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近年来思政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本研究对160名华东师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使用自编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调查》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态度》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程序对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显态度偏积极而内隐态度偏消极,且两者相关不显著,即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是分离的。本研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隐态度;外显态度

1问题提出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这一主题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曾多次对此作出重要论述、并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对于其做出了明确定位,并对其教育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报告中,对这一主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重点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社会发展各方面中去,进而将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此之前,多名研究者也都提出,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应当将其与高校日常的思政教育进行合理、有机地融合,并在此基础之上,鼓励和促进大学生将其内化为稳定的个人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行动指南,进而形成对其真正的认同。社会心理学上认为,“价值观”与“态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价值观需要通过“态度”这一载体,实现其功能和作用,进而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梁世钟、张晋芳等人也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与价值观相比,态度可以更好地预测行为。因此,研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能够较好地预测其在实际行动中的践行程度。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分别进行调查,检验两者关系,探讨其机制,并就其教育工作提出一定的思考和建议。这一主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同时也避免了对于这一领域“重理论,轻实证”、“重外显、轻内隐”的研究现状。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的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160人(其中心理学院80人,相关专业学院80人)。

2.2研究工具

(1)外显态度:根据前期访谈和预研究,自编调查问卷,该问卷共55题,分为“知”(理论认知,21题)、“情”(情感认同,16题)、“意”(行为实践,18题)三个维度。该问卷总问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和分半信度系数都在0.7至0.8之间,说明问卷信度良好,作为测量工具稳定、可靠。(2)内隐态度:根据内隐态度测量的经典范式,编制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程序。其中,目标词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主题词,属性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实验材料首先由对大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访谈和头脑风暴得出。

2.3研究程序

(1)预实验程序:对于被试进行初步选择,通过询问相关问题,最终挑选出愿意参与实验,右利手且视力正常的被试。(2)正式实验程序:被试进入实验室后仔细阅读并签署《参加实验知情同意书》并做性别、年龄、编号等基本情况登记,此后完成一份外显态度的调查问卷。此后,主试向被试发放目标词和属性词介绍,使被试阅读(至少两遍)并熟悉实验材料。为了平衡积极、消极词语的影响,将被试分成两半,完成积极和消极的顺序正好相反。实验包括以下几个过程:指导语:告知被试实验目的是为了测试反应能力和辨别能力,要求被试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上尽快对屏幕中央的刺激进行分类,若刺激属于左边则按“Q”键,属于右边则按“P”键。确定被试理解实验的要求,让其复述一次。第一步(相容任务):将目标词与积极属性词视为一类,即如果出现的是目标词或积极属性词,则按“Q”键进行反应;将消极属性词视为一类,即如果出现的是消极属性词,则按“P”键进行反应。练习24次,测验48次。第二步(不相容任务):将目标词与消极属性词视为一类,即如果出现的是目标词或消极属性词,则按“Q”键进行反应;将积极属性词视为一类,即如果出现的是积极属性词,则按“P”键反应。练习24次,测验48次。实验中,主试不提示被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将由程序自动记录,若被试对刺激做出按键反应的时间超过1500ms,则会自动跳转到下一个刺激。

3研究结果

3.1外显态度的调查结果

使用平均值3作为检验值,对调查问卷的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单样本t检验(检验值=3)。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在该问卷总均分以及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平均分3,则可以认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体外显态度,包括在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三方面的外显态度均偏积极。

3.2内隐态度调查结果

根据SC-IAT计分公式:D=(MeanBlock2-MeanBlock4)/SD,以目标词和积极词的反应时定义为相容反应时;另为不相容反应时。将IAT效应值D值进行单样本t检验(检验值=0),检测是否显著大于0。从以上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在相容任务(即目标词与积极词相匹配)的反应时相对更长,速度相对更慢,而在不相容任务(即目标词与消极词匹配)的反应时相对更短,速度相对更快,IAT效应指标D=-0.22显著小于0,这表明,大学生在潜意识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消极词联结相对更为紧密,即整体态度偏消极。

4讨论

4.1内隐、外显态度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在本研究的调查部分,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出现了内隐-外显态度的不一致。具体表现为:其外显态度在总体以及知(理论认知)、情(情感认同)、意(行为实践)三方面,均偏向于积极和认同的,而其内隐总体态度却偏向于消极。对于外显态度的调查,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是偏向于积极的,这一结果与已有的部分研究相类似。这说明,大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新闻媒体传播等途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且对其在情感和行为上有一定的认可。而对于其内隐态度的调查结果则表明,相比“赞同”、“有必要”、“可行”等词汇,在潜意识层面,大学生将其与“反对”、“没必要”、“不可行”等消极词汇联结得更为紧密,说明大学生从潜意识层面并未完全认可。

4.2本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采用了内隐和外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方法与单纯的问卷调查存在一定的差别,需要做到每一名被试在完成一份外显问卷后再完成一次IAT测试,即需要保证被试的匹配,而IAT测试则需要耗时,匹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研究与一般的问卷调查相比,被试量较少,但这也是一般的心理学关于内隐和外显的研究中比较正常的被试量。而关于被试的来源问题,由于本研究希望能够排除掉专业差异所导致的结果偏差,且也同时为了保证被试的易得性(正如前面提到的,这样的研究方法被试的寻找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选取专业时没有采取完全随机的方式,而是选取了专业相类似的一些院系。基于以上两点,本研究的被试数量与专业分布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导致了本研究的结果在推广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

5结论

外显态度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出现了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不一致。具体表现为:其外显态度在总体以及知(理论认知)、情(情感认同)、意(行为实践)三方面,均偏向于积极和认同的,而其内隐总体态度却偏向于消极,且两者不存在相关。针对这一现象,研究者建议思政工作者在进行相关的教育实践时,既要注重对其外显态度的教育,更要关注其内隐态度的认同教育;在具体的路径上,从内隐理论认知、内隐情感认同和内隐行为实践三个层面提出了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白丽丽.大学生内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

作者:董? 谢鑫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