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经管人才素质结构

现代农业经管人才素质结构

提要: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经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中应有所为也大有可为。本文构建农业经管人才素质结构图,从生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个性素质等方面,对现行经管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及农业产业链所需要的人才素质结构及二者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经管人才;人才素质结构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最为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三农”工作的开展做出进一步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要“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可以看出,“三农”工作以人为本。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经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中应有所为也大有可为,因此有必要对现代农业经管人才素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对高校农业经管人才的培养起到指导作用。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结构指组成事物的各要素及其之间相互联系及作用的方式,因此人才素质结构即组成人才素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及作用的方式。基于经典素质冰山模型及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农业经管人才素质结构图并基于此图进行后续研究。(图1)

一、农业院校现行经管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农业院校现行的农业经管人才培养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生理素质。生理素质也即身体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素质,生理素质是人体力得以形成和发挥的生理基础,也是智力得以改善和提高的生理基础。身体素质对于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强度较大的农业管理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有健康强壮的身体才会有充沛的精力,没有健康强壮的身体支撑,将很难完成农业经营管理工作。生理素质主要通过学校开设的体育类课程、各种运动会等形式培养。

(二)知识素质。这是对农业经管人才知识水平的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农业经管人才应该是宽口径、复合型的农业经管人才。首先,农业经管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以指导其管理实践,专业知识涵盖农业、管理、市场相关的各类专业课程内容及农业经济管理前沿理论、发展趋势、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农业经管人才还要通过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来拓宽自己的知识内涵,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注重融合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学习。农业高校主要通过设置各类专业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

(三)能力素质。农业经营管理工作是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也是涉及多个方面的工作,不仅要具备农业专业知识,也需要处理一些专业教材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农业经管人才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一般来说,农业经管人才除了需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需具备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等。能力素质主要通过高校设置的公选课程、课外讲座、实践锻炼等环节进行培养。

(四)个性素质。农业经营管理工作条件苦、报酬低,这就对农业经管人才提出了以下个性素质要求:有适应农村艰苦环境和服务三农的决心及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竞争意识。有了高度的责任心,农业经管人才才能够真正将自己奉献给农业经营管理工作;积极的个性品质能促使农业经管人才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良好的竞争意识能够为农业经营管理工作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个性素质主要通过高校思政课、讲座等形式加以培养。

二、农业产业链所需要的经管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一般来说,现代农业产业链需要的农业经管人才素质应包含以下几种:

(一)大局意识与政策素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经营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素质,要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树立自觉服务“三农”的大局意识。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或许是具体而细小的,但应该要有大局观,要准确领会国家农业政策的指导思想,把握农业政策的方针,才可能有效开展农业经营管理工作,农业才能有长久的未来。

(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既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要求经营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大环境下,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加大,农业产业链结构日趋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这些都要求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三)健康的生理及心理素质。目前,我国农村的工作条件还较为艰苦,工作环境较差,农业经管人才工作在田间地头,收入报酬有限,要时时承受来自身体和心理的各种压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很难获得成功。

(四)较强的能力素质。农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复杂多变,工作对象和工作范围更加广泛,对管理者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经管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较好地将农业知识、管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建立起与农民、与同行之间的联系网络进而提高管理效率。

三、农业经管人才培养素质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高校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当前部分农业高校往往参照经管大类专业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大类专业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体现“以农为本”的根本目标,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相比农业特色不够突出。这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偏重宏观管理知识,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目标未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条件进行有效的特色教育,与农业产业链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特征相左。

(二)课程设置滞后。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途径,是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陈旧、重复、脱节等不足。一方面教学内容多年如一日,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满足现状农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的改革还很不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在课程安排时出现课程多、联系不够紧密等,既浪费时间,又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局限。部分教师授课仍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极少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部分教师甚至连多媒体教学工具都很少使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较为陈旧,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同时,教学主要依靠课堂,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方向,导致学生视野狭窄,制约了学生创新力和想像力的发展。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有很强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另一个重大不足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考试成绩优秀,但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无法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来解决的。在部分农业高校,第二课堂开展严重脱节,导致学生重知轻能,实操能力严重不足。

四、相关对策

(一)改革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直接指导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改革培养方案,首先要遵循“以农为本”的基本原则。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教师就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及细节进行讨论,明确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实验实训环节;同时,应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面向市场需求,突出本校人才培养特色。通过改革培养方案,为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指明方向。

(二)完善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完善优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课程设置过程时要坚持多样化、实用化的原则,通过设置丰富的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通过合理设置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讲座等,让学生真正实现厚基础、强专业、高素质;最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农业高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应改变单一的讲授式授课方式,借助各种多媒体授课工具,通过案例讨论、翻转课堂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外引和内培并重,提交师资队伍含金量,打造懂理论、会实践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再次,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相关讲座,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最后,加强与兄弟院校、行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学习交流和实践创造平台,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培养厚基础、强专业、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就必须强化实践教学:首先,在校内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关系,通过校内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考核范围,激发学生实践热情;最后,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乡村政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搭建有利平台,让他们提早熟悉工作内容。

五、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是三农发展的根本,通过改革培养方案、完善课程建设、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等策略,农业高校在今后一定能培养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薛金锋,李国杰,王丹丹等.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与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

[2]张淑春,田华.基于“冰山模型”理论的高技能人才素质结构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3).

[3]吉洁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0(11).

[4]李翠霞,黄凤,余志刚.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

[5]郭伟奇.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现代农业,2010(6).

[6]余勇刚.农业现代化对青年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和队伍建设[J].青年与社会(下),2015(7).

[7]戴洪娟,白一光,蒋启东.浅谈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条件[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

作者:李中斌 李民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 福建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