践性、有过程、有发展,有多方人员参与,有争议性,特别是学生有表达欲望。那我们为什么要如此探究呢?这还得从小学生的作文现状说起,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这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学生写作文时常常咬着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无从下笔,因为不知道要写什么,怎样写才好。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乐于写作?在此我就如何培养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而进行了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研究的探索,来谈谈个人的三点认识和做法:

一、对小学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认识

任务驱动是借用电脑术语而命名的,作文中增加了“任务型指令”。指令性要求写作任务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来引导规划学生作文,写作的针对性强,作文导向十分清晰。这类作文早先在英美等国的作文中比较常见,命题者往往是给学生布置一个明确的写作任务,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小学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就是建立在这理念基础上的,将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写作理念,转变为以明确写作目的、加强思维协作的多维互动式的写作理念;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立足“任务指令”,着力发挥条件任务引导写作的功能;要求创建任务目标和写作情境,从而驱动小学生带着担负的责任互动交流,学会“思考”,主动完成既定写作任务的教学实践活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核心是任务指令,着力发挥任务引导写作目的内容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任务指令设定了写作的思维路径,使作文旨意聚焦于“指令”,它通过发挥“实践与思考”的导向作用,来引领作文教学向“思维”能力的转变,进而提高写作教学效率。于是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语言积累情况,构建开放性结构框架的任务指令。框架不仅要有写作任务的提示、引导功能,还有要一定的弹性,留有学生自由思考表达的空间。在写作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任务,了解要“做什么”;然后创设任务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情绪受感染,产生写作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怎样做”的具体做法。

二、明确目的任务,明白要写什么

我曾在网上看到几堂美国学生的作文课实录,颇受启发。有一堂作文课,老师的要求大意是“选择一份自己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采访正在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然后写出一份报告。”学生们遵照任务要求去做了,一周后都交上了满意的答卷。我看到这种“任务驱动作文”十分注重生活实践,他们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走出校门调查访问,甚至同学间可以协作完成,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学生必须根据任务指令进行思考,“要写什么”这写作目的、内容又十分明确,根本不必望风捕影、无中生有地编造,就可把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和真实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张开先生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法提到了关键点“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命题者设置了任务指令,学生还需仔细分析任务的重点内容和具体要求。从任务指令角度来看有核心角度、主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学生写作时就必须抓住核心要求来确立核心角度、主要角度的内容。明白了这些要求,再按照这些要求来写就能符合命题者的意图。学生的习作与成人的写作乃至作家的创作当然不能等同看待,但他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牵,辞以情发。”(梁,刘勰《文心雕龙》)“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宋,杨万里语)任何文章都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意经过互相碰撞融合,形成话语文章这一物化形态的。写任何文章都要先有一个写作目标任务,而后经历“物质———精神———物质”这样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双向转化过程。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如何做到内容具体明确,当然就需要有个明确的目标,要写什么具体的内容了。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布置具体的写作任务,而后学生由此引发思考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就不会苦于“要写什么”了。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自画像》一文时,先布置了任务,安排时间让学生先照照镜子,看看照片,想想自己的最主要特点;画一画自己,然后再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学生兴趣盎然,写作任务明确,就不会出现胡编乱造、无病呻吟的情况,学生“畏写”情绪也就一扫而光了。

三、由任务驱动写作,明白应怎样写

有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就可以按照这任务指令来观察、思考,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这样提出指令性任务,让学生能够围绕任务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内容来写作,不至于随意和偏题。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去写作呢?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在写作实践的指导中,老师可以为此设计“观察———思考———讲述———作文”的实战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老师的要求,老师甚至可以先来一番“口头作文”表演,学生受到了“口头作文”的感染,兴之所至也就跃跃欲试。这样老师的“下水口述作文”,比孤立地抽象地讲写作方法,效果自然好得多。再如写《煎蛋》一文前,我先布置任务,请学生回去请家长示范煎了一个荷包蛋,然后在课堂中交流家长是如何煎荷包蛋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几大过程:开煤气灶———倒油———敲蛋———下锅———煎好一面———翻身再煎———放调料———盛起吃蛋。这样一来,目的明确,方向可靠,过程真实,观察可感,就是原来不大会写的学生也能写出有模有样的作文了。然后再布置学生回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烧一样菜,并把烧菜的过程记录下来。差一点的学生也能“吃得饱”了,好一点的学生则能做到“吃得好”了!这样任务驱动的写作教学方法,学生怎么会不爱上写作呢!

综上所述,小学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色有两点:第一增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第二明确要写作的任务。为了强调写作目的要求,老师下达了一个指令性任务,目的让学生更好地围绕指令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角度来写作文。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那么,我们的小学任务驱动作文的探索将进一步拓展空间,更富有影响力。

作者:邱春玲 单位:福建永春县桃城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语文学习》20157-8

[2]李移伦,姚和芳《浅谈课程教学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1

[3]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叙事体材料作文写作指导》《语文月刊》20166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小学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探索”、立项批准号FJJKXB16-232

第六篇: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措施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不能再回避。针对作文教学低效这一教学现状,应找出高效的解决策略,努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本文对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着手分析,重点研究了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借此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准,促进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低效原因;解决措施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写作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而从小学这一最佳且最重要的时期开始,就启蒙、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写作,不仅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出发点,也是培养具备优秀写作能力人才的关键。然而,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十分低效,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加大对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的研究力度。

1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十分低效,一方面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依旧秉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不仅会应用最普通的事例,教导学生如何写作,还会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写作。这部分教师普遍以为这样能更快速地帮助学生学会写作,可是长此以往,不但会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限制学生的写作思维,致使学生的作文流入俗套,还会禁锢学生的想象与创新能力,导致教学低效;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不懂得如何开展高效教学,或者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合理,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作文教学不仅耗时长,而且效果差,占据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得不偿失,所以刻意缩短相关教学时间,减轻练习量。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小学作文教学十分低效。

2小学作文教学低效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增强写作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学高效进行的着手点,因此,欲解决小学作文教学低效这一问题,相关教师应着重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其实,增强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众多,比如,点名表扬、私下鼓励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表扬某位同学,不仅能充分传达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满足学生的虚荣心,还能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值得注意的是,点名表扬的对象应是写作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其他学生信服,才能避免学生误会教师是因为“偏爱”的缘故。另外,教师应该明白,私下鼓励这一形式,是针对那些写作能力位于全班中等水平的同学,而且,在进行私下鼓励时,应注重时机,注意照顾学生的感受,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防止学生对教师的鼓励产生反感情绪。

2.2增加写作题材,促进形式多样

小学作文对文字应用能力,对文采、字数等的要求都不高,也就是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世界,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而不是着重提高学生在某方面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写作题材,促进写作形式多样化,提高文章形式多样性的途径众多,比如,直接向同学们介绍文章的各种类型以及写作技巧。虽然这种方式相对枯燥,但是对部分学生而言,效果良好。再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朗读一些优秀的文章,侧面向同学们展示不同题材文章的魅力,以此吸引学生进行相应的尝试。写作不是教师一人的任务,学生应自主增加课外阅读量,搜集各类题材的优美文章,努力增强文学功底。

2.3自主修改作文,坚持写作练习

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先给出作文题目,再提供教师自己的写作思路,然后让同学自主构思,独立完成写作,最后进行批改。这种教学方式无可厚非,但是,修改作文更应交给学生来完成。因为,教师向学生指出某方面的错误,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观点,并没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不能这样写,或者不知道应该改成怎么样。但是,如果学生互相交换着进行修改,那么不仅便于修改讨论的进行,还有利于学习他人的优点,了解别人的写作思路,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准,适当地增减写作练习量。实际上,写作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写作需要积累,需要结合生活,需要具备真实情感,而练习正是帮助学生发现缺陷,促进学生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但应注意写作练习量与写作练习的形式,过多过少的练习量都达不到良好效果,为此教师可结合练习形式,如以布置周记的形式,让学生每周练习一次,既保证学生的练习量,又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3结语

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不仅耗时长、实施难度大,还会面临到诸多问题。然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势在必行。一方面是因为,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那么学生将毫无写作能力可言,在考试时也不具备优势,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改善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有效措施,才符合新课改精神,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作者:黄举魁 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中心校

参考文献:

[1]张耀武.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3(12).

[2]刘淑颖.论述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J].才智,2015(27).

[3]丁晶.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

第七篇:小学作文教学趣味性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小学生对作文感到大伤脑筋,作文题一出现,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畏难情绪。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增强小学生作文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提高作文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为了增强作文教学的趣味性,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文题目的趣味性

作文的题目最先影响到学生动笔的情绪,如果作文题目太乏味,就缺乏吸引力,就很难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如果题目具有趣味性,就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心,消除他们恐惧作文的心理,从而跃跃欲试。比如,语文课本上有一习题,让学生填写有关保护视力的几点做法,借此我也出了《眼睛的话》一题。“哈哈,眼睛也会说话!”学生的作文兴趣立刻活跃起来,他们采用儿童喜爱的拟人写法发表对保护眼睛的认识。老师说,最近有不少眼睛到我这儿来告状,说许多小朋友不爱护它,严重影响了它的视力。你们每个同学就把自己当作眼睛,为保护视力说说话吧。于是,有的学生一开头就写到:“小朋友,你认识我吗?我的名字叫眼睛,就在你的脸上,天天陪着你,是你忠实的朋友……”接着他们就介绍了眼睛的功能,像一部照相机,……又举例说明了近视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视力。这样情之所至,文思大开,他们再也不感到作文难写,作文乏味了。

二、引导观察激发兴趣,增强作文的趣味性

有了一个调动学生情致的作文题目,还不能解决学生有话要说,有词可写的问题,还需要教师认真观察所要写的事物。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从观察入手,激发兴趣,然后动笔作文。在指导写动物的作文时,我先布置观察任务;要学生养一只小动物,精心饲养,细心观察,或者是去观察邻居、朋友家的小动物,比如猫狗虫鸟之类。我还带学生到动物园去参观。回到学校我便和学生进行谈话。你喜欢哪些小动物?喜欢它的外形美还是它那有趣的动作?它美丽在哪里,有趣在什么地方?小动物之间友好吗?会不会吵架?谈话中学生把他们观察到的种种情况,争先恐后地予以交流,课堂气氛热烈。于是我提出愿不愿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这时学生就有了一种表达的需要。在强烈的作文动机驱使下,一篇篇习作产生了:有刻画长耳朵小白兔的;有描绘小巧玲珑的小松鼠的;有介绍色彩斑斓的可爱小鸟的;也有刻画呆萌可爱的小鸡争食的等等。一篇篇充满童趣的作文发自孩子的内心。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言之有物,增添作文的趣味性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以记叙文为主,这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力求使学生熟悉并热爱所记叙的人物和事件,不仅使他们有话可说,而且要激发他们有话必说,这样才能引起学生作文的浓厚兴趣,产生写作欲望。生活本身就是一幅彩色的画面。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要积极为孩子们“抢镜头”,给他们创设写作的情境。如春天到了你组织学生到海滨游览的时候,如果我们笼统地做一篇作文——《记一次春游》,学生就要咬笔杆了,即使见闻很多,却往往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到海边踏浪,让孩子写下《在大海妈妈的怀抱中》,组织他们在海滩上、礁石上捉螃蟹,让学生写下《海滩歼敌》;还可以品尝新鲜的海味,写下《螃蟹晚会》。活动完了我们辞别大海。这一字字,一句句,一声声,一篇篇不正是激动人心的大海之歌吗?这样创造生活情景,作文课就不是“无米之炊”了。

四、开启思维,引发争论,激发学生构建作文框架的兴趣

学生写作文但凭感性(观察)是不行的,它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俗话说“文成于思”便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要解决学生“没有什么可写”的难题,只有在指导观察培养兴趣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还要开启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构成作文的框架。首先,培养学生确定写作中心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主要方法是用讨论的形式,确定作文的中心。上作文课,我总是让学生根据要求各抒己见,谈自己的写作中心,叫他们不要有顾虑,要大胆说。如在讨论《给老师的一封信》的写作中心时,多数学生只谈“歌颂”、“感谢”之类的中心,少数学生谈“理想”一类的中心,这说明学生有顾虑,不敢向老师提建议,鉴于这种情况,我给学生讲,你们给老师提不足的地方,能使老师更好地工作,这下学生明白了,思维也活跃了,有的谈出了“学习中的快乐与烦恼”,有的提出了“老师不要对差生冷淡”等写作内容,这样的训练既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问题,避免千篇一律。其次,培养学生“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即构建作文的框架,这是学生的思维加工过程。学生的思维有无条理、有无新意,是决定文章好坏的主要一环。比如指导《新年联欢晚会》的作文时,我帮助学生设计段落,安排文章结构。这份图文把文章写作顺序、材料的选择显示在同学们面前了。学生有了作文的框架,写起来就有了浓厚的兴趣,再也不是“苦思而不能成篇”了。

五、通过联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作文写作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引导他们深入生活,通过感官的所见、所闻直接写出来,然后通过联想使之升华,并补充完整。比如:我们在让学生写作庄稼的生长过程时,就带领他们观察玉米的生长现状。当孩子们看到郁葱葱、绿油油的玉米地时,再引导学生想一想,玉米为什么长势这么旺盛,它应在什么季节播种,种子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发芽,农民伯伯怎样种植玉米等问题。孩子们通过联想、回忆春天农民种地的繁忙景象,写出种子从播种到发芽、到间苗、到除草、到治虫、到成长,再联想到秋季收获的全过程,从而完成一篇“玉米”的习作文章。

六、深入角色,感受写作兴趣

初学写作,最好让孩子们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感受写作的乐趣。比如:要写“老鹰抓小鸡”这一题目,老师可以先做一个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在学生参与了游戏的全过程之后,让大家把这一过程写出来。由于学生是游戏的主人翁,亲眼观察、亲身参与,所以写起来言之有物,顺序分明。时间、地点、人物都能交代清楚,写起来得心应手,从而不再冥思苦想和左顾右盼了。

总之,如何使学生对作文由恐惧,到敢写到爱写,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切不可一味逼迫学生、训斥学生。只有他们爱上作文,才能达到写作教学的目的。

作者:赵春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侯里小学

第八篇:乡村小学教学点作文教学略谈

一、分层教学,差异指导

作文教学特别注意学生个性的差异,突出学习要求的层次性,制定学习目标,对作文感悟较差的作保底要求(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的标准),作文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老师可以自己定标准,降低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优秀的学生的教学要求要超过教学大纲,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写出超越这个阶段的作文。例如教学《爸爸带我去钓鱼》作文时,认真指导学生审题,抓住主题———钓鱼,然后给学生提出确定目标:初级目标———写出钓鱼活动基本的过程,要有顺序,或按时间的顺序,或按事情的顺序。初级目标是全班学生必须达到的。把钓鱼的过程能基本写下来;中级目标———除了把过程写完整,还要增加要求,把钓鱼过程描述出生动有趣的活动。高级目标———进一步把活动过程运用巧妙的构思,写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思想。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分目标等级。让各个层次的孩子们接受,都喜欢作文。每个层次的孩子都得到表扬,学得都有劲头,最后是互相促进,整体提高。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完成本级目标任务后,就有信心去争取高层次的目标完成,随之而来的各个层次不同的学生对作文都有了希望和兴趣,激发了作为主体作用在过程中萌发、强化,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能力自然得到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巩固和发展。这种分层次目标的教学的形成还需要差异指导,可以用统分的教学模式。即要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大纲的范围里适合大多数,还要有“提高优生”、“辅导差生”的教学环节。也就是说一节课中,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既有统一的讲授、矫正、分析,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个别自学,单独指导。这就形成了课堂的互补,统一的面向全体的群体教学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相互补充。给学生一个适合的环境,不同差异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让自己特点发展的各自的环境,知识能力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开心的学习作文。统分上特别要注意统分对象和统分的时间,要按照学生的差异度和教材的具体的难易度,要互相结合好。要处理好教师的学习纲要和自学提纲。自读,自练,自思,自议都要与统分的对象和时间结合。让每类学生尽可能统分在关键处,统分必要时,统分结合,差异指导,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学习的最优化。例如《一次体育比赛》统教方面:作文题目的要求是比赛,那么要让学生明确整体目标,重点是要把比赛过程完整的写出来,而且要有顺序,按事情的顺序或时间顺序。还要明确作文的难点是什么,难点,突出比赛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有趣的地方。接着就要分教:中差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一篇范文来参照,模仿。要求把游戏过程写明白,首先写清楚比赛是参加什么活动,自己是按照什么顺序把比赛过程写清楚,比赛场上观众的反映怎么样。降低作文的要求和难点,先参照,模仿,在升级到自己写,扶中有升,边扶边放,把中差生的坡度降低放缓,难点降低,在扶放的过程中,得到领会,习作要求就能达到,最后中差生可以逐渐完成作文材料练习写作的任务,达到作文提供的提纲完成一篇作文。作文程度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去完成作文任务,根据作文的训练内容去构思,练习,大胆地放开去写。疑难的地方由老师去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分组练笔,这样就达到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放手,教师在放手的过程中,还要扶一扶,由放到扶,放中有扶,学生自学能力在逐渐提升。

二、看书,说书

1.看书。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内外读物、报纸杂志、国内外名著、佳作,精美童话等,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多了,学生的写作材料不断充实,写起来有东西可写,就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的写作经验,像一些名篇佳作中的人物描写、语言运用,不管是写人写物,还是文章的层次安排都恰到好处。只要用心去读,持之以恒就会学而得之。借鉴别人的东西变为己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道理就是如此。(1)熟读课内范文,对于农村教学点的孩子们来说,课文是他们接触最多、理解最为透彻的文章,课文中有许多语句优美、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对于这样的课文,要求学生把语句优美段落甚至于整个篇章熟读于胸,脱口而出,让学生读书与背诵初步感受到文章之美、用词之妙,例如课文《荷花》《翠鸟》《桂林山水》这些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能背诵,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妙处与语句优美,从而喜欢上作文。(2)多读课外美文,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孩子们,多看课外书籍,向学生多介绍一些优秀的优秀儿童书籍,如《安徒生童话》《儿童文学》等,鼓励他们把自己所喜欢的这些书本上的优美语句和段落摘抄下来,熟读成诵,这都为学生写作用词造句夯实基础。在黎苗山区,孩子们的课外书籍较少,阅读量不够,这就需要老师去解决这个问题。借阅学校的图书,或就近的单位去借书等等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个困难。乡村边远山区的孩子到处借书困难不少,但是在农村有许多老人留下的一些比较粗糙的民间故事书,就是最好的课外读物。(3)让作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中最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单靠学习课本上的有限的文章是不够的,要尽可能多地阅读课外读物,学生书读多了,就能开阔视野,受到良好语言熏陶,脑子中储存大量优美的词汇和句子,就像电脑桌储存的各种数据资料,学生写作时,就可随意提取。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对文章的选材、组材、布局谋篇和写作方法的学习、领会和研究,理解了文章的思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受到启发,就会逐步掌握写作的方法。

2.说书。在民族地区流传很多传说,并口口相传。比如黎族的大力神故事,黎母婆的故事。学会把家乡的故事娓娓道来,并会生动地描绘,逐渐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训练对教学点的学生很容易接受。会说是作文练习最好的方式。其实讲故事与写作文都有相关之处,故事的起因、发展、结果都与作文相似。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讲故事很感兴趣,不但学生会讲,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讲出几个故事来,只要老师一提讲故事,学生就会争着抢着来讲,课堂里一下子就会热闹起来。这样,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讲故事的形式写的作文比照本宣科的写作文有很大的进步。

三、规范化的语言是作文教学最不可忽视的表达的训练

作文教学包括两种语言表达能力是最不可忽视的,对作文训练起到至关作用。一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二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写的训练。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训练,都离不开学生对词语的选择、句子的锤炼等。不仅具有综合性,而且还具有实践性。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众所周知,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很少用普通话进行语言表达及交流,这样造成在作文中常常出现错字,造成用词生僻,不符合普通话的构词方式,句子不通顺,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语言不规范,而且严重影响了作文的内容的表达效果。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自己要使用普通话,而且加强对学生普通话训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普通话选词、择句的锤炼,提高学生规范化的说写训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写作方面正确的语言表达。

四、学会观察

通过让这些农村孩子观察生活,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打动读者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算为文章。每次布置作文,总是学生哀声一片,有的没看到作文题目,就高度紧张,内心恐惧,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缺乏材料可写,之所以缺乏材料是因为这些农村孩子对自己所做过的事或接触过的人往往不注意观察,也不知道怎么去观察,也不把它记在心上,造成“无米下炊”,束手无策。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想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必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然而自身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就是获取素材的最好途径。要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一些农村、家庭的活动,比如劳动:插秧、收割、拾木材等。还有一些社火活动,黎族“三月三”节日里的各项活动对于黎苗的孩子非常熟悉,张口就能说出来,老师再加以引导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了。还有学校举行的活动,例如:接力赛、足球赛、歌咏比赛、智力竞赛、植树活动,让他们亲自经历,从中获得感受,写起作文有话可说,真实生动,既能锻炼学生身心,又能促进作文能力提高。

五、记日记,提高写作能力

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写作文没东西写,也不知道如何写,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基础。没有写作基础,是绝对写不好作文。为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单靠每周一篇作文是不够的,必须加大习作的练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只要坚持去写,日记写多了,写作的水平就会慢慢提高,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渐渐地,学生就会感觉到写作文有东西可写了。作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关键在于学生亲自去写,在一次次写作实践中提高作文技巧,掌握写作的方法。每学期的教材中都有一定数量的作文,但这些作文在内容上、方法上有一定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日记就是多写多练,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熟能生巧,引导学生善于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无论是大事还是生活琐事,把自己对某件事的所感所想都写下来。看书时,把一些优美的词汇、句子分类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写作素材,还可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平时多写多记多练笔,写出的作文不会空洞乏味。这些在日记中都能得到体现。

六、优化作文评语,促进学生自我修改

作文修改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修改,二是自己修改。传统的作文讲评,教师往往总是把学生的缺点放大,过多的指责学生,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写不好。这样对学生打击很大,久而久之,没有了自信心。反之,多称赞学生,表扬学生,只要有一点优点,有一点好词好句,就马上抓住它,进行赞赏,学生感觉自己也有作文能力,自信心倍增,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写作积极性充分得到激发。学生每次作文都是他的劳动,既有创造性又是成果的展现,老师在作文的批改上用的评语很重要,赏识性的语言,肯定的语气,都是给学生一种态度,老师的态度可以决定一个孩子对作文的喜好。即便是对待较差的作文,也坚持以欣赏的眼光去寻找其中的“闪光点”,整篇不行,欣赏段落;段落不行,就欣赏句子。鼓励学生,能写好一个句子就能写好一篇作文。还要鼓励学生自改,教给学生自改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改养成用词的选择、句子的锤炼、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的习惯,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写作素质的提高。

作者:王红 单位: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第二小学

第九篇:小学作文教学资源网络语言运用

【摘要】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并且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冲击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但是网络语言与表达方式的相结合,体现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幽默性,可以作为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新资源加以研究。被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用于写作中的那部分网络语言也必然会在人们的不断改造与创新中走向规范化。

【关键词】

网络语言;写作运用;表达方式

本世纪初,伴随着网络交际的普及,网络语言的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网络语言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变体,其体现出的创新性、形象性、诙谐性,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等,可以而且应该为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所借鉴。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

关于网络语言的含义,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以劲松、麒珂为代表的一批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学者提出的,他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时代跟网络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于根元在编写《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时也曾引用这一观点,并在《网络语言概说》中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二、网络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运用技巧

1.网络叙述语言。一般而言,年轻群体是网络的使用主体,他们热情、奔放,追求自由、崇尚个性,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创造性,因而他们使用的网络语言颇具幽默感与诙谐性。当网络语言与传统的叙述方式相结合时,就成了网络叙述语言。与传统写作语言相比,网络叙述语言具有凝练生动、风趣诙谐等特征。网络叙述语言常常出现在网络文学中。

2.网络描写语言。网络描写语言,顾名思义,就是网络语言中用于描写事物的那部分语言。描写的手法一旦与网络语言相结合,会使描写凸显出具象性、诙谐性的特征。例:某学生作文中对网恋的一段描写:“艾青: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新的网恋爱的深沉……鲁迅:网恋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徐志摩:轻轻地我网恋了,我敲一敲键盘,给你一个电话号码。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恋可恋,非常恋。孙中山:网恋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拿破仑:不想网恋的网民不是好网民。欧阳修:网民之意不在于网恋,而在乎网络之间也。”这段话中套用了很多著名人物的名言,通过用“网恋”这一主题词来代替原句中的部分词语,达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语言效果,显示了学生极强的创新能力和讽刺意识。这就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在将网络语言作为作文教学新资源进行开发研究时,要提醒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网络描写语言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网络语言情境,切忌生搬硬套,应该选择适合用网络描写语言来进行描绘的事物为描写对象。

3.网络议论语言。网络议论语言,是网络语言与议论方式相结合的产物,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网络议论语言,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网络评论语言”。但是与传统议论文相比,其更关注社会生活,常常以社会热点事件为议论对象。正如刘晓凯所说:“网络语言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以社会生活为根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网络语言折射的是某一社会热点或某一重大事件,紧贴社会生活,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点。网络语言紧贴社会生活这一特点,反映出网民对某一社会热点或重大事件的关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例如:范跑跑、楼歪歪、周老虎等。”学生是网络中相对比较活跃的群体,对于网络上出现的重大社会事件多有涉猎,再加上作为“祖国的花朵”,时代赋予了他们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于是他们在作文中大量使用网络议论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的看法。例如日本人在中国丢了自行车,一天就找回了;中国人在中国丢了孩子,一辈子都找不回。这句话的背景是,某天一日本小伙环游世界时,自行车在中国武汉被偷,但是中国警察在一天之内就帮他找回了被偷的自行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一直频发孩子被拐卖的事件,但是被找回的孩子却是寥寥无几。于是,学生网民就针对上述的社会事件,发表了议论,虽然语言很浅显,但是折射出的道理值得所有人思考,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已经受到了国人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可见,网络议论语言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引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走在了社会发展的前沿,并且增强了学生关心时事的意识,语文教师可以将网络议论语言作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三、对网络语言写作运用的冷思考

“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业已真切、生动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在不断地为时尚增添着新的活力。作为现代汉语新语体之一的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亦势必继续以强劲的态势通过网络内外的互动,在规范中实现不断完善而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被学生运用于写作中的那些网络语言,必然会在人们的不断改造中走向规范化。

1.以宽容的心态做出适当的回应。学生对网络词汇的运用,我们应该对语言自身的排污净化能力有足够的信心。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其发展也必然要受到语言发展规律的制约。学生运用于作文中的那部分网络语言,“只要能为社会约定俗成,就可以作为语言成分被保留下来,语言本身也因此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既然我们坚信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自我净化排污的能力,那么我们对网络语言介入小学高年级作文中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就应该坦然看待,“存在即合理”。

2.以正确的引导规避可能的错误。虽然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违反传统语言规范的现象,也确实影响了我们传统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具备的传统现代汉语所缺乏的个性化、诙谐性等优点,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加以合理引导与利用,不但可以消除与学生之间的“代沟”,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正确与否的鉴别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当网络语言与传统抒情方式结合成为网络抒情语言时,多是为了抒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此时,为了避免“语言暴力”现象的发生,语文教师就要及时提醒学生在作文中不要过多的使用网络抒情语言进行情绪的宣泄,以免影响到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对于网络说明语言,语文教师要着重强调其不同于传统说明语言的精确性。在词汇方面,网络说明语言体现出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词汇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如“YY”,可以有多种理解,诸如“语言”、“意义”、“友谊”、“愿意”等。对于这部分网络语言就不适合运用到写作中,否则很容易产生歧义,令人费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慎用甚至不用网络说明语言。

3.以客观的态度辨识运用的价值。学生作为运用网络语言的主体,将网络语言用于写作时,除了社会的认可和教师的指引之外,还需要尊重客观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为用网络语言写作而运用,否则不仅只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还有可能弄巧成拙。例如,学生使用网络议论语言进行写作时,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不能肆意评论,更不能语言偏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这样才不违背使网络语言成为作文教学新资源的初衷。其次,也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辨别网络语言优劣的洞察能力和改写网络语言于写作中的仿写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主观上对能够运用到写作中的网络语言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网络语言作为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新资源才能发挥其使用价值。网络语言介入小学高年级作文,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在小学高年级作文中的运用技巧是一片全新的领域,某些激进的专家学者应该放弃对网络语言的偏见,静下心来思考网络语言能够为小学教学所借鉴的地方。对于那些“有营养”的网络语言,应该系统分析其运用技巧,而不是全盘否定。只有这样,网络语言才能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戴茜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第十篇:小学作文教学生活教育研究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论”,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说生活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与教育相伴而生,社会是大的教育课堂,做是学和教的中心,要关注学生做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做中探寻学和教的方法。这一理论很好地契合了新课改要求,它关注生活、社会与实践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认为只有在生活实际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要提升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能力与语文素养,有必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以此打造真正的生活化作文教育,让学生徜徉生活海洋,抵达作文新境界。

一、贴近真实生活,提升作文内涵

“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生活为教育指明了方向,阐述了教育的内涵,实际生活中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这也是教育的真正意义。生活决定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生活。再者,“生活即教育”还强调,生活与教育相伴而生,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且教育具有终身性。这说明,在人的生活中,我们都在接受教育,实际生活中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这也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为践行“生活即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贴近真实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思想与内涵,以此提升学生作文内涵。

1.引入生活素材,丰富作文教学内容。生活是巨大的素材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作文教学来说亦是如此,生活中不仅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有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感悟与实践的良好的生活体验素材。显而易见,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写作出真情实感。由此,引入生活素材,包括工具材料、民间习俗、地域文化等素材,以及生物、实物素材及情感素材等,丰富作文教学内容。如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变色龙》、《金蝉脱壳》等文章,都讲述了昆虫、生物的奥秘。自然界是很奇妙的,带给人们无数的智慧,在生态和谐下人类才能生生不息。该单元后的习作要求为“观察一种动物”,可以是猴子、鸟儿、公鸡、鸽子等等。在该任务下,进行习作指导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生物素材,比如活的蜻蜓、鸟儿、鸽子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动作、生活方式与习惯等。组织学生写观察日记,探寻生物的奥秘。通过引入生活素材,作文教学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材可写,习作依赖生活的汩汩源泉,自然会无限精彩。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导向下,才能引导学生创新思考,写出真情实感。结合“生活即教育”理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借助生活中的问题、场景、画面、实物等,在多媒体、图片、实物、幽默语言的辅助下,创设和谐、轻松、自主的生活化情境,鼓励创新,激励表达真情实感。如《秋天》这篇课文,以一首小诗的形式,将秋天的魅力描写得淋漓尽致。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关于秋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秋的脚步和足迹,以及人们对于秋的感受,以此激活学生写作关于“秋”的文章,围绕“我喜爱的秋”展开写作训练。之后习作1的要求为“设立一个节日并想象别人是如何度过的,将其写下来”。教师也可借助实物、语言或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节日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节日的意义,了解度过方式。并鼓励学生创新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节日,写出原因与度过方式。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生活中秋天的美景、秋天的习俗等资源,激发学生想象设立“赏菊节”、“枫叶节”等,激活学生写作兴趣,优化作文教学质量。

二、融入社会生活,丰富写作内容

“社会即学校”指出,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学校也是一个小型社会。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习,才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引导运用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再者,有必要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合一的大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大的真实的社会课堂中,学了理论外的其他知识,也深入巩固和应用知识。

1.拓宽学习范围,产生习作感悟。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思想,有必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感悟、参与和实践,收获更多知识,并提出社会相关问题,引导探索实践,以此在不断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中,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即为延伸学生的学习范围,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激励学生善于发现,积极反思与探索感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如《九寨沟》、《桂花雨》,都是关于自然风光的介绍,习作3中,例文以写信的形式介绍了王磊家乡的风光。在该单元任务导向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范围,走入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当地的自然风光,在社会风光中感受家乡的魅力,并以书信形式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名胜古迹,鼓励学生写作解说词。例如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的家乡常熟市位于江苏东南部,以悠久的人文历史、秀丽的山川景色、丰饶的物产资源享誉江南。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古城三湖环抱、依山而筑,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尚湖风景区风光秀丽,碧湖掩映青山,可谓是湖光山色,如入仙境。所谓尚湖,是因姜太公在此垂钓,遂改名为“尚湖”。湖区宽广的湖面,与十里虞山山水相映,显得韵味无穷。每年春天,尚湖都要举行牡丹花会……还有一片水上森林更是壮观,林中终年栖息着大量飞鸟野禽,是爱鸟观鸟的好地方。被汪道涵誉为“天下常熟、世上湖山”。再如:我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虞山绿茶、桂花栗子、阳澄湖大闸蟹、鸭血糯米……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享有"蟹中之王"的美称。它有与众不同的四大特点:一是青背,阳澄湖大闸蟹壳成青灰色,平滑而有光泽;二是白肚,脐腹洁白晶莹;三是毛黄,两只大钳上的毛金黄金黄的;四是金爪,蟹爪金黄,坚挺有力。每逢金风送爽、菊花盛开之时,正是阳澄湖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俗语说:“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阳澄湖大闸蟹煮熟后呈橙黄色,肉质肥嫩鲜美,营养丰富。在海外久享盛誉,被称为“中华金丝绒毛蟹”。由此,激活趣味的写作课堂。

2.参与社会实践,合作中丰富思想。瞿秋白表示:“只有实际生活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社会实践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实际生活,在生活中产生社会思想。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形形色色且丰富多彩。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贴近社会生活的教育,而不是拘泥于教室内的教育。为践行“社会即学校”思想,让学生在大的教育课堂中收获更多知识,展开更多感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互动合作,丰富学生思想与内涵,并学会运用知识与方法。如五年级习作6的要求为“介绍你喜欢或崇拜的人”,提示思路为: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从报纸或书籍中了解到的人。在该任务导向下,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题为“访谈自己喜欢的人”,并激励学生写作访谈记录和介绍性文章。再者,针对《谈礼貌》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展开关于“生活中的礼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礼貌词及礼貌的意义。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在互动合作中丰富学生思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写作更多好文章。

三、教学实践统一,提升作文素养

“教学做合一”认为,“做”是学和教的中心,做的方法能确定学和教的方法,“行是知之始”,只有基于做,才能实现真正的学和教。由此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必要将教、学、做这三者相互融合与统一,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探寻生活奥秘,激发写作主观能动性。

1.参与课文实验,验证教材中的知识与方法。语文教材是经过精挑细选而整理出来的教学内容,蕴含了教育家们的心血和智慧。语文教学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索所学知识。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文实验,将教材中所说的道理、知识与方法一一验证,由此让其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如《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中提及,将苹果横切能得到五角星,真的是这样吗?《人类的“老师”》中,蜻蜓翅膀末端有比周围略重的厚斑点,能起到防止翅膀颤抖的作用,紧握鸡蛋捏不碎,鸡蛋的薄壳能承受很大的重力,这些都是对的吗?基于这些疑问,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验证。教师再激励学生提出更多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你们对什么感到好奇,但是又不难确定呢?请结合小实验,并写作实验过程与心得。”于是,在激励策略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验证并拓展探索,鼓励学生写写《一次有趣的实验》、《我明白了……》题材的文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实践所得,所思所悟,激励写作高质量的文章。

2.鼓励课题研究,创新写作形式。“实践出真知。”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运用实践验证、探寻真理的习惯。为了深化学生对某个知识或问题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可以鼓励学生展开一定主题下的课题研究活动。虽然课题研究较多使用在数学、物理等理性学科中,但是语文教学也可以引入进来,丰富学生的涵养,优化学生创新思维,并基于课题研究过程,拓展学生写作形式与写作内容。如《云雀的心愿》一文,讲述了森林被破坏后,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气候恶劣,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得可怕。这篇课文反应的是社会的实际情况,为了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保护森林”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提示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研究出发,探寻保护森林的方案。学生展开分小组的课题研究活动,并记录研究方案、过程与结果,最后进行反思与总结。写作倡议书与关于环保的文章。通过鼓励学生课题研究,能拓展学生的写作内容与形式。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4

摘要:

语文学科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而且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前提,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更是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要走向创新之路,敢于突破传统教育思维的禁锢,用发展的眼光看语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作者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创新实践作理性思考,并列举一些适当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理性思考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家对教育行业越来越重视,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认知世界的启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对汉语知识的热爱,还能够拓宽视野。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教师应大胆创新,敢于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技巧。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的顺利实施与有效开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避免使用单调乏味的知识讲授方式,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使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展语文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较真实的情境,结合课文内容展示一些图片,或播放一些视频、动画、音乐等,从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上刺激学生,使其对所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在念出课文题目之后解题:“记”是什么意思?告知学生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设计开场白: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去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吧。为帮助学生对双龙洞产生更全面的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去双龙洞洞途中的景物图片,包括映山红、油桐、砂土、山间小溪;外洞洞口、泉水、孔隙;内洞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和一条青龙、石钟乳、石笋等。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诱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多媒体情境教学更形象和直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注重课堂互动,活跃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将他们当做教学主体,注重课堂互动。而且知识的传授本身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通过课堂互动不仅能够活跃教学氛围,还能够让语文教学散发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其积极踊跃地参与知识学习与探究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话题让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发表个人看法与意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或者将课文内容变为剧本,组织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在还原文章情境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讲授《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让他们讨论与现代白话文之间有什么不同?并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精彩片段,使其与课文内容相对照,让学生比较课文中对“猴王出世”的描写和电视剧中的画面有什么区别?然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假如现在请你们当导演排练这场戏,将怎样处理?将班内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他们思考、讨论和交流,依赖文本展开想象自由创作,将课文改编为剧本且表演出来,让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动态模式。如此,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了解猴王出世及其生活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在活跃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三、选用生活素材,带给学生乐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和知识很多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些内容,探索和发现语文知识传授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结合点,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语文现象,拓展汉语学习的范围和空间。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事先搜集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拉近语文课程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其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亲和力和实用性,并学会在生活中感悟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为例,本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使用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等,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导致土地裸露,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教师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述一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调查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现象,并要求他们提出个人想法与建议。通过调查和研究,教师将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并提出部分对策号召学生保护周边的自然环境,不毁坏花草树木,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引领他们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赏教育学习爱护树木、保护环境,领会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和重要性。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只有敢于创新,才会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路,灵活运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作者:赵云霞 单位:彰武县西六家子九年制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映洁.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63-164.

[2]冯如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5,11:290.

[3]刘占祥.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困境与突破[J].才智,2015,22:95.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从积极方面入手,用快乐向上的内容和积极方式塑造洋溢着快乐向上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作者发现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很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语文这一学科包含价值观教育,又包含情感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关键词:

快乐向上;语文课堂;作文教学

一、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健康教育

(一)做个阳光教师,快乐感染学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课堂环境、课堂生活中形成的。”充满阳光、朝气蓬勃的语文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的是身心愉快畅然。因此,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首先要阳光起来。语文学科承载着中华文化底蕴,教材中的篇章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阳光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快乐向上心理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使他们快乐学习。如教学《猴子种树》一课时这样问:“猴子一开始种了什么树?乌鸦对猴子说了什么话?猴子听完后怎么做?猴子第二次又种了什么树?麻雀对猴子说了什么话?猴子听完后怎么做?猴子第三次又种了什么树?杜鹃对猴子说了什么话?结果怎样?”学生对这篇寓言故事很感兴趣,可以扮演相应的角色,很快乐迫不及待就要分角色读课文。类似童话课文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满阳光、富于朝气,自然给学生带来身心欢快,学课文顺畅,课堂气氛极好,培养学生爱上语文朗读。

(二)做个感恩教师,真情引导学生

积极心理健康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等的正面情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这些情感因素,用真情引导学生学习,挖掘学生真情实感,让他们的感情在学习中尽情流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如教学《假如》一文时,在诗中第三节“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小屋里,望着窗外高飞的小燕子,发出轻轻的叹息。”我提问:“同学们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学生纷纷说了,如:表现了“我”善良的心灵,表达出“我”帮助残疾人的原因,体现了“我”关爱残疾人。我又接着问:“你能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吗?”学生很认真很用情地朗读诗歌。我又设计这样的思考题:“同学们,你知道还有哪些人需要别人帮助呢?你想怎样帮助他们呀?请试着像诗歌所写的一样说一说。”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纷纷举例要帮助盲人和孤寡老人,以及身边生活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等。于是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不幸的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盲人们再也不会只有黑暗了,他们也会像我们一样看到多彩的世界”。“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孤儿们画一对超有爱心的父母,让他们也成为幸福的孩子”。“假如……”感性的语文老师用感恩的心态耐心地引导,真情感染学生,不仅学生富有同情心、爱心、耐心,还激发学生乐于思考、善于表达的情感,学生积极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溢于言表。

二、抓好习作训练,渗透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一项重要内容,能更强地渗透学生积极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累生活素材,真情表达促健康

老师让学生写作文向来提倡说真话,写真言,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作文就是使学生在真人真事中铸造健全的人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学生作文的思路、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参加的实际活动越积极,写出的文章越有特色。因此,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加实际生活技能,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只有了解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积累更多鲜活的写作素材,才能为写好作文积累第一手资料。例如,教学低年级《春天来了》写景作文前,先布置学生读关于春天的诗歌、作文,课堂上我提问:哪些景物能反映春天到了?但是本地实际情况却与学生所读的诗歌或文章句段有不同,于是带领学生到校园各处实地观察,学生开心地表达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情感,这样他们通过观察与学习头脑中就有了实物可表达,笔下不会空洞无物,身心在作文学习中获得了正面熏陶,情绪处于积极乐观之中。

(二)写好生活日记,情感升华稳健康

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遇到困难或挫折就垂头丧气、郁郁寡欢;遇到生气或不平之事会痛哭流涕或者暴跳如雷……语文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写好日记,将当天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心中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或升华情感,有助于克服不良心理情绪,完善自我,进而导向快乐向上的心理状态。同时,作为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父母或老师能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有力依据,学生写话水平亦得到无形练习。

总之,语文课堂立足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重视和关注。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语文学科教育全过程中,让语文教学更富于精彩,学生的心灵更充实,目光更敏锐,精神面貌更好,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渐呈全面、和谐、快乐向上的趋势健康发展。

作者:侯春玲 单位:南安市梅山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祝丽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学研究,2015.7.

[2]李敏.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J].语文.课堂研讨,2015.5.

[3]杜鹃.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J].学习和交流,2015.9.

[4]张杏花.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研究,2015(22).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教育探讨

很多学生是不爱看书的,特别是不喜欢看经典文学,觉得经典文学太深奥,自己读不懂,对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课文,学生也没有丝毫的兴趣,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经典教学也不是很重视,没有收获到经典教育应有的效果,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魅力,这样的现象是不正常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让学生从经典教育中受到启发。

一、经典教育的定义

所谓的经典,就是一些永远不会过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被关注,反而会因为时间变得愈加的晶莹璀璨,时间不会让经典蒙上灰尘,只会给它增添更多的光辉,经典的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且,经典作品就是可以经得起我们反复读、反复推敲的作品,我们每一次读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比如说,《红楼梦》这本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人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经历都在研究这本书,甚至出现了“红学”。经典教育就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经典作品的选段,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接触到经典,感觉到经典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也不要把经典束之高阁。经典教育就是强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文中经典的教学。比如说,小学语文中的一些古诗词,像《望庐山瀑布》、《出塞》,还有我们学过的一些文言文,以及《三字经》都是一些经典,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和领悟的过程就是在接受经典教育。

二、经典教育的好处

1.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最好的途径,就是多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接受经典教育,也可以在课堂外接受经典教育,学生可以自己主动去阅读一些经典,比如说中国的四大名著、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小说、《茶花女》、《呼啸山庄》等都是可以的,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名著的时候,肯定就会对故事的情节进行思考、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思考,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2.扩展我们的知识面

只要是读书都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更不用说阅读经典了,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还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让我们也可以接触到西方文化,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宗教信仰、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可以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因为知识是非常渊博的,学习知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是一只井底之蛙,但是我们要选择让自己的井口可以变得更大一些,能看到更大的天空,视野也变得广阔。

3.健全学生的人格

经典文学中塑造了很多比较经典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有一些非常具有正能量的品质,经典文学中还有一些比较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和这些好的品质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可以感悟到这些精神和品质的美好,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健全自己的人格。比如说,学生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就塑造了一个不怕困难、坚强不屈、乐于奉献的主人公,学生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被这个主人公所感动,然后自己自觉地拿自己和这个主人公做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改正。

三、怎样进行经典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教材中的经典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窗口,让学生爱上阅读经典的窗口,老师要在课堂的经典教育中起一个比较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悟到经典的魅力,让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经典,而且,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经典,比如说,要先了解这个文学作品的作者的一些基本情况,要去了解这个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老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阅读经典,抓住一些零碎的时间去阅读经典,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知识都是自己以后生活和学习中的养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可以适当地慢一些,放慢节奏,认真品味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让学生可以学习,然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把文章中自己比较喜欢的语言总结下来,以后翻看会比较方便,而且做笔记是为了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学生还可以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这个习惯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作用。经典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经典课文的教学,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经典作品。

作者:赖水清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象湖镇绵塘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生活化、普遍化、大众化。尤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技术有着传递声音、图像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让一些知识更容易理解。本文着重阐述多媒体技术的含义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作用;应用

多媒体技术就是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技术,利用强大的功能帮助人们处理一些难以完成的任务,以向人们传递大量信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利用自身的特点把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好好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成就。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处在比较小的年龄段,在学习方面没有很强的自制力,加上语文知识没有乐趣,以致多数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语文课堂缺乏生气,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利用多媒体可以改变这个现状,因为多媒体把语文知识,如古诗、文言文等通过声音和图像展现出来,可以把文字转换成图像理解,变得可圈可点,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堂轻松活跃,提高学习效率,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1]。第二,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投入情感之中。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知识中的瑰宝,语文知识学习最需要的就是情感丰富,会变得容易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中,如果只是单纯在黑板上描述,那么学生很难理解,很难被带入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恰巧弥补了这一不足。因为多媒体技术利用其丰富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功能创设学习情境,如学习爱国主义情操,或者英雄主义事迹的时候,让学生投入情感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多媒体技术利用丰富的功能特点,集声音、图像和视频于一体,把语文知识展示得淋漓尽致。语文知识大多关于祖国的山川河流,不同的人文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画面感极强,而且赋予很多美感,让学生去观看、去欣赏、去体验,这种模式教学无疑会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美感。这种学习很大程度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寻找更多资料和事例丰富语文知识学习,因为多媒体技术更容易地展示这些资料和事例,而传统教学模式却是不可能做到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在黑板上写,很多图像无法展示,学生只能学习有限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功能,教师可以增加其他相关内容,让学生在相同时间内学到双倍知识,学生视野得到拓宽,吸收更多知识。

二、如何更好地让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

1.应用多媒体技术,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小学语文中有很多复杂知识,也有比较难学习的知识,让语文教学出现一些难度[2]。如小学语文识字这一部分,对刚开始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每个汉字不一样,有的笔画非常多,部首很难分析,有的甚至还有多音字,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小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故事情境,在多媒体上展现出来,然后对学习的字进行重点标注。第一遍先把拼音省略,让学生在故事中猜这个字的意思,然后感觉这个字应该念什么;第二遍把拼音展现出来,看学生对字的猜测达到了几分,最后让学生读,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就记住这些字念什么,还知道这些字在什么时候运用,这种模式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2.应用多媒体创设一些情境。语文学多时候很枯燥,因为只是简单的文字描写,没有实际去观察、去感受。如学习西湖这一课时,主要是对杭州西湖的介绍,大多是对风景的描写。这些文字丰富,语言优美。如果只凭想象就很难感知那种美,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太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首先告诉学生杭州西湖的具体地理位置,再把西湖中的优美景色一一展现,让学生感觉尽收眼底,感受那种美,让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高度,促进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3.应用多媒体延伸课外知识。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本知识学习只是一部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相关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丰富课外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被应用,更好地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搜索很多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不只是课本内容学习。否则学生的知识面会变得很窄,而且上课的时候更机械化,没有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师每天都会讲述不同知识,学生每天都会汲取新鲜知识,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4.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注意适度。多媒体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它的应用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可盲目使用多媒体,或者过度使用,反而起不到好效果。教学过程中恰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反而更好。语文是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说、去运用。教学中不可一味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而忘记让学生去说,忘记与学生互动、交流、表达[3],忽略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这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这是应用多媒体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进步的尝试,为小学语文教学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要注意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这有待以后深入研究。

作者:彭道桂 单位:长汀县新桥中心学校石槽小学

参考文献:

[1]刘文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5).

[2]高书贤.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运用[J].学周刊,2013(02).

[3]杨宝举.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文本阅读策略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在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阅读;兴趣激发;有效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不浓厚,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语文阅读的乐趣,实现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欲望。以《黄果树听瀑》的学习为例,文章中称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名人的杰作,并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曾经看过谁的杰作?”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杰作这个词的意思的同时,引出大自然的杰作黄果树瀑布,让学生从感性上初步认识黄果树瀑布。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是不了解的,教师要注重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黄果树瀑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并设置悬念:“作者认为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如果真的来到了黄果树瀑布风景区,身临其境看到瀑布的雄姿,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激发学生深入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挖掘并向学生展示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挖掘阅读文本中的魅力

为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注重挖掘阅读文本中的魅力,并在课堂教学时有效向学生们展示出来。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教师要注重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的脉络,快速有效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将心比心》中的“将心比心”一词,《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出现的“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这句话。其次,教师要注重从文章的精彩语句处挖掘文本的魅力。以《盘古开天地》的学习为例,文章中的第四自然段利用精准的描写词汇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盘古身体各个部分的变化展现了出来,教师备课时要注重精心设计这个段落的教学问题及环节,使学生体会到段落中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欲望。

2.向学生展现文本的魅力

深入挖掘了文本中的魅力后,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们展现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现文章中的问题。以《花钟》的学习为例,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语句描写了花的开放,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大胆发现文章中的问题,教师要积极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吗?你们是怎样理解第一自然段的,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当出现新的发现时使学生切实获得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使学生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精妙,激发学生全文阅读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以《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在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中出现的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感人事件创设情境,当学生们融入情境中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美国洛杉矶也曾经发生过大地震,当时阿曼达被埋在了废墟中,你们认为阿曼达的父亲会怎样做呢?他们会获得好的结局吗?”教师创设情境并针对情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强化阅读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感受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景阳冈》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自编自演武松打虎的情景,准备表演时会注重研究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提高对人物的认识,在表演过程中感受文本的魅力。

三、利用朗读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章大都是非常优美的,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进行示范朗读,利用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情深意切的示范朗读,将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更加投入阅读文本中的内容。在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跟读,模仿教师朗读时的节奏和技巧,提高阅读能力。除了示范朗读外,教师还要注重开展学生之间的朗读比赛。以《太阳是大家的》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儿童诗中的内容。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诗歌中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优美的音乐,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开展学生的朗读比赛,利用朗读比赛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总之,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设置悬念,深入挖掘并向学生展示文本的魅力,利用朗读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作者:古小娟 单位:遂川县明德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胜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感悟与教学策略的探讨[J].学周刊,2013.

第六篇: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

新课改是根据当前社会的世纪发展和需要制定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制,摒弃原有的陈旧、落后的教学体制和内容。新课改的目标是满足学生的意图,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必须认真对待的学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教学方法陈旧落后,难以追随时代的步伐,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时展对于人才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专项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的人才,不是具备理论值基础,只会考试的机器。本文侧重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等问题,介绍了新课改的实施背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本文能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变革。

1.新课改的实施背景

1.1新课改的必要性。所谓新课改指的就是变革原有的陈旧、落后的教学体制和内容,根据当前社会的世纪发展和需要制定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制。从新中国成立始,国家已经开展过多次的课程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实施目标,当前的新课改目标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意图,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专项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的人才,不是具备理论值基础,只会考试的机器。小学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必须认真对待的学科。当前的学制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教学方法陈旧落后,难以追随时代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

1.2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新课改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实践水平。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时展对于人才的需要。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和实践都要以学生为基本参考点。(2)新课改的实施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实现,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其改革重要性不言而喻。(3)新课改的顺利实施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学生要跟随老师的脚步,老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双方互相尊重,增进交流。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专业素质不达标,忽略实际重要性。老师对于新课改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新课改的不断演进的确会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打击,会使老师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新课改的实施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老师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掌握和学习,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老师们的专业素质也需要提高,明确新课改的重要意义。上述内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实际的调研基础上的,是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只有充分掌握情况才能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2.2教学方式落后,阻碍学生发展。当前,受到多年以来传统教育的压制,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新课改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要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传统体制下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死气沉沉,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毫无兴趣可言。

2.3学生脱离实际,理解体会能力下降。语文是一门多元化的教学门类,其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又以传统的文化和文学艺术为基础。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自身品格和情操的关键时期,语文承担的作用就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但当前的语文教学方法下,课本内容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小学生并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掌握和理解文章中的内容,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

2.4师生存隔阂,交流中断。师生之间存在隔阂使得正常的教学活动出现了异常情况,老师不能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不能完全跟随老师的脚步学习。新课改的实施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如果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隔阂,学生就无法发挥实施主体的作用,新课改就无从谈起。

2.5教学缺少实践。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需要具体的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上提到的内容和知识。语文教学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下,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缺乏实践环节。所以,语文课程以课堂、作业、考试为主,学生能力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培养。

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新课改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志。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关键时期,因此,一定要通过前期内容引导的方式完善教学方法。所谓前期内容引导就是在实际开课前,老师要根据下一堂课的内容给学生做出必要的前期铺垫和任务安排,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情况。课本内容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触就需要和老师进行必要的探讨,进而融洽师生关系。完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更喜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自由、欢乐的课堂氛围,当然在这个环境中要体现出必要的启发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和学术性原则。

4.结语

上述内容侧重分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等问题,介绍了新课改的实施背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本文能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变革。

作者:虎彪 单位:定西市安定区香泉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魏聪辉.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2(11).

[2]杨瑞芳.探究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的教学方法[J].学周刊(教育科研),2013(08).

第七篇: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运用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进步提供了积极帮助,也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新的技术和设备的出现为丰富教学方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质量。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如此,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可以利用的手段,这为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实际运用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综合来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提升课程导入质量等为主。而随着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相信小学语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会有更多的突破。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需要教师充分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并结合独具匠心的教学手段强化教学质量。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很难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十分相符,展示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可创设出真实情景,让他们在特殊情境中领会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为课堂增添活力,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比如,在进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教师可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课文中对于西沙群岛的描写,不仅有抽象概括也有细微具体,但是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比较匮乏,很难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真正体会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此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强化视觉感受,展示一些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成群结队的鱼、颜色不一的贝壳,以及海龟和海鸟等,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带来切身感受。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可使用互联网资源,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图片,使西沙群岛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创设别开生面的课堂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有时很难将自身的思维从课外活动中及时、完整地抽离并集中到学习活动上来。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一种新鲜感十足的课堂导入最大限度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其思维能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集中到具体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上来。因为只有高度集中的思维学习活动还能保证接下来学习活动的高效率与高质量。而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合理利用就可以创设一种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堂导入。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时,作者并没有急着给学生讲解具体的语文知识点,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了关于维也纳的几张图片,包括维也纳的自然风光、古建筑群、夜景、金色大厅、国家歌剧院等等。透过浏览幻灯片,学生们的视觉感官冲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并沉醉于维也纳无限魅力之中。这个时候,维也纳牢牢占据学生着学生的脑海思维,而一些不相干的课外活动早就被学生抛到了九霄云外。趁势,笔者再进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篇课文的讲解自然是水到渠成,很好地实现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资源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预期目的。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当前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生活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教师只有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生活的内容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方能促进学生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教师在《找春天》一文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春的气息,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教师不一定非要带学生走进春天的世界,因为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正值寒冬呢?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场面出现,因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春天的教学情境,不会受到季节和时令的影响。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创设一些其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一些社会的生存法则,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四、教师还需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上运用信息技术方面,要始终坚持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益为主要目的,把改变学生以往传统的学习方法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宗旨的教学技术观念,需要从实际出发,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努力挖掘与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当中的积极作用,例如黑板、粉笔以及模型等这些传统教学工具,从而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轻松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学习《琥珀》一课时,苍蝇、蜘蛛及松脂油三者之间在那一瞬间的运动关系,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动画片段或FLASH动画给学生演示后,一切便都一目了然了。再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课文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但是学生没有亲身去过西双版纳,对西双版纳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双版纳的植物和动物的有关资料,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创设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并辅之以解说,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真切地体味西双版纳的美丽与神奇。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科学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信息技术丰富的使用方法为小学语文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而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师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学生的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帮助。

作者:唐琼 单位:重庆市渝北区空港实验小学校

参考文献

[1]孙雷.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上的措施[J].新课程学习,2015,11.

[2]张谷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18.

第八篇: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反思

摘要:

本文分析了阅读反思对语文教学的重压作用,讨论了阅读反思咋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阅读反思;小学语文;语文阅读中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特点是语文基础知识与学生思维构建并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自己的思维,最终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为例,对阅读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讨论。

一、阅读反思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学生构建思维

文章开篇对进门后的长廊进行描写和说明。首先从整体上说明长廊非常长,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具体长度和房间数目,然后对长廊上面的横槛进行细致描写,接着对长廊两旁的景物进行描写,最后借微风介绍长廊左边的昆明湖。通过阅读反思,可以了解建筑物的说明。可以先介绍整体情况,再进行细节描写。在细节描写中,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位顺序描写。通过阅读反思,学生直接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对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有所了解。这样就能在回答课后问题时,很快找到答题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2.有助于人文知识积淀

文章第三自然段描写了佛香阁。佛教是我国国学经典之一,其起源于汉朝,各个朝代都有修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释道是三大主流文化。对这些内容进行扩充,有利于学生人文知识的积淀。通过阅读反思,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将佛家文化融入颐和园中,复原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对历史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的人文知识积淀增多时,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层面会显著提升,对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文章第四自然段,对回昆明湖上的游船的描写是这样的:游船、画舫在湖面上静静地划过……教材中对作者“滑”字的运用进行赏析。对此,学生不仅能够对文章的写作亮点进行学习,还能够在日后的作文中进行模仿。通过阅读反思,教材中的课文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构建和写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提高。

二、阅读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期,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反思,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阅读反思意识就会增强。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形成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程序。例如,在进行教材的讲解中,先对全文进行通读,然后让学生标注好自然段,接着对课文的结构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对文章有基本的了解,并且了解文章的脉络。在略读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精读,精读时对刚才的问题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阅读反思习惯。再如,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对于名篇佳作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音频资料,学生听过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诵后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时老师对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并且让学生记住某些修辞手法的关键词。经过一定的训练后,学生在其他阅读过程中就会自动检索修辞手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反思习惯。总之,阅读材料就像一块锦缎,要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它的美,老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反思的习惯,掌握阅读反思的几个层面。

2.在教学中对课文背景知识进行适度介绍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受到家庭和学校阅读课及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课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进行适度介绍,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颇有益处。所谓适度是指学生对某些知识有概括的了解,同时老师还要抛出看似神秘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课下进行阅读和反思。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既有历史民俗文化,又有地理知识,还有生物科学。这就需要老师用广博的知识丰富课堂,让短短的阅读材料折射出万丈光芒。无论哪种阅读材料都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都是通过文字载体表达一种主题和中心。这就需要读者进行反思,对文章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思考。

3.在教学后让学生写读后感

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心灵更充实,让学生透过阅读材料可以对生活产生深度的思考。写读后感是进行阅读反思的有效方法。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读后感的批阅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见解,可以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每篇课文学习完毕,可以让学生撰写读后感。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可以用引导的方式进行。例如,针对文章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写读后感,说明这句话用那种修辞手法,联系自己说明这种修辞手法的用途,最后说明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在哪里。这样就将读后感“引-议-联-结”的写作结构渗透给学生,从而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反思。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反思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文章鉴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转折点,所以要通过阅读反思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最终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创新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原动力,不同时期的教材和学生群体特点各不相同,所以语文教学的研究需要持续进行。

作者:蓝志忠 单位:漳浦县湖西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罗浩波,彭莹,廖涛.对一节小学语文课生命意识的追问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18).

[2]韩秀琴,吴玉晶.让小学语文课“活”起来[J].吉林教育,2016(18).

第九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摘要:

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小学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还能够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知识储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能力

1、兴趣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孔子曾经这样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当中我们能够充分的体会到,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兴趣作为学习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起到活跃气氛、增加课程吸引力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追求知识、探索新观点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发现教材中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向,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探索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教学的实践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运用平铺直叙的教授方法,忽略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学生则很难持久性的对阅读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能够从内心去喜欢语文课程,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注重教材当中所能引起学生关注的知识点和可控因素,则是能够持久让学生保持兴趣的关键点所在。在这当中,我们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记叙文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通过角色的扮演,来感受故事情节所表现的功能特点;而对于一些具有深刻道理的文章,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及插图的方式来再现故事所表现的内容,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所存在的深刻道理;利用具体形象的写景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再现情境,让他们享受浏览名胜古迹、祖国山河及自然风光的乐趣,体会语言文字对自然风光的描述功能。

3、体验成功的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上所获得的成功则主要是依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寄发,而针对语文学习和阅读上所获得的成功又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求知欲。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设定一定的目标,要设定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当中获得知识,并且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设置,让学生在学习当中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机会,人人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感,从而使得学生都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有所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语文学习成功的愉悦感,促使学生爱好语文,增强语文阅读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拓展知识理论体系

要想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够仅仅依靠学校教材当中的有限文章就能够提高,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不断的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作用,而且在学生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所做的事情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由此,教师应当自己保持对阅读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情况下影响学生,从而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对一些课外的只是进行穿插,在课余时间,能够兴致勃勃的给自己的学生讲述一些小故事,从而感染自己的学生,激发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及时表扬,让他们成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榜样。

2、培养阅读与记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不仅仅要增强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对于知识的积累最为重要的则是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加深记忆,从而演变成自己的东西。对于小学的学生而言,刚学会做笔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摘录好词好句开始,将自己所阅读到的优美语言以及感人的地方进行抄写记录。如果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就可以对文章加以评点。如文章写得好,好在哪儿?怎样好?文章为什么使人感动等等,把读后的感想写下来。此外,对选材典型,构思新颖别致的文章也可以用编写提纲的形式记录下来。

三、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一方面是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则是靠自己在课外阅读当中获得。只有在阅读当中不断的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自学方法,才能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1)长期的指导形式,要在每个不同的年纪和课程当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学法。比如教学生寻找文章的突破口时,可以从课文中心句(词)出发读懂课文围绕中心写了一件(或几件)什么事,从几方面写的,再代出重点词句,体会中心。2)随机的指导方式。例如对一句话进行理解,不仅仅要说出这句话的含义,还应当说出这句话与其他语句之间的关系所在。

四、结论

总而言之,要想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则是一个长期应该奋斗的目标,而这些都需要运用知识作为自己的学习载体,并结合多种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训练逐步形成的。因此,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对此付出艰辛,深入探讨,并不断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

作者:胡乙丁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孙晓忠.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探讨[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2]胡格宁.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

[3]姜健荣.试论阅读教学对教材的处理原则及其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03)

[4]姚林群.阅读能力表现:要素、水平与指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2(Z2)

第十篇:小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实施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是人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开始接受语文知识的教育,对母语真正的学习和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而儿童文学在这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也是促进小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中的文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文学教育实施的意义进行分析,阐述,如何使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实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意义

1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意义

1.1文学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儿童读物已经遍布市场中,但是很多教师仍然采用最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照本宣科,利用两三个课时进行课文教学,按照认字、拼音、组词、造句、改错别字的练习这个过程进行循环教学,在这其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同时,虽然,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只是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了形式的变化,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对文学教育发挥的作用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足够的经典文本作为知识内容的填充,还有些经典文本的改编没有达到质量要求,多以教化为主,不能达到儿童发展的需要。因此,文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教育,是时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1.2能够实现文学教育精神的顺利承接。

从价值的角度看,文学代表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和特征,能够反映出各个时代的具体情况。而小学生个体价值的确立和实现是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首先来自于思想的变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传统的小学教育缺乏文学教学,使小学生的个人思想得到束缚,不能真正的认识到自我价值,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是对传统科学教育精神的承接,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2文学教育的目标和宗旨

首先,文学教育是小学生发展的需要。人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而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性格特征。人成长最初阶段是0-7岁,这个阶段儿童对知识的吸收都是没有意识的,是受到外界影响较大的,别人教什么,儿童就学什么,没有自身思想和意识对其左右。7-14岁这个阶段是人成长的最关键时期,而这个阶段也是人成长中最美阶段。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说,理性教育的灌输对其作用不大,不能硬性的改变其思想意识。14-21岁是人成长过程中思想意识确立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是最适合理性教育的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形象和感性的事物或者故事比较有兴趣,而文学的表现正符合了这一特点,能够通过故事或者图像诗歌等富有感性的文字体现出来,能够让小学阶段的学生轻易的接受,并被儿童所接受,是这一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其次,文学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文学的滋养,要通过艺术形式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在母语的教育中,如果单单使用某种简单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学生带来消沉和抗拒的思想。文学教育实质上是学生精神的培养。从实质来讲,具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和受到文学培养的学生,对于考试的态度是比较平淡的。语言能力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学生内在生命精神,而文学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在小学生阶段,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必须对其进行文学教育,才能使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

3改善文学教育的策略

3.1提高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把文学教育真正的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文学语言是人思维的外在表现,能够体现出个人整体语文潜能。文学语言是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立文化的具体存在,不是对一般语言的累积。而学生的语文潜能就包容在这些新的文化存在中。文学语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基本的存在形式。因此,文学教育自然而然也应当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应有的教育形式。而文学教育的内容,即文学作品能够体现出其固有价值,不应只被作为一种语言教育工具而存在。对于文学作品的教育,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其感受,体验和领悟,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

3.2要对文学教育的语言进行反复的品位,对内容得到领悟:

在进行文学教育时,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让学生对文字进行简单的阅读和理解,而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对文字所表述的情感得到感性的领悟。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稳固。所以,在文学教育中,要让学生充分的投入到文字的阅读当中,充分的感受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同时,让学生对经典文本进行大声的诵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经典文本的魅力。

3.3在文学教学中应找到相应的切入点:

每个经典的文本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和所要表达的含义,包括每个故事表达的个性和思想也都不同,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文学作品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也有其个性的不同。如新美南吉的作品《夏洛的网》和《小王子》,虽然出自一人之手,但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在文学教育中,要带领学生对文学进行分享和讨论,指导学生找出文本的切入点,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文学语言的含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积累,使学生慢慢的学习和掌握文学欣赏的能力和经验。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在形式上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让学生进行无休止的练习。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限制了语文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文学教育,能够使语文知识充满色彩,利用绘声绘色的故事和诗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以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目标。

作者:张婷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5

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把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成长,是中学语文老师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深挖课堂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

中学语文的教材编写条例清晰,注重落实课程目标,尤其是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情感教育目标。中学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备课环节,根据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堂内容的情感教育因素,合理预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情感教育,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的体会到教材中所蕴含的的情感。例如《散步》一课要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师在预设课堂时,充分解读教材,挖掘出“决定权在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这一句的情感教育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下文的理解打下扎实基础;在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话时,学生的情感起伏达到顶点,教师用饱含感情的引导语指导学生理解“整个世界”中浓浓的亲情,体会生命与亲情的延续这个宏大的主题。学生的情感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也不着痕迹的完成了情感教育。

二、以情激情,以情导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再生长

情感体验的发展在于情感从外在到内在的延伸和再生长,中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剧烈变动的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去激发和引导,启迪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再生长。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本课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教材的这个特点,结合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体会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教师首先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自然的穿插表露,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沿着教师的情感轨迹来表达和拓展,最终完成情感的再生长。

三、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让情感教育无处不在

语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故事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可贵素材。情感教育也一样,学生看到乞讨的乞丐会动恻隐之心,看到离别的场面会伤悲……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每天都会在学生的身边无数次地发生,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开辟第二课堂。并且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使用生活化的语言、采用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不仅从课堂上落实情感教育,而且在课堂外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笔者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本课内容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在教学语的设计上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如“挖洋葱”“铲韭菜”等,学生对这些事例有明确具体的感知,在理解文本上更加容易;而且学生对种植这些农作物的时间、程序,收获的时间和方法都十分明确,不仅促进了对“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学生也有真实的劳作感受,在升华情感时基础更稳固。在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的实践任务,在帮助父母劳动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主旨,更加理解父母的辛劳,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

四、丰富课堂情感渗透环节,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掌握了教材的情感起伏曲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准确把握哪里是情感教育的最好时间点和内容点,结合学生的情感调动水平合理的进行课堂情感教育的渗透,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驳论文的题材比较独特,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辩论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合理引导,让学生理解“中国的脊梁”的深刻含义,从而引导学生完成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民主意识目标的理解。

五、总结

从情感教育策略的选择上来看,教师的情感丰富程度、对情感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是中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效果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教师要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升华情感,促进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作者:赖水林 单位:广东河源市龙川县佗城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性探析

摘要:

语文教学语言作为一种特别的语言,堪称“语言的火车头”,其艺术水平直接制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本文从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这个概念出发,着重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讲究艺术性的原因”及“在课堂上怎样创设艺术性的语言”,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语言 艺术性

语言作为一个信息载体,最直接地运用于师生、教学及信息的传递之间。每一位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这个语文教师能否将人类的文化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通俗易懂的信息。可见,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是中学教师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中学语文老师来说,最基本的便是掌握这门语言,否则即使你满腹经纶,同样教不好学生。的确如此,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人”,而语言则是一切信息的基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足见语言力量之强大。闫顺利、郭洪生老师一致认为:“教学语言艺术是指在教学中善于选择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以教书育人、陶冶学生语言美感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对于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学生成长。

一、中学语文教学语言讲究艺术性的意义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的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进而产生美感,如此一来,这样的说话便成为了一种艺术。”好的教学语言,会像一股暖流涌入学生的心田,令人陶醉。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呢?

(一)它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双向的师生互动过程,而艺术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经常会擦出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唤起每一位学生内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此一来得到益处的不单单是学生自己,而且教师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无限的提高”[3]。实践表明,学生总是青睐那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如此在其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自然会慢慢提高。学生受教师语言的影响的过程也是自己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如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便是“教是为了不教”。

(二)它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发展智力的工具。就像一些专家曾经说的:“语言是言语作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则以语言为加工材料,没有了语言,思维就成为了无源之水。”艺术性高的语言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无限热情,学生才愿意去听去思考,那么教学效果自然就达到理想状态。人类的思维一定要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才能完成,并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运用,这样语文就用到了实处。那些大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在这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对学生的影响很深远。

(三)它有效地塑造了学生的行为和心灵。

语文教师的语言是播撒语文知识的工具,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到一个微小的动作,大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例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茨写过这么一篇文章———《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文章主要写了布鲁克斯对罗伯茨的无微不至的帮助与呵护,使他从一个年少不懂事的小孩子蜕变为成熟稳重的青年。这个布鲁克斯就是他的语文老师,从简单的语文知识到远大的志向等,影响了他的一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先“育人”再“教书”。

(四)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用精美的语言、似火的热情讲课,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亲自了解作者,这样的讲课怎能不提高教学效率呢?“例如,我的一位语文教师在《桂林山水》一课的讲课中,他首先以深情的语言朗读了整篇课文,然后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声中去任自己的想象飞翔,从而看到桂林的山之奇秀。水之清澈,理解课文,感悟我们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学生的心灵一般是最容易触动的,可准确地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这位教师就是用美丽的语言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深入学生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语言艺术性的策略

“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这么说过,老师的嘴,就像一股源泉,从那里可以流出知识的溪流,所以学生总在受教师精美的语言的影响,也无时不在体验教师语言艺术的强大魅力”。优秀的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绘声绘色,而且要生动形象、启发他人,更要像演讲家一样用饱满的热情、深切的真情打动学生。

(一)语言要准确、规范。

语文教学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语言规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简单精练,正确地表述出教材的内容,简洁地将其阐述出来。因为语文教师的语言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许多教师受方言影响比较严重,以致出现方言与普通话相糅合的状况,即半土半普,如某些地区的方言中本身“n”和“l”、“h”和“f”的不区分。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态度一定要严谨,语言表达方面须准确无误,从字音到句篇。在语文教学中还切忌出现“似乎、大概、好像,有可能……”这些模棱两可的词语。这样只会误导学生,让学生领会错误的信息。

(二)语言要善于启发、诱导。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时展到今天,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特点更加明显,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便是启发式教学,即采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有逻辑地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坚持一个中心的原则。“或从题目入手,比如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3];或者以个别词语入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颇不平静”这四个字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或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如杨绛的《老王》中通过写杨绛先生与车夫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现了对于老王的同情,体察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进而掌握文章中心。

(三)语言充满激情,感情丰富。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没有感情的教学语言是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的,就更难谈得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了。语言充满激情,扣人心弦,激起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给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文章本是无情物,燃烧自己方可感动学生。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初中一篇课文《一月的哀思》时,将的遗像裱起来,用黑色的纱布围起了四周,同时在胸前佩戴小白花,手臂上戴着黑纱,表情庄严肃穆,一走进教室便用悲痛而深情的语调说:“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去缅怀敬爱的……”这样气氛一下子便被调动,仿佛真的回到了1976年大雪纷飞的一月……

(四)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故事性。

素质教育下,很多人错误地说语文教师要少讲。其实大可不必,教师该讲还得讲,舌吐莲花、若妙语连珠,怎会不吸引学生?就看著名的于丹老师讲演,通俗生动,有趣有味。多少耄耋老人垂髫少年为之倾倒?她有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善于讲故事,而语文老师若是学会了讲故事,岂不完美?比如,某职业学校老师在为《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导入时,“我坐在高层的写字楼里,透过落地玻璃窗,凝视窗外,大街上来往不息的人群、车辆织成这座城市永不停息的动脉,窗外炽烈的夏日骄阳和忙碌的人群,让我再一次想起那年夏天那列闷热的列车上的一切”。这位老师就是为学生创设的了一个故事性的开场,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学生的思绪瞬间进入那段过往的回忆中。

三、总结

总之,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每一节课中,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学会总结反省,真正将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完美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的讲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体现“愿学”与“会学”的完美融合。

作者:王静玉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闫顺利,郭洪生.论课堂讲授语言传播的艺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1999.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

[3]洪柳.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教学与管理),2011.

[4]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摘要: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立足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旨在与各位同仁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中学语文 融入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社会层面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两者的有效整合与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情感的软化、精神的洗礼和品德的提升。故此,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做好相关渗透与整合。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要紧紧抓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经典语句,引导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谈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去爱国?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后,再进行集体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又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作者当时所表达的避世观念,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育他们要强壮体魄、发奋图强,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二、在阅读训练中渗透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和能力。阅读训练是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举措。因此,在阅读训练中巧妙渗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在读中感悟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伟大的名人名家,也有一些具有可贵品质的平凡人物,这些都是正面典型人物,他们励志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斗志。如在教学余秋雨所写的《信客》时,让学生通过个人读、边读边想等方式,感受到信客忠于职守、讲究诚信的人格魅力,正因为它敬业、诚信,才能够在后来当教师和校长时,都做得非常出色,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信客身上所体现出的敬业、诚信等可贵的品质,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也是需要大家做到的基本要求。

(二)在赏中熏陶

在阅读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典型人物、重点段落等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进一步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学生一定会为文中皇帝愚笨而感到可笑。教师可以对文中的皇帝、骗子、老臣及小孩等主要人物,对相关段落进行分析,爱慕虚荣、昏庸愚钝的皇帝,愚蠢、阿谀奉承的老臣,狡猾的骗子,天真无邪的小孩,在一个个典型人物形象的剖析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诚信教育,从而充分认识到“诚信”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在写作训练中渗透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学生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过程。因此,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作文中,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作文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学生在写作文时,需要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引导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倡导学生弘扬和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如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父母的工作生活,体验父母的辛苦,用笔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父母。对于学生沉迷网吧、抽烟、喝酒、打架等违纪问题进行抨击。

(二)在日记中抒发思想感情

日记是学生用心灵之笔写心中之语的重要过程,通过写日记,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等表达出来。日记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可以写写学习打算,对自己言行的反思,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看法,这既是一个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完善价值观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日记就是学生成长心路历程的真实记载,就是学生的成长史、奋斗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必须树立的价值观,而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切实将其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获得良好的促进。

作者:丁宁宁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

参考文献:

[1]白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中职语文教学[J].亚太教育,2015(16).

[2]陈玲玲,高淑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学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语文建设,2013(30).

[3]宓小香.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12(11).

第四篇: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多元化实践

摘要:

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素养和能力的关键时间,就目前而言,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而在本文中,作者结合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提出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服务。

关键词:

时代背景 中学语文 多元化教学 实践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因为时代背景等方面因素的原因,以往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了,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需要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因为以往那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很难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缺乏多样性。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应用于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此来更为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以提升实际的教学效率。

1.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探究

(1)从事语文教学的学科教师知识和经验储备不足。新课改已经提出并实施有一段时间了,相应地对有关教师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也一直在进行,但是就目前而言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实际上不能仅仅只是具备一点语文知识,人文历史、哲学等方面知识储备也是不可或缺的。换句话说,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虽然其主要工作是立足于语文教学的,但是绝不能仅仅只是限制于语文教学中,从事教学的教师能够以自身丰富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2)语文课程的难度在不断增加。语文课程难度的增加包括了语文科目本身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的延伸,也包括了现在语文知识点、教学内容其体裁范围的广度上的扩充,在知识广度、深度增加的背景条件下,学生们自己的时间被“压缩”了,学生的精力有限,学习的兴趣在降低。因为知识难度、总量上的增加,原本是重感悟积累的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有的那种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氛围。学生也出现了一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态度,或者是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

2.关于多元化教学方法其特色方面的探究

语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指的是思维方面的多元化,也可以是指教学性质的多元化。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相对于小学阶段而言,包含了更多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知识累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以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来重新认知语文教学,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从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到一种情感的熏陶过程。在这里我们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为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实际讲解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中心主题进行理解分析;尤其是要做到对于同一个现象、观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有正面、反面两个方面的论证。这样,学生学来的知识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能够用知识去解决题目而不是单纯为解题而学习。

3.如何践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实践

(1)更新语文教师的教材观。

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离不开语文课本、教材的支撑,教材的实施需要新课程观念的指导。在新的时代背景或者说是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以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来使用手中的教材。教师的知识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的要求,要认识到教材只不过是沟通课堂和社会生活的一座桥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创新,将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注意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学习要以自身对语言的兴趣和热情为依托,学生要按照自身意愿去学习语文课程,而不是强加给学生作为任务要求学生必须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要意识到语文教学本身是十分灵活的,比如,在语文作业的布置方面,教师要摈弃以往要求学生必须背会多少课文、写了多少文章的传统的作业,可以将作业设定为文章背景的深入了解、作者的故事的搜集等。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多多观察社会生活,让学生们了解到实际上语文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4.总结

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可以产生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不拘一格,同时也可以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成为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人才。

作者:王洪梅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常燕.“研究性学习”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

[2]任翔.破解中小学语文教育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4-09-05.

第五篇: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探究式教学法是近几年老师教学方法中的热点。中学语文是我国中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三门学科之一,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课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精神。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和原则来阐述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实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所提出来的,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1]。目前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教学方法中重要的一种。探究式教学在中学语文中仍然是以课本为中心,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讨和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增加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

一、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

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是一种引导并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所在,凭借自身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不再局限于课本的要点和知识点,会主动去探讨文章背后的知识,会想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增加学生的信心,从而加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愿意去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不仅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一种互相交换意见,相互交流的过程[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会去寻找答案。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或者讨论,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看法、意见和方法;在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始终是以一个团队的形式互相帮助,会增加学生对于团队的认知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加整体的学习氛围和气氛,增加整个班级的凝聚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老师直接将知识要点全部讲给学生听,由学生自己去理解消化,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

二、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过去语文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需要对老师所讲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即可。即使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学习状态。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作为整个教学的主体和中心,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来自主地去探究知识,不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会只采用一个标准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实现素质教育。

(二)因材施教

每一位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优势也不一样。在实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时候,老师不能采用单一的方式去面对每个学生,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帮助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进行分组探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安排,分配任务。

(三)鼓励创新

探究式教学中并没有什么正确的答案,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想法,一起从不同的视角和思路进行探讨。不再依循所谓的教育大纲,不再以考试为最终目的,鼓励每一位学生去发现新方法、新思路、新的表达方式和操作程序,发现新的见解和结论。

三、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无论何时,老师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领头羊的作用[3]。由于学生在开始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方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解决问题,老师这时就应该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或者一些相关材料,避免学生刚开始就因为自身能力不够而感到气馁,丧失信心,最后放弃探究学习。在整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进展的情况,越往后干预就要越少。在完成探究式学习后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经验,让学生在下次的探究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的经验,不再依靠老师。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老师似乎才是整个教学的主体,讲什么、怎么讲都是由老师来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老师又敬又怕,即便不懂也不会主动告诉老师,即便有什么问题也不敢主动去问老师。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师生关系的和谐可以让老师及时知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看法,以便及时作出调整,优化教学质量。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老师和学生愿意主动和对方交流沟通,愿意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调整。

(三)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探究式教学多种多样,可以进行情景演练,可以进行小组探讨,也可以进行课外课题研究等。探究教学的方法多样,其进行教学的辅助教材也不会拘泥一种。例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或者电脑播放相关的影视材料,再讨论赤壁之战说明了什么,可以从赤壁之战的背景、赤壁的地理位置和整个赤壁之战的过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过度依赖课本和相关教材,适时地抛开它们。

四、结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让学习变得有趣,让学生愿意学习。

作者:吴本荣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甘垛镇澄阳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黄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2]彭东凤.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语文问题探究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7).

[3]程春玲.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1(6).

第六篇: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探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小说能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逐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断吸取丰富的语文营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感染和熏陶中,受到启迪,从而提高观察、思维、想象及创造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应着力抓好“懂、阅、悟、习”四个环节。

一、懂——让学生掌握小说三要素

(一)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在小说中,故事情节和结构特征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与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来着重塑造人物的。为此,准确地引导、适当地启发学生认真地分析故事情节,是小说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特征

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半来自各种具体的描写。所以在教学当中就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具体描写的方法,从中感悟,熟识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这也符合人物描写是直接用来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这一规律。通过分析作者笔下这个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在脑海中勾勒出作者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孔乙己》一文教学前,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查找关于孔乙己的种种相关情况、咸亨酒店等。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了解,让学生在心里形成关于孔乙己所处环境的认识,体会主人公生存的社会大环境和生存的意义,一步步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环境刻画

环境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通常,特定的人物形象,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一般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常常揭示的是作品要突出的深刻内涵所在;自然环境描写时常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特点。例如《药》,作者通过康大叔的嘴给大家转述夏瑜的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是告诉读者这篇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也把夏瑜的阶级属性与基本性格初步勾勒出来。

二、阅——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还包括阅读,这个在小说教学中显得极其重要。通常情况下,朗读是一种手段,也是目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和朱熹都对读提出过要求,欧阳修说过,“为文有三多”首先要求“多读”,朱熹也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可见,学习一篇文章,就要读出声音来,要抑扬顿挫、语调神情并举,这样容易深入角色,当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才能感知主人公真正的内心世界,也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此处重点描写的真正目的,这样比只用眼睛看所形成的印象更深刻,当然对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更透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把握时机,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力争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情感朗读中,大力营造愿读、乐读、赛读的浓厚氛围。

(一)分组合作,强调角色意识朗读

朗读的过程,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还原了语言形象,精准地理解语言内涵,深刻体味语言情感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自读自悟中更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精义妙理,神思妙笔,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思想境界达到同一平台,通过声音的带动,把作品中蕴含的“情”读出来。作为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步入过分强调纯技法的误区,比如,何处要读重,何处要读轻,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高兴的感情读”、“带着悲痛的心情读”;还出现不时地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如此引导阅读,等等,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看似懂了,也“有感情”了,但却未必是真情实感地真正流露。近些年来,笔者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提倡每四人一组,倡导组内分工协作,当角色较多时,有的同学就担任两个角色或者更多,经过一段时间模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二)模拟人物,形象扮演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小说教学过程中一个传统的方式,它主要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他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也就是说,通过美读这一过程,不仅对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了理解,还能深层次地感受文中难以言传的韵味,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准确理解、把握作品、把握人物形象,才会把作品的语言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这样就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

三、悟——引导学生体会小说反映的哲理

一部小说,作者撰写的真正意图都是为了反映一定哲理。不外乎是弘扬传统文化,或是赞美某种伟大精神,或是鞭策社会的丑恶现象,以便给人以启迪。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意图,品味文中蕴含的道理,以便用做成长的素材,逐渐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盼——赞——遇——躲”这一过程的描写,细致的分析出了人物关系,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描写,更体会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丑恶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引导学生感受自己所处的环境,倍感自己身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亲情和温暖,进一步激发生存的自豪感。

四、习——强化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师一定要走出小说教学是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这一误区,重点要放在注重更深层次地不断挖掘学生潜能,在教学中使学生适量习作小小说的练习,以丰富体验,积累技巧,达到熟能生巧。小小说的习作训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独特的想象力,文中如果能构建合理的个性化情节设计,倡导充分表达健康、自由、积极向上的主题,必定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也增强了对小说的情感体验,就能更进一步升华教学这一目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小说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将从中学到的东西沉淀为自身成长的素材,在这个美丽的艺术殿堂里自由飞翔,健康、快乐的全面发展,同时,将自己的人生格局塑造得更具魅力。

作者:蔡恒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

学校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学校语文导学案就应用而生。总体而言,导学案一般分为预学案,导学案和固学案。这种新生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传统以分数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与社会强烈呼吁的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关系。怎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家共同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学校语文学案导学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在这种新模式中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真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指路人,课堂教学则是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为重心。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发展,积累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升了素养,自然而然保证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学校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精心设计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设计需做到“三个要”。一是要根据学校语文课的内容安排特点进行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工作,这是设计学案的最为根本的思路;二是要从文本中提炼出学案问题,并根据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为基本线索,还要根据学校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和本课时的训练目标来设计学案;三是要潜心研究,并准确解读语文教科书,在认真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后对文本教材进行整理加工、开发利用,形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且内容鲜明、条理清楚、过渡自然的学案。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课型,不同的学段来设计出理想化的学案。

(二)讲课精练高效。

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应控制在3-8分钟,整堂课教师讲课最多不超过15-20分钟,做到精讲、互动(包括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背诵记忆、动手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充分发挥多媒体、板书、三案(学案、导案、练案)等教学工具的作用,力求课堂容量、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

我们语文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理应杜绝学案走向习题化的流弊。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授之以渔,加强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指导,积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听众,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四)落实语文课堂的分层教学。

两天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今天的学案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层次化、梯度化。教师在设计学案前一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训练中都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出辉煌。这样学生自然会慢慢爱上语文课,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自然就不在话下。

(五)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在语文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会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等一系列教学过程活动,达成预先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学案一般包括的基本环节(基本内容)

(一)学习目标—主要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级的知识能力的要求。

(二)学习重点难点—告知学生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侧重的去看教材,减少学生盲目学习的过程和时间。

(三)自主学习检测—以知识填空?知识问答?基本运用等试题形式对本课时的基础知识进行测试及巩固。

(四)知识点拨—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与拓展。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思路进行分析,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比较,并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

(五)自主(合作)探究—设计2-4个契合本课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再自已动脑动手,分析解决问题,并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堂反馈—对当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题目少而精,点面结合,力求举一反三。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四段八步”是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阶段中各有两个教学步骤,一共八个步骤。这流程能够合理处理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也是按照时间流程合理展开教学步骤的依据。

(一)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

这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独立的学习。这一自主学习过程具体来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就是在学习语文课程之前,学生根据教师提前预设的学案内容自主的探究文本,同时在学案三维目标、重难点和方法指引的点拨下,再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以及网上查询等方法,与语文教材亲密接触,探究文本,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的习题,初步整体感知文本。第二就是质疑,将自己不懂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做好批注,以备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进行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

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阶段,分作两步。①互学—学生结对相互检查学案完成情况,指出错漏之处,并相互讨论,解决独学习时的部分疑难问题。②群学—首先,在学习小组内,组员各自提交问题,进行展示交流,进行合作探究,再解决部分疑难;然后,各小组将共同的问题提交班级研讨,进行更大范围的展示交流。

(三)评价反馈

学生在展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完成学生的能力体系及相关技能的提升。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出语文知识的重点,突破语文知识的难点,指导学生整理语文学习笔记,建构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

四、总结

总之,在语文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李俊昌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安阳乡中心学校

第八篇:中学语文作文有效性教学探讨

摘要:

作文是学生经过思想考虑,将语言组织好之后,用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作文是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帮助学生交流,表情达意,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重要的一部分。就目前作文教学情况来看,作文教学安排的时间比较少,教学方法也比较枯燥,导致学生对作文的兴致不高,并且,有的学校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将学生的作文思想限制在某一范围之内,只重视作文特定的模式。本文就目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现状,阐述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 有效性 策略

我国的文学水平在世界上占据一定的地位,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文学大师,他们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或者诠释某种道理,现代教学中,语文中作文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一直以来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对写作文没有兴趣。学校和老师也采取了很多种方法,但是得到的教学成果却没有改善。在新课改之后,对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写作水平也体现出一个社会文学风气,是人们素养的表现,所以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很有必要。语文教学为其他的素质培养打下基础,从进入学校开始,人们便接受语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学生的素质能力通常是由具备的语文水平表现出来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当每个人具有良好的素质,整个社会风气也会提升上去,因此,学校和老师要遵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应新课改要求,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改善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改革内容之一。

1.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课时比较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作文教学占据的教学时间很少,老师的讲学内容大部分注重课文的教学,很长时间内才会利用一点时间进行作文教学,这点时间的教学成果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不能得到提高。充足的作文教学时间应定为两个课时或者两个课时以上,在目前的作文教学时间上看,短促的教学时间使得老师只能将作文进行粗略的讲评,大致的指导下一次布置的新的作文,不能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不能提高,因此语文作文教学课时比较少导致了学生作恶水平得不到改善。

(2)学生敷衍了事

当前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大多数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很少注意到现实中的事物,对生活中的感悟也比较匮乏,因此缺少对事物的观察和对生活的领悟,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什么内容可言,没有可言引用的材料,写作技巧更是掌握不了,即使好不容易写出一篇作文,内容空洞,缺少新意,没有什么可读性,还有的写不出来,就虚构拟造,没有真实性,全文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敷衍了事。

二、中学语文作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1.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

没有规章的作文教学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学校作文教学成果没有明显改善,并且有的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写作练习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想提高学校的作文教学成果和学生的作文水平,学校和老师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从初一到初三,制定一个计划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贯穿始终。每一次的写作训练都要力求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针对写作中一两点写作能力布置作文命题,这样经过几次作文练习之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有各方面的提高。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张扬,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动力。除此之外,学校应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作文学习课时,在作文学习时间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写作,安排的作文题目的难易程度也要循序渐进。明确的教学计划让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2.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一个事物最好的前提条件,具有兴趣才能自愿学习某一事物。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让写作不再是学生感到排斥的事情,首先要让学生对写作充满自信,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写起,慢慢锻炼,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事物就是一篇有自己思想情感的文章,使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非得要华丽的辞藻,小事也可以写出真情感,经过不断的锻炼和练习,慢慢提升学生写作的自信。另外,老师要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不能只夸奖班级上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也要重视其他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写作能力低的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承认,当老师对他们表现认可时,他们会更容易得到进步,即使只受到老师一点点的夸奖,他们也会产生很大的动力,争取获得老师更大的认可。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给予鼓励,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

3.改善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学校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更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还没有足够的观察和认识,所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现现实中的事物,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让学生言之有物。其次引导学生多读多写,通过大量阅读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受到启发,经过分析和回味之后,将阅读过的文章中好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长期的阅读和练习,学生会摸索到写作中的妙处。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评改作文,老师在评改的过程当中,要明确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批改作文,双方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得到共同的进步。

三、总结

中学生的语文作文教学问题是目前新课改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制定出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使教学事业得到完善和提高。

作者:曾智育 单位: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

参考文献:

[1]李中发,张相龙.还作文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4).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6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学科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也应该改变传统模式,让学生放飞心灵,摆脱束缚,抒发真实情感。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锻炼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写作文能够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并不享受写作文的过程,相反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造成的,教师一味地强调作文的重要性,让学生按照“得分”模式来写作文,失去了作文一开始的教学目的。并没有遵循“我手写我心”的原则,学生没有抒发自身的真实情感,所以没有学习兴趣。因此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放飞心灵,无压力的学习。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气氛都是比较沉闷的,学生一听到作文课就会产生畏惧感,并且教师给学生讲清楚作文题目之后,其他的时间就留给了学生自己去发挥,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写作思路,只能硬着头皮去写,可想而知写作的结果是什么。整个作文课的氛围显得沉闷压抑,学生并不是积极地去构思和分析作文,而是愁眉苦脸地想着怎样把这篇作文“编”完,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激发不出学生的写作欲望,自然也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作文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彻底的打开思维,享受写作的快乐,营造良好的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营造一个整体的大环境,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写作充满热情,这样才能够调动整体的氛围。比如说,教师布置完写作任务之后,可以给学生简单地讲解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写作方向,也可以适当的找出一两个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题目后的第一想法,根据教师以及学生的沟通情况,能够让其他学生也变得更加积极,也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根据自身的理解来发表一些想法,通过交流沟通也许就会触动学生的某些想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带动学生表达自身的想法,放飞心灵。

二、贴近真实生活,积累写作所需素材

很多学生都觉得作文中描述的事例和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需要列举一些比较知名的故事或者事例才能够起到点缀作文的作用,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一篇好的作文并不是引用了多少名人故事,也不是引用了多少至理名言,而是需要贴合文章主旨列举事例,可以鼓励学生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发生过的,亲眼所见或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些事件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情感,如果运用合理的话能够给文章增添很多色彩。所以,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体验生活,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故事来进行作文地描写,并且要上升到情感层面,让学生能够将自身身边的故事灵活的运用到写作当中去,有效的积累生活素材,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或者是为作文内容发愁的现象了。贴近生活的写作形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地提升,摆脱了固定写作模式的束缚,学生会觉得写作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引用的过程也会显得生动形象,不再是生硬死板的生搬硬套,使得作文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比如说,在描写“难忘故事”的文章中,就可以描写一些自己平时做过的事情,例如帮助盲人过马路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件比较难忘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乐于助人,在写作中也能够有效的转变成素材加以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另外一些平时做过的小游戏或者是教师带领学生组织的小活动等都可以作为难忘故事的题材来应用。这样贴近生活的写作方式会让学生感觉更加自然,在写作中也能够获得乐趣。

三、运用真情实感,表达学生真情实感

其实小学生的作文提倡的就是“以我手写我心”,就是让学生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当导致很多学生在作文中描写的内容都是虚拟的,很难流露出自身的真情实感。小学生就应该是比较天真烂漫的,虽然从成人的角度来看描写的作文内容可以显得有些稚嫩,但是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正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主要特征,教师不能按照初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写作效果来要求小学生,而是应该看到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继续保持这种充满童真的写作风格。如果说小学生的作文中都是刻意堆砌的华丽辞藻,那么就会失去本身的写作意义,也就不能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放飞心灵,心里想到什么就可以真实地表达出来,让小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做到快乐学习和写作。比如,“我有一个好伙伴”,有的学生第一想法就是自己的好朋友,有的学生想到的可能是自己养的植物、动物甚至是一件玩具,不论描写对象是什么,这说明学生与这一对象有真实的情感,就可以进行描写和表达,让学生抒发真实情感。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更多的注重学生心理层面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描写和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感受到作文这一形式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放飞心灵。

作者:王树平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高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J].新课程•小学,2013,(11):21-22.

[2]邢丽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6):25-26.

第二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笔轻松优美,充满着作者的想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就有独到的优势。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想象力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完成作文,但是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们的想象力进行有效地培养和训练,具体如何进行,下文就是通过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策略。

一、重视学生细致观察,培养想象力

小学生处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尤其是写作,要将之前的口头表达转换成文字写下来,是对他们的一项新的挑战。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写作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观察身边事物进行积极指导,如何认真细致的观察,需要学生们认真用眼睛、耳朵和鼻子以及身体某些部位的触感去尝试。另外,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边进行观察一边进行想象并加入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否则的话也不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例如,让学生们写一篇以《校园的月季花》为题目的作文,教师一定要先带领学生去仔细地观察学校不同角落的月季花,指导学生们从月季花的香味和姿态进行描述,帮助他们完成作文。在作文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对于形象直观的画面会更加感兴趣,因此当教师在作文课上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漂亮的图片的时候更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更加利于对学生们想象力的培养。例如,作文课上教师为小学生们展示一幅卡通动物的照片,学生们自然会充满兴趣,然后老师提问学生,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动物在做什么?他们之间在谈论什么?这样一来刺激小学生们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利用自身的想象为卡通动物赋予自己的思想,进而锻写作能力。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上有很大的不足,这需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学习,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帮助学好语文知识,更是对想象力的培养。

二、加强作文修改训练,强化想象力

小学生在完成作文之后难免存在错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修改,学生就容易形成不好的写作习惯,对以后的写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们修改作文训练,这不仅是对小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培养,更是帮助他们发展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对作文题目进行身体,指导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在所提供的素材中挑选适合自己写作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作文课堂教学的要求而采取相应的符合小学生作文学习规律的教学策略。当学生完成作文之后,教师也不要急着去对学生们的作文作批改,应该首先指导学生之间交换作文进行互评。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一次写作练习课上,要求是写一写体现人们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当学生写完作文之后教师将作文批改的方法交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这样可以更快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写作中凝聚了作者的想象力,当学生进行互评的时候就会用各自的想象力去思考他人的作文,因此对想象力的锻炼也十分有效。在加强作文修改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作文批改方法的教学,这样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写作水平。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可以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当学生修改作文的时候只有按照规范的标准修改才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重视体会文本空白,引导想象力

在小学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将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唤醒学生脑海中沉睡的知觉表象,并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加工整合,在学习语文课文之后可以通过对课文进行后续内容的补充练习来培养小学生们的想象力,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转化为创造想象。因此,文本的空白之处就应该充分发挥出作用,一篇好的文章就像是书法作品,作者的写作意图常常是需要读者用心阅读才可以体会的到。文章中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来想象的空间,在指导学生们进行月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文本空白的作用。教师运用好这些地方,对学生们的想象力进行激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还可以积累形成学生自己的写作材料。例如,在学习《雪孩子》的时候,文中对雪孩子是如何救出小白兔的并没有进行直接的表达,反而为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这是教师抓住机会让学生们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为这个情节进行描述,在课上让学生们轮流发言,然后课下再让学生写下来作为写作练习。再例如文章《自己去吧》中的几个句子“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在学习过程中小鸭子和小鹰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具体怎么样学习自身需要具备的本领的?文中均未详细描述,引导学生在此展开想象,对文章进行补充。这样充实课文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像这样具有极高艺术性的空白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少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要抓住语文学习中一切有利的教学环节。

总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阶段必不可少的任务,而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更需要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并且强化。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进行不断完善,充分考虑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需求,抓住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特点实现优质的作文教学。

作者:黄一义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天平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分析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当中,个性化的作文教学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还能够发展其个性,能够令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自然会令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一篇作文优秀与否,不但是由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或者阅读量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将学生自身组织语言的能力展现出来。

一、目前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老师的理解有偏差

部分老师对个性化作文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将其认为是教师本身的“个性”,随意进行题目的安排,仅凭自身意愿进行教学安排,令个性化作文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受此影响,大部分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以及主观性,教学效果不佳,而且也导致学生很难培养对作文的兴趣。

2.刻板模式深入人心

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当中,刻板模式已经存在很多年,比方说,很多老师都会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介绍一些优秀的范文,并鼓励学生进行结构模仿,依照范文的结构以及表述形式“套用”作文,这也是很多小学生,甚至中学生写作的“黄金守则”。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应付应试教育,但是却造成小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情感表达,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学生不愿主动创作,也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学生作文与现实分离

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在提倡个性化的表达以及写作,不过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很难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真实情感和作文的过程连接起来。一部分小学生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影响,习惯将套用的文章格式(或者案例)应用到作文当中,表达方式非常单一,更不用说是不是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比方说,在苏教版三年级一篇习作题目《信用是金》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用大篇幅去用“套话”写一些“大英雄”、伟人的故事,而忽视了自己身边的一些点滴小事当中蕴含的“守信”道理。

二、如何改善个性化的语文作文教学

如今在大多数小学当中均有开设作文教学,而且基本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有了关于个性化教学的观念,而且也在实际操作当中引入了相关的教学模式,获得了一定的使用效果,不过从整体上看弊端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针对这些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主要包括主观因素(即教学理念)以及客观因素(即教学环境),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教学理念

就目前我国现实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应试教学,它追求的是“高分”“应对考试”,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作文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也令我国作文教学渐渐地呈现出了明显的功利性。在这样的因素影响下,学生们的主体性遭到了削弱,教学计划和目标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压制学生对于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想要改善目前已有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尽管我国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观念上都会或多或少地被国家的宏观教育思想所影响,不过老师的心里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观念,因此,老师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同时将教学理念融合起来的时候,很容易会形成一些新的教学观念,它们对教学最终成果产生极大的影响。由此可知,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尽管会对学生作文学习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不过也会受到教师的理念差异而形成一些新的问题。

2.教学环境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推广需要注意较多不同方面,教学氛围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相对来说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例如,有两名同学,都是在中国出生,其中一个需要在中文环境下学习英语,另外一个则在外国的英文环境下学习英语,一段时间之后,在外国学习的同学对于英文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能力都好于在中国学习的同学。这就是学习环境的影响。因此,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也需要老师建立起一个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才能够令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加快乐。除此之外,教学环境也可以借助网络环境来进行适当的提升,如今信息时代的环境下,很多小学生可以灵活地使用网络来进行搜索,可以寻找到一些充满个性化气息的文章,老师需要为学生们进行正确指导,将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去粗取精,加以利用。

总的来说,想要把个性化的教学观念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并且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要老师自身就树立起基本、统一的教学理念,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对于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升老师的教学效果。

作者:徐嘉娴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第四篇:阳光教育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分析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而阳光教育理念作为引导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突破和改革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以使用和重视。本文就这种教学理念下语文作文教学方式进行探究,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阳光教育理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措施

一、阳光教育理念分析

这种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发放相应的“导学案”,学生则需要结合上面的预习提示来查阅资料、常规练习、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学提纲来开展学习。小组互动交流之后,教师要能给小组和个体留下相应的时间,针对学生无法通过自学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能够对其进行重点指导,从根本上启发学生自行解决问题。阳光课堂还属于挑战传统课堂模式的全新理念,其核心所在就是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从而为学生实现自主学生创设宽松自然的课堂环境,积极营造阳光、柔和、和谐、轻松的环境,达到合作探究的要求。常规性的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能够发挥自我主导地位,并将学习方法传授当成中心。一般来说小学生很难对枯燥乏味的知识点产生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害怕上作文课,长期发展下去作文学习成绩必然难以提升。阳光教育作为新时期环境下教学活动一次革新,其坚持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受到影响[1]。作文课程指导、写作、评价都从之前的“限制”发展为“开放”,让学生的主动、自主性得到发挥,从而提升他们的作文学习兴趣。

二、阳光教育理念下的“作文六步法”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对作文主题展开讨论,作文教学活动中若单纯使用语言来进行描述让学生习作,这就导致他们无法下手,怎样在教学活动中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通过图画、表演、音乐、食物以及实验等方法来积极拓展并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仔细地对教学情境进行思考和观察。教师不需要对作文主题进行提炼、也不需要进行审题、中心确定等工作,让小学生在小组内通过互动交流之后,全班共同明确作文主题。其次,要能够明确要求。常规性的单元习作教学比较注重对学生写作技巧进行强调,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导致教学效果相对低下,怎样才能够自然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从课本知识出发,语文教材中所有文章都是精心挑选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典型课文来总结相应的写作要求,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学习各种写作方法,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者,要能够放手让小学生试写,让他们在掌握写法、主题的基础上尝试反馈,这也是写作的开始,学生在了解相应的写作要求之后,教师不需要加以限制,让学生结合自我积累的材料、平时观察、列好提纲之后下笔成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写作文时需要边想边写,写好的文章可能错字连篇,因此,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写作之前罗列提纲,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或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写作导图进行罗列,这样就能够保证他们不出现跑题的现象。学生在不断摸索期间还能够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我在上小学三年级作文课《我的理想》时,首先会让他们简单介绍下自己的理想,这时候很多小学生都会说我要当老师、医生、科学家等;其次,朗读几篇优秀作文,让他们了解这些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并且让他们讨论下他人的写作思路,“熟能生巧”的写作方法在当今小学作文教学中依然可以使用,这时候再引导他们尝试写作,并且让他们将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大胆地描绘出来,从而提升习作水平。还要能够进行相应的读议评价,这能够保证学生能够在打好腹稿或者列好提纲之后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学生完成初稿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小组交流,首先让学生读自己的文章,让其他组员来评价或者议论,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小学生掌握常规性的评价标准[2]。小组评议期间,教师还要能够主动走下讲台,倾听他们的评审意见,查看其作业,针对具体的问题选择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方法。最后的环节为全班评价,这也是下一节课作文教学活动开始的标志,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文评价时教师可以将写得好的文章朗读给学生听,并且师生共同点评,这种评价包括作文本身,还包括学生观察、选材、试写、读议、修改等不同的环节;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作文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让他们更好地解决写什么等问题。

三、结语

阳光教育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阳光课堂是用“趣”与“活”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用“情”与“智”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用“实”和“真”铸炼学生学习的品格。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受到影响,教师还要能够尊重学生的交流结果,明确各种要求,在写作、小组互评期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能够指导全班一同修改、评价。这些活动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侯纪文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南岗小学

参考文献:

[1]宋艳清.对小学语文习作的透视和反思[J].华夏教师,2014(12):84~85.

[2]张炳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2):75.

第五篇:个性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体现的是学生文学素养和应用语言综合能力,而且它在考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小学恰是一切的起点,所以小学语文作文的写作应该格外受到教师的重视。如今许多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个性化难以体现,那么教师在教授作文过程中便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了。今日我们将对个性化的语文写作进行分析,希望对小学作文个性化的写作有所帮助。

一、素材积累,厚积之后才能薄发

写作文犹如盖房子,盖房子需要砖瓦,而素材的积累便是学生写作文的砖瓦。要想建造出结构优美的房子需要学生对房子整体进行设计。所以教师平时应多要求学生对好的词句进行积累。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材料。教师平时可以为同学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目让学生去阅读,例如,各种故事集,它符合小学生爱看故事的天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善于观察积累生活素材。只有当学生对生活中某些事情有了自己的见解时,学生才能对不同的作文标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才能有话可说。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入到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物,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此外,教师还可以举行一系列的集体活动,如十一三日游,春游等等,学生大都喜爱嬉戏玩耍,所以带领学生趁着假期游玩一番,归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游记,将自己在途中所视所听所感写出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多积累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是个不错的主意。而且通过此项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学生会更加投入地学习写作文。

二、思维想象,让文章充满文学气息

教师出于应付考试的角度,往往将写文章的结构和用词等同于知识灌输,让学生一味生搬硬套,所以,这本该惬意的学习过程却让学生苦不堪言,甚至表现出冷淡与排斥的态度,这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早就该被抛到九霄云外了。而作文范围很广,所以学生若想比较有层次地写出好作文,需要联想,在思维上多多想象才能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作文,而且小学生对这个世界认识还不够全面,因此可以不受现实的拘束,充分想象,且这也符合小学生爱玩爱想,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心境。例如:在《万花筒》为题的文章写作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万花筒的制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有不同的想法,那么,在后来的写作过程学生便可以下笔如有神,将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各种感受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不同的感受便会产生个性的文章。

三、人性评价,让学生对自己个性进行肯定

小学生是需要鼓励的,当他们完整的写完一篇作文,他们需要的是教师肯定的评价,从而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而后更投入更努力地写作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教会学生知识,还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如实践能力和思维的创新发展。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从而发挥潜能,那么课堂评价便成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准确客观的课堂评价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安静下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所希望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小组竞赛夺小红旗的活动,即正确答出看图写话,则奖励一面小红旗,这样一来,学生便会特别积极,达到了活跃气氛效果。无论学生做得好与不好,教师都不应该一直指责,而且小学生的心理很脆弱,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讲究方法的指出错误。例如,当学生写作文用词不当的时候,教师不应该这样评价“你这样是错的”,而应该这样指出“你这样的想法挺新颖的,但是你的词语应用到其他情况会更好”。这样可以让学生心里顿时产生对词语的新的应用上面。学生回答错了问题,肯定自信心受挫,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打击了,此时教师应该进行鼓励。例如,对于写作文结构不清晰的学生,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即“你可以再认真想一想,不过老师还是要夸奖你,你敢于创新,不生搬硬套,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啊”。要想改变如今作文个性化不足的现象,教师在平时的教授过程中就该树立个性化的理念,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想法,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情感,要跳出思维定式,打破固有的文章结构,让学生多创新,从而在写作这一方面迈出新的一步。传统的作文写作都是有固定的结构和模式的,学生只需要按照所谓的模式去照抄,这便禁锢了学生的自我发挥和想象,学生的才华得不到施展,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丧失对写作的兴趣,所以打破传统突出个性真的很重要,必须从小学做起。

作者:吴晔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

第六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摘要】

从小学语文中年级开始,学生智力明显提高,并初步具备了观察周围事物、看图说话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而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写作中去,对于小学生来说犹如种子发芽,要想让这颗“种子”更好、更强壮的发芽、成长,就要看教师如何去灌溉。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作文训练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不再谈“作文”而色变。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训练指导

通过进行学生习作教学指导,我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写出来的东西都是颠三倒四的,并且错字连篇,更有甚者,标点符号也不会正确运用。然而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是每个语文教师都为之不断努力的教学工作。下面谈谈我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些微薄之见。

想要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离不开对课文教材的依托。能被选入教材的作品,大多为名家之作,且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所以,作文的起步教学,首先要从课文中找方法。像是《黄山奇石》、《翠鸟》这种文章,不乏名言佳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找出其中自己觉得描写得好的句子、段落,并加以背诵,去感受课文当中语言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同时体会作者是如何规范语法、做到修辞恰当的。学生在习作起步阶段,犹如刚学习走路的儿童,但并不是孩子摔的跟头越多,他就会越快的习得走路,而是需要大人去稍稍扶持。同样,在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通过采用依托课文这样高标准、高质量的起点模式,能够使学生少走弯路,避免一些习作的低级错误,从而更好地提高习作效率。在现今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不得不遵循“由仿到创”的教学原则,加之,模仿是孩童的天性。所以,“仿写”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提前对课文进行通览,将同种类型适合仿写的课文篇章放到一起,来给学生们制定仿写训练。例如,根据《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青蛙妈妈找孩子》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结尾都适合学生进行续写或扩写,因此,教师可以挑选出这类课文,来激发学生创作的想象力。例如《狐狸与乌鸦》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来续写第二次乌鸦还会不会上狐狸的当,如果不上当乌鸦是怎样解决的,如果继续上当,乌鸦会有怎样的反应呢,等等。仿写,作为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基石,同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人、事、物,是每天都存在学生身边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人或事物的能力,这样会使学生获得很多微妙的趣味。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回家观察的作业,可以是熟悉的人,可以是难忘的事,还可以是有趣的物。这样,学生通过刻意观察,从而印象深刻,不会提笔不知所云。例如,在写景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观察校园内的景色,并提示他们注意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是怎样的?同样的花或者树颜色上有没有什么不同?近处有哪些景物?远处呢?此时的蓝天白云和平时有没有什么不同?冬天的天空为什么没有鸟了呢?••••••”通过对学生加以提示,使他们在观察中掌握一些写作的手法。在小学的语文作文训练中,我提倡学生们写日记。写日记对学生来讲痛苦与否,和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写的日记是像记流水账一样的东西,要每天都写,几百字要求等等。这种并非不好,但是无益。日记,对学生来说,是练笔的另一种形式。日记不在乎长短,也不用在乎字数多少,更不用每天无话找话去写,这种无病呻吟反而不利。只要能够抒发真情实感、言语通顺即可,一周两三篇或三两天一篇都无妨,坚持就是好事,不懈怠就是好事。久而久之,学生必能记有所得、得有所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多练笔习作的同时,还要加强他们在学习语言文字方面的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看一些适合他们年纪的诗歌、寓言、小说等,无论课内还是课外读物,无论是近代还是古代,无论是文学著作还是科普读物,这都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途径。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情况,适当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课堂中分享自己读书的成果,分享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或者是写得好的词句段落,哪怕只有一句刚刚背会的名人名言也没什么不可。通过这种阅读积累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学会书本同时又不局限于书本内容。这样,学生脑子里有内容、有知识,才能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所谓“教无定法”,每个教师心中都有自己开启教育之门的钥匙。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乐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习作,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师训练任务,有待于所有教师不断探究。

作者:刘莉 单位:安徽省萧县明德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外阅读研究

【摘要】

在我们国家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的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一项基本的工作。借此,我们立足于课外阅读的优势,对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育;课外阅读;应用

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情况可以通过作文进行全方位的体现。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高低,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学习情况。同时,在作文中也体现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因此,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辩证地看待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和思维观念。这就决定了教育他们的方法应该也是不同的。应该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以学生的性格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进行书面表达和语言表述。清晰地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在日常的生活中,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有必要的鼓励。在学生的语文作文学习中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评价。以此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和肯定。在作文的创作中,学生一定要坚持诚信创作的原则,良好地提高自身的作文写作水平和作文写作修养。教师在学生作文教育中应该教导学生,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在写作过程中要讲真话。让学生在教学中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详细的描述,并且培养学生每天一记的习惯。在小学生作文技巧的学习中,则应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小学课外阅读对小学写作的作用

(一)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学习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阶段,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还不全面。其自身所具有的约束能力也较差。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好动,源于他们对很多新鲜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很难持续地集中注意力。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种种特点,教师在对学生写作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这样他们就不会认为语文学习是一种负担。小学教师在语文作文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于课外阅读的选择,教师应该集合学生现阶段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状况。其内容应该主要以童话故事等真善美内容为主。以此来吸引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对写作课也会充满兴趣和期许。并且在进行丰富的阅读的同时,也会不断地调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完善小学生的写作方法。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自古以来对教师的定义便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阅读,帮助学生分析涉及的写作想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平时应该和学生多多地进行交流,将自己对课外阅读的热情传递给学生。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学习。

(二)开展课外阅读有助于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而现阶段的家长和老师对于课外阅读的理解太过片面,认为只有那些提高作文成绩和学习成绩的辅导资料才是学生应该阅读的材料,其他的书籍都是闲杂书。根据调查,我们国家的家长为学生买的书籍大部分是作文大全、好词好句等,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学习中或考试中拿到高分。但是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不应该为了应试。我们采用课外阅读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且在此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并且一些家长还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不高并不是因为课外书看得少,直接杜绝孩子课外读物的浏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方式方法的不对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读书越多的学生其写作能力越超群,其遣词造句的能力就愈强。所以经过大量的实验来看,课外书籍的阅读数量越多,就能够掌握越多的知识。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将更加的健全,对写作这一门课程的认识也将更加的深厚。著名的学者苏霍姆林斯基也同样地认为,课外阅读工作的良好进展,是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在此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学习的效果将会更加的明显。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而学生语文作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没有尽头可言。我们应该在教育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脚步。

作者:韩桂荣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汽车区实验学校小学部

【参考文献】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7

摘要:

本文首先阐明通识教育的概念、基本内容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接着对教材、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概念界定,并简要论述国内外教材评估的相关研究;然后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通识教育理念和教材评估理论结合起来,从六个方面构建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教材评估内容,并依据此内容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进行分析。通过对该套教材的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文学与艺术、家庭婚姻与友情、教育与心理六个方面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教材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

通识教育理念;《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教材分析与评估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由于其“基础性”和“必修性”,使其可以成为实现学生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一门国际化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应只有语言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材是教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材料。因此,大学英语教材作为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编写与评估是否应吸取通识教育的理念,这一话题近些年来在外语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英文是generaleducation,也称“通才教育”、“一般教育”、“普通教育”等。在19世纪以前,通识教育指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指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是为以后生活所接受的教育,类似于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世纪初,美国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结合起来。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历史上曾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界定,但至今仍未达成统一认识。朱自强(2009)认为,通识教育是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优秀成果,并以人文教育为主体内容的进行健全人性养成的根基式教育。李曼丽(1999)等从不同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阐述。本研究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目的在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为贯彻这一理念,教材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和中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的内容

通识教育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不同人持不同见解。例如,一部分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应包括对世界经典名著的欣赏;另一部分学者指出,通识教育的内容必须包括对人类社会文明的理解、对社会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对著名文学作品的学习。参考袁曦临(2011)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中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相关研究,以及华维芬(2010)对综合英语教材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大学英语课程“基础性”和“必修性”的特点,本研究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从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更具体地讲,将通识教育的内容分为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文学与艺术、教育与心理六个方面的内容。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直接探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材”这一主题的资料并不多。但“通识教育”与“外语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硕果颇丰,本文将其归纳为两类:

1.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即对公外的教学研究。陈坚林、顾世民(2011)指出大学英语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应以英语语言的工具性为主,同时要考虑其通识性。作者指出,通过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在工具性和通识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从而使大学英语成为实现学生通识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吴鼎民、韩雅君(2010)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三套车”的课程体系内容,即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综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此外,马彦(2009)等在如何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功能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

2.我国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实践研究,这里的外语专业主要指英语专业。陈雪芬(2010)认为,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外文系,由于实施通识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外语人才。作者指出,通识教育模式下外语教育的特点:博雅之师、博雅之士的培养目标和博、专兼顾的课程内容体系。柴改英(2010)以浙江工商大学外语系为例,强调通识教育模式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界普遍认为,在通识教育大背景下,外语专业应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和评估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这些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国内外有关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坚实的理论背景;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成果,为笔者分析《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思路。

二、《全新版大学英语》的相关研究

(一)教材的概念界定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中指狭义上的教材,即课程核心教科书,不包括试题集等。据此,大学英语教材,即高等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上大学英语课时统一使用的核心教学材料。

(二)教材评估的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末,有关教材评估的研究就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Seaton(1982)、VanEls(1984)、Cunningworth(1984)、Breen和Candlin(1987)、McDonough和Shaw(1993)都分别对教材评估的内容作了详细、广泛地探讨。我国学者对教材评估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995年,钱瑗介绍了HutchinsonandWaters的教材评估一栏表,引起我国外语界的关注。随后,胡壮麟(1995)、文秋芳(2002)、束定芳(2004)、庄智象(2006)、程晓堂(2011)、王守仁(2013)等学者,对教材评估作了进一步地深入研究。由于目前学界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大学英语教材评估体系,因此,笔者尝试在整理、归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及外语教材评估理论,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进行教材评估,期望所得结果能够为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三)选取《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的原因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种类众多,但在受师生欢迎度及教材编写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本研究确定,应选取著名出版社发行的、受师生广泛认可的、在各高校现行普遍使用的主流教材进行研究。关于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笔者主要参考赵勇(2009)和裴光兰、李跃平(2011)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调查,发现《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是目前我国高校使用最为广泛的教材之一,同时考虑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最终选择《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为研究对象。

(四)《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简介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是该版本整个系列教材的主干课程。教材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讲,教材每册都有8个单元。每单元设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包含正、副课文各一篇文章。更详细地讲,每单元都是由四部分组成:课前自学:与主题相关的听力活动;课堂学习:正课文(TextA);课外阅读:副课文(TextB);课堂实践: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性语言操练。《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的1-4册,基本结构相同,每册都由上述内容组成。

(五)《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相关研究

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较多的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及对教材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柯彦玢(2002)以该系列教材的《阅读教程》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汤声平(2002)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分析《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李慧琴(2002)就《听说教程》的编写特点作了介绍,并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提出一些建议。关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所依据的教学理念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版教材,以教材编写思想的引介为主,目的是向外界推行该教材。

2.关于教材中文化的研究。郑晓红(2009)从文化价值取向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进行分析,指出该系列教材倡导个人主义、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等特点。此外,有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不同视角,综合分析和评估《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

3.关于教材中练习题设计特点的研究。毛立群(2004)对《综合教程》中课后练习题展开深入分析。张殿宇(2005)对《综合教程》中听说练习部分的设计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针对教材中练习题设计特点的已有研究,都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评价教材,这为分析和评估《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4.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资料大多是硕博论文。在梳理文献时,笔者发现,对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多从教材的词汇、语法、语言技能、文章体裁、课后练习题等几个因素为切入点,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材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5.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与其它版本大学英语教材的对比研究。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等不同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各套教材的优缺点,并为进一步完善教材提出修改意见。综上所述,关于《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的已有研究资料,较少从通识教育视角来分析与评价教材。由于通识教育是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是目前高校使用较为广泛的教材,因此,本研究从通识教育视角分析该套教材,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三、本研究采用的评估依据及研究思路

(一)评估依据

本文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评估,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对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视,反映在大学英语教材上,就要在内容的编写上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要同时包含有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2.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和优美情感的人,是人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涵盖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本研究将通识教育的内容划分为六个具体的方面: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文学与艺术、教育与心理。

3.教材评估理论。本研究采用的教材评估理论有McDonough和Shaw的教材评估理论中的内部评估,Breen和Candlind的教材评估理论中对学生的关注,及文秋芳(2002)、庄智象(2006)和王守仁(2013)等提出的外语教材的编写“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综上所述,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已有教材评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进行教材分析与评估。

(二)研究思路

依据通识教育的内容,本文首先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的64篇文章进行归类,接着分析教材在每一篇具体内容上的优缺点。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个人修改建议。

四、研究结果

教材的课文阅读材料选题广泛,涵盖通识教育内容的六个方面。其中,在社会与文化、教育与心理这两方面内容所占比例最大。较之其它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该套教材对科普与环保知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所占比重占12.5%。政治与历史、家庭婚姻与友情各占9.38%。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有4篇文章,占6.25%。

(一)社会与文化

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主要涉及:代沟问题;网络世界的利与弊;如何建立一个没有性别偏见的社会;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英语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工作与休闲的关系;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现代美国社会的安全问题;智能汽车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利与弊等。该套教材的社会与文化内容选材广泛,话题多来源于现代生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例如,“网络世界的利与弊”这一话题,不仅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性,且贴近学生生活,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可以丰富其社会阅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教材过于注重英语国家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编写,对其它国家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内容涉及较少,这是该套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二)科普与环保

在科普与环保方面,该套教材主要涉及:如何向公众传播基础的科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科学;人类对动物的行为的理解及对动物的保护;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地球造成的危害;滥用化学药品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有助于加强其环保意识,使他们客观认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科普与环保内容,选题过于宏观,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克隆技术”、“全球变暖”、“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等主题,过于宏观,文章缺乏如何保护环境具体做法的学习。我们共处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只有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政治与历史

在政治与历史方面,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美国的民权运动;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故事;希特勒入侵前苏联的军事行动;诺曼底登陆时自然因素的影响;9•11事件等。该套教材中政治与历史内容是关于西方国家重大事件的描写,学生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历史文化。但此方面的内容,话题不够广泛,只涉及几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历史与政治没有介绍,而且仅仅是对几个国家的重大事件的描写,对于国家的历史发展状况没有应有的概述,更没有我国当今的政治形势和国内重大事件的相关叙述。整体而言,教材在政治与历史方面,涵盖的知识有些单一,需要增加更多的相关内容。

(四)家庭、婚姻与友情

在家庭、婚姻与友情方面,教材主要涉及:朋友之间要互帮互助;拥有正确的爱情观;美国家庭生活的变化:工作方式、就餐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变化;父子两代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小冲突等。这些话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友谊与爱情,对于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来讲,是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对于此内容的学习,将会投入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总体来讲,教材中家庭婚姻与友情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等优良品质,同时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其以后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综上所述,教材中家庭、婚姻与友情方面的内容编写特点,是该套教材的优点之一。

(五)文学与艺术

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教材主要涉及:对短篇文学名作的欣赏;讲述感人故事;优美散文和旅行日志,以抒发对大自然美的赞赏之情等。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其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感悟人间的真善美。在第4册的相关文章中,编者将主题上升到对大自然的热爱。至此,英语学科的通识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的展现。在1-4册教材的课文阅读材料中,文学与艺术内容所占比例为6.25%,共有4篇文章。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该套教材每单元的课后练习和阅读练习中,都包含有相当量的文学与艺术内容,以“歌曲欣赏、幽默小故事、名言警句”等形式出现。所以整体来讲,教材的文学与艺术方面比重并不轻,但在内容上缺乏对世界经典名著的欣赏,这是教材有待完善之处。

(六)教育与心理

在教育与心理方面,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做人要诚实正直;实现梦想,要靠自己的努力与勤奋;遇到困难要奋发向上,积极乐观;要重视教育;学习中,不能过分依赖现代技术手段,学会勤于动脑,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中、美各国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学会如何理财;“富有”的定义;要勤俭节约;学会接受自己的缺陷;只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护世界和平。教材中教育与心理方面的内容,话题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因此,有关教育与心理方面内容的编写,是该套教材的突出优点。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的分析与评估,从通识教育内容的六个方面,总结出该套教材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以期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性建议。

作者:于然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3]柴改英.以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10(9):14-19.

[4]陈雪芬.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摸式分析[J].教育评论,2010(1):143-145.

[5]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胡壮麟.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性[J].外语界,1995(1):11-16.

[7]华维芬.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任务研究[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柯彦玢.大学英语(全新版)阅读教程的教学理念[J].外语界,2002(2):2-4.

[9]李慧琴.强调语篇训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谈大学英语(全新版)听说教程编写构思[J].外语界,2002(1):7-10.

[10]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1]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3-8.

第二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状思考

本文以通识教育的内涵作为切入点,围绕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对延边大学目前设立的通识教育课程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对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定位和设置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GeneralEducation”一词的中国式解译,也称“一般教育”、“普通教育”。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内教育界同仁为了能够完全理解“GeneralEducation”的内涵、目的和意义从美国相关著作和教学实践角度分别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通识教育被引入我国,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上一直未得到统一,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在实践的演化历程中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政治学背景。在此以往,我国的高等教育被赋予较多的政治、经济功能,过分重视专业教育,普遍缺乏主体性以及对大学精神的追求,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逐渐大众化,以往的专业化教育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愈发突显,而通识教育的贯彻实施则可以弥补现今教育的这一不足,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完全的”学生。目前国内高校在各个专业均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从通识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还远没有达到“用通识教育来阐明学习共同科目的必要性”所要求的目的。我国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之路还很长,国家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反复提到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这已充分突显出当前我们在教育环节上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步调一致,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视野开阔、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通识教育更侧重于育人,这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对教育本身的回归。

一、高校设立通识教育课的目的和意义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一直受到国内外的教育学者的重视和讨论的话题。李曼丽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后,给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从概念中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成果——人所应满足这个社会之需要的条件是先做人,然后才是做事。做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的教育来培养来塑造。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外面的了解具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交往也更加频繁,人们在比较中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当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自身充分获得自尊心和自豪感时,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由此可见,教育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在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各个环节只注重应试或专业教育而无视通识教育,教育出了问题,影响的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这么简单。

二、通识教育课学生选课心理

通过调查得知,学生选课的心理有如下几种:以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为主进行选课(约30~40%);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看课程介绍,他们更关注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以选择易过的课程优先选报(约20~30%);集中选课,由班级几个人确定后,其他人集中跟随选报(约20%);部分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在选课的最后阶段选课,就没有主观上的选择权了,只能从还未选满的课程中选课,也有少部分同学因自己喜欢的课已满额,而最终没有选上的现象时有发生(约3%);有的同学根据学长们的建议来选课,如有些同学考虑哪门课老师讲的好,哪门课程学分易得,哪门课程老师经常不来上课,哪门课程老师上课不经常点名等(约10%);随机选课,能选上的就上,而不把获取相应的知识作为最终目的(约7%)。可见,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选课心理我们一般是不易掌握的,具有不确定性。通识教育课设置及开课现状目前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在册的共有511门,其中多元文化特色类46门,人文科学类192门,社会科学类113门,自然科学类130门,教师教育类30门。每学期根据任课教师主观意愿自愿申请(通识教育必修课除外),再由学生在线选课。一般每学期申请通识教育课程的门数在70门左右,最后开课的课程为40~50门,从学生选课及开课实际情况来看,通识教育课程含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目前学校不对课程的数量及学科门类做出相关规定,只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应修的学分做了规定。学生可根据本人情况在不同的学期进行选修。当前每门通识教育课程的选课容量为140人,一般多数情况超过100人,有些课程是满额的,学生选课人数达不到30人的则本学期此门课程不能开课。通识教育课程每学期开两次(前八周和后八周)集中上课。

三、目前通识教育课程上课形式及课堂现状

目前,通识教育课的上课形式基本上按传统上课模式来进行,即老师讲授为主,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会串插一些相关视频。通识教育课程均被安排在晚间(17:30~21:00)上课。从调查结果来看,上课学生以听课为主的人约1/5,在课堂上做其他课程作业或看专业书籍的人约为1/2,看手机的人约为2/5~3/5。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出勤情况不易如实掌握,学生找人带课时有发生,很难控制。

1.存在问题及思考

教师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明确。施教者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清,必然导致对所授课程的大纲内容(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及形式把握不到位,至使授课过程中讲授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和专业化,不利于学生理解,进而影响了课堂氛围,这必然致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授课专业化,形式单一。经常听到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授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感到无耐,虽然对每一个讲授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但听者甚少,貌似对牛弹琴,久而久知,老师上课也没有了激情,效果不言而喻。大班授课,不利于教学形式改革的实施和管理。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下,一些有意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教师,面对如此庞大的课堂容量也感到无力面对。教育教学主管者对通识教育相关课程的讲授者缺少引导和监管。首先,在教学的主管者应对学校的定位有明确的把握,并将这种思想纳入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培养体系中,然后对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或开展集中式的研讨,来强调和普及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的把握;其次,对任课教师提交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没有进行把关和认证;再次,在教学环节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检察等必要环节。

2.解决思路的探讨

强化教育行政管理意识,充分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从目前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能够看出学校教育主管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又花大力气建设了几门网络在线开放课程,而且类似的课程门数还在增加中,这为我校通识教育课程走向成熟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但从运行现状来看,还有很多需要逐渐完善和改进的地方。目前的课程设置门数和学科类别是十分充裕,当前需要提升的是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和教学效果。对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内容有必要进行适度的调整,以使其能够符合通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内容讲授上适当增加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在实践上也会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做人,这就达到了通识教育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了。但大多数课程在讲授内容和授课形式上与传统授课没有多少变化,这不能满足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在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上领悟的同步性,所以这是急需改变和调整的。可以通过加强任课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基础上先去调整讲授内容,并逐步完善授课形式,以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通识教育课与专业课相比,由于听课对象的巨大差异,对授课者在讲授形式上的要求明显要更具灵活性,对讲授内容要形象化、生动化和科普化。用通识教育的观念来组织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识教育”的观念是什么?这是所有施教者应最先思考的,只有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有效地去组织相关的教学过程,回到具体的问题上来,也就是要先回答“通识教育”是培养“全人”还是“人才”的问题?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社会需要通才,而目前我国高校把培养专业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或是理论上要培养通才,但结果却未能如愿,很多在校学习成绩的佼佼者参加工作后被单位的认可度(社会需要的能力)却远不如那些在校时专业成绩平平而业务较强的学生。这些问题足以说明我们的培养方案在定位上或是在教学环节上出了问题,问题就出在我们过分地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亦或是在专业教育中缺少或淡化了通识教育的元素,没有让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让“教”与“育”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呈现出来。在学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较为容易地重新获得,但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领悟却不见得那么轻易的就能获取到,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或感悟会让学生记住很久,有些甚至会影响他(她)日后的行为,这就是“教”与“育”的不同之处吧。

3.教学形式的革新

随着“e”时代和“划”时代的到来,普通高校的课堂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的宁静和单调了,学生的闲暇时间再也不那么无聊而无趣了,“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扩大了我们获得知识的容量。学生对知识的索取形式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必将会促进对传统教学形式的改革。文字式、灌输式的说教效果满足不了学生和学校的要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等碎片化的小微内容片段授课形式应运而生,已经让所有教学单位的教学环节不再寂静,虽然这种形式还不被众多的一线教师所认可,但它所带来的冲击已是不可避免,网络在线课程的实现对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无疑创造了最佳的平台,它需要更多的相关教学形式的变革来适应这种与时俱进之产物的即定需求。目前这种教学形式上的改革已经从我国的各个层次的办学单位蔚然成风,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尽快适应它并利用好这个工具,因势利导,改善目前在教学上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当前我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考核方法上与专业课有了较大的改进,即不以试卷的形式来进行最终的考核,目前,以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较为普遍,偶有以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线提交的。笔者认为,重视平时考核,淡化期末考核对通识教育类的课程更加合理而有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平时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缩小”现有课容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全校学生完成并达到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从教学管理者和学生角度讲都是一件困难的事,目前学校已是黔驴技穷,笔者认为,加快和督促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所有通识教育课程的校内网络在线课堂(当然我校的该平台还有部分功能没有升级,但这已不是技术问题了)讲授,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我们完全不用考虑人数问题。否则,教学主管部门应认真考虑目前课容量过大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应试教育对通识教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虽然在教育上投入了巨资,但收获的却不令社会满意,通识教育只从大学入手,不再是亡羊补牢这么简单而有效了,教育是长期和持续的事情,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来讲,要做的事情也远不止当前所做的形式多于内容这么浅偿则止,而是须要高度重视,切实谋划,注重实效地进行设置和建设,把通识教育真正纳入到高等教育教学中来,让教育得到真正的回归,大学输出的人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这才是未来教育的目的所在。

作者:宗云 梁成云 金大勇 王娟 朴春香 黄世臣 单位:龙井市第四中学 延边大学农学院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延边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资助

第三篇:通识教育经验借鉴与启示

摘要:

通识教育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有明确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管理制度。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广博的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是美国通识教育的典型代表。本文从探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特点出发,总结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进而指出对我国开展通识教育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借鉴

1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

1.1哈佛早期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时值美国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阶段,哈佛大学在全美首先推出了自由选修制度,从而形成了通识教育的雏形。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推行的主修与分类选修制度,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主修学科和各专业领域内必须完成的通识课程体系。由此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雏形被基本建立起来,一直没用至今天。

1.2通识教育理论的确定

1943年由哈佛大学校长Conant抽调12名专家对通识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并于1945年出版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一书,标志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论的确立。书中明确了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自由传统和促进人文素质的传递的基本观点。并且着重阐述了通识教育要培养人的4种能力,主要指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分辨价值能力。书中还系统的表述了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框架和课程教学方案。指出了6门通识课程,规定了学生要在6门课程中至少选修自然、社会和人文中的一门课程。该方案从问世后被自用了25年。这本书也标志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走向了成熟,是美国通识教育的里程碑。

1.3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为解决哈佛通识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功利化和专门化等问题,在经过充分的研究后,哈佛大学通过使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来代替上文提到的分类选修课程。核心课程体系是对以往通识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虽然此后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各模块之间缺乏必要联系的问题,但仍然对全世界的通识教育产生广泛影响。直到2005年哈佛大学重新修订了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形成了《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最终明确了四种能力:让学生有处理作公民应当为的公共事务的能力,有理解自身文化价值信念的能力,有评估不同文化差异的能力和如何随着时代做出改变的能力。

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带来的经验

2.1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体系

哈佛大学生通识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历次修正都体现出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更关注和关心学生可能在生活和实践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从而助于学生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而且,哈佛的通识教育还划分出不同的层次,使学生能从生理层次、精神层面、自然层面、社会层面、审美层面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使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和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从而使学生成为更完善的人。

2.2通识教育课程更灵活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学生的限制,不强调全体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统一性,而是在课程的设置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以自由选择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首先,在课程方案的设置中,每个领域里都有众多的科目可以满足该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取消了课程的单独分类,使学生更多情况下只要选择一门课程就可达到培养两种能力的要求,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其次,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课程学分计算方式,学生虽然不再有专业免修的课程的权力,但是可以自主双向计算学分,每修一门课程都可以自主选择计算为专业课学分或通识课程学分。这样可以使学生主修感兴趣的课程,又可以满足通识教育要求。

2.3通识课程与专业课融合度更高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逐渐打破了专业课与通识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各学科与专业的教师可以在通识课程中合作,从而使大量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满足非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哈佛学生2014年的选课手册中就开设可替代通识教育的课程213门。新通识课程体系对各专业课程和知识进行了整合,这样既突出了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实践性,又避免了按学科分类对学生的忽视,使跨学科学习知识的趋势得到极大的弘扬,建立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带来的启示

3.1指导我国通识教育目标的制定

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应当围绕合理的教育目标进行,从哈佛的经验来看,我国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明确,还不具备哈佛通识教育中如此明确的基础性、渐进式、综合性的通识教育目标。因此,我国通识教育应当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完善人格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确定,使通识教育在培养合格公民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识教育的目标还要追求大学教育的价值,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思维,使学生在经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后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3.2改进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国家、学校和学院通识课程三个不同的类别,分别对应着美国哈佛大学的分类必修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三个类别。但是,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还没发展出哈佛大学如此科学和人性化的通识课程内容。首先,人文素质课程在我国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内容较为单一,孔孟之道,古典哲学等传统内容较多,现代科学为基础的宇宙与生命进化,现代历史的思考等学科课程较少。其次,通识教育课程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开设开放式和创新性的通识教育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第三,设置培养学生判断力和思维力的课程,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

3.3完善通识教育管理体制

哈佛大学有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评估,培训通识课程教师,协调不同专业设置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等工作。通识教育的管理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使通识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节约和优化了通识教育资源,从而有效提高通识教育质量。我国高校也可借鉴哈佛通识教育的管理办法,成立必要的通识教育管理中心,使通识教育从一般的教务管理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高校教师、学生、校内外专家有效的参与通识教育活动,切实提高通识教育效率。

4结语

我国的通识教育还处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在通识教育领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借鉴美国哈佛大学成熟的通识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刻把握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灵魂,对兼容多元的通识教育文化理论,促进我国通识教育蓬勃开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小莹 单位: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哈佛大学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40.

[2]…张会杰,张树永.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其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03).

第四篇: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经典影片赏析

【摘要】

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关键词】

英美经典影片赏析;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学术界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英语课程中电影赏析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口语教学、任务和输出型驱动教学、纯语言知识、情感体验等几个方面体现功用;翻译学视阈中研究英美经典电影的片名、字幕和文本解读;跨文化视野下英美经典电影的个案分析;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关系研究。上述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如:康燕彬《英语电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表于2010年9月《读与写杂志》;林黉《英文原版电影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表于2011年5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胡贞《鉴赏原版英文电影提升跨文化语用能力》发表于2011年第2期《电影文学》;吴赟《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发表于2011年1月《外语电化教学》;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等。本文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一、学科特点

1.语言水平与教语言水平。除了研究语言专业知识外,教师应该注重教语言水平的提高,通过广泛涉猎各学科书籍提升人文素养,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路径。

2.道与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通识教育的功用,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道术并重,将人文素养和英语语言技能培养深度融合。

3.工具性与通识性。大学英语教学赢得学生,靠的是鲜活的语言材料和充沛的情感,既要让学生学习使用语言,也令其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4.语和文。重“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近年来强调“语”的教学逐渐成为发展方向。在慕课平台等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翻转课程日益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重点训练“语”的听说课程及其教学改革必须跟上。

5.英语和母语。英语和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题

1.技术限制。语音室教学环境难以实现全覆盖,普通教室操作听说课受限制影响效果。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语教学受限于语言室资源的问题。非商业目的使用欧美经典影片资源以构建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反复利用资源提高语言水平,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建构。

2.听说课程。外教人手不足,外教教学难以实现全覆盖。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汁原味的英美经典影片作为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可以反复使用,操作便利,学生在课后自学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成为情感沟通和语言交流的平台。将“语言输入”为主的课程扭转为“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

三、英美经典影片赏析实现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结合视觉文化风靡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在论证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以跨文化思维方式赏析英美经典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蕴涵的人文价值和思想突破,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提供实施路径。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的主题和案例系列及人文价值,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提供内容。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蕴涵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系列和主题加以总结,思考其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意义,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内容。美国经典科幻电影,指向未来和人类终极命运如《12猴子》、《地球停转日》;对文明冲突和人类作茧自缚自我毁灭的隐忧如《终结者》、《黑客帝国》、《银翼杀手》等;探索物种进化过程中的此消彼长如《人猿星球》、《X战警》;表达对神经、精神世界未知和混沌的恐惧如《盗梦空间》、《少数派报告》;对宇宙奥义的追问如《2001漫游天空》、与外星生命的合作和对抗如《星际迷航》、《星球大战》。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时间、生死等终极问题。又如思考人工智能与智人命运的纠缠,近几年诞生出《机械姬》、《机器纪元》等影片,对智人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反思。《超体》和《星际穿越》等影片,勾勒出科学和思想的边界。代表美国魂和精神内核的电影,谈殉道者的孤独和伟大: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如《七宗罪》、《沉默的羔羊》、《肖申克的救赎》;孤胆英雄的非凡勇气如超人系列《超人》、《蝙蝠侠》等,西部牛仔的浩然正气如《正午》,警匪片对舍生取义的讴歌如《变脸》,政要和名流的底线和良知如《杀死一只知更鸟》、《洛城机密》等。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人性的弱点并思考宗教和文学对现世的超越。另外还可以探讨如英美名著及电影,闪耀着人类普世价值的永恒之光,英美女性文学及电影涉及的爱情和独立问题,英美史诗电影的崇高和美,黑帮片看社会的显规则和潜规则等。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收集包括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的跨文化研究类书籍和相关论文、英美经典电影DVD、经典电影鉴赏中英读本、大学通识教育(ELE)英语读本、西方正典中英读本、英文经典名著详注等,从教学实践和理论素养两方面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课程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为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功用提供可能性。目前学术界在跨文化视野下,对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而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来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旨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史哲修养、审美品位和思辨能力,这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作者:许妍 霍畅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15-2016年度科研项目“以大学英语教学为实践基础探索独立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号:SCWYGJ15_15

第五篇:大学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

大学精神、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创新是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大学精神及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又依靠创新获得丰富及完善。通识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发扬大学精神,依靠好课程、好老师、好学生和好环境来共同构建。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

一、创新———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

大学,是塑造人类灵魂的精神高地。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风骨与气质,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高级形式。然而,对于大学精神的构成要素,学者见仁见智,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总结大学精神有三个重要方面: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其中批判与理性关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大学天然具有创新精神,当今之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充满变化的世界,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之巅,依靠的是充满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以及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世界公民”。创新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精神与国家发展对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也天然地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创新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大学作为这一体系中的核心,也自然对引领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

中国的通识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通识教育在中国以政府推动的方式予以展开。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端,也正是人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理性反思的结果及回应。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已经结束了美苏两级体制,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发展的全球化格局,但其本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占据世界话语权的过程。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从学苏联转到了学美国,具体到教育上便是学习与苏联教育提倡的专业教育完全不同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不强调聚焦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冲破学科的藩篱,研究并思考人文、科学、社会领域一切人类感兴趣的、共同的知识、文化、逻辑及历史,通过研究本民族及全人类的文化、历史、基础科学,建立学生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奠定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思想底蕴,这种教育,摒弃了专业教育的狭隘,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对世界。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强调工匠技能,而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重在人的自我完善。通识教育通过开设人文、社会、基础科学的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在探索与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评价和价值观,这样的学生才能视野宽广、兼容并蓄,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秉持良好的判断力,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决策。通识教育注重培养思辨理性和创造精神。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即为研读经典,通过研读历史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更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代社会现象;通过研读社会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现象,更要学会系统思考社会问题并提出基于自身思考的解决方案;通过研读自然科学经典,学生应当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上述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无一不需要思辨性思维,需要理性思考,需要创造性地习得知识。也正是通过思辨理性及创造思维的训练,使得学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上已论及,通识教育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均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为目标,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是批判性的大学精神对传统教育思辨的结果。通识教育从大学精神中产生,大学精神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深化。

三、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

1.大学精神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性精神,决定了大学在面临自身的教学问题时也必然带有创新性,大学的创新精神催生了通识教育的产生,也成为通识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

2.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实现途径之一。大学精神的创造性体现在大学的各个方面,其中落实到教学方面,便体现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全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便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大学创新精神在教学上的实现路径。

3.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大学精神的发端有赖于对新知的传授,新知即为创新,大学精神天然具有创新性。通识教育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传统专业教育的深刻思考及理性批判,理性及批判亦为创新。

4.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的继续发展仍然离不开创新。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都是创新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产生之后便可以停滞不前,大学精神、通识教育,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需要对旧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精神以及通识教育理念予以批判、抛弃,取而代之以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理念和内容,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理性思考与批判思维,也就是离不开创新。

四、通识教育对创新培养的路径探索

好课程———坚守学术标准、学术理性的课程。通识教育,教育界对其的共识为“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不局限于知识,还包括品格的塑造。个人将“全人教育”解读为灵魂教育,灵魂教育似乎更易于国人理解和接受,通识教育注重精神层面,强调读书和思考,精神涵养的熏陶和养成。通识课不是知识拼盘,不是知识概论,而是通过该课程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领会人类世界的精髓,或者是历史的,或者是文化的,或者是科学的,这样的课程必须有学术深度,充满理性与思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探讨,并在探讨的过程中思考、评论、批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好老师———具备创新素养的好老师。一名好的老师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真正的好老师教授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把知识本身交给学生。好的老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在学问上精进钻研,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研究学术,与研究教育,都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本分。创新素养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首先,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精神;其次,教师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三,教师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教育一方面在于实践,另一方面在于总结,总结创新教学的经验与教学,寻找创新教学的规律,需要授课教师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探索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些都依赖于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创新教学科研可以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创新教学,促进创新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好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的好学生。通识课的授课目标是学生,要培养的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配备,都是外在的东西,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创新的动机和欲望,创新能力无法将上述外化的条件内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最近的一档青年励志类节目《开讲了》的一期节目中,一位量子物理学的演讲嘉宾就曾讲过,他现在招收博士生,最愁的不是他不知如何去教他们,而是他们在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进入到博士阶段后,已经丧失了对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兴趣。这里所说的最基本的兴趣,实际就是人本能的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发现新知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式微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需要再培养起来,需要授课教师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引导力。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通识课目标的达成,需要好老师和好学生的良性互动,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好学生在创新欲望的激励下作出创新成果,激励好老师进一步进行创新教育探索,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好环境———良好的创新校园文化,通识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非通识课程所能单独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形成整个校园崇尚读书、乐于思考的校园文化。现在的校园受社会影响,过于功利化,对找工作有利的社团,大家愿意参加,纯精神领域的读书会之类的组织,很少有人问津。作为学校,不崇尚读书、不崇尚思考,是很可怕的,理性与批判的大学精神也很难养成。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文化赏析等社团活动,丰富校园创新文化生活,让学生处处学创新,处处可创新。

作者:洪东冬 陈凤贵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描写教育论文范文8

【摘要】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教育的需求,教学改革必须进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单位开始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小学生由于受到的教育有限,思维能力也较弱,所以在开展小学教学时更应该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是小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讨论了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创设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兴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何意义

1.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人为地创设出和真实环境相似的虚拟环境。例如,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加入音乐,这不仅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加真实,还可以打动学生的心,从而让学生更愿意主动了解学习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比创设的虚拟情境和真实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模拟体验,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课堂氛围中逐渐提高想象力的创新力。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学科。3.促进学生间的友好交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入很多有意思的小游戏,学生在参与这些游戏的时候会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语文相关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小游戏中学会合作交流。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是印象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这些小游戏可以让班上的学生都爱上语文课,而且相互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助关系,相互之间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1.做好情境导入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先要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多样的教学设备和方式来创设最好的情境。另外,教师还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然后可以适当加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有适当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耐心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重难点知识。2.做好情境分析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使用有关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直观感受,从而促进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并能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然后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还应该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简化并串联在一起,让学生在融入教学情境后能够更系统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分析好情境,然后适当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情境。小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很多时候难以理解遇到的新知识,若是继续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语文很难,然后心中对语文产生不良情绪。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尽可能多地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将生活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更好的体验。此外,这样还可以避免小学生对陌生知识产生不良情绪,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指出这是生活中极易被大家忽略的场景,然后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真实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再带领学生感受、模仿这一场景,老师从旁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课堂内容有更加真实的感受,从而更加深刻地学习课堂重难点知识。

三、结语

小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受教育人群,他们的思维能力较弱,而且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顺利掌握所需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积极改变已有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学习语文知识。并且还可以通过这种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感受,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科,为以后的相关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群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222.

[2]刘秀媛,刘秀珍.试论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19):128-129.

[3]刘春梅.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6,(24):265.

[4]张秀丽.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作者:王斌 单位:吉林省磐石市黑石镇中心小学校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学习语文提升个人修养,对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依旧运用单一沉闷讲授式教学,不仅不利于教学效果提升,长期以往还会消磨学生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即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创设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高效掌握知识。对此本文则从问题情境、故事情境以及信息技术情境等分析其具体应用,望给予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效课堂是各个学科教师不懈的追求,很多教师都选择在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这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借助情境教学法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创设缜密问题情境,活跃学生语文思维

问题情境是很多语文教师普通应用的教学方法,并非简单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即可,而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多种因素进行因材施教,由此达到提高教学目的效果。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前应全面了解学生知识体系,使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认知,如果问题超过学生理解范围则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以《司马光》一课为例,教师先提出问题:“司马光如何从水缸中救出自己的小伙伴?”,学生翻阅课文后会得出:“捡起旁边的石头砸水缸”结论,虽然这种问题可以完成教学,但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对此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石头过大,砸到水缸里就会伤及小伙伴该怎么办?”,学生之间就会针对此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想出各种营救小伙伴方法,这种问题情境就可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创设生动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故事情境即通过为学生讲解具有启发意义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出教学内容,因为小学阶段年龄和心理特征特征决定其喜爱听故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较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可以借助故事引入新课,即教师改编故事后使其适应所学教学内容。以《长城》一课为例,教师先在教学前说道:“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为大家讲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秦始皇征召大量劳力修建长城,其中孟姜女和范喜良刚结婚不足三日就被征发前往修建长城,不久之后孟姜女接到自己丈夫劳累致死的噩耗,她前往长城痛哭不止,最后将这段长城哭到崩塌,露出已事先埋葬在长城脚下范喜良的尸骸。”学生都被教师讲解的故事感到流泪,此时教师引入新课:“大家可以打开课本,和老师一起学习《长城》这篇课文”,通过故事展现万里长城是无数劳动人民运用辛勤的汗水堆砌出来的,帮助学生加深所学知识印象。其次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都具有一定深度,但小学生浅显的阅历根本无法准确理解,此时就可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经验的故事情境。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物质条件普遍较好,无法准确理解文中母亲给主人公的一元五角价值,此时教师就将作者生活背景作为故事引入,即作者梁晓声在写这篇文章处于60年代,更是自然灾害时期,百姓生活十分困难,工人工资也不过20多元,可以说文中1.5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近半个月的生活费。当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就理解1.5元含义,更深刻理解文中母子之情。

三、创设信息技术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高速发展的经济无疑带动信息技术发展,多媒体不但在现实生活得到广泛应用,也逐渐进入校园成为教师最便利的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则充分利用计算机操作便利、直观形象以及交互科学等特点开展教学,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化知识实物化和具体化,并搭配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从多方面刺激学生触觉、听觉和视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偏小,好奇心较易被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因而语文教师就可紧抓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开展教学,通过多媒体情境全方位激发学生求知欲。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教师将迷人的桂林山水融入到多媒体课件当中,先为学生出示中国地图,运用高科技动画技术凸显广西桂林在地图上具体位置,之后再出示一张写着“桂林山水甲天下”文字图片,详细讲解“甲”字,目的在于点名广西桂林优美风景的独特之处,正是因为其独特才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再为学生播放一段配有舒缓音乐的视频,以深处桂林的假想式旅行引导学生感悟山清水秀的美景,这种教学方式瞬间渲染课堂气氛,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最重要能为后续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四、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延伸出的产物,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单一沉闷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最重要能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龙启.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84-85.

[2]郭力敏.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100-100.

[3]代敏.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2).

作者:陈小宁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固厚中心小学

第三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适当引入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实施积极引导。从情境教学角度入手,对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措施进行了适当分析,以便能够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参照。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用研究

小学是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阶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古诗教学比重不断提升。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是现代古诗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古诗教学总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破解教学困局,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古诗词在教学创新与改革上,并没有太大的空间,很多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推进,缺乏进行教学改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学有效性普遍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总体提升。开展古诗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下,很多学生重视自身答题能力的提升,对于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也就制约了古诗教学效率的提升[1]。对于学生参与古诗教学主动性不足的问题,既要从学生本身入手,也要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二者的共同努力,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实现高效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当代教学的总体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举例来说,在曹植的《七步诗》当中,诗人写下了千古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课堂话剧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当中。

二、让学生主导课堂,推动传统课堂升级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必须让学生融入课堂讨论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管是学习计划还是内容,都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实际情况,整个教学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2]。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生本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成为指导现代古诗教学开展的重要思想。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退居一旁,更多发挥引领者与帮助者的作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升教学的总体质量。在开展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例如,在大家探讨对古诗理解的时候,要不断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你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注重实践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性教学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忽视了古诗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中来,也不爱表达自己对于古诗知识的理解与看法,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中,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提升教学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古诗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情境教学目标,才能发挥古诗知识的基础性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3]。因此,要营造有实践性、真实感的教学情境,探寻有效的古诗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看法与理解,在讨论中提升能力,这是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创新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要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弱化分数在学习评价中的比重。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评价体系中,分数是评价学生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4]。在讨论教学中,这样的评价方式明显是不合理的,对于教学总体走向容易产生误导。基于此,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还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将多元化能力纳入古诗评价指标中,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不断提高古诗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满足学生需求,提升古诗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推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深入开展。总体来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不管在模式与方法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现代教育改革需求与社会人才需要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创新课堂讨论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与方法,构建现代化教育格局,提升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99.

[2]顾文海.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Z1):78.

[3]冯淑连.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8):68-69.

[4]刘宾.对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相关探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9):264.

作者:崔剑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郊区王庄第二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教育改革事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理念等都日新月异,取得了显著进步。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引入情境教学法,对提升学生兴趣,促进教学效率整体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对情境教学法概念以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然后具体提出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的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古诗文,且大多数为景物描写、描物抒情、情景交融的诗文。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单靠死记硬背,往往无法让学生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影响整体古诗教学。情境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帮助小学生抓住古诗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与古代诗人的共鸣,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及作用

1.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指的是通过游戏、实物、语言等创设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到该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效果,实现学生提升自我能力、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情境教学法可谓是现代化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互动互助的教学理念,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做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向其他领域进行延伸。

2.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真实的学习氛围。情境教学模式,能够通过真实的生活方式表达古诗所表达的内容,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启发,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自我的情感需求;同时,学生可以在古诗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1.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意境美是古诗基本的特征之一,是古代诗人根据外界景物与自己内心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其往往具有较鲜明的画面感以及生动的人物感。通过一些特定的词句表现诗文意境,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探究诗文深处的含义,对诗文中心思想进行思考。教师必须善于抓住情境创设的切入点,以那些描绘性的诗句为例,通过有效的语言描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引入到诗文意境当中,逐渐揭露出古诗的主体,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

2.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为了发挥小学古诗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势,还必须依靠教师的引领。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文化性特点,只有教师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才能给学生无限的熏陶。古诗建立在汉语之上,意境幽远、语言简练,如何通过古诗教学解放学生的心灵,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是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学习,提升自己对古诗中美的意境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向学生传达诗句的内涵,满足学生情感审美之需求。

3.从多个角度出发,发挥情境教学优势

在小学古诗课堂中,应该采用更加多层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诗文涵义,挖掘诗句中的美感。一方面,根据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诵与吟唱,在反复阅读中体会诗句语言的精准性,获得相关感悟;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图画、视频等展示诗文蕴含的意境,为学生创造更加直观的场景,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直接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应该从细节入手,挖掘学生想象力,通过诗文中的某个关键字、词等,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结合古诗特征,丰富情境教学内容

景语是古诗描写中的主要手法,在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抓住古诗音乐美、形象美以及意境美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最佳的真实情境,借景抒情,将古诗中的景语进行转化,让诗文中的中心思想情感更加表象化,引导学生以景入情,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味,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同时紧扣心扉,实现提升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情境创设还应该包括游戏情境,提升小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根据古诗设置游戏,包括诗句拼接、接龙等,兴趣使然更加能够让学生投入,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古诗文的信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一部分,故事教学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对情境教学法的引入,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古诗内容,巧妙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促进其思维能力提升。情境展示给了学生美的意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加深,教学目的更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7(8):32-33.

[2]王永新.小学语文故事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21(9):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