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联性2篇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联性2篇

第一篇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和职员结构离散

行政事业单位根据管理要求,需确立一个和它运作的业务所需的人事和资产分配细则,作为财务预算计划的前提。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单位因为标配细则不健全甚至没有,导致财务预算计划的刚性要求失效,特别是一些单位资产配置预算计划的随意性很大,只考虑其本身的利益,或阶段性工作需要,如由于全国经济普查的需要,就采购了一批电脑,实际上完全可以进行计算机资源的整合。并且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吻合,如统计部门与财政、商务部门间的数据难以整合,导致预算计划缺乏合理性和高效性,各部门没有按实际情况获得相应份额的资源现象不在少数。而且,有些事业单位没有很好地掌握单位存量以及资产的具体情况,导致资产过量采购、过高配置,造成了公共财政的浪费。

2.部门预算和单位资产情况缺乏联系

行政事业单位公共资产大部分源于财政预算配置,预算管理方式在单位资产的利用与安排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主要采取一贯的“节流”模式,就是着重控制资金的流出。在预算编制中不难发现,部门预算计划主要针对各种开支,而对于资产的实际情况不够重视。在预算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重点把握计划范围内的业务和资金限额的实行,把防止支出超额作为管理中心工作。这种管理方式过于注重资产存量增加的控制,不能很好地对资产实行全面的有效管理,并且导致了管理工作的中心就在于是否使资产配置符合预算计划的框架,致使配置后的资产,和一些不在预算范围内的资产,得不到有效的管理。

3.预算计划和资产绩效管理缺少联系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资产一直以来可以由单位直接利用,在各部门中缺少有效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计划的同时,要评估满足单位开展工作的需求外,还要评估其资产使用情况是否合规和公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都没有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十多年前曾经也设立过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在早已取消了。许多单位只从其本身的立场出发,着眼挖资源,资产过量采购,忽视了管理问题,导致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或效益不佳。以传统节流管理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方式,其管理措施通常过于单一,无法满足目前资产管理的更高要求。如,这种预算管理方式配套的财务核算系统,无法为资产管理提供动态的数据信息。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公共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建立一套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健全机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思路

1.理顺管理体制,明晰职能部门职责

以往行政事业单位公共资产管理经历过财政部门全权管理,到财政部门和国资委管理,再到财政部管理的改革历程。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既是融合的也是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是对资金角度的使用控制,资产管理是设备设施角度的使用控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是通过财务预算购置或行政划拨、调配得到。财务预算的配置,依靠的是对单位资产状况的清晰了解,固定资产的添置与管理,同样依靠财务预算的资金推动。若两者分离,则其中任何一方工作都难以顺利开展。所以,理顺相关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可以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整合打下坚实基础。

2.认真开展资产核查工作

提供给财政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普遍是单一的账目报表,而且账目和实际情况会出现较多的误差。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实际使用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就不能为预算计划的合理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为此,必须开展资产的核查工作,一年一排查,一产一档案。要彻底掌握单位资产的全面情况,制定单位资产实时信息控制机制,方能获得详细和高质量的资产信息作为合理制定预算计划的基础。同时,落实资产决定预算、预算约束资产的管理方式。

3.科学合理制定资产配备标准

科学安排预算计划,合理制定资产配备标准,杜绝资产的过量采购、过高配置,对于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整合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单位财务预算制度公平化、透明化、合理化的完善进程中,一方面,从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方式与合理制定预算计划的标准来确立资产配备情况。例如资产数目、层次、采购方式、使用情况等,清除资产预算计划和资产数量现有状况失联的缺陷。另一方面,单位的公共预算资金,根据公共资产使用和配置标准及正常运作所需的配额来进行核定。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所要求的人员数目及资产是各不相同的。部门的人员配置标准是通过编办等相关职能部门核定的,而所需的财产是由财政部门来核定。有效利用各部门公开、透明的信息,例如:办公场地、信息化设施、操作设备等配备标准,可以防止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而过量购置资产,从根本上杜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额不公的问题,促进公共资源的良性利用。

4.强化资产收益的绩效管理

一方面,必须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资产利用过程中创造的收益属于公共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把这项收入归于财政预算管理,在单位预算计划的制定中得到体现,确保单位财务预算的整体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实行奖惩机制。充分了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收益、投资利润等资产的效益信息。对管理上有办法,收益上有体现或增值幅度较大的,要进行相应奖励。反之对管理不力、国有资产得不到增值甚至流失的,要依纪依规进行问责,情节严重的,要司法处置。此外,要推行评估制度。详细评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整体把握资产状况。因此,强化资产与收益的绩效管理对于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有着重要作用。

三、总结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整合是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要求,资产管理本身就与财务管理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并不是独立而存在的。但是在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尚且存在不少的问题。资产状况和职员结构的离散,预算计划没有很好体现资产现状,资产管理不够重视的等现象仍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中普遍出现。只有通过理顺管理职能部门及职责,认真开展资产核查工作,合理制定资产配备标准以及强化资产收益管理等措施,才能促成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真正紧密结合,才能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新要求,顺利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目标。

作者:黄永芳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第二篇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购置等环节没有真正做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关键是没有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阻碍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此外,资产使用年限规定、资产配置相关制度还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制定统一标准,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定性标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偏差。

(二)缺少资产预算与存量的内在联系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由财政预算资金形成,在编制单位项目预算时,对于资产预算主要是控制新增资产的比例,很少考虑现有存量资产,而单位现有的资产存量是核定资产预算的基础,不掌握单位资产存量,编制的资产预算也是盲目的,不科学的。

(三)职责分工不明确,流程不健全

资产管理部门和预算管理部门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造成审核预算的责任不太清楚,审核资产预算的流程不够科学也不合理,相互配合得不够顺畅。在审核资产配置预算工作中,资产管理部门难以深入参与,审核预算的范围也不完整,对部门追加的资产购置预算,还未纳入到资产预算审核的范围内,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和审核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没有形成真正的结合。

(四)缺乏资产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形成后,其性质仍然是国有资产,单位无偿使用,在确定资产预算时,首先应结合单位的职能和任务,考虑单位是否实际需要,资产使用效率高低等因素,由于还没有树立资产的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缺乏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绩效考评指标的体系,某些单位考虑自身利益,重复购置资产,造成资产闲置和浪费,资产利用率低下等。另外,某些单位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完善,也制约着绩效评价的深入开展。

二、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单位领导以及相关人员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认识,创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明确二者的结合就是将单位的资产购置与经费纳入预算,根据现有资产存量和配置标准,统筹安排经费,科学编制预算,实现资产经费一体化管理,增加预算编制的计划性和准确性,拓展预算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树立注重资产绩效的意识,逐步达到资产配置合理、资产使用效率高的目的。创新资产管理手段,建立并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明确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基础,预算管理又是资产管理的前提条件。

(二)建立健全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资产配置标准是编制资产预算的主要依据,资产配置的数量是由预算安排的资金量决定的。建立健全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是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合理编制和审核资产配置预算的基础。配备的标准一定要符合实际,并且具有前瞻性,这样才能使预算分配有据可依,实现资产配置的公正公平。国有资产配置标准、资产报废年限标准,为编制和审核资产配置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由主管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和履行工作职能分类制定。目前财政部已制定了《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购置费预算标准(试行)》,其他有待制定或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占用国有资产的数量、按照资产配置标准,来核定资产预算的公用经费,严格控制超标准配置国有资产的问题。资产配置标准、预算与资产管理共同形成完整的控制链条,从源头上解决单位之间国有资产分配不均、占有不匀的问题,使预算管理公开公正,使预算资金的分配规范公平,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完善工作流程和审核机制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管理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需要保持沟通,在部门预算编审各环节,逐步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完善工作流程,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打破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互不干预的状况,使编制的部门预算更加系统完整。具体在预算编制阶段,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分析资产存量数据和资产使用状况,根据资产配置标准,提出资产增量方案,根据轻重缓急编排资产优先顺序,为预算部门编制预算草案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预算管理部门再结合资金情况提出项目安排建议。预算审核时将资产配置计划纳入部门预算一并审核批复,对办公家具、车辆和房屋建筑物三项资产,以及2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资产重点审核;对有配置标准的办公设备,审核是否超标准配置,并不断扩大预算审核范围;对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从严控制。如此,使资产配置审核机制逐渐改进和完善,规范资产管理,健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经过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下达后,将资产的预算信息反馈给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安排采购计划,年度执行中资产预算不再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严格按程序办理。

(四)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

综合考虑资产评价标准、制度和结果的运用,形成科学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产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按照“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采用阳光化管理”的总体思路,科学的建立资产调剂制度,发挥主管部门的资产调剂职能,将增量资产配置与闲置资产调剂有效地结合起来,使闲置资产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盘活存量资产,同时,借助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完善共享共用机制,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效地整合利用,使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使单位资产发挥最大效益。

(五)加强社会监督,严肃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是建设节约型财政的重要手段。在购置资产过程中,每个单位必须按主管部门批准的资产配置预算去执行,没有批准的,不得购买。应充分发挥审计等社会监督各方面的作用,对新增资产及配置预算进行监督检查。如有违反规定购买资产的,需在财务检查和审计工作中进行查处。超越资产预算使用项目费用,自行购置未经审批的国有资产,是违纪行为,并追究有关责任。

三、结论

(一)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合理编制资产预算,配置资产数量,是近几年来的一项崭新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先易后难,不断完善,勇敢创新,创新理念,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开展资产配置管理,完善资产购置标准、细化资产购置预算、严格资产购置审核程序,降低事业运行成本,提高资产使用绩效,完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共享共用机制,加强社会监督,促进事业发展,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二)深化改革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科学规范编制预算,是解决资产占用不均、配置失衡,杜绝超编制、超标准购置的重要手段,是控制财政资产购置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三)随着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各项制度之间的相互有效衔接,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使我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初步形成:“按标准配置资产、按存量安排预算、再按预算安排采购计划,最后按计划购置固定资产,使用动态信息系统管理”的资产管理新模式。

作者:段俊梅 姚震 段红梅 马伯永 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