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重要性和意义范例6篇

科技的重要性和意义

科技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原则;策略

在与时俱进的科技信息时代,科研论文、科普文章在我们的生活中都随处可见。目前大多先进的科技成果仍以英语为分享和传播载体,由于缺乏完备的英语教学与交流环境,语言成为科研成果共享与交流的瓶颈。如何根据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做好科技论文与科普文章的翻译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一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由于内容固有的科学性,科技英语要求更客观、准确和精炼,在词汇、句法方面都有许多与普通英语不同之处。科技英语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简明性更突出,其文体特点表现在词汇上,是缩略语和复合词多,技术词汇多且意义专一;表现在句法上,是名词化结构多,长句多,被动语态使用频繁[1]。

1.词汇特点:

(1)在科技英语常用缩略语的形式,简洁明瞭、通俗易记,如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无线射频设备(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Devices,RFID)、语义网(SemanticWeb,SW)等。

(2)随着学科交叉与融合,论文中涌现出一些新的复合词,通常是用已有的单词通过词缀法合成新词,比较灵活,不太受构词法约束,如:chargingneutrality(电荷中和),softland(软着陆),informationprocessing(情报整理),rayproofing(防辐射),integratedmanagement(集成化管理)等。对缩略词和复合词的准确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忠实于原文的重要体现,总结和积累专业词汇是提高学生对此类词汇掌控能力的直接途径[2]。

2.语法句式特点:

(1)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科技论文强调虚实推理、逻辑论证,客观准确为首要原则。第一、第二人称往往会给读者过多的主观臆断印象,因此第三人称和被动语态成为科技论文的常用叙述方式,如:InternetofThingsissupportedbyRFIDtechnology.(无线射频技术支持了物联网技术的实现)。在被动语态的句子中,一般情况下由事实、行为、活动、作用等作为主语,且往往是句子里首个出现的词语,阅读起来更醒目,如:Attentionmustbepaidtothetimecostoftheactions.(注意行动的时间成本)。而很少说:Wemustpayattentiontothetimecostoftheactions.

(2)大量采用后置定语和复杂长句。

为了完整地表达清楚科技文章的意义或概念,又不显得句子重复啰嗦,使用后置定语是较好的方法——将较短的句子成分前置,或将本应修饰某些词类的句子成分后置。这样既可以明确突出句子的语义,同时又能保持句式的平衡,一般情况下,后置定语采用的是“就近原则”,即定语从句跟在哪个名词后边就修饰哪个名词。同时,为体现逻辑关系的严密性,会用到大量的修饰语(尤其是后置定语)、并列成分以及多层次的语言结构,因此复杂长句是很屡见不鲜[3]。翻译者要翻译好这些长句,关键在于了解句子的结构层次,掌握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按中文习惯把它表达出来,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却又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二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原则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文思想和内容。

通过经典科技论文的翻译实践,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思想,不能在文章主线上出现理解的偏差;进而解析文章的结构,包括段落衔接关系和句子层面的逻辑结构;熟悉所要翻译的科技内容的实质,如技术原理、科学知识、工程技术要求等背景知识。

(2)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科技内容涉及的词汇。

分析句法结构,弄清词与词、句与句的语法联系;熟悉词汇的实质含义,从语义层面分析词汇的词义及用法;结合相应的科技业务背景知识,了解文章技术逻辑,分析词汇在文章中的上下文语用环境,准确定位其科技意义[4]。

(3)帮助学生明确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异同。

一方面,在实际翻译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译者了解并利用汉语和英语在结构上相似的地方,方可通过直译的方式使得译文既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又保留原文内容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译者要妥善选择直译和意译方法,既要避免完全直译出现“英化汉语”现象,又要基于按照科技文献准确、严谨的特点,遵循“能直译处尽量直译,不能直译处才用意译”的原则。

(4)以完整性、准确性为标准。

针对科技论文论证完备、准确严密、清晰精练的文体特点。在科技翻译教学时,完备和准确是第一要素,要强调科技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如果为追求译文的流畅性而牺牲准确性和完备性,不但会造成科技信息的丢失,还可能引起误解,造成严重后果。译文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衡量科技英语翻译水平的重要标准。

三相应的翻译策略教学内容

1.增词和减省译策略:

(1)增词,通过在译文中补充原句中没有的词,实现句子更完善的展现。如:Sinceairhasweight,itexertsforceonanyobjectimmersedinit.(因为空气有重量,处在空气中的任一物体都受到空气的作用力)。增词为了更好的展示句子的逻辑,达到平衡结构的效果。

(2)虽然有的词从语法层面看是不可或缺的,但毫无实际意义,或有的词虽有实际意义,译出又显得多余,此时可以省略不译。减省译法的目的在于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更符合译文习惯。如:Whenthecostgetslow,theprofitbecomeshigh.(成本低,利润就高。)根据汉语的习惯省译了动词become,句子看起来更精简。

2.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

(1)保留被动语态。一般加上“被,由,为,受……”等词,再翻译谓语。这些助词在汉语中都表示被动的意思,如:ItissaidthatthedesignforthecarwillbemadebyaspecialgroupundertheguidanceofDr.Wei.(据说汽车将由特别小组在韦博士指导下设计)。

(2)译为主动语态或无主语句。将英语句中的主语译成汉语中的宾语,一般加上“我们、大家、有人”等主语,如:Itisconsideredthattheresourcesshouldbeintegrated(人们认为资源应被集成)。也可用句中某成分作主语,将被动意义译成主动意义,如:Measureshavebeentakentodiminishfriction.(已经采取了措施来减少摩擦。)

(3)对it的翻译。It作为人称代词,可以翻译成“它”或所指代的名词,当它被用作非人称或没有意义的时候,往往省略不译。

3.复杂长句的翻译策略。

要将复杂长句翻译得条理清晰,必须依据汉语的习惯,将其分解成几个简单句来完成对于科技文章中出现的长句、复合句,通常我们可以在对原文思想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4.引申译策略。

指从原词的内在含义出发,结合语境和译文的表达习惯,在译文中对某些词作一定的语义调整,以达到忠实、通顺的目的。英译汉时常常会遇到许多单词,按词典上给的词义来翻译,译文就会生硬难懂,甚至造成意思上的曲解。因此,需对词义进行必要的变动,引申出能表达词语内在含义的新的表达方式。引申既可化具体为抽象,也可化抽象为具体。

四结束语

准确的翻译要求对原文的技术内容、原理等科技因素具备充分的理解。本文分析了科技英语文体的特点;从原文思想内容、词汇、源语与目标语之异同、完整性和准确性四个视角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原则;并以增次和减省、被动语态、复杂长句、引申译等策略为重点,设计了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胡莹.科技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专业术语的翻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4):122-124.

[2] 谢天,李从东,汤勇力,等.面向突发性制造需求的跨领域语义X列表集成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21(4):1063-1076.

[3] 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10-60.

科技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2

 

关键词:语境; 科技英语翻译

进入21世纪的中国,不仅是经济逐渐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互相交流,而且在各项先进科学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科学技术的创新、使用和转化为生产力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地把世界的先进知识转化为促进本国科技发展的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当前,英语不仅是科技创新和发明大国美国、英国等的第一语言,它更是世界性的语言。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全世界出版的科技书籍有80万篇到100万篇,科技期刊有5万多种,会议论文也有10余万篇,标准资料约10万件——20万件。其中,用英语的科技文献占总量的60%以上。到了上世纪末期全世界发表的各种科技文献平均每年约265万篇(种),而其中用英语发表的就占了65%左右。因此,科技研究和科技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科技英语的研究和翻译。

根据前人的科技英语翻译理论和科技英语文本的特点,传统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者和工作者主要关注和解决科技英语文本中存在的大量被动句、动词非谓语成分和长句等造成的汉译问题。但是,随着科技英语本身语言、表达形式等特点的变化及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其他因素也被逐渐考虑和重视。其中,科技英语的语境就被众多翻译家们认为是越来越重要的、在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leech曾表述语境对确定语义的三大作用:1)语境消除信息中的歧异和多义;2)语境指出某些指称词的所指;3)语境能提供说话人和作者省略的信息。而具体到科技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语境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语境对科技英语翻译的重要作用。

科技英语翻译的目标就是要用通顺的汉语言文字客观、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所译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专业知识对于科技英语翻译来说不仅是翻译的目标,更是翻译基础和根本。如果说文字功力是文学翻译的基石,那么专业知识则是科技翻译的基石。在“专业知识”这块大基石上进行的科技翻译自然受其支持和影响,可以说专业知识对于科技英语翻译来说是范围最大、涉及面积最广的语境。由于不了解或没有充分理解“专业知识”语境而导致的译文不忠实或不准确的例子有很多。例如:

例1, massless particles, including photons, the quanta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others, were mentioned in section 8-8.

原译:没有质量的粒子,包括光子、电磁辐射的量子,等等,已在8-8节中有所叙述。

由于译者对光学知识的缺乏,导致了译文的“不信”。光学理论告诉我们,光子(又称光量子)就是电磁辐射的量子。因此,原文中的“the quanta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应该是“photons” 的同位语,而不是它的并列成分。

改译:没有质量的粒子,包括光子(即电磁辐射的量子)等等,已在8-8节中有所叙述。

例2, if the electron flow takes place in a vacuum, as in the case of electronic valve, the electrons will travel at considerable speed, since little resistance is offered by the medium.

原译:如果电子在真空里流动,比如电子真空管,那么电子的运行速度非常快,因为介质对电子几乎不产生什么阻力。

将“since little resistance is offered by the medium”译为“因为介质对电子几乎不产生什么阻力”,没有充分表达出原文的内涵。该段谈得是电子在真空中的流动,懂物理的人都知道,真空中是几乎没有空气的。原文中的“medium” 指的是真空。因此,翻译时应更深一步挖掘出原文内涵,将“medium” 进一步具体化。

改译:如果电子在真空里流动,比如电子真空管,那么电子的运行速度非常快,因此几乎没有空气对电子流动产生阻力。

例3, he took a course of machine drawing.   

原译:他曾选读过机器制图课程。

将“machine drawing” 译为“机器制图”,说得是“外行话”。 “machine drawing” 在汉语中有其对应的专业表达制图法:机械制图。

改译:他曾选读过机械制图课程。

在上面的三个例子中,不论是对句子成分功能的错误判断(例1),对句子语义内涵的不充分表达(例2),还是译文词语的非专业化使用(例3)都是由于译者在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专业知识语境”的忽略和不重视所引起的。要做好科技文献的英译汉,转业知识这个大语境是必须正视和考虑的。  

二、语境对确定科技词汇词义的重要性。

所谓语境,就是指语言所处的外部的和内部的环境。英语是由其基本语言单位——单词所组成的,因此可以说词汇意义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所在的语境,单个词语可以是词组,也可以是短语、句子,再到整个篇章。而科技英语词汇具有出现频率低、词义专一、词汇来源广泛和数量庞大等重要特点。另外,科技词汇构成法中的借代法和转换法更是使词汇的意义扑朔迷离、难以琢磨,因此,其词汇意义的确定也更加依赖于语境。在科技英语翻译中,词汇含义随语境变化而出现各种变异也是非常普遍的。

1. 语境对科技英语中借代词汇语义的确定。

所谓借代词汇是指一些词本身或其表示的概念和含义是从外来语、人名、地名等直接借用和代替过来而产生过来的。科技英语中,用这种方法构成词汇的频率是非常高的。例如下面这些就是借代词汇。

robot机器人(源自捷克语robota); satellite人造卫星(源自拉丁语satelles) 

alloy合金(源自古法语aloier); silo 导弹发射井(源自西班牙语)

roentgen-ray伦琴射线,x射线(人名);japanner  油漆工(地名)  

china clay陶土,瓷土(地名); xerox 施乐复印机,静电复印机(商标名称)  

虽然这些借代词汇一旦出现,其科技含义就会相对稳定,但并不排斥他们的灵活多变性,尤其是在当代科技翻译越来越注重美学观的潮流下。

例1,business lobbyists on capital hill are keeping close tabs on what is known as the “family and medical level act”.    

“capital hill” 是美国国会所在地,是一地方名词。但lobbyists(说客,在议院院外活动集团的成员)们不可能会对着一个地方进行游说,显然他们的对象应该是这个地方的人。因此,这句话应该翻译为:“围绕国会议员进行商界游说的人士,正在密切注意着所谓的‘家庭与病假法案’”。 

2. 语境对由一般生活词汇通过转换法生成的科技英语词汇意义的确定。 

一般生活词汇是语言的共核,许多科技词汇都是由一般生活词汇转换而成。通常情况下,由一般生活词汇转化而成的科技词汇都与原意有着关联性,但由于科技英语词汇要求其含义准确,所以由一般词汇转换生成的科技词汇的确切含义就必须通过语境来解读和确定。例如:

英语中的“carrier”一词作一般词汇时的意思为“搬运工;携带……的人”,转换为科技词汇后,它又有多重含义。它可以表示“航空母舰;载体;载波;病毒携带者;带基因者”等,甚至是“显微镜载物的玻璃”。面对众多的选择,其词义的确定除了要依据资料的专业这个大的语境外,词汇所在的段落和上下文也是确定词汇含义的重要一环。 

“space”一词在日常交谈中指空间、地方等,但在科技英语中,它可以指太空、宇宙等。如space junk(太空垃圾);space cell(太阳能电池)。但是,由于忽略固定的文化和话语语境而造成错误的理解和偏差也是层出不穷。如在美国硅谷地区,有人会问你“what’s your space?”在不了解这一问话独特的文化语境前提下,一些人想到了硅谷的高科技环境,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在问宇宙或电子方面的问题,其实不然。“space”在这里既不失宇宙,也不是空间,更不是电子时空,而是指“谋生的手段”。故该句意为:“what do you do for a living?”(你在何处供职?)其真正的语用涵义有“the living is more than a day’s job.” 即有份稳定的工作。

3. 语境对于其它一词多义词汇词义确定的重要性。

例如:① in the following pages

a number of examples of the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designs will be shown and described.

原译:下面几页将示出和描述一些弹道系统的设计。 

在这里,“design(s)”可以明显从句子的结构中看出是一个名词,因此虽然“设计”在汉语中也可以作名词,但却给人以不达的感觉。

改译:下面几页将示出和描述一些弹道导弹系统的结构。

② fighter 一词是根据词根fight(动词:战斗、斗争、搏斗、忍耐)加表示人或物的后缀“-er”构成的,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不尽相同。如:“he is a fighter of the pla.” 应译为:他是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而“fighter escort wing”则应译为“护航战斗机联队”。

③ shipment 一词也有若干意义。究竟如何解释,只有放入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确定。a)shipment is effected during may.(装船);b) we have done our best to hasten shipment. (装运);c) quality must be the same as your last shipment.(船货、到货);d) please extend shipment 30 days.(装船期限);e) shipment by air would be quicker.(运输)。

三、语境对分析和翻译隐含意义时的重要性。

多用主动句、含人称的句子和简单句是科技英语的新特点。加上其越来越受重视的艺术和美学功能及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差异性,这些都促使科技英语的语义越来越具有含蓄性、引申性和推理性。这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词义、句意和语篇含义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词典所罗列的含义,而是需要译者根据上下文去分析、去揣测、去推理它们的隐含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语境就对深刻透彻地理解原文,准确判断词汇含义,完整表达原文内容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例如:every candidate has its own brain trusts in the process of election. and jourge w bush has the biggest one. (每一位侯选人在大选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智囊团,而乔治.w.布什拥有最大的一个。)

在这里,根据其上下文语境(election)把“brain”所隐含的抽象意义“智力”具体化和明确化了。

尽管科技英语文体以直观、清晰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但并不影响其使用生动的语言,特别是在很多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科普文献中。所以科技英语文本中也常常使用一些隐含意义较深的词或短语。这种情况下,语境是译者需要多加斟酌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与文学翻译一样,科技英语的翻译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科技翻译旨在准确地传递科学技术信息和成果,它的过程不仅要求译者熟练各种专业术语,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而且要求尽量用词准确、文本专业、行文流畅。这些科技英语的翻译特点及其在两种语言之间造成的翻译障碍都需要语境来帮助解决,毕竟任何词语、语句和段落都必须在特定的联系关系,即语境中才能有确定的意义。总而言之,语境是科技英语翻译不可或缺的参照因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2] 韩其顺、王学铭 《英汉科技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赵萱、郑仰成 《科技英语翻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 冯广艺 《语境适应论》[m].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12-217

科技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科技场馆;人工制品;意义建构;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 05-0040-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6

一 科技场馆中的人工制品及其内涵与类型

1 科技场馆中的人工制品

近代以前,博物馆的职能是收集和保存各种文化产品与工具,利用它们来开展研究。近代以来,伴随着公共博物馆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些文化产品与工具被公开展示用来教育社会公众,场馆学习也由此发端。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展现出来的巨大力量,出现了越来越多以科技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博物馆,它们被称为科学博物馆。20世纪下半叶,在“公众理解科学”这一科学传播新口号的感召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教育改革运动的推动下,科学博物馆逐渐开始向科学中心转型,其焦点从与科学技术相关之静态实物的展示转向强调展品的动态交互,基于科技场馆的学习也逐渐成为场馆学习的主流。与其他类型注重实物(Objects)的收藏价值的博物馆不同一一通常把实物叫做藏品(Collections),科学博物馆特别是科学中心并不特别注重实物的收藏价值,而是注重其是否能够有效地向社会公众传播相应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并且近年来还越发注重在其中渗透的人文价值。这些实物大多经过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传播与教育目的,因此通常被称为展品(Exhibit)。这些展品实际上都属于人工制品(Artifact),通俗意义上的理解即它们都是“人造物”,而且大多属于不具有历史价值的人造物。在基于科技场馆的学习中,这些人工制品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然而,在科技场馆这一境脉中,这些人工制品事实上都是人们从其自然情境中剥离出来的,因此有可能会导致参观者难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它们。在这种情况下,要揭示科技场馆境脉中人工制品对人的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人工制品的性质及其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显然非常必要。

2 科技场馆中人工制品的内涵解读

在对人工制品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出于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立场,存在着很多种各不相同的认识。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专家Herbert Simon指出:“人工制品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存在于‘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结合点一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交互界面,――内部环境是指人工制品自身的材质及组织,外部环境则是指其运转所处之周遭事物。”他强调的是人工制品的功能,即为交互提供“中介”(Mediation);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器物”色彩.即人工制品是作为物质实体存在的。认知科学家Donald Norma采取了一种更加鲜明的认知取向,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它是由人为了提升思想或行动的目的而发明出来的,就可以算作人工制品,不管它是一个实体存在,还是一个心理存在。”他的这一观点不仅明确揭示了以认知与行动为核心的人工制品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表明人工制品既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不是物质实体。而文化心理学家Michael Cole则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出发,认为自杜威开始,甚至早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时代,“物质世界就被纳入了以目标为导向的人类行动之中,通过这一历史进程,物质世界的某一方面也已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被熔铸于人工制品的创造及使用过程中,因此人工制品既具有观念性,又具有物质性。”这段话揭示人工制品的双重本质,即物质性和观念性。从上述一系列观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有关于人工制品的几点关键认识:第一,人工制品是人制造出来的,它既具有观念性,又具有物质性;第二,人工制品和使用人工制品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人工制品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使用者又在思想与行动中推动着人工制品的持续进步与发展;第三,人工制品是人与物质世界进行交互的“中介”,而且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交互关系实际上是被整合于人工制品之中的。这三点认识应该成为理解科技场馆学习中的人工制品及其中介价值的基本立足点。

3 科技场馆中人工制品的三个等级水平

要把握人工制品对科技场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从分类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也非常重要。Marx Wartofsky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出发,把人工制品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一级人工制品是诸如针、锤子、斧头之类的物质工具,另外还包括通常能够促使主体(Agent)以特定方式采取行动的各种技术设备或其他物件;二级人工制品是对一级人工制品的表征以及人在使用一级人工制品时行动的模式;三级人工制品是意像世界(Imaginary Worlds),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法则与规范,这些法则与规范并不直接表现出实用性。笔者认为,一级人工制品即Michael Cole所谓的“作为实物的人工制品”(Artifact as Object)是人的躯体的延伸,可以增强人采取行动的能力,在科技场馆境脉中,它主要表现为各种有形的实物展品;二级人工制品的目的在于统御人的行动,而且和一级人工制品相比还具有反思的性质,在科技场馆境脉中,它主要是指各种文字、标识与符号等;三级人工制品则是二级人工制品及其实践的扩展类型,它涉及诸如对世界进行整理、理解和分析之类的议题,在科技场馆这一境脉中,它主要表现为各种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概念与理论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与行为规范等。还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三种等级的人工制品都是人类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当一个人工制品被建构出来时,构成人工制品的材料(物质的或观念的)便把人类知识与经验整合到客体对象之中,从一种状态转换成了另一种状态。正是基于这一意义,我们才认为人工制品内在地体现了人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种意向性集中体现为人工制品被视为人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交互的中介工具,这也是人工制品最为本质的特征。

二 对待场馆学习的两种立场及科技场馆学习中基于人工制品的意义建构

1 场馆学习中的嬉戏文化及两种不同立场

Emanuela Marchetti认为,与正规学校教育不同,在博物馆境脉下发生的学习最显著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具有非常鲜明的“在玩中学”的色彩,因此博物馆境脉中的学习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嬉戏的学习文化”(Playful Learning Culture)。“在玩中学”的这种“嬉戏的学习文化”显然离不开以展品为主要代表的各种人工制品,因为没有作为展品的人工制品,玩就失去了对象,而没有玩,也就没有了学,“玩中学”就无从谈起了。但是,这些人工制品在以“玩中学”为主要特征的场馆学习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认识。如果我们进行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人们对场馆学习中这种嬉戏的学习文化以及人工制品在场馆学习中扮演何种角色实际上持有不同的立场。

按照Palmyre Pierroux的观点,场馆学习的文化实际上是被两种相互对立的立场或“叙事”方式统治着,一种是现代主义的立场,另外一种是后现代主义的立场。现代主义的立场关心的是科学技术的学科境脉以及如何对学习进行评估,以此来避免误解的发生及虚假知识的涌现,它实际上坚持的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与知识观,在学习的基本观念上坚持的是一种处方性的标准,聚焦于解说员在知识传递中的作用,其背后潜藏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表现为一定要把真的知识传递给参观者,讲解员的机械说教遮蔽了作为科技展品的各种人工制品本应发挥的中介功能,“在玩中学”的学习文化渐行渐远,科技场馆学习本来具有的寓教于乐被逐渐消蚀,日益蜕变为正规学校教育可有可无的附庸。

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则强调“诠释”,不再坚持极端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与知识观,强调以视觉思维的教学方法为基础,通过为参观者提供各种不仅“上手”(Hands-on)而且“上心”(Minds-on)的科技展品,克服现代主义统御下科技场馆学习面临的“言语主义”危机,认为应该充分发挥科技场馆相对于正规学校情境的优势,通过作为展品的各种人工制品来帮助参观者通过直觉思维来发展自己的感知及推理技能,主张把主要精力投入在与参观者以各种人工制品为中介的对话上。它把科技场馆里的各种人工制品作为有边界的实物对象,认为它们被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场域,引导员和参观者可以在这个场域中发起建设性的对话,进行双向协商,分享自己的认识,建立双向理解。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上,科技场馆境脉中参观者的参观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对话性质的意义建构实践,并且这种实践主要是由物质或器物层面上的各种人工制品提供中介支持的。

2 科技场馆境脉下的意义建构及人工制品的作用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两种相互对立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场馆学习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范式。近年来,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场馆学习进行探索逐渐成为最基本的理论取向,推动着场馆学习在这两种范式的竞争中逐渐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换,使场馆学习越来越关注深层意义的建构。在这种情况下,参观者基于参观经验的意义建构便成为场馆学习关注的焦点]。Jrene Rahm曾通过在微观层次上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揭示出在科技场馆学习中参观者的意义建构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模式,其中既有杜威意义上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也有布鲁纳意义上的“发现学习”(Learning by Discovery),还有Seymour Papert意义上的“在建造中学习”(Learning by Making)。但无论何种模式的意义建构,都是基于作为科技展品的各种人工制品进行的。从这一角度看,在科技场馆这一境脉下发生的意义建构,实质上离不开作为科技展品的人工制品。

Shawn Rowe认为,在博物馆场景下发生的意义建构具有社会性分布的特征,要认识作为展品的人工制品在为参观者的博物馆体验提供中介支持的过程中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那么选择的研究视角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参观者在博物馆境脉中主动进行的具有社会性分布特征的意义建构,而像这样的研究视角主要表现为社会文化取向。对于科技场馆境脉中发生的学习来说,要认识作为科技展品的人工制品在参观者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有两点非常关键:第一,包括意义建构在内的所有活动都具有社会属性,它分布在以群体形式存在的人之中,即存存干“学习者共同体”或者是“实践共同体”之中,它是以各种社会性中介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的,而这些社会性中介主要是由作为科技展品的人工制品提供的;第二,意义建构过程是参观者主动做出的行为,这意味着参观者要使用各种文化工具主动参与意义建构,而这些文化工具都属于人工制品,在科技场馆境脉中主要表现为各种科技展品。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参观者在参观科技场馆的过程中的确会发生各种意义建构,但仅仅为他们提供可供上手操作的实物,对引领他们的意义建构来说却并不充分。如果通过人工制品呈现的科学技术没有为参观者提供把新知识进行整合所必须的境脉与资源,那么参观者不但学不到新知识,而且还可能会损害其己形成的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因此科技场馆必须改变过去一贯坚持的仅仅把焦点放在科学技术知识上的做法,即从提供仅仅聚焦于非常狭隘的科学概念的无境脉展品转向能够让科学技术植根生活、境脉丰富、主题宽泛的展品。从这一意义上说,科技馆中作为展品的人工制品必须要嵌入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同时置于一个相对广阔的境脉中,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这些人工制品把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参观者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在“上手”的基础上实现“上心”,即完成深层的意义建构。

事实上,正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诸如围绕这些人工制品展开的个体与群体层面上的会话、操作与行动等,通过各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为科技场馆境脉下的学习特别是深层的意义建构提供着中介支持。如此一来,这种中介支持便具有了社会文化的属性,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社会文化中介。这种社会文化中介构成了科技场馆学习中意义建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直接决定了科技场馆学习的绩效。一般情况下,科技场馆促进参观者意义建构的社会文化中介主要表现为各种实物与非实物展品,二者均属于人工制品。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展品的人工制品便是科技场馆学习中的社会文化中介,对科技场馆境脉下发生的学习与意义建构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就是人工制品在科技场馆学习中、尤其是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三 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实物与非实物科技展品之于意义建构的中介功能

1 作为展品的人工制品是科技场馆境脉中意义建构的中介手段

按照Reijo Miettinen的观点,人工制品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中介价值,这种对人与人工制品之间关系的认识主要源于杜威和维果斯基,特别是维果斯基开创的心理学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及活动理论做出了最为关键的贡献。在维果斯基开创的社会历史文化理论中,“中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所谓中介,是指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所借助的手段。这些工具被称为中介工具,包括物质工具(实物)与知性工具(非实物),它们均属于人工制品。社会文化视角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假设,那就是作为中介工具的人工制品影响着人的思维与行动,各种物质工具和知性工具在具体而实际的情境中为人们中介着现实,并构成了社会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果斯基及其追随者认为,思维和高阶心智功能的创造与发展依赖于人在与外部环境交互时使用的或能够获得的工具与符号,而这些工具与符号无一例外都属于人工制品。工具是作为实物的人工制品,属于Marx Wartofsky所谓的一级人工制品,而符号则被人类学家James Wertsch界定为一种心理工具,它视为思维的手段,与作为技术手段的其它各种人工制品一道,为我们思维的内容与方式提供着中介支持,并影响着我们思维的内容与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说,如果不把人及其与人工制品之间的交互包括在内,就无法认识个体的发展,如果不关注入究竟是如何在这些交互中使用中介手段的,就无法理解学习与意义建构,因为这样的研究具有过于严重的还原主义色彩。

2 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实物与非实物科技展品的中介功能

James Wertsch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中介,一种是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Mediationthrough Artifact),一种是人类中介(Human Mediation)。他认为人的心理与工具及人工制品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具有根本性和不可简约性,以至于对人及其行动的任何描述都应该从“个体一一行动/借助于中介手段”这一操作角度来展开。这意味着这一理论的实质是把焦点集中于学习者是如何与可以获得的人工制品进行交互以及这些人工制品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动与思维这一点之上的。在科技场馆的境脉中,这意味着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参观者与科技展品以及在参观过程中遇到的其他参观者及工作人员之间的交互上。从社会文化或文化一一历史的理论框架出发,这些情形可以被称为“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科技场馆境脉下参观者意义建构过程中实物展品形式的人工制品之中介功能的发挥进行了探索。在这些研究中,有的把焦点集中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上,比如触摸屏与语音导引等,以及这些技术应用究竟是以何种方式促进了作为实物展品的人工制品发挥其中介作用,从而对参观者的意义建构产生影响。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技术设备,可以有效影响与强化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及参观结束后发生的意义建构。另外一些研究则试图为参观者基于实物展品形式之人工制品的学习、交互与意义建构寻求理论解释,比如John Falk等人使用学习的境脉化模型来理解参观者究竟是如何在参观科学中心之展览的过程中完成意义建构,并揭示了影响其意义建构的诸种因素,以作为实物展品的人工制品为基础的各种社会性中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维果斯基学派看来,以语言为代表的非实物展品形式的人工制品是一种在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有形的实物人工制品更加重要的中介手段,特别是在强调交互的社会属性时更是如此。如果说以上这些研究揭示了作为实物的有形之人工制品的中介价值,那么另外一些研究则主要关注的是科技场馆中那些非实物人工制品一一比如展陈中的各种不同标识与符号等一一具有的中介功能。有研究发现那些包含“开放性问题”的标识不但有助于加强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交互,而且还可以有效促进参观者相互之间的对话以及基于对话而发生的深层意义建构。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如果把非实物的人工制品――比如各种符号、标识、文字等――与作为实物人工制品的展品结合起来使用,可以更加有效地为参观者的意义建构提供中介支持,例如分层文字可以非常有效地为实物展品提供恰当的教育境脉,是展览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中介手段。

科技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4

科技英语词汇的范畴化

科技词汇的范畴化过程通常以原型为参照点,以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方式来进行相似或相关特征的投射。在科技英语词汇范畴化的过程中,人类首先认知其特性和功能,其次进一步认知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与其原型的相似性。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每天涌现出来的大量新事物和新科学术语给范畴化带来了新的内容,创造新词和旧词新义是对这些新事物范畴化最常用的手段。可以这样说,科技新词是人类进一步认知的结果,其形态和意义体现了家族相似性特征。派生法,即给某词或某词干的前面或后面添加词缀,这是科技英语新词生成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以某个词为基点构成大量相关词的方式体现了科技英语词汇在形态上的相似性,同时这充分地证明了科技认知所涉及的子认知和其它相关认知影响着科技词汇范畴化过程。例如:photo一词最初可作动词和名词,意思是“照相”或“照片”。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类认知的深化,photo一词可以作为词缀加在其它词的前面,表示“光,影”之义,相关的构成词有:photocopy(影印),photocell(光电池),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或范畴内部各成员享有不同的突显程度,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再认知,某一范畴或范畴某个成员的位置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重要,成为类似现象范畴化的参照点。例如friendly这一范畴既包括有生命的人或生物也包括无生命的客观事物,前者居于范畴的中心地带,后者处于范畴的边缘地带。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环境、生态、自然的关注,这些无生命事物的地位逐渐突显出来,成为friendly这一范畴的中心成员,类似的科技词汇有:user-friendly(一般人都可以使用的),health–friend-ly(健康饮食),eco-friendly(有益于生态的),ozone-friendly(对大气臭氧层无害的)。

对一个科技现象,既要范畴化其涉及的相关现象,又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整体认知,以达到严谨和科学的目的。例如,par-ticlecollisions(粒子碰撞),timeleaps(时间跃进),whiteholeeffect(白洞效应),deephypnotic(深度催眠),这些科技英语词汇是通过复合法构成的,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这些合成词既体现对各个构成词的局部认知,又整合了所有构成词的特点和含义。

事物之间或现象之间存在相似性是旧词新义产生的基础,实际上旧词新意是对原有词汇的再认知。从意义上来说,旧词新意体现了科技英语词汇的家族相似性。例如:mouse原指老鼠,而现在又指鼠标;window已从原来普通意义上的窗户演绎为计算机术语“视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旧词新意也证明了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是可以扩大的,同时也很好地阐释了范畴化的经济性原则,即通过最少的认知达到最大化的交际效果。

范畴化下科技英语词汇教学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范畴之间或范畴成员之间具有明显的家族相似性和原型性。认知语言学认为无论何种语言,词汇或词汇语义都呈网络状态,“这个网络是由每个细小的范畴组成,而每个小范畴也都是由中心与边缘组成”。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科技英语词汇的教学要做到以下三点:(1)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2)建立语义间的联系;(3)突出科技英语词汇的动态性。

(一)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科技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和规律,能加深学生对科技英语词汇的理解,进而更有效的记忆这些专业性极强的英语词汇。从种类上讲,科技英语词汇通常是由专业词汇、半专业词汇和科技用语构成的。专业词汇涉及某个学科或领域的专门词汇和术语,其范畴界限相对来说较为清晰,范畴内各成员的互动性不强。例如,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colic(绞痛),impeller(叶轮),desalination(盐),maglev(磁力悬浮火车)。这些专业词汇意义精确,大都是单义词,因此教师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讲解释义,但是应该通过分析其构词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巧妙地记忆这些生僻的专业词汇。半专业词汇是“从普通词汇转化而来的,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专业词义”。例如:hair这个英语单词,它的本义是“头发”,但是在物理学中指“游丝”的意思,即按等距螺线形成的扁平截面平弹簧。要掌握好这类型词汇,学生不仅要具备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透彻地理解科技词汇的含义。同时教师也可在一定的文体下进行词汇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建立语义间的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并非所有范畴的边界是清晰明确的,范畴是可以扩大的。原型对范畴具有决定性作用,原型词义对其它词义起统领作用。在某一范畴中,原型词义居于中心地位,是典型范畴,而其他词义则是从原型词义演变来的,处于范畴的边缘地位,是非典型范畴。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科技英语词汇在形态上具有家族相似性,因此就出现了以某个词为基点构成大量相关词的现象。例如随着人类对电气的再认知,circuit(电路)这一范畴很快全面化、具体化,出现了seriescircuit(串联电路),parallelcircuit(并联电路)这些子范畴。实际上,这两个子范畴是从circuit这一原型范畴演变发展来的。在科技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这些原型词的讲解,只有掌握好这些原型词才能很好地记忆其它相关词汇。作为科技新词生成的主要方式之一,旧词新意实际上是以某一范畴的原型为参照点,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演变发展来的。例如:ele-ment一词原指“要素”、“成分”,然而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又有不同的含义,在化学中指“元素”,在电学中指“电阻丝”、“原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旧词新意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因此,在科技英语词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旧概念与新概念词之间的理据性关系,重点讲述旧词新意产生的根源以及词义变化的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主动地构建起语义间的联系以及语义网络。只要语义网络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来,学生就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科技词汇的各种意义,才能在阅读中和写作中灵活地运用这些词汇。

科技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国防;教育;人才;意义

随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国防教育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是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高层次人才,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后备力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进行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理念,延续大学生在和平环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保持居安思危的思想头脑,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真正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

一、高校国防教育发展,为适应世界发展总趋势而培养国防后备人才

高校国防教育对于实现人才的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一,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开展国防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开展国防教育能达到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统一;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强化爱国意识,有利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赋予高等教育的光荣任务。

学校的职责是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国防思想和国防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各门课程中。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同时大力抓好学生军训和军校工作,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国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军地两用的“四有”新人。

二、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是对未来高科技战争所需高素质科技人才的保证

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新的战略思想和战争手段,战略方法层出不穷。军事高科技是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高水平和尖端技术,而国防教育下的大学生人才都能满足军事的需要,对武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高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安全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首先应用于军事,这己成为一种普遍的历史规律;是当代先进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当代高科技主要为了军事高科技,当代高科技主要用于军事高科技。高等院校中毕业生,具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很好的智力水平,通过国防教育他们必将成为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骨干。因此,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逐步转移到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生身上。同时,他们也是我军军官队伍的重要来源。这对于提高我军的总体科技水平,增强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大有好处。

三、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是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和爱国精神维护国家安全保证

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多级化趋势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单级与多级的矛盾无处不在。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大大的加剧了世界的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以高科技为标志,以信息化军事建设为显著特征的国际军事竞争愈演愈烈,全球化军事战略调整深入进行,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严重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领土、民族和宗教矛盾激化。由此而导致的局部战争、武装冲突不断起伏,恐怖主义危害加剧。未来战争是高度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角逐,也即是高科技和掌握高科技人的战争。因此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此时,我们需要大批既有报国之志又有专业技能的国防后备人才。我国始终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其中大学生是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高层次人才,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后备力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进行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理念,延续大学生在和平环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保持居安思危的思想头脑,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真正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

四、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提高在校大学生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高校国防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队伍中开展国防教育,不但可以激励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观念,促进德、智、体全面的发展,这对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成才立事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军事训练,磨练了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了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体魄,精神面貌与未经军训的学生相比有较大改观,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高校一般都采取了新生入学就接受军训,部队严格的管理方法和令行禁止的作风为学校以后的管理和学习等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对于整顿校风、学风,整顿校园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高校国防教育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高校国防教育在思怒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国防教育归根到底是关于维护国家、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教育。高校国防教育通过直接培育以爱国主义为主导、以国家防卫为中心的国防意识,使大学生做到自觉维护民族利益,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外来侵略的目的。这些事关国家生死和民族存亡兴衰的大事,最容易在青年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十分强烈的爱国热情。

其次,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纪律观念。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同时它也要求每个集体成员应具有纪律观念。大学生作为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各类事件时,只有具备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具备了纪律的意识与观念,才能正确解决好利益与道德、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关系。而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就能特别强调团队合作性与严格纪律性。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精神和纪律观念的感悟,使他们全面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贯彻纪律观念的内涵。

最后,国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是学生确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增强国防观念的同时,思想政治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为他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卢晨泉.国防教育[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8.

[2]宋时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科技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6

关键词: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劳动;交往行为

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4-0030-06

如果说尤尔根・哈贝马斯(JargenHabermas)思想的丰富性会让这个时代的人钦佩不已,应该是毫不夸张的说法。因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中人们所关注和探讨的许多问题都与哈贝马斯的思想密切相关。其中,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论断更是独树一帜。这一论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哈贝马斯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独特地位;与此同时也体现了他非凡的理论勇气及其对人文精神的深切关怀,对学术界、理论界关注现实社会和重视人文精神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一、“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理论源脉

20世纪的人类面临十分矛盾的处境。一方面,科学技术以及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技术理性主义文化信念,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推动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存的面貌。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正在悄悄地走向自律,走向异化,并开始成为独立的制约人类的统治力量。显而易见,技术理性孕育着内在的、深刻的文化危机。面对技术世界中人的生存困境,西方哲学界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潮。M・韦伯(MaxWeber)关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分析、席美尔(GeorgSimmel)关于合理化与物化的批判、胡塞尔(EdmundHusserl)对实证主义的科学世界的批判以及存在主义关于技术世界中人的文化困境的剖析等等,构成了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技术理性的剖析和批判更为系统、深刻,更具代表性。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都是在否定的、批判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抑或可以说,尽管法兰克福学派的几代学者对意识形态分析和批判的视域不尽相同,但是,把意识形态看作是贬义的,是用来欺骗和控制大众的手段,却是他们的共同点。

霍克海默(M.MaxHorkheimer)和阿多诺(The-odorWiesengrundAdomo)的《启蒙的辩证法》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在20世纪西方文化批判理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在《启蒙的辩证法》中霍克海默系统地奠定了技术理性批判的基本范式。在霍克海默看来,在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像启蒙精神所承诺的那样:是人可以自由选择的中性的工具;它可以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普遍自由;是注定要为人类造福的善的力量。相反,科学技术成为自律的、总体性的统治力量,这是一种比传统的政治统治力量更为强大的力量,甚至成为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他断言:“今天,技术上的合理性,就是统治上的合理性本身。它具有自身异化的社会的强制性质。汽车、炸弹和电影,除非它们之中所含的因素表现出非法的力量,否则它们都会联结为一个整体。”不难看出,霍克海默认为启蒙精神的演化历程无疑是一种悲剧性的辩证法,用他的话来讲就是“从进步思想作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显然,霍克海默用“启蒙的辩证法”这一范畴对现代社会中技术理性对人的统治及其所导致的后果进行了非常激进的批判。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对“文化工业”这一重要概念的分析,深刻地揭示出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异己力量的消极功能。他指出,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大众传媒技术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这种娱乐工业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以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操纵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并以较之以前更为巧妙有效的方法,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大众、奴役和统治人。至此,科学技术以大众文化为载体,履行了意识形态的职能,霍克海默指出,“不仅形而上学;而且还有它所批评的科学,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后者之所以也复如是,是因为它保留着一种阻碍它发现社会危机真正原因的形式。说它是意识形态的,并不是说它的参与者们不关心纯粹真理。任何一种掩盖社会真实本质的人类行为方式,即便是建立在相互争执的基础上,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毫无疑问,霍克海默的技术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以及20世纪的文化理论的批判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当属马尔库塞(HerbertMareuse)最为尖锐。20世纪60年代,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描述了在技术理性统治和技术异化的世界中现代人异化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单向度的人”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的又一重要表述,与霍克海默的“启蒙的辩证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的理论中揭示和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两重性。他指出,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两面的性质: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不仅保护了统治合法性,而且本身变成了统治工具,即技术理性的统治。20世纪70年代初,马尔库塞又在《反革命与造反》一书中,用极简练而又极清晰的著名公式表述了技术发展的两重性:“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寓于这样一个公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扩展。”马尔库塞鞭辟入里地指出,发达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控制是一种比传统“政治暴力”控制更具欺骗性和威力的统治,因为,技术合理性使发达工业社会在行使其统治职能时不再运用强权和暴力,而是借助技术统治的合理性外观――通过不断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以及大众文化提供的娱乐消遣,由此消解人的否定性和对社会的反抗,使人们心甘情愿地纳入到现存社会秩序中去。所以,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存条件,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

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批判更是振聋发聩。在他看来,不仅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人和自然的统治,“技术的逻各斯已经变成统治的逻各斯,技术合理性变成政治合理性。”技术本身作为意识形态,它保护而非消解统治的合法性。他指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不是中性的。科学技术在高效开发自然资源和精神资源的过程中,使人工具化,技术的解放力量成为自由解放的桎梏。在技术帷幕背后,呈现出人的尊严的丧失。马尔库塞认为,某种技术共同体把劳动中的个人“整合”或“一体化”到现存的社会体制中,成为劳动机器,不再是社会的反抗力量。换言之,科学技术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人作为自由的创造性的实践存在所具有的否定性和批判性被技术理性逐渐消解了,人成为失去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的人”,社会失去否定的向度,成为“单向度的社会”。劳动者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维度,即否定和批判的维度,在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极大的物质满足状况中,“单向度的人”的“幸福意识已经占了上风”。对此,马尔库塞尖锐地指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地位提高了的奴隶,但仍然是奴隶。”技术理性批判是马尔库塞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这一理论对哈贝马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此,哈贝马斯毫不讳言:“正像我所认为的那样,马尔库塞的基本论点――技术和科学今天也具有统治的合法性功能――为分析改变了的格局提供了钥匙。”

二、哈贝马斯对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观点的扬弃

可以肯定地说,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从总体上是受到了以往许多思想家相关理论的影响,例如卡尔・马克思(KarlMarx)、M・韦伯、乔治-卢卡奇(GeorgLukacs)等。作为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毋庸置疑,哈贝马斯深受老一辈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马尔库塞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哈贝马斯许多反思科学技术的思想是直接从马尔库塞那里继承而来的。比如,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基础的观点,不言而喻,就是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的演变。但是,尽管哈贝马斯秉承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基本传统,却没有沿袭前辈们的研究思路,而是广泛吸收当代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使其理论体系和立足点与前辈产生很大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对核心概念的解读上存在极大的分歧。可以说这一分歧是哈贝马斯扬弃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观点的关键之所在,从而使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更为客观中肯和深刻。

(一)对于“理性”概念的解读不同

立足于工具理性批判的维度探讨科学技术问题是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塞为代表的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共同特征,他们通过剖析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社会不断合理化的历史进程,深入批判工具理性给西方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异化现象。霍克海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就是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统中所体现的的工具理性在西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换言之,工具理性就是物化的基础,工具理性合理化的结果导致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走向自己的反面。理性失去了自身的批判性和否定性,成为维护现存统治制度的工具。基于工具理性批判这一基本理论框架,霍克海默等人,把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等同于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认为科学技术起着掩饰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现有统治和导致社会堕落的意识形态功能。

尽管哈贝马斯也强调理性,但是他的“理性”已决然不是黑格尔式的纯粹思辨的理性,而是经由语言学的转型、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范式的转变后,存在并体现人的认识、言说和行为中的“交往理性”。因此,哈贝马斯批评指出,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的工具理性批判否定启蒙的历史意义和思想价值,仍然局限于意识哲学的思想框架之中,抑或说对科学技术仅仅作一种局限于抽象理性框架进行哲学思考是极不恰当的。同样,基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对于把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等同于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的观点,持反对意见。正如他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里所说的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同马尔库塞的“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变成解放的桎梏,成了人的工具化”的观点进行辩论的。哈贝马斯指出,在晚期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其结果是社会财富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阶级差异和对抗的消失,而并非如马尔库塞所言,科学技术成为统治人和扼杀人的自由的极权性的社会力量。

(二)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不同

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对于马克思后期思想理论的发展,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却不予关注,认定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就是指“虚假的意识”。除此之外,他们把意识形态的内涵作了泛化处理,由此认为不仅晚期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而且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对此,哈贝马斯有其独到的看法,他指出,科学技术作为新的合法性形式,已经丧失了意识形态的旧有形式,而成了一种以科学为偶像的新型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意义上,不能一般地把技术与科学等同于意识形态。具体而言,同以往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相比,这种新的意识形态不再具有“虚假的意识形态”的要素,摆脱了由阶级利益制造的骗局、政治空想等。哈贝马斯进而指出,技术统治这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的辩护标准已经非政治化了,因为它同劳动系统联系在一起,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补偿政策来为自己辩护,因而,它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更加难以抗拒。

(三)对待科学进步所持态度不同

在马尔库塞看来,发达工业社会的问题和人的困境不是经济钳制和政治暴力的结果,而是技术理性的奴役所致。马尔库塞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的不是自由和解放,不是主体性和自觉意识的增强,而是人的自由自觉意识的丧失和整个社会的灾难。哈贝马斯对此客观地分析到,尽管技术扩张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实践后果:不仅破坏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导致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政治的缺失;而且,科学技术带的丰厚的的物质财富,成为阻止人们反思社会问题的屏障。但是,哈贝马斯并没有像一些悲观主义者那样,彻底否定科学技术,而是持一种理性化的、相对乐观的态度,试图把技术纳入到话语民主之中,把技术知识和社会生活世界的实践意识统一起来。哈贝马斯以非凡的理论勇气设想:既要依靠技术理性,但又不能被其所控制和奴役;只要通过不断地反思和生活世界的民主实践,就会达到整合文化价值传统,建立合法的社会规范秩序和人的个性充分发展的目标。

三、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独特论述

如前所述,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传人,哈贝马斯从一开始就与法兰克福学派老一辈的尖锐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等有着诸多的思想分歧与冲突,他没有简单地复述前辈的“社会批判理论”或承袭他们的研究范式,而是另辟蹊径,在“晚期资本主义”的视域里使其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有了独到之处。

(一)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干预为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哈贝马斯强调,科学技术只是到了晚期资本主义才履行意识形态职能,并不是从来就是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第一,国家干预活动增加了,国家的这种干预活动必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第二,[科学]研究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密切;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得科学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这两种趋势,从根本上破坏了资本主义原有的制度结构。换言之,以科学技术和工具的合理性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威和社会制度取代了以交换关系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威和制度结构,这是促成科学技术转化为意识形态的关键之所在,表明科学技术已经被用来为政治统治的合法化服务,科学技术已然转身为意识形态了。

哈贝马斯之所以考察发达工业社会国家干预活动的增加,用意指向他所批判的核心,即技术官僚的统治。他指出,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社会,破坏了资本主义“制度框架的合理性”与社会劳动系统之间原有的联系,改变了原有形式上的自由劳动关系,以公平交换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统治逐渐陷入了合法性危机之中。众所周知,一个社会政治秩序的合法性,需要有一种意识形态对其加以论证。正如哈贝马斯所言:“在公平交换的意识形态瓦解以后,政治统治就要求一种新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不再可能返回去求助于前资产阶级的(vorbuerglich)合法性形式来兑现”。国家干预则为现代资本主义统治提供了新的合法性论证。首先,国家通过“补偿纲领”把资产阶级的功绩意识形态(按劳付酬的意识形态)的要素同最低的福利保障联系起来,以维护整个社会制度的稳定。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科技,促进社会财富增长,进而通过财富增长来补偿工人自由劳动权力的丧失,最后达到缩小生活水平差距,消解社会不良情绪,缓和阶级冲突。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自由交换失调引发的社会混乱,重建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信任。于是,科学技术逐渐取代了以往政治、艺术、哲学、宗教的统治地位,成为社会的主要参照系。在这个意义上,哈贝马斯断言,传统的意识形态已经过时,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已经悄然萌生。

(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重要条件

哈贝马斯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一般生产力”上升为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化”“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相互依赖”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自19世纪末叶以来,标志着晚期资本主义特点的另一种发展趋势,即技术的科学化(dieVerwissenschaftlichungderTechnik)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研究,科学、技术及其运用结成了一个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研究是同国家委托的研究任务联系在一起的,而国家委托的任务首先促进了军事领域的科技的进步。科学情报资料从军事领域流回到民用商品生产部门。于是,技术和科学便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哈贝马斯进一步指出,国家经济借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长,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同时也俗化并侵蚀了人们的灵魂。“科技就是力量”已深入人心。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的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准则。那么,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履行其意识形态职能的呢?哈贝马斯指出,由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劳动”越来越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表现为工具行为的“合理化”。劳动的“合理化”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技术控制能力的扩大和人的自我物化的加深。对此,哈贝马斯没有像卢卡奇、霍克海默等人那样谴责和批判,而是客观地承认这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在推动劳动的“合理化”过程中,脱离了主体间交往的基础,削弱了主体间合理的“交往行为”,人的“交往行为”越来越“不合理”。因为,人之间的关系已经降为物的关系,最终导致人的全面物化或异化。哈贝马斯进一步指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按照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府则用“补偿”的方法来弥补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用技术的合理性论证统治的正当性。这样,科学技术就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识形态论证,达到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辩护的目的。因而,晚期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了。

(三)“技术统治论”是“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

在哈贝马斯看来,技术理性的统治和传统意识形态的统治是存在差异的。传统的统治是“政治的统治”,在论证其合法性上借助某种信仰或理论,譬如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依靠自由、平等交换原则等。与传统意识形态相比,科学技术是作为非政治的隐形意识形态而起作用的。这种隐性意识形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使社会的自我理解与以符号为中介的交往行为相分离,成功地使政治统治“非政治化”。由于科学技术延伸到社会所有领域,并以其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之势态操纵一切,决定一切,呈现出一种以技术万能为主旨的“唯科学主义”“技术至上主义”,科学技术被神化、被泛化,意识形态性被弱化,但是较之于旧的意识形态更加难以抗拒,科学技术变成了偶像。

事实上,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国家干预的加强,科学技术力量的渗透,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及价值观逐渐式微,传统意识形态面临着认同危机,即“合法性”危机。危机的具体表征是,国家不能为其统治制度提供合理性论证,不能为其统治措施提供有效性证明,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与支持等等。因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便以科学技术的客观合理性来摆脱“合法性”危机,阐释政治权力、论证政治秩序和维护政治统治。为保证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政府高度重视从技术的角度考虑并解决政治问题。在政治活动中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政治运作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的程序和规则,并将原来由公众讨论的国家政治问题交付于专家组使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技术化”。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国家的活动通过这些起预防作用的行为导向,被限制在可以用行政手段解决的技术问题上,以至于[国家]似乎可以不管实践问题,实践的内容被排除在它的活动之外。”民众不再关心政治问题而只关心技术问题;不再需要因正确才被认可的合法理由;不再需要被说服、教育甚至强制,就会趋同于社会;反抗性被消解,否定性被弱化,从而在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中自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使其政治统治合法化,“国家干预主义(dersta-atlicheIntei'ventionismus)的新政策,要求的是广大居民的非政治化。”除此之外,公众舆论的“非政治化”也是促使“大众非政治化”的重要因素。公众舆论本来是政治斗争的场所和晴雨表,民众通过参与政府的决策和管理开展政治活动。然而,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公众舆论处于政治的边缘化,“它不管实践问题,……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了作用。”在此基础上,国家借助自己控制的现代化大众传媒让大众深信:科技是理解和解决一切的关键,一切开始服从于技术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