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范例6篇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范文1

慢性肾衰竭(chronicenalailure,CRF)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病缓慢进展,有效肾单位逐渐减少,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最终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和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本病属中医学溺毒、关格等病症范畴。中药灌肠疗法是以患者自身的结、直肠作为透析膜,利用其吸收和排泄功能,起到清除体内有毒代谢产物的作用。笔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配合自制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CRF3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01—2013-10本科符合CRF1-3期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8~70岁,平均(50.6±11.2)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5.6±1.2)年;原发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糖尿病肾病6例,高血压性肾病8例,慢性间质性肾炎2例,多囊肾2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6~73岁,平均(52.1±12.4)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5.8±1.6)年;原发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性肾病5例,慢性间质性肾炎3例,多囊肾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予降血压、降血糖、控制感染、利尿、纠正贫血、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对症治疗。

1.2.2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

1.2.2.1用物准备一次性医用灌肠器、一次性吸痰管、自制中药灌肠液(制备方法:生黄芪30g,生大黄30g,蒲公英30g,生牡蛎30g,六月雪20g。上药加水500mL,水煎浓缩至200mL,滤去杂质,放入50mL的瓶中备用)、常规灌肠用具。

1.2.2.2灌肠前准备灌肠前由护士解释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充分做好心理护理,以取得患者合作,并嘱排空二便,以利于药液吸收。

1.2.2.3操作方法患者右侧卧位,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肛门30cm左右,控制药液滴速在50~80滴/min,灌肠完毕抬高一次性吸痰管停留2~3min再缓慢拔管;拔管后协助患者取胸膝位、右侧卧位30min后改平卧位。

睡前排便后高位保留灌肠1次2h以上。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歇3d。

1.3护理

1.3.1心理护理CRF患者由于病程长,难以治愈,易造成沉重的精神压力等心理问题,常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愿意和外人交谈,郁郁寡欢,失去生存的希望等,针对这种表现,护理人员应体谅患者复杂的心理,了解并掌握其心理变化,找出引起抑郁的原因。多与患者交谈,态度和蔼、热情,对异常的行为予以重视。灌肠后嘱患者尽量保持舒适体位,并不断与患者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疗程中可帮助患者制订切实可行的生活作息表,使患者有规律地生活,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保持心情舒畅,提高治疗效果。

1.3.2饮食护理尽早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0.6g/kg,多吃动物性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少食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如豆类、坚果等;低磷饮食,少吃动物内脏、豆类、豆制品,可口服碳酸钙以降低血磷,延缓病变进展,预防肾性骨病发生;要供给患者足够的热量,可给予较多的植物油和糖,不能口服者静脉给予高渗葡萄糖、脂肪乳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应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叶酸和钙质等;勿食用含钾量高的食物,食盐量应控制在3g/d以下,如有下肢水肿者则应再将食盐量降低,并控制进水量。

1.3.3症状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有无贫血貌及尿毒症面容,有无血压增高、水肿,呼出气味有无尿臭味,皮肤是否干燥,是否有抓痕,有无呼吸困难,注意呼吸深度和频率,心律是否规整,皮肤黏膜是否有淤点、淤斑等。CRF患者应卧床休息,可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口中有氨味及皮肤有尿毒霜沉积者,应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精确地记录出入液量,口服和静脉进入的液量要逐项记录,尿量和异常丢失量如呕吐物、胃肠引流液、腹泻时粪便内水分等都需要准确测量,每日定时测体质量以检查有无水肿加重。

1.3.4灌肠护理灌肠前向患者说明治疗目的及配合方法;由于灌肠液入直肠后直接由肠黏膜吸收,所以灌肠时必须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灌肠后协助患者采取相应的卧位,以利药液保留,并解释其必要性,使之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我们以细、软而长的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肛门,深度约30cm,药液直接灌入直肠以上结肠内,避免了药液直接进入直肠引起的刺激排便反射,减少了对肛门括约肌的刺激强度,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同时应注意观察排泄物,如发现异常,应查明原因,及早采取相应治疗和护理措施。

1.4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血肌酐下降3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血肌酐下降20%~29%;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30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30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体会

中医学认为CRF病机多由脾肾衰微,浊邪壅塞三焦所致,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大便干结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表现为食入即吐。中药灌肠剂多由通腑泄浊、清热解毒药物组成,煎汤浓缩高位保留灌肠,可降逆泄浊,减轻恶心、呕吐症状,同时可保持大便通畅,促进毒素从肠道排泄,降低血中尿素氮、肌酐等代谢产物,使氮质从肠道清除,缓解临床症状,对改善肾功能有确切作用。我们使用的灌肠方中黄芪补脾益肾;大黄泻下攻积,荡涤肠胃,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能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肠道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其泻下作用使有毒物质排泄,从而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的浓度;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泄浊;六月雪活血散瘀,通经利水,清热解毒;牡蛎收敛固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恶心、呕吐、乏力、大便干结等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对照组症状改善不明显,血肌酐和尿素氮下降幅度治疗组均大于对照组。

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对护理技术有严格要求的治疗CRF的手段,护理的要点有:灌肠时应取右侧卧位,使药液由升结肠流入横结肠;灌肠时插管的深浅要适度,过深容易损伤肠道,过浅则易刺激肛门;滴入速度为50~80滴/min,保留时间越长越好;中药灌肠时动作要轻柔,插管过程要缓慢,避免损伤肠道黏膜;灌肠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药液温度,过热、过冷均可刺激肠蠕动及损伤黏膜;密切观察灌肠过程中有无肠道出血、大便失禁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则应立即处理,避免发生不良后果,同时配合有效的心理、饮食等护理,可改善CRF的临床症状,减轻肾功能的损害,从而延缓患者进入透析的时间。

参考文献:

中药灌肠范文2

【摘 要】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以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乃至全身结肠粘膜的炎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脓血便,本病起病缓慢,病程延绵,症状时轻时重,且易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并发肠穿孔、肠瘘、结肠癌等,严重危害着人体的健康。本病的病因与病机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与免疫异常、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祖国医学认为与环境、饮食失调引起人休的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湿热内生、蕴结于脾胃大肠所致,本病属于中医“肠”、“泄泻”、“下痢”等范畴。笔者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在反复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改进、筛选,摸索出疗效较好的结肠1号、结肠2号分型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突出了中医的外治法,多途径治疗疾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通过治疗,80例病人中,治愈32例,占40%;显效44例,占55%;无效4例,占5%;总有效率为95%。事实说明中药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有着可靠的疗效,且价格便宜,患者乐于接受。

【关键词】 慢性结肠炎 中药分型 灌肠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甚至全结肠粘膜,以溃疡性结肠炎为多见,属非特异性炎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稀水样便或脓血便,起病缓慢,病程延绵,症状时轻时重,且易复发,严重者可并发肠穿孔、肠瘘、结肠癌等,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与免疫功能异常、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的“肠”、“泄泻”、“下痢”等范畴,与环境、饮食不当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阴阳不和,湿热蕴结于脾胃大肠而发病。以往的治疗以西药为主,除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外,常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甲硝唑、强的松、硫唑嘌呤等药物,有时还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灌肠。但有的药物因有一定的副作用,或胃肠道反应,致使病人不能坚持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苫,利于疾病的快速康复,在反复进行临床实践及筛选有效药物的基础上,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了改进后的结肠1号、结肠2号分型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病例资料

均为2001年以后的患者,共80例,其中门诊56例、住院病人24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18~67岁,病程5个月―10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小腹下坠、粘液便、稀水便或脓血便,大便次数2-10次/日不等。治疗前均做人便常规检查、纤维结肠镜检,住院病人还做了大便培养其中大便镜检中发现有红血球、脓球者占73%、纤维结肠镜检中明显见到溃疡面者29例,见到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不清者5l例;大便培养出大肠杆菌生长者6例,白色念珠菌生长者3例。

2 药物组成

结肠1号: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秦皮、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芍、土茯苓、枯矾、五倍子。用于治疗以粘液便、稀水便为主者。结肠2号:黄芩、黄连、黄柏、秦皮、白芍、蒲公英、地榆、槐米、白头翁、败酱草、枯矾。用于治疗以脓血便为主者。

3 用法

根据病情,选择方剂,煎煮前先用清水浸泡药物20-30min,使药物质地松软,以利于有效成份的煎出,煎煮时间为lh,取药汁150-200ml保留灌肠,灌肠时药液的温度应适宜,一般在35℃左右,1付/天,10―15天为一疗程。灌肠最好放在晚上睡觉前进行,首先嘱咐病人事先将大小便排净,灌肠后左右翻转一下,使药液充分附着于肠壁上,然后静卧半小时,尽量保留的时间长些。如果属于脾湿重的,腹胀较甚、舌苔厚腻或白腻的可加用藿香正气水或藿香正气胶囊口服;如属于脾胃气虚的,困倦、乏力、纳差,舌质胖大边有齿痕或舌质淡白者,可加用补中益气丸口服。

4 疗效

患者均在2个疗程以内,治愈者为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阴性,纤维结肠镜检恢复正常;显效为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大便常规阴性,纤维结肠镜检仍可见到肠粘膜轻度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有出血点;无效为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大便镜检仍可见到红血球,纤维结肠镜检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80例患者中,最快的灌肠2天后即可见效,其中治愈32例占40%;显效44例占55%;无效4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5 讨论

中药灌肠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笔者受清代医学家吴尚先《理瀹骈文》一书的启发,对于慢性结肠炎的治疗采用了中药灌肠法。《理瀹骈文》汇总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共计贴、涂、熨、薰、洗、嗅、点、喷、灌肠等近百余种,疗效显著,经济易行。外治法是以内治之法为依据,增加了给药途径,扩大了治疗手段。吴尚先对祖国医学是非常精通的,他说:“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通彻之后,诸书皆无形而有用,操纵变化自我,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他又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幻。”可见他将辨证施治、理法方药融合贯通在一起,采取了一病多种治法,开拓了疾病治疗的有效途径,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可借鉴的宝贵财产。

结合中医的外治法,在临床实践中考虑到慢性结肠炎多伴有病程长,治疗上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有些病人对中药口服煎剂不易接受,或服后有胃肠道反应难以坚持治疗,所以采取了局部直接给药的途径,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同时由于局部药物浓度高,肠粘膜的吸收作用强,又可保护肠粘膜,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因此我们认为慢性结肠炎的治疗,采用灌肠局部给药,要比其他途径给药更能发挥疗效,病人也乐于接受。

慢性结肠炎发病原因多为过食生冷、不洁之物,或喜嗜肥甘厚味,加之感受寒冷外邪袭入,导致体内阴阳失调,脾胃功能失常,气滞湿郁,郁久化热,湿热蕴结于脾胃大肠,或久病正气受损,形成本虚标实之征。从现代医学病理观点来看慢性结肠炎无不与炎症有关,与多种细菌、真菌感染有关,纤维结肠镜检下可见病变部位的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 出血点、糜烂,形成溃疡面等。因此,在选择药物时既按照中医传统的辨证取方,同时又结合现代医药学的观点,加用了收敛止泻、消炎、抗真菌的药物。

中药灌肠范文3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灌肠;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多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这种疾病与免疫、遗传、感染、环境因素以及精神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所以治疗比较棘手[1]。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我院消化内科对7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配以优质的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8例,年龄23~55岁,平均(35.95±7.21)岁,病程5~60个月,治疗组40例,年龄21~53岁,平均(36.81±7.76),病程6~80个月,7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全部病例均做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排除肠道其他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00 ml加水杨酸偶氮磺胺嘧啶4 g,蒙脱石散3 g,1次/d,保留灌肠。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药物组成:大黄炭10 g白头翁15 g败酱草15 g白芍30 g炙甘草6 g黄柏10 g地榆炭12 g煎取200 ml,晾至温度为38~40℃时加入锡类散2 g混匀,倒入一次性灌肠袋中,1次/d保留灌肠。灌肠宜每晚睡前进行,灌肠前排空大便,保留时间不少于2 h,治疗1次/d,15 d为一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痊愈:症状消失,镜检示肠黏膜正常;好转: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镜检示肠黏膜充血水肿或溃疡情况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前后症情无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观察指导与护理

3.1 观察指导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直接滴入直肠的一种治疗方法。利用药物直达肠道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不配合或方法不正确、操作时动作粗暴、药液温度不适宜、滴入后保留时间过短等效果就会降低,另外,保留灌肠治疗的每个环节都要耐心细致,充分做好灌肠前的准备工作,掌握正确的灌肠方法,是保证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短的关键。为了保证疗效,以上患者均经过正规操作及正确用药,药液保留多在4 h以上。

3.2 护理

3.2.1 心理护理 灌肠前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详细向患者介绍灌肠的目的、操作过程和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及灌肠后的疗效。重视患者灌肠后的主观感觉,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介绍中药灌肠治疗的良好疗效及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以增加患者对中药灌肠治疗的依从性及治愈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3.2.2 饮食护理 饮食宜忌对疾病的恢复很重要。患者用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饮食应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为主,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及饮食习惯,戒烟、戒酒,注意休息、调节情志,避免紧张、焦虑、抑郁[2],方能达到最佳疗效。

3.2.3 疼痛的护理 腹痛时指导患者采取分散注意力、放松技术等方法缓解疼痛,疼痛较甚者嘱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必要时中药热敷局部,针灸取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穴位,也可予耳穴贴压止痛。

3.2.4 用药的护理 首先煎药前泡药时间要大于30 min,然后用小火慢煎30 min后取汁200 ml,晾至温度在38~40℃时,倒入灌肠袋中。灌肠时摇高床尾使臀部抬高,药液由于重力的原因,流向结肠更高位,减轻的坠胀感,同时灌注速度应缓慢,减轻对肠壁的物理刺激,并在灌注过程中与患者交流,分散注意力。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病因未明,多与感染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精神因素等相关,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常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嘧啶口服或灌肠,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病情严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可手术治疗,但因药物不良反应明显,疗效不令人满意等原因,使更多的患者更加青睐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属“痢疾”、“肠风”、“久痢”等范畴,与感受时邪及饮食不节有关,病变部位在大肠。其病因为湿热疫毒寒湿之邪蕴结大肠,与气血相搏,肠道传导生司,脂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发为本病。我们在临床中常采用自拟溃结汤保留灌肠治疗该病,方中大黄炭、地榆炭凉血、止血;白头翁、败酱草、黄柏清热利湿排脓;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锡类散化腐生肌。全方共奏清热凉血、利湿排脓、止血生肌之功效。通过中药保留灌肠,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灶,通过结肠黏膜吸收,能更好地发挥药效,且保留灌肠药物不经过胃与小肠,避免了胃酸、消化酶等对药物的影响[3],观察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且远期疗效方面亦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同时加强患者疼痛的护理与饮食指导,辅以一定的心理护理,能明显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效率,且费用低廉,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李雪媛.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5):562.

中药灌肠范文4

关键词:中药;灌肠;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性肠病,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属中医“泄泻”、“便血”等范畴。中药保留灌肠具有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有利于肠道吸收、促进溃疡愈合,又可避免药物因口服引起的胃肠反应等优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多以内科治疗为主,经治疗,病情大多数可以得到控制,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但停药后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复发,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笔者自拟中药方剂内服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1临床资料

        1.1观察对象:①治疗组:临床确诊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在28~56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最短的18m,最长的14年。②观察组:临床确诊52例,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在25~59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最短的1年,最长的13年。

        1.2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反复发作腹痛、腹泻和粘液血便或便秘,腹泻交替反复持续半年以上。大便培养2次以上无致病菌生长,无肠道寄生虫感染,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出血,水肿,溃疡形成或X线钡灌肠有结肠粘膜粗乱等变化。

        1.3治疗方法:药物配制:大黄30g、黄连30g、黄柏30g、白及15g、黄芩20g、白头翁30g、苦参8g、桃仁20g、葛根40g,开水煎沸20分钟,取煎好的中药150ml加0.1g利多卡因,保持药液温度39~41℃。

        1.4灌肠方法:①物品准备:灌肠用物1套(16号导尿管1根、一次性灌肠袋1个、液体石蜡、温度计1个、中单、一次性手套)热水袋1个。②操作方法:嘱晚睡前,排空二便,遮挡,取左卧位,将药液(39℃)装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挂在离床高60cm备用。润滑肛管,将肛管经肛门轻轻插入25~30cm,以30滴/min的速度滴入,热水袋(水温60°)放在输注管下,给病人保暖。③滴完后嘱患者抬高臀部,漫漫拔出肛管,嘱病人休息,尽量使肠腔内的中药保留足够的时间。④每日1次, 1个月为1个疗程。

        1.5疗效标准:参照《广东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标准》,显效:症状消失,结肠镜检示:结肠内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留有瘢痕;有效:症状消失,结肠镜示:结肠内病变粘膜仅见轻度炎症改变;无效:症状无改变或结肠粘膜病变加重。

        2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此病病期较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人心理压力很大。护士应多与病人沟通,详细介绍本疗法的优点及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并介绍同类病人的治愈情况,消除病人的恐惧与紧张情绪,增强其坚持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饮食调护:治疗期间,饮食以易消化、少纤维、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主,少食多餐。大肠湿热者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脾虚及脾胃不和者禁食生冷、油腻、坚硬食物;腹痛腹泻者宜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食物。注意戒烟酒,饮食要节制。

  2.3病情观察:操作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询问病人有无腹胀、腹痛等不适,并给予相应处理。对初次灌肠感到不适而出现直肠、结肠刺激症状,如腹泻、下腹坠胀者,应及时停止治疗。操作结束后,注意控制药液的保留时间,观察病人排便情况,如次数、颜色、量、性状,以评估治疗护理效果。

        3讨论

  &nb

[1] [2] 

sp;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与免疫、遗传等诸多因素相关的结肠和直肠炎症性疾病,主要限于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临床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主要表现,中医学属“泻泄”、“久痢肠癖”、“腹痛”、“肠风”等范畴。采用益气健脾之中药以治脾胃虚弱之本,以活血化瘀,温阳去湿之法调理脏腑气机,以使正气胜,邪气除,健脾助运,水湿得化。

        慢性结肠炎病程绵延,常反复发作,采用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此病,不仅疗效满意,方法简单,且未发现对患者肌体有损害。灌肠方中地榆、仙鹤草、白及收敛止泻止血,消肿生肌;乌贼骨收敛收湿止血,制酸止痛;白花蛇舌草、黄连清热燥湿解毒,全方配伍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生肌,收敛止泻止血之功。云南白药是治伤之要药,取其抗炎、化瘀、止血、愈伤的药理作用,取康复新液通利血脉、养阴生肌、收敛溃疡之功效。中药汤剂及中成药联合使用加强了清热燥湿,收敛止泻,化瘀生肌,解毒消肿,止痛止血之效。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药汤剂加中成药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显著。方法简便,易行,无创伤。

中药灌肠范文5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这种病在欧美国家非常多见,近年来统计的结果几乎比20世纪末要增加1倍。成为肛肠科的常见疑难病。大量 文献 证明中药保留灌肠对 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于防止复发和控制病情的 发展 ,使病情缓解直至康复。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科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8例,年龄在20-50岁,其中女27例,男21例,均有稀便、不成形、伴有粘液,日行4-8次,伴有消瘦,出现上述症状2个月以上前来就诊,通过结肠镜检查确诊。

1.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病得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理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和老年,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本病发病主要由于免疫机制异常,细胞、体液免疫反应均参与,并与遗传因素有关。感染和精神因素可能参与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大便有粘液脓血、腹痛及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1.3治疗方法及结果

1.3.1中药临床上采取清热解毒,凉血止泻的中药汤剂保留灌肠,使药液直接通过肠壁吸收发挥药效。方中青黛凉血解毒;秦皮清热燥湿、涩肠止泻;黄连清热止泻,它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白及可使血白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消肿生肌,利于溃疡面的修复;白头翁对肠粘膜有收敛、止血作用;三七能缩短凝血时间,使血小板增多而起止血作用;五味子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机体抗炎抗病毒的应激反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止泻生肌之功效。灌肠药用:青黛5g,秦皮、黄连、白及、白头翁各15g,三七5g,五味子15g。上药用文火浓煎成100ml药汁备用。

1.3.2方法:上述中药100ml每日1次,连用4周。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后,取药液100ml灌肠前将药液温热约38°~40°,灌肠时嘱其左侧卧位,并插入肛管,连接输液瓶装有灌肠液的输液管,缓慢注入药液,注入后令患者尽量抬高臀部, 灌肠: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病变取左侧卧位30min,横结肠、右半结肠、全结肠病变,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各30min。经注入肠腔,保留时间不短于30-90min,每30天复查1次结肠镜,为1疗程。

1.3.2疗效判定 经过2个疗程以上的 治疗 ,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溃疡病灶缩小50%以上或渍疡愈合,糜烂面消失,粘膜光滑,色泽正常,血管走行清晰,大便日行1-2次。

2 讨论及预防

中药灌肠范文6

【关键词】中西药;保留灌肠;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名的慢性结肠炎性疾病,表现为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有炎症细胞浸润和多发性溃疡形成。病因目前多认为是由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致使肠道粘膜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性反应。临床表现为腹泻、大便有粘液脓血、腹痛及里急后重。病程缓慢且常反复发作,治疗效果多不满意,且副作用重。我科这几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疗效满意。现归纳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6年-2011年收治溃疡性结肠炎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18-70岁,病程3-10年,病变部位与直肠乙状结肠68例,左半结肠20例,全结肠1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9人,两组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的诊断标准,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水杨酸类药物,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该病进行治疗,治疗组加用锡类散、云南白药、康复新液,每晚一次,剂量按病情轻重增减,14天一疗程。

1.3疗效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潜血阴性,镜下糜烂溃疡消退;有效: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潜血阴性,镜下充血水肿消失,糜烂、溃疡面缩小;无效:症状无改善。

2结果

中西药结合灌肠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临床意义。P

3结论

中西药结合灌肠比单独使用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满意。此组药物灌肠治疗主要是促进肠道粘膜溃疡面的修复降低炎症反应,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锡类散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及恢复糜烂和溃疡面作用,康复新液可达到消炎解痉、止痛降低肠道粘膜炎症反应的作用。康复新液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血管新生,加速坏死组织脱落,迅速修复各类溃疡及创伤创面,抗炎、消除炎性水肿,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云南白药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这三种中药配合常规西药灌肠大大提高治愈率。护理要点:

3.1心理护理由于该病病程长,症状反复出现,影响病人正常的工作学习,使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抑郁或焦虑。加上应用激素治疗,病人对药物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加大其副作用,从而使自己更加恐惧。溃疡性结肠炎与情绪活动密切相关,不良的心理因素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肠活动增强加重腹泻。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介绍有关疾病及药品的知识,使患者更好地掌握病情变化,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细致的心理护理,多与病人交流,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

3.2饮食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慢性结肠炎的患者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质、高热量、低纤维素的食物。禁忌生、冷、硬及刺激性的食物,忌烟、酒[1]。对急性期和爆发型患者应暂禁食或进食无渣流质半流质,禁食冷饮、水果、多纤维素易致敏的食品,如辣椒。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治疗。

3.3休息急性期和重症脓血便病人应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病情稳定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应避免劳累。

3.4大便的观察应密切观察大便的次数、颜色、性状、量,做好详细的记录,告知病人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及时处理。为治疗护理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更好的观察药物疗效。便后要保护肛周皮肤,减少排泄物对皮肤的刺激。

3.5药物灌肠的护理物品准备:50-60毫升空针一个、治疗方垫、一次性手套1副、石蜡油纱布、软深部吸痰管14-16号、夹子、100毫升袋装生理盐水、清洁治疗、小桶 。药物准备:先选择一个清洁的治疗碗,将水剂药物抽入,将100毫升袋装生理盐水加温至40度左右后注入碗内,再讲锡类散倒进,搅拌均匀。配齐物品,携至床旁,灌肠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如灌肠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在患者解除思想顾虑的前提下取得配合。嘱患者灌肠前排空二便,以减轻腹压,清洁肠道,以利于药物保留。因慢性结肠炎的病变部位多在结肠下段,患者取左侧臀高卧位(臀部抬高30度),将患者的裤子退至膝部,上腿屈曲,下腿伸直,臀至床沿,暴露。嘱患者放松身体,便于操作,臀下铺治疗垫,灌肠管选择细而软的深部吸痰管可减少对肠道的刺激,石蜡油前端20-30CM,,排出气体,轻轻插入注意有痔患者应避开痔核。嘱患者深呼吸,放松腹部肌肉,肛周石蜡油后一手轻轻分开肛周皮肤,另一手缓缓插入吸痰管,遇阻力时旋转嘱患者深吸气,深度30-35CM,经观察此深度,比常规20CM效果理想。可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调节,最佳深度是超过病变部位以上 。用一次性50 ml注射器抽吸好药液,抽吸药液时应边抽边搅拌,因为美沙拉嗪,锡类散等药物不容于水,容易沉淀。 连接一次性14~16号肛管分别将药液缓慢、匀速注入,推注药物力度不可过猛、过快,时间为10 min左右。灌肠过程中嘱患者放松腹部,缓慢深呼吸,以减少便意,尽量保留2~4 h。在操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询问患者,分散其注意力,使操作顺利进行。灌肠后为使药液充分到达病变部位,有利于药液保留在肠道内得以充分吸收,从而提高疗效。患者可依次变换,左侧卧位――仰卧―右侧卧位―平卧,整个过程均应垫高臀部10cm。如患者有腹痛便意,嘱患者深呼吸,尽量延长时间。我科通常以14 d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患者症状好转或痊愈。注意事项:操作者操作的动作轻柔,压力适中,摇匀药液,防沉淀[2]。灌肠的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发现患者出现腹痛、面色苍白、难以保留应停止灌肠,及时处理[3]。实践观察证明,如药物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越长,则可更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全梅.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护理.吉林医学信息,1995,(8):52-53.

[2] 李国珍.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99,6(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