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与文化的关系范例6篇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沟通; 管理沟通

中图分类号: F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65-01

在一个企业中,要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在企业目标的指引下,协调一致地努力工作,就绝对离不开沟通。沟通是人类活动和管理行为中最重要的职责之一。管理沟通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管理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组织目标以来,管理沟通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行为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管理沟通的重要性

管理沟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沟通贯穿管理实践全过程。管理沟通贯穿整个管理实践的全过程,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只要管理的主体及对象是相互相对独立的个人或群体,那么管理沟通就会发生在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下达一个工作指令需要良好的管理沟通,反映一项工作意见也需要良好的管理沟通;没有管理沟通的存在,管理的全过程就会支离破碎,无法有效衔接,管理的计划职能需要有计划前的信息采集,计划中的信息交流和讨论,也需要有计划后的阐述和分解落实,所有这些活动,其实也正是管理沟通的活动和过程。

在管理实践中,从管理的各个层次来看,无论低、中、高层管理行为与过程,也对应着不同层次和方式与内容的管理沟通。因此,管理沟通不仅存在于横向的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而且更存在于纵向的管理活动的各个层次。可以说,管理沟通是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没有沟通,管理只是一种设想和缺乏活力的机械行为。显然,管理沟通必然是维持企业良好的管理状态,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过程与行为。

(二)管理沟通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作为对于企业内外所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和作为将孤立的人们组织在一起以制造和生产出某些服务或产品的行为过程,获取资源信息并将信息在不同的个体中间进行及时传递,以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是其工作的实质和核心内容,而企业内外信息的及时交流就是企业的管理沟通过程与行为。企业的三大项主要日常管理工作即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一项不是借助于管理沟通才得以顺利进行。只有良好的管理沟通才能打通人们的才智与心灵之门,人力资源才能真正为企业所用,发挥出其企业核心资源的巨大经济威力。管理沟通不仅是企业管理健康,而且是管理创新的肥沃土壤和必要途径,是创造和提升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主要方式和工具。

(三)管理沟通是管理创新的方式和工具。管理沟通不仅是企业管理健康,而且是管理创新的肥沃土壤和必要途径,是创造和提升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主要方式和工具。

当今受到企业家信赖的走动管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知识员工管理等等一些管理创新,不是以提高企业管理沟通效率与绩效为目的,就是必须以加强和加速企业管理沟通为途径。可以说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效能和效率,而管理沟通的效能和效率,也就是企业管理的效能和效率。管理沟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创造出一种企业独有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对企业这一组织赋予人性,使企业管理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企业员工自己内在的观念和自觉的行为模式,认同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及使命,从而形成一股人力资源创造性的合力。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和内容。没有沟通,就没有对企业精神和文化的理解与共识,更不可能认同企业共同的使命。

二、现代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客观性。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理念和经验的科学反映和凝结,而且也是社会文化和企业实践的融合。作为前者,它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反映了企业基本的精神风貌。无论人们对其意识与否,认识到何种程度,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作为后者,它又鲜明地体现着社会文化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企业不但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这一空间环境中,而且同时也处在一定时间环境这一时代条件下,所以企业文化必然客观地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

(二)独特性。任何企业都必然存在于特定的国家、地理区域和民族聚居范围内。因此,企业文化总会受到特定国家历史、民族传统和区域习俗的影响,它们会从各方面给企业文化打上自己的烙印,形成某种企业文化特定的优点或缺憾。企业文化存在于各种因素构成的社会环境之中,同时也是自身多种构成条件的综合表现。由于这些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因此各种企业文化也必然显示出独到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反映出本企业独特的精神风貌。

(三)目标性。企业文化是一个由多因素、多方面、多层次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企业文化中某一部分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其它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企业文化通过以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想情操、道德标准来统一和指导员工的言行,使个体行为融入整体行为之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目标保持最大可能的一致,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

三、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沟通的模式也要相应地改变。作为经营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企业文化因素在企业管理沟通的有效实现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文化上的不同可表现在思维模式、信念、价值观及共同的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可表现为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在统一的企业文化中,信息处理是直接的、线性的、坚持按进度表行事。如果企业文化是多维不一的,人们同时在不同的前沿思考工作。它的信息处理通常是迂回的、深度的、对进度计划坚持程度比较松散,也不太按时,这都是多维文化的典型特征。企业文化不统一,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需要深度地了解背景信息后才能行动,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相反,如果企业拥有统一的企业文化,人们对企业各种事物的认知一致,价值判断相同,不必了解深度的背景信息就可以行动,从而可以提高效率。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档案馆;组织文化;管理沟通

沟通能够使得管理更加顺畅有效,它是组织为了达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与情感交流。但目前有关管理沟通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企业等营利性组织的,对非营利性组织则鲜有关注,针对档案馆的管理沟通研究更是鲜有涉及。档案馆不仅是法律规范范畴的文化事业机构,更是一种事实上的文化组织,有其自身的管理目标。因此,档案馆在管理过程中应强调对各种信息、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借此推动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笔者以公共档案馆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1管理沟通对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

管理沟通是在一定的组织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思想意识的双向传递[1],有效的管理沟通对组织文化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建设是期望通过统一馆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其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将个人目标纳入到档案馆的管理目标[2]。因此,从管理沟通视域来研究档案馆组织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1缓和档案馆内部人际关系

档案馆职员中女性占大多数,2011年我国档案馆女性职员已经占到总人数的59.49%[3],且从近年档案专业招生情况来看,该比例仍会居高不下。档案馆作为一个女性员工占多数的社会组织,可能更容易受到资源配置、激励机制、任务分派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于价值观、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等不同带来的个体认知差异而产生的情感冲突,而且会有由于女性员工较多可能带来的一些特殊人际关系问题。档案馆中的这种组织冲突是档案馆建设和谐组织文化氛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有效的管理沟通不仅可以缓解档案馆的内部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感情伤害、积极性打击、甚至人身攻击等关系紧张现象,同时也可以避免不良人际关系环境的形成。有效的管理沟通还可以使各部门协调运作、提高组织效率,从而活跃档案馆文化氛围,建立“和而不同”的文化环境,实现档案馆的和谐管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2提升档案馆领导力

组织行为学专家麦克沙恩认为,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的重要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组织文化[4],而良好的组织文化又有利于提升领导者的领导力,可以说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档案馆馆长等领导大多从其他行业调动而来,缺乏对档案行业的感性认知与直观感受,以及对档案馆事业管理的专门经验和情感归属。有效的管理沟通将有利于弥补这种行业缺陷:一方面,有效的管理沟通有助于档案馆领导者掌握更全面的专业信息,进而进行全面科学的判断,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对档案馆事务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有效的管理沟通可以进一步促进档案馆组织文化的不断完善,使馆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做出积极反应。良好的档案馆组织文化将使领导与员工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良性关系,有利于提高领导力、培养合作关系、调解矛盾、增进信任、加强凝聚力等,从而使馆员心悦诚服地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形成一种具有领导魅力的档案馆组织文化。

1.3增强档案馆凝聚力

文化具有凝聚功能[5],其蕴含的价值观一旦被馆员认可并接受,就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馆员齐心协力地实现档案馆组织建设目标,积极参与馆内的组织活动,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沟通力作为凝聚力的主要测度指标[6],必然会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并促使档案馆形成一种良性组织文化。一方面,有效的沟通可以提升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档案馆长民主式的管理沟通风格可以使馆员合理地获取相关信息,在心灵上找到一种自我价值感与存在感,不断提高工作环境中的适应力,使得馆内关系更为融洽,进而有利于形成自由活跃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有效的管理沟通可以减少档案馆由于组织分工和专业化的不同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除信息鸿沟导致的馆员之间的不信任感,并且形成一种良性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环境,提升馆员内心的平衡感,增强组织的向心力。

2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中管理沟通障碍的成因分析

我国档案馆工作人员或多或少地在沟通渠道、沟通媒介等方面存在沟通障碍,导致沟通的延迟、信息的失真、水平方向沟通的缺乏等。为了培育有效的沟通,并最终形成科学的档案馆组织文化,有必要对沟通障碍进行合理分析。

2.1档案馆内部沟通意识较薄弱

我国档案馆虽然是文化事业机构,但是在用人方面属于“参公”制度,再加上“局馆合一”的体制,档案馆内部的“行政”氛围比其他文化事业机构更加浓厚,“领导意志”以及“服从意识”比较突出。大多数情况下馆内沟通基本以“会议”布置以及“文件”下发的形式进行,很少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业务沟通。久而久之,下属会认为领导的决策自有道理,馆内制度也很合理,养成不思考领导决策的惰性,使得档案馆的管理活动变成了一个强制性的执行过程,缺少必需的人文关怀以及良好的交流互动,沟通反馈渠道的不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馆内部沟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很多档案馆馆长,可能兼任局长、各种委员、各种小组主任、各种组织理事长以及各种组长等职务,导致事务众多、分身乏术,无法专心致力于档案馆的管理。而且据调查多数馆长任职是听从组织安排的做法,而非完全出于对档案事业的热爱,再加上档案馆位于权力系统的边缘地带,馆长工作热情以及创新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也影响了档案馆管理的沟通互动。

2.2档案馆机构设置有待优化

内部机构设置决定了信息的流向和方式,与组织沟通网络有密切关系。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档案馆机构设置主要有两种:一种按业务流程设置,另一种按档案馆类型设置[7],形成金字塔形的层级制机构设置。这种结构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高度的集中性,利于档案馆的决策形成以及政策贯彻,但是从管理沟通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构又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导致管理层次多、信息交流有障碍,如从馆长、处长、科长、科员到普通工作人员等,信息经过多层过滤会流失,信息噪音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失真。另一方面,该结构下的档案馆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相对较独立,各部门人员大多只关心本部门发展,部门之间很少就共同发展问题进行交流和协调,缺乏横向合作与沟通。此外,档案馆内部“行政”属性的强化使得基层馆员对工作中的问题没有决策权,“民主”意识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基层馆员交流与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了沟通效能。

2.3档案馆馆务信息公开有待提升

工作人员有了解组织内部各类信息的意愿,并通过这一方式来寻找在组织环境中的舒适感和归属感。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档案馆的内部馆务信息公开并没有呈现出常态的透明化与科学化,据调查的几个发达地区(如江浙一带)的档案信息网站,网站内容多是档案政务、政策法规、查阅服务、档案展览、档案论坛等等,缺少与馆员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访谈的档案馆工作人员也大都反映其所关注的档案馆财务预决算方案、重大基建和固定资产设备的添置、激励制度等信息较少通过正式的沟通渠道有效公开。信息获取不及时带来的沟通延迟问题会使得小道消息流传,而小道消息可能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从而增加猜疑;另一方面,馆务信息公开不到位还涉及馆员的知情权保护问题,知情权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基本的权益得不到满足,馆员在组织内的工作满意感就会降低,进而影响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和理念。

3管理沟通视域下优化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沟通,其精神文化决定了员工的沟通理念和沟通积极性,制度文化决定了沟通方式和沟通风格,物质文化决定了沟通媒介和沟通渠道。同时,有效的管理沟通又反过来促进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建设。针对当前档案馆在管理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以达到建立科学档案馆组织文化的目的。

3.1档案馆主体树立良好的沟通意识

档案馆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意识到管理沟通应贯穿于档案馆的整个管理过程,时时刻刻树立沟通理念,鼓励工作人员开诚布公地交流。通过积极主动沟通,树立亲民性,淡化领导权威,用欣赏、关怀等情感因素做到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等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在交流沟通中注意表达方式,注意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以及把握沟通时机,同时还要注重收集反馈信息以及学会换位思考。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工作人员养成必要的沟通意识和沟通习惯,给予工作人员积极回应的渠道以及反馈方式。通过档案馆主体之间树立良好的沟通意识,实现提高档案馆工作人员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目标,提高其职业的忠诚度,为组织营造自由和谐的文化氛围,赋予组织更深的内涵。

3.2档案馆组织结构设置的科学化

档案馆组织结构要与管理结构相结合,使馆员及时获得准确无误的讯息,为此,档案馆应该采用矩阵型[8]的二维组织结构。首先,横向上档案馆根据专业分工设置综合办公室、收集指导部门、管理利用部门、技术编研室、信息自动化等职能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尽量不要依据档案管理流程来设置职能部门,因为档案管理中有流程,环节太繁杂,流程太多,会使信息噪音不断地累积与增加,不利于信息的保真;同时也可能由于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熟悉等情况影响到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纵向上依照工作任务设置项目组。依据不同阶段的不同工作重点、工作项目设置跨部门的工作小组,如资料收集工作组、网上资源整合工作组、数字化工作组、信息服务工作组等,统筹利用各部门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这种组织结构一方面便于领导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领导的决策和目标可以准确下达到各部门;另一方面,纵向上的部门交叉加强了部门间的协作,实现了档案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了馆员的组织归属感和参与感,有效解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在这点上可以借鉴其他类型档案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如安徽大学档案馆采用了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专职档案人员在担任科室任务的同时也负责特定的工作项目,员工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工作满意度得到提升,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严谨,档案馆组织文化也越来越和谐。

3.3档案馆馆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化

档案馆馆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化离不开沟通渠道的科学安排。一方面,档案馆应该不断地拓宽正式沟通渠道,在传统的文件层层传达、召开会议、电话、电子邮件的基础上引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嵌入意见反馈系统;并且充分运用Web2.0技术,采用即时沟通工具,如QQ、微信以及主题论坛,搭建新型的内部沟通渠道,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另一方面,合理运用非正式沟通渠道,在一些工会所开展的集体活动中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在此基础之上,档案馆馆务公开内容还必须做到务实,公开内容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馆员比较关注的规章制度、财务、人事等信息,如可以在档案馆大厅设置“馆务公开”专栏,及时全面的公布大家所关注的热点。而且,馆务公开要尽量做到民主,在注重馆员知情权的同时也要保护馆员民主参与的权利,公开措施要从深度上保障馆员的民利。如可以建立会议制度,会议成员由领导班子和各部门代表人员组成,来决定涉及档案馆内部机构设置、发展规划、临时聘任人员的选择等;涉及馆员切身利益的职务晋升、评优、福利、岗位津贴分配等;涉及馆藏建设、资源开发等相关问题。组织内部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一方面保证了馆员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小道消息的流传,端正档案馆的组织文化氛围。

3.4档案馆建立沟通审计机制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范文3

一、引言

中国饭店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精尖人才,而沟通满意度的提高是饭店吸引和留住大量优秀人才的有效措施。因此,中国饭店业应该把提高员工的沟通满意度提上日程。沟通满意度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沟通满意度测评模型方法、沟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沟通满意度与其他组织变量间关系等的研究。Downs和Hazen(1977)提出了8维度测评模型,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研究思路。此后,研究人员探讨了年龄、成长期背景,人际关系,性别,工作类型;社会文化特性,用工制度,年龄层次,领导交换制度等各种因素对沟通满意度的影响。在沟通满意度与其他组织变量间关系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主要研究了沟通满意度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组织承诺、生产力、离职倾向等组织变量之间的关系。当前,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沟通满意度的研究,如严文华(2001)在其博士论文中的开发出的6维度测评模型,并研究了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管理者因素(如管理者性别、个体沟通风格等)、组织因素(如单位性质等)对沟通满意度的影响,还得出沟通满意度与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显著相关的结论。纵观国内外研究概况,针对饭店行业的沟通满意度的研究非常匮乏,而且也没有学者针对地域文化差异对沟通满意度的影响进行考察。本文针对前人研究的不足,通过对饭店组织沟通状况的调点分析地域文化差异对员工沟通满意度的影响,旨在为饭店行业不同文化背景员工制定相应的沟通策略提供依据。

二、酒店员工沟通满意度测评量表编制及样本、数据来源

1.8个测评维度。分组织运作、沟通氛围、个人反馈、媒介品质、信息传递、水平沟通、斜行沟通、沟通认知。从前到后依次记为5、4、3、2、1分。

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样本选择。本次调查抽样调查了杭州和深圳两大城市的高星级饭店员工,数据收集采取问卷实地发放和网上发放两种方式。

(2)数据资料的收集及样本分布。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199份,剔除无效问卷(①问卷中有1道题目或者1道题目以上未作答者视为无效问卷,②问卷中出现一道题选两个答案或者多个答案的视为无效问卷)40份,共收集有效问卷180份。其中汇集了来自湖北、安徽、浙江、甘肃、四川、山东、河南、广西、江西、江苏、海南、广东、湖南、辽宁、河北、福建、陕西17个省份的员工,参照韩国学者权锡焕在《中国地域文化》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分类,将本研究中的地域文化归为七类:中原文化、秦陇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岭南文化。故本研究的样本分布情况如表3.1。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1.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本研究首先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分析,得出这34个题目的KMO值为0.935,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显著,证明各项目的相关性相对稳定并能产生可信的维度。通过问卷的信度分析得出本研究量表克朗巴哈ɑ系数为0.959,同时各个因子的信度也都在0.7以上,可见,本研究对于各个因素及分量表的信度检验均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水平,说明本研究的量表可信度较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测量沟通满意度的项目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

2.由表4.1可以看出,总体上巴蜀文化的员工沟通满意度较高,且巴蜀文化在各个测评维度上的沟通满意度也较高;而秦陇文化员工的总体沟通满意度较低。这或许是因为巴蜀地域的人们诙谐幽默,喜欢享受生活,性格比较温顺,故而在沟通方面比较委婉的缘故。由表T-test一栏可见,不同地域文化的员工在总体沟通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沟通满意度的测量维度中,不同地域文化员工在沟通氛围、不同地域文化员工在媒介品质、斜行沟通、个人反馈及水平沟通四个因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度的构成因素,现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探讨不同地域文化员工总体沟通满意度与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中的边进边出法,在SPSS操作时选择Stepwise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将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的系数的F统计量的概率设定为0.05,从回归方程中删除变量的系数的F统计量的概率设定为0.10.最终经过挑选整理,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员工总体沟通满意度与各个因子的回归模型(见表3)。

四、结论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范文4

当下我国的医患关系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医患矛盾愈演愈烈,高校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势在必行。基于分析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剖析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而从在校期间、实习期间、职业期间三阶段探索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医学生;医患关系;沟通能力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向,我国医患关系也逐步发生变化,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近几年,全国医疗纠纷事件成上升趋势,恶性伤医事件连续频发。提升医学生沟通能力是增进医患互信、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1临床医学生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缺乏平等、互信、互谅,医患矛盾由此滋生。相关研究表明[1],医学生具备有效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是帮助其在诊疗过程中准确获得疾病诊断所需的相关信息、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的基本前提。医生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这一敌人,医患之间只有是相互支持与配合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发现疾病的真相与诊治措施。医患之间如缺乏有效沟通,不仅阻碍病情诊断,也同时造成医患双方失去信任与相互理解,导致医患矛盾逐渐恶化升级。

1.2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高度重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相关技能课程,注重培育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而我国医学院校,医学教育仍未走出重视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医学人文教育仍被边缘化,医学生人文素质、医患沟通能力培育都未受到足够重视,造成医学生职业信仰淡化、沟通技能欠缺、人文关怀缺失等弊端。病情诊断并非只针对“病”,更需关注“人”,疾病的产生与患者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职业背景、行为习惯等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些疾病背后的产生原因,势必对病情诊断的精准性有所阻碍。而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与背景,必须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技能,才能有效探知病情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就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能有效地引导患者主动诉说原因,而且缓解患者家属的猜疑与顾虑。此外,疑难病情诊断需要团队协作,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而言,十分必要和同行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讨论,这都需要注重加强培育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2医患沟通所处现状的深层原因

2.1医学生的培养从临床伦理的视角,在临床诊断决策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掌握患者疾病的信息,探寻患者的忧虑、期望、生活背景、家庭及经济等因素,这对培养医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有效引导患者主动倾诉的能力、使患者充分理解信息的说明技能、赢得与患者共感互动的能力等。而目前由于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主要是学习文化课,大多为书本上的基础专业知识,缺乏实践性,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使得学生沟通技能薄弱,且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少灵活的应对能力。此外,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患者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公平的意识、人文关怀的需求等都不断提升,这对刚进入临床工作实践的医学生来说,如何积极面对患者,有效化解矛盾,是必须应对的实际挑战。临床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存在部分医疗技术问题都是导致当今医患关系的紧张的原因。研究表明,目前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紧张胆怯、亲和力不足、自身信心不足”等问题[2]。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结合于临床实践、培养良好医患沟通能力成为医学生培育的重要课题,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势在必行。2.2先进仪器的普及先进仪器的普及日益简化沟通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为医疗过程带来极大的方便,减少了医生繁琐的劳动强度,但为医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这些冷冰冰的器械减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真正的交流时间,淡化了医生从职业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而大部分病史信息正是通过医生与患者的直接沟通所获得的。“病人”对医生而言,治“病”必须重视全面的“人”,疾病背后有患者的生活、职业、家庭、环境等背景因素及深层原因,并非显而易见,有些患者对于难以启齿的病史会有所保留,不愿向医务人员透露,医生通过良好的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缓解患者的戒备、理解患者的痛楚、建立彼此的信任,引导患者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为患者的诊疗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2.3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由于目前国内医疗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让忙碌的医务人员和病患之间根本无暇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造成了医患之间不信任和不理解,使得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不到缓解。由此可见,医患关系的日趋激化,医患纠纷的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我国近年来的医患纠纷,因医患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占49%[3]。这样的大数据更是说明了,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良好的医患秩序,应当从医生与患者有效的沟通开始,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大环境入手改善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

3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3.1在校期间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沟通理论学习。作为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必不可少,只有自身的知识储备过硬,才能既在临床工作中充满信心,又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然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往往会忽视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得医学生缺少医患沟通的意识,极度欠缺医患沟通技巧。据研究发现,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的8%左右[4]。即使开设一些课程,也因教学理念落后、方法陈旧、缺乏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得不到师生的重视。所以,高校应做出合理的课程的安排,改革教学,加强师资,完善考评,在无形中使医学生重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医学院校应在各个学历层次有针对地对医学生加强教育,力求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加强医学生自身意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其次,在理论学习中渗入医患角色扮演。早期医患沟通理论学习期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与患者接触有限,所以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医患角色扮演来模拟医患沟通过程,以此来进一步了解医患关系。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参与教学的组织是十分必要,此外,应聘请临床骨干教师、科主任、专家等参与授课,提供临床真实案例,通过在教学中场景再现,或请患者或标准化病人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场景之中。通过模拟练习,既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从而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3.2实习期间在实习阶段应引导医学生增强医患沟通的意识,主动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顺利向临床医生过渡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在寒暑假期间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医院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早接触患者,感受医院紧张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加入导医团队,增加与患者的接触机会,通过与患者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医学生通过早临床的实践学习中应该意识到,作为医生,治疗患者的疾病为首要职责外,更需要给予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和关怀。医学生要始终牢记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范文5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意义

1.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沟通的重要前提。只有师生之间具有平等的地位,互相尊重与爱护,形成教学相长的关系,才能促进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沟通。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倘若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教师进行分享,那么就意味着教育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教师重视课堂互动,在教学中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并肯定学生的个性化想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成就感的提升,如此便使得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互动,并在互动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化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但是,许多教师面临着教学效率不足的问题。很多已经讲过的知识,学生总是记不住。这是因为课堂中缺少有效的师生沟通,师生之间的沟通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量。优化课堂师生沟通的方式,在沟通中传递语文知识,有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负担的减小,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效的沟通,还能促进小学语文学科情感与态度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方法

1.小学语文课堂师生沟通的时空方法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早几分钟进入教室,利用这几分钟与学生讨论一些有关于语文学习或者有关于学生生活的事情,询问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与课后复习情况。教师给予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关心,能够促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爱护,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学生喜爱教师,自然而然就会喜爱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

第二,教师要做好新课程传递中的启发与沟通。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启发,通过启发让小学生具有自己的想法,找到沟通的关键点。课堂上的师生沟通不只限制在教学方面,也应包括人文上的关怀。教师要利用启发的手段,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掌握知识。比如在讲解《坐井观天》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如果将你放在一个井里,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利用这种启发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第三,在语文教学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总结环节,与学生进行沟通。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或者询问学生哪些地方掌握得不好,自己的哪些教学环节需要改善。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哪一部分比较感兴趣,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小学语文课堂师生沟通的主要形式

首先,语言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语言沟通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利用口语媒介,实现教与学的目标。在讲解不同内容的时候,课堂教学氛围有所不同。教师要利用口头语言沟通达到教学目标,还需要掌握一些沟通的技术。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交流情境,教师于课堂中的口头表达内容要具有真实性与准确性,更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像在讲解《蓝色的树叶》的时候,教师就要很活泼地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大家眼里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居然是蓝色的树叶,让我们一起看看到底是什么神奇的树叶吧!”让口头语言具有美感,贴近小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师生沟通调动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沟通的目标。

其次,非语言沟通。所谓非语言沟通,就是利用一些非语言符号来辅助交流,让语言表达内容更加生动与准确。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非语言沟通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完成,积极的非语言沟通可以加强师生的默契。教师在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时,可以用眼神传递信息。在肯定学生的良好表现时,也可以用竖起大拇指的肢体语言进行表达。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管理沟通 组织

一、管理沟通及其的重要性

沟通是通过表达自己思想以获得对方反馈的信息交流过程。沟通包括信息源、听众、沟通目标、信息、环境、媒介、反馈这七项要素。沟通具有控制功能、激励功能、情绪表达功能和信息功能。管理沟通是有目的的伴随着组织资源的流动和分配的沟通过程。一般而言,管理者是组织沟通的连接体因而对其在管理沟通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就沟通的七项要素而言,在发出信息者目的不明、表达模糊、选择失误、形式不当和信息接收者过度加工、知觉偏差、心理障碍、思想差异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沟通障碍。

亨利·明茨伯格将经理们的工作分为10种角色。这10种角色分为3类,即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和决策方面的角色。这三种角色都是通过沟通得以实现的。彼得·F·德鲁克也指出,管理包括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进行信息联系,管理者共同的管理职责包括加强组织内的信息沟通和联系。

企业的管理者实际上70%的时间都用在沟通上。开会、谈话、做报告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撰写报告实际上是一种书面的沟通方式,各种拜访、约见也都是沟通的表现形式。但是,工作中70%的问题是由沟通障碍引起的。 比如常见的效率低下,实际上常常是有了问题、出了事情后,大家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或不懂得如何去沟通而造成的。另外,企业里面执行能力差、领导力不高的问题,归根结底,都与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

二、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

影响管理沟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组织结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保证有效的通信和协调。日本管理学家在实践中证实:信息每经过一个层次,其失真率约为10%一15%;上级向他的直接下属所传递的信息平均只有20%一25%被正确理解,而下属向他的直接上级所反映的信息被正确理解的则不超过10%。可见,组织结构越复杂,层级越多,给管理沟通造成的障碍越大。

组织文化是指在组织中形成的一种人们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取得的物质的、精神的全部成就,包括组织的物质文化、制序文化和精神文化。组织的精神文化直接决定着员工的行为特征、沟通方式、沟通风格,而组织的物质文化则决定着组织的沟通技术状况、沟通媒介和沟通渠道。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企业的组织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沟通更让人关注。

组织环境是指所有潜在影响组织运行和组织绩效的因素或力量。组织内部环境是指管理的具体工作环境。影响管理活动的组织内部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等。组织外部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定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针对企业组织而言的,包括的因素有: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环境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具体的表现为沟通信任、沟通情感、沟通合作。

三、促进管理沟通的建议

1.减少组织层级,设立专门的沟通管理部门

组织管理沟通障碍的主要来源是信息不对称和地位差别。繁多的层级导致信息获得的不对称,地位的差别导致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管理层必须明确沟通的重要性,设立专门的管理沟通部门,健全沟通渠道,加快信息公开及信息再企业内部的流通,有助于管理者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在决策之间进行全面科学分析和判断,进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另外信息沟通有助于员工了解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并尽心落实决策,促进企业发展。

2.构建尊重沟通、和谐的管理文化

人与人的沟通需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尊重意味着可以提出与对方不同的见解,懂得积极聆听,尊重他人意见,并能领会谈话者真实意思。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注重理解员工的情感需求,能作出合乎人情的反应,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明确角色与换位思考,针对不同沟通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沟通方法和使用不同的语言,选择适当的沟通气氛和时机,注意恰当地使用非言语沟通、注意保持理性。

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有助于促进有效沟通,完善相应的沟通制度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在跨文化组织的管理沟通中要克服文化偏见,借鉴双方文化中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建设融合各方文化优点的企业文化,使不同的文化和谐相处。

3.有效利用环境因素,促进企业人际交往

在外部环境中,与价值链企业沟通要遵循双赢原则,与顾客沟通要注重创造与满足,与股东沟通原则为收益期待,与社区沟通原则为道德,与媒体沟通原则为尊重。其中,内部环境的心理环境可以理解为员工心理契约,包括员工与组织的和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这种心理契约的达成,除了正式沟通渠道外,还可以用非正式交通的渠道,主要是情感沟通。情感沟通能够加深沟通双方之间的信任度,表现情感尊重,有利于消除冲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员工工作满意度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组织的日常工作离不开管理沟通,除了具备必要的人际沟通技巧外,对影响管理沟通的主要三个因素也不容忽视。管理沟通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生存发展,组织必须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沥之 江澄.企业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3,(8):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