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范例6篇

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范文1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一、加强道德氛围建设,营造诚信教育的环境

1、加强班级建设,创造诚信氛围

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点内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除学校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外,班级也自主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如班级的布置上,黑板报、班训、专栏、条幅等都围绕诚信的内容。有的班级还制订了班级诚信道德基本范畴目标: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团结同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诚实做人、知错就改;遵守规则、不损害他人利益。牢记"诚信为本、做人在先"的道理等通过班级建设,给学生创设诚信的氛围

2、家校联谊,构筑诚信氛围

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家长也要做到诚实守信,不但对孩子这样,而且在生活中的待人处事也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心中诚信的概念不发生冲突。所以家庭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积极与家长联系、沟通,使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将诚信教育的各项评比要求告知家长,实行家长打分制。把学校的诚信教育与家庭的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扩大了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二、注重教师示范,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

前苏联政治家、教育家加里宁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教师的模范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是全方位的,尤其是一些细节的东西,往往在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名教师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那么他的学生就不能信任他,他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诚信道德公民。可见,教师在诚信教育是中流砥柱。我能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作诚信的表率和楷模。对待学生,像他们的长者一样,理解他们的苦衷,同情他们的处境,宽容他们的过失,保护他们的天性。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了。如:说该多久检查作业就多久检查,说何时家访就何时家访,不失信于学生。在给学生辅导时,要求学生不弄会不准出去玩。当学生果真不会时,学生在认真琢磨时,也没有因为是下课休息时间而走开教室。从不能给学生留下“老师说话不算数”的印象。在生活中我做到了诚实守信,以诚育人、以诚待人、以诚服人,确立了诚信意识。

三、强化学科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育诚。

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还是在课堂,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渠道。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我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诚信品质,能结合学生特点,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我在讲“狼来了”这个故事时,抓住故事中的小男孩两次撒谎骗人,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导致了最终被狼吃掉的可悲下场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懂得:一个不具备诚信的人,最终只会害了自己。诚信是无价的!。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诚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寓诚

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喜欢活动。把活动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展有意义的诚信教育活动,如在开设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课,组织观看有诚信教育内容的故事片,开展“学习身边人,评点身边事”的演讲;开展“我家诚信小故事”创编和讲故事比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辩论赛,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举办“诚信主题手抄报”等。在活动中组织评选,树立诚信典型。评选出班级诚信少先队员“诚信之星”。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了人人争当诚信小学生的热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活动学生明白了诚信的道理,进行了自我教育。

五、制定诚信规范,用制度促诚

诚信教育范文2

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否做到了诚信呢?我们不妨走进学校去看一看:一些地方的公开课、迎接上级的情形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先说一说公开课.有专家指出: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这种公开课的确很“完美”,但是也很虚假。这一方面有违师德,另一方面等于是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教育!然而这样的公开课至今还在不停地演示着。

某校上公开课,有上级领导、本校教师,还有两位外国朋友听课。一堂课,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师生互动,热热闹闹。当老师说“今天就上到这儿”时,下课铃就响了。这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评课时,领导、教师无不称赞,都认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堂好课。而两位外国朋友却没有发言,事后问及他们,他们却说,学生人人都能正确回答,都没有问题,还教他们干什么?更有一个近乎于笑话的故事颇为发人深省,在公开课上,师生的情绪都很高,教师有问,学生有答,而且答得精彩之致,在这其中有一只手一直高高举起不肯放下,教师无奈,只好请这位同学。学生站起来就问:“老师,那个问题你不是说叫我回答吗?怎么叫别人回答了呢?”试问,这样的公开课在教给学生什么呢?又在向教师们公开什么呢:教师听后能借鉴吗,敢借鉴吗?学生呢,大多数学生看少数学生表演,能学到什么呢?这样的公开课,分明是作戏,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会诚信吗?会给学生人格以什么样的影响呢?那是不言而喻的。

公开课,应该追求自然,做到三实:真实、扎实、朴实。“真实”,指教学态度诚恳不作假,允许学生学习中出错;“扎实”,指教学方法实在不搞形式主义,学生学有所得;“朴实”,指教学风格简洁实用不浮夸,让学生受到人格熏陶和感染。公开课,不是表演课,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完美。因为它无非是以此一节课为载体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以便于听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所以它应该在教学常态下呈现。这样它才能给人以学习借鉴的意义。即使不完美、即使失败,但它才能真正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考。在这方面,无论是中国的教育先贤如孔子、孟子、陶行知、叶圣陶,还是外国的名师,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作出了表率。他们都把高尚师德作为通往理想人格的途径,不畏世俗的流弊,不畏修身的艰难,跋涉于诚信教育这条平凡而充满光辉的塑造人格之路,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诚信教育范文3

[关键词]诚信;社会法律性质;诚信教育

[作者简介]陈凡,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CAO-0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205―04

面对社会诚信缺失的严峻形势,高校普遍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诚信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问题还是不少,诚信危机依然存在,如此情形迫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思考。本文认为,诚信教育之所以重要,是由诚信的社会法律性质和高校的社会职能、法律责任决定的。诚信教育成效不佳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诚信教育中不诚信或不够诚信。为此,高校必须牢固树立诚信教育是立校之本的思想,实事求是地对待诚信教育中的问题,以诚信精神言行一致地贯彻实施诚信教育,扎扎实实地打造“诚信”品牌。

一、诚信是为人之本、社会之本、法律之本

本文之所谓“本”,是“事物的根源、根基、根本”的意思。

诚信乃为人之本――此既为古训,亦是今说,堪称至理名言。其原由可有多种解读,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诚信是道德的基础、社会的必需。我们知道,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影响人们思想、调整人们行为的一个庞大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基本行为规范体系。“诚信”即诚实信用或诚实守信,是道德体系的内容之一。“诚”即诚实、真诚、忠诚,要求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一致,即表里如一,如古人所说的“诚于中,形于外”、“勿自欺,勿欺人”;“信”即真实和信守诺言,要求讲信用、守信义,“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诚实和守信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形态和阶级人群中,有不同内容的道德,特别是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的道德内容,更是有鲜明的、本质的区别。然而无论道德的内容如何发展变化,其中的诚信要求却是始终如一的。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在道德教化中尤其强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资本主义社会也讲诚实信用,并在民法等法律中将其确定为法律原则。社会主义道德更是彰显“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将诚信作为道德基础。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内容。

诚信乃为人之本的实质是诚信乃社会之本。诚信虽然着眼于个人(自然人),但本质是社会需要诚信,正常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以诚信来维系――诚信是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珍贵的原则,是人际关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成员,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构成社会,更无发展人类社会可言。因此,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多元主体(人)共存并发生一定交往关系的社会。共存、交往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包容,而不是排挤和敌对;但真正的、持久的包容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前提,这就要求单个的主体诚信,从而构成整体的社会诚信。如果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互相猜疑,不仅社会关系、社会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和谐社会无从谈起,还会引发主体间冲突不断、纷争甚至杀戮,致使主体无法生存,社会走向崩溃。同理,由自然人组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如医院、学校、公司乃至国家、政府等,既是社会的组织形式,也是社会的主体,它们同样应以诚信为本,故当今有“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的提法。毫无疑问,诚信为本普遍适用于包括个人和社会组织在内的整个社会,即诚信是社会之本。

诚信为本渊源于远古的道德,到了现代法治社会,诚信已成为最普遍、最基本的法律原则。因为法律必须服务于社会,既然社会以诚信为本,则法律也必须以诚信为本。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在民法这个确认和规范最普遍、最基本的社会主体――私法主体资格及其权利义务的基本法中,“诚信原则”是“帝皇原则”(条款)。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利益交往、交易中各方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由,但必须遵循诚信原则,否则将构成欺诈,导致合同(协议)无效或可撤销;具备法定情形将构成诈骗类的犯罪。作为公共权力执掌者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首要职责是依法行政,否则将失信于国家和人民,并构成法律责任。法官以“忠于法律”为誓言,如枉法裁判是背弃诚信的自食其言。显然,从法律意义上说,诚信是公法主体和私法主体的最基本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法治”和“诚信”紧密联系、互为内容,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共同维系和保护着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目前,诚信更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总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立校之本

“诚信为本”对于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具有特殊意义,并且直接导出“诚信教育是高校立校之本”的命题。这是由高校的性质、职能及其与社会的特殊关系决定的。

(一)实施诚信教育是高校的基本职能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高校自身以“诚信为本”自不待言。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教育机构,高校的基本职能和主要行为是实施对受教育者即学生的教育,培养社会所需之人才。既然社会以诚信为本,则高校所培养的人要立足并有益于社会,必须具备诚信的素质,为此必须实施诚信教育,并以实践检验其成效。作为育人之地,道德教育历来被置于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中国古代就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更是旗帜鲜明地将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并以宪法、法律规定之。作为道德基础的“诚信”教育逾显突出。中共中央中发[2004]16号文就明确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明礼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可见,诚信教育是基础性的道德教育,实施诚信教育是高校的本职工作。

(二)实施诚信教育是高校的法定职责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载入我国宪法,二者相结合即“德法并治”,亦已成为

“治国”以及管理、治理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方略。而这在我国高教领域具有特殊意义和特别形式,突出地表现为国家基于对高校教育职能、功能的要求而作出的相关法律规定,是关于教育方针、人才培养目标等“教书育人”方面的相关制度和规则。我国《宪法》第24条就明文规定了执政党和国家的社会政治观念和对国民思想政治的基本内容和方向,为我国教育立法的政治、道德导向提供了宪法依据。高教法制与道德的关系除具有道德与法的一般辩证关系的共性外,在我国更具有它自身的特性,具体表现就是二者的联系、结合更为紧密。法律旗帜鲜明地规定德育是高教的方针、原则、职责,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总体上的教育制度到对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学生的规范和要求等等,可谓一而贯之强烈地反映出高教德育法定性的特征。如上所述,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人际关系的核心,则“诚信教育是高校的法定职责”的判断,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三)实施诚信教育,培养恪守诚信的学生是高校的生存之道

诚信既是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则,更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即诚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影响着一个国家、单位乃至个人的竞争力。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最终是以社会需求来定位、定向、定质、定量的。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社会呼唤诚信”的声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个人和社会的诚信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在诚信毫无疑问地成为社会对人才素质基本要求的形势下,离开诚信教育,学校将因其所培养的学生不能经受社会考验而最终难以生存。大学生毕业后出到社会,一刻也离不开诚信:择业时,诚信是录用单位必然要考察的内容;就业后,对工作、对同事缺乏诚信的人难有立足之地;生活中,不讲诚信的人为他人所不齿,重者还会构成违法犯罪;等等。如果某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多有较严重的诚信问题,学校的声誉必受从招生到推荐就业的恶性循环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的诚信教育及其效果决定的。

三、以诚信精神实施诚信教育。打造诚信品牌

客观地说,高校诚信教育的宣传是热烈的,实践是普遍的,研究是活跃的,但效果却是不容乐观的。其原因固然复杂,但根本原因是在诚信教育中不诚信或不够诚信。诚信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教育者能否自觉地以诚信精神来实施诚信教育。针对现实情况,应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事求是。以诚信精神正确看待诚信教育中的问题和原因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它要求我们尊重事实,探寻事物的原因和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就对待客观事实的态度而言,实事求是的精神与诚信中的“真实”和“勿自欺,勿欺人”的要求是一致的或相通的。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分析诚信教育中存在的尤其是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是诚信精神的具体体现和诚信教育取得实效的首要一环。

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从外在看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学生)遵守纪律、规章、法律法规的情况。应该说,这方面的情况总体上还是有成效的,说明诚信教育把握着主流和大局。但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堪忧的问题,如学生考试作弊、旷课逃课、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骗领助学贷款、殴打他人、偷盗欺诈(诈骗)、异往失范(失控),极少数学校甚至出现较长时间、较大范围的在公共场所、教室课桌上书写侮辱、诽谤、咒骂老师和学校的现象,个别的还公开反对现行制度等等,说明高校的诚信教育的效果、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客观方面是环境不佳,即高校德育受到社会不良道德、风气的影响。主观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一是认识不深,贯彻不力。即对上述之“诚信教育乃立校之本”缺乏规律性、必要性的认识,往往只是将诚信教育作为一般的教育、教学或管理任务对待,遇到困难或干扰时就产生畏难情绪,随意放弃。二是处事不公,导向不明。像诚信这样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经过千百年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是正确的和必需的,对其“知”与“行”本不应有什么疑问,高校教育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并以实际行动予以彰显。可是在实践中却明显地存在着评判是非偏离正确导向、处理事情违背公道正义的情况,使得“正确导向”模糊不清、备受质疑。三是作风不实,自欺欺人。诚信的本质要求是真实。然而弄虚作假、捏造事实、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做法,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客观上成为对诚信教育的讽刺、背弃和践踏。四是力量不足。诚信教育实质上是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组织各部门并广泛地发动广大教师、干部参加,形成共识与合力,齐抓共管,并在实施诚信教育中提高教育者的诚信意识与自觉。实践中这种局面在不少高校并未形成。

(二)科学务实。以诚信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实施诚信教育

1.明确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以此作为正确导向和评价标准。一般社会意义上的“诚信”内容十分广泛,高校的诚信教育难以面面俱到,应该重点抓基本内容的教育,大体上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诚信为本的原理;(2)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思想政治上的要求;(3)基本的社会公德;(4)法律基础知识;(5)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及本校的规章制度。

2.全校上下一盘棋,齐努力,共建诚信、和谐校园。诚信与和谐都体现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信是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基础,离开诚信无和谐可言。为此,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循诚信原则,做诚信的楷模。这是高校诚信教育成败的关键。不讲诚信的领导不可能是好领导,以“工作方法、技巧”规避诚信的领导只能是玩弄小聪明和权术的、不懂得尊重下属和群众的水平低劣的领导。实践经验表明,高校领导在诚信教育中尤须把握好正确导向,坚持原则,弘扬正气,旗帜鲜明地支持公道正义,以“诚”待人,以“信”服人;坚决反对背弃原则、言行不一的行为;以自己的“诚信”行为、形象感召和动员、组织全体教育工作者参加诚信教育;经常性地检查督促诚信教育的落实情况,及时纠偏、总结。二是教师、干部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师德作为自己的庄严承诺和诚信内容,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履行诚信职责。三是在学生中建立诚信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宣传、管理、评议、奖惩等。四是建立科学的监督、检查、评价实施诚信教育及其效果的机制,实事求是地评价成果、处理问题。

3.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课堂,进考场。

4.强调自觉自律。诚信需要监督、检验、评判,但是否诚信自己最清楚,因此要“从我做起”,自觉自律。

诚信教育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教育;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36

0引言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但在现代社会中,诚信问题的缺失较为严重。大学生诚信缺失最为显著,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培养的重要场所,虽然为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本文主要通过查找文献和网上查找等方式进行收集资料。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关于诚信教育的研究文献较少;二是有的参考文献是关于诚信教育的,但关于诚信教育的方法提及太少,内容缺乏;三是在论文中主要谈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很少谈论诚信在当今社会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四是大学的应试教育对诚信教育存在不适应性;五是学校对诚信教育缺乏关注度,缺乏具体实施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发展。

1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1.1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

如今社会对人的诚信越来越关注,其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诚信问题被人们所热议。他们是否诚信将影响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出生于80、9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影响他们诚信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要想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就需要社会与高校共同努力,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度,并积极的消除社会上影响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各项因素,有效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1.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人的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相加我们称之为精神素质,它既包括先天因素如人在生理及遗传等方面,又包括人在社会实践学习中建立的后天因素。一般而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三部分,三者联系十分紧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或缺其一。其中,人素质的灵魂是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是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德体系因为诚信的缺失存在缺陷。诚信,不但是人内在价值的外显,也是人们客观评价某个人价值的标准。诚信作为一个人十分重要的品格,其价值在许多成功人士身上均有显现。在大学成长的过程中建立道德体系不可或缺,其中诚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这就要求学校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格。只有当大学生拥有了诚信品格之后,他才能拥有了一个人立足社会、适应社会的先决条件,唯有如此其个人素质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提高。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2.1家庭教育因素

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某些父母仅仅重视子女知识的学习,对诸如诚信、义务等良好品德的培养不加以重视,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做一些虚假的事,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尤其是在诚信上无法发挥表率作用,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形成造成严重的影响。

2.2学校教育因素

培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是学校教学的宗旨,但是教育中却存在重视知育轻视德育的情况。一般使用灌输大道理、以说教等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忽视学生真实的情感。不仅如此,学校内部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教师教学中存在不诚信的行为也为学生不诚信品质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3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上出现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利益,一些商家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不诚信行为,如假冒产品、虚假广告、偷税漏税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逐渐向高校中蔓延,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品质的形成。

2.4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责任感不强。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历,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迷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提倡独立意识,同时也掺杂着功利意识,在这些意识的影响下,更加促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形成,他们只关注自己,缺乏责任意识。

3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3.1创建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同时开展诚信教育

学校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办学理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教育的核心有深刻的见解:“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笔者认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应该从教师求真开始。所以,教学应该狠抓内部管理和教师的形象,深入建设教师学术诚信,杜绝各种不诚信的情况出现在教师身上。学校的诚信教育不应该一直停留在口号以及号召阶段,应该从学校和教师的诚信这两方面影响在校大学生。学校教育要有效的结合教书和育人,摆正德育教育的位置。学校教育应该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保障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作诚实守信的真人。学校可以把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科学的融入学科教育之中,揭示诚信教育意义的过程中要科学的利用专业知识和资源,也可以借助当前国内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以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尤其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以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学生的发展和培育需求,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等小事做起,在生活、学生以及工作中深入的贯彻诚信思想。不仅如此,学校的诚信教育还可以有效的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存在诚信问题的学生在心理上进行疏导。

3.2建立诚信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在学生的考核中纳入德育建设,严厉惩处不守信的行为,如取消助学贷款以及评优资格。相应的也要表彰严守诚信的同学,在校园内树立典范,大力宣传和推广。最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在普及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表现予以记录,这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还可以广泛的联合银行、企业等,有效的制约学生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的情况。

3.3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就客观存在的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国内高校的处理措施一般是惩戒,通过严厉惩处的方式来威慑其他学生,实现减少作弊的目的,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让人满意,学生还会是铤而走险,作弊的情况屡禁不止。反观国外大学,学校不仅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加以重视,还鼓励学生一起制作约束机制和条例。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比较有效,和教师相比,学生比较了解作弊的手段,同时学生的参与也显示出大学是教师和同学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就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学校如果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开展,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便是对自己进行教育的过程,可以深化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保证学生可以自觉、主动的遵守诚信规范,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不仅如此,大学生来自于家庭,家庭的熏陶对学生各项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应该自觉提升道德修养,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在家庭中营造诚实守信的家庭文化,为孩子作好表率,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形成。

4结束语

大学生想要在社会中立足,诚信是其根本,在当代社会中,国家在深化和谐社会建设,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议论纷纭,众口不一,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要想在当代社会立足,最基本的要求就要做到诚信。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重要场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赋予的重大责任。本文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式,并对如何实施大学生诚信教育给出较为全面的探讨,希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精神体现出来。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笼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时间和个人能力的关系,虽然本文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实施诚信教育的途径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方案,但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会一直探索下去,为早日改变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夏延章,译.大学•中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46.

[2]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6.

[3]苗枫林.孝经大全.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0.89.

诚信教育范文5

(1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诚实守信依然是人们在交往和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利用网络调查问卷形式收集数据,从基本情况、学习方面、校园生活、工作求职以及其它诚信调查5个方面18个问题。调查对象均为在校大学生,回收了来自26个不同省份、直辖市的633份问卷。结合网络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对大学生诚信状况进行评价并对校园诚信教育体制的健全提出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核心价值观;教育体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32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诚信已成为人才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大学生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承者,诚信水平理应处于社会的较高层。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主流是好的,他们勤奋努力、团结互助、礼貌待人、诚实有信。然而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迟到早退、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拖欠助学贷款等诚信问题日益严重。虽然这些现象只存在于少数大学生中,却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甚至缺失。

1 调查结果及分析

1.1 学习方面诚信状况调查

针对论文抄袭这项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63.24%的同学能大部分甚至全部自己完成,然而有24.9%的人则需依课程兴趣而决定,可见学生的诚信一定程度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仅有11.32%的同学论文是完全自己写的,大多数同学都会引用网络相关资料。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弊端,单单以考试和论文来讲,虽然网络方便查找资料,但与此同时不少同学就依靠“复制、粘贴”简单拼凑,敷衍了事。

调查显示近89.33%的同学都有过作弊经历,36.76%的同学甚至经常作弊。深究大学生担心挂科的原因则是78.24%认为大学生不应该只专注于学习,在解脱了诸多束缚的大学生,希望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去发展,而不应在仅仅局限于从小到大的单一课本学习。学校一方面严肃处理考试作弊,一方面考试作弊的学生“前赴后继”,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

1.2 校园生活诚信状况调查

对于个人的诚信状况,有22.9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以前更差这一选项。在校大学生不仅应该在行为规范的层次上理解诚信,而且,这应在理性的层次上,信念的层次上去理解诚信。这样,诚信就不仅进入行为,而且进入人格,仅停留在行为规范层次上的诚信不足以成为诚信榜样,只有进入理性层次,进入信念层次,进入人格系统的诚信,才能真正成为诚信的榜样。我们期望在校大学生在修养上能达到新的境界,真正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榜样。

对于学校中周围熟悉的同学诚信度,90.12%的同学认为一般或者很好,但仅有27.27%被调查者认为很好;对于自己个人诚信度调查中有73.12%的同学认为自己是一个诚信的人,25.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诚信与否中有“选择性”。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自律和自省,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自律意识较差。在有人监督和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还可以规范自身言行,但是一旦外力约束消失,就很容易忘掉规范、准则。

诚信教育在校园中应该继续加强。学校的诚信道德教育也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和良好氛围的营造是不断提高大学生个人诚信品质修养的重要保障。

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评奖评优、建立贫困生档案等问题虽然有六成的同学能如实填写,但部分同学在面对现实利益时,诚信的天平开始摇摆不定。国家助学贷款在运行过程中遭遇了诚信缺失的问题,诚信缺失有社会环境因素、教育评价机制、贷款管理机制、学生信用意识等方面的原因,而要解决则需要创建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健全贷款管理机制、完善学生诚信评价机制。

28.85%的同学“答应别人的事,即使力所不及或违反规定也要设法做到”,这样做看似遵守了诚信,但实则违背了另一条道德规范甚至是法律约束。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观念,不能仅仅是讲一时的哥们义气而去触犯道德甚至法律。在诚信教育中应该明确诚信的范畴以及正确的诚信价值观。

1.3 工作求职方面诚信状况调查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仅有64.82%会在求职时如实设计简历;在毕业生与就职单位双向选择中仅有50.99%毕业生遵守合约。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下,不少毕业生在向求职单位提供简历时为了获得就业机会伪造奖励证书、虚构工作经历,这无疑对其他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问卷调查中有7.11%的同学因为身边有造假情况而选择自己也弄虚作假来获得求职单位的面试机会;有28.06%的同学会在无法查证或难以查证的情况下作假,这就说明高校诚信档案建立存在漏洞或者说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建立诚信档案管理机制,体现出建立和完善高校诚信档案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调查数据显示,在面对更加合适的岗位时仅一半同学选择遵守合约规定。这就要求在毕业生教育问题中应该加强诚信教育,而现在大多数毕业生教育中多注重就业能力、面试能力的培训,基本忽略了诚信教育这一问题,加之毕业生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往往会擅自撕毁合约,视用人单位利益而不顾。

1.4 其他方面诚信状况调查

本题大家的选择比较统一,仅有8.7%的同学认为诚信程度与外界因素无关是“天生的”。但是对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仅仅占有58.5%,这说明了高校诚信教育力度还很薄弱,对于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体系的建立而言,其前提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基础,就是通过开展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诚实守信,通过“他育”的方法,也就是学校教育,让学生能真正做到“行”,即在生活中进行良好的实践。

69.57%同学认为诚信档案具有约束力,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诚信环境的渴求,既有利于自律也有助于诚信社会的构建。高校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已势在必行。

2 完善高校诚信教育体制对策

2.1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诚信档案体制首先要在新生一入学就为每名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包括:大学生本人承诺书、个人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品行说明、信用记录、获奖证明等。在具体操作上,采取每学期填报、鉴定制,把学生的在校诚信情况记录在案,据笔者调查了解湖南省部分高校自2012年已经全面开展学生诚信档案机制,每位同学都建立了电子档案,实行“无偿建立,有偿使用”。通过诚信档案,学校可以对大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其次要建立奖惩机制。奖励和惩罚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一定的促进和约束作用。通过开展诚信评选等活动,树立诚信典型。同时,通过精神与物质奖励来进行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对缺少诚信的大学生,尤其是行为恶劣的,一定要给予严肃的惩罚。同时,学校还要完善各种制度,如对考试作弊、拖欠贷款不还和违约等的处理制度,使具体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后要将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升学就业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诚信档案的重视度。

2.2 注重校园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必须要加强的,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诚信教育影响并不够深入,最典型的诚信教育仅仅是搞座谈、开会,没有后期的管理与持续关注,收效甚微。以党的群众教育实践路线活动为例,在开展此活动的同时,学院加入了学生干部诚信教育座谈会、寝室座谈会、诚信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学院领导老师深入寝室与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座谈,普通学生就如何加强诚信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由此来看,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还需要统一安排,由上至下的逐步进行,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使诚信这一概念深入广大同学的内心。同时要学为典范,身为师长,对同学们的成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老师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科研工作,老师都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学校要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把诚信理念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2.3 健全诚信管理体制

部分高校诚信管理体制的不足,即日常管理的漏洞。比如:在校大学生会在评奖评优中隐瞒通批、挂科记录;毕业生伪造证书,提高竞争力,说到底还是学校的管理体制存在漏洞。对于所有的通批、表扬等情况,学院、学校要有备案方便查询、核对,对于隐瞒、谎报的同学也应该制定必要的惩罚措施。与此同时,要注意信息公开化,信息公开就得到了公众的监督,在舆论的影响下诚信管理体制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 结语

从以上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到,大学生诚信状况并不理想,校园诚信教育体制的健全不可缺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便于阐发、传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有利于更好地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同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诚信这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不能忽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学校、个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刘艳华.大学生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中应成为诚信的典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2 石维富.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分析和诚信教育思路探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4)

3 张杨.关于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研究[J].学园,2013(21)

4 高艳阳,于永.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思考[J].化北工学院学报,2013(4)

5 黄蓉生,白显良.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体系构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诚信教育范文6

关键词:财会教学 诚信问题 策略

不管在哪个行业,会计都是重要的部门之一。然而,当今社会,由于会计诚信问题越来越多的出现,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正常发展。为了防微杜渐,笔者主张在财会教学中应重视“诚信教育”。

一、目前会计诚信存在问题

(一)财会教学中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财会教学中,注重的仍是学生的会计专业教育,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较少。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以致于培养出的财会学生存在人格缺陷。一旦走上社会,便形成了一个专而不红的群体,进入财会领域后,相当部分不但全无职业道德而言,而且会运用其专业知识和现代操作技能,更加隐蔽地扮演着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

(二)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歪曲

由于整个社会上价值观歪曲,信用度下降,出现许多人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和极端功利主义行为。不再认为诚信是美德,而认为谁诚信,老实办事谁就要吃亏。有些企业在招收财会人员时就看你会不会造假给企业偷漏税,并以此来评价会计人员能力高低和谈给会计人员的薪金待遇。很多会计人员也认为太诚信,不会受企业、领导重用,甚至可能无法生存,所以在此影响下,很多人就丧失了诚信,做起了危害国家、社会、公众的失信人。

(三)财会人员易受利益驱动,丧失诚信

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顾职业操守,利用专业优势,铤而走险,大肆造假。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信息时,相当多的会计人员认为应作好“技术处理”以使单位负责人意见得以“巧妙”实施。在面对外部监督时,甚至作好所谓“协调” 、“配合”使监督弱化以致于流于形式。另外,现实生活中,许多贪污、受贿、行贿、大吃大喝都通过会计之手。我国有些大公司发生的触目惊心的财务欺诈案,如银广厦、麦科特公司的财务造假都是会计人员由于受到利益驱使、丧失诚信所致。

(四)会计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

会计制度不健全,使实际工作中折射出的会计监督机制相当不完备。我国对会计造假处罚力度轻,执法不严。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减弱了法律的效力,也极少影响到会计人员的经济利益,从而使许多人铤而走险进行会计造假。

针对以上会计诚信存在问题,作为社会信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其诚信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人重视,很多人曾提出立法和监管齐下扼制非诚信会计行为但这一方法并不可行。其一,法律制度完善需要时间,况且法律制度完善并不代表非诚信的会计行为会减少直至消失。其二,仅仅依靠监管也不能根本解决假帐问题,由此可见会计诚信问题不仅仅是法制完善和严格监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会计诚信的教育问题。

二、财会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财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学校毕业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但却缺乏会计法规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因此财会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中要加强财会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告诉学生将来大部分人都要走上会计岗位。而《会计法》第5条规定“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项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而客观公正也直接体现了会计人员的诚信。未来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将会带来会计市场的一体化,这就增加了对透明、可比、及时、可靠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我国未来会计的上岗者应有一种高度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遵守法规、诚信做事。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把会计诚信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始终向学生灌输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德,诚信是金。强调会计诚信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使学生一开始学习会计就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二)财会教学中紧密结合会计法律法规

财会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的算账,记账报账工作,会计工作时时、处处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依法把关守口。

因此在讲授会计系统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有关会计法律、法规内容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企业在核算应收、预提、待摊项目时,会计可不可以人为地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来制造虚假业绩。

(三) 聘请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实例讲解,增强诚信教育的效果

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它的很多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财会教师大部分对理论钻得较透,而对实例不熟,因此教育中说服力不强。

(四)充分利用有关会计诚信的案例丰富会计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由于财会专业课程对会计诚信方面的知识没有深入的开展。而大部分教师讲授时也较多注重把书本理论讲透,同时注重把理论转为一般的动手操作,注重教学任务是否按质按量地完成,而很少真正透彻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一旦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会计事项应如何坚持会计原则,书本上没有答案,平时也未想过怎么做,一下子就没了招数。这时就很容易根据领导的指示和按照原来会计的操作进行,根本不可能会想这样做是否违法了。

(五)会计诚信教育要创新,要体现时代化的要求

会计诚信教育如果采用传统填鸭式方式,收集的案例是过时的不贴近实际的案例,学生不仅不能真领会,甚至会反感,不想听。因此会计诚信教育应根据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搜集新的案例,按学生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即会计诚信教育要体现时代化的要求。

要真正做到财会教学中的“诚信教育”,首先就要加强财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才会更公正、公平的对待会计中的不诚信问题。另外,财会教育要注意与时代的结合,在时代的发展中进一步充实“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 卢永华.关于诚信与会计的辩证思考.财会月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