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的建议范例6篇

股票投资的建议

股票投资的建议范文1

(一)投票权是股东各项权利的基础

上市公司股东的基本权利可以分为收益权(即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股东的各项权利一般都是根据同股同权的原则投票确定,即通过股东投票选举和更换董事等实现对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分配,通过审议批准(或修改)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等实现对公司收益权的分配。因此,投票权事实上成为股东获得各项权利的基础。

(二)中小股东投票成本过高

股东权利的行使最终要通过对公司重大决议的表决来实现。目前股东履行投票权利的一般程序是获取股东大会资料、参加股东大会、进行投票。提前向股东告知股东大会的日期及需表决的议案是各国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股东现在基本都可以方便经济快捷地获取股东大会的资料,但由于上市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我国是一股独大与小股东的高度分散并存),多数股东居住地也高度分散,对大多数中小股东而言,参加股东大会就必须承担额外的支出,比如交通、食宿费用等。此外,还有不少股东受时间等因素限制而不能亲自参加股东大会。显然,对中小股东而言,行使投票权的主要障碍就在于必须亲自出席股东大会。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小股东大多放弃了股东投票权。

为扩大股东的参与范围,各国纷纷设置了表决权行使制度,即股东可以委托人代为参加股东大会并投票,以降低股东投票成本。权投票的领域一般包括选举董事、股票期权计划、董事薪酬、资本增加授权、兼并和股东建议等。从实践效果看,表决权行使制度不仅扩大了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范围,而且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新的工具,增强了对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的约束力。但由于程序一般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手续相对烦琐,实际上只有机构投资者和持股规模相对较大的个人投资者才可能参与,征集小股东投票权的成本仍然相对较高,大多数小股东仍不愿委托他人代为投票。

(三)投票权行使成本过高不利于对中小股东的保护

由于中小股东持股数量很少,投票成本相对较高,绝大多数中小股东不得不放弃投票权,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对公司控制权的配置,从而使得大股东和内部人更容易控制上市公司。虽然上市公司的收益权是根据所持股份等比例分割,但控股股东和内部人却可以凭借其控制地位做出更有利于大股东和内部人的分配方案。因此,中小股东放弃投票权实际上也就失去了保护自身权益的基础。

二、电子投票制度的含义及其进展

(一)电子投票制度的含义

本文所称的电子投票制度是指通过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可靠的电子通讯手段,使上市公司的股东能够在不亲自出席股东大会的情况下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投票。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是推行电子投票制度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证券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不仅证券市场实现了证券交易的电子化与网络化,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选择网上交易方式的投资者人数也在迅速增长。比如,美国网上证券委托的开户数1999年就已达930万户,在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网上证券委托的发展也相当惊人,目前韩国约有70%的交易量通过互联网完成。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站常就各种问题进行网上投票,网民对此已非常熟悉。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在上市公司引入电子投票制度的技术和设施基础已经具备。

(三)电子投票制度在发达国家的进展

1.有关机构积极倡导。OECD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指出,“本原则认为通过投票一般是可行的。另外,因为目的是要扩大股东参与,那么公司需要在投票中扩大技术的使用面,包括电话和电子投票。外国股东日益重要的地位也表明为求平衡,公司应竭力使股东利用现代化技术的手段进行参与,通过开发可靠的电子通讯手段,使股东可以互相交流而无需遵守执行委托制的各种手续,能够促进股东对股东大会的有效参与。至于透明度,会议程序应保证所投选票经过正确计数和记录并及时宣布结果”(对OECD《公司治理结构原则》的注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5期)。

2.法律上已经承认电子投票的结果。随着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投票已成为现实,目前在一些国家,已对电子投票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如在美国的特拉华州,2000年就通过了相关法律承认电子投票的结果。

3.机构投资者开始利用网络优势提高“投票”的效果。在美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大约持有上市公司50%以上的股份。加州公职人员退休计划(CalPERS)是美国最大的养老基金之一,为了便于和其他股东及市场参与者交流,提高投票的效果,从1999年开始,CalPERS开始将其在股东大会中的投票决定在网上公布,公布的时间一般是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召开前两周。

4.出现了专门为电子投票提供服务的机构。这些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上市公司提供电子投票的技术解决方案;另一类是为股东提供投票参考意见,这类机构专门研究上市公司的情况,并对股东大会要表决的决议提出投票意见。

三、我国应适时引入电子投票制度

(一)引入电子投票制度的意义

目前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各种措施从根本上说仍然源于的思想,比如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等。虽然积极的监管以及更独立的董事会在保护小投资者利益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直接赋予小股东和独立股东应有的权利,使得他们能够保护并增加他们自己的利益。(斯道延·坦尼夫、张春霖、路·白瑞福特,《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市场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降低中小股东的投票成本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重要举措。引入电子投票制度后,更多的中小股东将有机会参与股东大会的投票,因此,参与股东大会投票的股份会增加,这意味着大股东或管理层控制股东大会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善。同时,网络快速和低成本的优势为不同股东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不仅为机构投资者征集投票权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行动;也有利于分散的中小股东成为一个有力的利益群体,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从长远发展看,我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和加入WTO后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客观也需要为海外投资者提供方便的投票机会。

有关实证研究表明,投票制度的引入和推行股东积极主义能够产生净收益,股东积极的参与公司治理将有助于提高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电子投票制度的引入将为个人投资者向“积极的股东”转变创造条件,电子投票制度的推行将是保护小股东利益的根本举措,也是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引入电子投票制度的可能性

1.已经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我国自建立证券市场以来

,一直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证券业的普及、应用、提高和创新,实现了交易、结算等方面的电子化、网络化,并被广大投资者认知和接受。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网上投票这种新的形式也日益被大家所熟知。从技术上看,引入电子投票制度已不存在障碍。

2.已经具备股东应用的可能性。对沪深股市网上投资者的状况进行分析基本可以判断股东利用互联网的程度。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2001年网上委托的客户开户数达332万户,占证券市场总开户数3325万户(沪深总开户数的一半)的9.98%。2001年每月网上交易的成交额占当月的市场总成交金额的比例呈现逐步增长的势头,全年累计的成交金额与2000年末相比,在沪深市场总交易金额减少约30%的情况下,网上交易的成交金额增长了约100%,达到了3578亿元,占前12个月证券市场股票(A、B股)、基金总成交金额81715亿元(双边计算)的4.38%(斯道延·坦尼夫、张春霖、路·白瑞福特,《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市场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2002年以来,网上委托客户、网上交易额继续快速增长,2002年上半年,网上委托的客户开户数已达451.2万户,占沪、深交易所开户总数一半(3402万户)的13.26%,2002年6月份,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交易量为750.00亿元,占沪、深证券交易所6月份股票(A、B股)、基金总交易量8595.28亿元(双边计算)的8.73%(斯道延·坦尼夫、张春霖、路·白瑞福特,《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市场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这表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可网上交易这种方式。网上交易的快速发展将使投资者更容易接受电子投票这种方式。

3.监管部门已经明确了原则。中国证券监督

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年1月7日联合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已经明确提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股东参与股东大会的原则,该准则第八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在保证股东大会合法、有效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股东参与股东大会的比例。股东大会时间、地点的选择应有利于让尽可能多的股东参加会议”。

从实践中的进程看,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召开,使全体股东享有同等的知情权,并为股东在股东大会上行使权利创造更好的条件,2002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根据《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2000年修订),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在股东大会召开前至少5个工作日将全部会议资料上网披露。该通知还要求,上市公司会议资料内容不得超出股东大会会议通知中列明的事项。上市公司在召开股东大会时,不得向与会股东发放超出网上披露部分的会议资料。这表明引入电子投票制度的一些基础工作正日趋完备。

4.机构投资者有望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证监会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精神指引下,近两年,我国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迅速扩大。截止2001年底,我国共有14家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数量达到51支,基金发起份额总计811亿元。基金已经成为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之一。而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养老金体系的日益完善,保险公司和养老金也必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重要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实力的不断增强有利于推行“股东积极主义”,从而有利于带动中小股东参与电子投票的积极性。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

1.电子投票制度还面临法律法规上的障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参加股东大会只能亲自出席或委托他人出席,原则上不能以电子投票的形式表决。《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2000年修订)第6条规定:“年度股东大会和应股东或监事会的要求提议召开的股东大会不得采取通讯表决方式”,同时规定临时会议在审议重大事项时也不得采取通讯表决方式。这种排除包括网络投票在内的通讯表决方式的股东大会投票机制不利于中小股东行使投票权,使得公司更容易被大股东和内部人所控制。

2.电子投票制度所需要的基础条件还不完备。从实践方面看,进行电子投票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上市公司要有一套能够进行电子投票的系统,这是进行电子投票必备的前提;二是股东能够方便地进入上市公司的电子投票系统。相对来说,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难点在由于很多中小股东(特别是小股东)尚不具备上网等条件,因此电子投票的范围在初期可能还比较有限。但是,采用电子投票制度至少会使原来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投票的部分小股东可以开始行使他们的权利。

3.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不利于电子投票制度的推行。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还很突出。如果大股东在上市公司居于绝对控制地位,即便中小股东通过电子投票制度能够积极参与,但由于所持有的股份比较有限,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也就相对有限。此外,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也不利于电子投票制度的推进。由于电子投票制度的引入会扩大股东参与投票的范围,这意味着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和大股东的约束力将不断增强,因此受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缺乏推进这个进程的积极性。

4.股东对电子投票的安全性还有顾虑。网络的安全性是各行业在应用互联网过程中普遍关心的问题,消除股东对电子投票方式安全性的顾虑是引入电子投票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在上市公司中引入电子投票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修改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现行的法律法规尚不允许在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期间进行电子投票,因此实行电子投票制度还缺乏法律上的基础。鉴于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交易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建议可以着手研究和电子投票制度相关的法律问题,待条件成熟时及时推出。

(二)逐步建立并完善电子投票制度所需的基础设施

电子投票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电子投票的必备基础。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可以建立“公共投票系统”,即所有的上市公司可以共用同一套投票系统,与现在的股票交易结算系统类似;二是上市公司可以自行建立电子投票系统。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三)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水平

投资者主要是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和投票决定,因此,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就成为股东理性决策的必然要求。

(四)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由于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对中小股东投票权的行使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建议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改变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状况。在现有的股权结构下,建议通过采用累计投票制度等方式,提高中小股东投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机构投资者应发挥积极作用

股票投资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股东大会;投票机制;电子投票

上市公司股东的基本权利可分为收益权和控制权。股东的各项权利一般根据同股同权的原则投票确定,即通过股东投票选举和更换董事等实现对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分配,通过审议批准或修改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等实现对公司收益权的分配。因此,投票权是股东获得各项权利的基础。股东投票机制就是股东行使投票权的制度保障。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股东投票机制的发展现状,从制度和技术层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东投票进行机制优化与创新,降低中小股东的投票成本和投票信息的不对称性,发挥股东投票机制的保障效能。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东投票机制发展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股东投票机制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证券市场建立到2002年,传统投票机制占主导,相应规定是2000年修订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第二阶段从2002年到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前,这一时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证券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外学者Winter(1998)提出通过网络投票来扩大股东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建议。OECD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明确了各类非现场投票的法律效力心]。国内学者邓郁松(2002)对电子投票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作了研究。因此,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2002年联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提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股东参与股东大会的原则。第三阶段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至今,配合股权分置改革,股东分类表决制度和股东网络投票制度得以确立。证监会2004年12月7日颁布《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规定对社会公众股东利益有重大影响的相关事项必须经过参加表决的社会公众股股东半数以上通过,方可实施或提出申请,而股东的表决可通过现场投票和网络投票同时进行。

在股权分置改革进程中确立的股东分类表决制度和股东网络投票制度,改变了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在与大股东利益博弈中一直所处的弱势地位,各家上市公司股改对价支付最初方案到最终方案的变化证明了制度变革的效果。证监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前,中小股东参与投票的比例普遍不高,最低的投票率只有l%左右,也有个别的达到40%,在股权分置改革中,投票率有了提高,但波动较大。全景网络的统计资料显示,从首批试点清华同方的投票率超过70%,到江苏三友投票率下滑至20%以下,扣除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的投票,中小股东的投票率依然偏低。制约中小股东行使投票权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股权分置改革进程中,大股东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动用一切资源“拜票”和“拉票”。同时,作为保荐人的券商为了可观的保荐费,积极动员下属证券营业部为其保荐的上市公司股改方案“劝票”,个别的甚至利用投票环节存在的漏洞“改票”;二是在分类表决中拥有较大话语权的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人员“寻租”行为;三是股东网络投票制度较传统现场投票机制确实方便了中小股东行使投票权,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瓶颈限制了中小股东的参与程度。证监会2004年12月8日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工作指引(试行)》指出,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系统包括两条渠道,一条渠道由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提供,另一条渠道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通过互联网网站提供。相对互联网而言,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更为公众投资者所熟悉,通过该渠道,投票操作类似证券交易委托,中小股东易于操作。但通过该渠道,股东看不到投票表决的即时分类信息,如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现场的投票情况,也无法与公司管理层双向交流,导致中小股东信息搜寻成本较高。通过后一条渠道投票,即通过互联网投票,股东可及时了解股东大会现场情况,有利于股东掌握更多的投票判断依据。但要求股东具备上网条件和一定的电脑操作知识,并且需要支付一定的上网费用,这样就提高了股东的投票成本。同时,互联网带宽容量和相关网站并发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也是现实中的瓶颈。

上述分析针对的是股权分置改革进程中制约中小股东投票率提高的若干因素,在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各类股东的利益取向趋于一致,有助于调动大股东的积极性,提升上市公司管理决策水平,提高上市公司价值。但股权分置改革并没有改变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依然较高,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可能性仍存在。所以,继续推进股东投票机制的完善,保障中小股东的投票权,提高中小股东投票率,是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加强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控管作用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东投票机制的优化与创新

(一)股东投票机制保障功能。投票权是股东各项权利的基础,维护股东有效行使投票权是股东投票机制保障功能的基本内涵。基于国内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股东投票机制保障功能的内涵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二是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着眼于提高中小股东的投票成本——收益比,克服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带来的不利影响,张远新(1999)、董秀良(2002)等提议用累积投票制。本文认为,股东分类表决制度在股权分置改革实践中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效果明显,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应保留并使之完善,细化分类表决的具体事项,涉及公司治理制衡机制的事项(如公司监事、独立董事的选举)和中小股东权益易受侵害的事项(如公司利润分配方案)都可纳入股东分类表决范围。技术层面着眼点在于降低股东投票费用支出,投票方式便于股东操作。

(二)建立多层次体系股东投票机制。股东投票按所处地点可分为现场投票和非现场投票,按行权方式可分为直接投票和委托投票。非现场投票包括电话和电子投票两种方式,因为现场投票和非现场投票通常指的是股东本人投票,综合起来看,股东投票可分为现场投票、非现场投票和投票。三种股东投票方式各有优缺点,现场投票方式有利于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管理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缺点是中小股东投票成本较高。非现场投票便于中小股东投票,但缺少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信息搜寻成本较高。委托投票具有专家打理的特点,人一般都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有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但征集委托手续相对繁琐,而且中小股东对人潜在的“寻租”动机存在疑虑。应整合三种股东投票方式,建立多层次的股东投票机制,满足不同层次股东的需要,充分发挥股东投票机制的保障功能。首先,要将三种股东投票方式纳入统一的投票信息揭示系统,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对上市公司议案投票表决的分类信息(如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的投票情况)通过统一的投票信息揭示系统向外部披露,接受公众的监督。其次,发挥机构投资者的积极作用,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是典型的专家理财,比一般股东更有条件行使好手中的投票权,其利益取向更贴近中小股东,适合作委托投票的征集人,但人存在道德风险。因此,要规定机构投资者必须提前披露其投票意向和最终投票结果,接受公众监督,从而或引导中小股东的投票,发挥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控管作用,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

(三)依托证券交易所交易平台,构建统一的投票信息揭示系统。统一的投票信息揭示系统,有利于投票分类信息的揭示,克服当前投票信息揭示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可有效降低股东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三种股东投票方式纳入统一的投票信息揭示系统,对信息系统的性能要求就会比较高,如海量数据并发处理能力、接口接入容易、很高的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地域覆盖面广等,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电子交易行情系统能够满足这些高标准要求。因此,可依托证券交易所交易平台,构建统一的投票信息揭示系统。具体方案:第一,将各种方式的投票直接或间接纳入证券交易委托系统,前端由证券公司营业部证券交易委托系统接受股东投票指令,后端由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处理。第二,将汇总的投票即时信息纳入证券交易行情系统,证券公司营业部收到交易所行情库中的投票信息数据,通过各种行情分析系统(如钱龙)揭示投票即时信息。在方案第一步中,所谓投票直接进入证券交易委托系统,是指股东通过自己熟悉的证券营业部委托交易终端(如磁卡自助委托、柜台委托、电话委托和互联网上证券行情分析自助委托)输入投票指令。所谓投票问接进入证券交易委托系统,是指股东大会现场在电子交易支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由大会主办者将股东投票以补单方式输入证券交易委托系统,以保证投票数据揭示的完整性。按上述步骤设计的优点是明显的,一是充分利用证券交易系统前后端现有数据接口,接口数据结构可以保持不变;二是规模经济,避免重复建设;三是便于中小股东操作、查询,股东不仅可查询自己在证券营业部的投票记录,还可通过证券交易所提供的委托交易电话语音自助查询系统,查询交易所主机系统数据库中自己的投票记录;四是投票、计票、信息揭示快速,透明度高。

根据当前证券交易行情系统现有数据接口所提供的数据容量,可充分利用投资者都很熟悉的五档买卖价位行情揭示系统(如钱龙分析系统个股行情揭示界面),优化组合证券委托指令的相关要素,同时对五个议案投票表决。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参照配股程序做法,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在股权登记日将股东有投票权的股份数据传送到证券营业部。其次,用交易指令申报单的品种、买卖方向、价格和股数四项要素来表示股东投票指令,分别对应上市公司、股东意见、议案序号和票数。如股东没有投票指令,可视同弃权。第三,证券交易所行情库每个交易日开市前的数据初始化工作,对投票代码下五档买卖价位数据不作清零处理,由上市公司在下个投票周期前提出申请后再作清零处理。第四,完善客户端的行情、交易、信息揭示的一体化平台。

股票投资的建议范文3

前言

股东大会是上市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股东间接参与公司经营的途径,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并选派自己信任的人进入董事会以使自己的意志能够得以实现。但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由于股东数量极大且分散,如何确保股东得以经由股东大会表决权的行使,以股东大会决议的形式反映对公司的经营意思,是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制度设计的关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参加股东大会只能亲自出席或委托他人出席,原则上不能以通讯投票的形式表决。《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2000年修订)第6条规定:“年度股东大会和应股东或监事会的要求提议召开的股东大会不得采取通讯表决方式”,同时规定临时会议在审议重大事项时也不得采取通讯表决方式。这种排除包括网络投票在内的通讯表决方式的股东大会投票机制不利于股东表决权行使的保护,而且使得公司常常为内部人所控制。因此,笔者拟在分析现行投票表决机制弊端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建立网络通讯投票制度的必要性,并对我国未来网络通讯投票机制提出构建设想。

实行网络投票的动因分析

一、亲自出席投票表决成本过大

在公司的早期阶段,股东通常是公司住所的居民或其亲属,股东大会为股东提供了一个讨论公司行为、分享公司智慧的场所。在那个时代,股东的投票权被认为是财产权,是人格化了的权利,只能亲自出席行使,不能通过其他形式进行。但当公司的所有者逐渐分散时,更多的股东分布在一个日益扩大的地理范围,股东亲自出席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越来越不方便。尤其是现代上市公司,大多数中小股东所持股份很少且往往分布于世界各地。这些中小股东所持股份较少,他们往往认为其所行使的表决权对股东大会的决议形成无足轻重;而且在“目前形势下,单个中小股东由于受获取资讯成本巨大的障碍而使他们实际上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因此他们出席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的热情并不高。另外,在现代分散投资以分散风险的理念下,一人同时为数家公司股东的情形非常普遍。若其持有股份的数家公司股东大会同日召开或相隔很短召开,该股东即使有出席各公司股东大会的意愿,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尤其是当投资的公司属外国公司时,若中小股东欲出席股东大会则从成本上核算更不合理。

股东出席股东大会一方面加大了出席股东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公司的会议成本。由于现代上市公司往往规模巨大,股东众多,在股东人数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的情形下,若多数股东同时出席股东大会,将使公司承担巨大的会议开支,而且将发生场地容纳与事务处理等事实上的困难。为了节省公司会议成本以及为无法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提供一个投票机会,使用网络通讯投票制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委托表决制度的局限性

我国法律上承认股东可以授权委托人出席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公司法》第108条规定:“股东可以委托人出席股东大会,人应当向公司提交股东授权委托书,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委托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股东不出席股东大会而行使表决权的问题,股东可以在委托书上记载其对股东大会议案的赞成或否定意见,或直接明确人所行使权利的范围,以确保其表决权行使的意思决定能够确实反映到股东大会。但委托投票制度本身具有缺陷性:首先,不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未必能找到可以信赖的人,尤其是在远离公司住所的边远地区,这样就使部分股东难以通过委托制度行使表决权。其次,在行为下,表决权行使的意思表示经由人进行。为确保人依股东的指示行使表决权,公司必须设计相应制度,例如股东须在委托书中明示其对股东会议案的赞同或否定意见,以及其所欲支持的董监事候选人,若人未依股东指示行为不予计算等等。但这种消极地将该人的表决行为归于无效并不代表股东的本身意愿。况且将这部分表决权归于无效可能导致决议难以达成,因为按公司法规定,对于特别议案须经出席股东大会2/3以上表决权的人数通过,由于股东委托人出席视为亲自出席,这样其表决权不计入将可能导致议案难以2/3以上通过。再者,委托书制度本身具有负面作用。我国对于主动向股东征求委托书的所谓“征求委托书制度”并非持禁止态度,但若有人采取“征求委托书”的形式收购委托书,将可能发生如下负面作用:(1)委托书如果管理不当,有可能成为少数人谋其私利的工具,尤其是通过大量收购委托书而当选董事、监事者,若其非专业股东,则往往短视近利,不顾公司长期利益;(2)造成公司董事、监事随意抛售股票,仅依赖委托书的收购维持其经营权;(3)如非专业股东藉收购委托书当选董事、监事时,容易影响公司营运,造成公司经营不稳;(4)成为少数股东控制公司的工具,造成上市公司由少数人掌握的现象;(5)企业须顾虑经营权可能易主的情况,影响其公开发行股票的意图;(6)职业收购委托书者,低价买入委托书高价卖出,以赚取价差,图谋私利。

在现代上市公司,由于“股东投票的增长,公司法已经从一个独特的民主机制变形为公司董事和股东利益的极端冲突的状态”,在委托投票机制下,缺席股东被置于一种“危险的漠视”状态,因为法律赋予缺席股东可以委托人参加股东大会但并没给予其获取公司资讯的权利,那些不能亲自参加股东大会的股东实际上被剥夺了投票权。委托投票制度的发展使得管理层利用未通知的股东来巩固自己的控制权,他们通过挥霍管理费用,榨尽股东利益的方式滥用控制权,从而部分导致公司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股东的权益。

在因公司控制权争夺而导致委托权争夺的过程中,公司管理层往往任命几个人,由他们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股东被劝诱委托这些管理层利益代表者作为人,而这种劝诱股东的成本往往由公司财务承担,管理层以此巩固其控制权,但如果公司管理人以外的人想最终当选,则他们必须自己承担一笔任命过程中的特殊程序所需的可观费用,而管理层却用公司财富来承担。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将限制有能力的股东去进行控制权的争夺,从而使得原管理层的控制权得以巩固。由于这种无能的管理层的控制权的巩固以及有能力的人当选机会的减少,目前的这种投票机制并不能像它当初设立的目的那样去增加股东参与讨论并提高其价值的目的,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热情并不比以前高。这种动机的缺乏是因为采取提供建议的信息以及选举任命提名董事的成本超过一般股东的支付能力。

三、现代公司需要股东直接参与

现代公司的运营需要广大股东的真正参与,扩大股东参与的机会可以提高公司价值。首先,从社会观点来看,增加进入董事会的机会及获取信息的机会有助于增加公司的民主。其次,在公司控制权争夺中,董事面临被取代的威胁加大,因此他们在作出决定时将会更多地考虑股东及公司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考虑私利,这样有利于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另外,对于整个证券市场而言,由于股东积极参与而不是盲目地随股价“用脚投票”,因此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

但也有学者认为扩大参与的机会不利于公司的运营,他们认为“作出决定的主体规模越大越难作出决定”。在公司早期阶段,股东人数相对于现代公司动辄数十万人而言显然要少得多,如此规模的股东来自众多利益冲突的集团,假想他们能够齐心协力地一致行动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些反对扩大股东投票机会的学者认为,股市行情是对公司管理最好的检测手段,因为不满意公司管理的股东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法来卖出他们手中的股票,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所以没有必要采取扩大股东投票机会的方式来解决目前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符合股东的根本利益及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要求。首先,一个完全由董事会作出决定的机制本身就有滥用权力之嫌。股东是公司终极意义上的所有权人,董事会仅是股东的受托人,股东之所以采用信托的形式授权予董事,其本身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作为股东参与公司管理的权利是一种天然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扩大参与机会的价值并不是指望任何合格的股东都参与公司的管理,公司民主的理论不是每个股东必须去行使其权利,它仅仅只要为股东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其次,公司管理层可能为了实现短期股价上涨而实施一个对公司长远发展不利的决定。另外,股票的高换手率将导致股价的虚拟增长,它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及股市虚假繁荣,从而最终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赋予股东更多的参与机会,股东“用脚投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及证券市场的稳定。

四、实行网络投票有利于解决目前投票机制的弊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投票表决机制的变革创造了条件。自从上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互联网大大改变了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概念,传统上由于时空限制而导致相互交流困难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实行网络投票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民主化。一方面,由于传统直接投票的高成本及投票的低民主,使得现代公司股东的投票权无法得到保障。使用网络投票可以使投票表决的效果达到与股东出席股东大会表决一样的效果,股东可以通过网上资料浏览以及在聊天室与其他股东一同商讨有关议案,权衡利弊,形成对自己最有利的表决。另一方面,使用网络投票有利于节省投票成本,实现股东利益及公司价值最大化。网络传递信息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成本低,公司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向股东传递信息,而股东几乎不必花费任何成本就可获取信息并根据该信息作出表决。网络在证券市场上已广泛利用,但在投票机制上却还未广泛运用。最早试图运用网络于该领域的是美国的1989年Parshalle V.Roy案,在该案中被告试图运用网络向人授予权。法院最终判定所谓的“数字化”由于缺乏必要的签名或其他股东可以辨认的签名而无效。但德拉华州后来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德拉华州普通公司法》(1992年修订本)第212节C项第2款规定:“一位股东可以用通讯的方法授权他人代替自己行使权力。”1995年11月6日,美国证监会对证券信息条款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解释,规定公司可以利用网络向股东信息以提高投资者“接近、研究、分析信息”的能力。美国证监会之所以作如此解释,是其认为使用电子技术可以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一种比传统方式更为便宜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网络投票制度设计

由于网络投票制度的目的在于减少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因此,在设计我国网络投票制度时应注意两大价值之间的平衡。

一、适用网络投票的主体设计

网络投票制度的意义在于使公司分散的股东可以通过互联网而不必亲自出席或委托他人出席股东大会就可行使表决权。从单纯的股东行使表决权所产生的效果来看,网络投票显然不如亲自出席投票理想,但基于成本考虑,拘泥于传统的亲自出席投票往往使众多中小股东表决权难以行使,因此设计网络投票制度可使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成本冲突最小化。在网络并非完全普及的中国,网络投票只能作为传统投票制度的一个补充方式。由于网络投票在现实生活中的局限性,在设计时应该将其限制在因实施网络投票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小于因之而节省的成本的范围内。为使网络投票制度效用最大化,在设计网络投票制度时应限制适用公司及适用股东的范围。

首先,在设计适用网络投票所适用的公司时,应对不同规模的公司采用不同的态度,采取强制网络投票和自愿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适用强制网络技术的主体应仅限于具有一定规模且股权分散的股份有限公司,因为如果公司资本规模并非庞大,强制其适用网络投票制度将相对提高其股东大会成本;若公司股东人数并非众多,则强制其适用书面投票制度并无必要。我国公司法将公司分为有限公司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股东人数最多不会超过50人,规模通常也较小,因此对于这类公司没有必要实行网络投票制度。股份有限公司分为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我国对于非上市公司只规定发起人不少于5人,在现实中,由于我国非上市公司的股东分布往往具有地域化的特点,因此往往并不分散,因此对于非上市公司可采取自愿网络投票制度而不必采取强制网络投票制度。如果该非上市公司规模巨大,股东人数众多且分散,经股东大会决定采取强制网络投票制度时,法律一般不应禁止,但其资金规模与股东规模不应低于上市公司的最低标准。对于上市公司,公司法第152条规定,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五千万元,持有投票面值达一千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一千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占公司股份总额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其向社会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五以上。因此,上市公司一般具有资本规模大、股东人数较多的特点,而且由于股票发行面向全国,有些甚至面向全世界,股东分布往往超过地域性范围分布分散。由于上市公司具有规模大、股东人数较多且分布分散的特点,在我国未来建立网络投票制度时,为了确保中小股东表决权的行使,应该强制实行网络投票制度。

其次,对于可以适用网络来进行投票的股东予以限制。网络投票制度的目的在于使中小股东的表决权能够得以行使,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不宜采取网络投票的方法进行表决。在理论上只要持有已发行股份过半数者即可成为控股股东,但在实践中,由于股权的高度分散,往往只要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5%左右即可控制该公司。由于控股股东可以利用其拥有的表决权要求公司接纳其主张,此时其地位相当于公司董事,故须对公司及其他股东负忠实义务及注意义务。因此控投股东应尽一个“善良管理人”的义务为公司谋求最大利益,他有义务积极参与公司各项活动,尤其是股东大会。设定网络投票制度是为中小股东提供一套低成本的表决方法;而控股股东由于其本身的控股地位不可能会出现难以承受出席股东大会成本的问题,加之控股股东对公司与其他股东的忠实义务,因此不宜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来行使表决权。

二、网络投票的程序设计

在设计网络投票制度时,公司首先应设置一个公司会场主页,该会场主页必须记载公司有关信息,股东可以通过该会场主页向公司管理层提供建议或进行投票。为确保只有登记的股东才可以进入该会场主页,有必要设置一道“防火墙”或 “安全门”。 该防火墙或安全门可以通过为登记的股东在投资时设立IP地址及密码的形式来设置,只有公司中央主机将IP地址与密码进行核对相符时,股东才可能进入会场主页。在设计该程序时,必须确保投票的真实性并能正确辨别投票的股东及其所代表的股份。该网页也可以设置一个聊天室,允许股东之间通过聊天室相互交流,而且该聊天室的内容应该保存,以便后来进入的股东能够浏览。为了使股东能够比较便利地了解公司,公司应当将所有股东大会的资料在会场主页的首页予以公布,以便股东对公司的信息提出建议并对有关建议进行讨论。当然,这种网上提出建议的方式会导致某些潜在的问题,尤其是规模巨大的公司可能会因股东建议的数量巨大而与股东产生不协调。为了解决这种不协调状态,一方面,应该限制股东提出建议的字数,一般规定不宜超过五百字;另一方面,可以授权公司董事会对股东予以甄别,认为不适当的可以排除在投票表决权以外,但董事会必须说明理由。

投票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的形式或在公开出版物予以公告的形式告知股东,股东可以通过网页直接投票。在设计投票时间时,应提供股东足够的表决时间。对于表决的结果,公司应当根据该股东所代表的股份范围内予以确定。股东可以以其全部股份对某一议案予以肯定或否定,也可以以其部分股份来行使该项权利。另外,在表决栏中应设置弃权一栏,对于表示弃权的股东应确定其为出席股东,应计入确认议案是否符合法定表决权的基数。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发现股东通过设置的IP地址及密码进入了会场主页,但最终并没有表示任何意见就退出会场主页,确认该类股东属于未出席股东还是未表决的出席股东对于议案的通过有很大意义。从传统观点上看,股东通过设置的IP地址及密码进入会场主页应视为已出席股东,但由于会场主页进出的随意性,可能导致进入会场主页的股东很多,真正行事表决权的很少,这时如果将进入会场主页的股东视为出席股东将可能导致多数决议尤其是重要决议难以通过。因为依我国公司法第106条及107条规定,对于一般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半数以上通过;对于公司合并、分立或解散公司及修改章程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因此,应该将进入会场主页但未表示赞成、反对或弃权意见的,视为未出席股东大会。

股票投资的建议范文4

前言

股东大会是上市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股东间接参与公司经营的途径,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并选派自己信任的人进入董事会以使自己的意志能够得以实现。但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由于股东数量极大且分散,如何确保股东得以经由股东大会表决权的行使,以股东大会决议的形式反映对公司的经营意思,是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制度设计的关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参加股东大会只能亲自出席或委托他人出席,原则上不能以通讯投票的形式表决。《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2000年修订)第6条规定:“年度股东大会和应股东或监事会的要求提议召开的股东大会不得采取通讯表决方式”,同时规定临时会议在审议重大事项时也不得采取通讯表决方式。这种排除包括网络投票在内的通讯表决方式的股东大会投票机制不利于股东表决权行使的保护,而且使得公司常常为内部人所控制。因此,笔者拟在分析现行投票表决机制弊端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建立网络通讯投票制度的必要性,并对我国未来网络通讯投票机制提出构建设想。

实行网络投票的动因分析

一、亲自出席投票表决成本过大

在公司的早期阶段,股东通常是公司住所的居民或其亲属,股东大会为股东提供了一个讨论公司行为、分享公司智慧的场所。在那个时代,股东的投票权被认为是财产权,是人格化了的权利,只能亲自出席行使,不能通过其他形式进行。但当公司的所有者逐渐分散时,更多的股东分布在一个日益扩大的地理范围,股东亲自出席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越来越不方便。尤其是现代上市公司,大多数中小股东所持股份很少且往往分布于世界各地。这些中小股东所持股份较少,他们往往认为其所行使的表决权对股东大会的决议形成无足轻重;而且在“目前形势下,单个中小股东由于受获取资讯成本巨大的障碍而使他们实际上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因此他们出席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的热情并不高。另外,在现代分散投资以分散风险的理念下,一人同时为数家公司股东的情形非常普遍。若其持有股份的数家公司股东大会同日召开或相隔很短召开,该股东即使有出席各公司股东大会的意愿,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尤其是当投资的公司属外国公司时,若中小股东欲出席股东大会则从成本上核算更不合理。

股东出席股东大会一方面加大了出席股东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公司的会议成本。由于现代上市公司往往规模巨大,股东众多,在股东人数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的情形下,若多数股东同时出席股东大会,将使公司承担巨大的会议开支,而且将发生场地容纳与事务处理等事实上的困难。为了节省公司会议成本以及为无法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提供一个投票机会,使用网络通讯投票制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委托表决制度的局限性

我国法律上承认股东可以授权委托人出席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公司法》第108条规定:“股东可以委托人出席股东大会,人应当向公司提交股东授权委托书,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委托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股东不出席股东大会而行使表决权的问题,股东可以在委托书上记载其对股东大会议案的赞成或否定意见,或直接明确人所行使权利的范围,以确保其表决权行使的意思决定能够确实反映到股东大会。但委托投票制度本身具有缺陷性:首先,不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未必能找到可以信赖的人,尤其是在远离公司住所的边远地区,这样就使部分股东难以通过委托制度行使表决权。其次,在行为下,表决权行使的意思表示经由人进行。为确保人依股东的指示行使表决权,公司必须设计相应制度,例如股东须在委托书中明示其对股东会议案的赞同或否定意见,以及其所欲支持的董监事候选人,若人未依股东指示行为不予计算等等。但这种消极地将该人的表决行为归于无效并不代表股东的本身意愿。况且将这部分表决权归于无效可能导致决议难以达成,因为按公司法规定,对于特别议案须经出席股东大会2/3以上表决权的人数通过,由于股东委托人出席视为亲自出席,这样其表决权不计入将可能导致议案难以2/3以上通过。再者,委托书制度本身具有负面作用。我国对于主动向股东征求委托书的所谓“征求委托书制度”并非持禁止态度,但若有人采取“征求委托书”的形式收购委托书,将可能发生如下负面作用:(1)委托书如果管理不当,有可能成为少数人谋其私利的工具,尤其是通过大量收购委托书而当选董事、监事者,若其非专业股东,则往往短视近利,不顾公司长期利益;(2)造成公司董事、监事随意抛售股票,仅依赖委托书的收购维持其经营权;(3)如非专业股东藉收购委托书当选董事、监事时,容易影响公司营运,造成公司经营不稳;(4)成为少数股东控制公司的工具,造成上市公司由少数人掌握的现象;(5)企业须顾虑经营权可能易主的情况,影响其公开发行股票的意图;(6)职业收购委托书者,低价买入委托书高价卖出,以赚取价差,图谋私利。

在现代上市公司,由于“股东投票的增长,公司法已经从一个独特的民主机制变形为公司董事和股东利益的极端冲突的状态”,在委托投票机制下,缺席股东被置于一种“危险的漠视”状态,因为法律赋予缺席股东可以委托人参加股东大会但并没给予其获取公司资讯的权利,那些不能亲自参加股东大会的股东实际上被剥夺了投票权。委托投票制度的发展使得管理层利用未通知的股东来巩固自己的控制权,他们通过挥霍管理费用,榨尽股东利益的方式滥用控制权,从而部分导致公司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股东的权益。

在因公司控制权争夺而导致委托权争夺的过程中,公司管理层往往任命几个人,由他们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股东被劝诱委托这些管理层利益代表者作为人,而这种劝诱股东的成本往往由公司财务承担,管理层以此巩固其控制权,但如果公司管理人以外的人想最终当选,则他们必须自己承担一笔任命过程中的特殊程序所需的可观费用,而管理层却用公司财富来承担。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将限制有能力的股东去进行控制权的争夺,从而使得原管理层的控制权得以巩固。由于这种无能的管理层的控制权的巩固以及有能力的人当选机会的减少,目前的这种投票机制并不能像它当初设立的目的那样去增加股东参与讨论并提高其价值的目的,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热情并不比以前高。这种动机的缺乏是因为采取提供建议的信息以及选举任命提名董事的成本超过一般股东的支付能力。

三、现代公司需要股东直接参与

现代公司的运营需要广大股东的真正参与,扩大股东参与的机会可以提高公司价值。首先,从社会观点来看,增加进入董事会的机会及获取信息的机会有助于增加公司的民主。其次,在公司控制权争夺中,董事面临被取代的威胁加大,因此他们在作出决定时将会更多地考虑股东及公司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考虑私利,这样有利于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另外,对于整个证券市场而言,由于股东积极参与而不是盲目地随股价“用脚投票”,因此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

但也有学者认为扩大参与的机会不利于公司的运营,他们认为“作出决定的主体规模越大越难作出决定”。在公司早期阶段,股东人数相对于现代公司动辄数十万人而言显然要少得多,如此规模的股东来自众多利益冲突的集团,假想他们能够齐心协力地一致行动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些反对扩大股东投票机会的学者认为,股市行情是对公司管理最好的检测手段,因为不满意公司管理的股东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法来卖出他们手中的股票,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所以没有必要采取扩大股东投票机会的方式来解决目前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符合股东的根本利益及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要求。首先,一个完全由董事会作出决定的机制本身就有滥用权力之嫌。股东是公司终极意义上的所有权人,董事会仅是股东的受托人,股东之所以采用信托的形式授权予董事,其本身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作为股东参与公司管理的权利是一种天然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扩大参与机会的价值并不是指望任何合格的股东都参与公司的管理,公司民主的理论不是每个股东必须去行使其权利,它仅仅只要为股东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其次,公司管理层可能为了实现短期股价上涨而实施一个对公司长远发展不利的决定。另外,股票的高换手率将导致股价的虚拟增长,它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及股市虚假繁荣,从而最终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赋予股东更多的参与机会,股东“用脚投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及证券市场的稳定。

四、实行网络投票有利于解决目前投票机制的弊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投票表决机制的变革创造了条件。自从上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互联网大大改变了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概念,传统上由于时空限制而导致相互交流困难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实行网络投票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民主化。一方面,由于传统直接投票的高成本及投票的低民主,使得现代公司股东的投票权无法得到保障。使用网络投票可以使投票表决的效果达到与股东出席股东大会表决一样的效果,股东可以通过网上资料浏览以及在聊天室与其他股东一同商讨有关议案,权衡利弊,形成对自己最有利的表决。另一方面,使用网络投票有利于节省投票成本,实现股东利益及公司价值最大化。网络传递信息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成本低,公司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向股东传递信息,而股东几乎不必花费任何成本就可获取信息并根据该信息作出表决。网络在证券市场上已广泛利用,但在投票机制上却还未广泛运用。最早试图运用网络于该领域的是美国的1989年ParshalleV.Roy案,在该案中被告试图运用网络向人授予权。法院最终判定所谓的“数字化”由于缺乏必要的签名或其他股东可以辨认的签名而无效。但德拉华州后来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德拉华州普通公司法》(1992年修订本)第212节C项第2款规定:“一位股东可以用?ㄑ兜姆椒ㄊ谌ㄋ舜孀约盒惺谷Α!?995年11月6日,美国证监会对证券信息条款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解释,规定公司可以利用网络向股东信息以提高投资者“接近、研究、分析信息”的能力。美国证监会之所以作如此解释,是其认为使用电子技术可以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一种比传统方式更为便宜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网络投票制度设计

由于网络投票制度的目的在于减少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因此,在设计我国网络投票制度时应注意两大价值之间的平衡。

一、适用网络投票的主体设计

网络投票制度的意义在于使公司分散的股东可以通过互联网而不必亲自出席或委托他人出席股东大会就可行使表决权。从单纯的股东行使表决权所产生的效果来看,网络投票显然不如亲自出席投票理想,但基于成本考虑,拘泥于传统的亲自出席投票往往使众多中小股东表决权难以行使,因此设计网络投票制度可使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成本冲突最小化。在网络并非完全普及的中国,网络投票只能作为传统投票制度的一个补充方式。由于网络投票在现实生活中的局限性,在设计时应该将其限制在因实施网络投票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小于因之而节省的成本的范围内。为使网络投票制度效用最大化,在设计网络投票制度时应限制适用公司及适用股东的范围。

首先,在设计适用网络投票所适用的公司时,应对不同规模的公司采用不同的态度,采取强制网络投票和自愿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适用强制网络技术的主体应仅限于具有一定规模且股权分散的股份有限公司,因为如果公司资本规模并非庞大,强制其适用网络投票制度将相对提高其股东大会成本;若公司股东人数并非众多,则强制其适用书面投票制度并无必要。我国公司法将公司分为有限公司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股东人数最多不会超过50人,规模通常也较小,因此对于这类公司没有必要实行网络投票制度。股份有限公司分为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我国对于非上市公司只规定发起人不少于5人,在现实中,由于我国非上市公司的股东分布往往具有地域化的特点,因此往往并不分散,因此对于非上市公司可采取自愿网络投票制度而不必采取强制网络投票制度。如果该非上市公司规模巨大,股东人数众多且分散,经股东大会决定采取强制网络投票制度时,法律一般不应禁止,但其资金规模与股东规模不应低于上市公司的最低标准。对于上市公司,公司法第152条规定,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五千万元,持有投票面值达一千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一千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占公司股份总额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畛嗣癖宜囊谠模湎蛏缁岱⑿泄煞莸谋壤俜种逡陨稀R虼耍鲜泄疽话憔哂凶时竟婺4蟆⒐啥耸隙嗟奶氐悖矣捎诠善狈⑿忻嫦蛉行┥踔撩嫦蛉澜纾啥植纪赜蛐苑段Х植挤稚ⅰS捎谏鲜泄揪哂泄婺4蟆⒐啥耸隙嗲曳植挤稚⒌奶氐悖谖夜蠢唇⑼缤镀敝贫仁保巳繁V行啥砭鋈ǖ男惺梗Ω们恐剖敌型缤镀敝贫取?/P>版权所有

其次,对于可以适用网络来进行投票的股东予以限制。网络投票制度的目的在于使中小股东的表决权能够得以行使,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不宜采取网络投票的方法进行表决。在理论上只要持有已发行股份过半数者即可成为控股股东,但在实践中,由于股权的高度分散,往往只要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5%左右即可控制该公司。由于控股股东可以利用其拥有的表决权要求公司接纳其主张,此时其地位相当于公司董事,故须对公司及其他股东负忠实义务及注意义务。因此控投股东应尽一个“善良管理人”的义务为公司谋求最大利益,他有义务积极参与公司各项活动,尤其是股东大会。设定网络投票制度是为中小股东提供一套低成本的表决方法;而控股股东由于其本身的控股地位不可能会出现难以承受出席股东大会成本的问题,加之控股股东对公司与其他股东的忠实义务,因此不宜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来行使表决权。

二、网络投票的程序设计

在设计网络投票制度时,公司首先应设置一个公司会场主页,该会场主页必须记载公司有关信息,股东可以通过该会场主页向公司管理层提供建议或进行投票。为确保只有登记的股东才可以进入该会场主页,有必要设置一道“防火墙”或“安全门”。该防火墙或安全门可以通过为登记的股东在投资时设立IP地址及密码的形式来设置,只有公司中央主机将IP地址与密码进行核对相符时,股东才可能进入会场主页。在设计该程序时,必须确保投票的真实性并能正确辨别投票的股东及其所代表的股份。该网页也可以设置一个聊天室,允许股东之间通过聊天室相互交流,而且该聊天室的内容应该保存,以便后来进入的股东能够浏览。为了使股东能够比较便利地了解公司,公司应当将所有股东大会的资料在会场主页的首页予以公布,以便股东对公司的信息提出建议并对有关建议进行讨论。当然,这种网上提出建议的方式会导致某些潜在的问题,尤其是规模巨大的公司可能会因股东建议的数量巨大而与股东产生不协调。为了解决这种不协调状态,一方面,应该限制股东提出建议的字数,一般规定不宜超过五百字;另一方面,可以授权公司董事会对股东予以甄别,认为不适当的可以排除在投票表决权以外,但董事会必须说明理由。

投票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的形式或在公开出版物予以公告的形式告知股东,股东可以通过网页直接投票。在设计投票时间时,应提供股东足够的表决时间。对于表决的结果,公司应当根据该股东所代表的股份范围内予以确定。股东可以以其全部股份对某一议案予以肯定或否定,也可以以其部分股份来行使该项权利。另外,在表决栏中应设置弃权一栏,对于表示弃权的股东应确定其为出席股东,应计入确认议案是否符合法定表决权的基数。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发现股东通过设置的IP地址及密码进入了会场主页,但最终并没有表示任何意见就退出会场主页,确认该类股东属于未出席股东还是未表决的出席股东对于议案的通过有很大意义。从传统观点上看,股东通过设置的IP地址及密码进入会场主页应视为已出席股东,但由于会场主页进出的随意性,可能导致进入会场主页的股东很多,真正行事表决权的很少,这时如果将进入会场主页的股东视为出席股东将可能导致多数决议尤其是重要决议难以通过。因为依我国公司法第106条及107条规定,对于一般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半数以上通过;对于公司合并、分立或解散公司及修改章程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因此,应该将进入会场主页但未表示赞成、反对或弃权意见的,视为未出席股东大会。

股票投资的建议范文5

当决定在这一期的专栏里写关于股票投资的内容时,我的心里实在没谱。一方面,那些国内证券及基金行业的朋友们在喋喋不休地告诫我投资界的海归们是如何地因不了解中国的国情而业绩平平,因此根本就不具备资格对国内投资者宣扬所谓的理性投资理念,云云;另一方面,我的一些海归朋友(包括几位在国内最有名的商学院里教金融投资的海归教授们)则向我抱怨国内股市有太多让人看不懂的地方,不敢也不知道该如何动手投资,即使心动也无法手动。这两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成熟的理性投资理念在中国的普及难度,还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股市的巨大发展潜力。

实际上,如果站在个人投资者财富升值的角度看问题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等发达股票市场同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有相当多的共同特征,美国市场上一些行之有效的成熟投资理念也同样值得中国的投资者们借鉴。同时,个人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市场的海归也应该将一部分资金投资在中国国内的股市上来进一步多样化投资组合,以获取降低风险或者增加收益的效果。如果我们相信某些人声称的中国股市正在重演美国上世纪90年代“黄金十年”的历史并想成功分享其成果的话,我们就应该遵循几个在美国市场行之有效的简单投资法则。

法则一:对股市的回报和风险要有理性预期

尽管目前国内股市“涨”声不断,但是我们可以武断地说大多数的投资者恐怕还没有解套,更不用说赚到钱了。这是因为从历史表现来看,中国股票市场的预期回报非常之低,但是风险却异常之高。在1993年12月31日至2006年11月30日止的155个月里,用流通股加权方法所编制的包括上海和深圳两个市场绝大部分股票的道琼斯中国指数(Dow Jones ChinaTotal Market Index)的年化回报仅为4.04%,但是其年化标准差(风险)却高达42.08%。相比之下,尽管经历了2000-2002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及9.11恐怖袭击的影响,美国股市的表现仍然比中国的优异且稳定得多。同期道琼斯美国指数(Dow Jones U.S.Total Market Index)年化收益率高达10.74%,其标准差也仅为14.72%。因此,从表面上看,中国的股票市场要比美国的热闹得多,但这实际上是其高风险特征的体现(图1),并不能掩盖其收益能力低下这一事实(图2)。

实际上,该时期道琼斯美国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是同金融学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得出的美国股票资产11%左右的长期预期回报相近似的。中国的股票市场尚处在初生阶段,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不能够对中国的股票这一资本资产的预期回报值和预期风险提供明确而又令人信服的答案。如果借鉴美国的一种股票回报归因分析的话,我们也许可以用每股现金红利收益率、每股税后盈利增长率以及股票的市场估值变动率三者之和来预期中国的股市回报。因此,在非常长的投资期限里,中国股市的投资回报率将主要取决于现金红利收益率及企业的利润增长率。

个人投资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误将风险当成预期收益,比如,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多数中国投资者被国内股市快速的波动频率和巨大的波幅所吸引。而且,这些缺乏基础金融知识的投资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股市向上的波动上,最后栽倒在股市向下的波动里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规避了非系统风险的整体市场的收益风险特征,而那些每日沉溺于证券营业部或者网上交易终端屏幕前的股民还要因为投资组合不够多样化而面临额外的非系统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股市已接近历史新高而我们的多数投资者们仍然深潜水下的原因。

笔者绝对无意贬低中国股票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远景,也无意打击股票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笔者同意,随着股改的逐步完成和上市公司治理质量的不断上升,中国的股票投资者们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此,以过去区区十几年的历史回报设为未来的长期预期回报,既不符合统计上的显著性要求,也不能反映出中国股票市场正在发生的本质上的积极变化。但是,那些梦想通过股票市场每隔一两年将自己的财富翻番的投资者们,绝对有必要对自己投资股票的收益和风险预期朝着理性和现实的方向修正。只有有理性预期的人才能以平常心态坚持长期投资,从而成为股票市场的真正受益者。

法则二:清晰了解自己的投资目标,期限和风险承受能力

一般地,相对于债券等其他资产的长期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者配置在股票中的资金就应该更多。但是,仅仅明确了股市的长期收益和风险特征并不足以让我们决定投资在股市中的具体资金额度。投资者还需结合目前财务状况和未来资金需求确定投资的期限、要求的最低回报率以及可承受的最高风险,进而确定用于股票的资金配置比例和投资方法。

尽管现资组合理论上要求我们以实现整体资产的总收益最大化为投资管理目标,但是,行为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自己不同数额的资金存入具有不同用途的账户中,并对该部分资金有着不同的投资期限、收益要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例如,我们为子女设立的大学学费储蓄账户的投资期限和要求的回报基本固定,但是承受本金下跌风险的能力极低,因此也许根本就不能被投资在股票市场上。同样,用于退休目的的储蓄也必须视账户所有人的财富水平、当前收入、生活方式、退休生活规划等方面的要求来决定投资于股市的比例。

想必中国的投资者对前些年将雇主买断工龄的补偿金投资到股市中的部分中老年下岗职工的悲惨个人财富结局并不陌生。目前中国股票市场的火爆场面和一片“多”声,无疑又让一些本来对股市不感兴趣或者根本不适于投资股市的人蠢蠢欲动了。无论市场多么狂热,身边有多少人最近在股市中赚了多少钱,也不管有多少机构投资者的多少专家呼喊“十年牛市”刚起步,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单边市场。一旦股票市场转向下跌,就必然有人因为流动性需求等原因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准备新参与股票市场或者加大参与度的投资者们尤其应该仔细审视自己的投资目标、投资期限和风险承受能力,以免成为股市向下波动的下一个悲剧反面教材。

法则三:实现投资组合的充分多样化

在众多的股票市场投资策略中,除了对冲基金通常不拘泥于多样化要求以外,即使是以“股神”巴菲特为代表的聚焦投资策略,其投资组合都是相当(如果不是充分的话)多样化的。以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为例,其投资被配置在上市公司股票、未上市经营公司的控制性私人资本、债券、商品、外汇等多种资产上。尽管巴菲特将约84%的上市公司股票投资配置集中在约10只股票上(表1),但是全部约3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价值只占全部投资组合的30%左右。

理论上,充分多样化要求投资者将资金按市值构成比例分散在全球所有股市上的所有股票上。这对于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能接受的。投资顾问实践界的建议是个人投资者将股票投资资金分成大小两部分,较大的一部分被称作核心组合(Core Portfolio),主要投资于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市值股票以抗拒下跌风险;金额较小的那一部分被称作组合(Satellite Portfolio),主要被用来投资那些可能带来意外惊喜或者超额利润的中小型公司股票以满足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在投资方式上,核心组合主要以指数或增强型指数类的被动投资策略为主,而组合则主要采用主动投资策略。

笔者认为,在银行、保险、能源、电信等产业领域里的大型国有上市企业逐步控制国内股票市场的总市值的大环境下,这种“核心一”投资组合方式是值得国内的个人投资者们借鉴的。我们不妨将主要的资金投资在那些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垄断着行业经营权或者占有大部分国家经济资源的企业上,将少部分资金用来交易,满足自己展示“炒股天才”的虚荣心。

法则四:坚持长期定期投资

股票的长期收益率相对于短期政府债券而言存在着巨大的优越性,这就是股票的内在风险溢价特性。而且,如果投资期限足够长的话,股票投资只有溢价,几乎没有风险。根据先锋基金(Vanguard)研究部门2006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投资者如果在1926至2005年间的任何一年投资以标准普尔500综合指数代表的美国股票并持有10年的话,他只在1926.1936年间遭遇负的回报。同样,堪萨斯城联邦储蓄银行对1926-2002年间债券和股票的研究(Shen 2005)发现,如果投资者能够持有股票至少28年,他的投资回报肯定优于同等期限的债券。

由于股票最终必然反映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成就,因此,期限极长的股票投资应该也是必然赚钱的。这就意味着投资者不仅要长期投资,而且要坚持在这一长时期里定期投入更多的资金。以中国的A股市场为例,如果一个投资者从1993年12月31日起坚持每个月底投资100元在道琼斯中国指数上的话,到2006年11月底他15500元的投资将变成21703元(图3)。由于缺乏统计,我们无从知道同时期内在各证券营业部交易大厅盯着大屏幕的散户们和享受特殊包间服务的大户们的具体投资绩效。但是,如果股市真如目前市场所预期的那样还有“黄金十年”,定期投资能够让大多数的投资者以一个平静的心态参与股市并分享其长期回报。

法则五:慎对专家建议,适当运用逆向思维

股票市场的一大特点就在于除了资金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门槛,而且确有一些既无投资知识又无操作经验的人成了幸运儿。这就导致了股市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即宣称自己是股市专家连资金的门槛都没有。因此,市场中充斥着带着不同面具的所谓专家们,尤其是当市场处在极端状态时,这些专家的数量还会急剧攀升。如何区分专家和忽悠者是全球投资者正面临着的一项巨大挑战。唯一的应对之策在于投资者加强对基础金融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成为不当操作建议的受害者。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这些所谓的专家们各怀鬼胎,其最终目的在于让投资者为自己实现特殊目的来买单。例如,为了赚取经纪手续费,作为卖方的券商专家们倾向于鼓吹所谓的“波段操作”、“产业轮替”、“板块”、”题材”、“概念”等让投资者频繁交易的建议。为了赚取管理费,作为买方的基金经理们则容易鼓吹所谓的“基金养老”、“策略投资”、“稳定增长”、“红利优势”等让投资者长期持有其基金的建议。投资学的教科书告诉我们,股票市场是一个“零和”游戏场,即在一定时间段里所有投资者的回报总和等于该期股市指数的回报。但投资实务界的警言是,对所有投资者而言,股票投资实际上是一场“负和”游戏,因为投资者还需要承担股票市场的监管维持成本、交易成本、投资管理及市场营销等费用。所以,投资者在决定听取专家建议时必须仔细审视可能带来的成本。

股票投资者不仅可以对大多数的专家建言置之不理,甚至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来增加自己的收益。比如,多数的专家在股市下跌时建议投资者卖出头寸,而在股市上涨时建议投资者加码。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在股市下跌时买进更多,而在上升时拒绝加码,投资者的收益将要好得多。前面我们所举的每个月向道琼斯中国指数投资100元例子中,投资者的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Return,即IRR)为5.04%。如果一个有纪律的长期投资者给自己定下一条“任何一个月指数跌幅超过8%,我将追加100元投资”的预设操作指令,那他的内部收益率将被提升为5.66%。反之,在任何指数涨幅超过8%的月份追加100元的另一投资者的内部收益率将会跌至4.96%(表2)。

股票投资的建议范文6

对三月份A股市场运行趋势我们持谨慎乐观观点,认为目前A股市场具备长期投资的较高安全边际;此外股指期货等金融创新产品可能陆续推出、尤其是在农行上市之前等因素的存在,我们对股市政策面持偏暖倾向观点。行业配置方面,在“调结构”的大思路下,大消费行业基本面是长期看好的,具备长期持有价值,而传统强周期行业基本面看弱,机会主要来自政策打压趋缓后的反弹机会。投资策略异于往常――用传统防御型板块进攻(大消费的增速可能超预期),而用传统周期型板块做防御(估值防御)。

股票仓位触底反弹

根据2010年2月8日至2010年2月26日期间的数据,我们剔除未公告仓位的基金,估算股票与混合型基金的股票仓位,对比前两周公布的股票、混合型开放式基金的仓位,我们发现,股票、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的简均从上期的73.05%上升至本期的79.32%,增加了6.27个百分点,目前估算的仓位水平处在历史估算的仓位中值附近。

基金整体仓位上升。从基金类型上看,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本期都进行了的增仓行为。其中,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平均仓位由77.28%升至82.38%,平均增仓5.1%;混合型开放式基金平均仓位由68.47%上升至75.80%,平均增仓7.33%。仓位增加可能由两方面因素:一是股票市值上涨,二是基金公司主动增仓。考察沪深300涨跌幅情况,本期沪深300指数较上期上涨了1.47个百分点。考虑到股票市值的上涨会被动增加股票仓位。假设在估算期间基金持股不动,依据沪深300指数涨幅,可以推算本期股票型基金仓位的应为77.54%,被动增仓0.26%,而目前股票型基金的仓位是82.38%,说明股票型基金进行了主动增仓,增仓幅度达到4.85%。相应的,在考虑到市值变化带来的影响,混合型基金的仓位应被动提高至68.79%,而目前混合型基金的仓位估算为75.80%,即混合型基金亦发生主动增仓,且增幅达7.01%。

股票型基金中,73.28%的基金仓位上升,其中近五成基金的仓位涨幅在5%以上,15.27%的基金仓位降幅超过5%。对于混合型基金,本期有81.74%的基金仓位上升,近六成的基金仓位增幅超过5%,仅6.09%的基金仓位降幅在5%以上。

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均不同程度进行主动增仓。从规模排名前十大的基金公司看,本期平均仓位为79.85%,相比于上期仓位增加9.11%。其中,银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增仓幅度较大,达21.98%。本期规模排名前十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仓位均向中高端偏移。

证监会规范基金收费 抑制短线交易

中国证监会日前公布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该规定自2010年3月15日起实施。《管理规定》鼓励后端收费模式,引导投资人长期投资;增列短期交易的赎回费,抑制短期交易;禁止基金管理人向销售机构支付一次性奖励,规范尾随佣金。新增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鼓励后端收费模式,引导投资人长期投资,持有三年以上后端收费甚至可以为零,可以降低基金长期投资人的交易成本。《征求意见稿》第六条规定认购费和申购费可以采用在基金份额发售或者申购时收取的前端收费方式,也可以采用在赎回时从赎回金额中扣除的后端收费方式;二是增列短期交易的赎回费,抑制短期交易。《征求意见稿》第八条规定对于持有期少于7日的投资人,收取不低于赎回金额1.5%的赎回费;对于持有期少于30日的投资人,收取不低于赎回金额0.75%的赎回费;三是规范尾随佣金,维护销售市场秩序。《征求意见稿》并未作出细化要求,但明确提出基金公司需对基金销售费用的信息进行合规的信息披露。

“防守+进攻”并重

在对市场长期维持震荡,短期谨慎乐观的背景下,我们建议基金投资者继续持有已经配置的优质股票混合型开放式基金,选股和风格轮动的把握能力是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关键。对于希望近期配置基金的投资者,基于我们对于市场的判断,建议采取“防守+进攻”并重的投资策略,由于我们目前的大盘蓝筹股具有显著的低估值特征,彰显出防守的优势,所以我们建议配置一定比例的绩优大盘风格的基金作为防守品种;此外,我们看好“国内大消费”和“区域振兴”等主题投资机会,大消费行业基本面长期看好,具备长期持有价值,三月份我们重点看好网络消费、手机支付、电子书等新兴消费板块;区域品种重点看好重庆板块;建议超配证券、银行、地产等行业。在这个逻辑下,我们认为可以配置一定比例的主题基金作为进攻品种。

看淡传统封基。目前传统封闭式基金的分红基本趋于明朗,而折价率年化回归收益率处在历史底部,提前反应了分红预期,不具备吸引力。因此,从总体来看我们认为传统封闭式基金分红行情可能较为清淡,短期出现超额收益的机会不大。从折价率而言,创新封基大成优选年华折价回归收益相对较高,目前为6.32%,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看空利率产品

2月份利率产品整体走强,国债收益率曲线短端基本保持稳定,长端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作为指标性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下降至3.34%,达到2009年中期的水平。这主要受到以下两因素推动:一方面2月份虽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但仍有大量到期资金;另一方面2月CPI数据将低于前期市场的预期。对于3月份利率产品走势,我们认为:市场已经消化CPI低于预期的利好,同时大量的央票对冲压力将使得央票发行利率具有上升的压力,债券收益率继续下降空间不大,出现上行的概率较高,建议投资者回避利率产品。对于信用债,我们认为3月份信用债收益率的价值中枢仍有较大下移空间,配置性需求将支持信用债继续走好,我们维持前期对信用债的投资策略观点:如果投资者要保持流动性和收益的平衡,建议选择高资质的短端信用债,如果要博取较高收益,则建议投资者继续关注中低信用等级的中长端信用债。

重点关注“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