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范例6篇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范文1

【关键词】聘用制;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对策

一、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行聘用制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意识薄弱

档案事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良好的档案意识。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对档案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系统建设之中。社会成员也要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并拥有成熟的档案意识,主动应用档案信息。当前,由于宣传、教育、培训、管理、服务不到位,我国很多公民档案意识较为薄弱。这种状况也影响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会导致出现建档归档意识、规范管理意识、优质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

(二)档案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人才聘用制的发展,人事档案出现了无法完全适应新要求、档案更新速度滞后、内容参差不齐、质量普遍不高等问题。1.档案内容失实。由于人事档案牵扯到个人利益,如职称、晋升、退休、福利待遇等问题,各种归档的资料中档案信息作假的现象为数不少,给高校选拔、任用人才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造成损失。另外,某些学生就业服务部门让学生自行保管档案,也会导致档案遗失、档案造假等现象发生。2.档案内容不完整。人事档案一般涵括个人的自然情况、社会经历、政治面貌、考核情况、职务职称变动等情况,能较完整地反映个人状态。如果缺少某些材料,可能会给个人利益造成损害。但同时,这些人事档案内容单一陈旧,反映出来的人物缺乏个性,千人一面,更不能客观地呈现个人近况,给高校精确筛选人才带来了不便。3.档案管理范本意识薄弱。《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规定档案整理工作应做到“认真鉴别、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许多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管理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资料没有整理成册、档案磨损严重、档案不完整、成册后没有按格式分类处理、接收档案材料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缺乏信息技术管理档案的经验等问题,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杂乱无章,效率低下,重复做工。

(三)档案重建现象频发

一方面,许多高校为了挽留人才,以人事档案为抓手,增加了职工跳槽的难度。另一方面,为了招纳人才,某些高校承诺可帮助跳槽人才重建档案,恢复原有身份,并连续计算工龄。这种状况导致新档案可信度低,伪造、篡改档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四)弃档问题严重

市场经济调节下,社会成员的就业观与创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人事制度。企业在招聘时,更多看重工作能力,而不关注个人身份。企业与员工讲求形成契约,制定劳动协议或劳动合同,而淡化了人事档案。聘用制下的高校亦是如此,教职工为了自由流动,往往选择弃档,奔向更好的岗位。在此种背景下,高校的人事档案似乎变得可有可无。而社会人员在第三方机构寄存或托管人事档案时,不仅要办理有关手续,还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再加上受户籍政策的制约,人事档案的托管目前仍按属地原则办理。为了省钱省事,许多人选择了弃档。再加之人事档案信息单一、信息失真等原因,使弃档人数激增。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管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成为弃档。

二、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成因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虽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多次推出了教职工管理系统,但都未形成规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统一领导和科学管理,制约了我国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虽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但是高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有的高校建数据库没有针对性,纯粹为建库而建库,导致各个数据库之间不能进行信息共享,使用不方便。

(二)档案管理中的监督缺失

长期以来,上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导致档案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这就导致了部分高校档案管理混乱,经常发生档案散失、档案污损、档案缺乏归类、档案受到篡改等现象,这为聘用制下高校的人才的进出考核、选拔任用等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三)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2010年,我国档案管理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不到5%,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不足19%,由于档案管理从业人员整体受高等教育或档案管理专门化教育水平不高,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未能在专业化、专门化、信息化道路上走下去,这对于档案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虽然上岗后有从业人员选择了继续教育培训,但是很多已经评上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对档案管理产生了职业懈怠,并未重视培训工作。加之档案管理部门是“清水衙门”,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优势,不少档案管理出身的专业人才选择跳槽或跨行。

三、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策略

高校对聘用制的实施有具体的要求,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必须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要求相结合。笔者认为,聘用制下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应有如下策略。

(一)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建设

1.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第一,广泛应用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经过20世纪80年代至今多年的努力,国家与各级组织人事管理部门在研发与推广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上获得了长足进步。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深圳市委组织部研发的《全国组织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和江苏省委组织部推广的《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系统》。这些网络技术能将所属人员建库管理,提高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但同时,档案管理部门仍需联同软件开发单位继续改良信息系统。特别是在当前高校聘用制改革的形势下,信息系统的更新更要适应体制的具体要求,并要适应不同高校的不同需求,体现个性化、差异化,便于推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第二,创造良好的档案储存条件。确保档案的完整性是档案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虽然常说“纸寿千年”,但是如何保证档案面貌如初,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继续探讨与研究,要给档案创造一个良好的贮存环境与条件,达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目的。第三,促使档案形式的多样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形形色色的数据库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在人们眼前,人们不再拘泥于平面化的视觉资料,还对声像资料提出要求。在高校聘用制改革的当下,扁平化的德勤能绩考量已无法全面体现个体的特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应顺应数字建档的要求,既要收纳书面材料,也要收集声像材料,从而逐步实现“纸质档案”到“数字档案”的转变。2.建立高校人员信息数据库。建立高校人员信息数据库应将其重要的材料数字化,如学历学位、科研成果、业绩等。另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便组织人事部门考核、选拔人才。因此,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应当转向资料管理、数字建设、咨询服务,档案管理要从传统的整理、存储到资料收集、信息处理、利用和提供更全面、完善的职能服务上来。另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与时俱进,借着信息技术发展的契机,依靠先进技术解决信息泄密、信息造假、用户识别等问题。3.完善人事档案管理法律法规。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诞生,这部法律结束了在中国档案没有法律保护的历史,结束了中国档案工作无法可依的历史。高校档案管理必须遵循档案法的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是,高校人员数据库的建立,人事材料的传输,网络建设的开放性,与档案的保密原则有一定的冲突。因此,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规章应顺应当下网络发展形势,进行一定的修订与完善,让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与之配套。

(二)促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功能分化

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应结合集中统一管理和“人档分离”的改革思路,将高校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机构、劳动部门所属的就业服务机构、教育部门所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政府其他部门所属的相应机构承担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剥离出来,成立政府所属的统一的高校人事档案中心。高校人事档案中心应设立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应设施和提供服务的经费来源方面,应从初始设置的“以档养档、适当收费”逐步过渡到由公共财政全额提供经费,以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专业性、服务的无偿性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公信力强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是人事档案的管理机构,其任务是确保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服务于单位或个人查阅档案的需求,为单位提供分析统计,为师生提供职业咨询、生涯规划、市场供求等信息。另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制定档案处置时间表,档案或长期保存或予以销毁都应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三)实行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随着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公务越加阳光、透明。公民也能上网查阅行政机关的相关文件,互联网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技术保障,从而推动了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在这种背景下,再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高校聘用制度的发展,人才流动加剧,人事档案中非隐私部分走向开放成为可能。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事档案管理注重隐秘性、封闭性。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事档案的政治色彩与神秘色彩逐渐弱化,开放式档案管理模式更适应人才求职应聘的要求,可以利用互联网服务各种社会机构与个人,但这种模式也存在泄密的危险。因此,在实行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信息的加密。总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并非易事,除了要以国家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以外,还应依靠信息技术与监督机制保障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建月.人事档案管理要适应新形势[J].兰台世界,2004,(9).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范文2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重要性;创新;手段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事档案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做好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对员工负责的表现,也是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人员的管理有着潜在的影响,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人才结构的优化,更能让个性化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应用。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是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知识力量。

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人事档案管理有利于社会公共信息建立。人事档案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证明,是个人学历、职业技能、经历以及社会关系等信息的载体。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人事档案是个人求职的必要信息,单位招聘人才也需要参考这些真实的原始资料。人事档案,在人们的生活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人事档案是一个人发展的轨迹,不仅包括学习生活,还包括工作经历。在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它翔实地记录了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所属、人员构成,是事业单位人员缩减与扩充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要利用人事档案给员工办理职称申请,确定退休年龄与缴纳各类社会保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单位构建公共信息平台的重要手段。

(二)人事档案管理有利于人才合理配置。在社会进步的今天,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与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给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事档案记录着员工的原始材料以及各类证件,更记录着一个人的学习与工作作风、学识能力、思想政治水平以及工作的业绩等。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单位可以更好地衡量一位员工的能力,发现员工的特点,为其安排最合适的岗位。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人事档案是其全面了解与考察人才的重要凭借。

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程序化力度。在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健全的今天,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当进行全面优化。在新的发展时期,管理者应当用全新的思想看待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优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度,明确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首先,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根据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阅读与理解《档案法》与《人事档案管理条例》等规定,明确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其次,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人事档案管理者的思想,就要建立全面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从而规范其人事档案管理行为。根据人事级别,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科学的人事档案查阅制度、归档制度以及核对与保密制度,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标准可依。

(二)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力度。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倍受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能够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现代技术的支持,让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摆脱了手工管理档案的落后模式,减轻了人事档案管理的负担。首先,利用计算机实施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应当针对单位内部的人事档案管理内容,建立一个专属于单位的人事信息库,在有需要时,快速且准确地调出员工的人事档案。在计算机的支持下,纸制档案可以转变成为电子档案,管理者可以随时更新人事档案的内容。管理者更可以从电子人事档案信息中了解员工每个月的奖惩情况以及个人技能的提高情况。其次,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当代人事档案管理者要建立起创新的意识,为了让决策者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人事档案信息库,给决策者提供依据。人事档案管理者可以从岗位类别出发,建立清晰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促进人事档案信息使用的轻松化。

(三)加强人事档案管理队伍有效建立。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需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人事档案管理队伍。只有思想水平高、生活作风好、工作责任心强且技术能力高的人才,才能保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当代人事档案管理者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方法,更要了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思想与方法。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强大的人事档案管理队伍,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

事业单位需要先对人事档案管理干部队伍进行建设,选择那些具有正确思想政治观点与较强业务能力的人担当人事档案管理干部职责,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在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时,需要从爱、严、勤、新这四个角度入手,培养有爱、严格要求自己、勤劳付出与乐于创新的现代化人才。人事档案管理者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促进其工作行为的完善以及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需要改革传统的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方法。从事业单位员工的需求以及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新,才能让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事业单位的发展。用创新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高人才管理与应用质量,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甘秋歌.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创新模式思考[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84-86.

[2]陈丽.探究人事档案管理在医院人事工作中的重要性[J]. 现代经济信息,2015(01):7+9.

[3]陈亚兰.试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中国市场,2012(14):169-170.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范文3

烟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档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记录着事业单位发展与运行的重要信息,是有关国家公共事业类项目建设的内容,属于重要性,可为后续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现阶段,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对档案归档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档案类型呈现多样化,归档难度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就档案归档难度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对策进行阐述。

[ http://

关键词 ]事业单位;档案归档难度;成因

事业单位的档案众多,包括人事、项目、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内容,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发展的基础保障。现阶段,档案数量、类型在不断增多,无疑给档案归档工作带来负担。影响档案归档难度的因素相对较多,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归档不规范、电子化档案运用不高等等原因,是导致归档难的成因,为了更好的提出应对策略,应对成因进行具体性的分析。

一、事业单位档案归档难度的成因分析

1、档案管理思想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属于我国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主要负责我国的公共事业项目的建设,关注民情,对教育、文化、公共设施建设等项目进行承接,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当前,通过对档案管理现状的分析,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相对薄弱,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对事业单位的重要资料未进行及时的归档,为公共事业的开展带来阻碍。事业单位属于政府机构,会承接上级下达的机密性文件或任务,必须要做好保密工作,及时对机要文件、资料进行保管是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1]。

2、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通过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分析,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档案资料管理混乱,档案归档工作缺乏规范性[2]。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归档时,未对档案进行鉴定、分类、归档、编号等,档案管理流程缺乏规范性。在归档时不注意流程的规范性,会为档案查询与检索工作带来困难,寻找目标档案的难度变大。在事业单位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进行工作,未严格遵守归档流程,是管理制度缺失的重要体现。

3、电子归档实施效果不强

信息技术的出现,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实现社会快速化、智能化建设,将其应用到事业单位的归档工作中,将纸质档案改为电子档案,更有利于保存、分类和整理。但是,信息技术在事业单位档案资料的建设上还不够全面,电子档案的实施效果不强,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思想上认知不清,操作技术不娴熟,导致电子档案归档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的转变承接不够全面,是制约归档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加强档案归档工作的合理对策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档案是事业单位公共事务发展的重要依据,记载着单位的发展历程,对重大项目的实施方案、计划和策略等进行保管,可为后续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参考典型的成功案例,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为了加强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应从档案管理队伍方面着手,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要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了解档案归档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要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及时做好档案归档工作,不要等到工作繁重、积压之时再进行档案的归档,会出现归档混乱、分类整理不及时等现象,档案管理质量下降。为此,事业单位应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拔,禁止选择非专业类或兼职类的人员[3],应选择档案管理专业型人才,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性培训,保证持证上岗,无证者无法加入到工作队伍中,建设一支更专业性、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

2、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体系,提高归档的质量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实现了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普及,当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同样受用。如今,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是很高,电子档案归档处理不够娴熟,内部局域网、信息传输技术还存在漏洞等,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4]。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在事业单位中应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运用信息化办公软件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强调电子归档的程序和操作流程,以计算机操作平台为载体,通过电子系统的运作,将目标档案资料由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并借助计算机庞大的存储系统进行储存,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每个电子档案都有属于其独特的编号,严格做好档案编号,将归档的序号制作成表格,以便后续查询和检索。归档完成前,档案管理人员应对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反复的确认。与此同时,应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培训,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条件,能够熟练掌握电子归档技术。

3、优化单位档案归档制度,以保证归档的规范化

为了提高归档的质量,应优化与完善事业单位的归档管理制度,以保证归档的规范化,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提供保障。在事业单位中,应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归档等进行有效的约束,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应对法律体系进行完善,通过推出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来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并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对档案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事业单位的档案文件有文本、影像、视频、照片、图形和数据库文件等多种类型,应从收集、整理、分析到归档都要严格控制,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其中,进而激发归档工作者的积极性,端正其工作态度,提高归档的质量和水平。

4、对档案借阅过程进行简化,以提高档案应用效率

档案属于事业单位内部的重要文件,由于档案数量众多,归档工作开展难度大,档案的查询与借阅过程相对复杂,档案的借阅要经过层层的审批,是制约档案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无法在需要档案资料的时候获得资料。为此,事业单位可以将现阶段可能会使用到的档案资料保存在部门的文件库中,将档案在文件库中进行归档,使用时可直接从文件库中查找,能提高档案的应用价值,能及时满足部门对资料的需求,以提高项目的实施质量。将档案资料保存在各个部门,能够对档案资料进行分散,能减轻事业单位档案归档人员的工作负担,缓解工作压力,部门对业务、所需信息查阅、利用更为方便,充分发挥了档案的应用价值,是档案归档创新的重要体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工作相对复杂,前期的归档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归档工作面临着重要障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档案归档工作带来契机,在档案归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强事业单位档案队伍建设,实现归档工作的信息化,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以保证档案归档的合理化与规范化,实现归档水平的全面提高,是加强事业单位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http://

参考文献

[1]李妍.企业档案归档难度成因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24:69.

[2]王娜.企业档案归档难问题分析与对策[J].才智,2014,01:289.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范文4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 信用化改革 创新优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034-01人事档案管理信用化是指在档案管理过程当中实现个人信用与个人档案的有机融合,在尊重人事档案属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档案结构、保存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而实现信用档案与人事档案功能的有效转化,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制。人事档案的信用化改革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通过查阅个人档案就能够对个人信誉、品质、业绩、清廉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使档案的凭证功能更加完善。人事档案信用化改革是档案改革的新形式,同时也是信息资源融合、档案管理集约化具体体现。

一、人事档案管理信用化的改革基础

1.人事档案与信用档案本质相似

人事档案与信用档案本质较为相似,这一点为人事档案信用化改革提供了良好基础。从档案管理实践来看,人事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信用情况,同时也是对个人信息的详细记录。实施人事档案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对个人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形成一定的信用凭证,亩向档案应用组织或者个人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起到信息桥梁纽带作用。因此,根据人事档案的管理特点和数据特征,其中的部分信息与个人信用具有密切关系,能够划入信用档案管理范畴。两者之间本质极为相似,都能够作为个人信用的查对凭证,同时也能够对个人信用情况做出正规记录。

2.已经建立起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当前,在人事档案管理当中已经构建起个人信用数据库,良好的信息数据基础为人事档案的信用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我国针对人事档案的个人信用信息建设始于2006年,通过多年的运行与充实,数据库内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数据体系。发展至2015年底,该数据库内个人信用信息已经超过8亿人次,数据资料丰富,覆盖范围较广,尤其是针对信贷信用信息的完整率达到97%。良好的数据基础为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为人事档案信用化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两种档案的交叉整合,有利于构建起更便捷、更完整的人事档案管理格局。

3.信用档案管理优势突出

长期以来,信用档案管理已经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这些对于人事档案管理而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提供更有利的参考价值。从档案管理形式来看,信用档案的管理范畴更大,覆盖层面更为广泛,而且在信息来源方面途径更为多样化,信息档案样式灵活,形式较为丰富,在信息资料的来源、整合、记录当中更具客观性,观点较为中立,而且信用档案更具开放性,时效性突出,具有可调整、可更正的特点,不具备盈利性,法制管理特色突出,因此这些优势能够为人事档案管理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同时也为未来人事档案管理的信用化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人事档案管理信用化改革措施

1.增加信用档案内容

人事档案逐渐向社会信用管理体系靠拢,在档案中显示个人身份、职业变化、能力特点、社会信用记录等信息。将个人信用变化、能力变化等体现在人事档案中,体现档案管理的动态化特点,能够从更多元化的角度反应个人真实信息,从而进一步充实人事档案内容,使其更具时效性和客观性。人事档案增加个人信用记录之后,内容会更加丰富,同时还包括了公共机构对于个人信用的评价反馈等,用人单位也会对其信用情况进行记录,从而使个人的信用情况能够更完整的体现出来。在个人信用信息中需要体现出信用卡使用情况、个人信贷情况、社会保障、诉讼等不同信息,尤其是在职业信用信息中,都是经过用人单位专业评估人员进行评价的,其信息更加真实客观。

通过人事档案改革,人事档案的内容、结构会发生一定变化,从而使档案管理得到合理优化,在档案信息的记录中更加忠于本质,并将这些信息政治化、身份化,能够全面体现个人信息的真实性,并且将其进行动态呈现,为人事管理工作提供更完善的信息参考。

2.促进人事档案监管与服务职能的转变

人事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社会权益的落实,尤其是在医疗、入学、保险等领域,权益的配置与人事档案有着直接关系。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并不是实现人才控制的手段,因此在工作当中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使档案管理体现出监管与服务两大特色,这也是实现人事档案信用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档案职能的转化,有利于人事档案改革的顺利推进。

3.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

通过人事档案管理权限的界定,有利于更多组织或者个人对档案信息进行查询和使用,从而促使档案管理趋于社会化,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在人才识别、职业升迁、福利保障方面的社会价值。例如借鉴发达国家“人档分离”机制,能够使建档权利落实到用热单位中,根据个人表现、业绩情况、工作能力、诚信记录等构建起更完善的人事档案,如果个人升迁或者离职,档案还由原单位进行保存,新用人单位如有需要可以向原单位申请档案查阅,从而更加全面的掌握用人信息,从而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共享。

结语

综上所述,人事档案的信息化改革有利于改变传统管理当中的制约因素,优化档案管理模式。将个人信用引入档案管理当中,有利于体现人事档案的信用凭证作用,促进档案管理改革的全面推进,实现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开放式格局,使其社会化功能更为突出。良好的人事档案改革机制有利于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劳动资源的科学配置。

参考文献

[1]于钊,王东艳.人事档案与个人信用报告互动研究[J].浙江档案.2014(08)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范文5

【关键词】聘用制;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对策

一、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行聘用制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意识薄弱

档案事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良好的档案意识。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对档案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系统建设之中。社会成员也要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并拥有成熟的档案意识,主动应用档案信息。当前,由于宣传、教育、培训、管理、服务不到位,我国很多公民档案意识较为薄弱。这种状况也影响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会导致出现建档归档意识、规范管理意识、优质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

(二)档案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人才聘用制的发展,人事档案出现了无法完全适应新要求、档案更新速度滞后、内容参差不齐、质量普遍不高等问题。1.档案内容失实。由于人事档案牵扯到个人利益,如职称、晋升、退休、福利待遇等问题,各种归档的资料中档案信息作假的现象为数不少,给高校选拔、任用人才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造成损失。另外,某些学生就业服务部门让学生自行保管档案,也会导致档案遗失、档案造假等现象发生。2.档案内容不完整。人事档案一般涵括个人的自然情况、社会经历、政治面貌、考核情况、职务职称变动等情况,能较完整地反映个人状态。如果缺少某些材料,可能会给个人利益造成损害。但同时,这些人事档案内容单一陈旧,反映出来的人物缺乏个性,千人一面,更不能客观地呈现个人近况,给高校精确筛选人才带来了不便。3.档案管理范本意识薄弱。《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规定档案整理工作应做到“认真鉴别、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许多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管理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资料没有整理成册、档案磨损严重、档案不完整、成册后没有按格式分类处理、接收档案材料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缺乏信息技术管理档案的经验等问题,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杂乱无章,效率低下,重复做工。

(三)档案重建现象频发

一方面,许多高校为了挽留人才,以人事档案为抓手,增加了职工跳槽的难度。另一方面,为了招纳人才,某些高校承诺可帮助跳槽人才重建档案,恢复原有身份,并连续计算工龄。这种状况导致新档案可信度低,伪造、篡改档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四)弃档问题严重

市场经济调节下,社会成员的就业观与创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人事制度。企业在招聘时,更多看重工作能力,而不关注个人身份。企业与员工讲求形成契约,制定劳动协议或劳动合同,而淡化了人事档案。聘用制下的高校亦是如此,教职工为了自由流动,往往选择弃档,奔向更好的岗位。在此种背景下,高校的人事档案似乎变得可有可无。而社会人员在第三方机构寄存或托管人事档案时,不仅要办理有关手续,还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再加上受户籍政策的制约,人事档案的托管目前仍按属地原则办理。为了省钱省事,许多人选择了弃档。再加之人事档案信息单一、信息失真等原因,使弃档人数激增。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管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成为弃档。

二、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成因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虽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多次推出了教职工管理系统,但都未形成规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统一领导和科学管理,制约了我国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虽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但是高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有的高校建数据库没有针对性,纯粹为建库而建库,导致各个数据库之间不能进行信息共享,使用不方便。

(二)档案管理中的监督缺失

长期以来,上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导致档案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这就导致了部分高校档案管理混乱,经常发生档案散失、档案污损、档案缺乏归类、档案受到篡改等现象,这为聘用制下高校的人才的进出考核、选拔任用等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三)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2010年,我国档案管理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不到5%,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不足19%,由于档案管理从业人员整体受高等教育或档案管理专门化教育水平不高,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未能在专业化、专门化、信息化道路上走下去,这对于档案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虽然上岗后有从业人员选择了继续教育培训,但是很多已经评上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对档案管理产生了职业懈怠,并未重视培训工作。加之档案管理部门是“清水衙门”,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优势,不少档案管理出身的专业人才选择跳槽或跨行。

三、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策略

高校对聘用制的实施有具体的要求,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必须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要求相结合。笔者认为,聘用制下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应有如下策略。

(一)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建设

1.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第一,广泛应用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经过20世纪80年代至今多年的努力,国家与各级组织人事管理部门在研发与推广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上获得了长足进步。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深圳市委组织部研发的《全国组织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和江苏省委组织部推广的《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系统》。这些网络技术能将所属人员建库管理,提高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但同时,档案管理部门仍需联同软件开发单位继续改良信息系统。特别是在当前高校聘用制改革的形势下,信息系统的更新更要适应体制的具体要求,并要适应不同高校的不同需求,体现个性化、差异化,便于推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第二,创造良好的档案储存条件。确保档案的完整性是档案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虽然常说“纸寿千年”,但是如何保证档案面貌如初,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继续探讨与研究,要给档案创造一个良好的贮存环境与条件,达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目的。第三,促使档案形式的多样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形形色色的数据库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在人们眼前,人们不再拘泥于平面化的视觉资料,还对声像资料提出要求。在高校聘用制改革的当下,扁平化的德勤能绩考量已无法全面体现个体的特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应顺应数字建档的要求,既要收纳书面材料,也要收集声像材料,从而逐步实现“纸质档案”到“数字档案”的转变。2.建立高校人员信息数据库。建立高校人员信息数据库应将其重要的材料数字化,如学历学位、科研成果、业绩等。另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便组织人事部门考核、选拔人才。因此,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应当转向资料管理、数字建设、咨询服务,档案管理要从传统的整理、存储到资料收集、信息处理、利用和提供更全面、完善的职能服务上来。另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与时俱进,借着信息技术发展的契机,依靠先进技术解决信息泄密、信息造假、用户识别等问题。3.完善人事档案管理法律法规。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诞生,这部法律结束了在中国档案没有法律保护的历史,结束了中国档案工作无法可依的历史。高校档案管理必须遵循档案法的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是,高校人员数据库的建立,人事材料的传输,网络建设的开放性,与档案的保密原则有一定的冲突。因此,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规章应顺应当下网络发展形势,进行一定的修订与完善,让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与之配套。

(二)促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功能分化

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应结合集中统一管理和“人档分离”的改革思路,将高校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机构、劳动部门所属的就业服务机构、教育部门所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政府其他部门所属的相应机构承担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剥离出来,成立政府所属的统一的高校人事档案中心。高校人事档案中心应设立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应设施和提供服务的经费来源方面,应从初始设置的“以档养档、适当收费”逐步过渡到由公共财政全额提供经费,以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专业性、服务的无偿性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公信力强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是人事档案的管理机构,其任务是确保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服务于单位或个人查阅档案的需求,为单位提供分析统计,为师生提供职业咨询、生涯规划、市场供求等信息。另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制定档案处置时间表,档案或长期保存或予以销毁都应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范文6

【关键词】档案事业;档案管理;档案教育;档案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五条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这是用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档案工作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内容,是由三个互相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的,一是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既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又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

档案工作,从广义上说,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科学研究工作、档案宣传工作、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等。下面就上述几个方面分e做一下阐述:

一、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是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档案的收集工作,各个机关、机关内部各个组织单位形成和使用的文件,往往是分散的,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浩繁的,而机关与社会对档案的利用则要求一定程度上的集中。为了解决档案的分散形成与集中利用之间的矛盾就形成了档案的收集工作。档案的整理工作,收集起来的档案不仅在数量上是巨大的,而且仍然处于零乱状态,而日常管理和实际利用则要求将档案材料进行系统化。为了解决档案的零乱与管理和利用的系统化要求之间的矛盾,就形成了档案的整理工作。档案的鉴定工作,随着时间的失衡和社会活动的继续,新的档案在不断形成,档案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有些档案也会因其存在环境的变化而失去保存价值。

二、档案行政工作

档案行政工作是以国家各项事业的需要为目标,对全国以及地方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统一制度、监督指导的活动。档案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不断调节档案事业系统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档案行政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以档案行政部门为组织协调中心,培训和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行政能力和水平,依法行政,通过调查研究和加强管理,完成规划制定、统一制度、行政监督、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的任务,提高档案行政效率,从而促进档案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档案教育工作

目前,我国的档案教育体系一般包括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在职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部分。档案高等教育是我国档案教育的核心部分。我国档案高等教育是培养中、高级档案研究人才、档案管理人才、信息开发人才以及档案事业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档案中等教育是培养初级档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主要途径,它是我国档案教育体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办学形式主要有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档案在职教育是对已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进行档案专业知识的提高性教育。档案社会教育是指向社会各方面宣传档案学知识,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这种类型的档案教育可以采取举办档案展览、编写各类通俗读物等多种方式进行。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从事档案学研究、档案业务管理、档案事业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各类人才所需专业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因此,档案教育应根据档案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比例结构,合理设置各类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

四、档案宣传工作

档案宣传是向人们传播档案、档案工作有关信息、思想,从而影响人们行为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向广大档案工作者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规与政策,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向社会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以增强社会档案意识的一种舆论监督性质的工作。档案宣传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宣传动员、教育和激励档案工作者,使他们积极参与档案事业的建设。同时,通过宣传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使社会各方面均能关心、重视和支持档案事业,使档案事业能与其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并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档案工作的宣传我们可以通过口头宣传、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档案陈列与展览、档案专业报刊、档案网站等宣传方式对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人员进行宣传。

五、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等手段,把档案工作实践的研发材料加以研究、提炼,上升为理性成果的一项创造性工作。在现阶段,我国档案科研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总结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经验,批判继承中外档案科学技术遗产,探索我国档案事业改革、发展的规律以及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为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我国的档案科研工作按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划分,主要包括档案科学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

六、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参与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档案事业的外部条件。同时,它又属于国家外事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外文化与科技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档案界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主要是通过参加国际档案组织的活动、国家间双边档案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和国际档案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形式展开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