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管理专业范例6篇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范文1

关键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影响

工程管理专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只注重车间内部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其毕业生成为技术员后与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运营知识。另外,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学会的调查,发现多数技术人员在40岁之后都要承担管理工作。因此,产生了工程管理这个新的学科领域。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重新进行调整时成立的专业。

工程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之初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寻找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初步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工作进行管理。

目前我国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有把工程管理归入到管理学院下的,如天津大学,吉林省有长春工程学院、吉林工商学院。有把该专业作为土木建筑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里的一个专业方向的,如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有直接把该专业独立为下属院系的,如东北财经大学。有工程与管理兼容的,如国内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著名院校之一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每个学校侧重点也不同,有的侧重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有的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有的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或者偏重管理或者偏重技术,各有特色。吉林工商学院把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在工商管理学院,侧重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偏管理。四到六年弹性毕业制度,毕业工作两年,可以利用所学考取相关的资格考证:建造师、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建筑内审员、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等。

近年来,吉林省地方城市面貌巨大变化与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休戚相关,省内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对各类专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工程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项目管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将有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

为了全面适应吉林省地方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吉林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研究重点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地方针对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符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支持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目标和规格是作为所有合格本科生需达到的标准,杜绝以偏概全。结合学院办学定位,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突出“三个体现”:一是体现全面发展,强化素质教育;二是体现应用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三是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差异性,突出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以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主线进行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以专业为导向,体现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专业改革思路清晰,以学科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业界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并贯穿到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中。

注意课程间逻辑关系:一是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问题,二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三是选修课和必修课关系,四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五是相近专业课程间差异程度,六是注意课程间的递进关系。

(1)优化课程结构。依据学科门类整合学科基础课程,同一学科各专业间设定统一的学科基础课,面向同一学科群各专业学生开设(同一学科门类学科基础课程要统一学时、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授课时间、统一内容),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设置要体现本专业特色,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领域,专业主干课程要突出专业特色,注意课程归属类别的调整。

(2)注意不同类型课程之间,不同课程之间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和脱节,浓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公共选修和专业选修),加强选修课程的前沿性、交叉性和综合性,杜绝因人设课的情况。

(3)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考研课程、职业资格课程。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创业就业需要,符合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的科学统一。设定选修方向,注意选修课的可操作性。

(4)注意专业课数量

(5)每学期考试课程不超过5门。

3、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学时)不低于《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相关规定;二是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项目教学、课程群课程设计等综合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建立结构科学、目的明确、管理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符合专业方向,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试验项目,要达到计划实验学时的50%~60%,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要与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相结合,专业实习要科学设计方案,明确目标和要求,注意内容的具体性和总结性,要聘请业内专家开设讲座,参与指导。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综上所述,本着高校培养人才要考虑服务于地方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势在必行。吉林省内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专业知识驾驭的能力:综合系统地运用管理、建筑、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中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特别是能够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后项目的经营和管理。建议在学生专业课的设置上能够与时俱进,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范文2

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照法律从事各项生产和社会活动,一切活动必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法律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才能在行为上做到严格依法办事。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提升,不论在那个层次上,也不论对于个人、人群、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显得格外重要,格外迫切。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法律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尤其对于经济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法律,尤其是经济法,意义更为重大。

二、经济法与会计专业的联系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的社会,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学习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更不用说进一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了。我们所读的专业———会计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到目前为止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作为中国学习会计专业领头军的我们,在学习这个新兴专业的过程中,更应该摸索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进行研究学习,推动我国会计专业的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掌握更多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会计学专业,就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概念就可以看出经济法与会计是有着共通点的,都是通过管理手段来保障良好的经济秩序。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会计知识,我们务必要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仔细分析,发现两者有着很多的联系,但是最突出的共同点还是其管理性和约束性。会计专业具有管理性,这不仅表现在其经济目标上,还表现在管理的手段和过程中,表现为会计人员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的影响。通过法律法规对会计管理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会计管理进行监督。

而管理性和约束性更是经济法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法的价值、主体、权力(利)、属性上,更表现在经济法的义务上。经济法义务具有社会性。生活在市场体制下的人们是一种“经济人”,在通常情况下,他们自己为自己服务或者为了为自己服务才为他人服务,而往往不能或不愿提供社会服务,但许多社会服务如维护秩序、举办学校、基础建设、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等等又是一个社会正常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了解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之后,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进一步分析经济法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帮助无疑是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明显地,学习经济法能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性,时时提醒我们不能忘了会计专业的“经济管理监督”责任。而对于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想行使好自己的会计监督管理职能,就要对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范文3

(一)从学科发展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优势。行政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毕业生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特征,所以培养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体现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痕迹,为后来创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从传统的就业形势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优势。众所周知,人们把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就是公务员系列对接起来,这也就验证了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人们都很希望走仕途之路,故而我们的培养导向也就自然向倾向于公务员,主要体现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部分,课程设置主要着重在公务员制度、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社会调查与统计、公共政策学、地方政府管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政府经济学等。由于加入公务员队伍必须通过考试的特点,且公务员考试招聘的都是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对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很多,这样,行政管理专业有时也受到了法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企业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在招考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中同时也会标有其他专业,单独要求只要行政管理专业的不是很多,这也说明公务员招考要求和条件向不同时期的社会管理靠拢。虽然有其他专业的影响,但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懂政治、懂法治、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优势比较明显,故而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以实现与社会管理的对接。

二、社会管理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人才

根据《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需要培养社会管理专业人才150万人、养老护理员600万人、灾害信息员75万人,这样的人才队伍规模才能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需求相适应。随着国家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引起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由此产生大量新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而完成这些工作,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从社会管理的结构分析对接的行政管理人才,主要从下面几类思考:

(一)能够服务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社会矛盾以及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人才。能够胜任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社区调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综合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统筹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适应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二)能够适应公共管理领域的民众事务。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民众对公共事务都很关注,公共服务亦在不断提升。要能够服务民众生活所需,实现公共服务的常态化。这就要加强对改善民生的专业化思考,向民众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熟悉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构建和谐的社会管理系统;要把行政管理未来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切实调研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三)能够适应文化传播和文化管理实务。我们说管理的生命线就是科学决策,那么管理思想文化的传播就是管理层次的升华,任何一个管理机构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气息,从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文化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的新延伸,是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管理实践应当充分体现文化管理的基本精神。文化管理就是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企业,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故而,我们要在行政管理专业中融合文化管理。

三、行政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管理匹配的培养措施

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至今,其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形成了以政治学为基础和公共行政特点。但是,随着行政管理专业逐步向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经济化的扩展和推进,以政府管理为主体的传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发展的需求,行政管理专业的扩充也是很有局限性的,不能什么方向都包容,过分扩展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不知所云,淡化了专业的专一性,因此,通过对比其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社会管理人才,具体措施思考如下:

(一)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向经济服务倾斜,在保留行政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适当增设经济类课程,以培养学生懂经济发展运行、懂经济管理事务、擅于用行政管理的能力服务经济发展。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审计等部门实习,让学生掌握整个经济建设和管理的流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类行政事务。

(二)在专业培养导向上倾斜于创新社会管理,在保持原有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几门社会管理的课程,如:重大危险源管理、安全行为心理学、社会管理创新与实践等,以培养学生能够在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发挥才干,以及提高化解民众纠纷、调解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在政府社会综合办、法律援助中心、救助中心,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实习,让学生懂得在复杂环境下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服务于民生工程。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倾向于模块化,从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分为:公共课类、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在保持原有的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对学科基础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细化模块,例如,学科基础专业课分为:(1)社会管理类;(2)社会保障类;(3)民生建设类。专业选修课分为:(1)社会基层管理类(新农村建设类);(2)专业扩展类,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型社会管理能力,适应社会发展中的综合管理实务。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范文4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英.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409.

[2]金继刚,王世红.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1,13:150-152.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范文5

为了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国外高校逐步加强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并形成了成熟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在德国高校,“双元制”乃至“三元系统”教育思想主导着其高等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双元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企业实践技能培训与高校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生产实践锻炼,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学生就业目标实现。“三元系统”教育思想是“双元制”教育思想的改进,即在原来企业、学校的基础上,增加“行业”一元,即行业协会接管部分行业通行的基本课程,将其安排在行业协会的实践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以克服“双元制”教育思想实施中所存不足[1]。在美国高校,其办学理念非常重视“做”(即社会实践),因而其高等经济管理教育非常重视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以便培养学生经济管理实践能力与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在加拿大高校,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主导着其高等经济管理教育,强调学生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所谓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就是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即要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能力,并把是否具备这种职业所需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乃至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这种教育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核心,并围绕这种职业能力培养制定教学计划、开发课程体系、实施有效管理、指导学生学习和考核。在英国高校,其教育理念近年来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改革的核心是立足“能力教育”,推行“基于行动的学习”。“能力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开展自主性、探索式学习,培养适应环境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基于教育理念变革,英国高校相应地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在讲授专业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从做中学”,即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2]。这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变革,促使并指导英国高校不断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经济管理的实践能力与综合性环境适应及交流协作能力。在新加坡高校,“发展实用教育以配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一直主导其高等经济管理教育[3],因而其高等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受到相当重视,以培养出能够应对国家生存和经济发展任务与挑战,以及满足工商业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高等经济管理人才。在澳大利亚高校,主要基于提高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考虑,建立和完善学生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组织体系,改革与优化学生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体系,制定与健全学生经济管理实践能力考核评价机制,以及规范与强化学生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在韩国高校,其高等经济管理教育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高等经济管理教育发展密切配合并直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视学生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以及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各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指导思想,虽然因各自具体国情不同而存在若干表述差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坚持能力本位教育,提高学生经济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与创业。

2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目标

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高校师生通过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目标主要聚焦于培养学生经济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兼顾其他。实践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活动能力等。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经济管理实践能力是经济管理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国外高校在培养学生经济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还是有差异的。美国高校奉行通才教育模式,因而其经济管理实践教学非常强调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学生与社会联系的自主性,强调将课堂知识应用到课外环境中去的能力,强调宽口径就业能力,因此学生在未来工作的选择和定位等方面差别较大[4]。德国高校奉行专才教育模式,大学的研究所与企业的研究中心保持密切的联系,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在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应该具备的经济管理职业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和参观企业进一步密切大学和企业的联系,学生的知识面较窄但是较深,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输送到对口企业,并能迅速进入企业研究的前沿。日本经济管理教育界与实务界普遍认为经济管理理论要与经济管理实践相结合是毫无疑义的,但这主要是对大学生毕业出去后的要求。要有效促成经济管理理论与经济管理实践相结合,单独依赖大学经济管理学历教育是难以做到的,必须很大程度上依赖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刚录用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一段时期的经济管理再培训[5]。因而,日本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由大学经济管理学历教育和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经济管理教育2部分构成。大学经济管理学历教育(包括实践教学)往往注重传授经济管理基础知识与培养大学生一般性能力,而用人单位社会经济管理教育着重强调把所学经济管理理论有效运用到经济管理实践中去。此外,即便是同一个国家的高校,但是由于其定位与办学理念不同,其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目标也是存在差异的。以美国旅游教育实践教学[6]为例,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目标是“为全球培养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普度大学的酒店与旅游管理的办学宗旨是“为培养全面专业化的技术人员,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技术训练,使将来在所选择的专业领域获得成功”,休斯敦大学则定位于“为饭店和餐饮业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掌舵人物”。

3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内容

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是指在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中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为实现高等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国外高校构建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一般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1)确保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计划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计划主要依据政府或行业制定的标准,由社会组织(或行业组织)经济管理专家与高校经济管理教育专家来共同制定;尽可能考虑学生特性、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交叉点;尽量做到简洁、明确、富有弹性,并重点考虑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注重个性与共性有机结合,既要达到专业训练目的,又要考虑学生基本素质提高。

(2)确保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基本实验、基本实训、认知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基础性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第1、第2学年;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学年论文等专业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第2、第3学年;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等综合性、研究性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第4学年。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经济管理实际操作技能和对生产组织与管理的感知水平。

(3)确保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特色并与时俱进。首先,将经济管理新技术、新知识及其相关实验内容及时纳入经济管理实验教材,确保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始终与科学技术发展同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新的经济管理技术与知识。其次,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如在德国和美国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中,经常根据某个实际经济管理项目,把学生组织在若干个小组内,几个学科的教师联合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合作完成项目。参加经济管理项目学习的学生既训练了专业技术能力,又训练了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而且,许多大学都要求学生的经济管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必须在工厂、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也都是工厂、企业的实际经济管理课题。这些有效的训练使大学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就能上岗操作。此外,国外高校在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中往往精心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内容。

4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形式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形式是指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1)经济管理实验。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经济管理科研和教学任务,运用仪器设备手段,突破自然与社会条件限制,在人为控制和干预客观对象的情况下,观察、探索经济与管理现象及活动的本质规律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7]。

(2)经济管理实训。即在学校能控的校内真实或仿真环境中,按照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反复多次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技术或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

(3)经济管理实习。即学校按照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规律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进行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关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4)经济管理论文(设计)。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写出探讨经济管理理论问题或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论文或者做出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设计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

(5)经济管理调研。即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深入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乃至广大民众中进行经济管理考察,以探求现实经济管理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进而以此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经济管理知识以及调研技术与技巧、提高经济管理职业所需各种能力、养成正确的经济管理职业观与良好的经济管理职业素质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

(6)经济管理创业。即教师通过校内、校外创业教育素材、活动与基地,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以及创新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真正具有一定创业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挑战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

(7)经济管理科研训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师经济管理科研项目,或者自主进行经济管理课题研究和探索,从而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鲜明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经济管理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

(8)其他有助于提高学生经济管理综合能力的普通社会实践。如:美国社区学院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本着来自于社区而服务于社区的原则,强调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以及社区服务实践等培养学生经济管理实践技能与社会参与意识;美国一流商学院注重通过课内实践(主要包括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课外实践(主要包括暑期学院项目、合作研究、学术报告会、研究基金等)、校外实践(主要包括社区志愿服务、实地考察、担任咨询顾问、休学一年海外实习等)来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经济管理实践技能与社会参与意识[8],注重通过课内实践(如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聘请从业人员进行课程讲座等)、课外实践(如学术报告会、研究生俱乐部等)、社会实践(如实地考察、商业计划竞赛、企业发展咨询、企业实习等)培养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9]。当然,由于各国具体国情差异,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形式还是存在若干差异的。具体说来,经济管理实地调研考察、经济管理模拟实验、经济管理实训和经济管理异地学习是各国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普遍使用的形式。经济管理实习虽然各国高校早已有之,但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差异较大,如美国高校多采用项目实习方式,英国高校多采用“三明治”实习方式与项目实习方式,以及日本官、产、学结合,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打工以达到实习目的等。经济管理科研训练在各国也存在差异,如美国高校有平时独立研究和项目研究、英国高校普遍采用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澳大利亚高校多采用项目研究等。

5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

5.1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

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是指高校于其中开展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并且能够影响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开展的,由多维空间和多元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包括校内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和校外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无论哪类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都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或仿真性。根据是否封闭及其物理特征,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还可以分为封闭教学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社会实践环境3种:(1)封闭教学环境是指由高等经济管理教育机构提供,或学习者自我选择的不需与外界交换信息或能量的,具有暂时封闭性、内部循环性特征的真实的经济管理学习环境系统,如实验室、实训室等;(2)网络虚拟环境是高等经济管理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它使高等经济管理实践教育时空得到了自由延伸,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自觉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但也易养成学习者对新技术、新工具的依赖性;(3)社会实践环境是由高等经济管理教育机构安排,或学习者自我选择的,需与外界交换信息或能量的不封闭的、真实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它不仅可培养学习者处理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智能,并且始终包含人际交往这个社会因素,可使学习者获得丰富的外部信息刺激,自觉参与社会信息交换,进而逐步形成健康完整人格。

5.2校内外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国外高校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理顺体制、加大投入以及加强管理等措施,积极推进校内外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建设。首先,国外高校校内经济管理实验室或实训室建设统筹规划,配置合理,按功能设置,同一个实验室或实训室能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经济管理实验或实训教学任务,具有较强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适应性,使用效益比较高;与此同时,国外高校还在校内建有集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经济管理科学研究及经济管理技术推广示范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或经济管理类研究中心(或所),建有有助于开展经济管理创业实践训练的创业教育机构以及有助于开展经济管理职业实践技能培训的商务模拟公司。如美国高校校内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包括但不限于经济管理实验室、经济管理实训中心、商务模拟公司、创业教育机构、学生科研实践基地等。国外高校校内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或者由社会投资或捐赠建设,或者由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或捐赠合作建设。其次,国外高校校外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通过与校外单位合作、与行业协会合作、与校外商务模拟公司合作、与海外合作等多种渠道建设。如英国高校校外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包括(但不限于)“三明治”教育模式下校外实习单位、行业协会所属教育培训中心、社会机构和私立团体所建商务模拟公司以及海外经济管理教学实习基地。国外高校在校外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吸引和聘请校外依托单位的经济管理专家和管理干部一起参与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指导,增强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指导和管理力量;另一方面,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师生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帮助校外依托单位开展职工培训、科技开发和科研攻关等工作。

6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队伍

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队伍是指高校中多人基于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活动或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工作而相互分工协作的有组织的集体[10]。国外高校重视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1)重视把关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队伍准入口径。一些西方国家在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师资的准入口径上有严格的标准,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从源头上保证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如:德国对从事高等经济管理职业实践教育的教师,不仅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德国有关部门根据《职业教育法》规定,制定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对实训教师(包括经济管理实训教师)的要求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11];澳大利亚的高等经济管理职业实践教学教师,上岗前,必须参加为期1年的新教师上岗培训,结束时接受教育部门和学校评估考核,不合格者不发给教师资格证书[12]。

(2)重视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教师实践能力。如:德国非常重视高等经济管理职业实践教学教师在经济管理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大学生要成为高等经济管理职业实践教学教师,要有5年或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经过2年6个月的培训后,参加国家考试,取得经济管理职业实践教学教师资格后才能从业;美国社区学院的高等经济管理职业实践教学教师,除了必须具备州政府颁发的有关教师证书,还特别强调要具有相应的经济管理实践经验;澳大利亚的高等经济管理职业实践教学教师必须具备3~5年从事本行业工作的经济管理实践经验。

(3)重视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教师继续教育。如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教师需要不断进修,每年每位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美国社区学院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实行的是“弹性多元进修计划”。多元进修方式包括上夜

校、参加教师研讨会或讲习班、参观访问、参与课程编定或专业杂志出版工作,参加行业组织举办的地方、州或全国性的会议,参加与教学有关的休假进修、出国进修等[13]。(4)重视高校兼职经济管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从社会选聘经济管理专家作高校兼职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教师,是高校弥补其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师资数量不足的重要途径。如:美国社区学院的兼职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教师由社区内的企业家、某一领域的经济管理专家以及一线的经济管理人员等组成;澳大利亚高校从社会聘用兼职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教师。

7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管理

为培养学生经济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国外高校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管理。

(1)高度重视校内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校内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是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实行开放共享管理模式,促使实践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2)优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课程开发流程和管理体系。高校经济管理实践课程多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各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完成相应模块或单元学习,学生可以具备相应经济管理岗位或完成相应经济管理工作任务的实践能力。

(3)高度重视学生经济管理实践学习自主管理。国外高校在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方式上通常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如“完全学分制”、“弹性学习制”等学习制度。这些学习制度减少了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共性和刚性要求,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进而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环境。这些学习制度有助于确保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落在实处,承认学生取得学分途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一技之长为自己赢得学分,同时又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4)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评估机制,就是将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与经济管理理论教学同等对待,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全面、真实、合理地评估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成效;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激励机制,可以促使教师创造性地开展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工作,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在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范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0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农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河南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导致农户交易成本增加,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单个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难以有效对接,增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使“三农”问题难以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各类新型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它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竞争力,降低采购成本和交易费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整体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未真正发挥作用,合作经营优势没有体现出来。作为当前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具体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建立怎样的组织制度并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以体现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高效率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能够有效地克服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促进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和实现制度创新。

一、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一)区域性发展特征明显。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五,与第一农业大省的位置不尽相称。从我省内部来看,信阳、焦作、周口、安阳4市发展较快,合作社数量占全省总数的45.64%;其他省辖市发展较慢,数量相对较少。

(二)合作关系相对松散。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社员入股,并实行盈余返还,属于实体性组织,成员与组织的关系比较紧密。专业协会是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和行业自律为主的非营利组织,成员的经济参与程度低,组织关系相对松散,2010年3月底,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9,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占33.27%,农民专业协会占38.34%,其他利益关系更加松散的非正式组织占28.38%。相对来讲,合作社的运营较稳定,农民从专业合作社中得到的服务比较多,取得的收益也比较大。

(三)合作领域相对集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之间的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蔬菜、瓜果、养殖等产业领域。目前,河南省在大宗农作物领域内从事生产与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非常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的较少,产品档次较低,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粮食长期以来垄断经营,以至于在粮食领域内产生与发展合作组织缺乏必要的基础和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和发展的影响程度。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不高,辐射范围有限。目前,河南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多局限于乡镇范围以内。据统计,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认定的示范社约有1,500家,仅占全省总数的7.85%。虽然农民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但有相当一部分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

(五)组织创建以农村能人和大户牵头为主。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呈多样化态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农村能人或大户牵头创办的,另外一些或是由当地龙头企业牵头创办,或是由当地村委会、乡镇政府等基层组织和政府出面牵头组建,或者是依托当地农委、供销社、科协等经济技术服务部门组建。由能人或大户牵头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相对较好,而那些依托其他力量组建的合作组织,则逐步减少。

(六)服务内容以技术和购销服务为主。目前,河南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以农资供应、农产品供销和提供信息服务为主。这一状态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合作组织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及农户目前的需求方向决定的。因为在目前我国合作组织发展尚不规范时期,从事农产品供销极可能存在一定的盈利空间,而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只需较低的成本;从另一方面来讲,对于分散经营且市场信息不畅的小农户而言,目前他们最迫切需要的也正是一些增收致富的信息以及销售各类农产品和以较低成本获得生产资料的途径。

二、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河南省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没有明确的章程来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组织机构、社员的权利和义务、财务管理等做出明细的规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能力较弱。专业协会几乎都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也只有少数的专业协会有明确的章程,组织机构设会长和副会长,对社员的权利义务做了规定。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当地的种植大户,有威望的人(如村长),或是有经验的农户,大多知识文化水平不高,难免会在管理上存在局限性。因此,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刚开始建立的一、两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倒贴本”现象。若持续如此,会打击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如何完善合作社的内部盈利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河南省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半数以上不是由农民发起的,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乡党委书记和乡长直接挑头办合作组织的现象,社员的经济参与程度低,普遍不愿意入股或交会费,只想得到无偿服务,在许多合作组织中形成了一种“依托单位利用散户谋取自身利益,散户依靠依托单位享受无偿服务”的合作模式,多数都没有建立起稳定而紧密的利益关系。因此,就形成以政府决策代替合作组织决策的现象,社员的民利难免受到影响。

(二)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政府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市、县(市)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部门不统一。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要求,农业部门被明确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管部门,但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在市、县(市)两级,多头管理的问题十分突出:有的是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有的是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供销社各管一摊,有的由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管,有的由科协主管。严重影响了有关各种政策信息的传递和贯彻执行,同时也使得不同地区的相关政策和信息难以整合、交流和共享,加大了行政管理的成本。

同时,有些地区政府参与过多。目前的大部分所谓的协会和合作社是在政府的干预下成立起来的,除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工作,如一些地方要搞什么“三加”模式、“三加”工程,其实为面子工程。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一方面是触动了一些部门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有力证据。不过,最起码这些地方政府部门还是关心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的。

(三)投入机制存在的问题。组织会费和股金十分有限,资本筹措渠道狭窄,资本短缺成为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劳动联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之一,但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合作组织对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西方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相当多的资金支持,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方式获取资金却十分困难。河南省财政每年安排省厅专项资金350万元,开展农民合作组织试点工作,焦作、郑州、周口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好的地方也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行支持,但大多数市、县没有安排专项支持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为:社员自筹、外部股金和自我资本积累。但从目前看,难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大多数参加合作社的社员农户自身经济势力有限,无法聚集大量股金。由于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从而利润较少,在合作社的盈余分配中所提取的公共积累就比较少,通过这样的资本积累为扩大合作社的规模积累资金难度比较大。因此,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筹资渠道极其有限且较为狭窄,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的问题。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该阶段的利益分配机制也正处在成长的阶段,问题较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该阶段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现状表现为如下特点:1、分配方案中公益金、公积金、利润返还、股金分红、股息各自所占比重呈非正态分布状态,无规律可循;有的合作社甚至没有公益金、公积金。风险防范和积累机制的缺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股金分红和利润返还比例标准不统一,有些合作社的分配比例由合作社领导自己说了算,缺乏民主。更为严重的情况是,随意制定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利益分配机制混乱;3、有些合作组织分配方案设计不合理,物价发生变动时不能及时调整,影响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或合作组织的发展。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合作社领导、主管部门和社员都不知道股金分红、股息和利润返还为何物。由于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所导致的合作社发展受阻甚至解散的实例屡见不鲜。

三、完善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的对策

(一)统一利益分配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虽然对合作组织的财务和盈余返还等做了相关规定,但把分配比例的决定权完全留给了合作社本身。这一方面给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更多的自和自我发展空间,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我创造;另一方面却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机制制定的随意性增加。因此,应尽快出台相关条例适当地规定盈余分配比例,体现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特点。

(二)加强监督机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倒闭的合作社和社员意见较大的合作社主要问题之一是管理人员。合作社虽然设有监事会,要么形同虚设,要么在混乱的合作社中与理事会人员串通一气。鉴于此,合作社的监督应实行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办法。

内部监督主要是发挥监事会和社员的作用,采取社务公开、账务公开等方式,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在章程中明确监事会的监督方法,可针对财务及分配事项在监事会成立财务督察小组,其任务包括:对合作社财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查;及时发现合作社财务、利益分配机制实施中的不规范行为等;监督合作社重大事务、财务运作情况、盈余分配情况,以及社员十分关注的其他事项等。针对合作社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建立述职评议制度,要求合作社管理人员进行年度、届中、届末述职评议,并建立相应人员的廉政档案,对合作社制度的具体执行者的廉洁自律情况作全方位监控。

外部监督包括:一是系统监督;二是社会监督。系统监督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社会监督指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机构的作用。审计部门在审计结束后要依据审计的情况形成详细的总结报告,并督促合作社理事会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而理事会要将审计结果通告社员,保证监督审计公开。

(三)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的经济组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内部责任制度并严格遵循,以实现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要建立保障机制。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建立内部章程,明确规定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成员组成,可以投票表决重大事项。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代表前者处理合作经济组织日常经营管理事务。监事会则主要履行对理事会的监督作用,防范有可能出现的组织制度风险;其次,制定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最后,要建立利益保护机制。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理让利、制定最低保护价、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赊销生产资料等有效方式,积极扶持农民发展生产。

(四)转变政府管理机制。首先,要排除政府的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政府部门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项工作,但是不要直接参与到合作组织自身的管理当中。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和规范组织的发展。比如,制定相关的资金扶持政策,譬如资金补助、低息贷款;或者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减免政策;其次,要理顺各市、县(市)的管理体制,确立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的主管部门地位,尽快改变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管部门不统一,政令传递不畅通的现状;再次,要加大对县(市)一级农民合作组织的管理机构的建设力度,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硬件建设和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倾斜,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各地依法成立的合作社,应报当地农业部门备案。农业部门要切实负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五)改善信贷机制。借鉴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的信贷支持,政府当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1、以政府贴息方式提供专项信贷支持。主要是通过政策银行向农户或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专项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建设所需资金,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进等;2、以政府担保为前提,协调农村信用社及农村其他金融组织在农业信贷方面采取向合作社倾斜的政策,扶持合作社的经营和发展;3、创造宽松环境支持发展农民合作金融。建立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在农村社员之间融通资金。合作社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完备有效的合作金融体系是合作社成功运营的基本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剑峰.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农业经济,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