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摘要:价值观是文化凝缩的内核,文化是价值观培育的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文化的传承根本上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透出中国味、散发民族性,要立足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着力构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耦合机制;要着力提升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要着力占领新媒体教育阵地,搭建多元教育平台;要着力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要着力引导大学生做文化的传承人、宣传员和创新者。

关键词: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全球化时代,多种价值观交织碰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引领社会思潮,是文化传承与建设的重要课题。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观赖以形成的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之为根源和养料,加之时代内涵,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情怀教育,故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切实体现传承文化、教化道德、引领思潮的功能。

一、着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机制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泉,失去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文化基因将被割断,历史理性不复存在,也就丧失了契合民族性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发挥规训劝善、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于其与本民族精神、本民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脉相承,在于其既迎合了时代需求,又契合了民族心理,因为“在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扎稳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有活力,才会有科学性与指导性”[1]。当然,失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继,优秀传统文化也将尘封在故纸堆中,只是古人的文化、书本上的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的文化,也会逐渐失去文化的吸引力和内在生命力。因此,找准二者相耦合之处,对于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重要使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职责,也是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张目,能够连接历史与现实,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依托。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良好人文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时代,高素质人才不仅应该具有专业能力,还应是“思想先进、文化素养高、价值取向正确的人”[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要在此基础上,借力优秀传统文化,以此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浓厚的人文环境,激励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发育,最终形成大学生崇德向善、崇礼向文的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反之,也为自身内在生命力的焕发提供了有利契机。但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弱,对内传承度和发展度小,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缺乏必然会导致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力,要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以,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意识,拉直拉稳“无害”与“适用”两条准绳,应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内在生命力和文化魅力,“以讲仁爱涵养友善,以崇正义充实公正,以知礼数补充法治,以守信用支撑诚信”[3],有效提升文化张力,促进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激发。

二、着力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足于“育人”,规范人的行为、塑造人的德性。“立德树人”是其核心诉求,但其却常被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以致教育内容被限制在主流意识形态范围内;其教育形式基本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强调单一灌输;学生的学习状态大致是背一背重点、做一做题目;其“知识性”被强化,“育人性”被弱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大学生所接纳,就必须提升其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首先应牢固树立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要从“人”的自身出发,确保教育从“人”中来,到“人”中去。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把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价值取向总体正确的前提下,应允许多样性、尊重差异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关怀应着重体现在“亲切感”上,应摆脱高高在上的“理论自负”,要重“人伦日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应是“私塾式”的师生关系,而应是“敬个礼握个手”的朋友关系。在平等的关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需求,注重对大学生答疑解惑和心理疏导,使其能够感受人文关怀、体味文化魅力。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应着力于促进二者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凸显文化内涵。高校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应逐步开设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侧重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宽拓深,深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深切感受文化的吸引力。此外,高校还应着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环境”[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发挥好校歌、校训等形式的文化载体作用,化浩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朗朗上口的口号及脍炙人口的歌曲,使之充满“文化味儿”。

三、着力占领新媒体教育阵地,搭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

近年来,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内容丰富、信息海量、传播速度快是新媒体的鲜明特征,各种社会思潮借助于新媒体把触角伸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多元文化思潮以新媒体为平台争妍斗艳、一较高下,一定程度上来说,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在文化竞争中,要争得一席之地,发挥文化的影响力,需要顺应时代特点,牢牢占领新媒体教育阵地,“搭上新媒体的快车,必须把握互联网+的时代机遇”[5],抢夺话语权,秉持民族特色、发扬民族精神,用本民族的语言传递民族文化,用本民族的文化塑造民族特色,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新媒体正逐渐改变和成就当今时代,脱离新媒体也将意味着与当下的隔绝。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抓住新媒体的特点,用其优势、弃其短板。既要重视理论灌输,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强势地掌握话语主导权;又要尊重大学生的互动参与性,以“情感零距离”的互动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新媒体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时时处处散发着文化内涵、人文关怀,要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活”起来、“有用”起来、“亲切”起来,实实在在发挥出其在新媒体场域中的引领价值、凝聚共识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强烈的阵地意识和全过程意识,要搭建起全方位的新媒体教育平台,在结合传统教育的同时,应求创新、敢创新,“实现教育平台的多元化发展”[6]。高校可积极用好“两微一端”,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两微一端”的建设与管理。要以举办主题活动的形式,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到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来,要选拔出一批学术修养好、道德素质高的教师,以及有专业素质、有思想觉悟、有校园影响力的学生组成教育团队,依据各人所长,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高校官网和官方微博可定期推送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在微博中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语言,积极与学生互动。教学微信群、QQ群要发挥好线上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加强师生交流,确保能够及时纾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思想“疙瘩”。

四、着力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

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离开了文化自觉与自信,文化传承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无从谈起。只有具备文化自觉与自信,才会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反思,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和持久的情怀去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以文化传承的形式延续着文化自觉与自信,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教育的目的,同样也是教育的手段。高校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要发挥好前沿阵地的作用,要实现好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就必须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就必须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突出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首先,应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比重,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从故纸堆中“解放”出来,加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还要鼓励大学生学习红色革命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他们增强理论素养,提高他们用理论回应现实、指导实践的能力,由此,在文化工具理性不断彰显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也将不断得到强化。此外,“我们在整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时既要保持民族的特性又不能囿于自身传统,还要积极走向世界,融入到世界文化交流中去”[7]。应引导大学生以开放的视野对待外域文化,指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和对待本民族文化的优越之处,逐渐树立起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能顺应时代需要、解释时代问题、指导构建新的时代价值观,不能被创造性转化的文化最终只能尘封在文化博物馆中,只有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不是“过家家”,不是“AB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向大学生解释清楚文化的发展规律,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长期发展观,引导大学生抛弃急功近利的文化心态,“引导他们认清中国文化的当前态势,增强其文化自信”[8]。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日益得到彰显,中国文化热、中国文化品牌正在逐步占领世界文化市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向大学生阐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优势,指明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并使他们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五、着力引导大学生做文化的传承人、宣传员和创新者

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培育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传承、发展的根本要求。自近代以来,我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原因不仅在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与强势,更在于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觉与自信。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么一知半解,要么知之甚少,要么一无所知,对传统文化认知如此肤浅,谈何传承与创新?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要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意识及文化担当意识,要着力引导大学生做文化的传承人、宣传员和创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但要向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借助多种媒体让大学生多说话、谈想法、提意见。同时,还应搭建大学生文化教育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创造机会,通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人翁意识,促进大学生由文化教育接受者向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转变。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新颖、创新能力强,能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断赋予其新内容、新观念和新思路,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当今时代,“培育基于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的乃是现代价值构建与文化自信”[9],只有大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自觉做文化的传承人、宣传员和创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收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慧芳.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07-109.

[2]陈俊.文化传承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关系及教育要义[J].教育评论,2015(4):49-52.

[3]郗戈,张梧.弘扬核心价值观要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N].光明日报,2015-02-26(16).

[4]陈俊.文化传承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5):207-211.

[5]路遥.新媒体情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浅析———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7(21):24-26.

[6]庄百鹏.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2):70-72.

[7]蒋艳,张长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困境及其应对[J].学海,2016(6):114-118.

[8]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18-24.

[9]沈小勇.文化传承视域下核心价值的当代建构及实践逻辑[J].学习论坛,2017(11):67-70.

作者:冯艳琴 薛俊武 单位: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运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