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一、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范围界定不清

1.由于实践中标准因校而异,导致了固定资产范围的不同。二是同类商品仅仅由于购进方式的不同,即因零星购进与批量购进的不同,使有些计入了固定资产,有些则不能计入固定资产。如零星购进的电话机、风扇、课桌等物品不能计入固定资产,而如果是批量购进则属于固定资产,这显然有悖逻辑。三是大量单位价值偏低的物资进入了固定资产范畴。由于有“批量”及“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规定,一些学校将学生宿舍使用的脸盆及盆架等都计入了固定资产,由此造成了固定资产登记范围的不同及规模的不真实。

2.制度规定的不同造成了财务核算与资产管理的差异。《规则》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下文简称“《财务制度》”)将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为6类,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第三版,下文简称“《分类及编码》”)却将固定资产分为16类。这就造成了在高校内部有两套资产分类体系,即资产管理部门按16类来划分与管理,而财务管理部门却按6类划分与管理固定资产,使两个部门要经常对照进行调账,否则就无法对比。

3.网络产品及软件难以界定。首先,单价达到规定标准的软件众多,是否应计入固定资产存有争议。其次,计算机网络配置中的固定资产计算存在问题。在这种项目中仅涉及少数设备费用计入固定资产,而大量线材、管网等的使用寿命又在一年以上,是整体计入固定资产,还是只计入其中的硬件设施,尚无明确规定。这给固定资产的界定带来了难题。4.一般设备与专用设备难以区分。学科性质不同的高校在一般设备与专用设备的区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在以理科为主的高校中对专用设备比较容易达成共识,而在文科为主的高校中,对专用设备的界定却是大相径庭。

(二)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国家在政策上只重视对教学仪器生均值标准及总额年增长率最低水平的要求,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把教学仪器设备的优秀标准定为“生均仪器设备值:理工农医类≥5000元,文史财经管类≥4000元”;合格标准为“(1)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理工农医类≥4000元,文史财经管类≥3000元;(2)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8台;(3)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7个”。再如《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要求是:新增教学仪器、科研设备所占比例不低于10%。由于缺乏使用效率的明确及刚性标准,导致高校内部重仪器设备数量投入、轻使用效果现象的蔓延。一是部门之间攀比成风,追求拥有,却不注重使用效率。二是学校缺乏统一规划,部门之间拥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设备及实验室,虽有方便之利,但也闲置现象明显。三是盲目追求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却造成了实际上的物资闲置,功能低下。四是不注重市场调研与可操作性分析,不进行有效的立项论证,只进行形式化的评标,在设备购置时就打下了使用效能不高的底子。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不珍惜公物,胡乱操作,加之维护维修不及时等,导致设备过早损坏或报废。五是追求硬件齐全,忽视软件配套。如不惜重金购进贵重进口设备,而使用技术却不过关,维修养护跟不上,致使购后难以利用。六是不考虑经济效益和不顾办学成本的管理体制,使高校一直以来缺乏经济核算的理念及环境,导致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低下、浪费偏大的现象很难改变。

(三)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统合力差

1.“三权”合力不够。高校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由校长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力。管理权名义上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实际上分属于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且互不统属。使用权则属于具体使用部门。这种关系下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合力,影响了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成效。

2.分散管理,监督能力差。高校固定资产在形式上表现为房屋、各类仪器设备、办公用品和图书等。涉及到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基建部门、资产经营部门和图书馆等。这些部门一方面会出现交叉,另一方面在一些环节上又会出现管理的真空,这就弱化了国有资产管理对资产的组织、协调与监督职能。

3.使用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统合意识差。在高校内部,教学、科研、后勤与资产管理部门往往分属于不同的校领导。固定资产形成的途径一般是使用部门向业务主管部门申请立项,然后由分管校领导批准,批准后再向资产管理部门提出购置申请,并经资产分管校领导批准方可购置。这种做法的缺点是业务部门不牵头进行论证,使用部门及业务部门不与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各个板块的分管校领导之间事先也不进行协调,只要各分管校领导批准,资产管理部门及分管资产的校领导一般也很难予以否定,致使固定资产管理明显缺乏应有的统合作用。

4.缺乏购置标准。尽管国家对固定资产作出了购置规定,如房屋及通用设备等都有明确的标准,但一些高校并未予以参照并形成自身的购置标准。这就导致高校在资产购置的源头上就失去了合理、公正的依据,造成了资产购置的随意性。

5.“三结合”的机制未能健全。理论上应当建立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价值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但实际上却是资产与财务的结合仅仅体现在对账方面。对于资产部门报给财务部门的资产预算如何确定,财务部门既不听取资产部门的意见,也不进行任何沟通,只是下达预算金额。同时,在资产形成与处置过程中涉及到资产的价值问题时,财务部门也往往不愿参加。

6.不进行使用效率考核。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并未引起管理层的重视,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使用部门及个人进行约束,导致资产一旦形成即变为部门所有,无论使用效率高低,甚至明显闲置都既难以调出,也不能共享。

(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科学

1.制度建设滞后。一是在国家政策出台后由于相关部门及人员意识不强、责任不到位,导致迟迟不能出台校内新制度,而被迫使用原有制度,使管理失去了现时性的制度依据。二是制度的出台远远落后于管理现实。如仪器设备在严重投入不足时,人们只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投入上,而一旦投入达到一定数量时,则势必要引起对仪器设备使用率的关注,但一些高校并未出台这方面的制度。

2.制度建设不全面。固定资产的全程管理决定了制度建设也必须是全程与整体化的,但往往是不全面、不严谨的。如规定了购入的审批程序,但却缺乏配套管理制度、部门与个人管理的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度等。

3.制度执行难。尽管高校制定了一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过于宏观、制度之间衔接不够、责任主体不明、周知性不强、人治大于法治等原因,使固定资产管理处于难协调、难执行的尴尬境地。

(五)固定资产管理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1.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清、定位不准。固定资产管理包括购前、购中及购后三个阶段的全程管理,但以往资产管理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购中环节上,既不参与前期的论证工作,也不强调和进行后期的使用管理,特别是绩效管理,几乎使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限定在了采购方面,丧失了发挥全部功能的作用。

2.资产管理流程不全面。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个流程包括申请、审批、采购、入库、使用、调拨、清查、考核、报废、回收等10个控制点,但在高校内部却很难全面、完整地进行管理,对具体环节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如在采购环节上就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是业务部门质疑财务部门的预算准确性,评标时往往不能遵循预算价格。其次是评委中技术与商务人员的比例不尽合理,使投标方质疑评标人的能力问题。再次是评分标准的公允性等。这些都说明高校资产管理的非全面性与科学性。

3.资产管理缺乏绩效要求。高校固定资产从论证开始,就缺乏效益要求,致使有些高校想进行绩效考核也无从溯源,甚至是一些设备灰尘堆积,一二年都没有开封,何谈使用绩效。

4.资产清查有效性不够。高校固定资产量大类多,加之资产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技术有限、方法不当、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造成虽然每年都要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但账查不清的问题依旧,账实不符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还有扩大之势。甚至是虽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但就是缺乏勇气与方法加以有效地解决。

(六)固定资产管理手段不佳

1.资产管理软件落后。现有单机版的资产管理软件缺乏对固定资产从形成、使用、维修到处置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资产建账与验收登记相脱节。一些高校虽建立了一级资产账,但没有建立二级资产账,无法随时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

2.数据库功能不完备。一些高校的资产管理数据库虽然实现了业务流程管理,但流程却不尽合理,尤其是无法与财务部门实现数据共享。

3.资产管理方法单一。主要是对固定资产不分类别、金额、用途及重要与否都采用单一的管理方法,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益。

(七)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1.管理力量不到位。首先是在校级层面上虽然设置了资产管理部门,但在人员配备上无论是专业背景、工作经历,还是人员数量,都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其次是在二级单位内没有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员,只由实验员或行政人员兼职资产管理员,且由二级单位指派,并不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的认可。这些兼职资产管理员既无足够的精力,又不懂设备技术与资产管理知识,无法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专业人才缺乏。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应以技术人员为主、商务人员为辅才算比较合理,但实际上却形成了商务人员为主的局面。资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大多来源于财务处长岗位,其副职也不一定是有工科背景的人才,工作人员中也是技术人员偏少。这就造成了高校资产管理尤其是设备管理只能停留在流程合理的程度上,难以对新技术新功能作出判断。

3.工作环境缺失。一是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地位不高,职业成长前景渺茫。二是不设立资产管理奖,管理人员的荣誉感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管理人员工作量大,而薪酬待遇却相对较低。四是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对固定资产管理队伍进行定期培训与交流的机制,也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考核与奖惩,造成资产管理队伍的责任意识淡薄。

二、公立高校固定资产实行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一)科学界定固定资产范围

1.统一固定资产类别。应废止《分类及编码》,将固定资产的分类统一到《规则》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上,即实行固定资产的6个分类,以利于统计与账目的核对,加强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2.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标准。确定固定资产的标准有三条:一要看效用,即高校科研、教学、行政及社会服务等工作必不可缺少的各种器具和设备。二要看使用期限,即使用年限必须超过一年时间。三要看单位价值,即器具类单价不低于1000元,一般设备单价不低于1500元,专用设备单价不低于2000元。同时,根据以上标准可将网络用品计入固定资产。其中,将器具及设备计入设备类固定资产,将其他部分视为建筑物及构筑物计入其他类固定资产。

(二)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制度要全面完备。即制度要涵盖配置论证、采购、验收、使用(保管)、维护(维修)、绩效、赔偿、调拨、清查、处置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一是建立配置制度,这是资产管理的起点与标准。只有制定出配置标准,才能从源头上确保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二是建立预算管理制度,重点要规范预算内容、方法及程序。三是建立论证制度,包括必要性、技术要求、数量指标及评委素质等。四是建立采购制度,明确不同类别资产应采取的不同采购方式,规范购置审批程序。五是建立验收制度,固定资产购入验收时要把好数量与质量关。量大价贵且技术性强的还需组织验收小组进行验收;涉及基建项目时,则需经过审计过程,并有完工决算清册,载明项目、规格、性能、数量、造价、技术特征、建造日期、说明书、图纸等相关资料,以便进行验收。六是建立登记制度,包括金额登记簿和资产卡账。具体内容包括名称、类别、编号、价值、规格、型号、用途、购进时间、设计使用年限、使用(保管)部门和存放地点等。七是建立维修制度,明确操作规程,对资产进行检查,检验及维修,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八是建立赔偿制度,对造成资产损坏丢失的责任部门及个人要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相应的处罚,以引起教职工对公物的爱护。九是要建立清查制度。十是要建立技术档案制度,包括购进文件、建筑图纸、预决算资料、房屋产权证、设备技术特征和操作说明书等。十一是建立处置制度,对不达到使用年限的设备要组织论证,并按程序及权限规范处置固定资产。十二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照配置标准论证报告中的要求进行比较,对达到标准的予以奖励,否则予以惩罚,并列入今后的配置管理不优先考虑名单中。十三是建立有偿使用制度,对超标准配置的部门收取超标使用费。十四是建立保值增值制度。

2.制度要与时俱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仅要全面完备,而且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能多年不变,须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制度的适时调整与修订,以保证其时效性。

3.强化制度的权威性。一要宣传制度,使教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所了解,并努力遵守之。二要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坚决按照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罚,并广而告之,引起示范效应,从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三)推行有偿使用

1.建全配置标准。必须研究制定资产配置定额标准,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机制。为此要做到三点:一是对行政部门办公用房和设备的购置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二是对教学及科研设备要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进行配置,没有或缺少相关规定时,本校则必须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配置标准。三是对后勤设施的配置也要在进行横向比较之后予以明确。如此才能奠定高校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为推行有偿使用做好准备。

2.推行有偿使用。一是要制定房屋及建筑物类资产使用管理办法,对超过定额使用的房屋要么交还学校,要么由使用方支付房屋使用费。二是要制定仪器设备类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办法。根据设备新旧程度对其收取一定的占用费,即根据“仪器设备原值-预计残值/原定总工作时数”进行计算。如此才能促进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投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的转型。

(四)加强绩效管理

1.实施效益管理。讲究办学成本,进行效益分析,既要弄清固定资产配置的现状,又要充分挖掘现有资产,以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2.建立共享机制。要建立固定资产在校内各部门之间,甚至是在高校之间的共享机制,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3.推进绩效考核。考核体系中包括定性与定量两部分指标。定性指标包括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管理水平等。定量指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投入指标,即统计固定资产的年增长率,尤其是自有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增长情况。二是效率指标,包括资产规模、资产结构、保值增值情况、利用率等。三是效益指标,包括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能力等。四是效果指标,包括外界影响力与开放交流度等。

(五)综合运用信息技术

1.全面规范业务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全程,即立项、论证、招标、采购、验收、使用、保管、维护(修)、清查、处置等各个环节作出明确与具体的规范要求。

2.全面管理资产活动。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固定资产的网上同步管理与纵横多维沟通,使不同层面的管理人员能够借助信息系统实施不同的管理活动,实现管理信息的实时沟通和交换,在同一平台上呈现所有固定资产中的任何一项资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部门、任何使用者所用的全部信息。

3.全面进行安全监控。制定严格的固定资产管理程序和履行严密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将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责任逐层落实到使用部门及个人身上,以有效监控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

(六)打造管理团队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这是抓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根本保障。只有重点培养起管理人员的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优质服务、工作至上等职业精神,才有可能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2.制定操作手册。要明确固定资产入账、登记、调剂、处置等环节的操作标准,为所有资产管理人员提供规范的操作依据。

3.提供学习机会。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团队进行理论指导、业务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着力打造出一支工作有思路、业务有办法、机制有创新的管理团队。

4.大兴调研之风。要培养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善于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不仅要在校内进行调查,熟悉管理环节、设备性能、人员责任等,而且要赴同类高校进行调查,向他们学习,吸收其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

作者:赵善庆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