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路径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路径

为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上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管理之路。

一、矫正实践偏差

当下,不少学校由于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造成实践偏差和错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众化。制度互相借鉴,套用、挪用,“千校一面,似曾相识”,即使改头换面,也大同小异,不切实际、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形式化。虽然制度贴在墙上、写在纸上,却不能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缺乏执行的力度和效度,有的章程执行的随意性大,缺乏严格和规范,使得章程成为一纸空文;三是行政化。校长“大权独揽”,虽有教代会,但学校管理者主观意志强烈,有益的提案及意见少被采纳,甚至被“打入冷宫”,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受到严重伤害。我们在实践中强化现代学校管理的制度约束,逐步形成对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目标要求及特征的正确认识。

二、明确目标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这明确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依法办学”是治理学校的依据,“自主管理”是治理学校的动力,“民主监督”是治理学校的核心理念,“社会参与”则是建立政府、学校、社会三方治理学校新型关系的必备条件。现代学校的管理制度应具有三个特性:一是,从治理的依据上看,必须“依法办学”,体现科学性与公正性,即科学治教、依法执教,符合科学精神、教育规律,以宪法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厘清权责边界,加强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依法评教,着力解决依法办学中的突出问题;二是,从治理的主体上看,必须“自主管理”,体现自主性和自觉性,即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都是治理的主体,每一个教育主体的创造性能够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得到充分释放和张扬,每一个教育行为都是为了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自主发展的学生;三是,从治理的结构上看,必须“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体现协作性和开放性,即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依托校长室、党支部及领导班子力量自主管理,校务委员会与教职工代表大会支撑辅助、监督参与,做到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形成整体合力。

三、探索修正路径

一是以分权、合作为核心理念,优化治理结构体系,提升校长领导力。分权就是指校长能够向教师放权、向学生放权、向家长放权、向社区放权,但分不是权力的降和减,而是为了合和增,提升校长真正的领导力,合作就是建立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管评办分离、多元参与、民主开放的学校治理结构;二是以自治、公约为目标追求,内化制度实施体系,提升师生执行力。自治就是学校合作治理结构主体的自我管理,一切规章制度只有在人的内心认同并接受以后方能在行动上得到落实,而自我公约是教师参与集体研究共同约定并通过实践检验后行之有效的规则、准则,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三是以公开、清正为根本手段,强化治学保障体系、提升文化竞争力。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实行校务公开,是推进学校依法执教、民主管理的前提和条件,清正廉洁是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最好的自我保护器。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价值多元,没有“终结答案”,只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应该是每个管理者的积极姿态。

作者:陈卫东 单位:张家港市泗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