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例6篇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1

“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是由八位心理学家在2008年发起的,除本届论坛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外,其他七位分别是(以姓氏笔画为序):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南开大学乐国安、“万千心理”出版与文化机构总策划石铁、北京师范大学金盛华、武汉大学钟年、香港城市大学梁觉、清华大学彭凯平。论坛发起人认为: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心理学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发展契机;在几代心理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心理学在国家科学发展当中力量的日益壮大和影响的日益深远,中国的心理学已经积聚了充足的能量;因此,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应当以一种更加宽广的视野去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心态建设,回应各方面的需要,迎接新时代新机遇的挑战。论坛自2008年5月于武汉大学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2009年在济南、2011年在上海)。

此次八位发起人全体到会,参加论坛的还有:中国心理学会前任会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宜音,以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报》、商务印书馆等高校与科研文化机构的学者。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社会价值观变迁与文化传承”以及“美丽中国的心理学诠释”。会议由本届论坛主席、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许燕教授主持。“社会价值观变迁与文化传承”主题引言人金盛华教授首先就“当代中国的价值参照危机与精神价值回归”进行了阐述;王登峰教授以“中国人的百年焦虑”为题进行了发言;中科院心理所任孝鹏就“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进行了发言;许燕教授重点分析了北京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演变趋势。“美丽中国的心理学诠释”主题引言人、彭凯平教授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对“美丽中国”进行了畅想,随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刘电芝教授、钟年教授、中科院心理所韩布新教授分别以“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变迁及自我作用观的思考”、“一枝独秀或百花齐放――心理学与相关知识领域”、“宗教理念传承与民族创新发展――儒教与犹太教比较”为主题进行了发言。

参加论坛的老师们还与学生就“心理学与中国发展”为主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乐国安教授主持了交流会,除发起人外,复旦大学的孙时进、苏州大学的刘电芝、香港城市大学的岳晓东、南京师范大学的郭本禹等老师也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大家针对中国心理学研究中的现实关怀、研究方法、研究的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论坛还专门安排香港城市大学梁觉教授和武汉大学钟年教授分别以“社会通则的跨文化研究”和“从‘灭国先灭史’说开去――中国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向师生们做了精彩的讲座,并与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之后,著名心理学家、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张厚粲先生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心理学发展的脉络,强调了心理学发展中的中国化要素;同时,张先生对论坛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寄予厚望。在互动环节中,与会师生围绕“中国心理学发展及论坛走向”展开了开放式对话,专家、学者、教师、同学各抒己见。钟年教授在阐述心理学与中国发展的关系时最终总结道:“关切人民,人民就会关切心理学”,迈向人民的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学走向未来的方向。此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2

蓦然回首:优越的家庭条件让他留下感情空白

张伟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在他的记忆中,家里从来都缺少一个人,不是父亲就是母亲。他的父亲是军人,常年从事肝胆外科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母亲则在中南某市一家省级建筑设计单位就职。父母不在同一个城市工作,张伟童年是跟着母亲在外公家度过的。张伟的外公是老干部,一有空就给小张伟讲革命故事;母亲则很注意引导儿子读书思考,常常向儿子推荐好书,张伟还在小学阶段就已读了大量中外名著。有母亲和外公外婆精心呵护,那时候,张伟感情上是充实的。然而,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沉迷读书,使张伟个性变得与众不同,他有些孤僻,不大喜欢与外界交往。上初中时,父亲已到上海工作。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父母的安排下,张伟离开了母亲和外公外婆,来到父亲身边。

初到上海的张伟亲眼目睹父亲的成就,很为父亲骄傲。父亲从穷苦农民的儿子到取得医学博士学位,还到美国耶鲁大学做过访问研究,现在是上海某医院德高望重的外科主任医师、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博士生导师。

张伟刚到上海时,父亲在百忙之中,每天晚上总是抽出时间和儿子一起散步,那些时日成为张伟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父子俩在暖暖的夕阳余晖照拂下,缓步走在小区花园中,轻声谈论着工作、学习、生活和母亲。父亲的渊博学识、儒雅风度和慈爱心肠让张伟无限崇敬。路上,总有人以景仰的口气跟父亲打招呼,问旁边的是不是他的公子,父亲和蔼地微笑着点头,这时张伟心里无比自豪。

张伟以为母亲很快也会调动到上海来,在他的记忆中,全家团圆的日子简直屈指可数。然而,母亲不仅没有调来上海,年逾40的母亲突然“下海”了,继续在原来所在的城市做生意。张伟从周围人的话语中知道,上海消费水平高,父亲虽是名医,工资收入却很有限,母亲决心“下海”,主要是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让家里人在上海过上优裕的生活。

在上海的家里,大部分时候只有父亲和张伟两个人。父亲十分敬业,每年的“三五”义诊活动他总是一马当先;还要带博士研究生,担任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帮带下级医生、实习生和进修生;只要不出差,他坚持每天查房一次;每年为全院青年医师讲课两次;每年主持疑难复杂手术近100台……张伟来上海不久,忙碌的父亲陪儿子散步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张伟也非常忙,父亲的敬业像一根无形的鞭子,鞭策着他争分夺秒去学习。父子俩常常一天难以见上一面。虽然喜欢跟父亲散步,但从小父亲没在身边,张伟跟父亲之间沟通起来有障碍,远不像跟母亲那样亲近,再加上父亲工作忙,很少在家,即使在家里,军人出身的父亲总是表现出一种威严,让张伟对父亲只有仰视的份。与外公的家相比,上海的家显得那么冷清,张伟常常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加上到上海后,他这个在小地方长大的孩子说话做事都与从小生活在大上海的同学有所不同,他感到与同学之间有着无形的障碍,一直没交上知心朋友,性格变得更加孤僻了。

父亲在张伟读高中时得了甲亢病,脾气变得异常暴躁,张伟在家中更是战战兢兢的,生怕惹父亲生气。有一次,张伟要去办理身份证,几次询问父亲办理身份证的程序和地点,正在病中的父亲被问烦了,突然大发雷霆。积累了几年的孤独感和莫名的委屈顿时涌上心头,张伟第一次离家出走,在家门外过了一夜。黑夜加寒冷,他有被遗弃的感觉。

1998年,张伟被复旦大学数学系录取。父亲和母亲都忙着各自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束张伟。大学四年,张伟经常不到学校上课,呆在家里玩网络游戏。大学一年级,张伟曾经错过了三门课的考试;大学三年级时,他因为有过半考试科目不合格而被学校要求重修一年。

尽管本科阶段我行我素,但天资过人的张伟在2003年还是考上了复旦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数学专业苦思冥想的特点本来就容易使人陷入孤独,本来是两人居住一间的研究生宿舍,喜欢独处的张伟和别人调换了房间,自己独居一室,这使他跟同学之间缺少交往,性格愈加孤僻。

研究生一年级,张伟依然像大学本科阶段一样无聊懒散,直到一年级的暑假,张伟交上了女朋友小江。小江是学文科的,已经毕业在职场上打拼了,思想比张伟成熟,她告诉张伟,男人应该以事业为重,不要虚度光阴。一语惊醒梦中人,张伟的记忆突然回到高中时暑假的一天。那天,他和表弟一起去母亲的公司玩,母亲有一场生意上的谈判,对方对母亲的方案横挑鼻子竖挑眼,在一旁听着的张伟很为母亲心疼;为了维护生意上的利益,母亲在谈判中赔尽好话。费尽心血。想起母亲为了事业前后奔忙,张伟感到无比愧疚。张伟还想起父亲对他说的话:“我的努力已经让我对得起我的家庭了。”审视自己,他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住着宽敞的房屋,不缺钱花,这都是父母日夜辛劳给自己换取的,再想起父亲讲他当年怎样卖苦力挣钱读书的情景,张伟开始无比悔恨自己白白浪费了几年大好时光。

“我必须重新开始。我有这么优秀的父母,我决不能给他们丢脸!我一定要超越他们,让他们为儿子而骄傲。”为了提醒自己记住使命,他在网络签名上经常写着“为我家庭的幸福而努力”的字样。

出国梦艰重压之下虐猫发泄

自责之余,张伟重新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决定出国留学,然后把女朋友也带到国外,在国外取得成就后再回到国内发展。

一旦作出决定,张伟就只许自己成功,不许自己失败。多年来比较懒散的张伟突然变了。为了全方位改变自我,他让自己的寝室保持一尘不染,书架上的书随时摆得整整齐齐。他给自己制定出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晚上睡觉前仔细核对一天的计划是否已全部完成,有遗忘的事情决不留到明天。等一天的计划一个不落地完成后,他再把第二天的学习工作计划写下来,经常都忙到凌晨四五点才睡觉。

张伟加重了自己的学业负担。他在研究生二年级时一年就修了九门课程,并且有八门成绩为A等,而一般的学生一年最多修六门,且成绩不一定有这么好。哪考试,他取得了优异成绩。他还参加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北美精算师资格认证考试,试题全英文,他已顺利考过两门课程。在这一年中,他还读了17本共上万页美国原版图书,而非英语专业的人一年读一本都感到吃力。

张伟知道,国外的大学录取学生很重视学生的工作能力,从研究生二年级开始,

从来没有当过学生干部的张伟参加竞选,当上了系研究生会的宣传部长,还承担了数学系专业刊物的主编工作。作为学校校园一个专业论坛的版主,他还经常在论坛上解答相关问题,处理相关版务工作。张伟还到一家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做人力资源的模型工作,此后又到一家民营企业任职总经理助理,为企业的对外合作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2005年初开始,张伟先后向国外30多所院校递交了留学申请。申请信寄出后,他就开始焦虑地等待消息。然而,寄出去的申请信如泥牛入海,几个月都没有音讯,张伟心里越来越焦急。为了缓解压力,他跟同学出去唱歌、看球赛,但是出去玩了回来,他又陷入无比的自责: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多看几页书呢?最后,张伟将养猫当作转移压力的一种方式。

复旦大学校园里经常有流浪猫出现,由于学校规定不允许在寝室饲养小猫,很多同学捡到小猫,或者是收养救治小猫后,会在复旦校园论坛的动物版上消息,希望有爱心的复旦师生前去领养。

2005年5月,正为出国而异常焦躁的张伟通过该论坛收养了两只小猫。小猫被带回寝室后就随地大小便,并且到处翻动寝室的物品,这让喜欢干净整洁的张伟不能忍受了。两天之后,两只猫相继被抛弃。不久,在出国的压力下焦躁难安的张伟又想养猫了,因为小猫这可爱活泼的小生命能给他孤独的生活带来生气,把毛茸茸热乎乎的小猫抱在怀里那一刻,张伟感到心里很温暖。于是张伟又开始光顾校园论坛的动物版。7月初,通过校园论坛,张伟又领养了一只网友赠送的小猫“皮皮”。张伟给它买了最好的猫粮、猫沙,还买来猫剪。他把皮皮搂在怀里,轻轻地抚摩它,给它修剪指甲。听说猫要有伴才快乐,于是又有多只猫作为“皮皮”的玩伴先后来到张伟的寝室,但是这些猫要么卫生习惯不好,要么成天乱叫,影响了张伟正常的作息,要么对皮皮不友好,相继被张伟痛打之后扔掉了。张伟担心自己扔掉的小猫被原来的送猫人发现,他总是把这些被他打过的小猫扔在树丛或者是离学校很远的地方,甚至是垃圾桶。

7月中旬,学校放暑假,张伟把皮皮带回家养。张伟家刚搬进新居,大家在家里都非常小心。皮皮在家里非常不听话,大声叫唤,在猫沙中跳进跳出,把沙粒溅得到处都是。在喝止和轻拍没效果后,本来就为出国而焦虑心烦的张伟失去了耐心,他开始重重地打“皮皮”的脑袋,直到它趴在地上不能动了,随后他就把皮皮扔到自己家所在的小区中。

失去皮皮后,在等待留学音信的焦虑中,张伟常常会回忆那些领养过的小猫,经常去翻看那些小猫的照片,然后又一次领养小猫。然而每次心烦气躁时,他都忍不住把压力发泄到猫咪身上。有时候,他会因为猫咪一时的错误和不听话而打它们,然后丢弃它们,有些猫被他打得奄奄一息。虽然每次打完猫并丢弃它们之后,张伟都会有负罪感,也想过自此不再养猫。但过一段时间后,对小猫外表的喜爱和抚摸它们的感觉就像上瘾一样让他一而再地领养新的猫。然而,过惯了孤独生活,不喜欢被打扰的他,一旦小猫给他带来麻烦和负担,他就无法忍受,于是又不停地折磨小猫,直到最后把它们抛弃。小猫在带给张伟温暖的同时,也成了他发泄焦虑心情、转移压力的牺牲品……

张伟不停领养小猫的异常举动终于被网友发现。9月29日,大家集体上门质问他小猫的下落。张伟编造了“家里人怕他耽误学习,将猫送人了”等借口,网友们对他表示了宽容。张伟承诺,在没有能力照顾之前他将不再养猫。

10月的中下旬,张伟又忍不住想养猫了,但他不敢再向网友领养了,于是到花鸟市场陆续买来七八只小猫,跟从前一样,这些猫被打后便遭遗弃了。

几个月过去了,张伟依然没有收到国外任何一家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张伟心里越来越焦躁,他继续通过对猫的虐待、遗弃来释放压力。从5月到12月初,经过张伟之手并被他虐待、遗弃的小猫已经有30只左右。

事性曝光他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

11月29日,张伟又到花鸟市场买了一只大白猫。这猫到了寝室后叫唤不停,张伟害怕被宿舍管理人员听见,于是,他把白猫从笼子里取出来,先是轻轻地拍打它,想让它安静。白猫猛抓了张伟一下,然后从张伟手中挣脱出来跑到电脑柜的后面,前爪搭在后板上,基本呈站立状。张伟想把它抓出来,白猫伸出爪子抓他。张伟顺手拿了一把剪刀在猫的面前比划了几下,想引开它的注意,最后一下竟划伤了白猫的眼睛,白猫一声惨叫,血便涌了出来。

面对不断出血的白猫,有洁癖的张伟没有想到马上救治它,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寝室被弄脏。他马上动手把地上和桌子下的血迹拖干净。就在此时,一群网友冲进了寝室。此前一个小时,一个网友看到张伟带着白猫进宿舍,张伟不是保证不再收养小猫了吗?他电话联系了几个网友,一起来到张伟的寝室。

让这些同学不能想象的是,房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白猫却被扔在一旁不停地流着血。大家要带猫去救治,但张伟害怕同学们把小猫作为物证,让自己的丑行暴露,那将影响自己的出国计划,张伟只好向同学承诺会带小猫去救治,同时,对于他领养的其他小猫会给大家一个说法。

然而,最终张伟没有兑现承诺带小猫去医治,而是悄悄抛弃了它。同时他还串通卖猫的老板,告诉这些参与调查的网友说猫买来时就是受伤了的。

过后,张伟想起网友们的愤怒,想到出国计划可能因此受挫,他陷入极度恐慌。回到家里,他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女友小江,然后又对刚刚从外地回到上海的母亲说:“我出大事了!”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母亲。

母亲感到事态严重,思前想后,对儿子说:“男子汉大丈夫要敢作敢当,错了就勇敌地认错。”当天晚上,在母亲和女朋友陪司下,张伟找到了调查小猫下落的几位网友,向他们坦述了自己领养小猫又虐待它们的过程。这次谈话持续到第二天凌晨4点。参与调查的网友认为,张伟应该向复旦大学校园论坛上的所有网友道歉,特别是那些送给他小猫的同学,因为他不仅伤害了同学们的爱心,还几次欺骗了大家。随后,张伟写下了《自白书》,发表在复旦大学校园论坛上,向赠猫的同学道歉。然而,这个本来只在内部论坛上讨论的事件,被好事的网友转发到公开论坛,事件在网上迅速传播,接着各地报纸也作了相关报道。一时间,人们对此事作出各种各样的评价和解释,导致事情的真相被越传越离谱,有人说张伟是现实版的“剪刀手爱德华”;有人说张伟是心理严重变态,他以挖猫的眼睛为乐……一些群众对张伟虐杀小猫的行为表示异常愤慨,向各国领事馆以及张伟申请留学的学校写信,揭露他残害动物的事实;还有人给张伟发电子邮件,邮件上写着血色的“人渣”字样;甚至有人建议复旦大学开除张伟的学籍;有人甚至黑掉了此前公布张伟为复旦大学数学系学生干部的复旦大学数学系网站;网站上还出现了“为小猫报仇”的文字……

在张伟虐猫酿成大错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对张伟的精神虐待浪潮出现了。张伟被抛在浪尖上,他在舆论的追击下,只能躲到自己的家中。

呼唤宽容给迷失的人一个重生的机会

出国梦破灭了,哪所学校会录取一个“以残害小猫为乐的变态大学生”呢?那些曾经的憧憬,回报父母的理想,似乎都离他越来越远了。退一步,在国内工作的梦想也破灭了,“复旦大学研究生虐杀小猫”几乎成为国内所有媒体报道的新闻,哪个单位敢招聘他?12月初,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张伟不停地重复着说:“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在事件被揭露出来后几天,张伟甚至想到了自杀,他陷入无比的自责中,不敢见外面的人,不敢回学校。他甚至想把自己的脸皮撕下来,挂在树上。

儿子出事后,父母成了他的依靠。他们立即联系了上海著名的心理医生对张伟进行心理辅导,母亲每天都陪着他、开导他。父亲和儿子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谈话,之后给儿子写下了这样的字:“人性至善,心静如水”;“胸怀博大,心底无私”。张伟流着泪把父亲的题字挂在寝室,他要把父亲的叮嘱深深地刻在心底,成为今后重新铸造自己心灵的座右铭。

张伟的母亲以及张伟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向记者说张伟是个善良、谦和、内向的人,从不与同学发生冲突,还经常将家中的水果带给同学吃。采访时,笔者眼中的张伟是个文静温和、有教养的书生,待人很有礼貌,让人无法想象出他会那么残忍地对待小猫。对于这种反常现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肖峰认为,张伟的矛盾人格是由人际情感缺失造成的。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心、悦纳、支持等,张伟是缺失的,他的心理压力没有得到正常的疏解,便通过攻击小动物来获得释放;另一方面,他与父母之间没能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这也导致他情感缺失。

复旦大学组织专家对张伟作了心理辅导,进行访谈的曹老师认为张伟对小生命的认识和感情有误区,但不存在变态虐待的心理。目前国内著名的心理专家、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主任金武官教授正在对张伟进行系统性的心理辅导。目前学校已安排张伟从独立房间迁到集体宿舍,希望他通过和同学多接触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笔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张伟的许多同学对他也表示了宽容,很多同学都安慰鼓励他,而揭露此事的几名同学也表达了他们的宽容,希望张伟早日回到学校。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3

思想小传

70岁以前,集中精力创新经济学理论,之后再转向政治学、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程恩富教授的学术生涯有三个历程。其一,学成执教复旦园(1972年4月―1989年3月)。从1972年4月开始一直到1989年3月,在复旦大学读本科和硕士学位,以及留在经济系任教期间,他系统地钻研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文献,也认真读过不少外国经济学说史和西方经济学的论著。他还利用复旦大学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广泛浏览哲学、历史、美学、心理学、文学等社会科学书刊,甚至读过生物学、医学等某些自然科学书刊。他的读书兴趣至今还很广,思考范围也常常超出经济学,这为其进行理论经济学及其方法论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横向借鉴,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营养。不过,程恩富教授计划70岁以前,还是集中精力创新经济学理论,之后再转向撰写政治学、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论著。

其二,育人转教上财大(1989年4月―2005年9月)。从1989年4月至2005年10月他调往上海财经大学工作这16年半期间,复旦的老师仍深深地关怀着他,支持他的学术工作。比如,张薰华教授已过80寿辰,可出席并指导了每一次的海派经济论坛和海派经济学沙龙;关于劳动价值论等一些创新观点的出笼前,他依然习惯于请教洪远朋教授;蒋学模教授一直将上海的政治经济学后继研究寄希望于他,并给予鼓励。

在上海财大期间,除了作为副教授、教授和硕士生、博士生的导师,他先后为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外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等约10门课程,还担任过经济系副主任和主任、经济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其三,研究高登社科院(2005年10月至今)。从2005年10月开始至今,他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常务副院长和院长。2006年被评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担任学部主席团成员兼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在这个阶段,他不仅研究中外经济学和经济实践,而且扩展研究非经济学的其他文科领域。

“操作决定成败”,他正在一步步地把革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化为具体操作

程恩富教授的理论和政策创新和奉献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积极创新政治经济学。1994年,他发表《21世纪:重建中国经济学》一文,较早地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育成熟,系统地科学反映这一经济实践变化的中国理论经济学,在20世纪末的反思与论争及方法论的变革后,必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于21世纪初。近十几年,关于“中国经济学”的讨论热烈而又深刻,表明这一思想是超前的。

2000年,他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以及2008年扩编为百万字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完整版教材,综合了马克思《资本论》体系和政治经济学六分册体系的精神,在学术界首创“五过程法体系”。新教材有扬有弃地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强调原理的科学性、稳定性和预见性,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的精神。“操作决定成败!”他正在一步步地把革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化为具体操作。

其二,领衔创立海派经济学。由他任主席创立的“中国海派经济论坛”成立于1995年11月,曾先后召开了20次上海和全国性的研讨会。2001年,又成立了由他任主任的上海财经大学重点研究基地――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2004年开始隶属于该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并成为联合国内外学术力量,进行大规模理论创新的学术团队。他的学术影响在国内外日益扩大,因而8年前被各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选为全球学术团体――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的会长。

海派经济学即“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简称“新马派”)。一是就地域来看,它是由当时在上海工作的学者逐步创立的,原产地在上海,但后来扩大到国内一些省市,如“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徐州师范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等。

二是其理论特征和实质在于,以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为基点,科学综合古今中外的合理经济思想,构建一种有别于马克思经济学、苏联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新范式,即新建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揭示当代中外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经济学范式。

三是其学术风格,强调海纳百川,推陈出新,探求真理,思想应当解放而不僵化,学风应当严谨而不赶风头。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总顾问丁冰、副会长颜鹏飞等资深教授、“海归”经济学教授薛宇峰等认为,海派经济学已合乎作为一个经济学流派的全部要素和标准。

其三,首创大文化经济学。大文化经济学的代表作是他主编的《文化经济学》,以及在《人民日报》《复旦学报》《上海改革》等发表的文章。该著作出版后,《人民日报》《经济学动态》等发表了推荐性书评,受到等一些文化领导部门的重视。他重点研究的是大文化经济学问题,包括知识经济的问题。他提出大文化经济学以文学艺术、教育、新闻出版和科技发展的素材为主,着重阐明文化与经济两大系统的共生互动关系。

(人民论坛记者马静采访整理)

对话

“我走了学术的道路,而且立下了学术抱负”

人民论坛记者:我们知道您出版了《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西方产权理论评析》、《社会主义三阶段论》等著作,您有何治学体会?

程恩富:在学术道路上一路走来,我觉得治学成功首先要有浓厚兴趣,兴趣是治学的基础,这是其一。想当初,在黑龙江国有农场当知青、读马列书籍时期,我就一心只想读文科。我对文科的不少学科都有强烈的好奇与兴趣。

有了兴趣后,还要有远大抱负。目标是治学的动力,这是其二。调离复旦的时候,我曾同导师洪远朋教授说过,我会在经济学的学术发展史上留下痕迹的。我的目标十分清楚,因而后来有了当官的机会没去,有了下海的机会也没去。我走了学术的道路,而且立下了学术抱负。目标其实是动力,目标定得越高,那么动力就越大,越难以达到就越要持久去努力。我后来之所以能联合其他学者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学学派,即海派经济学,同样也是因为较早设定了这个目标的缘故。

治学要有思想原则。思想是治学的灵魂,这是其三。面对现在西学渐盛、国学崛起的学术气候,有人主张“西学为体”或“国学为体”,而我则倡导“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的思想原则和治学方针。北京大学已故的经济学泰斗陈岱孙教授在为我的《西方产权理论评析》一书题词时写道:“弘扬马列,锐意求新,借鉴西学,体察国情。”这也是对本人的一个写真吧。

治学要有物化作品。作品是治学的途径,这是其四。从1983年出席全国《资本论》研究会大会开始,受到几位青年同行的榜样影响,我开始注重写作,并逐渐注重书面表达自己可传世的思想观点和论著。在研究型重点大学和社科院,教学是基础,研究是主导。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我的体会是:与人摩擦,其烦无穷;与书摩擦,其乐无穷。学者应当永远与书刊在一起,与学生在一起,与自己的作品在一起!

人民论坛记者:在学术人生道路上,您有什么人生感悟与梦想?

程恩富:我想以“祖国与我”作为小结性的人生感悟。从理论上说,“祖国和我”是一种双向互动互促的关系,而不应是单向或单线的偏颇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中华民族整体的祖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制度基础和社会环境,然而由于各种社会差别的存在,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不尽相同的;作为祖国的一份子,个人可以通过工作和生活对中华民族整体产生作用和贡献,然而由于各种个体差别的存在,这一作用和贡献也是不尽一致的。

回首60多年,我深感“祖国与我”的意蕴和紧密。处于“50后”的学者,既经历了时代的熏陶与磨练,又经历了改革开放时代的洗礼与创新,从而兼有两个时代的人格特性、精神境界和工作作风,试图扬长避短,优优结合。这体现在我的一个座右铭上――“智商、情商、毅商、健商:成功者四要素”。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4

关键词:公共关系;传播;高校形象;复旦百年

1、公共关系塑造形象

英国航空公司所属波音747客机008号班机曾经出现过一个十分罕见的情景:东京——伦敦,航程达13000公里,可是英国航空公司的008号班机上只承载一名旅客。她一人独享了该班的353个飞机坐席及6位机组人员和15位服务人员的周到服务,据估计,那次航班使英国航空公司至少损失10万美元。既然损失如此惨重,英航又为何执意要开通这次只有一名乘客的航班呢?2005年,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芝加哥国际机场偏离跑道而撞上了一辆经过的汽车。但这次重大的事故并没有影响该公司在广大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专家依然给他们以赞扬和好评,人们依然信赖它,为什么?……这些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而且故事一直在继续。不仅是航空公司,也包括软件公司、食品公司、建筑公司、政府、银行、学校等等,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公共关系塑造形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着公关传播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利益,承担着因漠视公共关系而造成的恶果。一件件公共关系杰作,有的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有的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探讨高等学校如何通过公关传播塑造形象。

2、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的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组织为了在其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争取公众对本组织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对其公众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活动。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就是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传播。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共同目的,当然高等学府也不例外。

所谓高校形象,是指高等学校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使学校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与反映,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设施、环境、学校文化等。高校形象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学生就业层次等,决定着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支持度,是学校的一项无形资产。高校形象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共关系传播工作。

3、结合“拉斯维尔公式”,从“复旦百年”看公关传播如何塑造高校形象

传播学家拉斯维尔曾经提出著名的“五W”模式,一直被奉为传播学的理论经典。该模式简明扼要的展示了传播过程必含的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大大小小的传播过程,当然校园公共关系传播也不例外。高等院校公共关系传播的过程就是为了在高校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具体来说,高校公共关系传播者主要是学校的领导人员、教职工及学生;传播内容就是一切跟学校有关的信息(包括、教学、管理、就业等),这些信息往往通过一系列或大规模或小规模的活动传递出来,即公共关系活动,这是公关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包括人际传播手段和大众传播工具;受传者包括校园内部的师生和校园外部的所有跟学校有关的公众;传播效果笼统说来有好的,有坏的,我们当然希望的是收到最好的效果那就是树立起理想中的美好的高校形象,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下面我们从“复旦大学百年庆典”这一成功的校园公关传播案例中体会究竟何为公关传播塑造高校形象。

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复旦大学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公共关系活动,以突出复旦大学的百年精神和学校特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晚会。2005年9月24日晚,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晚会在邯郸路校区光华楼前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8000余名校友和嘉宾光临晚会。复旦各界学子激情献艺,廖昌永、韩磊、刘欢、等数十位大陆和港台著名演艺人员与复旦师生一起参加了演出,为复旦百年诞辰营造出了喜庆祥和的气氛,同时本次联欢晚会还使得学校内部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学校外部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焰火晚会吸引眼球。整个晚会异彩纷呈,给夜色中的校园增添了更多靓丽色彩。广大师生在美轮美奂的焰火中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百年的复旦,繁荣昌盛的复旦,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全国多家媒体对这一盛况进行了直播和转播,欢乐和谐的气息随着各种媒介信号飞出了复旦校园,飞到了全国各地,飞向了全球。在这样的美妙时刻,作为复旦尚未放飞的学子一定是自信的;在这样的激动时刻,作为复旦已经送给社会的人才一定是骄傲的;在这样的时刻过后,那些正在高考路上挣扎的孩子以及家长一定对复旦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3)六大成果展览各领。在校庆期间,在有中国高校第一楼之称的光华楼内,举行复旦百年校庆系列展览,对大众开放。包括科技成果展、诺贝尔奖获得者纪念邮票展、书画展、摄影图片展等。俗话说“耳闻不如眼见”,六大展览各领,将这所百年名校的累累硕果尽显无余,校内校外各界人士不禁为之震撼和骄傲。当广大参观者满足的走出光华楼,感叹“名不虚传”的时候,复旦的真才实学也随着众人的足迹扩散到了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4)两大世纪教育论坛。“全国著名高级中学校长论坛:世纪才俊的培养”、“高等教育与城市的发展——百年校庆全球校长论坛”分别邀请全国27个省100所重点高中校长、全球130个海外高校代表团、90多个正校长、400多位中外教授,齐聚复旦。高校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根本任务。这两大教育论坛毫不谦虚地向世界人民暗示:复旦永远都会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将人才培养工作视为神圣职责。这样的高等学府,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新晨:

5)两大校史馆开幕。“复旦枫林校区校史馆复馆仪式”该校区原是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校史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书籍资料,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背后的经典故事等。“复旦大学校史馆开馆仪式”展出了中国第一根X光管、第一台601型模拟计算机、第一台质子加速器……这些中国人在科学界的突破。也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历史中的荣耀。这是复旦历史上第一次建馆讲述自身百年的成长。这一举动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复旦生动艰辛的百年探索路,弘扬优良传统,倡导复旦精神,凝聚人心,奋发进取。通过案例,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各种公关活动对于高校形象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有关专家对复旦这次百年庆典是这样评价的:“对复旦而言,百年校庆并不仅仅意味着隆重热闹的庆典和缅怀辉煌的过去,它是复旦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推动学校改革、融合与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展示复旦大学办学业绩、扩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百年校庆全面展现了复旦大学的办学成就、塑造了百年名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4、小结

目前高校可以采取的塑造学校形象的公关传播活动非常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校企合作、教学竞赛,学生社团活动,校园主持人大赛等等。公关活动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需要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及办学理念具体情况,灵活创意。不管是大活动小活动,能为学校塑造良好形象的活动就是有效的公关传播活动。

参考文献

高校公共关系教程李健荣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公共关系实务甄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5

高校校园血案引起社会关注,再次反思复旦林某投毒案,笔者认为林某内心“缺爱”,也缺乏爱的滋润,让他有种被边缘化的感觉,最后竟酿成投毒致死室友的惨剧。

首先,缺少家庭之爱。林某的家庭其实是相当普通的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早年在一家服装厂打工,母亲则常年拉着一辆木板车,在镇上的工厂里收购废品。10年前一家人才从狭窄的土屋搬进了如今的小楼,以出售纸巾、饮料等为生,在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中,林某就是“鸡窝里飞出的凤凰”。出生于贫寒家庭,使林某不愿提及家庭,就连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的故乡也被林某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家和故乡成为了他内心的伤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即是说父母爱子女最好的做法是为他们的长久利益考虑,不仅要求孩子学会读书,更要要求孩子学会做人。在日常生活中,林某父母除给予他金钱,要求孩子认真读书之外,无法在学习、科研、工作上给予更多的帮助,更不可能为他作长远的人生规划,林某和父母两代人之间缺少沟通。久而久之,林某的人格开始扭曲,出现了自卑倾向,同学一句“凤凰男”的贬损,竟成了投毒事件的导火索。

其次,缺少老师之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首。道,可理解为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可理解为处世之道、为人之道等等。做事先做人,学会做人,比学问本身更重要。歌唱家廖昌永在回忆他的恩师周小燕教授时说:“老师不仅教我唱歌,更教我怎样做人。”但纵观我们所谓的象牙塔,教师行政、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辅导员一个人也要管好几百个学生,他们没有精力和耐心去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好人。同时,教师和辅导员也没有时间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生活,细致入微地关心体贴每一位学生。

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主动关心和关爱,而老师则希望学生主动反映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师生双方都坐等着,沟通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淡,问题越积越多,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样,学生心理的扭曲就越来越严重,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再次,缺少同学之爱。冰心曾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想堤岸”。林某和同学之间友情淡漠,他没有一块随时可以栖息之地,因此一旦“累”了就什么也不顾,于是就投毒致死室友。林某缺乏同学之爱,和同学之间没有友情,究其原因,主观因素是林某自私的性格。如“水票之争”,室友黄洋和葛林(化名)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林某以自己喝得少为由拒绝了,他要“自己买水喝”。一桶水本就不贵,平摊下来就更少,而林某狭隘的自私心却容不下丁点小事,并因此与室友断交。从客观环境上说,同学之间更多的是对强者的追逐,忽视了对弱者的关爱。正如同学都膜拜林某是科研上的强者,却忽视了他是心灵上的弱者。

最后,缺少现实之爱。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越挫是否能越勇,“越勇”是否意味着成功?林某的案件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在现实生活中,他受到了太多的歧视和挫折,现实没能给予他爱,他从而产生了一种失败感,最终被“逼”到中山大学的“博济论坛”这座“梁山”上去取得自信,去寻找内心的一片乐土。但现实依旧是那么残酷,在2013年的4月,他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平凡的家庭、朴素的穿着、无奈的自嘲、内向的性格、失落的爱情、迷茫的前途、无尽的“羞辱”造成了心灵的围城。高中时“优等生”的光环,到大学不再耀眼。大二时林某在征友主题下跟帖,诸如“寻找射手座女孩”。平日里不讲究穿着的林某会在论坛询问:“暑假回家去找那个她约会,想打扮一下自己,怎么打扮好呢?”后来的一次聚会上,被一女生当众羞辱,他随即在论坛上表示:“以后众多人物聚集的场合,我不会再和女生交流!――等待她们来和我交流。”他用“丑男第一,手无缚鸡之力、木讷、迂腐、时代的落伍者”的自嘲抵抗挫败;用“阿甘的奔跑”激励自己前进,追寻着属于他的爱情;用“阿Q精神”写下了新的狂人日记,“吾乃平常人,岂可有甚者,意图结交美色”;用N-二甲基亚硝胺做实验完成论文和毒杀室友黄洋;用“出来混,就不怕死”了结他一个人的战争。究其原因,是他对现实要求太高还是现实“逼”他太甚?或许二者都有吧。

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我们的社会、校园、家庭却没有把“爱”点亮,学生“缺”理解、宽容和友爱,缺爱造成林某向室友投毒的惨剧。反思这一惨剧,我们认识到爱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爱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时刻感受到温暖、温情,也让他们充满理性。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6

一、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的智力优势

审计教育界集中了一大批审计、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等专业的教授、学者。他们学有专长,理论功底好,学术造诣高,具有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是推动上海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宝贵资源。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审计学术交流、审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上海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审计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就上海市审计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课题;就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科研协作课题、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课题;就上海市审计学会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中国审计学会合作课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课题研究合作项目等。2014年,上海市审计局、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审计学会共完成各类审计科研课题41项。开展审计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要做到审计人员、审计科研人员、高校教授专家“三结合”,以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努力使上海审计科研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浦东新区审计局、徐汇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等审计机关注重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2014年起,上海市审计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年度招标,两年共向社会公开招标“国家审计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作用和途径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和技术创新研究”、“审计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研究”等课题4项,共有7个高校教授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参加课题投标。高校教师在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中崭露头角。

三是特邀高校教师担任审计科研机构特约研究人员。为加强审计科研队伍建设,2008年12月和2013年3月,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先后两届在全市审计机关聘任特约研究员37人和56人。特约研究员的主要任务是:以优化组合的方式组成课题组,承担审计署下达的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和市审计局立项的部分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承担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委托的其他审计科研工作。今后可根据需要,聘请高校教师担任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目前,上海市审计局已特邀高校教授参加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立项评审和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重点课题结题评审。今后可更多地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以加强课题研究质量把关,促进提高审计科研水平。

(二)审计学术交流方面。

一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专题研讨会或论坛。2012年12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浦东新区审计局联合举办“浦东审计创新论坛”,收到良好效果。2015年,中国审计学会将举办“金融审计与区域性金融稳定”等专题研讨会。同时,还将举办以“加强审计创新,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审计青年论坛。上述专题研讨会和论坛将邀请各有关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参加,以推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加快青年审计人才培养,为审计人员和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建言献策、展示风采搭建平台,促进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为推动群众性审计理论研究,上海市审计学会坚持每两年组织开展优秀审计论文评选。在2011年至2012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人员获奖论文有5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9%;在2013年至2014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教师获奖论文有4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2%。

三是特邀高校教授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为加强审计学术交流,2011年11月和2012年11月,上海市审计学会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先后邀请复旦大学李若山教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秦荣生教授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审计”、“关注云计算发展对会计、审计的挑战”学术报告。两场学术报告会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受到听众好评。

四是加强审计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目前,除上海市审计局设有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外,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也设有审计研究所。要加强审计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

(三)审计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举办审计业务培训班。2014年,依托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浦东新区审计局在审计业务培训方面作出了探索。2015年,上海市审计局将举办“行政事业单位新财务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规范”培训班,邀请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授课。为加强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培训,今后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可建立高校师资库。

二是举办审计业务讲座。近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有关审计业务处分别邀请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师,为审计人员作“资源环境审计研究”、“高校审计研究”、“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等业务讲座,促进提高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三是举办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2014年,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邀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教授,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学员讲授“内部控制与监督”课程,促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四是举办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和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每年邀请南京审计学院教授,为本市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学员作初、中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和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受到好评。同时,上海市审计局聘请高校2名教授担任上海市审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二、充分发挥审计实务界的实务优势

上海审计实务界具有较为雄厚的审计力量。截止2014年底,在国家审计方面,除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外,另有上海市审计局和17个区(县)审计局,共有审计人员1 023人;在内部审计方面,全市共有内部审计机构1 626个,配备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5 421人;在社会审计方面,全市共有会计师事务所322家,拥有注册会计师5 830名。审计实务界的不少从业人员毕业于高校审计、会计等专业,努力报效母校是广大审计实务界人员的心愿。审计实务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在教学、科研、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努力做审计教育界的坚强后盾,成为审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一)适当参与审计教育活动。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现代审计学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专业实战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为审计实务界补充人力资源。审计实务界拥有一大批实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每年完成审计项目数以万计。他们来自审计一线,掌握审计信息和动态,了解审计实践与需求。审计实务界人员适当参与高校审计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为审计教育注入动力,增添活力。具体参与形式包括审计实务界人员参加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担任行业专家,为提高审计教学水平建言献策;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开设研究生讲座,担任研究生暑期学校或论坛师资,传授审计知识和实务技能;参加研究生招生复试和毕业论文答辩,促进提高审计教育质量。

(二)为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提供参考资料。审计实务界有着强大的审计法规库、鲜活的审计案例库和有效的审计经验库,可为高校审计专业提供教学参考资料。近几年来,上海市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审计案例集》、《审计案例选编》;浦东新区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画说审计》、《审计门诊》、《案说审计》。这些审计出版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供高校审计专业教学参考。

(三)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高校审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注重实践操作,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成。审计实务界要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在国家审计方面,目前浦东新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在内部审计方面,目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计中心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在社会审计方面,目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产学研基地或实践基地。通过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参与审计项目和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现场带教,使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接触审计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审计技能,为增长才干、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三、充分发挥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上海市审计学会是本市审计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主要涉及全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领域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市审计学会理事会已历经八届,现有个人会员660人,单位会员7个。市审计学会内设学术委员会和秘书处。学术委员会职责是协助秘书处组织、指导研究活动,审定研究成果;学会秘书处具体负责学会日常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审计界“四路大军”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搭建平台,搞好服务。

(一)加强市审计学会在高校的组织建设。2008年以来,市审计学会已发展高校人员95人为市审计学会个人会员,已吸纳7所高校审计系(学院)为市审计学会单位会员。在市审计学会本届理事会86人中,高校人员9人,占10.5%;在市审计学会本届常务理事会23人中,高校教授3人,占13%;在市审计学会本届学术委员会11人中,高校教授5人,占45.5%。今后要继续大力发展高校中青年教师为市审计学会个人会员,切实加强市审计学会在高校的组织建设,发挥市审计学会的平台作用,为审计教育界加强与审计实务界的联系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