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范例6篇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范文1

关键词:网络行为;交流沟通; 网络娱乐;商务交易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16-05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的基础设施,网络不仅仅走进了千家万户,也成为高校学生在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类高校是普通高等院校中一类比较特殊的高校,网络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影响有着和其他类型高校学生相同的部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一、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该校是我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办学有百年历史,该校现有本科生近9000人,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专业范围涵盖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本调查针对全校本科生进行分层抽样,针对抽样调查的分析结果,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访谈调查。

1.研究目的

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如何?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健康运用网络?这是信息化时代艺术类高校管理者必须关注的问题,鉴于以上原因,我们针对南京艺术学院现有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以期发现他们网络行为的特点,对其中不利于艺术类高校本科生发展的部分进行适当的引导与规范。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调查时间:2013年4月至2013年7月;

调查对象:南京艺术学院大一至大四的所有本科生;

抽样方法:抽取样本500人,样本覆盖全校各个专业,各个年级;

问卷发放:由各院系、各年级辅导员负责发放给每类专业的学生,严格按照抽样标准分层抽样;

回收情形:本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0份,有效问卷率为96%;

问卷编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共45题,44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本问卷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基本情况、网络应用基本情况、信息获取行为、交流沟通行为 、网络娱乐行为、商务交易行为。

(2)访谈调查法

访谈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

访谈对象:南京艺术学院大一至大四使用校内网络的本科生;

访谈目的:了解南京艺术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网络行为差距的原因,从而针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差异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网络行为。

二、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调查结果的分析

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学生网络应用基本情况、信息获取类网络应用行为、交流沟通类网络应用行为、娱乐类网络应用行为、商务交易类网络应用行为。

在有效样本中,如表1所示,男生占41.7%,女生占58.3%。这大致符合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性别比例(南京艺术学院本科生目前的性别比例大约为4:6)。如图1、2所示,问卷中的有效学生年级比和专业比分布也是按照学院总体的学生人数分布情况来取样的。本次调查力求做到对南京艺术学院本科生网络行为的全面调查。

1.大学生网络应用基本情况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网络应用基本情况,本研究主要调查了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的网龄、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大学生上网频率、大学生上网场所、网络接入方式、上网终端、大学生参与的网络行为的比例。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明显看出调查对象的网龄大多数处于4~8年期间,其次是8~12年,可推测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期间就已经开始上网。中学阶段是一个孩子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该校本科生在这一阶段开始上网的比较多,无疑会影响他们在本科阶段对网络的依赖性。如图4所示,对网络比较依赖的大学生达到了39.6%;非常依赖网络,感觉离开网络就有异样的大学生也将近达到了10%左右。如图5所示,大学生普遍上网频率较高,将近50%的学生上网很频繁,经常上网的学生也达到了36%。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一些基本特点可以从图6~9中看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是宿舍,主要的上网方式是有线上网,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是最主要的上网终端,其中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况也比较多。

如图10所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比较全面,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网络娱乐、商务交易四类活动参与的学生均超过了50%。其中交流沟通类活动参与的学生最多,学生数多达77.3%,这与艺术类高校学生性格外向度高、喜欢交流沟通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2.大学生信息获取类网络应用行为的分析

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行为是指网络使用者为了满足自己有关信息方面的需求,主动地使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信息的一组行为。本研究从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行为的时间占比、方式方法、内容、工具几个方面来研究艺术类高校本科生信息获取类网络应用行为的现状与特点。

如图11、12所示,大学生花费上网时间的20%~40%来获取信息的人数比较多,相对于通过非网络形式获取信息他们更倾向于从网上获取信息。这一方面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有关系,艺术类专业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尤其是诸如设计类、传媒类等新兴专业,需要了解很多与时俱进的新鲜事物,网络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收大量新事物的平台,这对于他们的艺术生活和艺术创作有着良好的促进所用。另一方面和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评价有关。对于大量信息从网络上获取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实度是如何评价的呢?我们可以从图13中发现,有40.8%的学生比较相信网络信息,有50.8%的学生相对相信网络信息,认为网络信息不可信的学生很少。

大学生信息获取类网络应用行为的特点可以从图14~16中清楚看出,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对于各类信息都有兴趣,在网上关心的信息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社交娱乐信息、新闻时事,其中他们最为关心的是社交娱乐信息,以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往往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球,他们倾向于从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对于时事新闻和学术网站的关注不多。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只有在完成相关专业作业的时候才会关注学术网站,不仅仅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这种现象在好学生中也普遍存在,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大学生成绩的好坏和他们是否从学术网站获取信息没有显著性差异关系。

3.大学生交流沟通类网络应用行为的分析

所谓交流沟通是指两人以上或群体互相间的交流行为,网络作为媒介和人类交流沟通行为的结合就形成了网络交流沟通行为,它是借助于网络进行的一种交流沟通形式。本研究主要从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交流沟通行为的时间占比、内容、工具和工具使用情况来进行现状研究。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开始减少,他们开始注重彼此的交流沟通,花费在交流沟通上的时间开始变多,通过图17、18可以看出,将近50%的学生利用上网时间的20%~40%进行交流沟通,将近30%的学生利用上网时间40%~60%进行交流沟通。尽管大学生网上交流沟通的时间已经很多了,但比起他们通过非网络方式交流沟通的时间仍然很少,47.5%的学生仍然认为自己通过非网络方式沟通交流的时间比较多,3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网上和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只有2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网上与人沟通交流的时间比较多。可见沟通交流活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最主要的一种行为,他们不仅仅喜欢在网上与人沟通交流,更渴望其他丰富多彩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大学生通过网络沟通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信息分享,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的交流,认识朋友,展示自我及物品,可见大学生非常注重自我表现和知识分享。

从图20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是通过手机软件来进行的,现在很流行的微信、陌陌、人人、QQ、微博等手机软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交流,手机成为了60%大学生经常使用的上网终端。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交流的情况可以通过图21、22看出,47.5%的学生会经常查看手机上的新消息或新提醒,甚至在课堂上43.1%的学生会偶尔使用手机上网,35.8%的学生会经常使用手机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通过手机上网沟通交流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网上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

4.大学生娱乐类网络应用行为的分析

娱乐是“一个设计来给予观众乐趣的项目、表演、活动”,网络娱乐是借助于网络这一媒介而发生的。本研究从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娱乐的时间占比、形式和信任度等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网络娱乐的现状。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范文2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口才沟通类课程应用

[作者简介]林灵(1962-),女,广西贺州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礼貌言语与交际策略。(广西南宁5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口才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16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52-02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教育核心和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能力本位”,这与核心理念——注重能力培养的“行动导向”不谋而合,使得行动导向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凸显出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

一、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的性质及定位

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是为顺应现代社会和职场工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8年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劳动者的技能分为专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三个层面,在规定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中,“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就占据了前两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中“交流沟通”能力正是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应职应岗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高职教育开设的课程是“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的要求,高职院校所有课程的设置都应基于“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开设口才沟通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突破自我,当众说话和发表演说,能够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与人交流沟通,最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在各自职业领域内用口头话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具备作为当代合格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素质。

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是综合运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研究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口语交际能力一般规律的应用语言学科。作为现代社会使用频率最高、实用价值最强的沟通类课程,它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向,淡化传统口才课程“才艺演讲”的舞台表演性质,明确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课程目标,注重凸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体现以应用实践为主的职业特点,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说,高职口才是实用口才,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彰显出鲜明的职业化教育特色。

二、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职教育教学遵循“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指导方针,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所有课程,都应以从业中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与策略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体验与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阐述为辅。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为教学目标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也不例外。而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能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蕴涵在“行动中”,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世界职业教育理论中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策略,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以促进学生的关键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发展为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各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它所构建的是一个与培养职业能力紧密相关的行动体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培养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是主动同时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

现代职场中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竞争的关键,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大学生来说,作为职业核心能力项目之一的语言表达与交流沟通能力既是一种智力、交际能力、竞争力,又是一种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起点和择业前景。我国经济现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率地提高高职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刻不容缓。因此,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语言使用能力及综合素质意义重大。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注意用行为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训练是口才沟通类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应在强调学科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以“强技能、重实践”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综合采用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普遍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势下,行动导向教学不失为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提高交流沟通表达能力的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的应用

1.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重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体系。由于传统学科型的口才沟通类课程体系无法体现高职教育职业属性的教育特点和规律,自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预期目标。因此,我们进行了充分调研,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职业属性定位,对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名称、教学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重构。重构后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体系具有“培养目标的应用性、课程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语言学习的层次性”等鲜明的职业化特色,由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学科型体系转型为能力本位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增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能力本位、“强技能、重实践”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构的核心理念,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转换教师角色,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是高职院校新兴的“素质+技能”课程,熟悉并把握口才教学的内在规律是授课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拥有“双师”素质及能力是实践行动导向教学的质量保证。而目前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多是由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来自于语言文学等相关文科类专业的教师担任,他们教理论是强项,但教技能则略显经验不足,不能完全胜任行动导向教学要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使教师尝试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调者和促进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且具备专业资质的教师队伍。要通过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体验生活,了解社会需求及岗位实际操作流程,或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还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行动导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整合课程内容,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因而我们首先对“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等性质或内容相似的课程巧妙地进行优化组合。整合后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在课程设计总体思路上,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代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行动体系课程模式。在内容设计方面,淡化传统口才课“才艺演讲”的舞台表演性质,强调从口才基础突破,在职场沟通中,向生活口才、职业口才倾斜,注重凸显高职教育职业化、实践性特色和专业特点,并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求。同时,为给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供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于一体的、便于操作及应用的、突出“能力本位”的口才沟通类课程教学提供便利和依据,编写了《实用口才与职场沟通》教材。在编写模式上,教材突破了强调学科知识系统化、完整性的传统编写体例,学习和借鉴了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方法,将口才基础知识与口才实际运用的职场沟通情景融合,优化整合集成一个个教学模块,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式,强化当众说话口才的基础训练,并最终落实在校园、求职、社交、服务、办公室等职场情景的沟通实战演练中。本着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教材还增加和细化了口才沟通能力的训练内容及操作环节,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及学生参与教学及互动创造了教学条件和训练便利。

4.引入项目化教学,自创“高效七步”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成功将项目教学法引入高职口才沟通课程,并自创“高效七步”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被动局面。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与人协作以及与人沟通进行项目动作等各种社会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口才沟通课程的实施运用,最为成功的是创建了“高效七步”的教学模式。其具体表现形式为:遵循“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情境体验—发现不足—引导点拨—训练提高—效果检测”的集约型训练过程,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以“口才训练”项目里的“面试口才”教学的“七步”为例。第一步:项目名称,如何构建有效面试?第二步:实践教学,“理论点拨+企业招聘面试视频片段观摩”。第三步:情景体验,包括小组讨论,设定模拟岗位,事先告知岗位职责;面试的具体实施内容及过程(进门;鞠躬问候;根据示意坐下;3分钟自我介绍;回答考官提问;面试结束,鞠躬、致谢、退下。)第四步:发现不足,采用现场观察、微格回放(视频片段)等手段,以自检、互评等方式,发现并指出细节上的不足。第五步:引导点拨,教师点评,归纳做法。第六步:训练提高,重复训练。第七步:效果检测(面试评分标准)。

通过这样规范严谨且注重细节的语言表达训练,真正落实行动导向、任务驱动、互教共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设计思想,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和职场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的目的,为真正实现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的本位回归奠定良好的基础。

5.创建行动导向教学环境,落实口才实训设备。教学环境和设备要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需要。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必须要有充足而适宜的模拟实训场所和满足分组教学的实训设备,以及适合学习小组讨论的教室,提供可供所有学生活动的教学中展示的媒体、卡片、成果展示的展板等。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以确保师生互动过程中具有充分展示的空间和环境。为此,必须构建良好的实训环境,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实适用于口才教学的实训环境设计布置和实训设备优化整合。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新建成的人文实训室、专为高职口才沟通课程配备的便携式麦克风及摄像机等设备,为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的有效运用,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用行动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在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以“强技能、重实践”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综合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并辅以微格回放、重复训练等训练方法,保证教学任务高效、顺利地完成,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和职场工作中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的目的,真正实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的本位回归。

[参考文献]

[1]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职教通讯),2008(5).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林灵,周而冬,潘媛媛.基于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高职口才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0(30).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范文3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训练途径,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应用型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择大学二年级(04级、05级)的学生,通过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理论小讲课、社区健康教育、临床见习、特殊人群沟通交流实践、大学生科研课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实践训练,并随机抽取04级、05级200名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效果调查。结果:认为对自己沟通交流能力有较大提高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占62.5%、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71%、学生理论小讲课占31%、社区健康教育占55%、临床见习占62%;在参与效果调查的200人中,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有提高的占80%,能主动交流的占60%,增强了与陌生人交流信心的占96%,认为没有提高的占7%。结论:通过实施以上综合项目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 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实践

人际沟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也是为人处世的一门艺术。随着社会发展,护理工作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服务对象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灵活的沟通技巧,已成为现代护士必备的素质条件[1]。作为高等护理教育,对学生沟通交流的教育,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论讲授的层面上,缺乏实际的训练,对沟通交流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缺乏一定的认识。为此,在2005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对2004级、2005级护理本科学生共计321名,实施了沟通交流能力的实践练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具体方法及内容介绍如下:

1训练对象与方法

1.1训练对象护理本科二年级的学生,2006年为2004级本科1~3班;2007年为2005级本科1~3班,共321名。

1.2训练途径 通过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理论小讲课、社区健康教育、临床见习、特殊人群沟通交流实践、大学生科研课题七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实践训练,填写训练程序记录单。

1.3训练方法实验操作的角色沟通训练、讲授教育训练、临床实践训练、大学生科研一对一实践训练等。并随机抽取04级、05级200名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效果调查。

1.4辅导教师要求由承担沟通交流课程的教师、临床带教老师担任。(临床教师须事先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且在临床护理中护患关系反应较为优秀,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者)

2训练内容

2.1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在实验课的操作训练中,将模型当作整体的人来进行护理,评估患者,做好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咐几个环节,设置服务对象个性特征注重语言的组织,词句的选择,充分体现整体护理观思想。在小病历的考核中,沟通交流能力作为考核的项目之一。

2.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由组合,自行编写设计临床案例,知识技能可涵盖多门课程,由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现,表演小组根据角色的分配及要求,案例的特点演示,充分发挥其各自的沟通交流能力,可以是护士与护士间,护士与患者间,护士与家属间,护士与医生间等。演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角色适应、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点评总结。

2.3学生理论小讲课在《护理学基础》教材中选择合适的章节内容,安排学生小讲课,提前几周让学生自愿报名后书写教案及讲课提纲,组织进行试讲,教师负责修改直至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登台讲课,全程进行实况录像。讲课结束教师给予点评。

2.4社区健康教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健康教育的主题,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社区、健康教育对象,利用周末假日,联系到社区实施完整的健康教育过程。结束后小组进行总结。

2.5临床见习中沟通交流的训练沟通技能的完全掌握,必须通过实践,临床就是真实的情境,到临床与病人直接沟通是最贴近实际的训练方法。学生从大二开始,专业课中就有大量的临床见习课,学生进入医院,融入病区,与患者、家属、医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是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制作沟通交流记录程序[2],让学生自愿报名,分别按要求完成特定对象的沟通交流过程,每学期见习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提出评议。

2.6特殊人群沟通交流的训练分别选取各病区中不同性格、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病情的患者(包括女性、儿童、老年危重者、慢性病、情绪患者以及残疾者),进行沟通交流训练,填写记录程序单,定期进行总结评议。

3结果

3.1 调查问卷反馈2006年12月针对2004级本科学生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2007年12月针对2005级本科学生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调查效果见下表。表1 2006年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效果调查总结表2 2007年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效果调查总结

3.2其他效果反馈在参与效果调查的200人中,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有提高的占80%,能主动交流的占60%,增强了与陌生人交流信心的占96%,认为没有提高的占7%。

4讨论

4.1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62.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传统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更多注重技能操作练习,实施沟通交流训练后,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引导学生注重沟通意识,强化将模型当整体人来护理,符合当今护理的发展思想。技能操作练习中,让学生有问有答,锻炼其口头的表达能力,为此在技能考核中还增加了沟通交流的考核项,对沟通交流能力表现突出的学生允许额外加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欲望,收到一定的效果。

4.2综合性设计性试验: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7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这是一个训练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较好的优秀方法,不仅是多课程多技能的综合设计练习,而且学生可根据自己设计的临床案例,分配角色,在设计的情境中表演,学生的精彩交流、正确的技能操作不仅为直接参与者带来成功的体验,也给观摩者以启发,表演结束后,教师与其他学生的点评又是一次再提高。

4.3学生理论小讲课: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3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这项方法最主要的是锻炼学生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口头语言的表达,身体语言的运用,以及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培养锻炼自信心方面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但由于参与学生数受教学限制,故普及性相对差些。

4.4社区健康教育: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5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这项方法是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提高较大的,在理论小讲课中虽然也锻炼学生的教育能力,但由于环境在教室里,学生始终感觉不是完全的“主人”,进入社区中就不一样了,从环境的选择、教育对象的确立,制定教育计划,组织教育材料、明确教育方法,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每一次教育活动结束,学生都是满载喜悦,一种成功、一种价值溢于言表,这种途径提供了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

4.5临床见习课中的实践:该项训练方法平均有62%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大二学生以往进入见习课,除了讨论病例外,没有其他的见习内容,所以大部分学生一进入病区除了看病人、看病案外别无目标,我们通过制定学生与患者沟通交流记录程序,选择了五种类型的特殊人群进行沟通交流练习,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收获是颇丰的,不仅锻炼了沟通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针对特殊人群体验了一些沟通交流技巧的选择应用以及这些技巧的微妙作用。

4.6另外还有两项实践训练是通过大学生科研课题的形式来进行的,这种方式也比较好,在研究阶段都要求课题组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区,锁定特定的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培养了科研意识,两项课题分别在2006年、2007年通过大理学院科技处验收,其中2006年的《大理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护理需求的调查》获一等奖,文章在2007年大理学院学报第4期正式发表;2007年的《护理学生与残疾人沟通技巧研究》获二等奖,收录于2007年大理学院大学生优秀论文集。

5建议

从发放的效果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我们选择的训练途径及方法对护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有较显著的作用,特别是两年相比,第二年的效果优于第一年,这与指导老师的能力密切相关。除了以上的训练途径外,还可建议再开展沟通交流能力的一些竞赛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刘经蕾.实用护理人际关系与沟通[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2 陈松.建立”护患交流记录”提高学生沟通及写作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 2003,1(1):31.

3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4 高颖.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沟通能力[J].护理研究,2006,4(4):919920.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范文4

一当个体之间以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时,必须有一种渠道进行交流,也就是沟通。所谓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或交换信息的过程。实际上,作为社会性的人,总要同他人进行沟通,如果沟通不畅,甚至没有沟通,常常造成员工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和冲突,给工作带来损失。因此,良好顺畅的沟通,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条件。作为企业的员工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同事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一)沟通是协调功能的基础。从企业的组织内部来讲,一个企业或组织要协调全体员工去实现某项目标,必须使每一个员工都了解明确其目标,就需要某种形式的沟通。缺乏沟通,则成了没有方向的目标,其员工也将如一盘散沙。因此,所有的协调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沟通形式中进行的,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就无法协调。所以,沟通首先是协调的基础,通过组织内部的沟通,我们可以了解各部门的生产或工作进度、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员工的士气,以及管理的效能,等等,从而做出如何协调的决定。

(二)沟通是企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增进了解、理解和保持一致的工具。一致,为组织内部的持续稳定提供了前提条件。企业领导者为了动员下级和员工努力工作,要说明方针、政策、任务和要求,以帮助下级和员工理解和明确组织目标;同时领导者还必须善于倾听和沟通下级和员工的意见、要求,通过意见沟通和信息交流来理解与培养员工的感情,改变员工原有的态度,并表现出合作的行为。作为员工要时刻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积极献计献策,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正确的意见,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能够互相理解、支持,并保持一致行为,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三)沟通是企业组织了解掌握公众需求、建议和深化与其它企业关系的一个有效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与市场和广大的消费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企业决定生产何种产品,完全是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来进行的。对于产品的规格、性能、质量,又是根据市场信息和广大消费者的意见、要求确定的,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组织生产。另外,企业组织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关系,也要经常的进行沟通、往来。体验对方企业对本单位的态度和反应,不断增强企业间的了解,密切企业间的关系。如果缺少必要的沟通或沟通渠道不畅,就会使企业之间发生误会、矛盾和纠纷,影响到企业之间的关系与合作,给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损失。因此,沟通是企业组织了解和搜集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建议,以及深化与其它企业之间关系所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形式。

二沟通是人们在生活中和企业经营中相互发生联系和接触的活动,是解决矛盾分歧,密切员工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式。在沟通过程中,实际的沟通行为和彼此产生的效果是多种多样的,由此所形成的沟通模式和类型也是千差万别的。沟通的种类或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从企业组织的结构和系统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又可分为企业组织外部和内部。企业组织外部,如企业组织与其他企业组织的实际往来、商谈、或通过公函、信件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企业组织内部,如企业组织决定的传达、各项通知、领导者讲话、定期会议、部属上级报告和企业的组织所举办的各种聚会活动等。正式沟通是企业组织在正确的渠道内进行的。这种渠道决定了规定、要求、信息在一个企业组织内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之间流通传播的方向。正式沟通是企业组织进行信息传达和征求建议、意见的一个最基本的形式。非正式沟通,包括所有正式沟通以外的信息传达与意见交流,如同事之间的私下交流,朋友之间议论企业里某人某事,等等。非正式沟通不仅能够表露或反应员工的真实心理动机,同时也能给管理者通过正式沟通而得不到的内外部信息。因此, 现在企业的管理者都很重视非正式沟通,常利用私人聚会及非正式团体的娱乐活动等,从与员工接触中获取各种信息,作为改善管理或拟定决策的参考。

(二)按沟通流动的方向可分为以下三种:下行沟通。即企业组织内最常见的将上级所拟定的组织目的、管理决策等传达至属下各基层。传统的企业组织都偏重于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是指员工向管理者报告工作情况、提出建议、意见,表达自己的意愿等。平行沟通。也就是横向沟通,在企业组织内部,同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沟通。

(三)按沟通的方法可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的优点是具有权威性、正确性,不能在传达过程中被歪曲,可永久保留。口头沟通的优点是,有亲切感,可以用表情、语调增加沟通的效果,可以马上获得对方的反应,具有双向沟通的好处。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范文5

关键词:言语沟通;播音主持教学

言语沟通学区别于大众传播而注重人际交流,涉及的范围有人际关系,企、事业单位里的工作交流,公共场合沟通,跨文化交流等。无论是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还是新闻报道采访,都是建立在个体基础上,媒介传播途径下的“人”的言语沟通。个体的语言传播与综合沟通能力应该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这正是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所忽视的。言语沟通学可以肥沃播音主持专业的理论土壤,可以拓展播音主持专业自己的发展空间。

一、言语沟通学概览

结绳记事、书信、电报、广播、电话、电视、手机、网络,人类的交流方式伴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更新,跟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每一次交流方式的革新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无论交流方式如何改变,作为人类基本技能之一的语言依然是最广泛、最普通的交流方式。

言语沟通、言语传播、口语传播都是“speech communication”的译文,它是一门以人们在动态交流中的言语和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为研究对象,以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理解、以及对他人产生影响和说服作用为研究目的的学问。[1]言语沟通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和同学、朋友、家人的日常交流到研讨会、学术沙龙的公共交流;从教师授课的教学课堂到推动社会变革公共演讲;从企业年会的工作报告到国家领导人的就职演说,言语沟通的内容、对象、场合纷繁复杂、千差万别。美国迪堡大学(DePaul University)吕行教授认为,依据言语沟通实践中人数范围、目的、形式的不同,可以对言语沟通做一个基本的划分,即:自我沟通、人际沟通、小组沟通、跨文化交流和公共演讲。

无论是在西方的人文学科体系中,还在政界民间,言语沟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言语发展的黄金时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最早结合语言运用的实践,总结提炼出了演说的理论,在柏拉图的著作《斐德罗》(Pheadrus)中,他认为语言交流的基础是逻辑(logos),是环环相扣的逻辑在支撑着环环相扣的语言,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让逻辑清晰,可以探求真理,中世纪时期,言语沟通主要体现在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中。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恢复了古希腊、古罗马人演说的传统,在各个社会阶层中充满了演说、辩论的活动。19世纪末,说辩术从欧洲被介绍到美国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说辩术后来发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说辩学。

实践方面主要是公共演讲课。实践方面主要是公共演讲课,即对学生演讲技巧、演讲道德,及言语使用等方面的训练;理论方面则涵盖哲学、逻辑学、说服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艺批评学等领域。

二、在自我沟通中建立良好的演播状态

自我沟通可定义为外界信息传递到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它的沟通形式是自我对话,或是“内心话语”。美国学者约瑟夫?拉夫特(Joseph Luft)和哈瑞?印哥翰(Harry Ingham)把每个人分成四个自我:公开的自我,这部分关于自己的信息是自己知道的,别人也知道的。隐蔽的自我,这部分自我是别人知道或者看得清楚的,可你自己却看不见。潜藏的自我,这部分的自我信息和自我意识是只有自己知道,不原意跟别人袒露。未知的自我,指的是那部分别人不知,自己也不知道的我。

每当主持人拿起话筒走到镜头前:一种新鲜感促使自己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一种兴奋感促使自己的想象力在思维转动,一种真诚感促使自己的感受力在充盈展现,一种自信感促使自己的表现力在潜心涌动。[2]主持人的这种演播状态也就是对主持人在镜头前,话筒前的当众状态的详细描述。结合“自我沟通”,主持人从生活状态到当众的演播状态的转变是,从自然状态下“物质自我”的沟通场景向工作状态下“社会自我”的沟通场景的转换。因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和表现是一种“社会自我,所以在训练培养主持人的过程中,这个转换的训练尤为重要。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处在“自己公开”和“自我隐藏”中,当要求学生进行主持人教学内容的训练时,学生是处在“自我潜藏”和“自我未知”中。

学生能否完成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然而在传统的播音主持的教程设置中,这方面有关的训练是被忽视的。这个转换做的好的学生会被老师称赞为“悟性好”,而做的不好学生却可能给自己贴上“我不适合这个(教学内容)”的标签,在前进的道路上自暴自弃。这时,便需要教师进行很好地引导影响学生的“自我沟通”,帮助学生完成沟通环境的转换。主持人的工作是在不同的沟通场景中,顺畅的和受众进行沟通,很难想象一个做不好“自我沟通”的人可以胜任主持人工作,同样,培养主持人的工作,不但要很好地培养“主持”,也要很好地培养“人”。

三、主持人口语能力中的“听”

聆听是言语沟通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听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可以后天训练的。在各种场景下聆听是沟通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聆听就没有沟通。当我们能真心地倾听他人说话,可以给对方提供“心理空气”,满足对方精神上的需求,这时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和心力,去解决问题,或发挥影响力。

在21世纪,有效的聆听是高效率企业的象征,这对企业的发展可谓事关重大,其回报将是巨大的,包括经济的、技术的、政治的和社会的。[3]事实上,这种对心理空气的需求,影响着生活中每一方面的交流。真正理解他人也能帮助对方理解自己。相互交心,相互提供“心理空气”,相互积蓄情感账户,互相信赖和信任,聆听就成了有效沟通的桥梁。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课,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音乐人,无论是学还是教,无论是声乐学习、表达,还是器乐练习、演奏,它都是一门必修课程,是必须掌握的基础。视唱练耳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听觉,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音色、节拍和调式调性,以增强他们的音乐记忆力,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使他们在接触丰富的音乐语汇时,培养其节奏感、音高感和音乐感知力。[4]

在声乐教学中,为更好的辅助唱,需要大量地训练听。那么在以“沟通”为核心能力的主持人的培养教学中,又怎能忽视“听”的训练。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传统的经典教程中,即兴口语部分从口语体与书面语的差异入手,通过口头详细复述、口头简要复述、口头创造性复述、口头描述以及口头评述的训练,建立起即兴口语表达的基本能力。这对学生建立口语表达的基本思路、基本语态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对有文本的文稿处理和半文本的策划处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一问一答、一对一答的无文本的连续的话轮中,仅仅靠封闭式的,自我状态的言语组织恐怕不能圆满地完成沟通。这时,“听”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主持人要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就要在倾听中让对方产生讲话欲,把所想所思都能敞开心扉说出来,了解对方意思,注意对方意思,注意对方反应,以利找到新的提问切入口;就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想一想自己的话怎么说,怎么让说出的话引起对方的兴趣,抓住对方的注意,以利于即兴构思,随机应变。

四、小组沟通与主持人的节目驾驭力

小组成员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任务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同时,小组成员也靠建立友谊和情感的交流达到社交方面的满足。小组成员的归属感来自于小组成员之间共享的特点和自我认同。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正常的交流以外,小组里每加入一个成员,组员之间的交流就会成倍增长。小组沟通理论中涉及诸多对提高小组成员协同合作、促进小组成员达成共同目标切实有效的方法。包括小组规范、小组角色、小组权力、小组行为等。

小组沟通的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谋求小组中各个成员的才智、才能、主观能动性都能在顺畅的小组沟通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利于小组共同目标的圆满实现。电视行业中的职位划分细致、分工明确,具有协商合作、集体创作的团队性质,无论是整个栏目组、还是策划组、摄制组、采访组、后期组,齐心协力、通力配合都是完成制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小组沟通能力对于节目主持人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组沟通能力是主持人在前期策划中的“思想力”

主持人应该参与到节目的策划中去,深入节目的创作,了解受众的需求,早已是电视同仁的共识。“一个成熟的节目主持人,同时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记者和编导。一个真正的专栏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专栏的主宰即主笔。举凡专栏的方针、宗旨,直至节目选题、文稿、图像等等都应该通过他来结构,起码是参与结构,并经其演播与听众、观众见面”。 [5]和编导一起研究节目创意,一起探讨节目策划,一起审视节目走向,无论是对主持人自己的进步,还是对整个栏目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组沟通能力是主持人在节目进行中的“驾驭力”

“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是连接嘉宾与受众的纽带。因此,在节目过程中,不管嘉宾、受众的水平多高,核心依然是主持人。时间要控制、尺度要把握、气氛要调动、节奏要调控,这一切都不是嘉宾和受众的职责。主持人的任务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能量和驾驭能力,自始至终的驾驭现场的节奏、控制场上的气氛,把握节目时间”。[6]在场的嘉宾、现场的观众都可以视为小组沟通中的一部分,主持人可以借助小组沟通力,协调整个节目中的沟通,更顺畅地达到节目目的。

(三)小组沟通能力是主持人在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力”

小课训练是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通常是由一名专业教师带10~20名数额不等的学生,根据教学规律配合大课帮助学生充分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转化成能力。[7]整个小课授课的过程,就是一次小组沟通的过程,小组成员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阶段性的教学目标,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此期间可以借助小组沟通理论中的“小组规范”督促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小组角色”因材施教明确不同学生具体的训练内容;通过“小组权力”调动每个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自觉性:通过“小组行为”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分析教学反馈。综合提升教学效率,扩大教学效果。

言语沟通学不仅仅是研究说话技巧的学问,而是融合了哲学、逻辑学、说服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艺批评学等多学科的传播学下的重要分支。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属性是传播学性的,两者在学科归属上同宗同源,在研究领域上相互交融,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学术张力,对解决当下播音主持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拓宽未来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空间,都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吕行.言语沟通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吴洪林.主持艺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Andrew Wolvin. The role of listening in enterprises [M].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 Rights,1999.

[4]金哲元.谈视唱练耳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剧作家,2009(4).

[5]高月.论电视节目创新中主持人功能的演化[J].电视研究,2006(2).

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范文6

临床药学沟通是药师在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借助语言、举止和神态等方式与患者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与医生、护士进行沟通合作所体现的技能。临床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药师和患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可以达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沟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顺利实现预想的目标。

1.1国外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培养方式

国外医学和药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和药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开设人际交流系列课程,培养学生有关临床沟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例如,美国医学院协会1999年制订的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目标明确指出,第一、二学年,培养医学生在医学性接触时识别影响交流的人际和环境因素,熟悉医师的交流工作内容打好与交流工作内容有关的能力及策略基础;第三、四学年,学习如何处理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困难局面及话题,培养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培养与医疗同行及医疗组其他成员的交流技巧和策略[2]。临床药师培养计划也将《与患者沟通》、《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作为药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药师的临床沟通基本知识和技能[3]。比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交流过程,如何运用沟通技巧从患者及其家属那里获得有用信息,如何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妥善处理患者与医生观点不同时的矛盾并促使最终达到一致意见,如何妥善处理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冲突等各种策略,使学生能清晰准确表达对不同患者情况实施药学服务的过程和结果。以应对患者的不满来说,RuthE等[4]编著的PharmacyStudentSurvivalGuide就提供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案例:诺道夫先生正拿着处方在药房门口等候取药,忽然他嘟哝了一句:“处方上的药品这么贵,没准药师又赚了一笔。”你正在审核药方之际,听到这句抱怨的话,该做什么反应?教材提供了8种回应的方式:①评判型———您不该抱怨,诺道夫先生,这些药物有助于你身体康复。②安慰型———您不用担心,诺道夫先生,我肯定您会解决的。③探究型———您每月花的医药费用是多少?④泛化型———每个人有时都会有同感,或我自己看病也会有同感。⑤转移型———哦,您的处方药品马上就好。⑥建议型———您应该找一个更好的健康保险公司,能够支付处方药物费用的公司。⑦理解型———我很理解您对于医药费用太高的感受。⑧同情型———的确,试图支付所有的医药费和其他生活费肯定令人不开心。面对这些不同的回答方式,学生需要思考和分析每一种反应方式的特点,以及可能带给患者的感受。比如,对于评判型回答,言外之意患者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和感受。安慰型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只是虚假的保证,通常是人们无话可说时候的反应。探究型通常会由一个问题引发额外的信息。不回应患者的话语,尽可能迅速转移话题,或者泛化患者的感受等,这些类型的信息反馈要么无视患者的感受,可能导致患者不愿再袒露自己的想法;要么会转移话题,偏离以患者为中心的主题。只有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的担心和抱怨,并分析判断造成这种不良情绪感的原因,才有利于培植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便于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药物服务。

1.2我国药学生缺乏临床沟通技能的培养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尚处于初步阶段,只有部分医学院校将这方面的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例如南京医科大学组织全国5家著名医药院校专家编写的全国第一部医患沟通方面的统编教材《医患沟通学》,并于当年首次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患沟通课程[4]。遗憾的是,高等药学专业则一直偏重于药品的实验研究与生产技术,忽视面向患者指导用药所需要的临床药学专业知识,很少将临床沟通知识作为独立的课程来开设,更谈不上注重沟通、信息给予及换位思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药学高等教育的这种偏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学生的执业素质和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

1.3引入临床药学沟通课程,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有必要对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入沟通技巧的培训内容,制定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如何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借鉴《卡尔加里-剑桥观察指南(Calgary-cambridgeObservationGuide)》的一些指标[5]作为药学专业临床沟通环节的培养方案。该指南是由SuzanneKurtz和JonathanSil-verman在1996年根据科学的心理学理论设计的,涉及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71个三级指标,旨在为划定临床沟通能力的范围,给医学教育提供研究和开展临床沟通能力课程构建基础框架。观察指南的一级指标,包括开始谈话、收集患者信息、保证谈话的逻辑性、建立友好关系、解释病情和诊疗计划、结束谈话、回答患者问题等方面。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选择某一部分指标作为教学大纲,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2借助临床药学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建立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

2.1制定完善的临床药学沟通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6],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每个领域有多个亚层,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上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这样就使学习目标具有连续性和累积性。因此,临床沟通课程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的内容,建构系统连贯的教学框架。认知领域的教学是让学生熟悉标准化的临床信息和交流内容,掌握一些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影响患者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冲突的技巧和策略。交流技能要求学生对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教育程度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案,能够借助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清晰地叙述患者的情况,协调医患之间不同看法和观点分歧,与患者最终达到一致意见。情感领域则涉及学生的态度和情绪,让学生学会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能够利用交谈技巧让患者和家属接受和依从治疗方案,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参与的责任感。

2.2选择适合于临床药学沟通课程的教学方法

美国医学院协会对144所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交流技能教学与评估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85.4%的院校采用讨论、观察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主要措施是小组讨论或研讨会、讲演、学生与模拟患者的交谈以及学生与真实患者交谈。所以,临床沟通课程的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模拟患者教学、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2.3案例教学对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影响

考虑到目前高等药学院校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认为对于药学本科生的临床沟通培训,最好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将抽象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临床沟通案例展示。例如,有患者家属要求停止使用抗生素,谈话从以下抱怨开始:“我不相信我的丈夫需要这样的治疗,这些抗生素纯粹是多余”,“你为什么不能制止医生滥用抗生素?”,“假如你是患者,你愿意这样生活吗?”,“难道你认为这是正确的?”作为临床药师,你如何记录你们的谈话内容,确切地说如何运用临床沟通课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考虑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背景,你的谈话内容是否会涉及较多的医学术语?②哪种类型的信息反馈对解除他(她)的顾虑最为有效?③如何体现你对患者的关怀,即尊重他(她)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治疗信心?当然,你还需要考虑如何撰写书面报告,如何向同事介绍病例,如何同医生商讨和制定治疗计划等。大体说来,临床沟通的案例教学旨在借助具体的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诸如判断推理、引导话题和归纳总结等必要的临床沟通技巧,培植和提升学生应对药学服务实践的交流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顾及教学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比如,除了讲解人际交流的一般原则,需要传授药学服务涉及的一些临床沟通基本技能,诸如尊重患者的隐私,恰当地使用倾听技巧,有效使用开放性问题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使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与患者共同制定药学监护计划,协调患者和医生的分歧等。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设问-讨论-总结的教学环节,有意引入一些典型的临床沟通具体案例,尽量包括病史收集、病情发展、协调医患矛盾、治疗计划以及与医疗小组内部沟通等内容,从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不同角度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分阶段开设临床药学沟通的相关课程

对于药学专业临床沟通课程的开设,可以参考实践教学的模式,由专职教师和临床药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比如教师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经验的临床药师负责见习或实习教学。至于学时和开设时间,认为最好是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比如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人际沟通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影响人际沟通的一般因素;大三学年开设临床心理学,使学生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特点,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等学生系统接触药学专业课程之后,大四上学期开设临床沟通学,强化药学服务的核心技巧,尤其是病史采集、问诊评估、应对患者质疑等过程,同时利用学期中间长假的机会,组织学生去医院药房或社会药店见习实践,充分利用医院教学优势使学生深刻体会“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准则。

3借鉴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估手段,建立药学生沟通能力的评价方式

3.1国内外关于临床沟通技能的培养要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和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临床沟通技能培养和评价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明确指出[7]:“医学院必须明确并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量的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和进行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在2003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及临床医学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应该达到具有有效与患者沟通的能力,2008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医学生“应具有有效交流的能力”,强调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3.2参照医学生的教育模式构建药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国外开始关注对药学生临床沟通技能的研究,国内对于临床药师与患者沟通交流技能方面的研究报道也有一些,但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因此,可以参照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教学经验,从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来指导和建立药学生的沟通能力的评价体系。比如,标准患者法[8]由经过标准化培训者扮演特定的患者角色,模拟症状、体征和情绪等特定医学问题,让学生在沟通中收集患者的病情,并且回答标准患者的提问,学生的沟通能力由标准患者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价方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3],即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由于使用同一指标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增强了实际操作性。再如观察法,利用临床专家设计的图片和视听材料,要求学生找出关于情感状况的临床肢体语言信息,并对被观察者的沟通行为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考察学生对沟通认知领域的掌握情况。

3.3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药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考核方式

借鉴国外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认为可以借用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量表评价手段[9],建立药学生沟通能力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采用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3种类型,采用“是与否”或者分数(如0~4分)来记录和评价行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临床药师和指导教师共同选择合适的素材,利用患者角色模拟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釆集病史、整理资料和完成药历报告。如果教学设备完善,还可以在无老师监督下用录像机记录学生的问诊过程,再由2名教师根据录像带情况间接性地分析考评,这对沟通能力的考核更为客观真实。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