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建设范例6篇

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建设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 数字化 建设

一、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1)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能够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的有效对接。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其区别仅仅表现在发展阶段上。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 的大规模普及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传递、资源共享等固有模式为数字图书馆产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就不会有现在的数字图书馆。要适应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地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来实施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以及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脱胎换骨地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数字化建设必须把握这一主体的方向,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能极大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中的文献使用率,极大地方便了查找资料。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以数字化作为前导的计算机以及网络通信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深深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中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化的生存技术正引领自人类史上最为广泛并且深刻的技术革命,通信技术和网路技术的发展是各种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所发生的基本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成为数字图书馆实现的重要推力。社会各界对于信息量的需求不断的增加,尤其是对于信息的追求速度,对于信息量的追求效率,已不再满足传统图书馆的普通信息的检索,而是希望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查询和检索所需的大量资料。网络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前提条件。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网络建设。没有网络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就是空中楼阁,就像是高速的火车没有轨道。网络建设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保障。目前网络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图书馆内部的自动化集成建设与管理。第二,图书馆局域网加入校园网,通过Web 服务器和采用成熟的专业信息管理软件如ILAS、INNOPAC、汇文等,为师生提供馆藏资源的信息,包括借阅信息、读者信息、新书报道、数据库检索等各种的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完善读者数据库的规范操作及管理。

(3)数字化图书的建设,能根本转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图书馆活动当中的重要资源,这点可以从人对知识的驾驭程度和所带来的创新看,图书馆加强对于数字化的管理以及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传统图书馆的职能是为社会各界提供力所能及的文化和信息的服务。时代的发展需要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不断更新。数字化图书馆适应需要,在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都与以往发生变化。它不仅继承了传统图书馆的职能,而且转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由原先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的办馆,使被动的服务转换为主动的服务。而且,在新形势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视主体性,强调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等,都达到了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高度。这也要求我们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工作中,要提高对人的关注,注意释放人的能力以及能够实现与读者互动。也就是说,图书馆建设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努力打造“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办馆理念。

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措施

(1)创新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手段。当前,不少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服务难以适应阅读的要求。为此,作为图书馆而言,要不断创新管理手段,提升服务功能,使之适应广大读者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图书馆的管理,应树立一个新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的图书馆所具备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强化图书馆内部员工所该具有的凝聚力以及团队的精神,形成一种融洽的同时也是宽松的图书馆内的工作环境,创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鼓励创新的氛围。要通过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拘一格地挑选出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计算机技术复合型人才,使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活动产生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也就是说,在数字化的管理框架之下,能够优化组织结构,使一切资源与服务、人员与设备的高度集成化,在降低管理成长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形成图书馆新的管理模式。当然,重要的目的还是要实现图书馆的效益最大化。

(2)强化数字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与信息服务。传统的图书馆以往设施都比较陈旧,但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都体现出不同的观感,不同单位的图书馆需要适应新环境,设备和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中,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最终达到管理的设备和人力资源的配比能够合理。因此,需要避免中小型的图书馆因为设备的利用低下所造成的大量的资源浪费。在服务方面,必须做到读者只需要通过公共网络平台,就能不受地域限制,随时得到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这在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一个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不同单位的数字图书馆还要重视依照用户需求以及信息的反馈来调整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使服务真正的融入到读者用户,同时能方便单位外来人员读者的阅览,实现单位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与多元化,有效实现资源的社会共享。

(3)必须重视数字图书馆服务标准的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讲,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其实是对于传统图书馆所进行的一个全方位改造过程,改造是通过现有的网络技术,调整原有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最后重组原图书馆的业务流程,优化原先图书馆的服务,建立一个更开放的集成信息服务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成长轨迹,转化了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优化传统图书馆自身的服务体系。但是,目前不少单位以及传统图书馆面临着发展困境,由于熟悉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比较大的变化,不少人无法做出迅速的反应和转化。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标准的建设,可以帮助传统的图书馆人员走出技术与心理的困境,帮助图书馆员工学习运用虚拟形式,组织编制馆藏的文献。

数字图书馆建设范文2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意义 建设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y is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it is an existence form of the library in fu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d

emphatically the definition of digital library﹑Set up the meaning of digital library ﹑Characteristic of digital library﹑Module of digital library And the subject matter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y should be solved。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meaning;Construction

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21世纪图书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暂不会消失,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21世纪信息产业将为GPN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它的研究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在新世纪数字图书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 DL),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这一概念尚较为大多数人接受。

2.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2.1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2 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2.3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 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2.4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2.5 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3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3.1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3.2 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3.3 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实现数字图书馆以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3.4 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4。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模块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它由五大模块组成:各种载体数字化,数据储存和管理,组成有效的访问和查询,数字化资料的传递和接收,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4.1 各种载体的数字化

将书刊、古籍、善本等各种文字、图像(包括地图),缩微制品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将这些资料数字化。

关于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唱片等可采用各个公司提供的产品,将音频、视频信息资料数字化,各公司往往提供压缩技术的先进工具来处理。

4.2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字图书馆大多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图书馆服务器主要管理数据的目录、索引和查询,而对象服务器用于管理数字化的对象(即各种类型载体的原文献),当对象数据直接到达客户的时候,就实现了图书馆对象数据的传送。它存储和管理的数据量是巨大的。

4.3 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

文本类型的文件检索,实现在网上的快速全文检索软件:如何为多媒体信息建立索引,让用户进行有效的查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直接针对图像建立索引,可以按照颜色,图案来索引纺织品的图案;用边缘轮廓结合其它图像处理技术索引人脸照片等;用同样的方法,对数字化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内容进行查找,这是访问DL的关键技术。

4.4 数字化资料的传递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目前已成为多媒体通讯的基本传输网络。ISDN分为窄带(N-IDFN)和宽带(B-ISDN),前者美国、欧洲、日本已投入使用,它可以传输声音等连续媒体和低质量的视频信号。有线电视(CATV)广播网络,可以说是DL最有前途的传输环境。美国一些专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只要对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作适当改造,使其具有正反向传输功能之后,就可以用它实现高品质的计算机联网、信息终端和交互式电视等功能,就可以作为DL的传输环境。

4.5 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很重要,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5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5.1 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5.2 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伯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和处理,以做到充分的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5.3 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5.4 人才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8-69.

[2] 杜宝娟.试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52-53.

数字图书馆建设范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文献数字化 信息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56-02

一 加强特色馆藏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立馆要求

1.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的立馆之本

所谓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在长期的文献信息搜集过程中,根据本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学科特点及主要读者的需要,有意识选择并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优化明显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要在图书资源网络信息化中保持蓬勃的生命力与有效的竞争力,就必须建设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个性鲜明的特色馆藏。通过建设特色馆藏,可以使藏书由多变精,使馆藏结构和文献资源得到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布局逐步趋于合理,有利于提高馆藏文献质量,有利于加强特色馆藏和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为特色科研和特色学科提供完善的文献资料保障体系,满足读者的需求。

2.数字化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电子出版物、网络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网络的使用,缩小了时空的距离,坐在家里或办公桌前就能远程获取所需文献信息,正在由梦想逐渐变成现实。要想搞好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丰富的数字化网络信息资源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保障率,开展文献信息网络化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赢得更多读者的信任和支持,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数字化图书馆

1.由传统图书馆转变为数字型图书馆

随着数字化文献的增多,传统的以收藏纸张印刷型文献为主的图书馆变为数字化图书馆是完全可能的。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将改变传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以前读者在图书馆是利用印刷型文献进行阅读和查找资料,而现在则主要在电子阅览室利用计算机阅览和查找资料。网络为读者提供了多途径、多角度获取信息的通道。由于阅读和查找信息方式的改变,读者的自主性增强,可以自由地从多层次、多学科查询信息。所以,现在无论大小图书馆都在加速尝试由传统型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变。实践证明,网络数字化图书馆截然不同于传统图书馆,也就是说数字化图书馆的读者不受时间和所处地理位置的限制,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查找一个或数个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中既有文件,又有图像、音像、电子书刊等。

2.数字化符合时展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信息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开始向数字图书馆过渡。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信息的提供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读者到图书馆也仅仅是为了使用网络设备、多媒体阅览设备进行各种查询,作为万川汇集的知识海洋的传统图书馆正在演变成作为现代信息资源中心的数字化图书馆。一是收集存储信息;二是加工制作传递信息,只有建设具有馆藏特色的信息库(数据库),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并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网络的优势,为高校乃至社会迅捷地提供信息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提供优质的图书、报刊等文献资料的传统服务基础上,抓好具有馆藏特色的数据库建设和信息网建设。

三 提高认识,自觉适应时展的需求

数字图书馆每前进一步都是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前提的,一般而言,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高,图书馆的作用就越大。然而这种作用不是自然而然增大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是高度自动化、网络化,适应信息化需求的图书馆,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提高创新意识。

1.网络化建设是重点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库网络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核心和重点,网络已经成为图书馆自动化所必须依托的环境。

2.数据库建设是基础

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只有开发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才是目的,数据库是信息服务的核心、基石。没有数据库,就不能将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就无法实现网络的信息服务。

3.人员素质提高是关键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人才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图书馆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为高科技人才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图书馆本身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图书馆应该特别重视岗位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这是图书馆能否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关键。

图书馆要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高科技手段,对馆藏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并不断产生新的信息。考虑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等技术手段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未来的图书馆对只能从事借还工作的馆员需求将越来越少,因此图书馆员要自觉向信息馆员转变,实现自我知识结构的升级,以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求。

搞好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和网络化建设,关键是要求图书馆员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做好在职人员的提高培训工作是图书馆面临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图书馆在综合业务部设置业务辅导岗,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做好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的组织工作,争取尽快地使多数馆员适应时代的要求。

对于图书馆来说,人才资源已成为数字化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首要财富。他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是数字化图书馆信息库的构造者和维护者,而且还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知识含量信息的设计者与操作者。未来的图书馆员需要一定的外语水平和信息管理知识,在培训馆员的过程中,应尽快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工作环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处理的业务技能,学会检索、查询网络上的有用信息,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信息资源交流的窗口。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业务和学术的带头人,往往可以带动图书馆整个馆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进一步向数字化图书馆迈进。

数字图书馆建设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数字化图书馆也逐渐成为我们发展的方向而鄂尔多斯图书馆已从传统的馆内阅览、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服务方式,转向大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外向、共享和信息服务为主导的新型图书馆综合服务体系。与传统图书馆共同为广大读者服务。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共享领域和快捷的信息渠道,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数字化图书馆的特征

1、数字化图书馆主要的特征和优势在于它的网络虚拟性。以及电子信息及时为支持的数字化图书馆是读者摆脱时空限制,可以再最短时间传递大量信息。它以虚拟的互联网为基础,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存储文字,图片还可以收集原生态语音采用现代新技术支持的数字信息系统对其进行处理。因此,数字化图书馆具有传统图书馆难以达到的多种优势特征。

2、数字化图书馆具有全自动化的特点。只要设计合理的程序无需人工逐一鉴别书籍分门别类的运输上架,而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也是转移到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信息资源开发等、更有利于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全面化和优质化。现鄂尔多斯图书馆实现自助借还系统为读者提供各类综合性图书的借阅,为本馆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具有图书借、阅、藏同室功能。读者在这里不仅可以进行在馆自由阅读,还可以通过RFID自助借还系统,自行完成对图书的查询、借阅、归还。

3、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读者功能上,数字化图书馆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也使读者查阅信息程序自动化,更加方便快捷。操作上的微机化自动化使读者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输入关键字词就能立刻获得所有存储中的相关信息,将传统图书馆那繁杂的检查借阅证,查找书刊、办理借阅手续等一系列程序全部省略,进入数字化图书馆后,分秒间就能获得大量所需要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自动化的数字化图书馆,过网络就能够自动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人工管理的时间限制,也免去了专门跑实体图书馆的麻烦,能够让读者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阅信息。

二、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数字化图书馆的智能化自动化是当代科技信息技术社会发展的必然成果,也是传统图书馆转型的必然趋势,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推进当前社会精神文明和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1、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促进当前高校教育和科研技术发展的必要途径。各个高校师生和科研院所人员是使用图书馆的主要人群。加快完善数字化图书馆在各个高校的建设,有利干各高校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汲取知识营养,而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网络系统,也能更好地掌握教师、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和满意程 度,及时了解图书馆建设中的不足和馆内信息资源的共享情况,更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在科研院所的建设则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科技的发展,科研人员往往在短时间内需要掌握在某一专业的国内乃至世界范围所有相关信息,以便作全面的分析研究,传统的图书馆早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现代化的数字化图书馆则可在分秒间显示上千条相关信息。

2、加快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突飞猛进,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而网络给了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很多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越发感到继续学习的迫切性,而忙碌的工作,使他们无暇专门去传统图书馆充电,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给了他们最大的方便,在办公之余,在家休闲之时,都可以打开电脑,查阅他们最需要的新信息新知识。 以鄂尔多斯图书馆为例;全面实现“一卡通”借阅服务,同时引入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利用这种技术,读者便可以自行完成对文献的检索、借还的全过程。馆外设有“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通过触摸屏交互式操作和语音提示来引导读者完成借还书过程,满足读者在图书馆闭馆后的借、还书需求,现馆内文献书目全部数字化,配有电子读报机、自助查询终端、自助借还系统等先进设备。

3、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信息交流的必要手段。图书馆作为储存信息资源的载体,数字化的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跨区域之间的限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各地区的信息资源网络到一起,为人类各地文化搭上了无形的桥梁,为图书馆文化国际化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尽快与世界文化的高度接轨和交流。

三、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

1、随着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各类图书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因投入力度增大普遍得到改善,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逐步实现。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素质要有一定的要求,图书馆人必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勇敢地承担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服务的职责。在今天以知识经济和因特网为标志的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发展方向和提升服务层次的知识管理与服务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分类与组织,知识存储与检索,知识传播与共享,无不以服务者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信息管理知识为基本前提。图书馆馆员的培养和管理问题,是新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图书馆的工作内容之所以会发生知识化的深入,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读者的需求的变化。在图书馆工作的馆员,就必须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的评定。这就导致了馆员“知识人”的培养,价值观的更新,馆员的学者化和专业化就是不可缺少的了。这就要求图书馆人他不但要有图书馆专业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单位的定期培养,使馆员在知识方面不断更新深造后,每个馆员至少要具备一项专业学科的深层次的知识。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各类图书馆目前的发展方向和图书事业与时俱进的象征。

2、一切为读者“是图书馆安身立命之本。培养高层次的馆员不但要付出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作为知识的载体,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格资源。馆员既能够著书立说,又能为读者用户解决知识检索、重组、使用等高层次问题。馆员要具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强创新能力。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高校图书馆,它是办学主流文化之一,知识传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馆员更要做到勤奋敬业,努力进取,求真务实,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杜绝与工作不符的网络行为,树立好良师益友的形

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反映图书馆工作的效益和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数字化的势不可挡,数字化图书馆会以不断创新的服务理念发展壮大。总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数字化图书馆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数字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科技水平和专业素质,把好图书馆信息和服务质量关,才能更快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图书馆在新时代的巨大作用,推进我国新信息社会的踺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传炳.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策略研 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6)

数字图书馆建设范文5

【摘要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键词】IDC/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

从1998年起,IDC这个概念就开始被炒,至今,应该说是灼手可热。有报道:北京某IDC公司(专线与主机托管)2003年收入达数亿元。但令人疑惑的是IDC至今并未引起图书情报界的重视,我以为对此值得重新审视一下。

1什么是IDC

IDC即是InternetDataCenter的缩写,意思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专门提供网络资源外包以及专业网络服务的企业模式。IDC的深一层意思就是服务[1]。以往连线接入这种最简单的服务就代表了全部的Internet外包服务,而现在的IDC其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之ISP更加丰富广泛。IDC的主要服务包括整机租用、服务器托管、机柜租用、机房租用、专线接入和网络管理服务等。广义上的IDC业务,实际上就是数据中心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客户租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和带宽,并利用数据中心的技术力量,来实现自己对软、硬件的要求,搭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享用数据中心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所以,IDC的服务公式:IDC=网络+服务

从网络结构分析,IDC又是互联网业内分工更加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经济学家认为:分工是经济长足增长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IDC的出现,必将引来互联网结构性调整,同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回到图书情报专业看,可以肯定,IDC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也有着许多积极意义。

2从ERP和ASP谈起

讨论IDC模式,不能仅从一点出发,要从它周围的技术来看,要看到它的发展与由来。笔者从ERP和ASP模式开始关注,且从中体会到互联网运用零时空哲学、重新构架工作组、转变传统信息流范式,对于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理念上必然的联系。

2.1ERP概论

ERP是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的缩写,被公认是GartnerGroup1990年初提出的。GartnerGroup信息技术词汇表中关于ERP的定义:一个由GartnerGroup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II)软件[2]。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对于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对于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对于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我们认为,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仅靠自己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如此,才能迅速整合社会资源,高效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获得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不是某一企业与另一企业间的竞争,而应当看成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价值链管理平台的思想。

ERP的真正意义在于看到了企业单个边界趋向模糊的趋势,注意企业竞争是瞄准供应链的资源竞争。ERP的概念,正是实现了这种竞争,创造了企业信息流新的模式。迈克尔·戴尔说得好:程序创新现在已经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3]。唐·塔斯考特巴在《数字化经济》一书中提出未来经济12大趋势,其中:分子化、聚合化、互联网式、全球化等等都可以说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活动的显著特点。ERP是应时代要求出现的。此外,与ERP紧密关联的一个概念客户管理(CRM)也是值得关注的。为锁定客户,企业纷纷建立呼叫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借用信息技术提供跨平台的增值服务。

2.2从ISP到ASP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ASP不是ActiveServicePage,而是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互联网络已走过几个时期。一是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接入服务;二是ICP(InternetContertProvide)内容服务;三是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应用提供服务。每走一步都可以说是服务的专业化、深度化。ASP可以理解为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服务模式。

ASP是向用户提供一切可能的因特网应用服务。有关专家认为,继ISP和ICP之后,ASP将成为Internet时代的第三种商业服务模式。它通过广域网向客户提供应用软件及增值服务并为此收取费用,所有应用软件在ASP的数据中心供客户随时调用。据数据中心的最新消息,全球高端的ASP消费将从1999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20亿美元,4年的平均增长率为91%,如果加上ASP消费带来的其他边缘产品市场,该市场规模将接近45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大企业10%的应用程序是向ASP租用的,而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满足其75%的应用程序需求。据上海互易网估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每年在信息技术上的开支高达1500亿元——2000亿元之间[4]。

ASP与IDC服务模式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有人评价说IDC是ASP模式中的一种。ASP模式的兴起,使人们开始注意业务的外包,如此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有关资料表明:业务外包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出现,最为典型的是柯达(公司将一部分信息系统外包给IBM和数据设备公司经营一例,当时引起了企业界不小的振动。

3IDC服务模式的价值

从ERP到ASP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发展的轨迹:核心单位(如:企业)的信息需求不断扩大化,信息管理走向更加宏观,实施战略管理策略。由于信息量猛增,相应地原来自我处理的信息系统、硬件、技术力量均已不能支撑,因而,迫切要求信息服务分工社会化、专业化,一种为满足企业信息处理能力的市场被挖掘出来,ASP和IDC应当说是这个时候的宠儿。

IDC的价值应当在于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适应网络环境下新型企业发展的特点。网络环境下,传统企业纷纷改造、转型,注意拓展虚拟空间及虚拟的合作与协同,实质上传统的企业边界已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结构必然重组,从过去集权式管理模式转向网络分工模式。IDC的价值在于给企业网络分工式模式在技术上创造了可行性。

4IDC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IDC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对于信息技术的新进展,图书馆人应当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也是一种情报。图书情报机构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首先是观念上的影响,主要是对虚拟化认识的程度。我们讲虚拟是相对于现实空间而言,是比特对于原子。虚拟化办公在现实空间办公的模式有根本的不同,虚拟不以看得见为标准,强调超时空的合作。因为按照虚拟的理论,网络管理从来不谈物理位置,只谈完成任务。不同的地理位置,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共同解决一项任务。所以,我们说,要想真正从一个传统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转变到信息社会的思维模式是不容易的,这个过程中,往往知识观念容易接受,行为转变却十分困难。这方面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很普遍。这应当引起注意。

其次是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构架影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已走过了数年的历程,经历了文献数字化、协作采访、联系建设数据库、软件开发、数字联盟的系统建设等。最为突出的是专业数据库的开发与国外数据库的引进,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ELSEVIER、UMI、EBSCO、EI等。这些数据库的建设与传送,有些是采用买服务,通过密码、口令登录,还有一些是建立镜像站点,分别通过即时和定期传送两种方式。当我们看到IDC的模式,会感到自己行为模式的落后。现在,我们建设数字图书馆采用的还是传统模式,基本上没有虚拟意义上的社会合作,从设备的采购到数据资源的建设一揽子承包,即便有些合作也应当说行业内部的,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IDC却强调社会化合作,也正因为如此,它找到了虚拟的市场空间,通过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硬件租赁,提供SLA的24×7小时品质服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久,IDC也将冲击数字图书馆的内部结构。

第三是一点具体意见:即调整现存的集权式建设模式转向任务工作组的模式,让IDC参与协同作战。我们认为,应当从总体规划开始,对于过去数字化建设进行审视,重新进行任务与工作组划分,即分清哪些是要求自己解决的,哪些又是需要扩大合作伙伴、通过社会化协同解决的。具体地说:IDC能否成为今后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分工负责信息传输解决的方案。可以设想:图书情报机构按数据性质和特点加强联合,共同租用IDC服务器。一方面,图书馆负责提供数据,另一方面,数据放在租用服务器上,硬件更新、速度的提高、正常访问均由IDC负责。今后,我们可以不在技术上多加考虑,也不需要在硬件更新上多做文章。图书情报机构的着眼点还是应当放在整体信息资源的规划与组织上,具体包括:数据采集、专题库组织、数据标引、数据规范、检索技术等等方面。

总之,IDC对于图书情报工作来说,可能还是一个空白点,笔者希望能引起重视。我很崇尚Sun公司新提出的一个理念:“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IDC的模式与服务就是可以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的内在力量。

收稿日期:2003-06-24

【参考文献】

1

2/~dxjm/qyxxh/qyxxh.htm

数字图书馆建设范文6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 正 文】

1 调查情况介绍

为了配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十五”期间的建设和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CADLA,下称联盟)工作的开展,2002年4月,CALIS在成员馆中间发放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2002年5月和6月在联盟理事馆(注:目前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理事馆都是CALIS成员馆。)中间发放了《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

截至2002年6月30日,共回收《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89份,其中书面报告22份,电子版报告67份。这些调查报告中有29份来自综合性院校,34份来自工科院校,9份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类院校,来自其他专业性院校,如医学类院校、农林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报告分别为5份、4份和6份。图1给出对提交调查报告的学校按地区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根据统计数字和图表可以看到,此次在CALIS成员馆中进行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整体情况。

附图

图1 提交调查报告的学校按地区统计的结果

对于在22个联盟理事馆中间进行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重点调研,各单位均及时对调查内容进行了反馈。

针对上面的三份调查,本文第二部分从几个主要方面对各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部分给出CALIS在“十五”期间将要建设的两个子项目“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在成员馆中间开展的情况;最后对目前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汇总。

2 整体分析

通过CALIS的宣传和培训,大部分成员馆意识到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年前后成员馆根据各自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现有基础、阶段性工作重点、人员情况,开始从专业性或校园范围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进行建设,全面推动图书馆向电子化、数字化方面发展,并在资金投入力度方面予以重视。

2.1专业性、校园范围的文献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CALIS在“九五”期间建设了三级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四个全国中心、七个地区中心分别构成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在全国和地区范围内行使文献信息保障功能。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原因,这些中心还不能满足所有高校图书馆和用户的全部需要。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目前有10个学校正在开展专业性或校园范围内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构造有一定规模的“中文教育数字图书馆”,将分布于国内外的中文教育资源纳入统一的检索系统;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理念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建设“财经文献资源信息中心”的设想;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南地区电子信息学科与文献信息中心”的建设已具雏形;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托筹建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多功能蒙古学文献信息研制服务中心”的建设颇具民族特色;安徽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图书馆,依托校园网建立与本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配套的,以信息服务为重心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2.2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

考虑图书馆的工作特点,针对图书馆的需要,研究和开发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的各种应用系统,已经被列入各成员馆的计划中。本次调查发现有16个图书馆正在应用系统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其中开展数字图书馆原型试验系统研发的学校主要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研制的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元数据、信息存储与检索、互操作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余所高校图书馆开发了“视频点播系统”,采用大容量存储设备存储多媒体资料在校园网内提供多媒体视频、音频资料的网上实时点播;复旦大学图书馆正在开发“图书馆电子资源跨平台检索系统”,实现统一界面查询,读者可以通过书刊名、文章名、关键词、著者、媒介类型、数据来源等检索项(包括组合检索项),查询系统连接的各个数据库;天津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图书馆专门成立了“特色资源数字化加工中心”,开展纸本文献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加工、电子剪报、数据库制作的相关硬件环境设备建设及软件支撑平台建设,形成数字化资源的收集、加工、分类标引、整合、、更新、维护等的完整系统;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开发了“专题数据库系统”,为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提供平台,包括开发、分类、全文检索、远程查询、科学管理和升级等功能,能全面、准确、高效地达到网络化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标准;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利用相关技术,建立了标准化的知识服务系统平台,开发了“服务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信息定制、协作咨询、知识挖掘、多媒体教学、VOD点播、重点学科导航等;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正在集中力量,依托CALIS西北地区中心搭建一个统一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地区性数字资源中心、数字化中心、存储中心、交换中心以及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开发中心,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智能服务。

2.3数字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也是各馆开展数字图书馆尝试的主要选择。“九五”期间在CALIS的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下,一方面,各馆大幅度增加电子文献的引进,以网络版数据库为主,并引进部分光盘数据库;另一方面,各馆在自建资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CALIS组织成员馆共同建设了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文现刊目次库、学位论文文摘库等数据库。在提交调查报告的89所图书馆中,85%以上的图书馆参与了CALIS“九五”期间的子项目建设,在支持CALIS资源建设工作的同时推动本馆的数字化进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CALIS有选择性地支持24个单位根据本馆的特色馆藏、资源特性,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特色馆藏,逐步把有价值的特色信息资源组织起来,建设成CALIS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以便比较集中、更深层次地揭示各高校收集的富有学科特色的文献。目前CALIS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包括24家成员馆建成的25个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数据量已达280万条以上,通过因特网进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CALIS的带动下,在24家成员馆的示范作用下,为了更好地满足本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其他的CALIS成员馆纷纷开展本馆特色资源的调研、论证和建设工作。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库建设的CALIS成员馆有74所,每个馆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实力,或者百花齐放,如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7所高校图书馆同时进行几个数据库的建设;或者一支独秀,在数据库建设的质量上下功夫。

成员馆自建的这些数据库围绕着CALIS制定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地区特色和高等教育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的原则,或者对馆藏特色文献数字化,或者做某个学科或专题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比较系统全面地对某个专题进行综合报道。数据库各具特色,有的体现中国文化渊源历史,有的介绍人物生平、业绩、著作,有的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做全面的介绍,有的展现科技动态。数据库形式多样,包括图象、文字、解说、全文和文摘,具有学科知识数据库的特点。揭示的内容比普通二次文献库要深,丰富了高校资源。数据库内容丰富,包含中外文期刊、会议论文、专利文献、产品、事实数据、研究机构信息,或集各种信息于一体。有的数据库具备良好的检索系统,提供WEB界面的查询,有些还使用全文检索系统和多媒体系统,可提供全文、关键词、题名、出处、文摘等多检索点检索;为配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为推广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展示广大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和聪明才智,给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科研资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弥补了图书馆经费紧缺造成的纸本资源的不足,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2.4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各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查发现,有28所图书馆正在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创造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环境。其中22所图书馆对本馆的自动化和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与改造,旨在建立先进可靠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先进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日常业务科学全面的自动化管理,为国内外资源共享提供环境;9所学校建设了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网络培训教室,提升了图书馆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为师生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4所院校还斥资数千万建设了新馆舍,给师生提供了舒适的教学科研环境。

2.5资金支持 表1 数字图书馆建设资金状况统计

附图

3 重点调研

下面根据联盟理事馆对《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的反馈意见,综合CALIS成员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的反馈意见,对CALIS成员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数据库”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3.1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 3.2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

CALIS管理中心充分意识到,建设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对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一部分精选专业课的教学参考书提供上网服务,可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地解决各校教参复本量少的问题,在“十五”期间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CALIS在6月中旬邀请22家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理事单位召开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研讨会”。会上,大家根据各自的工作经验对CALIS将在“十五”期间进行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1)标准规范方面:希望CALIS在标准、系统等方面提出方案与要求。(2)建设内容:在学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3)版权问题:提出统一的版权解决方案。(4)管理方面:以211工程或CALIS名义,请学校教务部门将教参书的收集纳入教务管理工作,以保证教参考书的权威性和新颖性。(5)建设方式:由CALIS组织购买一批有版权的电子参考书,同时在CALIS协调下,由部分高校分工建设,共享数据,成本分摊。(6)合作思路:和数据库商与系统商合作开发系统和解决版权。(7)系统建设:第一步参建各校分别建立教参信息库,同时把数据集中起来建立CALIS教学参考信息库;第二步建设电子全文数据库。

针对以上建议,CALIS正在积极征集包括系统、资源、读者使用、服务模式、实施、经费预算等在内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申报、调研、审批方式确定承建单位。

4 小结

CALIS管理中心通过“数字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从各个方面了解了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情况,同时掌握了CALIS“十五”期间将建设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在成员馆中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