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发明范例6篇

科学小发明

科学小发明范文1

获得这种“成功经验”的还有广西玉林县师范学校工人蒋少芳,据说他在校园的0.45亩土地上进行同类试验,可收谷1600多斤,折算成每亩产量可达3500多斤。随后,蒋少芳又将水稻与玉米“嫁接成功”,获得了第一代“玉米水稻”杂交新品种。

自古以来都是母鸡孵小鸡,而公鸡除了打鸣外既不会下蛋也不会孵鸡娃,整天无所事事。不过,这种状况在“”中有了改变。新华社报道说,陕西蒲城县林吉村农业社社员已经试验由公鸡孵小鸡成功。试验的方法是:割去公鸡的生殖器,用两杯酒把它灌醉,在醉酒期间,让醉鸡去孵小鸡。这样经过三天后,公鸡就不离蛋了,可以一直把小鸡孵出、养护到大。也有少数公鸡在酒醒后不愿孵蛋,需要再灌上两杯酒。不但如此,公鸡代替母鸡孵小鸡还有诸多好处:不影响母鸡下蛋;公鸡毛厚个子大,孵得多,成活率高;因为公鸡割去了生殖器,会使公鸡发育胖大、膘厚肉肥。

生猪一天长膘19斤的奇迹也发生了。西北农学院畜牧系的6个学生组成“卫星突击队”,为改善饲料管理方法,不怕脏臭,搬进猪棚,和猪同住,他们最初采用群众创造的割猪的甲状腺、割猪耳和猪尾的“三割”办法,以后又采取“四割”办法,即再割去猪的部分胸腺,这样使猪的日增重量大大提高。试验的结果,“20头猪在5天内平均每头增重6斤半,其中一头最高日增19斤”。

这样的“发明创造”还有很多:陕西朝邑县东升农业社社员聂积善,“通过小麦和玉米杂交的方法,经过两代的试验,初步培育出一种颗粒大、成熟期短的小麦新品种”。这个社还成立了科学研究小组,除继续培育小麦新品种外,已着手研究新的项目:棉花和葡萄嫁接、豌豆和扁豆杂交、红薯和洋芋杂交等。

陕西醴泉、朝邑、长安、武功等地农民还进行了棉花和玫瑰花或葡萄,南瓜和番茄、豌豆、扁豆,小麦和大麦等互相嫁接或杂交的试验。

而西安市沙沱农业社66岁的社员赵丙衡,用靠接和接穗的办法,把棉花接在椿树上,已经开花结桃。

北京农业大学培育的“农大黑”母鸡,下的蛋一个有3两还多。

河南省遂平县和兴管理区社员用谷子和高粱嫁接培育出了“高粱谷”,穗形像蒲棒,籽粒像谷子,吃起来又甜又黏。

山东省园艺科学研究所的王立治将苹果的幼果,嫁接在正在生长期间的南瓜上,苹果的果形、色、味和大小都与树上所结无异,南瓜的生长也未受到影响。

科学小发明范文2

一、小学开展小发明活动的理论思考

1.开展小发明活动的必要性

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是建立在无数发明的基础上的。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更离不开发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人才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小发明活动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在科学技术范畴里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实现创造目标。因此,要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有必要开展小发明活动。小发明能使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上升到新水平,使学生的创造才智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2.开展小发明活动的可能性

学校重视科技小发明活动,成立多个小发明兴趣小组并开展活动。开辟小发明展览室以及小发明活动基地,形成创造发明的校园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积极参与小发明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树立自信心、探索欲和意志力。

小发明活动由于不受教材、大纲的束缚,没有人数限制,也没有固定的活动模式。活动内容对学生来说新颖、有趣,形式比较开放、自由,容易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小学生充满幻想,其实这就是创造萌芽,只要在外界活动的激发下,创造潜能可得到发挥。

3.小发明活动与提高创造能力的关系

在科技小发明活动中,应充分让学生自己选择发明课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独立思考和研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不寻常的独特见解,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进一步发现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从而提出新颖的观点。对于同一种需要改进的事物,采用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技法进行创造发明。从一种事物的改进方法又可联想到其它事物的改进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在发明过程中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型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个性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个性品质决定了学生是否更好地发挥创造能力。因为创造能力不是单靠智力因素,而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成分有机构成的统一体。因此,在小发明活动中,只有树立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坚定信心,勇于探索,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精神才能形成创造个性,提高创造能力。

二、开展小发明活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请记住我站域名途径与方法

基于这些思考,从而形成一种科学的实践途径和方法。从全校范围的小发明普及活动,到提高型小发明兴趣组活动,纵横交错,形成创造发明活动的网络形式。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科普书籍,学习《动手报》、《科学大众》等报刊。进行科普读书活动,交流科技知识和学习方法,收集有关知识内容,设计科学小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通过运用再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科技能力,为小发明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主题创造活动,形成发明创造氛围

首先通过学校组织的中队小发明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营造小发明的氛围。活动包括交流小发明方法,进行中队小发明、小制作展示活动,表演科技小发明作品和科学幻想节目,小发明作者介绍小发明的引发思路和设计过程等等。其次学校建立小发明活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发明活动,提高学生探索、协作、创造的科学素养。

3.普及小发明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学生有发明愿望,这是潜在的内动力,要调动学生潜在的发明动机的内动力,必须向学生讲清小发明的目的和意义,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内动力。向学生介绍发明成果和获奖情况,使学生产生引力目标。联系学生的小发明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并联系小发明作品讲授小发明技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提出小发明的设想和建议,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小发明作品。开展各种小发明比赛活动,适当增加学生外部压力。

4.建立提高型兴趣活动组,发展学生特长

在普及小发明活动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对创造发明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小发明兴趣组,兴趣组目标是面向部分学生,使其形成稳定的科技爱好和特长,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科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小发明兴趣组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别和年龄差别,分层施教,形成规范化教学体系。首先引导学生选择各种来自身边,而又有研究价值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构思和设计,然后实施验证,最后形成成果。学生选择课题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考虑,凭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现在的制作技术,能否完成这项发明,如能完成就把这项发明进行设计、构思、制作出来,如不能完成就把这些设想写成文章表达出来,写出作者的引发思路,设计和构思过程,要用的材料、工具,目前无法制作的原因等。在以后条件成熟时再构思、设计、验证、制成小发明作品。在选题过程中要强调选题要专一,课题一旦被确定,就要认真加以实施,从一点一滴做起。

5.开展社区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小发明的课题来源于社会,小发明的成果为社会服务,学生走出校园到街道社区开展小发明活动,让学生关心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小发明课题的解决也需要社会的参与。依托社会使学校、社会、家庭结合起来,支持小发明活动。这有利于开拓学

科学小发明范文3

【关键词】 青少年 创新能力 研究开发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人才。青少年是否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能否成为有用之才,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渠道。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充分挖掘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提高青少年科技 创新能力,对培养科技人才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昆明市科技局从从2006年开始,在昆明市启动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的试点工作,2010年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制订了《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认定管理办法》,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培养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后备人才的工作尝试。截止到2014年,昆明市共认定42家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其中:中小学39家、科研院所2家、企业1家;创新实验室面积达到9千多平方米;科技教师达到350多人;在校学生4万多人受益;发现并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研究潜力的学生500多人。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以中小学为重点,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依托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新格局。2010年至2014年,昆明市科技局为激发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兴趣,推动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42项,投入经费近300万元。有力地支撑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的条件建设和科技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据不完全统计,92%以上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承载单位,获得了国家、省、市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等重大比赛的金银铜奖270多项。

青少年科技创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这种过程的实现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是有效的保证。昆明市科技局在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中小学学生树立科学思维方式和科技创新意识,把青少年科技创新作为中小学教育体制深化改革中一项重要的举措,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后备人才。

1 树立科学思维方式

青少年的思维十分活跃,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都喜欢问一句为什么?总想需求答案。这就是科学研究的萌芽期。科学研究的方法其实质就是发现新事物(现象)――揭示内在规律――进行科学思维――反复认识实践――形成客观结果。青少年一旦了解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就能点燃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发明技法,在生活中发散创新思维。另外,经常鼓励中小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和思考,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

2 感悟科技创新乐趣

昆明市科技局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宗旨,就是为中小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阵地和机会,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真正领略到创新和实践的乐趣。

科技创新是要让中小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真正感悟科技创新能改变生活,在实际构思中发展创新能力。目前,我们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还不成熟,我们需要有雄厚的科技师资力量,需要广阔的实践平台,需要先进、全面、正确的指导理念和教育体系。让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树立起发明创造的信心,调动起科技创新激情,掌握基本的发明技法,饶有兴趣地拿出创新成果。

3 培养增强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只要从小树立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根据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及特点,尊循中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激发起他们的创造热情,给他们更多出彩的舞台,那么,他们即使不能成为科学家,也能开发青少年智力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具创造活力。

4 强化科技教育特色

中小学校要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使学中小学校能够常年开展科技创新教学及活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而目前,中小学最缺乏的是科技教师队伍,要努力探索教师轻松指导,学生快乐创新的教育途径,提供科技创新课本教材,教给教师能高效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方法,让教师避免盲目探索。

昆明市科技局在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作中,一直强调三大特色:(1)学校的青少年创新特色要鲜明;(2)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要轻松;(3)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要明显。昆明市许多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载体中小学校参加全国、全省及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每年5月“科技活动周”定为昆明市中小学科技活动周;10月定为中小学科技节或科技日。目前中小学生功课都很紧张,特别是初高中的学生,天天在忙着题海战术,很少有时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其实,科技创新活动并不浪费他们的时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中小学生其实只要有创新意识,碰到问题能乐于钻研解决方法,就能明显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5 搭建科技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昆明市科技局积极为中小学科技教师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国家教育部国家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上海市闵行中学等学校的专家、学者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的中小学校校长、科技教师授课。通过集中学习和相互交流,提升了科技教师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促进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培训,大家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主要的就是培养科技教师的创造力,需要中小学的教师具有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突出的能力去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下了基础。

6 探索科技教育创新的几点启示

6.1 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和运行机制

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资源、运行及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和需求,积极探索在多种模式下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机制,并通过示范加以推广和应用;针对学校整体科技教育水平、青少年科学素质状况和科技教师教学水平等评估、评价及激励等机制的研究;同时开展全社会联动、资源整合等机制的研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校外实践基地、社区活动室的联动;提高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积极促进国内外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6.2 积极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评估标准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评估标准,要加强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成应用。明确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制定指标体系,开发评测工具,最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用以指导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以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开展科技课程、校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实验室等科技教育内容和设施设备的研究开发。

6.3 统筹协调各类科技教育资源

整合协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科技学会等单位部门的科技场地、设备、人才等科技教育资源,包括人文、信息方面的资源,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搭起一座桥梁。深入开发各类科普教育资源,通过与有关部门联手设计各种专题科普活动,深度利用各种科普与教育资源。建立科技教育的专家库,名师库,为学校的科技教育,科技创新提供教育、辅导及评价力量。

6.4 突出学校自身的特点及条件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设计要有计划性,趣味性和探究性。中小学应该针对自身的特点,确定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适合参与哪类科技创新活动。要认真研究该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经过一定努力基本能够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

同时,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要有适合学生动手动脑开展科技活动的场地和设备。要开展活动必须由相应的场所、设备、器材和资料。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动手动脑,是各种信息能够通过人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信息通道进入大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全脑模式的开发。

7 结语

中小学生的书本知识和科技创新是不可以分隔开的,我们应该重视科技创新能力。中小学生更应该着重思考科技创新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以及怎样创新,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对于创新的重要意义,想必我们都清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却又是不折不扣的实利主义者。我们为了升学率,为了以后的工作,为了增强所谓的竞争力,我们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计算机等,做一些我们也许并不感兴趣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对于科技创新而言,这是出力不讨好的无用功。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在这一点上做的却是要比我们出色,他们在继承东方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同时又采取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的战略,通过变法图强,抓住有利时机,来发展自己。由此可以发现,对于自身民族文化中的缺陷和不当之处,我们应该果断的加以摒弃,去学习更加符合时展的新思想,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科学小发明范文4

一、初等教育学的基本学科概念

厘清学科内的基本概念问题是学科建设发展的起点,因此,需要在某些基本概念问题上达成共识和统一,这样才能在矛盾和发展中推动学科的建设。

(一)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正在建设发展的二级学科,拥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前提之一。但有关初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明确一致的看法。同样作为二级学科并且发展逐渐成熟的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很明确地提出将高等教育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很多学者直接借鉴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也应将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但我们不禁会问,到底什么是小学教育?关于小学教育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针对小学教育的概念性问题,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第一,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并列的独立学科;第二,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类专业;第三,认为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当中与其他教育阶段平行但具有重要基础特性的阶段。由此看来,不同角度理解下的小学教育也存在着概念性的分歧。那么,如果初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将小学教育作为其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定位究竟是小学教育这个专业本身还是小学教育这个阶段过程?若以小学教育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那么与之相关的专业发展性问题应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若以小学教育这个教育过程阶段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在小学教育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作为研究的重点来思考;抑或是这两者皆应有所研究。因此,想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首先需要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问题做出明确一致的界定。

(二)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必须使用的关键概念,是理论体系中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和历史起点具有一致性,是对认识角度、构成事物的基本矛盾、事物的细胞或细胞形态、构成事物的原始的基本关系等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那么,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构成其最基本的、本质的、一般的单位是什么?而这一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形成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的最基础的概念。很明显,若将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并不适宜。因此,有学者提出将小学儿童作为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小学儿童恰恰是小学教育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是构成小学教育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且满足了逻辑起点的四个要件,因而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也秉持一致的看法。因为“立足学生,以儿童为本”是小学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宗旨,小学教育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应是以“小学儿童”为基点并围绕其展开。而这一点从教师、教学、学校等这些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上都有所体现。例如,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小学儿童”是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核心理念,同时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立足点。从我国新颁布的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学生为本”的教师教学宗旨,而国外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等所颁布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明确表示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指标。因此,小学儿童无疑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研究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单位。

(三)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其逻辑体系、研究内容等密切相关。初等教育学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而是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小学儿童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小学教育实践等探讨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论,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科学理论,这里不仅强调其理论性,同时更需关注其科学性。科学理论性质的的体现不仅在学科本身,即发展本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还包括吸收相邻学科的科学知识,如心理学、生理学等,除此之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成果也应纳入学科的发展之中。其次,初等教育学也应是一门应用理论。因为它还关注小学教育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问题中生成理论以指导实践。

(四)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范畴

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范畴,首先需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位置及它在学科体系中与其相关他学科的关系。初等教育学虽作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其最终发展的明确目标是成为与高等教育学这样的相关学科所平行的二级学科。但同时,作为教育科学体系当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是其一级学科。因此,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明确与教育学的学科范畴的区别,确定其独特的研究内容是促进其学科范畴日益明晰的重要条件。

二、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按照潘懋元教授的解释:“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其逻辑起点是小学儿童。小学儿童则是形成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单位。因此,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要以小学儿童为起点,围绕小学儿童展开研究,探讨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同时,笔者认为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是围绕“小学儿童”展开研究,进行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而非“儿童”,这一点是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以“儿童”为逻辑起点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是儿童学,而我们所强调的“小学”儿童则不仅关注儿童,同时还关注儿童的社会角色身份及儿童参与成长活动的“场”。

三、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研究者的基本立场、研究角度和相应的一套概念和假定,是研究者进行问题研究的思维模式和指导思想。研究者借助这样的视角来关注、思考、研究教育理论或教育活动。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初等教育学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视角,但同时也要在发展中不断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就需要初等教育学的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打开思维、大胆创新,通过学科交叉或迁移,生成新适合于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

例如,现在有些学者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论、生命哲学的方法论等新兴的研究角度来研究小学教育进而发展初等教育学,相信这样的指导思想会使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高度。其实,不管是教育学还是初等教育学,它都是一门研究复杂性问题的复杂学科,这样的学科特点都要求其方法论的研究要多元化、动态化。因为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所需要的指导方法论也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不强调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是固定的,但却需要研究者创造出一些能够支撑学科发展的范式,这些范式的发展和变化是推动初等教育学方法论系统化的基础。

四、“元初等教育学”研究

元研究是学科发展中自我反省意识发展的必然。“元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则是对初等教育学这个学科本身问题的研究,而非小学教育当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作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其尚未建立和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但笔者认为,尽管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朦胧的状态,我们仍可以借用“元研究”的思路,采用倒置的研究方式推动学科的发展。比如,我们可以站在“元初等教育学”的高度来思考初等教育学的理论陈述、理论体系、发展机制、学科构建、进步方法等,以理论的构想来推动实证的研究也是促进学科向前发展的方式。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以正向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但若我们能够站在另一个更高一层的方法论层面上来指导研究,这无疑会使我们促进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五、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问题,归根到底是建设支撑初等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实证问题。就需要我们思考下面这些问题:该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的意义;学科建立后需要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来研究,研究又是为了什么,所研究的这些成果能否支撑学科的发展,支撑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等等。这些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相关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建设的价值、学科建设的动力、学科建设的核心,以及推动学科建设的“问题”和“人”即研究内容和研究队伍的建设都是发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关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明确是促进初等教育学这个学科日益丰富、日益成熟的前提。

科学小发明范文5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怎样才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呢?等待吗?不行。慢慢来吗?也不行。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打好向科学进军的基础。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小爱科学国旗下讲话,仅供参考。

从小爱科学国旗下讲话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从小热爱科学”。

(孙)站在时间的窗口,沐浴着回忆的风,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大舞台上,我思绪万千,中国这块曾经经历多少灾难的国家,如今,已变成让所有国人骄傲的神州大地,让世人瞩目的东方之珠。在世界各处,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一座座坚实的丰碑筑起来了……是什么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呢?是科学知识,它使我们走向世界。

古时候,风雨雷电被视为神的行为,每逢大旱,老百姓总是杀猪宰羊,纷纷送上宗坛,磕头求神,在现在看来,这些行为难免愚蠢可笑了,然而这就是没有科学知识而导致的必然结果,现在我们有了科学知识、有了人工降雨的办法,即使遇上大旱,庄稼照样可以长得好。人定胜天,就是因为人们有了科学知识。

到了近代,由于我们固步自封,盲自尊大,科学知识、科技水平一天天落后于别的国家。英国有了火车,我们还是马车;英国有了电影,我们还是幻灯……直到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从此,我们陷入了任人宰割的屈辱境地。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身为祖国未来的我们,身系祖国繁荣富强重任的我们,更应牢记历史惨痛的教训,从小热爱科学,长大多做贡献。

从小热爱科学,长大多做贡献的例子数也数不清,法拉第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十几岁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他在印刷厂当工人,但是他十分热爱科学,常常利用空闲的时间整理自己的实验成果,整理成比较系统的材料,加以研究,后来他终于踏入了科学大门,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使电力时代降临人间。 “光明使者”爱迪生,冒着生命危险,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数百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然而,现在有的学生还沉迷于玩耍、网吧、电视连续剧……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把“一寸光阴一寸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等珍惜时间的名言名句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是极其错误的行为。

同学们,让我们振作起来吧,高举科学的大旗,前进吧!

我的国旗下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从小爱科学国旗下讲话二: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庄严的国旗下与大家进行交流。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从小爱科学》。

同学们,大家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吧。每当提到“嫦娥奔月”,大家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美丽的嫦娥仙子正飘逸地飞向月宫时的情景。可是,那只是神话故事,是人类向往飞天的古老梦想。如今,火箭发射、卫星升空、载人飞船,中国航天人用“科学”的力量,让飞天梦想一次次地成为了现实。20__年10月1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国的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了,这再一次证明了“科学”的无穷力量。

提到“科学”,同学们会觉得“科学”很神秘。其实,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当你们看着喜爱的动画片,玩着迷人的电脑游戏,坐上高速的列车,按动着鼠标浏览网页……你们,可曾意识到这是“科学”的无穷力量? 同学们也许在想,“科学”和小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应该是那些科学家的事情吧。其实,许多科学家都是因为从小爱科学,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牛顿上小学时就经常动手制作小机械、小发明;高斯11岁就发现了二项式定理,18岁发明了用圆规和直尺作17边形的方法。

那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就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而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因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今后成长发展的方向。所以,同学们从小就要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课本上的知识是基础,就好比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帮助你学好科学;其次,要善于动脑,脑袋像一台机器,多动脑就好比给机器上润滑油,只有多动,“机器”才会灵活;第三,要勤于动手,多参加小发明、小创作活动。第四,要多看科学书籍,科学书籍是你学习科学最好的启蒙老师,多看书会启发你的大脑,开阔眼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同学们,祖国未来的科技创新寄托在你们身上,祖国未来的建设重任也寄托在你们身上。我深信,只要同学们行动起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就一定能飞上科学的蓝天,为祖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的国旗下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从小爱科学国旗下讲话三: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热爱科学,崇尚真知》。

当你们看着可爱的动画片,玩着迷人的电脑游戏,坐着快速的列车,接听着全球电话的时候,你可曾意识到科学的力量,科学不仅改变了这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翻开20世纪的壮丽篇章,我们发现人类在这百年中不仅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更创造了无数科学奇迹。

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虚构,当时让人不可思议,他所幻想的登月旅行、飞机、远射程炮等,在20世纪都一一成为现实。在21世纪的今天,高科技更是无处不在。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不只为尖端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今,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可视电视、电脑上网、心脏起搏器,已经不算新鲜了。学习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成为科学家,也是为了能适应生活,更是为了能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担起新世纪重任,为国家建设,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工合成胰岛素、断手再植、杂交水稻、爆炸原子弹和氢弹、发射人造卫星和飞船等等,这些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大大缩短了我国和先进国家的科技技术差距,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为我们祖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他曾对青年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句话,包含了长辈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如果说长辈们用辛勤的劳动建设了20世纪的祖国,那么,我们就应该以知识,以科学担起新世纪的重担。

同学们,我们作为跨世纪一代,学习科学,是我们的义务,是我们的责任,让我们从小做起,努力学好各种文化课,同时,多阅读一些适合我们小学生看的科普书籍、报刊,最好在课余,还应该积极动手搞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写科学小论文等,培养科学的兴趣。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够爱科学,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科学就是力量",培根这句脍炙人口的格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渴求知识的人。如今,让我们也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做一个热爱科学的新一代。担起新世纪的重任,为我们祖国的明天,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科学小发明范文6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2、寻找生活中的科技产品,感受科技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3、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见过以前人们收割麦子的情景呢?

生:有或没有。

师:老师这里就有,同学们一定要仔细看,看农民伯伯是怎样收割麦子的。播放视频。

生:回答

师:农民伯伯脸上虽然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但掩盖不住劳动的艰辛。农民伯伯要割麦、轧麦、起场、扬场、晾晒、装袋。前前后后共持续二十几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那你知道现在农民伯伯用什么割麦吗?

生:收割机。

师:自从有了收割机,割麦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而且再不用那么辛苦了,哎,是什么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呢?

生:科技。

师:板书《寻找身边的科技》

二:问题探讨,形成认识

师:科技是怎样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寻找其中的科技产品,并说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板书:衣、食、住、行)

生:寻找讨论。最后汇报。

师:总结提升。(课件展示)

师: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科技产品,并且这些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多方便,对此,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

三:体验内化

师:那些进行着发明创造、使科技产品不断服务于我们生活的人真伟大。你想做这样伟大的人吗?这些伟人不是天生就会发明  的,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发明的小故事,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

生:一生读,其余生边听边思考。生再回答。

师:原来发明是源于生活的,不仅科学家能发明,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某些物品的不足,开动脑筋加以改进,也会成为小小发明家的。出示课件:小小发明家。板书:小小发明家。

生:展示介绍发明

四:课后延伸

课后继续进行我的发明,把你最得意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寻找身边的科技》教学设计

执教人:迟晓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2)了解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能力目标:

(1)分析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大变化的原因。 (2)探究科技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重视科学、反对迷信的人生态度。 (2)感受科技魅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

同学们,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洗衣机让妈妈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这就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科技,这一节我们就来一起寻找身边的科技。(板书:寻找身边的科技)

活动一: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提要求:当其他同学在发言时,我们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不要讨论,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该同学发言结束后举手示意,然后起来发言。这几点同学们能做到吗?

师:我相信咱们的同学一定会做的非常好的。现在我说一下我们这个活动,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每个人首先把自己的资料在组内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如果

发现有同学的说法有错误,小组中的同学一定要一起把它改正过来,然后把你们交流的结果进行整理,也可以选择其中一项一会分组展示结果,让大家共同学习。

2、小组交流,并填好下面的调查表(给孩子们充分的分析、整理的时间,老师进行适当指导。)

衣 科技产品 对我们生活的作用 食 住 行 3、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展示(师过渡: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很认真的交流,仔细的整理,这说明我们的同学都很注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整理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竞赛,对小组的调查整理情况进行评价。) 4、教师拓展搜集的新发明

这几个同学展示的都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科技,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师展示搜集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大家看。) 5、谈感受

我们完成了“寻找身边的科技”这个活动,那谁起来说一下在这个活动中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让孩子们充分发言,引导他们感受科技产品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着我们 生活质量。)

活动二:我的发明

三、拓展延伸

1、读故事,激发发明欲望

师:同学们谈得都非常好,既然科技这么重要,那么那些进行着发明创造的人们伟大吗?

(生:伟大)但这些伟人们并不是天生就会发明的,给大家看几个小故事,看完后你要谈谈你的看法。给学生发几个小故事看。(出示课件)

鲁班发明锯子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鲁班的木匠。一次,他上山用斧子砍树的时候,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手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得?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鲁班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子。

小女孩发明易拉罐

传统的玻璃罐头,打开盖子要用剪刀、螺丝起子,很不方便,后来一个小女孩从这个不方便产生创意,发明了侧拉环开启式罐头(易拉罐)

方便面的发明

面条是日本人的传统食品。为了能吃到一碗热面条,他们宁愿在饭馆前排成一条长龙。这个现象被安藤百福注意到了。他想:\做面条太费时间,为什么不可以让它更简便呢?那样人们就不用排队了。\安藤百福马上开始试制方便面。 他在开发之际设定了五个条件:

1.必须简便; 2.必须可口、有营养; 3.必须能在常温下长期存放; 4.必须卫生; 5.必须廉价。

经过反复试验第一批方便面条于1958年8月第一次上市销售。 师:你对这几个故事有什么看法呢?谁起来谈一下?(生:谈看法)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生活用品中的某些不足,开动脑筋,加以改进,也会成为小小发明家的,大家想试试吗?现在就可以。咱们下面进行“我的发明”活动。

2、我的发明:

(1)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常用物品的某些不足。 (2)寻找解决办法。

(3)进行创造设计,可以写、画,或用其他办法。

(4)共同点评设计出来的作品,并且共同想一些办法。 同学们可以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的物品,它们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说我们的黑板擦,在擦黑板时粉笔沫乱飞,既影响健康又破坏卫生,那大家想一下如何改进呢?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发明最适合,现在开始。 师:好,现在有谁起来说一下你的想法,并不一定这一节课发明出来,只把想法说出来也可以。 生:汇报(师评价) 四、活动小结,结束本课

同学们都动了脑,想的方法也很多,请同学们把我们的小发明活动继续下去,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小发明家。

《寻找身边的科技》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东人民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科技改变生活》中《寻找身边的科技》。

首先向大家解读我校创建的教学模式名称是:三五五课堂教学模式,我要从模式创建理念、模式的基本内涵,及我们推行模式的现状一一向大家汇报。

一、模式解读

1、创建理念

创建理念是: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探索,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基,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们创建了该模式。

2、模式基本内涵

“三五五”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内涵是指: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渗透“三项教育”,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执行五个教学环节。“三项教育”: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自我发展教育、情感体验教育。五种能力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互动质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个教学环节包括: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2、互动交流,自主体验; 3、归纳梳理,合作探究; 4、展示思路,设计方案; 5、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3、推行现状:

为大力推进三五五教学模式,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从2013年3月提出模式总要求及实施方案,由学科组实验教师担任实验任务,是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和“生力军”。当年10月份,在相对成熟的情况下,举行立标示范课,在示范课的引领下,各学科老师积极开展了”学标练课“活动,模式创建两年多以来,我们每学期定期举行人人模式过关达标课、优质展评课,通过这种达标练课活动的开展,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迅速提升,多位教师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优质课评选获奖。2013年,市里举办课堂教学模式展评中,我校的模式展评以及执教老师的模式课分别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2014年,市教研室举行业务干部模式论坛活动,我又以全市第四名的好成绩获得了一等奖。

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接下来,我向各位领导汇报我校的三五五教学模式在我执教的这节课中的具体体现。

为了扎实渗透三项教育、切实培养学生五种能力,针对本课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科技,科技在改变人们的生活。2、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一些常用物品所包含的科学道理。能力目标: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人交流,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依据模式创建理念,我归纳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从一些常见的科技产品中感受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找出生活中物品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改造、完善。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与方法:1.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2.探究式学习和问题互动解决为主导;3.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4.调查—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贯穿始终

下面我重点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这一小节的设计,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互动质疑能力,我们都知道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课第一环节如此设计,主要希望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互动交流,自主体验:走进科技展览馆

教学第二环节互动交流、自主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带着学生走进科技展览馆,通过六个小环节渗透第一、第二、第四个教学目标,这六个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在第一的环节中,教学模式中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

为体现三项教育中的情感体验教育,我精心设计了第五个板块:通过视频,对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现在的小麦不同收割方式,让学生体验八十年代农民的辛苦和现在自动化生产农民的轻松。体验科技使生产更加高效省力,让农民的生活更有质量。其余四个板块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3、归纳梳理,合作探究:深入了解科技的发展

4、展示思路,设计方案:走进科技创新馆

这一环节,带学生走进科技创新馆,在第二个小板块中,我鼓励学生设计出更好的科技产品,既体现了模式中的自我发展教育,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的能力。

5、拓展延伸,情感升华:畅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