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范例6篇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范文1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 老年精神病 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6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86-02

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就目前而言,精神分裂症的结局并不理想,单一的治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的治疗需求[1]。人性化护理护理以人为本,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注重给予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有研究显示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其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对5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病例的诊断标准均符合CDMD-3的标准。所有患者无严重的躯体疾病,能完成量表的测评,经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阳性症状消失,入组时仅以阴性症状为主。排除因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合作者。排除有严重自杀倾向及癫痫病史者、脑肿瘤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50~75岁,平均62.5±4.8岁。病程1~10年,平均6.2±2.5年,小学以上文化程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精神分裂症入院后采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均相同,均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治疗[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有:①营造文献的医疗分为,合理布局病房,温度和湿度要适宜,色调和谐,在生活上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让患者安心住院[2]。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对待患者要耐心、细致、周到。在感情上接受和理解患者,认知倾听患者的主诉,每周开展心理卫生课,讲解精神疾病的基础知识,所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用药方法、疗程及坚持负压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③帮助患者建立应对心理障碍的方式[3]。每周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肯定患者为病情康复所做出的努力,并指导、教会患者在心情烦躁、抑郁时进行肌肉放松训练或情绪转移法缓解情绪。④在缓解期多鼓励患者的家属及同事、领导、朋友关心、探望患者,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怀,多获得这种社会支持性感受,以提高患者的支持及应对能力,消除患者的孤独和无助感为原则[8]。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社会技能训练(旨在训练交往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旨在提高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和解决生活困难的能力)。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后的认知功能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调查。共包括四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每个项目评分采用5级(1~5级)。认知功能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包括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护理满意度:从宣教、环境、态度、操作及治疗结果来评价,每个项目满分均为20分,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7.05±22.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17±18.57(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除了存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以外,患者还普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症具有迁延性、易复发、高致残性疾病等特点,给患病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药物治疗在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效果仍然不理想,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2]。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在满足患者疾病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患者的人格尊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的需求,从患者的信念、价值观、情感表达、沟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启发,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怀,被照顾,被重视,缓解了患者因疾病而产生心理障碍。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认知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4(c)-014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ain points of nursing service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eas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nursing work.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96 elderly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ease nur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3 to November 2014.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reference group. 48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other 48 cases in the reference group were given the general nursing.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was 89.58%,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was 100%, there was no nursing accid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nursing, and in the reference group that was 75%, 58.33%, 3 nursing accidents,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Mental disease; Elderly patients; Nursing service

精神病(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1-4]。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健康生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让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稳定的晚年生活,就需要对患有老年精神病的患者加强护理工作,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护理的96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两组。①其中观察组患者48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65~89岁之间,平均年龄72.5岁,在疾病分类上,精神分裂症11例,情感性精神病1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13例,老年痴呆症12例。该组患者全部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手段。②其中参照组患者4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66~88岁之间,平均年龄73.9岁,在疾病分类上,精神分裂症13例,情感性精神病9例,器质性精神病障碍14例,老年痴呆症12例。该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手段。两组患者在组别构成,性别构成,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分类第3版的诊断标准,患者大为中轻度病患。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的病房护理手段;观察组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在护理措施上,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对患者的心理变化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药物,加之自身疾病的困扰,很容易就会出现抑郁心理,表现为沉默寡言,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里感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使患者敞开心扉,护理人员要尊重,理解,关系,鼓励患者,让老年患者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1.2.2 睡眠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具体应该包括新鲜流通的空气,柔和的光线、舒适的床位等基本要素;其次在保证了舒适的睡眠环境的基础上,护理工作人员要避免让患者食用有刺激性的食物或饮品,保证患者在睡觉前用温水泡脚;最后一些老年精神病患者属于长期卧床休养的类型,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定期更换床单被罩以保持其平整、清洁、干燥,并帮助病患定时更换体位,在床位的选择上应使用气垫床。此举的目的是防止患者长期卧床而发生皮肤破损、继发感染、褥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1.2.3 饮食锻炼护理 饮食方面:在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时,要遵循饮食上的“三高两低”原则,即在食物的选择上以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蛋白质、低糖、低脂类为主,合理进行的饮食的安排,注意在食物的选择中含富含纤维且易于消化吸收的多样化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粟谷类、果蔬,钠盐的摄入量进行合理控制(以5 g/d左右为最佳),饮食控制上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切忌暴饮暴食。

锻炼方面:通过健康教育,辅助以适当的身体锻炼能够帮助老年精神病患者增强体质,舒缓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信心,避免逃避社会的悲观情绪。比如护理人员可以带领老年精神病患者一起打扫卫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活参与度,感受到自身劳动的成就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1.2.4 安全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的全过程中,应给与安全检查工作以足够的重视,患者入院时的随身物品如剪刀、指甲刀、钥匙、镜子、鞋带、腰带等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的物品要给予禁止(患者普遍选择的自杀工具),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病房内的物品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于服用药物的患者,要给予口腔检查,防止患者吞服药物自杀,对患有家族精神病史的患者要给予集中管理。

1.2.5 家属护理指导 护理人员需指导家属,一方面加强庭成员的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加强家庭成员提供给老年精神病患者足够的护理帮助。患者出院后其实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病情的缓解与控制,家庭人员要对老年人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护理,因为家庭亲属所带来某些护理作用是医护人员所无法代替的,要让患者最亲近的亲属给患者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护理过程中做到有爱心、有耐心、细心、有责任心、有警惕心等等。除了心理护理外,日常的饮食起居,衣食住行也是需要着重加强的方面,比如便秘几乎是所有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活问题,那么家属在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就需要注意对患者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及摄取有益于排便的食物,叮嘱家属指导患者定时进餐,切勿暴饮暴食,避免夜间进食,不偏食,摄取均衡营养,多食含纤维多的蔬菜,水果和粮食,多补充水份,保证每日饮水。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护理满意率为100%,患者在护理期间未出现事故;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护理满意率为58.33%,3例患者在护理期间出现事故。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率、患者事故发生率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组研究结果表明,提升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水平,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疾病治疗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护理研究报道显示[5],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平均只达到60%左右,护理事故的发生率也平均达到了8%以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年精神病护理工作的难度,而该研究结合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病理特点,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稳定患者病情并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在张凤云[6]的研究报道中,采用了与该研究相似的护理方法,结果显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9.2%,这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9%,与该次研究的结果存在差异,考虑可能是因为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病理特点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护理缺乏针对性。结合该次的研究经验及以往的相关报道[7-9],为提升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的针对性,现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病理特点进行总结。

3.1 自理能力呈下降趋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人步入老年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开始下降,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后脑功能开始退化,自身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动作反应迟钝缓慢,自身感觉知觉逐渐减退,智力、记忆力等方面下降,合并有多种身体疾病等等。而老年精神病患者实际上就是在智力减退到一定程度后,出现老年痴呆,再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出现生活无法自理的问题,严重时还会出现自我伤害的问题,自理能力下降是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典型表现。

3.2 脏器功能衰退

当老年人患有精神病问题时,会引发全身脏器功能的减退,进而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一般老年精神病患者要长期服用大量的药物,加之老年精神病患者自身身体机能的下降,药物代谢能力的降低,极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储积的状况,且从老年人服用药物的特点来看,治疗精神病一类的药物大多会引起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如让患者出现便秘等药物副作用。除此之外,老年精神病患者大多记忆力下降,很容易在药物服用的过程中出现多服、漏服等问题,对脏器功能造成更为严重的损伤。

3.3 患者睡眠出现障碍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一直都难以得到保障,睡眠障碍也是困扰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主要问题。导致老年人睡眠出现障碍的原因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5点:原发性障碍,例如行为障碍、睡眠暂停、昼夜规律障碍等;神经系统病症,例如帕金森综合征;心血管病;药物作用,例如酒精、咖啡因等;睡眠习惯不良等。这些睡眠障碍都会导致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下降,存在睡眠功能障碍,例如睡眠较浅容易被惊醒、失眠、早醒等情况。

3.4 精神障碍问题

老年精神病患者都会受到精神障碍问题的困扰。人类在步入老年之后,身体的各个器官和机能都大幅度的下降,包括记忆力和身体组织,造成情绪多变,很容易出抑郁、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固执、多疑,经常会出现恐惧的心理状态,由于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而出现一些列情绪反应。精神障碍问题是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这也给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护理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5 出现多种并发症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范文3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老年精神科病房;护理体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的进步及发展,人的寿命不断延长[1],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达1.85亿,老年人已经成为住院患者中重要的群体。尤其是老年精神障碍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院老年精神科病房于2010年4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正式启动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老年精神科病区2011年1月至8月出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评分表为研究组,2009年1月至8月我院老年精神科病房出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为对照组。

1.2 实施方法 通过100份研究组和100份对照组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平均得分统计进行比较。

1.3 评价方法 查找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09年1月至8月老年精神科病房出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和2011年1月至8月出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各100份的平均得分情况,每一项满意5分,基本满意4分,不满意1分。

2 结果

2组老年住院患者满意度各项平均得分对比如表1。

P

3 护理体会

患者满意度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是评价优质护理服务效果的最佳指标。上表显示研究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3.1 夯实了基础护理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各器官生理机能退行性变化,行动迟缓、自理能力较差[2]。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我们通过加强晨、晚间护理,与患者增进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身需要,协助患者做到“三短、六洁”。由于我科老年患者多,病员依赖性很强,患者的很多在生活起居方面要靠护士协助或代他们完成,在协助患者完成基础护理的同时,加强人文关怀,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让患者始终信任护士,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3.2 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病房实行责任包干到人,弹性排班,合理调度,全员积极参与,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护理人员自觉的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品位,赢得患者的普遍赞誉和信任。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转变了护士的服务理念,实行亲情服务,护士在每项操作前称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使患者感到无比亲切[3]。实施了绩效考核,体现“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充分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护士的待遇与职业成就感。

3.3 提高了健康教育知晓率 由于老年患者记忆力差,健康教育需反复进行[4]。每个护士都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疾病等具体情况对患者实行相应的入院宣教和健康教育,制定护理计划,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所患疾病的治疗措施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特殊检查的意义,知道用药名称及作用、各种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建立了健康教育登记表,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提高了健康教育知晓率。

参 考 文 献

[1] 韩永惠,石玉.精神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0):6—7.

[2] 肖丛芬,钱应菊.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管理策略.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11,17(3):272—273.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范文4

【关键词】老年精神疾病;安全问题;护理干预

老年性精神方面的疾病是指,超过60岁的人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其中包括患精神疾病迁延至老年期的患者。由于患者出现精神功能方面的障碍,或因种种原因入院治疗,而这些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若出现安全方面问题,会给医院带来经济和社会声誉方面的损失[1]。一直以来我院对该类患者安全问题较为重视,现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对该类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取得的成绩,做以下总结性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37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对比上述患者未采取护理干预前的安全状况。患者中28例男,9例女;年龄范围60~78岁,均龄为66.1±8.7)岁;病程均超过3年,其中精神分裂和躁郁症各14例,老年性痴呆3例以及其他精神障碍6例。

1.2方法

首先,按照常见安全方面问题分门别类制定预防措施。其次,根据患者个体化精神疾病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向患者讲解住院期间需注意的安全常识。再有就是在住院全过程实施安全目标监护,以避免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安全方面问题。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上述患者经护理干预,发生躯体被损伤、发生自伤自杀行为、大小便情况、生活自理情况、发生躯体疾病情况、发生坠床等意外情况,均优于护理干预之前(P

表1 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发生安全问题情况对比 [n(%)]

注:与护理干预前对比,*P

2.2上述患者经护理干预,自我管理方面:掌握预防跌倒常识、及时反应身体不适、及时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心理疏解能力、自诉大小便情况,均优于护理干预之前(P

表2 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方面的对比 [n(%)]

注:与护理干预前对比,#P

3 讨论

由于精神方面功能障碍主要是慢性疾病,且具有高复发率的情况。如何做好精神方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工作,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是当前精神护理方面的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2]。尤其是其中老年性精神疾病患者,对其护理时做好患者精神状况的评估,以便护理过程中能够对症护理。在实施对患者个体精神心理护理同时,还应加强安全方面的风险预估,提前做好常见安全问题的预防工作。同时还分门别类制定预防风险事故的护理计划,并将该护理计划投射进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当中。

本组37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较之护理干预前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通过合理人员将专业护理技能运用到护理患者的工作中,患者中发生安全方面问题的情况明显降低,而生活自理能力却明显增强。患者专业的指导及对自身照顾管理患者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护理患者配合治疗护理依从性得到提高,发生躯体被损伤和发生自伤自杀行为明显减少,大小便情况和生活自理情况得到改善、并且减少了躯体疾病的发生,还避免出现坠床等意外情况。患者在住院期间对于身体出现的不适等情况,能够主动表述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焦虑。

护理时,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支持,对患者饮食和睡眠状况综合评估,护理时还通过加强与患者沟通,了解到患者是否有攻击性和是否有过自伤和自杀行为,同时还了解了患者躯体被损伤情况,并对患者入院前饮食和大小便情况做了详细了解,以便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来积极预防安全性问题。由于老年患者本来行走不便,加上患有精神方面功能障碍,需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容易引起患者出现低血压,所以说首先应注意住院环境的安全防护,避免病房光线不充足,对可能造成风险事故的地方未设置危险提示等[3]。同时护理人员还加强了安全巡查,以避免患者在病区内出现安全事故。护理人员还在患者用药后细心观察其不良反应,并引导患者讲出药物不良反应,通过护理人员耐心观察,还了解到患者情绪及形成原因,护理时通过指导其掌握自我管理方法,并通过健康宣教方式向其讲解康复知识,在和谐护患关系同时,也深化了护理工作内涵。

综上,本组患者经护理干预,起到了积极预防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出现安全方面问题的作用,且护理效果确切,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姜海涛,冀秀英. 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J].2012,2(20):125-128.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范文5

关键词 老年;精神病;护理

老年期精神障碍有些属于功能性,其中包含偏执型、燥郁型、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有些是器质型,例如脑动脉硬化痴呆。据资料显示,我国在本世纪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预计到2025年老龄化人口将占中国总人口的20%,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5.5%。届时,每4人中便有1个老人。近几年来,老年精神疾病的住院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如何护理这些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以及如何防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特点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易出现与精神障碍无关的疾病,如褥疮、骨折等。②身体机能减退的疾病。如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③免疫力低下。④检查不配合,给护理带来困难。⑤对药物有耐药性。⑥病程长,兴奋躁动,患者易猝死,抑郁患者易自杀。

护理

生活护理:①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室内光线充足,温度适中,病床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着地为合适高度。卧床患者必要时,需加气垫,防止褥疮。②保持地面干燥,室内禁止放危险品,卫生间和洗漱间有明显的标识,走廊有扶手,防止跌倒受伤。③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特别是精神衰退患者,早晚应督促患者刷牙漱口、洗脚、洗脸、梳头,整理房间。卧床患者给予口腔处理,定期督促患者洗澡、剪指甲、刮胡须,卧床者行床上治疗。④长期服用治精神科药物患者,易出现便秘不良等情况。如3d不排便,给予患者缓泻剂或低压灌肠,平时躲让患者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促进便秘的食物。在排除身体疾病后,应诱导排尿,如让患者听流水声等,无效时导尿。⑤发现腹泻、尿频、遗屎,应戴尿袋或尿布,并定时清洁更换,预防皮肤擦伤。⑥患者由于精神衰退或痴呆,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知冷暖,大小便失禁,终日卧床,饮食失调等。护理应喂食患者,多关心患者的衣着,随着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防止受凉或中暑。⑦细致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老年人因精神因素而出现拒食、少食或不知饥饱。随便减食或因药物作用而出现吞咽困难,这就要求给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多纤维的食物,按病情给予流食、半流食,对不知饥饱的患者应限制食量,夏天应多饮水。⑧不能进食者,要耐心喂食,同时防止呛咳式噎食。⑨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护理一定耐心,定时翻身,局部按摩,防止出现褥疮,保持床铺干燥整洁。

药物护理:①老年人身体各脏器功能已衰退,使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都较慢,长期用药可产生耐药性,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用药时应选用针对性强、药性温和的药物,从低剂量开始。②在护理操作中如发现问题应通知医生,不能盲目更换药物。③对拒服药物者应在看护下服药,并对其解释或留在其他患者之后处理。④注意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心理护理:①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多应急性发作,老年痴呆在家中难以护理,而短期或长期住院,缺乏家人的关心,时常不安心住院,护士应多疏导、多接触。②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大脑思维紊乱,功能减退引起意识障碍,表现孤僻、行为幼稚、反应缓慢、智力记忆减退、情绪激动或抑郁。护士应经常与其接触,多谅解患者,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③新住院患者由于环境的改变,而产生陌生感、恐惧、孤独,怀疑被家人抛弃,害怕死在医院,护士对患者要态度和蔼,说话诚恳,关心体贴患者。④长期住院的患者对外界失去兴趣、想家、情绪抑郁、沉默不语,护士应主动介绍自己,拉近与患者关系,使患者感到有人关心自己,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尊重他们,不要随便打断说话。

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范文6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精神病患者68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效果优良率分别为73.53%、44.12%,观察组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6.23±1.34)d、(8.54±1.59)d,住院时间分别为(15.43±2.32)d、(20.21±2.65)d,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社会适应度、体力适应度、情绪控制度、症状控制度四个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舒适护理模式显著提高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缩短了住院治疗时间,并且在生活质量提高方面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

舒适护理模式;老年精神病;认知情况;精神状态

精神病是指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情感、认知、动作、意志等心理活动出现持久性异常的病症[1-2],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部分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情的关怀以及交流,所以更容易出现精神性疾病[3]。舒适性护理可以让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达到最为愉快的心理、生理状态,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高质量的护理干预要求日益提升[4-5]。为进一步提高本院在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干预方面的质量,特在2014年10月起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行了舒适护理模式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精神病患者68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性20例(占58.82%),女性14例(占41.17%),年龄60~82岁,平均(73.21±1.21)岁,其中老年精神分裂症15例,老年抑郁症10例,老年焦虑症7例,老年疑病症2例;对照组男性21例(占61.76%),女性13例(占38.24%),年龄61~81岁,平均(72.98±1.19)岁,其中老年精神分裂症14例,老年抑郁症9例,老年焦虑症9例,老年疑病症2例。两组患者在数量、平均年龄以及病情分类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采取舒适护理模式,主要方法如下:①个性化心理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制定出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6],护理人员通过和患者的有效沟通,及时疏导了患者的不良心理[7],稳定了患者的情绪;②饮食护理,老年人肠胃功能已处于衰退期[8],所以应制定出适宜患者的食谱,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可口的饮食也能提高患者的身心愉悦程度[9];③提高住院舒适度,营造温馨的环境,让患者感觉如同在家中,充分放松戒备心理[10-11],积极配合治疗;④健康教育,用药治疗前反复确认,让患者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⑤提高巡视质量;⑥保证住院安全,防范危险发生。

1.2.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定时按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测体温等常规护理干预项目[12]。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治疗期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评价情况。护理效果评价标准如下[13]。优:护理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显著提高、精神障碍消失;良:护理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明显提高,精神障碍明显减轻;中:护理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精神障碍有所减轻;差:护理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没有改善,精神障碍依旧存在或者严重;效果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生活质量评价从社会适应度、体力适应度、情绪控制度、症状控制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满分20分,分数越高说明该小项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越差[14]。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效果优良率分别为73.53%、44.12%,观察组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6.23±1.34)d、(8.54±1.59)d,住院时间分别为(15.43±2.32)d、(20.21±2.65)d,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情况的比较观察组社会适应度、体力适应度、情绪控制度、症状控制度四个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处于机体器官衰退期[15],所以其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但要提高护理的细致程度,还要注重护理期间患者的舒适度,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治疗的舒适程度,这样才能使患者心态更加平静[16],更加信任医护人员并积极配合治疗[17]。为进一步观察舒适护理模式对于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价值,本文对68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组性观察,肯定了相关结论。研究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效果优良率分别为73.53%、44.12%;观察组、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6.23±1.34)d、(8.54±1.59)d,住院时间分别为(15.43±2.32)d、(20.21±2.65)d;观察组社会适应度、体力适应度、情绪控制度、症状控制度四个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分析认为舒适护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治疗更加积极配合[18];通过相关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学习,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显著提升;环境舒适度的提高,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更加安静、和谐的治疗氛围,提高了患者心理舒适度[19]。

徐晔[16]对6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后发现,采取舒适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精神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舒适性护理方法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病情的复发,稳定了患者的病情,因此,舒适性护理具有切实的临床价值。本文不仅从护理效果、病情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同时也在对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变进行了对比性观察。舒适护理力求“以人为本”的核心,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护理质量要求,使患者得到生理、心理上的愉悦程度。目前,舒适护理模式依旧属于起步尝试阶段,人力资源问题、现有制度体系问题等都大大制约着舒适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但现阶段我们可以从提高整体护理队伍专业素质,转变传统护理思想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不同患者的特殊护理要求。综上所述,通过舒适护理模式显著提高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缩短了住院治疗时间,并且在生活质量提高方面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秀明.56例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8):7-9.

[2]张艳宁,董恩霞,马玉卓,等.ICU护理教学中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药科学,2015,5(5):61-63.

[3]钱娜.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1):128-132.

[4]杨建桃,张桂玲.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碍人性化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0):71-72.

[5]张云白.老年精神病患者并发高血压的护理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3):3381-3383.

[6]曾雪梅.老年精神病患者得心理康复及护理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4):5756-5758.

[7]徐春燕.品管圈在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3):170-171.

[8]彭小兰.人性化护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6):178-182.

[9]刁丽青.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的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172-181.

[10]陈瑛.影响老年精神病患者用药安全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5):897-898.

[11]陈素清.舒适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运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7):644-645.

[12]孟赢.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及实施流程在胸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0):240-241.

[13]胡琼瑛.论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安全管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2):178-179.

[14]钟丽霞,林冬梅,钟桂香.预见性护理思维在急诊急救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5,5(9):117-129.

[15]陆青.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原因及护理现状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3):13-14.

[16]徐晔.舒适护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3):3640-3641.

[17]兰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5,11(4):10-12.

[18]李立.浅谈用舒适护理模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9):8-9.

[19]徐晔.舒适护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3):3640-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