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中控工作总结范例6篇

物业中控工作总结

物业中控工作总结范文1

Abstract: The problems abou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atal amount of pollutants are provided such as deficiency of technical specification,not satisfaction of monitoring ability and personnel quality,incoordin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practical situation not dissimilar to predicted total amount of pollutants by EIA.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s abou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otal amount of pollutants are proposed to ser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关键词:污染物排放总量;总量监测;总量控制

Key words: total amount of pollutants;total amount of pollutants monitoring;total amount of pollutants control

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158-02

0引言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环境法调控手段,同时也作为一种技术措施与污染物“浓度控制”并驾齐驱,成为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的可量化标尺。它的主要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相应发展而变迁,从个体污染源排放到区域总体排污,到能够使执法机关据以实施行政行为,再到评判一方官员的政绩,最终甚至决策我国地区间生态平衡下的区域发展宏观战略,总量控制在环境保护中的身影随处可见,且愈加重要。

目前,总量控制的范畴,在我国主要用于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实行总量控制,一要有适当的指标,也就是企业的排污许可证;二要有落实措施;三要有考核机制。这3个方面都要求总量监测成为总量控制工作的基础。

总量控制的依据是总量监测,需要监测做坚强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对监测技术和监测力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通过对总量监测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探讨如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及解决办法。

1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规范不够完善

总量控制的引进研究、政策运用、法律确认,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总量监测技术规范还不够完善,2002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水污染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92-2002),但大气污染物总量监测技术规范至今尚未出台。长期以来,废气污染物总量监测依据仅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92-2002)明确了对某污染物监测结果小于规定监测方法检出下限时,此污染物不参与总量考核。由于缺乏统一的大气污染物总量监测技术规范,对于大气污染物在监测浓度小于监测方法检出下限时,对结果的处理存有分歧。有的参照《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92-2002),不参与总量考核,也有的按检出限的1/2计算,两种方式核算的总量差异很大。

对于固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生产负荷是有直接关系的,实际监测的污染物排放量都是在一定的生产负荷下测得的,在评价一个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否超标时,是否应该折算到100%负荷下,到目前为止没有统一规定。从理论上讲,环保主管部门核批给某个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都是考虑企业满负荷、全年运行情况下的,应该折算。但实际情况由于企业产品受市场影响,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工况。另外,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出现故障、定期检修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负荷,大多数企业不可能长期稳定在满负荷工况下运行,实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按满负荷折算出入数大。

1.2 监测能力和人员素质难以满足变化的生产工况

绝大多数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是一个连续、不稳定的排放过程,并且该过程与排污单位生产状况相对应,企业任何生产环节发生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反映到排污状态变化上,可以说,在企业不同的排污时刻,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变化的。这就要求在排放总量核定上所采用的监测数据要准确、可靠、有代表性。但是,如何才能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必须基于监测人员对企业的排污状况十分了解的基础上。现在的企业种类繁多,采用的生产工艺又千差万别,大多数监测人员只是具备了现场采样技能,对变化万千的生产工艺和生产工况了解甚少。很多情况下,笼统地将企业的排放当作是稳定、连续处理。

1.3 企业的配合不到位

废气中的无组织排放,作为排放总量的一部分在总量核算时应该予以考虑。根据《排放污染物总量监测规范(工业废气部分)》,对无组织排放的污染源和无条件进行实测的污染物,可采用物料衡算法进行总量核算;在《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92-2002)中规定,对日排水量小于100t的企业,废水排放总量采用物料衡算法统计。物料衡算的依据是企业提供的物料平衡情况,事实上物料平衡情况作为企业的商业机密,一般不愿提供得很详细;另外,物料平衡中环保设施的运行效果受工况和负荷影响,也不是持续稳定的。

1.4 环评预测总量与实际情况出入太大,且不合理

近来,在“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由于总量超标影响最终验收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一方面验证了总量控制严于浓度控制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是由环评批复总量不合理导致的。批复中的总量一般都是根据项目环评报告书建议申报的,环评报告书中的总量往往以污染物产生量×(1-环保处理设施的去除率)而得。但是环评单位往往忽略了低浓度情况下,设施处理率会远远低于设计去除效率的现实情况。在实际监测时发现很多企业污染物产生量远远低于环评预测结果,进口浓度低会直接影响环保设施的处理率,使得处理效率根本达不到环评预测效果,最终导致监测总量超标。

2对策与建议

2.1 制定和完善相关监测技术规范

尽快出台大气污染物总量监测技术规范,完善水污染物总量监测技术规范,并对浓度未检出时的总量核算予以明确规定,考虑到企业生产工艺确有污染物,建议在浓度未检出时,按检出限1/2核算排放总量。在总量监测中,对特定污染源的监测,一些非标准方法或非统一方法在与标准方法对照检验的基础上,应允许使用不同的方法检出限有所不同,报出的检出限应与所使用的监测方法相对应。

在“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核算总量时,建议折算成100%负荷下的排放量。并建议管理部门在核批企业的排放总量时应考虑现有处理设施及工艺的实际处理效果,提高可操作性。

2.2 加强在线监测监控体系的建设

自动在线监测是实施总量控制监测的最佳选择。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监控系统是利用现代监测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对排污单位实行全程监督控制的管理系统。建设污染源监测监控系统,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手优更加科学、准确、实时地掌握重点污染源的主要污染源排放数据、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对于确保污染减排工作取得实效,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地区已在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全部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同时配套建设县级监测监控中心(县环保局监控平台),实现对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和污染源管理一体化,最终形成省、市、县、企业四级联网监控,保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制度的实施。

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必须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8号《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和相应技术规范要求,实现省、市、县及企业四级联网和污染源数据的传输和数据共享。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指标,确保在一定时间内不滞后。紧密结合全国环保实际,结合各地环保工作的特点,结合各地环保工作的特点,确保系统使用简便、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维护及管理便捷,费用经济。

认真执行《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试行)》(HJ/T354-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HJ/T 355-2007),并呼吁国家尽快出台废气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及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确保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持续、稳定地运行。在加快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监管模式。监督性在线监测的监管模式是有限的,在重视发挥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作用的同时,现场环境执法检查、日常监督性监测等其他监管手段依然不可偏废,通过建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定期上报制度,建立完整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库,并与在线自动监测监控数据相比对,随时了解和掌握污染物排放的动态变化情况,真正发挥在线监测系统“电子眼”的监督作用。

2.3 加强监测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建设

监测质量是监测人员素质、监测仪器设备、监测过程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的综合结果,而监测人员专业素质又是监测质量优劣的决定因素。总量监测相对于浓度监测而言,技术性更强,工作量更大。总量监测人员除了应该具备必要的采样技术外,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状况,进而了解污染物的排放规律。各监测单位应该加强监测人员业务培训,总结不同行业污染物排放规律,建立一支涵盖不同行业的监测领头人队伍。

3结语

总量监测是实施总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为使总量监测技术更加合理、完善、更具操作性,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建议国家尽快制定统一的总量监测技术规范,以便规范总量监测行为,提高总监测质量,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绘宇,赵晶晶.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法律演进及趋势[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1):28-34.

[2]朱焕山,史红香,刘佳宁.废水不稳定排放状态下污染物总量监测[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0,20(1):45-47.

[3]齐文启,汪志国,孙宗光.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测技术路线及要求[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3):1-3.

物业中控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环境保护政策;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一、环境保护政策下开展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重要性分析

(一)环境污染现在的状况以及环境质量的内在要求

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以及工业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速,导致越来越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工业垃圾以及废弃物等出现在人们的实现当中,这些污染物会给生态环境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危害,并且还会使环境污染的状况更加严重化。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我国国民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多严格的要求。但是目前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度已经无法正常承载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等产生的废弃物带来的污染,导致生态环境对污染物的承载力度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基于此,生态环境推进的内在要求以及环境污染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向就是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二)国家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明确规定要求

最近几年,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管理有关规定条例也越来越多,并且还出台了较多对环境污染控制及保护的针对性制度,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实际状况,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化的考虑,从而编制出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标准,还编制出生态环境自身承载力范围内的污染物浓度标准。因此,我国为了能够将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工作做的更好,则需要吸取生态循环较好的海外国家环境控制管理及保护的经验,然后和我国自身的标准条件相互结合,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

二、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过程常见的问题分析

(一)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因为缺乏有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可操作性造成影响。虽然我国多数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当中已经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思想,还有部门分法律条例已经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列入了环保法律当中。但是根据现在的状况来讲,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法律法体系暂时还缺乏完善性,还需更进一步的将其进行优化完善。由于部分缺乏实际性的控制方式缺少法律的管束,所以可操作性较低。

(二)环境容量缺乏稳定性

由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容量会受到较多自然条件的约束,例如环境温度的转变以及季节气候的转变和地理环境质量特征等多方面,这些方面都是动态性的,所以环境的容量也会随着这些因素的不断转变特点产生变化;然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模式是非动态性的,因此没有办法保障环境容量之间定量关系的稳定性,这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污染物控制总量控制的相关优化建议

(一)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需要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进行不断的优化,使其变得更加完善,并且还需将环境影响评估以及限期治理和排污许可证机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例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结合。除此之外,还要更加明确规定污染物排放控制总量以及调查检查与法律责任、总的设计等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的可行性程度才会更大。

(二)严格環境准入

将更加严格化的环境准入体系编制出来并且开始执行,要加强管控污染源的工作力度,将污染减排这一重要工作做好做实。必须要严格遵循国家规定把每一项环保条例落实在合适的位置,针对部分和环保规定不符的必须要禁止发放营业执照。相关部门必须要将审核工作做好,在对文件进行审批的时候必须要对项目的细节更为重视,加强污染量的指标管控工作力度,在环保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在相关文件上详细记录重要的点。

物业中控工作总结范文3

一、控制硬件架构的设计

根据太原刚玉为蒙牛配送中心预设的系统要求,项目组大胆地采用了AS―I总线作为检测信号与控制信号的底层传输总线。

AS-I(Actuator-Sensor-Interface)是执行器―传感器―接口的英文缩写,它是一种用在控制器(主站)和传感器/执行器(从站)之间双向交换信息的总线网络,它属于现场总线(Fieldbus)下面底层的监控网络系统。一个AS―I总线系统通过它主站中的网关可以和与PLC、儒C或上层现场总线(Profibus、Interbus、DeviceNet、CAN、Modbus、Modbus+、CC-Link、Ethernet)相连。AS―I主站可以作为上层现场总线的一个节点服务器,在它的下面又可以挂接一批AS―I从站。AS―I总线主要运用于具有开关量特征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系统,传感器可以是各种原理的位置接近开关以及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开关等。执行器可以是各种开关阀门,电/气转换器以及声、光报警器,也可以是继电器、接触器、按钮等低压开关电器。当然,AS―I总线也可以连接模拟量设备,必须注意的是在连接主站和从站的两芯电缆上除传输信号外,同时还提供工作电源。其网络拓扑结构灵活(线型、树型、总线型、星型等),数据传输速率在167Kbit/s,系统安装调试扩展简单,带有故障预警功能,维护、诊断简单迅速,停机时间短。

在设备选型上,我们选择了P+F(倍加福)。德国P+F公司(PEPPERL+FUCHS)是全球最大的传感器专业公司,创建于1945年,于1958年向世界推出具有革命意义的第一代电感式传感器,成功应用于化工石油行业。德国P+F公司与上海自控电器厂在1993年底建立合资企业上海倍加福自动化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P+F传感器。

每个AS-I总线长度为300米,从站数为31个,每个从站可连接4个输入和4个输出。在这个方案中,我们采用了双AS-I总线,把系统从电器上一分为二,保证了电器安装调试的方便,也为控制软件实现设备故障自诊断功能打好了硬件基础。其电控系统结构原理图如上图所示(与实际结构稍有差别)。

二、控制软件架构的设计

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的控制系统,经历电气控制、电气程序化控制、数字程序控制等几个时期。目前对于立体仓库的库前处理系统,一般采用输送机、传输小车、放货台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由输送机构成的库前处理系统而言,会随着用户的要求,其规模、排列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设计其机械结构时,就需要考虑输送机控制系统的复杂度与控制实现的难度。除此之外,在现场安装调试时因为其系统是为用户定制的新的系统,在检测信号的特征、控制信号的特征以及工作流程上都是特殊的。目前大多数厂商采取的控制系统,由程序代码勾画设备工作流程,其控制复杂度与系统规模息息相关,这种程序结构不但调试难度大,就其运行可靠度、稳定度而言,将随调试人员的技术能力与心理素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为了满足蒙牛配送中心需求,达到系统预设计要求,项目组依托AS-I硬件基础设计了一种适合由输送机群构成的立体仓库库前处理系统的控制技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在设计、调试时的瓶颈问题,降低设计复杂度,提高调试效率,稳定运行可靠度,提高整体输送机群的工作性能。本技术通过对输送机系统进行树星数据结构处理后,产生的由设备检测信号、设备控制信号、输送机拓扑结构数据、物料运行路径数据所构成的数据群。由一个通用的数据引擎对数据群进行处理后,再由执行控制单元控制调度单个输送机个体的控制结构。实现了输送机控制与数据引擎、执行控制单元无关性的控制技术。

建立输送机的逻辑模型,使输送机可以在逻辑上进行控制,即逻辑模型的输送机同实际物理类型的输送机有相同的功能。在检测信号的处理上,逻辑模型以一种完美型输送机结构设计,即到货检测、有货检测、换速检测、等待检测等功能都具备的输送机模型。在控制信号的处理上,同样采用一种完美型输送机结构设计。完成之后,把物理输送机输入信号与控制输出信号同逻辑输送机相应功能的数据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输送机控制实体。同时,用相同的办法,构建升降机的控制实体。

首先,对输送机结构进行分层处理,本控制技术可以对多达200层的输送机结构进行控制。其次对输送机物理拓扑结构进行分类,目前输送机的组合结构一般有直线型、直角型、丁子型、十字型,后三种类型的结构在进行传输时还需要升降机配合工作。由此就产生了由四种控制工艺所组成的数据引擎。在控制引擎中通过对设定路径分析,拓扑结构分析得出货物在输送机上传输路径的组合结构,调用相应的控制工艺进行处理。

其次,建立输送机、升降机的拓扑结构描述数据,以及输送机与升降机的耦合机构描述数据。

最后,设定输送机可能出现的运行路径数据。

至此,我们就可以控制货物沿输送机的逻辑路径在物理输送机上进行搬运处理。在输送机系统的设计时,就不需要考虑输送机可能出现的控制复杂度。在调试时,只要把物理输送机输入信号与控制输出信号同逻辑输送机相应功能的数据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输送机控制实体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输送机群的拓扑结构数据与物科搬运路径数据,就可以完成对输送机的调试工作。

在输送机群的数据模型确立后,为了使系统协调工作,需要有路由功能模块、路径解析模块、工艺生成模块以及设备监控模块、设备调度模块、过程控制模块等组成的一个公用的数据处理引擎,完成输送机群的协调工作,其各个模块的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种控制技术是一种数字路径优化技术,通过托盘条码将管理系统的物料搬运同设备数字化调度绑定到一起,由设备监控模块,监视物料运行状态,成功地实现了设备故障自诊断与故障现场保护,为库前处理系统的稳定可靠地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现场应用的状况

首先,AS―I总线用简单经济的方式将二进制的执行器和传感器连接起来。因为所有的信号处理的采集点同处理单元的距离很近,电器安装调试工作异常方便;安全、故障隐患降至最低。

物业中控工作总结范文4

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全面推进和抓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工作,根据全州环保工

作会议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和推进全省2009年重点督查20个重大建设项目和20项重要工作的通知》(元政发〔2009〕2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采取加强对污染减排工作的领导、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减排工作、加强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强化环境执法检查、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等五项措施推动污染减排,从而从思想上、行动上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提高相关企业负责人和我局干部职工对污染减排工作形势的严峻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地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㈡签订目标,落实责任 ㈢多措并举,营造污染减排氛围

一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以及中央领导多次到云南考察调研时提出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为提高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企业人群的环保意识,大力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环境保护知识,我局联合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制发了《××县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元环发〔2009〕1号)。

二是6月5日联合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团县委、县总工会、县广播电视局、县教育局、县安监局等部门,大力宣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弘扬安全生产,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现场设立咨询、投诉点,发送环保购物布袋、相关资料和宣传册共1500份,并在显眼的街道和路口悬挂纪念“6·5”世界环境日和节能减排标语口号布标5条,现场悬挂了宣传画40余幅,为近千人发送了宣传环保主题的手机短信。 四是将环境宣传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并结合开展矿山整治、环境执法,深入水源保护地、矿山、选厂和其他企业,全面宣传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切实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送进基层,让更多人群了解环保、支持环保,促进企业间相互监督,起到以点带面宣传效果,从而为污染减排创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为进一步推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㈣污染总量控制情况

⒈加强建设项目管理

对新、改、扩建项目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名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的同时,切实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二高一资”项目的批建,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⒉加强现有企业的监管

结合日常监管与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开展,认真履行环境监察,严格执行重点污染企业月查、一般企业季查制度。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年初以来,我县许多工矿企业已自行停产,污染源自然切断,少部分生产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完善,管理严密,设施运行正常,能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因此,现有生产企业未发生超、漏、滴、跑排等排污现象,切实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总量。

㈤全面完成污染减排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圆满完成红河州人民政府下达我县的2009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实现年度削减目标。我县主要污染减排企业—××天生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09年3月与江西上饶市嘉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治理工程项目协议开工建设,并在相关部门的积极监督与深入指导下,公司于6月30日完成了glx—egsb—厌氧处理的全部工程,累计投入污染减排资金250.0万元,比原计划投资225.3万元超额投资24.7万元。已到位付款180.0万元,减排工程完工率100,目前,待试运行、监测验收。

二、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困难及其问题

㈠取得的经验

从取得的成绩中总结到,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加快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严格执法是加快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公众参与是加快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是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工作的保证。

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9月以来,我们立足本职工作,围绕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年初提出的目标,为维护全县环境质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环保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⒈工业企业布局不合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工业布局分散,同行业企业不集中,给污染集中排放、集中治理带来很大的难度,而分散点源治理所需的资金和治理的难度都很大,效果不尽如人意。

⒉环境污染防治严重滞后

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染加剧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环境管理力量薄弱,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将是长期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⒊环保意识不高,污染减排意识不强

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公众环保意识总体不高,对节能减排的认识不够。部分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不顾,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偷排、直排的行为时有发生。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继续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二是加强环境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提升;三是加强领导,严格督促检查和监管,确保2009年的各项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完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内环境。

四、2012年工作计划 ㈠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工作,切实改善环境。

㈡严格落实省、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的安排部署工作,确保2012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控制在“十一五”计划的1300吨和600吨以下。

㈢强化对重点排污企业的污染监管,加大督促治理力度,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为市民生存环境安全提供保障。

㈣加强理论、业务学习,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环境执行提供优质服务。

物业中控工作总结范文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于1月15日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时强调,应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了PM2.5的数据。解决问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必须要有所作为!他同时指出,一方面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需要树立全民意识,全民参与,共同治理。

今冬连续阴霾天气再次警示:大气区域性复合污染形势严峻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和持续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生产力不合理的布局,使得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严峻并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征,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国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大气复合型污染,是指空气污染由传统的煤烟型污染,变为煤烟型污染与机动车尾气型复合型污染。即受制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为主的煤烟型污染尚未解决,但伴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等污染问题也将会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城市大气污染问题逐渐由单个城市向区域复合型污染转变。例如,珠三角地区的烟尘、粉尘和二氧化硫等城市大气污染物指标,出现同时上升或降低的现象,区域污染特点突出。这种局面称为我国“十二五”以及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的巨大挑战。

“十一五”期间,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燃煤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全国大气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北京等城市呈现好转态势。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却日益突出,并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力推进污染物减排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不断攀升,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首先,煤炭消费是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主要来源,而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所以煤烟型污染仍会十分突出。目前看来,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大,远远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虽然“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减排目标超额实现,但由于氮氧化物尚未开始控制,由此带来的污染将部分抵消二氧化硫减排带来的环境效益,使得全国酸雨区域分布格局总体未发生明显变化。

其次,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突出,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会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发生反应,造成灰霾、臭氧等污染,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再次,城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灰霾和臭氧污染已成为东部城市空气污染的突出问题。

最后,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趋明显。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地区以及成渝地区等城市密度大、能源消费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使大气污染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重污染天气在区域内大范围同时出现。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100天以上,广州、南京、杭州、深圳、东莞等城市灰霾污染更为严重。东部地区大气能见度与20世纪60年代初期相比,下降了约7-15公里。区域性大气污染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SO2和NOX是影响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子,既是衡量空气质量的直接因子,也是细颗粒的前载物。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SO2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削减,但至2010年,S02排放量仍高达2267.8万吨;NOX排放量在“十一五”期间伴随能源消费的高速增长呈快速增长趋势,增长幅度达40%左右,到2010年排放量为2273.6万吨。大量排放的SO2和NOX远远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将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按照2012年的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来看,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达到二级标准。我国大气污染整体上开始步入区域性、复合型、叠加型新阶段,“十二五”期间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和改善环境质量刻不容缓。

主要对策与措施

1 强化环境质量管理,大力促进环境管理重心由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升级转型

我国环境管理自上世纪70年代初起步以来,其目标与重心在不断调整与升级,相应的管理模式也在转型,呈现出明显的转型升级轨迹:初期的达标排放阶段;中期的总量控制阶段;目前的质量改善转型升级阶段。尤其“十一五”时期,我国环境管理模式是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中心,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与考核减排指标,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然而随着环境形势的变化,公众对环境质量越来越关注,传统的环境监测评价结果与公众的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我国环境管理重心由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提出了深入推进总量减排、强化环境质量改善、防范环境风险和完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四大战略任务。即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立足点,以削减总量为抓手,以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用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战略转型。环境管理重心由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转型升级,既是最终迈向公众满意的环保新道路的必然,也是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对先进环境管理模式的迫切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成为促进大气环境管理重心由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由环境保护部起草完成的《关于推进大气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之后,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也于2012年12月对外,指出将针对SO2、PM10、PM2.5等多项污染物实施综合控制,并首提将联防联控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推进区域各城市间的联防联控。

而针对公众最关心的PM2.5,《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各区域的治理目标: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5年均浓度下降5%,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区域则要求年均浓度下降6%。这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看,突破我国目前大气复合污染这一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从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看,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在管理机制方面,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界限,将区域大气环境作为整体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构建“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第二,推行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机制;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制定实施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建立落后产能退出补偿机制,加快落后工艺和设备的淘汰以及行业结构调整进程。

第三,围绕当前最突出的酸雨、灰霾等污染问题,建立起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总量控制方法,实施SO2、NOx、颗粒物、VOCs等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

第四,探索有利于联防联控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对区域大气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电厂、石化、钢铁、水泥等建设项目,探索实施重大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机制。

2 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

我国以往大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之一就是很大程度上减排量用于抵消新增量,因此“十二五”期间在控制新增量方面,许多方面要有突破,措施更加具体化。

第一,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十二五”各种能源种类基本落实的情况下,其实质是煤炭总量控制。只要把目标分解落实到地方并考核到位,“十一五”期间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必将有所改观。

第二,在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开展煤炭总量控制试点。大气联防联控具体范围体现在国家“十二五”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中,也是我国大气复合型污染严重的地区,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并不是煤炭消费总量零增长,而是严格控制增长速度,率先实现改变以煤炭消费导致多种污染持续加重,区域空气质量得不到改善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让这些地区“休养生息”。

第三,对电力、钢铁、石化和水泥四个行业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电力、钢铁和水泥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工业排放量的60%以上,四个行业实行总量控制,就是努力改变电力就地平衡的不合理布局现象,控制住了四个行业的总量,就基本控制住了工业行业的排放总量。“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的总量计划单列已行之有效;“十二五”期间,由电力行业扩展到电力等四个行业,坚持新改扩建项目实施跨区域调剂,由超环境容量地区向环境容量富余地区调配原则。

第四,把污染排放的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最有效的制度,如果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能做到污染物排放的等量替代,就相当于新增量是零增量,污染减排工作也就好做了。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环评批复措施不落实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为改变这种情况,总量作为环评前置条件,就是要先落实后批复,先核量再上项目,尽可能地使新增量控制住。

第五,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探索城市调控机动车保有量。目前,交通领域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在有些城市已经达到60%以上,氮氧化物成为首要污染物,即使是单车氮氧化物排放因子较先进,由于保有量基数大,有些城市不控制机动车保有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减不下来,氮氧化物污染解决不了。因此允许一些城市探索调控机动车保有量,全面实行环保标志性管理,为“十三五”控制城市机动车污染探索一条途径。

3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发展规模,提高环保准入门槛,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落后产品。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污染减排进度挂钩,与落后产能淘汰进度挂钩。因地制宜推行现有企业群集约化和燃料清洁化发展,对规模小、重复性高的行业进行整合。

4 强化工业行业工程减排,大力推进烟气脱硝设施建设

电力部门是我国SO2和NOX排放量最大的部门,也是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未上脱硫设施的现役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燃煤机组进行脱硫改造。加快燃煤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烟气脱硝设施建设,加强已投运脱硫、脱硝设施监督管理,新建煤电机组不得设置脱硫设施烟气旁路,“十一五”末已投运的烟气脱硫设施逐步取消烟气旁路。

钢铁行业是我国SO2排放量仅次于电力的第二大工业部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现役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建设,所有烧结机和位于城市建成区的球团生产设备实施烟气脱硫,脱硫效率达到80%以上。位于城市建成区的烧结机,逐步实施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开展SO2、NOX、二噁英等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到2015年,全国钢铁行业共有530台现役烧结机合计7.8万平方米要完成脱硫设施建设。

石油炼制行业新建催化裂化装置必须进行烟气治理。现有生产装置采用先进的硫磺回收工艺,硫磺回收率达到99%,149套现有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进行脱硫,工艺加热炉采用清洁燃料,燃烧高硫石油焦的锅炉安装烟气脱硫设施。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加快生产工艺设备更新改造,加大冶炼烟气中硫的回收利用率,SO2含量大于3.5%的烟气采取烟气制酸或其他方式回收烟气中的硫,低浓度烟气和制酸尾气排放超标的进行脱硫处理。“十二五”期间,新建88套烟气制酸或尾气脱硫设施,对63套现有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加大焦化行业炼焦炉荒煤气脱硫,硫化氢脱除效率达到95%以上。加强对大中型燃煤锅炉的烟气治理,新建锅炉必须安装脱硫设施。

水泥行业是氮氧化物排放量是继电力行业之后的第二大行业,“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增产,新建的按准入条件必须配套建设脱硝效率不低于60%的脱硝设施。“十二五”期间,还需下大力气开展水泥行业新型干法窑降氮脱硝工作,现有日产规模大于4000吨熟料的新型干法窑水泥生产线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烟气脱硝工程建设,氮氧化物去除率达到35%以上。

物业中控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工业大气污染物 污染物总量控制 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Y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192-01

大气容量总量控制是依据一个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来决定该地区的充许排放总量,并依据每个大气污染源具体情况,公平合理地将该地区的允许排放总量分配下达到每个污染源,环境管理部门对每个污染源实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

实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一个区域性大气污染控制统分析或区域空气质量管理规划问题。也就是从满足一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出发,在现有实用防治技术条件下,正确协调影响空气质量的各种因素,使大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付出尽可能小的代价或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总量控制应体现资源与技术、经济两个优化分配。允许排污量的确定,来源于受纳体的环境污染容量。在将允许纳污量推演为允许排污总量的过程中,实际上对各污染源占有环境容量资源的份额进行了一次分配。从有偿使用环境资源的理论出发,排污收费、排污权转让等等经济问题,都以资源分配作为其立足点。对于工业大气污染方面来说,资源分配有助于实现工业合理布局,却不能完全解决污染防治问题。这是因为,每个污染源削减排污量的技术可行程度不同,投资效益不同、管理水平不同,需要根据每个污染源的技术、经济条件,对区域允许排污量进行分配,也就是对削减负荷量的技术、经济投入进行分配,以保证低投入、高产出。那么,如何对工业大气污染控制问题,本文将进行以下粗略探讨;

一、工业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思路

工业大气污染源主要作为有组织排放的点源出现,是大气污染源中可以控制的部分,应作为总量控制的重点,此外针对“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氮氧化物纳入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提出如下控制对策。

(一)推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严格控制新增量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全面落实淘汰落后产能要求,进一步加严产业结构调整,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对新建项目必须按照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最严格的环保要求进行控制,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其中电力行业新建燃煤机组全部配套低氮燃烧技术并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冶金行业新建烧结机全部脱硫,机动车实行国四排放标准、供应配套油品。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炭消费增量,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二)巩固电力行业减排成果,推进二氧化硫全面减排

“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减排将步入精细化管理阶段,要在“十一五”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推进全面减排,重点加大冶金、建材、石化、有色等非电力行业以及燃煤锅炉的二氧化硫减排力度,由“十一五”主要依赖工程减排向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齐头并进方向转变。电力行业强化脱硫设施的升级改造与运行管理,显著提高综合脱硫效率,其他行业加快脱硫设施建设燃煤锅炉走结构升级技术路线,以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替代小型燃煤锅炉,对大吨位燃煤锅炉因地制宜安装脱硫设施。

(三)推进电力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减排

氮氧化物排放控制以电力行业为重点,强化重点区域减排。电力行业全面推行低氮燃烧技术,新建机组安装高效烟气脱硝设施,现役机组应因地制宜、因煤制宜、因炉制宜地加快烟气脱硝设施建设,强化已建脱硝设施的运行管理冶金、水泥行业以及燃煤锅炉推行低氮燃烧技术或烟气脱硝示范工程建设,其他工业行业加快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二、工业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对策

(一)二氧化硫削减对策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污染减排总体要求,加大各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燃煤电厂、钢铁烧结机、石油炼化、工业炉窑等重点污染源安装污染治理设施,排放超标设施必须采取措施实现达标排放。

电厂脱硫一是结构减排,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运行满年、单机容量万千瓦级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服役期满的单机容量万千瓦以下的各类机组,以及供电标准煤耗高出年市平均水平的各类燃煤机组。二是治理工程,除淘汰机组外,未安装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必须安装脱硫设施,综合脱硫效率达到以上已投运脱硫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或实际燃煤硫分超过设计硫分的,实施脱硫设施更新改造。假设黄岛电厂和青岛电厂用煤煤质不变,按现有的脱硫效率,到年其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万,在脱硫效率达到时,两电厂可削减二氧化硫万。

燃煤锅炉为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将燃煤锅炉作为减排重点之一,加快结构升级,以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替代小型燃煤锅炉,对大吨位燃煤锅炉因地制宜安装脱硫设施。一是结构减排,根据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规划,淘汰小型燃煤锅炉。二是治理工程,规模在以上、排放超标的燃煤锅炉实施烟气脱硫,综合脱硫效率达到。根据预测年工业用煤量为万,平均综合脱硫率按计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万,综合脱硫效率达到后,可减排二氧化硫万。

其他行业如冶金、石化、焦化等行业,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其分别进行结构减排和二氧化硫治理,其中对冶金行业单台烧结面积以上的烧结机、年产量万吨以上的球团设备要全部脱硫,使综合脱硫效率达到,已安装脱硫设施但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实际使用原料硫分超过设计硫分的、部分烟气脱硫的,应进行脱硫设施改造石化行业淘汰万吨年及以下生产汽、煤、柴油的小炼油生产装置及二次加工装置,土法炼油以及其他不符合国家安全、环保、质量、能耗等标准的成品油生产装置,对石油炼制行业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剂再生烟气进行治理,加热炉和锅炉烟气脱硫的综合脱硫效率需达到以上,改进尾气硫回收工艺、提高硫磺回收率焦化行业,炼焦炼焦炉荒煤气脱硫,脱除效率达到以上。

(二)氮氧化物削减对策

电厂和燃煤锅炉年底,火电机组中有超过采用了低氮燃烧技术,其中,新建机组全部采用了低氮燃烧技术,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现行的排放标准限值,脱除效率可维持在一。“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淘汰小火电,加快燃煤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脱硝设施建设,加强已投运脱硝设施的运行监管。对现役机组未采用低氮燃烧技术或低氮燃烧效率差的全部进行低氮燃烧改造单机容量万千瓦及以上的现役燃煤机组实行脱硝改造,使综合脱硝效率达到以上要求。

随着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推进,新型干法窑的应用比例将大幅度提高,在降低能耗和排放量的同时,排放量将显著增加。且水泥行业尚未开展有效的排放控制工作,根据国外水泥行业污染防治的经验,应用技术,水泥行业排放浓度可以降低一,具有投资少、环境效益高的特点。为此对氮氧化物治理工作开展如下新型干法窑推行低氮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硝示范工程建设,并逐步推广,规模大于吨熟料旧的新型干法水泥窑为改造重点,力争综合脱硝效率应达到。

冶金行业主要产生在烧结工序,其排放浓度一般在加左右。为加快冶金行业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进程,推进烟气脱硝示范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对单台烧结面积扩以上的烧结机建设烟气脱硝示范工程。

参考文献

[1] 陈祥华.工业区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10:191-194.

[2] 胡军,王玉南.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与应用[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4,03:10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