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与物资管理

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与物资管理

摘要:抗旱服务组织是我省抗旱减灾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分析了全省抗旱服务组织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抗旱服务组织与物资管理建设的对策和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抗旱减灾;抗旱服务组织;物资管理;安徽省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行业用水量急剧增长、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多,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增加的态势,旱灾的影响范围扩大,对安徽省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强化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与物资管理,不仅是促进抗旱服务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应急抗旱能力、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对提升应对干旱风险能力与水平,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基本情况

目前安徽省有县级以上抗旱服务队111个,其中省级抗旱服务队3个,市级抗旱服务队5个,县级103个。累计形成固定资产约3.5亿元,拥有仓储面积7万余m2,打井洗井设备288台套,移动灌溉设备约1.3万台套,应急拉水车100余辆,发电和动力设备1400多台套,其它设备3000多台套,抗旱浇地能力达到5333hm2/d。此外,各地还成立了很多兼具抗旱服务功能的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诸如水利专业灌溉合作组织、承包大户、农场主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基本完成全省各市、县区抗旱服务队的组建工作,初步构建了全省抗旱服务组织的总体框架,形成了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骨干,省、市、乡及民间社会化抗旱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网络体系。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运行管理不规范

基层抗旱服务组织整体素质不高,抗旱设备和人员配置不足,服务范围和能力有限。平时受重视不够,投入少、规模小、抗旱能力弱,与承担的抗旱减灾任务不相适应。多数基层抗旱服务组织未建立比较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建章立制包括岗位责任制、设备物资管理办法、设备租赁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推动抗旱服务组织正规化、规范化。

2.2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基层抗旱服务组织的机构定性和人员定编上差距大,有全额、差额与自收自支三类。基层部分抗旱服务组织大多是挂靠、合署办公,人员不稳定、抽调拉用频繁。差额单位只有部分财政拨款,其余部分靠参与市场竞争;自收自支单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扶持。抗旱服务组织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缺少主动开拓市场和创收的能力,抗旱服务组织难以自我生存、自我发展。

2.3人员队伍流失老化

基层抗旱服务组织的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在抗旱队员的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进展缓慢。近年来,新进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现有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抗旱技术水平薄弱,与其工作性质和担负的要求比较,还存在差距。基层抗旱工作艰苦、待遇低,年轻人不愿来、呆不久,缺乏有效的技术人员激励机制,造成基层抗旱服务组织人员老化、结构不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流失等实际问题日趋严重。

2.4经费保障难以落实

长期以来,对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和物资管理的扶持政策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安徽省还没有建立一个稳定、长效的专门用于支持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发展的正常资金渠道,缺乏设备购置更新资金和维修、养护专项经费。抗旱服务队多数承担是公益性服务,在旱情发生时,无论应急抗旱费用是否到位,基层抗旱服务队都必须无条件投入抗旱工作中,不计成本地为群众提供抗旱浇地、拉水送水等服务,但在旱情解除后,地方政府难以下拨抗旱补贴经费,给抗旱服务队正常运行带来很大困难。

2.5设备、仓储库房配备不足

各地频发的旱情和严峻的抗旱形式相比,基层抗旱服务组织的机械设备存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使用效率和工作成效。在人员素质、机械配备、仓储库房和运行机制建设方面进程缓慢,相当一部分抗旱服务组织的设备简陋,基础设施落后、实力不强、服务内容单一、技术力量薄弱。受场所限制,有的库房为临时租赁,有的库房十分简陋,甚至没有专门的设备存储库,服务能力远远满足不了旱区群众的抗旱需求。

3抗旱服务组织与物资管理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3.1科学规划,切实加强保障能力建设

结合抗旱规划的实施制订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发展规划,按照巩固市级、发展县级的思路,逐步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抗旱服务组织和良性运行机制。抓紧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在做好公益性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扩大服务领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确定各级抗旱物资储备标准、种类和数量,制定完善使用管理办法,加强抗旱物资储备管理,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满足需要的抗旱物资储备,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增强服务水平和抗旱能力。

3.2健全组织体系,整体提升服务能力

不断完善抗旱服务组织体系,拓宽服务领域,转变服务观念,完善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抗旱联动机制,有必要将与涉水、涉农相关职能机构或类似组织进行整合,发挥集中优势。在机构设置上,严格按照有稳定队伍人员、有足额的抗旱资金、有必要的抗旱设备、有专门的设备物资储存和维修场地、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的“五有标准”进行建设。在队伍能力建设上,实行相对稳定的正式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相结合,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确保抗旱服务组织队伍的精干高效。在内部管理上,要建立健全抗旱设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管理措施,保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能有效提供抗旱服务。各级财政、水利、应急部门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资金上给予帮助,推动抗旱服务组织健康发展。在物资管理储备上,建立健全抗旱设备购置、验收、入库、保管、使用、维修等各项规章制度,采取有计划的科学管理技术措施,提高设备物资的使用率。

3.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旱服务

努力开拓抗旱服务组织生存空间,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旱服务。采取扩大灌溉面积,参与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提供抗旱设备维护、租赁等服务,通过资金、设备、技术入股等形式,与农村集体或土地流转大户成立社会化灌溉合作组织,引导集体和土地流转大户对抗旱能力建设投入,扩大基层抗旱基础设施覆盖面,增强抗旱减灾能力。同时对服务组织提供的灌溉设施、设备采取补贴或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构建多方参与社会化抗旱减灾格局,促进我省抗旱服务组织的稳步发展。

3.4建立健全抗旱物资投入稳定增长

按照分级负责、扶优扶强的原则,各市、县(区)应加大抗旱服务组织和物资管理的正常投入力度,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相关部门的综合预算,用于抗旱服务组织设备物资更新,补充前期已经老化淘汰设备。建立完善的资产设备折旧制度,创新抗旱物资管理储备方式,确保各级都有一定规模的实物储备。对抗旱机械设备、物资采用社会化、企业化储备,建立高效、节约的物资储备管理,确保抗旱设备正常维护、运转和储备。同时,支持依靠自身力量开展市场经营性创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政策、资金上扶持种粮大户做好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依托种粮大户的人员、设备,发挥就地抗旱优势,有效应对灾情。

3.5加强抗旱减灾服务新技术应用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优化配置,加强抗旱减灾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干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着力提高旱情监测、预警能力,进行科学抗旱调度。注重科技创新在抗旱服务组织能力建设中的驱动作用,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应用到抗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等抗旱保水节水措施。加强示范推广,提高公众水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抗旱领域实现新突破,不断增强解决抗旱资源瓶颈问题的能力,建立全社会共同抗旱的良好氛围。

3.6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抗旱队伍建设

本着培养与引进,交流与结合的原则,实现基层抗旱服务组织人才的延续性,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通过多渠道、多层次输入和吸收“新鲜血液”,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不断充实壮大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健全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保障机制,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落实岗位责任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制度。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抗旱服务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专项集训和实战演练等。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抗旱抢险队伍,探索实行抗旱服务队、防汛机动抢险队和物资储备仓库“两队一库”的建管模式,做到遇旱抗旱、遇涝排涝、遇险抢险,更加高效地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的效能。

4结语

安徽省基层抗旱服务组织作为水利战线抗御自然灾害和保障饮水安全的骨干力量,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断加强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和物资管理,着力破解基层抗旱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而有效强化基层抗旱减灾能力,逐步完善抗旱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努力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作者:丁海涛 单位:安徽省机电排灌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