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节的优美段落范例6篇

描写中秋节的优美段落

描写中秋节的优美段落范文1

唐代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局混乱。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谋杀,京师震动。这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向太子讽过失、赞礼仪。正五品上),对这事非常愤慨,就上书奏论,主张缉拿惩办凶手。这本是正义的行为。不料他的政敌却加以“越职”的罪名,并节外生枝,对他造谣诬陷。因此,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一次的贬官,他在精神上是非常苦闷的。这种苦闷的情怀在许多诗中都表现了出来,《琵琶行》就是其一。

这首诗前面有一个小序,记录了写这首诗的经过,可以作为这首诗的说明和注解。诗中突出塑造了琵琶女的艺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叙述了她的不幸身世,联系诗人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抒发了自己的悲愤感情。全诗分三段。

第一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况,主要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上句说明送客的时间和地点。下旬描写送客时的自然环境,不仅点明季节,而且寓情于景,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秋风吹动江边的枫叶荻花瑟瑟作响,一片寂寞荒凉,给人以冷清悲伤的感觉。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上句是互文见义,是“主人客人下马,客人主人在船”的省略,而不是说主人下马站在河岸上,只有客人在船上,否则和下句描写的情景就不符合了。下句是说端起酒杯劝酒,可是没有音乐伴奏。如果主人没有上船,如何举杯劝酒?“无管弦”三字,暗示出处地的荒僻。

以上描写送客时的情景,用的是直叙法,从江头送客说到闻琵琶,有故事,有人物,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生动凝练,引人人胜。

“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见江心秋月白”16句,集中描写了琵琶的声音,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丰富多彩的演奏技艺。在各类事物中,声音是向称难写的,因为它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但在诗人的笔下,声音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一连串形象鲜明的比喻,绘声绘色,写出了琵琶声的抑扬起落、腾挪变化:用“急雨”和“私语”比喻四条弦上发出声音的高低宏细,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声音的清脆圆润,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比喻乐音的宛转流利,用“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声音的又滞又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的激越、高亢,雄壮铿锵,最后用“裂帛”比喻乐声的戛然而止。这一系列连珠缀玉般的比喻,具体优美,情趣横生,把无形的乐声转化为有形的物象,把诉诸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成为描写音乐的名篇。

段末“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形象如画,耐人寻味。由于琵琶的声音优美,听的人如醉如痴,忘记了一切,仍然沉浸在不绝如缕的乐声之中,只见江心中浸泡着一轮洁白的秋月。照应了前边“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一段对琵琶乐声的精彩描绘,是为下面琵琶女自叙身世作铺垫。

第二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两句承上启下,写琵琶女弹完乐曲之后的表情和动作。

“自言本是京城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12句,是琵琶女自叙从前在京城时的欢乐生活。“自言”二句,说自己原来是住在繁华的京城。相比之下,现在流落荒凉江边是多么寂寞;“十三”二句,是说自己学琵琶,学得早,而且学得好,专门在国家设立的教练歌舞的机关中学习过,而且名字还排列在教坊的第一部中;“曲罢”二句,从侧面述说自己弹奏技艺的高超和容貌的出众;“五陵”二句,是说长安的富贵子弟争先恐后地给她送钱财,弹完一支曲子所得的绸缎就不知有多少,用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述说自己技艺和容貌的超群;“钿头”二句,写自己当年生活的豪华,不以财物为惜,也显示自己当年身份的高贵;“今年”二句,是说自己在欢乐中过了一年又一年,美好的青春在不知不觉中,竟然消磨过去了,对过去欢乐生活的消逝充满了无限惋惜和留恋之情。

这一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在人物的塑造和叙事的方式上浸透着诗的情绪。琵琶女技艺虽好,但到美人迟暮,也就生活无着,孤苦伶仃。诗人通过艺术形象的刻画,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艺人的悲惨生活,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第三段:由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个人的迁谪,抚今追昔,泪湿青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咱们同是受迫害、受委屈流落在江湖的人,现在相逢在一起,何必管他原来认识不认识。诗人从琵琶女的悲剧形象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形象。既同情歌女,又感伤自己,表露出他们之间共同的不幸遭遇和悲愤感情。这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感我自言良久立”以下6句,正面写听者又一次昕到琵琶声的直接反应。前面都是写琵琶女的弹奏和自叙身世引起诗人共鸣。这里写诗人的话引起琵琶女的共鸣。琵琶女也把诗人看作“同是天涯沦落人”,因此,感触更多,感情更深,弹起琵琶来音调更为凄切,满座的客人为之掩面哭泣,其中哭得最伤心的是诗人自己――“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感情是沉痛的、真实的。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容易触动感情。江州司马青衫上的斑斑泪痕,来自琵琶弦上的声声愁思,也是来自诗人心弦上的迁谪之恨。这青衫泪绝不单是为素不相识的琵琶女而洒的,更是为自己的天涯沦落之苦而流的。在当时宦官专权,互相排挤倾轧的政治环境里,诗人的形象也是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

描写中秋节的优美段落范文2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在叙事类文学作品里用形象化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做的具体生动、细致入微的描写。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事件、环境的最小构成单位,也是刻画人物性格、呈现生动环境、表现作品主题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散文中细节描写的显著特点是在作品整体营造的氛围内展开的,呈现出一种似有似无的状态。它侧重于片段性、跳跃性,或片言只语,尽现神采;或寥寥数语,境界全出。和小说相比,散文的细节描写更加简洁、凝练,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和意象性。因而,唤起读者的审美直觉和艺术想象,赋予读者愉悦的审美情趣,也就成为散文作品独具的艺术美感。散文的题材不同,其细节描写所表现的情致神韵自然也就各有千秋。

一、细节再现人物本性

写人叙事的散文,其特点为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受篇幅所限,要想在尺幅之间驰骋纵横,使形象生动鲜明,具体可感,“写人则如见其人”,采用传神的细节描写来突显人物的神采、透视人物的性情,就成为主要的描法。如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文就抓住了徐锦澄老师吸鼻涕的细节作了三次细致入微的描写。第一次:“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总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第二次:“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第三次:“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吸鼻涕的典型细节反复出现,一个率真朴实的老师形象也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正是因为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梁实秋才会铭记住这平凡的细节,才会写出这动人的篇章。

二、细节蕴涵人生情志

散文又被称作情文。作者在说情述志、描摹事态人情时,重在以情取胜。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写母亲深爱着身患残疾的儿子时,也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体现的。特别是在描写母亲“送行伫望”这一场景时,更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了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一直凝望我拐出小院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母亲由于关心而担心,由于担心而忧心,深挚的母爱就这样凝聚在雕塑式的伫望之中。其情其景,胜似万语千言,未尝不使每一个赤子的心扉为之触动。洗练传神的文字看似信手拈来,却让深沉的情思给读者留下了隽永的审美空间。

三、细节传达生命神韵

所谓“神韵”,原本是指诗歌创造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而优美的散文作品,经常也是借助细节传达神韵,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传达出生命的神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神韵。如“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清扫后,灰土上留下来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还觉得有点落寂。”清晨扫街,缕缕划痕,随处可见,再平常不过,作者却把它和心境的落寞融会互映。简单的线条,常见的景物,被赋予了灵动的神韵,具有了“象”外之意,秋的意态尽在笔底,秋的气息也弥散开来。“清,静,悲凉”的“秋味”浑然不觉地流诸笔端,真切可感,余味无穷。

四、细节勾勒妙趣意境

简洁传神的细节描写,既可以融情,又可以绘景,不单使散文形象可感,还有助于散文拓展意境。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写“小屋”在破晓和入暮时的山中景致,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如诗如画,妙不可言。“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那就是夜晚来临了。”作者借用散文有的意象式细节,把光与影的明灭幻化为花蕊的收拢与绽放,时空融合,以动写静,境界在妙然天成中形神毕现,不失为妙趣横生。独特的意境美,真切细腻,令人遐思万千。

五、细节体悟人生哲理

哲理散文中的说理语言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表达,它侧重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诉诸语言,不重在逻辑的诠释,而在于感性的启悟,使读者于审美之中体悟生命的真谛、生活的哲理。因此,借助于形象化的细节,洞幽发微,缘情述理,就成了哲理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贾平凹的议论性小品文《好读书》就是这种方式的出色体现。“好读书就得受穷。心用在书上,便不投机将广东的服装贩到本市来赚个大价,也不取巧市东买下肉鸡针注了盐水卖到市西……钱就是那几张没奖金的工资,还得抠着买涨了价的新书,那就只好穿不悦人目的衣衫,吸让别人发呛的劣烟,吃路边菜,骑没铃的车。”由“好读书就得受穷”引领下文,接下来却没有就此进行抽象的推理论证,而是用细节进行铺排叠加,把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世相”作了定格式的勾画,避免了议论的空洞乏味,达到了一般议论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描写中秋节的优美段落范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素质

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对此,相信诸多同行也会感同身受。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体会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可加大课堂容量,强化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读《守财奴》一课时,我与同学们分析讨论有关葛朗台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时、把同学们所指出的印象较深的能鲜明表现葛朗台形象的描写句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葛朗台的形象就清晰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之后又设计了一个作业题用多媒体展示,抽出文章中的诱骗继承权一段中的语言描写,再找出文章中的有关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让同学们给葛朗台的语言配以合理的动作。

语言:A、好孩子,现在你承继了你母亲啦,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B、是呀是呀,小乖乖。我不能让事情搁在那儿牵肠挂肚。你总不至于让我受罪吧。C、要是对你可怜的母亲,你肯无条件抛弃承继权,把你的前途完全交托给我的话,我觉得更满意。D、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

动作:A、他到密室去拿了一把路易来摔在床上;B、他一边说一边把钱掂着玩;C、在女儿面前哆嗦;D、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E、葛朗台冷笑着,静静地说;F他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G、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的抹着。

讨论后明确:A-b;B-c;C-g;D-f.这样就省去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并且集中了文章中有关葛朗台的描写的句段,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也就更加清晰了.再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求能在你的描写中看出这个人的个性特点来。可以写商人、亲人、同学、也可以写站在这里正给你们讲课的老师。写完后指名学生读,另找学生评析他笔下人物的性格塑造得是否成功。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的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可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景,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的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在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景,可以用音乐渲染情景用图像显示情景,用文字诠释情景,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引发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审美愉悦,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读《故都的秋》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前导入:在讲课前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四幅风景图,并配以相关风景的描写性语段或诗词的朗读,让学生在声色形中感受不同季节的特点。然后展示不同的带字幕的秋景图:层林尽染,漫江碧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硕果累累挂枝头的秋。由此导入课文,王国维说:“以我观物,则外物皆着我之色彩。”自古以来,文人骚客笔下的秋有着不同的特色,只因他们心中的感情有所不同。这样美不胜收的佳境与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亲临其境中感受的自然之气象万千的景象,并了解作家心中的情决定了笔下的景物特点。

三、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化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失街亭》时,学生对双方的战局和街亭的重要性不很熟悉,我当时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该部分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诸葛亮的周密安排、料事如神。再如《林教头风雨山神庙》一课的结构图可用多媒体以图片形式就可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四、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象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到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地氛围中,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描写中秋节的优美段落范文4

关键词:新燕;新雁;诗歌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他们散发出来的芳香。”因此,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进入九年级复习阶段,大量的古诗词需要背诵默写,而在默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容易把“燕”和“雁”这两个字混淆,由于读音相同,书写时常常弄错。

比如,在默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默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看到这样的错误频频出现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对这两个字从出现的季节和内涵上做了如下区分。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经常出现,它轻柔、活泼,象征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出现。如,学生容易写错的句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到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作者借燕子、早莺抒发了心中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对春天万物更新的赞美。此外,还有杜甫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刘禹锡的“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等诗句表现了燕子轻柔、活泼,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在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也有例外,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则指的是“北归的大雁”意指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飞去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首诗写在早春时节但全篇借“大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成队出现,衬以秋天的萧瑟气氛,愈显一种苍凉的壮美。当我们吟咏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看到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从而感受到了边塞的悲凉、壮阔,同时也引发了将士们的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中描写的时令已经是深秋,大雁已经南渡,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表达的同样也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贬的惆怅?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又颇显秋天的苍凉。

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很普遍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萧疏秋意的时节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虽是在早春时节,但更是借归雁传递书信的典范。

描写中秋节的优美段落范文5

写景作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环境的描写。如江河湖海、山林原野、建筑物、名胜古迹、塔寺楼台、机关学校等等。另一类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如风、云、雨、雾、雷、雪、霜等等。那么,怎样进行写景作文的写作指导呢?

一、 用心观察,顺序清楚

景物描写一定要有顺序。因此,写前观察时也不能东看一眼,西瞧一下,而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观察。一般常用的观察法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先静后动或先动后静;也可以按景物呈现的时间顺序描写。同学们在写作中,经常把景写得很笼统、不具体,这是因为没有仔细观察。有时因为观察没有一定的顺序,所以写出的景物零零乱乱,条理不清。现在我们举两个例子。如《过街桥》中是这样描写景物的:我家门口有一座过街桥。这桥可宽了,能走好多人。桥下走自行车、汽车。站在桥上能看得很远,连胡同口的红绿灯都看得见。警察叔叔站在这里,经常逮住不走天桥横穿马路的人,这些人违反交通规则,就应该罚款。此文小作者观察就没有顺序。他先写桥宽,能走好多人,这是桥上的情况,然后又写桥下走自行车,接着又写桥上往远处看,最后又是桥下的警察叔叔。条理很乱,这是因为写前没有很好地想一想,写桥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要表达我的什么感情?如果写前都能考虑充分,写作中就不会跑题,不会写桥又跑到警察叔叔那里去了。再如《嫩江大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今天爸爸带我去嫩江大桥游玩。远远望去,大桥好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江面上。上到大桥,大桥路面很宽阔,能并排行驶四辆汽车。两旁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大桥两边的护栏是银白色的,上边还有一些美丽的图案,样子都很精致。桥下面还有高大的桥墩。它们就像力大无比的壮汉,高高托起一条巨龙。这段描写就很有条理。远看桥像巨龙,把桥的整体写出来了;上到大桥,从中间走汽车再写桥两边的“人行道”“护栏”,如果先写“护栏”后写“人行道”条理就混乱了。写完桥上再写桥下面的“桥墩”。我们可以把作者的观察顺序写成,由整体到部分。先写桥上:汽车道——人行道——护栏;然后再写桥下。作者除了描写有条理,还很具体。如桥宽阔用“并排四辆汽车”来形容,使用数字具体准确;高出路面的人行道,说明作者观察细致;银白色的护栏写出了颜色;用力大无比的壮汉形容桥墩,写出了桥墩的样子、作用,这种比喻、拟人的写作方法,使得“桥”有了生命力。

二、用心发现,特点分明

天下景物,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同一地点的景物,随着季节的变化,景色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在观察中,一定要对观察的景物进行分析、比较,抓住景物的特点,对独有的、突出的特征,进行具体的描写。例如小胡同、大马路;偏僻的村庄、繁华的城市;春天的桃花、秋天的落叶,这些都是它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同学在写景时,总是一个模子,写天就是“万里晴空”“烈日高照”,写路都是“宽阔平坦”,写树就是“绿树成荫”,这些公式般的描绘既不真实也没有写出特点,当然不会感人。我们在游玩中要抓住你最喜欢的景,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或有特色的景物重点写、详细地写,对其他没有特色的景干脆不写。不要百景一样,面面俱到。比如桂林的山与新疆的火焰山,虽然都是山,但它们的形、色截然不同。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它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写。如《香山公园的红叶》一文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香山的红叶的:走进香山公园的大门,首行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片像红云似的红叶林。走近一看,这些红叶的外形都不一样,有的长圆如卵,有的扁圆似心,有的状如掌,有的像五角星。微黄的,浅红的,深红的,绿中透红的,五光十色,在金色的阳光映照下,就像千万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再加上蓝天、白云的映衬,更加绚丽多姿了。这篇短文作者抓住香山公园的特点——红叶进行重点描写。观察由远及近,对红叶的形状、颜色进行了细致描写。

三、用心感悟,情景交融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没有感悟,既不会说话,也不会抒情。然而我们去写某一景物时,都会带着自己的感情。一条普普通通的小河就是一条小河,可是你在小河边的村庄里住了几年,对它有了感情,因为这条小河给你的童年带来了快乐——摸鱼、游泳、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此时,这条小河在你眼里就有了生命,是你的朋友,而不是一条普通的河。因此,写景的时候,要注意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这一点对三年级要求可能高了一点,同学们掌握比较困难,但在参赛中,要想超过别人,就得学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如一位同学在写《我爱秋天的处》一文中,抓住秋天落叶的特征,详写了“落叶”,他这样写道:这里秋意浓浓,一阵秋风吹过,树上的黄叶纷纷飘落下来,犹如下了场树叶雨。看,一片柿树叶在空中飘荡,多么像一条小船呀!而且是一条红色的小船。望着这叶“小舟”在空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我想:它会落到哪里呢?我希望它能伴着秋风,飞到祖国的边疆给那里日夜守卫祖国的叔叔带去慰问;我希望小舟伴着秋风飞向台湾,给台湾人民捎去大陆家人的思念。

小作者借描写落叶,抒发了对的爱,抒发了对台湾的思念,希望早日统一。

描写中秋节的优美段落范文6

关键词:语用训练;语用能力;PPT;品词析句

一、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我们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下面就让我们和秋天的雨一起去感受那迷人的景色吧!(PPT配乐欣赏秋天美丽景色的图片)

(设计意图:设计如此的导入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再现秋天迷人的景色,在舒缓悠扬的乐曲声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也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为下文的语用学习埋下伏笔。)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从同学们那一双双充满憧憬的双眸中可以看出,大家非常喜欢这秋天美丽的景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自读第二自然段,感悟“五彩缤纷”,明确颜色的归属。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生自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生汇报颜色。描写颜色的词语有: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

师板书表示颜色的词,并相机启发学生总结理解“五彩缤纷”。

师:这么多颜色啊!其实还不止呢!你能用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些美丽的颜色吗?

生:五彩缤纷。

师:没错,“五彩缤纷”就是用来形容颜色非常的多,非常的绚丽。

明确颜色的归属。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秋雨都把这些颜色送给了谁?

生:黄色――银杏树,红色――枫树,金黄色――田野,橙红色――果树,紫红、淡黄、雪白……――。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边读边画词语来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学会通过关注文本的词句,来理解词语。)

3.品词析句,关注语用训练。

师: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画家,用他手中五彩缤纷的颜料为我们勾画出这么美丽的一幅图画。而作者却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秋天的美好。

(1)再读第二自然段,品味语言。

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这个句子美在哪。

生默读文本,边读边画。

(2)小组交流。

师:先和你组内的同学分享一下,看看彼此间是否能达成共识,还是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师参与其中,并给予指导。

(3)学生汇报,相机进行语用训练。

生1:我喜欢这一段中的第二句话。(生朗读句子)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作者把黄黄的叶子比喻成了小扇子,我认为很形象,也很美。

生2:我也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不仅做了简单的比喻,还写得很详细。比如,作者说这些叶子是“黄黄的叶子”,小扇子也是“一把把扇子”。这样写很详细。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真好。有没有同学发现,在这一段中还有一个句子和第二句的句式是相同的?

生3:我找到了,还有第三句。(生朗读句子)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是的,你找得很准。我们来看,在这里作者又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生4:作者把“红红的枫叶”比喻成了“一枚枚邮票”。

师:是啊!大家看,作者在“叶子”和“枫叶”的前面加上了表示颜色的词语,在“小扇子”和“邮票”前面加上了表示数量的词语,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比喻句变得更生动。老师这有一个句子,同学们能不能也仿照着我们书上的句子来补充一下。

出示例句:

落叶像小船。

( )的落叶像( )小船。

生5:黄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

生6:枯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

师:同学们真是一学就会。我们再来看看书上的句子。这个句子不仅是加上了表示颜色和数量的词语,后面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同学们能不能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我们刚才补充的句子再写一写。

出示例句:

( )的落叶像( )小船,___________。

生7:黄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漂啊漂啊,漂到了遥远的地方。

生8:黄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荡啊荡啊,荡出了秋天的美好。

生9:枯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漂啊漂啊,带着我的憧憬和希望漂到了我梦想的天堂。

……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老师这还有两个句子,大家再来练一练,或者你也可以自己说一个类似的句子。

出示练习语句,并配上图片。

( )的云朵像( )棉花,____________________。

( )的蒲公英像( )降落伞,________________。

生10:雪白的云朵像一团团棉花,飘啊飘啊,漂到我梦的家园。

生11:白白的蒲公英像一把把降落伞,飘啊飘啊,带着快乐和希望奔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表达又给这美丽的秋天增色了不少。

生12:我喜欢第五句。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你挤我碰”中我感受到了果实已经成熟了,而且丰收了。还有“争”也可以看出这些水果都急着想要为人们作贡献呢!

生13:我喜欢六、七句,这两个句子也是拟人句。而且像仙子一样,她还拥有很多的颜色,非常美丽。

师:是啊,不仅如此,这些还在向我们“频频点头”呢!如果你们就是那些美丽的,也请你们“频频点头”吧!

生通过动作,理解“频频”一词。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默读,品味文本的语言之美。通过循序渐进的语用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将比喻句写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在出示例句的同时,再配上相应的图片,以便让学生在面对抽象的想象的同时更直观地感受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去发挥想象,说出更准确、更精彩的句子。对于段落中的其他句子,学生是在拥有了一定的基础上去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也就更准确到位了。)

(4)齐读课文,整体感受。

上一篇管理心理学

下一篇圣诞树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