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初中教育范例

国际初中教育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1

素质教育的提出在于区分旧时期的应试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纠正的是过去的历史教学中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将历史教育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中学的历史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课程,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无一不是让学生对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这些条件也证明了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之上,从而更加精确地阐述了在新时代的情况下从事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中学历史课程发展的进程中,早期的课程设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带有主观色彩的偏差。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初中中学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草案)》中,强调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由阶级斗争而形成的。这时的世界史内容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意识,为的是要与帝国主义划清界限,导致学生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缺乏了全面客观的了解。那一时期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具有极大的意义,但也同时片面理解了国际意识,与真正的国际意识还未能接轨。到了60年代后期,对于历史课程的内容出现了极左思想,导致了中学历史课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花”的狭隘排外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和世界逐渐融为一体,因此必须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历史的发展进行了解。随后中学历史教育的课程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认为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间里都各自有着不同的成就,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这时在中学历史中的世界史部分对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更加客观的评论。学生在后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上更多的是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形成了逐步面向世界、未来的意识。

二、国际意识教育推动了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改革

课程专家叶澜曾经说过“21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千百万教师天天进行着的教学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在历史课程中,实现国际意识教育这一目标必须要从教学出发。每每问起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读书死记硬背”“、做题千锤百炼”为主。由此看出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是单一的,守旧的,也很容易看出学生缺少自主的发现、了解问题本质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老师方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前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等都缺乏系统化的设计。在现今的21世纪,过去的备课式教学已被教学设计的理念所代替。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前拟定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的结构、内容、节奏以及最终能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全面系统化的设计。因此,提高历史课程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教学设计都必须以国际意识教育为目标,都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体化国际意识。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及历史概念等,都要具体的按新课标分为不同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例如凡是课程内容的表述中出现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等字眼,就为运用的层次。如上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时候,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古今中外,通过二战胜利原因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理解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正义、合理性,体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艰辛,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感情等,让学生在中学历史教学阶段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第二、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教改后的历史课程教学注重的能力的培养、方式方法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三位一体的理念。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凸显了历史的学习是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探索性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的看问题、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学习等一系列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

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与其兴趣相关的课程内容。教改后的教学目标从以前的照本宣科的应试教育变成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差距,以及学生的个人情感准备等,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出了时代的特点,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枯燥的理论原理及概念,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国际意识教育丰富了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来源

在校本教学提出以后,不同学校在不同的条件下,按照学校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更加丰富的有特色的课程目标、内容体系,也提供了课堂外的选修、课外时间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有一部分的学校还纷纷开展一些主题日的活动,在特殊的日子里开展特殊的教学活动、举办重大历史的讲座等,形式多样,让学生用生活化的方式来记忆历史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等。另外,学生们通过学习的内容从身边出发,从校园出发,了解校园历史,提高校园文化。例如在某学校在对学校建校以来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每年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现校园的风采。因为校园文化不仅包括了精神文化,还包括了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学生在校园中成长,校园文化起到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而今,我们早已踏进了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是个开放性的无国界的小世界,在这个更加便捷的国际交流平台上,只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便能促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历史。

四、总结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2

在教育领域,英语成为发展的重点,将英语国际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我国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有很大的困难,主要是国内和国外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从而使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缺乏热情与活力。初中英语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更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方法分析

随着我国总体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在教育领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尽管这样,我国在教育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方面。这要求教师在完成英语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将英语进行国际化,适应全球化的总体要求。通常所讲的国际理解教育,其实就是指将英语学习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外文化的一种方式。中国文化可以对国外进行吸收借鉴,让学生在不同文化交融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其各个方面得到锻炼,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1我国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国际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较少:

要对学生进行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必须是以外国文化为基础,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不能够对国际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在英语学习中没能跟中国文化很好的结合。英语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基于英语的这种特殊性,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应该注重结合本国的文化,使我国文化通过英语这一媒介在国际上更好地传播。我国自对外开放以来,越来越注重与国外进行合作交流,这使得英语教育在我国初中教育领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与此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教学在国家教育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注重了技巧,忽视了对于语言应用的教育。其实,外语和汉语存在相同点,都是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对于语言实用性方面的教育。

1.2缺乏国际教育与理解意识:

我国在初中教育上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不足,从而让学生对英语存在错误的理解,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而已,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们在国际教育和理解方面并未予以关注,从而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国际相融合,无法对国外文化进行充分地了解。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单单把它看成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学好英语,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上缺少国际教育和理解,会让学生降低学习的热情,从而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2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学教师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英语技巧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有什么作用,最终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展现英语教学的魅力。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对学生进行国际化的教育。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自身进行角色扮演来切实体会不同的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要多加入一些本国的文化,通过文化交叉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首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对国外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和一定的认知,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通过教师学生共同的改变和进步,提高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2.2进行多样的校园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我国实行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上通常只注重课本的上的知识,缺乏对学生课外知识的涉猎。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时候可以多利用课外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更加全面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区分好先进文化和腐朽文化,在对文化进行学习的时候做到准确恰当。设定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切实进入到一个拥有国外文化的氛围中,在真实情况下对英语进行学习。除了运用以上这些方式以外,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资源,那就是我们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他们是完全在一个英语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对于国外的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在英语学习方面拥有很高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资源对学生进行英语国际教育,必定会取得很大的成效。在枯燥的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讲座培训,给他们放映经典的英语电影,在愉悦的气氛中对英语进行学习。

2.3革新教学方法:

作为中学教师要有国际化的意识,所用的教学手段要与世界接轨。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将国家理解教育理念融合与课堂教学之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搭建高效、科学的教学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尝试将西方发达国家的风土人情制作成课件,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课堂的无限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语

通过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方法在我国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践发现,采用这种方法以后,完全弥补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所存在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就是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国外的文化,发现国内和国外文化所存在的差异,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交叉与融合,使学生在一种新模式下进行英语学习,找到更合适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质的飞跃。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迎合了当前我国在教育上实施改革的要求,适合学生今后对英语的认识和学习。学生更好地对国外文化进行了解和认识,也为我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所以,初中英语国际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它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作者:吴晶晶 单位:杭州市拱宸中学

参考文献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效果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计算机的运用是融合了很多学科,对提高生产行业的工作效率是有很大的贡献,由此,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对计算机的水平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教育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要深入分析和改进,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能真正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未来实际的岗位中,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

1经济发展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效果的影响

现在人们在生活上、工作上、运用到的信息传递等其他功能的工具计算机已经随处可见,运用的范围很广泛,加上当今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如何培养计算机人才这个教育话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效果上,培养的学生是要求具备拥有熟练的操作能力,较好的应用能力,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学生自己能有意识去锻炼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水平,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上,计算机专业以及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中就有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直接受到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

2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不断改善教育环境,不断发展多媒体设备,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1)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和学习质量低下。在教学方式上,大部分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之老师是按部就班,直接照教材里的内容,搬到屏幕上,老师讲授过多的信息量,面对乏味枯噪的知识点,学生提不起学习的激情,积极性就更谈不上了,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学习质量低下;2)对于计算机基础的知识没有真正掌握。评价学生是否优秀,考试的成绩几乎是成了评价的唯一标准,加上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要把所学的计算机理论运用到未来的实际操作上,只是单纯背诵,死记硬背计算机理论,而到了实际的操作,学生根本不会操作;3)学生的自主操作时间不多。在课堂上,由于老师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而给学生进行讲解,教材内容很多,最终导致老师讲解占用了很多时间,实际学生的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的时间是很少的。

3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学生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面对各种各样的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要为学生选择最合适的教材。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选择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哪些知识技能学生是需要真正掌握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分清侧重点,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后,在准备教学方案是上,要注意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难度是逐步上升,能符合逻辑顺序和认知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有高注意力,对学习能保持积极热情,更好的学到知识技能。举个例子:在office办公软件的讲解,老师要先给学生讲解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像输入文字,字体的设置,对齐方式等等,紧接着给学生讲解更深层次的知识,如何插入页眉页脚等等。

4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跟教学方法有很强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也跟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影响。一节课,老师在课堂上能用创新,生动活泼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知识,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反之,采用单一呆板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听着听着渐渐失去耐心,学习质量就不高,所以,老师在授课时,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4.1讲练结合的教学法

老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可以选择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授课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动手操作,这样以来,可以巩固刚学到的新知识,加深理解,更好掌握新知识,把所学的理论当场运用到实际中。

4.2粗细结合的教学法

为了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能力,老师可以选择粗细结合的教学法,就是那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理解,这就是粗讲;对那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老师就需要详细讲解,指引学生,直到学生都听懂,这就是细讲。

5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结合多媒体,因为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向学生演示,更加直观生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能提高。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是哪个,老师要注意以下两个地方:1)为了让学生更直观能跟上老师演示的步骤,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学生的电脑桌面是可以看到老师的演示,这时候,老师就要控制学生的电脑桌面。2)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老师使用多媒体,老师的板书就展示在电脑上,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也就减少了,所以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锻炼学生思考的思维。

6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合适的教学步骤能提升教学效果,所以,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时间,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的联系时间,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要以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为依据进行教学的设计,必须遵循逻辑的严谨性原则,合理协调教学的顺序,提升教学质量。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重要,只有亲自操作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升教学效果。

7结语

当今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针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适当结合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利科.浅谈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致富向导.2012(29).

[2]韩雪松.论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网络文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1).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4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基础教育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终身教育理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在人们成长过程中,人们总要面对各种各样挑战。为了更好的应对挑战,人们需要时时刻刻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迎接挑战,因此仍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这就是终身教育的理念所在。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引之下,我国基础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上的授业解惑,而是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学习意识,使学生可以通过自身不断进行学习。由此可见,终身教育理论对于我国基础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教育理论的概述

终身教育主要是指在人的一生中不间断持续接受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已经被终身教育理论开始研究,在许多国家已经形成了独特理论体系,在教育界中已经有了一定地位。但是我国终身教育理论研究起步非常晚,但是在社会发展之下,发展速度也非常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终身教育应当纳入到人们行为习惯之中,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应当向纵深拓展。与此同时,教育不能够只面对个体教育,应当面对广大人群,这也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影响。

二、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终身教育理论对中小学教学目标改革的影响

不同教育理念常常伴有不同教育目标。在以往教育中,由于教育理念不同,中小学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步入社会本领。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一些社会技能,可以适应自身在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传统教育活动之中,教师需要将自身的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一并传授给学生,督导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内容。通过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任何人都必须以终身学习作为自身理念,加强各种技能学习。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学校,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变化。在进行基础教育过程中,虽然这种教育可以给学生传递基本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社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在终身教育理念影响之下,基础教育的目标也应当发生巨大变革,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最终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终身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影响

在传统基础教育之中,教学所使用教材非常固定,学生常常只需要识记知识点即可,教师很少将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串联,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不容易。在传统基础教育之中,教育内容非常陈旧,教育结构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由于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没有和社会实际发展进行结合,这对于学生日后成长也会造成很大影响。在现代社会之中,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但是传统基础教育很少关注这些密切联系,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几乎上没有学到技能,成为了无法适用于工作的书呆子。在终身教育理念影响之下,基础教育必须对内容进行调整,在培养基础认知能力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这样才能提高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根据终身教育理念,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牢记知识,而是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教师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各个字眼,而是让学生拥有良好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之下,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科目开始不断减少,教学内容更加关注层次性的内容,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也越来越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育,这种改革有助于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新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可以更好的反映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汪旭.终身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J].好家长,2016(33).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5

关键词:基础教育70年;识字教学:汉字识记

自古至今,汉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封建时代传统汉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训诂,重汉字的构造和字体的演变而轻现实的文字应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语文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由于实际应用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使识字教学相关理论向更高阶段推进,基础教育识字教学的实验和研究也打开了新的局面。

一、中国基础教育

70年识字教学的变革历程自20世纪中叶以来,基础教育领域识字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其他一般事物的发展一样,是前进性和回复性的统一,其发展的总趋势契合了事物发展前进上升的螺旋式,大体可以被梳理为沿袭继承、初成体系、改良完善和孳乳派生四个阶段。

1.沿袭继承。20世纪中叶之前,各类关于汉字学的专著已奠定了汉字识字研究的基础,如姜建邦所著的《识字心理》、艾伟所著的《汉字问题》等,其中《识字心理》首开从心理学角度对现代汉字教育教学进行研究的先河。自20世纪50—80年代,研究者在沿袭和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高了对识字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重视,将视野聚焦于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这标志着汉字的识字教学研究历史将开辟新纪元。

2.初成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有关现代汉字学与现代汉字教学的研究开始觉醒,识字教学相关理论体系的雏形初步显现,如苏培成所著的《现代汉字学纲要》、傅永和所著的《规范汉字》。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将汉字学理论体系与其他学科理论体系交叉耦合的学术现象,如现代汉字学与心理学交叉耦合,有昌学汤所著的《汉语错别字心理分析》;现代汉字学与教学论交叉耦合,有戴汝潜所著的《汉字教与学》。

3.改良完善。进入21世纪,国外诸如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等基于科学心理学的理论被引入国内进行翻译及出版,皮连生、戴汝潜等人均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包含识字教学的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本土化探究,识字教学相关理论体系得到了科学化的改良。1994年“首届小学汉字识字教学国际研讨会”、2006年“第二届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2018年“第三届汉字教育科学化国际研讨会”等诸多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学界开始将研究视野聚焦于探索汉字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道路上。

4.孳乳派生。随着教育部2001年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础教育识字教学也面临着改革的迫切要求,研究者结合时代要求和小学语文的学科前沿与学术热点,从不同角度围绕如何改善识字教学效果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重新审视汉字学习的意义,尤其强调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其二,针对某种识字法在基础教育识字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其三,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识字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其四,针对以汉语言作为交流语言、以汉字作为交流文字的汉语言区识字教学现状的比较研究等。

二、中国基础教育

70年识字教学的经验梳理基础教育识字教学发展的70年间,教师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引介有关现代汉字构形、学生识字心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多场教研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许多经验方法。

1.分散识字。分散识字也可称随课文识字,起源于后的20世纪20年代。分散识字讲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1],教学内容按“生字—课文”的顺序讲授。分散识字重视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旨在实现生字与课文、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兼顾与耦合。

2.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的教学试验始于小学,起初的辽宁黑山北关小学与后期加入的景山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为“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苏培成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将集中识字教学法的要点总结为:先识字,后读书;“基本字带字”是归类识字的好方式;识字与读书相辅相成,有分有合等等。

3.注音识字法。注音识字法并非始自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而是始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成人扫盲运动。为快速有效地完成艰巨的扫盲任务,探索一种能够适应全国范围内扫盲运动的识字教学方法成为了问题的切入点。1982年注音识字被应用于基础教育实践,黑龙江省首先在小学开展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实验。

4.字理识字法字理识字法起源于1994年湖南省岳阳市小学的教学实验。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1],象形字和指事字属于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属于合体字,然后如庖丁解牛一般地对汉字进行解构、重组,以每一个析出的部分为单位,以每一个“结构—重组”为识记的基础。

5.炳人识字法。炳人识字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针对儿童学前教育阶段的识字方法,基本思路是使用歌谣帮助儿童初步认识字形并记忆读音。这里所指的歌谣是一种讲究合辙押韵、顶针连环的七言一句的韵文,配有专门对应每句韵文的律动操,强调边说边做,并且适用于小组学习或集体学习。

6.字族文识字法。“字族文”是以某一字族为主要生字而创编的文情并茂的新型课文文体,含韵文体、散文体和韵散体三类[2]。字族文识字法则是要根据汉字的孳生繁衍规律,围绕着“母体字”这一逻辑起点,将一组结构规律化的汉字编为一族童谣,使分散的识字教学资源序列化。20世纪90年代四川省井研县教育局课题组着手进行了第一轮实验,并且按汉字的构字规律编制了配套教材。

7.部件识字法。部件识字法也可称部件析形识字法。1965年部件识字构想在《文字改革》上被提出。现代汉字结构层次分为笔画、部件和整字,而部件识字的基本思路是对汉字进行外部结构分析,析出部件,以汉字部件为线索进行识记。部件识字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瞬时识记效率,还能提高平时工具书检索效率。

8.双脑识字法。“双脑”是指人脑和电脑的配合,基本思路是将识字与用计算机打字相结合,所用的是专为小学生设计的一套区别于全拼输入的双拼码,采用26个英文字母拼出汉字,由上海实验学校于1991年首先引进。双脑识字符合汉字本身声韵双拼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单位时间生字初学和后续复习的效率,优化学习者的识字学习效果。

9.韵语识字法。韵语是一种包含丰富语意而又合辙押韵的词句。该方法依托一系列具有适当密度汉字的韵语,对汉字的形与音进行多次复现,基本思路是韵语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该方法重视对儿童读、写、说能力的培养,将汉字识记与适度抄写相结合,将循序作文视为发展预期,并设计了配套的教材和教法,于1995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且受到广泛好评。

10.其他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张继贤根据字根将汉字编为字组的字根识字法,黄剑杰以现代科学分类为基础的科学分类识字法,李卫民联想串字成文的联想识字法,赵明德利用汉字智力游戏教具的立体识字法,解构出偏旁带字的解形识字法,以形示义的成群分级识字法,以汉字启蒙代拼音启蒙的汉标识字法等等。

三、中国基础教育识字教学

70年对新时代的启示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及合作者,教师教学工作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间接体现。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的症结,了解识字教学的嬗变史,有助于得到以追求识字教学质量、应对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要求为指归的启示。

1.引入基础的现代汉字学理论。“所谓识字者谓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也。”[3]在文字学习“识”和“记”的过程中,拼音文字的单位是字母,它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引导学习者记忆字母序列;而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单位是一种语素,关照在教学中,就是侧重引导学习者掌握汉字的表意方式。基础教育识字教学要有意识地援引有关现代汉字学相关理论,适当讲解汉字文化,利用汉字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借助汉字学习形音义,逐步达成“认识—理解—记忆—应用”的学习期望。

2.整合多元的识字教学资源。汉字知识和识字教学资源的杂乱无序或模糊不清,也是儿童学习者识字学习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需要整合基础教育领域的识字教学资源,使其序列化、体系化。“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4],同时“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4]。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发掘中国传统汉字文化、探索云环境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利用校本文化中的隐性识字教学资源以及融合多样的先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3.顺应儿童的识字心理机制。“语文学习不仅遵循认知结构发展的普适规律,也有其特殊性。”[5]由于儿童学习者认识外界事物、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特殊性,极易出现笔画增删、笔画形态错误、部件偷换、整字形态错误等汉字使用偏误。基础教育识字教学应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以追求高效率为指归,又兼顾高质量,从汉字形音义规律入手展开教学,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识字心理机制,探索认识与记忆汉字过程中形、音、义之间联系的建立过程。

4.重构智能的识字教学模式新样态。人工智能正以清晰的路径变革着基础教育识字教学生态系统,探讨如何实现以教学模式的新样态对接新时代,存在着逻辑合理性与现实需求。理论层面上,对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进行继承与创新,能够为选择识字教学的实践攻关方向、确定识字教学“应然”的科研课题以及进一步制定基础教育识字教学发展长远规划等提供导向性情报。实践层面上,重视建立针对错字、别字及不规范字的应急机制,实现基础教育识字教学信息化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代际跃升。

5.科学评价儿童的错别字现象。第一,评价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学过程中的奖惩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第二,评价要合理运用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的、定性—定量的、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方式。第三,评价要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第四,评价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素养的整体性,识字写字要兼顾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不能将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割裂开来。第五,评价要讲究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50.

[2]四川省井研县教育局课题组.“字族文识字”教学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1994(5):49—53.

[3]艾伟.汉字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6

(一)初中音乐教学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媒介,做好这一环节的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将有利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

从初中生的组成来看,当前国内初中音乐教学招收的初中生组成复杂,分布广。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年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文明都有着十分吸引人的魅力。每一个初中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初中生置身于其中,也必定会受到中华文化和历史文明的感染和熏陶,并通过他们独有的方式,不断地向外推介和交流。由此两方面来看,初中音乐教学针对初中生开展有效的音乐教学进行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能让他们更加意识到自身使命和任务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国家和人们展现和继承中华文化。

(二)初中音乐教学是一个传递国际正能量的桥梁,做好这一环节的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将有利于我国国际形象的提升

从目前国内初中生的特征来看,他们普遍年龄较小,生理和心理上还处在有待提升的阶段。这对于一些意志薄弱的初中生来说,往往会出现信仰迷茫、价值扭曲等问题。在此条件下,做好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不仅有利于保障他们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而且有利于提升他们对困难的抵御能力,快速深入地适应初中的生活,并在不断的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素养,从而传递出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的正能量,打破一些人对国人的偏见。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部分初中对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开发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偏见。部分教师认为,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只有学习能力提升了,初中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作用不大。另外一些教师认为,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应该让专门的教师队伍去解决这个问题,与自身无关。这导致一些教师在此方面的投入不够,深入程度也不够。

(二)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的内容一般集中在一些流行音乐之中,对于弘扬地方文化方面的音乐教育还不够。另外,教育内容更新不够。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内容与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发展形势等结合不紧密,也不够深入。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内容仅仅是停留在较低水平。

(三)教育的方法创新不够

目前,一些初中开展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开发的方法,还十分的传统和老套。大多只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效果不佳。其没有很好地结合初中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没有综合考虑初中生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领悟能力、思想意识形态等;忽视了初中生自我完提升、自我完善的引导,使得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的方式方法不适应当前初中生自身提高的需求。初中生被动接受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的方式,根本无法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三、加强和完善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的具体策略

转型时期下,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已经变成联络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我认为,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更新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开发工作的价值观念

鉴于初中生特殊的心理、思想和政治表现,要做好其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要使得初中生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更强,适应社会的实践性更强,更符合初中生自身发展需求,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开放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价值观。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要不断地向社会开放、向初中校园开放。通过信息媒体、网络新媒体手段等多种现代化的方式向初中生实施正确的引导,提升初中生在现阶段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交汇的生活环境中的辨识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初中生对各种社会环境、各种文化思潮等的接受能力。

(二)进一步优化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的教育内容

在当前转型时期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内容必须是符合时代要求,与初中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内容的选择上,要让初中生选择与他们的成才观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环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初中生必须在中华文化熏陶的大环境中,积极吸收中华文化的精神,转变自身的生活、学习态度,培养初中生的积极向上的、诚实守信的环节特性,在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其思想得到提升,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三)进一步创新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的教育方法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7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英语阅读;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翻转课堂越来越多地成为众多教师的选择。将其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也能够收到一定的成效。现通过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对传统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挑战。

一、“翻转课堂”模式的由来

“翻转课堂”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ParkHighSchool)两位化学教师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的一次教学尝试。他们录制PPT演示文稿的播放与讲解,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只是为了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他们把这种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前知识学习,课堂上完成作业进行知识内化的教学模式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翻转课堂不仅颠倒了传统课堂教学知识学习和知识内化的顺序,而且还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探究式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段虹,2015)当前,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都开始逐渐应用翻转课堂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翻转课堂尤其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运用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首先英语教师要成为阅读经验的分享者及领路人,其次要让学生成为阅读课的主体和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

(一)英语教师成为阅读经验分享者及领路人

英语阅读教学承担了重要的使命,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既是知识教授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这种多重身份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课前:初中的英语教材虽然版本不同但是大都以某个主题为线索,因此教师应该以单元为主题,提前准备好导学视频、预习导航卡、学习任务单、主题网络资源等。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并上传到指定的学生网络群。学生在课前通过资源包,提前学习语言知识内容、自主阅读。课中:教师发放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辅助材料,第一种方式是发放统一的主题资料,确保人手一份纸质教学资源,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巩固课前学到的语言知识。第二种方式是在全班分小组阅读多份同主题不同内容的材料,学生快速阅读材料,并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在课上对阅读材料进行点评,带领学生赏析选段,提出思辨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深层次思考。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主题检索,扩大知识面。同时,要求学生改写、缩写、扩写、仿写相关内容,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二)学生成为阅读课的主体和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

真正的阅读是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选择,它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遗憾的是,很多英语课题仅仅把阅读课限定为课内阅读。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而言,课内阅读是英语阅读的起点,而课外英语阅读才是学生施展本领的舞台。课外阅读的材料可以基于主题,但是不拘泥于内容,也可以是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在自主阅读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主题词汇的收集、句式的整理、篇章结构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注意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在使用课前阅读资源时,学生应该提前分好组,各有分工,然后每个组有一个主要的研究任务。比如文学体裁的作品,不同小组分别从作家、写作背景、情节、人物、主题、与自己的情感链接以及语言赏析与运用等六方面,以问题为支点,对一部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完成学习任务单。

三、案例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8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引入策略

一、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价值

将时政新闻与初中政治课本知识相结合,创新和发展时政教学模式,对于打造高效初中政治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将时政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政治课堂的价值。第一,可以拓宽初中生的国际视野。因为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国际视野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且时政新闻有很多也涉及多个领域和国家,让学生了解国际大事,提高文化品格。第二,顺应时代对教育行业提出的发展要求。新课标主张以学生为本,因此,应该及时转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时政教学引入初中政治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前的互动和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关系,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打造生动具体的初中政治课堂。第三,丰富课堂内容,实现教堂结构多样化。现如今我国初中政治课堂大多内容固定,结构单一,学生只能在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中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将时政新闻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课堂内容的丰富化和课堂结构的多样化。第四,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将时政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五,增强政治教学的时效性。初中政治教师将实时的新闻热点作为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时效性,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热点和人们主流的思想动态,也能熟练地掌握初中政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印象,使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更有效果。

二、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方法探讨

(一)深入分析教材,选择时政新闻热点

如果教师选择的时政新闻脱离教材,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不能进行高效、有针对性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增强时政新闻和教材知识的黏合度,注意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筛选出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关注的,能够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时政内容,从而使政治教学紧随时政热点,与时俱进,加深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此外,初中政治教师尤其注意的是,要选择正面的时政新闻,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选择一些负面的时政新闻可能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有正能量的新闻开展教学,通过积极向上的内容确保学生思想走向的正确性。

(二)利用时政导学,采用问题跟进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初中政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政素材,并将时政素材进行整理,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启新课题,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投入深度学习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时政导学不能平铺直叙,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时政新闻进行加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为新课时的学习开一个好头,激发学生对于政治课本内容和时政新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政治核心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导学中采用问题跟进的方式,在时政导学过程中设置几个问题。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以问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后续的学习当中。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时政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充分利用了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思考动机,使学生对政治知识学习产生兴趣,还提高了初中政治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开展时政案例的讨论活动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时政案例,并让学生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讨论,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政治知识变得具体化、生活化。而且学生在讨论时政案例的过程中,其分析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初中政治课本内容为基础,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政治新闻,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观看完成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开展讨论活动,针对刚才观看过的时政视频,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熟悉社会热点和国家动态,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将时政新闻和课本知识进行结合的统筹能力。在激烈的讨论后,教师可以请某些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方向有误、思考不全面的学生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补充,确保学生理解的正确性,避免学生的政治观念发生扭曲。

(四)创建时政公众号,实现时政教学形式多样化

新媒体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媒体不但开启了媒体新纪元,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确保时政教学课堂方向的正确性。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可以选择与初中政治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时政热点,并对这些时政热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将整理后的,与初中政治课程相匹配的,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时政新闻在学校创建的时政公众号上,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定期推送相关的时政热点新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可以更加高效地掌握初中政治课本上的内容,还能将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新闻融会贯通,从而加深自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在公众号文章下方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政公众号能够将时政热点知识和政治课本内容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大提高了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