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园地范例6篇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范文1

关键词:绘本; 幼儿园;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91-001

近年来,幼儿园绘本教学成为非常时髦的话题和名词之一,刚开始是利用绘本进行语言教学活动,但最近,越来越多的关于数学、美术方面的绘本在市面上出现了。尤其是利用绘本开展幼儿园数学教学。如何把数学幼儿园活动生活化、把幼儿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把抽象的数学化为有趣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事物?绘本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因此很多老师尝试运用绘本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由于绘本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情境性、趣味性比较强,因此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往往更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一、熟读绘本情节,寻找数学元素

1.根据幼儿园教学需要,合理删减绘本画面

数学绘本中蕴涵了丰富的幼儿园教学资源,首先我们要用心挖掘,深入探究,根据幼儿园教学目标及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绘本作相应的筛选或拓展,然后再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这样才能使绘本充分发挥其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在对数学绘本进行分析、研讨,挑选合适的幼儿园教学内容时,通过将“故事”和“数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挖掘其数学教育幼教资源,创设数学幼儿园活动。如我组织过的中班数学绘本《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这本书的数学点就是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四种图形进行创意拼图,全书共有三十几页。中班的孩子思维发展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比小班孩子维持的时间长了,通常在20-30分钟内,但是想把每一页都讲全,时间不允许,因此在选择绘本时,我们对绘本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设定的幼儿园教学目标、重难点来删减相应的画面,最后保留故事的主要部分。

2.同一绘本,制定不同的目标,可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

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同时也规定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在制定绘本数学活动目标时,一定要提取绘本中的数学元素,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经验,从中梳理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行目标定位。在数学幼儿园教学中,每一种幼儿园教学内容对各年龄段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如物体的分类,要求小班孩子初步学会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中班孩子能不受其他物体特征的干扰正确的按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初步尝试物体的二次分类,大班孩子能进行物体的二次分类并迁移经验,运用于生活。

二、品味绘本精髓,有效组织幼儿园教学

1.选择知识点,细化目标

在整个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幼儿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幼儿园教学目标是指幼儿园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或目标。它不仅在方向上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的步骤和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功能。所以我们在设计幼儿园教学目标时要突出知识点,合理、科学地制定。如果说定位目标规定了教学的大方向,那么细化目标就是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目标进行一一分解,让目标更加具体化。

2.制作形象、生动的幼儿园教学具,并能有效利用

在绘本数学幼儿园教学中,我们要制作一些与绘本文本相匹配的幼儿园教学具,并要真真切切地为幼儿园教学目标服务。 如在数学绘本《小刺猬的项链》中,小刺猬串的项链孩子们在绘本上看的并不是很清楚,所以老师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可以加入制作的道具,用“串珠珠”的玩具,亲自制作一串项链提供给幼儿观察,并引导幼儿观察、讨论,说出不同颜色珠珠排列的规律,然后让幼儿自由选择,动手操作,根据已有规律接着往下串,孩子在操作时,注意力非常专注,都沉浸在游戏情境中,边说边串:两颗红珠珠、一朵绿珠珠,当教师展示孩子们自己串好的项链时,孩子们不禁鼓起了掌。

3.精心设计,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那么,如何在数学绘本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呢?我想应该从提问着手,加强提问的有效性,使提问更具有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真正地会思考、会学习。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师幼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活动的效率。

三、迁移绘本中的数学经验,运用生活实践

故事都是来源于生活,绘本是将生活中的事情丰富化了编进了书中。在绘本数学幼儿园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绘本内容将某个环节与生活相接,让幼儿在生活中真切地体会、感受,这样对目标的达成更有力。数学绘本《让谁先吃好呢》最后一个环节:迁移经验,请孩子说出生活中也可以按照大小、高矮、轻重、长短来排序的?有的孩子说:排队时我们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家里的碗,大的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一个个按大小的顺序叠放等等。是的,孩子们有一双亮闪闪的眼睛,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是有的时候比我们成人观察的更仔细更细致。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且能把它和课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这就是我们幼儿园教学所追求的。

四、以数学绘本为主,整合各科幼儿园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范文2

访谈嘉宾:

北京教育和网络信息中心 潘克明

重庆市电教馆 杨宏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谢忠新

山东淄博电教馆 邵秀蔚

记 者:本地区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性的措施与规划?

潘克明:我认为北京市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比较有特色的是这样两方面工作:

第一,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教育大会上确立了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例如:在全面建设校园网的同时,为每一所中小学配发了“学籍管理系统”(即CMIS),该系统中存储了各学校师生的基本信息及数据;配合高中课改的相关要求,为每所高中学校配发了“高中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完成模块学习及选修课程的设置、学业成绩管理、学分管理等)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主要完成对学生个性特长、身体素质、各方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涉及高中学校日常管理的若干方面。上述工作,使学校的数字校园实现了与CMIS系统的数据对接、共享,避免了地域性的重复采购或重复录入。

这样就从市级的层面,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管理,为数字校园合理建设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第二,北京市在2007年就启动了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的项目,为“十二五”首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好准备,目的是组织一批有水平、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校先动起来,探索“十一五”后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对这批实验校,北京市从制定方案时就开始具体指导,各学校的方案历经近三年的论证、修改与完善,直到2011年春才得到基本批准。我觉得这样做也很好,脚踏实地、不搞群众运动、不搞领导工程,而是强调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杨 宏:2000年,重庆市就已经开始推进数字校园了,主要是按照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课程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相关工作。重庆市教委在2002年将市信息技术示范校的标准与要求纳入了市级示范初中和市重点中学的建设要求。经过十年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的达标结构虽然与数字校园的要求基本一致,但示范校的创建还是属于对部分学校的要求,并不是普遍的目标。

2009年,在市委和市政府支持下,由市教委、市经信委和市科委联合制定了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渝教科〔2009〕50号),其总体目标为:力争用五年时间,完善我市教育信息化“五大体系”建设,即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互通体系,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面向现代化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各类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体系,建立加快IT产业发展的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撑体系。我们从该目标可以看出,数字校园从原来的中小学扩展到中职、大学;从学校教育体系扩展到继续教育(社会教育);从学校课程实施发展到IT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邵秀蔚:山东淄博市自2003年开始,在部分学校开展了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为主线的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淄博市先后确立实施了基于博客的网络教研、信息技术助力英语教学创新、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语文提前读写教学、技术促进课堂有效交互、自适应评测优化传统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项目,突破传统教学的一些“瓶颈”,促进传统教学问题的解决,借助项目实施引领信息化发展。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应用项目,以项目效益带动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2009年,淄博市提出实施数字校园创建工程,制定数字校园建设的推进规划、进程、激励机制,同时鼓励学校自主、创新发展。为了配合数字校园创建工作,我市同步启动中小学信息化领导力建设校长研修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实践反思、定期会诊相结合的多种途径和方式,突出“做中学”。校长需要针对学校实际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信息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制定计划,借鉴先进经验,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同时,我们加大了对中小学网络管理教师的培训力度,落实网络管理教师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制度,提高校园网络运行维护的技术保障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结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课题研究、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加强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研讨交流和培训,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策略的实施产生了预期的成效,实践过程加深了中小学校对信息化的理解,培育了一批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示范校园,彰显了技术的教育价值,提升了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实力。

记 者:您认为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的核心是什么?

谢忠新: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制约的系统工程。用系统论的思想来思考数字校园建设,将有助于数字校园的推进。数字校园系统中包含应用层、基础支撑层和服务保障层,其中数字校园的具体应用是核心,应用层外面是基础支撑层,基础支撑层外面是服务保障层。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数字校园的重点应该从硬件、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转向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校园的应用不仅包括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还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在校本研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应用。数字校园的应用应该关注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日常教与学中的普及应用情况,注重信息技术对学校核心业务的支撑,即有效支持教与学;还应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成效进行全面诊断,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指导与评价;还应该注重技术对学习的支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邵秀蔚:数字校园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每所学校的发展状况与需求不同,数字校园建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我们不断认识到,要以学校的需求为基点考虑数字校园建设,只有唤起学校对于信息化的应用需求,才能有效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也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最大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用行政推动、评价机制等策略,在面上推广普及数字校园的成功经验和成果。

人的信息化是关键。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人,没有人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学校的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证明,一个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取决于学校中的三个角色:校长、教育技术中心核心骨干、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一个好校长是一所好学校,一个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也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程度,校长要带头用技术,或者明白并支持用技术促进学校发展。教育技术中心核心骨干要有学校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实施能力,要精通技术应用的相关要素。一线教师中要有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能够自觉自愿地尝试在教学中应用技术,并起到带领作用。

信息化环境是基础。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实施数字校园的基础条件,根据学校应用需求,整体规划设计和分步实施,要考虑设备及网络架构的科学性、先进性、开放性,以够用、适用为前提,适度超前。环境应依据应用需求而建,只有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建设才是有效的,唯有需求才能调动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才能有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教学信息化是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最本质的两个变化。数字校园的核心就在于通过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拓展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记 者:您认为数字校园应该如何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哪些措施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

潘克明:从当前情况看,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教育基础不同,数字校园建设可能仍然会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如果地域性的经济与教育的差距继续拉大,那么这个数字鸿沟也必然会越来越大。我想,这个问题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比例不断加大,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不断增加,东西部的差距和数字鸿沟一定会逐渐缩小。

从技术层面上看,数字校园可以使数字技术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人们可以利用数字校园,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对缩小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

从人的认知规律的角度看,数字校园及其相关技术与设备,能够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得到革命性的变革,例如: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利用资源的学习,由依赖教师的学习转向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由接受式的学习转向探究性的学习,由缺乏个性的线性学习转向张扬个性的非线性学习,由局限于学校和教室的学习转向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这些转变,对人们学会学习和对人的终身发展肯定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谢忠新:一个区域中各学校数字校园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一般会有几所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做得好,如何把这些学校作为区域数字校园的领头学校,以领头学校带动其他学校发展,是区域推进数字校园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围绕如何推进区域内中小学积极而有效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领衔+参与”的模式开展校际联动,扩大资源共享,缩小学校间在数字校园水平上的差距,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领衔+参与”模式包括了主体、共同愿景、具体做法等要素。区域以“领衔+参与”模式推进数字校园建设,需要明确这些要素的具体内容,围绕这些要素有效推进。

主体的确定。一种推进模式必须有相应的主体,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包括领衔学校和参与学校。领衔学校应该在数字校园的应用上已经形成一定的经验、做法和成绩。领衔学校和参与学校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领衔学校与3个~5个参与学校组成联动的团队,一组“领衔+参与”联动团队中的参与学校有多个,便于参与学校教师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参与学校之间要形成相互竞争。

共同愿景的制定。领衔学校与参与学校联动团队确定后,需要深入讨论联动工作的具体目标以及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方案,而这项工作应该由领衔与参与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共同商讨决定,同时,也要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适当的指导。

具体推进的做法与要求。领衔学校在推进过程中,根据共同愿景和推进方案,为参与学校提供人力、智力、资源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定期与参与学校开展工作研讨。参与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推进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和任务,在领衔学校的引领、帮助下,按照工作计划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杨 宏:近十年来,很多地方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是,“翘翘板”现象比较突出,也就是一些信息化建设走在前面的学校与一些条件差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2007年,国家实施的“农远工程”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公平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和创新动力,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关乎千家万户。因此,数字校园绝不应该再停留在示范校的概念上(虽然示范很重要),而应该成为一个基础的、普遍的建设要求。我们在外考察时发现,日本、韩国的公立中小学校,其信息化条件是按照学生人数来配置的,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有多少学生就给配备多少电脑;而我们不是,我们地区与地区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师机比和生机比差异之大令人惊讶:如果你从城市走到农村,你有一种从第一世界走到第三世界的感觉,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升,是需要改变的。教育公平的问题其实还体现在很多微观现象上,比如课堂上,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但是,很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都比较忽视差生的状况和理解能力。这说明,教育公平的真正落实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人。因此,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忽视对教育者的教育。

记 者:如何通过数字校园的系统平台,实现本区域内信息与资源有效整合与共享?

潘克明:本地区的资源有效整合与共享是通过区域性系统平台来实现的。欲达此目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各个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元数据标准,否则一个学校一个样,共享与整合谈何容易,更别说“有效”了。第二,应该将网络中心建设成为能够为各个学校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数据中心、资源中心、互动中心、管理中心和维护中心。第三,必须加强各地的网络建设,加大流量、加快流速,以保证各个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和共享资源。第四,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如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信息的审查制度等,并加强网络平台的运营机制建设,大力鼓励共建共享。第五,要获得政府财政的支持。

谢忠新:区域在指导学校开展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同时,更应该关注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建设,关注各种系统平台的整合,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随着信息化发展愈加深入,各类数字校园的信息系统规划、管理、应用与评估不再那么简单,学校需要一位全面负责数字校园规划与应用、给校长提供数字校园决策建议的信息主管。他们需要最终能领导数字校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学校高层决策所需的信息支持,负责数字校园的宏观规划与管理,指导数字校园系统软件的各项应用与评估。数字校园系统平台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整体规划,统一重新开发各种系统;二是在原有各种系统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合。无论是哪种方式,必须实现学校内各种系统的单点登录与数据交换,实现数据的互连互通。同时,区域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区级与校级不同学校之间同一类系统平台的互通,通过系统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在区域内、学校间的共建共享,从而为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以数字校园带动教育均衡化发展。

记 者:对于当前各地如火如荼的数字校园建设热潮,如何建设完善的评价体系?

潘克明:数字校园的评估工作应当从一开始就抓住不放,评估的重点是实用性。我国某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在数字校园建设实验中有这样一个统计:

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软件的平均预算占预算总数的69.2%。这说明,他们将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软件上面,放在了提高应用效益上面。

因此我主张,对数字校园的评估要重视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更要注重它的实效性。对于原有的设备设施,能用的一定要用,不要盲目追求“朝前看”、“十年不落后”。在建设和评估数字校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了对数字教室的建设与评估,教室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我们“教书育人”的总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室实现的。

谢忠新:数字校园评估是指根据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系统、科学和全面地采集与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有关信息,确定影响数字校园应用推进的因素,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进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方法,制订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由此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建立评估活动的档案,为改进和优化数字建设与应用提供依据,为政府部门了解与分析区域数字校园应用推进情况提供支持,为政府部门制定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措施与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区域在构建数字校园评估体系过程中,需要思考数字校园评估的维度,把握数字校园评估的导向。第一,基于系统视角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从三个维度开展有效评估:一是数字校园应用推进的过程与成果评估,重点应该关注数字校园在学校中应用的过程和应用的成果;二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支撑因素评估,即对学校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进行评估;三是数字校园的服务保障因素评估。第二,数字校园评估的导向。对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进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诊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并让学校明确应该改进的目标与方向,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范文3

【关键词】幼儿 数学教育 现状 对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幼儿园数学活动是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活动,并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农村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数学教学内容单调,小学化现象突出

由于长期的滞后观念,再加上一些乡镇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由于经费短缺等教育资金投入问题,在教玩具设施、材料投放上比较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幼儿的学习需要,很多农村教师存在惰性思想,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更习惯于照搬书本的知识,教学方法,形式简单方便就好,怕麻烦。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教师在选择内容时,更多的是关注数学知识,而较少考虑幼儿数学兴趣及相应的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往往忽视了幼儿的现实生活,知识与生活分离。

(二)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活动开展带有很大随意性

由于教师整体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学历起点高低不一,有的未受过职前专业培训,幼儿教育知识、技能与能力相对较不足,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落后,幼儿园数学教育知识更是贫乏。大部分幼儿园或教师仍然习惯于把知识讲解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幼儿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和数学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每天重复地进行一些数字的认读、书写和做一些简单的加减算术题,活动开展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依教材而教,有时随意出几道加减计算题做做,有时则从小学一年级课本中选择一些试题让幼儿进行练习,大部分幼儿园没有具体的各年龄段学期数学教学活动计划,更谈不上明确的教育目标,数学教学活动开展零散而盲目。

(三)缺乏适宜于农村幼儿园的教材

在农村,很多幼儿园使用的教材无论是科学性还是可读性都较差,内容空泛和简单,缺乏有效的教学步骤指导。现行教材主要凸显的是知识的传授,趣味性活动安排得较少,教材的连贯性和结构性也不是很清晰。这样,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便会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没有创新的动力,也不会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需要。有数据调查显示,有超过76%的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

二、解决农村幼儿园学习数学的对策

(一)扩充幼儿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随着农村教育的蓬勃发展,农村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对满足幼儿学习、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幼儿园数量的增多,对教师的数量有了更大的需求,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农村幼儿园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扩大师资队伍,引进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高的幼儿教师;另外,农村幼儿园还要招募一些培养价值大、发展潜力高的应届毕业幼师作为幼儿园的储备师资力量,为今后幼儿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把数学教学融于游戏中去,让幼儿在玩中学

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W习单双数时,可让10个小朋友排好队,并给他们编上号,让他们单号或双号出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可请10个小朋友表演乘车,上车几个人,车下还剩几个人,合起来一共几个人;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和找相邻数,可让他们玩扑克牌、找朋友等游戏。实践证明,幼儿对这种教学方法很感兴趣,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三)上级行政主管幼儿园,应加大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的支持力度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施离不开园长的支持。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园本教研培训、园际观摩研讨交流等活动,使教师不断掌握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思想观点和教学经验便会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积累、提升。比如,聘请专家对幼儿园数学教学在理论层面上、教学实践上进行比较系统的培训指导;与当地城镇幼儿园或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建立“手拉手”结对子,开展双向互动的专题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让教师在与同伴、同行的互动交流中收获更多的数学教学经验,达到优势资源共享。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则应更多地去关注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创造机会,经费支持。比如,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城镇及以上幼儿园骨干教师“帮扶送教下乡”活动,让优质课直接走进农村;更多地组织相关的理论课程培训、实践课堂观摩研讨等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制度,让农村教师去接受更多更好的学习培训,接触前沿的教育理论,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收获更多的专业知识。

三、幼儿园要积极探索开展适合当地农村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范文4

关键词:撒拉族 学前教育 现状 调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公报显示,全国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44%,其中,撒拉族人口比例为0.51%,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和甘肃等地,青海省循化县是撒拉族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典型的穆斯林民族社区,也是青海省唯一被国务院列入22个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发展地区的县。全县辖3镇6乡154个行政村,总人口126927人。其中,撒拉族建制村9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8.4%;撒拉族总人口有10.45万(2000年),占全县总人口的62.2%。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西部贫困县贫困农户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高达 29.5%,是全国非贫困人口文盲率的3倍,撒拉族文盲比例高。2000年撒拉族文盲比例为49.11%,在人口较少民族中仅次于门巴族、珞巴族和保安族,从人口基数来看,撒拉族总人口数远远大于其他三个民族。目前撒拉族文盲比例虽减少至10.37%,但仍高于青海省文盲比例。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撒拉族人口增长速度飞快,人口总数已突破10万。另外,撒拉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偏低,2000年撒拉族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02年,而目前也只增至6.39年,远远低于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问题,特别是撒拉族地区的学前教育问题已成为制约该民族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撒拉族幼儿园发展概况

循化县最早的幼儿园创建于1980年,它是座落在风景秀丽的积石山脚下的循化县机关幼儿园,它也是循化县唯一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幼儿园。这个幼儿园从建园时的狭小空间和师资缺乏,孩子入园率低现已发展成全县最大的幼儿园,占地面积5亩,教学楼面积2968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45人,平均年龄为39岁,本科5名,大专以上学历31人,中教高级一名,小教高级36名,小教一级7名,高级工2人。幼儿园设有10个班级,幼小衔接班3个,大班2个,中班3个,小班2个,在园幼儿364人,现有园长2名,保教主任1名,专职教师38名,其中幼师专业毕业生9人。幼儿园组织建设、设有党支部、妇工委、团支部、保教处、幼儿食堂和幼儿伙委会等组织。随后在二三十年时间内,全县相继共建起了15所幼儿园,不论从幼儿园的数量,还是从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幼儿园包括:积石镇东街幼儿园、积石镇草滩坝幼儿园、清水乡中心幼儿园、清水乡红庄幼儿园、街子撒拉族幼儿园、积石镇童心幼儿园、积石镇春雷幼儿园、尕楞乡中心幼儿园、尕楞乡曲卜藏幼儿园、文都乡中心幼儿园、文都乡爱心幼儿园、道帷格桑花幼儿园、积石镇金星幼儿园、查汗都斯乡红光幼儿园、查汗都斯乡红光幼儿园。其中11所幼儿园设在农村地区,为周围农民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了方便。有的幼儿园从刚开始的一名教师,几个孩子现在已发展为多名教师,上百名孩子,但也有几所幼儿园仍然只有1名教师,几名孩子,入园率很低。虽然存在着各种困难和问题,但是这些幼儿园自办园以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内部管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保教人员专业化培养,通过县教育局和省学前教育研究项目的支持,对一定数量的教师进行了系统性培训,组织他们参观了东乡族、朝鲜族、蒙古族地区的双语幼儿园,学习了儿童发展观、教学活动设计和儿童发展、幼儿园管理、区角活动设计、手工制作等课程,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育教学技能,为顺利实施规范高效的学前教育夯实了基础。

二、撒拉族幼儿园建制概况

全县共有16所幼儿园,其中公立幼儿园5所,民办幼儿园11所,公立幼儿园入院人数为784人,民办幼儿园入园人数为951人,合计1735人,5所公立幼儿园中,托班入园人数为零,小班入园人数为85人,中班入园人数为138人,大班为561人。11所民办幼儿园,托班入园人数为99人,小班为397人,中班为230,大班为225人,全县总班级数为55个班,其中公立幼儿园有18个班,民办幼儿园有37个班,以上数据表明,循化县撒拉族地区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在于个人和民间组织,而政府办学力量投入较少,占全县幼儿园总数的31.25%,学前教育的重任仍在群众的肩上。由于民办幼儿园没有政府的补贴,幼儿园的所有开销和运转要依靠自身力量,也就是说孩子们的学费,幼儿园只能做到以园养园,因此,学费也只能随着开销和运转费用的增加而不断上涨,公立幼儿园虽然政府有所投入,但是由于全县财政力量薄弱,大量教育投入先要考虑九年义务阶段,学前教育阶段只能是撒点胡椒面,许多公立幼儿园硬件设施缺乏,场地和活动空间狭小,住宿条件比较简陋,民办幼儿园在这些方面就更是捉襟见肘,我们曾考察过的一个幼儿园在光秃秃的操场里只有一个用了很久的蹦床,还存在安全隐患。教室里缺乏桌凳,在没有儿童玩具和教具的情况下,老师只有发动孩子们自制玩具和教具。全县幼儿园共有129名教职工,其中女教师116人,少数民族教师108人,专任教师103人,5所公立幼儿园62名教职工,专任教师55人,11所民办幼儿园67名教职工,专任教师48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据我们调查,教师队伍极本稳定,70%以上是民办获暂时聘任的教师,而且没有签订合同,教师可以随时离园去寻找新的岗位,由于教师队伍不稳定,而且老师大多不是专门的幼儿教育专业毕业,加之在幼儿园稍微有些经验,就自立门户或者跳槽去当小学老师,教育质量一直不能很快提高,这一直是令地方教育部门非常头痛的问题,以上部分原因造成全县孩子离园率较高,公办离院孩子达到314人,民办离园孩子达到 322人,总人数为636人,占入园人数的36.65%。幼儿园缺乏校车和食堂,孩子自带饭菜获回家吃午饭,有穿越公路现象,为安全埋下隐患。自带饭菜饮食非常简单,不利于孩子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这也是造成教师不断流失的原因之一。

三、撒拉族幼儿园教育教学现状

全县大多数幼儿园都按照国家规定的五大领域开设教育教学活动,这五大领域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健康主要以体育锻炼和健康知识教育学习为主,语言主要以汉语学习为主,社会主要给孩子们传授同伴交往和人际交往的知识,提高交际和适应能力为主,尤其注重不同民族孩子之间的友好相处,艺术主要让孩子们学习一些美术和音乐知识,科学主要讲解一些数学和自然常识知识。大多数幼儿园使用的教材是由立培美和李辉编写的幼儿园发展教程,但是因为这套教材是针对全国的幼儿园小朋友编写的教材,所以缺乏地域色彩,据老师反映有些内容不适合本地孩子学习,理解方面有一定困难,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语言是一大障碍,但是又没有撒拉语和汉语的双语教材,更没有突出撒拉族地方风土人情的内容,因此制约了孩子在本阶段语言和知识接受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在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中由于大多数老师甚至幼儿园负责人都不是幼儿专业教育学校毕业,所以缺乏幼儿教育的系统知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计划不足,任意性较大,在管理方面还需进一步规范。教会培训方面投入太少,大多数教师没有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只有几个别的教师经过本省获本县的短期培训学习后回园与同事交流经验和学习感受。孩子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全省的各种比赛活动,只是偶尔参加一下本县的活动,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公立幼儿园。大多数幼儿园有双语教学情况,这主要是在乡村地区小班阶段,刚入园的孩子汉语能力较弱,教师在校园里和课堂上必须使用撒拉语与之交流,并讲解所学内容,但是据有些幼儿园园长反映,这方面的师资也是一个问题,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有一个幼儿园80%的孩子是藏族学生,老师也是藏族老师,他们在幼儿园的语言主要以藏语为主,用藏语讲解所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双语教材。有的幼儿园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开设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如:用本民族语言讲故事等。幼儿园教学设施缺乏,教室太小,没有会议室,多媒体和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虽然在教学上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岗的管理者和教师们仍然想尽办法,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并在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尽力帮助下,使得现有的幼儿园能够很好的办下去,并在各方面努力得到改善。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撒拉族学前教育的确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甚至是困境,但是,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学前教育正迈着有力的步伐前进,正如,一个民办幼儿园的园长说的那样,“虽然,我们有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省、地、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为社会创造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为城镇及乡村群众提供优质的幼儿教育服务,为循化县的幼教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苹.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学前教育发展[J].幼儿教育, 2010.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阶段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

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四、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中学数学教学园地范文6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