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项目+竞赛”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

谈“项目+竞赛”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

摘要:围绕学科竞赛和项目训练,探讨基于“项目+竞赛”的创新实践能力驱动机制及路径,构建教师端、学生端、学校端、校外资源端四端协同,“产—教—学—研—赛”五位一体,储备、提高、提升三阶段推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期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科竞赛;项目;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的形式多方位考查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列化课外实践活动[1],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有显著的作用。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和创新化,旅游行业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旅游院校不断探索赛教融合等人才培养的多维协同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基于“项目+竞赛”的实践能力驱动机制及路径,以期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一、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竞赛现状

(一)多层次开展,形式多样

目前,国内针对在校生且较有影响力的旅游类赛事主要有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全国高等院校旅游创新策划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这三项赛事均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主办,权威性强,影响面大。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面向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高职、中职学生,分导游服务技能和饭店服务技能两个板块,主要是个人赛,既有理论考核又有现场操作,侧重专业服务技能与应用能力考查。另外两个大赛主要面向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院校、跨专业组建团队,设计作品涵盖旅游线路、文化创意产品、营销推广方案和微视频等,侧重考查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二)多院校参与,覆盖面广

国内旅游院校积极参与三大赛事,通过比赛找差距、促交流、寻合作、促成长。以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为例,该赛事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届,第十届吸引了来自全国298所高校的1800余支队伍、9200余名师生参加。第十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也吸引了来自全国371所高校和中职学校的1160名选手参赛。除比赛外,每届组委会还会举办旅游教育论坛等活动,为各院校搭建交流平台,丰富参赛体验与收获。

(三)多学科融合,综合性强

创新策划大赛要求参赛团队围绕特定旅游地设计创新创意作品,并在决赛现场展示和讲解。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的参赛作品涉及文创产品、营销策划方案等,多方位检验参赛团队的创新思维、专业素养及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运用能力。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内容涉及导游词创作、现场讲解、突发事项处理、形体礼仪、服务技巧及才艺展示,引导学生重视职业道德养成和人文精神积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和突发事件处理及团队组织等能力。此外,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还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这些比赛同样具有多学科融合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二、“项目+竞赛”的实践能力驱动机制

竞赛训练、项目训练都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同精神,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及团队的发展。“项目+竞赛”的能力驱动机制如图1所示。无论是竞赛项目、创业项目还是科研项目,都要基于课堂及社会实践的知识输入。学生在组建团队申报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多次研讨、开展行业与市场调研、制作方案等,这既是知识探究及运用的过程,也是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项目周期相对较长,一般为1~2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项目经过提炼后可以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实现项目的迭代优化。竞赛训练一般周期短、强度大、导向明确,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较好地训练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人及团队发展。项目训练与竞赛训练是相互促进、融合互通的,两者在团队组建、选题凝练等方面可以实现协同,但从项目训练到竞赛训练是一个能力进阶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的能力。

三、“项目+竞赛”双驱动的育人模式创建路径

我国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高校要对旅游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新思考、全新规划、全新设计[2]。本文基于项目训练与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驱动作用,结合安徽财经大学实践教学的经验与做法,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研究,重点围绕教师端、学生端、学校端、校外资源端四端协同,构建“产—教—学—研—赛”五位一体的实践能力提升模式(具体如图2所示),分阶段以课程实践、项目训练、学科竞赛为抓手,以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进阶(具体如表1所示)。

(一)建立四端协同的产、教、学、研、赛育人机制

旅游人才培养要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导向,注重产业的参与。包括合作企业、旅游实践基地、产业导师等在内的外部资源,既是学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也是人才培养的协同者。教师端的“教”与学生端的“学”都离不开产业实践。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多次组织学生赴景区、旅游企业开展课程实践教学,邀请校友、企业导师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寒暑假组织本科生参与导师课题调研,为学生申报大创项目、竞赛项目等提供了现实素材,促进了校企联动及产学研合作。教师端是联系学校端与学生端的桥梁,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等都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端以专业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为主,以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为辅。教师主要致力于教学改革,通过挂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产业实践。学校端主要致力于实践教学平台打造与规则制订,要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室、创业孵化中心、创客训练营等对师生的赋能作用,同时做好校外资源统筹工作,举办校内学科竞赛,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积极探索构建学生学科竞赛项目部级、省级、校级和A、B、C三级三类实施体系,积极优化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开展模式,构建集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于一体的育人理念,分类分层组织开展相关竞赛活动。学生端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学生通过课程实训、项目训练与竞赛训练,提升自身能力。以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为例,策划方案可以成为案例反哺课堂,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范本;优秀的成果也可以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的落地方案;竞赛还能促进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学生对接,帮助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对学校而言,竞赛也能促进旅游后备人才培养,向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由此形成“产—教—学—研—赛”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构建三阶段推进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储备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为一年级学生设置了通识教育及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涉及旅游学概论和专业导论。此阶段主要是夯实学生的经管类学科基础知识,专业课程开设得较少,教师端主要依靠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和学科竞赛参赛作品,让学生提前了解项目和竞赛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可以邀请大一学生观摩项目或竞赛指导,让学生意识到团队融合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地参与团队学习与分享。对于学校端,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竞赛氛围,同时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2.提高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经过一年级的学习、积累和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二年级的学生既可以独立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可以组建团队参加校内外学科竞赛。一般而言,二、三年级学生是项目申报与学科竞赛的主要力量。学生可以在参加专业竞赛的基础上,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综合类赛事,实现专业竞赛与“三创赛”“互联网+”比赛的协同。这一阶段,任课教师要精心制订教学计划,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引入项目与竞赛单元,可以系部为单位,统筹安排课程技能训练。在项目申报及学科竞赛前期,指导教师要做专题辅导,开展系统范式培训,跟踪学生的项目撰写进度,适时纠偏,强化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在项目或竞赛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答辩,并从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3]。可以通过项目与竞赛训练对学生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校内竞赛主要有“未来之星”导游大赛和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未来之星”导游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余届,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已举办4届。这两个比赛从第一届起就由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旅游学会共同主办,面向全校学生,成为校内学科竞赛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学校端在这一阶段要做好平台搭建工作,举办各类学科竞赛校园突围赛,引入相关合作企业,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竞赛辅导,并积极申请省赛、国赛的承办资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历练机会。

3.提升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毕业实习与论文撰写。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核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这一阶段,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前期研究及竞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挖掘,继续跟踪相关研究进展或企业实践,做好竞赛成果的理论凝练、实践整合及转化等工作;跟踪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进程,联系实习单位的企业导师,督促学生针对企业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领域较广泛,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分享,充分发挥竞赛成果的辐射作用。可以邀请低年级学生参与学习分享会,鼓励他们对有价值的议题进行思考和追踪,并将其作为新的科研及竞赛项目的选题。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将前期成果、岗位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积极向企业建言献策,同时结合实习、实践,整合理论问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二级院系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以旅游项目创新策划、旅游线路创新设计等竞赛为驱动,有针对性地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加强竞赛指导类课程研发,实现指导教师创新策划教育能力提升与旅游创新实践优质课程研发的有机衔接,让教研、竞赛更好地反哺教学。同时探索旅游专业类竞赛与“三创赛”“互联网+”比赛的协同模式,促进竞赛成果转化。学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做好项目与竞赛成果的认定工作,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学科竞赛项目,合理安排参赛时间、前期培训、初赛复赛等,逐级服务,有的放矢,使学科竞赛和人才培养共生共长、有机统一[4];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及企业导师在项目研究、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训中的作用,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作者:林传红 李万莲 王良举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