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制度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制度探索

[摘要]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面对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如何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成为研究的重点课题。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制定了“1134”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规范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新工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也为建立更科学、更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制度;新工科建设;拔尖人才培养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精英人才的竞争。在科学和工程领域,衡量人才素质的主要标准是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战略性要求。在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常规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外,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实践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1]。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并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并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从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随着新工科建设的逐步推进,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这三个任务需要重点把握[2]。新工科建设对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强化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三大任务之一,其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其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我国于2007年首次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称“大创项目”),旨在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创项目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也是我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大创项目申报数量逐年递增,如何确保项目实施质量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以下简称“化工学部”)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大创项目的“1134”管理制度,在选题、开题、过程管理和奖惩措施方面均实施规范管理,提高了师生的项目参与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大创项目开展现状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第一批大创项目的实践单位,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实施原则,每年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项目的开展。化工学部按照学校要求,积极推进大创项目的实施。表1为化工学部2007—2018年大创项目立项情况。 2007—2018年,化工学部累计申报了2006项大创项目,参与学生4933名,资助经费数共计512.2万元。自2007年以来,大创项目申报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达到220项,约为2007年的1.5倍。2015年以来,每年大创项目立项约200项,参与学生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6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过大创项目。大创项目的覆盖面广,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参与大创项目形成了科研意识,树立了科研精神,提高了科研能力。申报数量的不断增加体现了学校和学部对大创项目的重视程度、组织力度,以及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和热情。然而,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未改的情况下,量的增加势必引起质的下降[3]。另外,大创项目申报数、投入经费数逐年递增,加大了大创项目的管理难度。大创项目的完成效果取决于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与度。因此,在申报数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以现有的专业知识素养较好地完成大创项目,督促指导教师对参与大创项目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成为管理上的首要问题。

二、大创项目管理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化工学部在服从学校管理的基础上,一直在探索适合本学部大创项目管理的方法,在重视前期选题、开题答辩、过程管理并充分发挥专业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完善了激励措施,以保证大创项目开展质量。

(一)建立大创项目“1134”管理制度,实施分级、分层管理

基于学校大创项目的管理办法,化工学部探索建立了“1134”大创项目管理制度:执行学校的1项校级管理办法,结合学部情况制定学部级的1项管理细则,形成了“学校—学部—专业”的三级管理模式,根据项目类型(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和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制定了4种实施细则。“1134”管理模式中,大创项目的管理流程见图1,主要包括选题、申报、开题、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几个环节。开题和结题答辩由学部统筹、各专业组织。 “学校—学部—专业”的三级管理模式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项目分层次管理,尤其重视学部和专业之间的密切配合。学校和学部各司其职,并充分发挥专业的作用。在“1134”管理模式下,学部偏重于宏观管理,内涵还要由专业把握。

(二)大创项目选题渠道多样化,尤其重视开题答辩

1.大创项目选题。针对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不足、对学科的理解有限、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现有的知识素养较难支撑其较好地完成项目等现状,大创项目的选题既要难度适中、易于开展,又不能是对专业实验课的简单重复。如果仅仅开展体验式或重复性研究,将有可能降低大学生对科研的热情,不利于他们对科学研究建立起正确的认识,更有可能限制拔尖人才的成长[1]。每年12月份,学校下发通知开始项目申报,学部开展课题征集,组织学有余力、具备初步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申报。根据申报内容及参与学生的不同,大创项目初步分为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科研训练4种类型。选题是科研的战略起点[4],对开展科学研究至关重要。选题要有现实性、学术性和创新性,同时兼顾本科生的能力和兴趣。由于本科生刚刚接触科学研究,缺乏选题经验,目标不明确,大多数选题由教师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应严格把关,学部需加强审核。学部充分挖掘优势学科的资源,发动教师提出紧跟科技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题。如近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三氯生在日用化学品商品中的添加和实效提出了质疑,三氯生的流失对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2016年负责管理一项题为“具有自抗菌功能的医用聚丙烯树脂的制备”的部级大创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将三氯生化合物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到聚丙烯大分子上,使聚丙烯树脂具备持久的抗菌功能。这样不仅能够克服传统制备工艺生产的抗菌材料中抗菌剂易流失的不足,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三氯生流失带来的水土污染问题。该课题利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师课题组长期积累的科研优势,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项目选题恰当,参与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科研兴趣,也能胜任具体的研究工作。在创新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科研项目的“论证—实施—总结”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锻炼了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对严谨的科研过程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感。该课题在结题时已申请专利。2.大创项目开题。每年3月份,学部会对上一年度申报的大创项目按不同类型开展开题工作。开题评审本着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注重项目的创新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应用性。评审组对学生的开题进行及时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以保障项目的运行质量。创新训练项目开题后会确定项目级别,即部级、省级或校级。开题答辩是对前期调研的检验,开题结果是大创项目评级的重要参考,省级以上项目将获得更多可以支配的科研经费。开题答辩由学部统筹,各专业教学系主任组织,一般要求五名以上本专业老师当评委。学校要确保评委对大创项目课题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准确评估学生前期调研的质量,保证开题结果公正、公平,并针对学生提出的研究方案给出专业、合理的建议。在开题评审环节,学部一般通过评委打分制评选出省级以上项目。对于开题未通过的项目,学部将取消其立项资格。

(三)加强过程管理,实时监控项目进展

大创项目过程管理包括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结题验收三个部分。项目开题后,过程管理分为“指导教师—专业—学部—学校”四级。1.大创项目小组的内部管理。学校根据管理要求,指定并发放统一格式的大创项目记录册,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须签订项目承诺书,并履行相应职责。大创项目组成员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按计划完成各项研究工作,每周根据实验时间和项目进度填写项目记录册,指导教师定期给出指导意见。2.项目变更需申请备案。如果大创项目运行中出现项目成员变更、研究内容有重大调整或退出项目、结题验收延期等情况,项目成员须及时填写项目变更申请表,由指导教师签字后交学部备案,并在大创项目平台上完成变更申请。因个人原因无故中止或退出项目的学生,在校期间将不得再次参加大创项目的申报。3.经费管理。大创项目经费分两次下拨,通过开题后下拨50%,通过中期检查后再下拨另外50%,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不再下拨经费。学部严格限制经费使用,确保项目经费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指导教师不得使用或挪用项目经费。学部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提取管理费。项目组应严格遵守学校经费使用制度,做到专款专用。4.学部严格组织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学校、学部及各专业共同参与大创项目的过程管理,其中学校负责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及部级大创项目的管理;学部和专业负责省级、校级、科研训练项目的管理。每年10月份,学校、学部对大创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将大创项目记录册收齐,并通过公开答辩的形式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及过程记录填写情况等,对前期内容完成优秀的项目进行培育。每年5月份,项目组成员需按照要求提交结题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软件、仪器装置、学术论文、专利、获奖证书等),上传到大创项目管理平台,并按时参加由专业组织的结题答辩。学院根据结题材料及答辩情况评选出5%的优秀项目,发放优秀证书。

(四)奖惩措施并举,激发大创项目运行活力

由于时间和专业知识的局限,参与学生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较快进入研究状态。但部分指导老师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或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督促,此时学生若懵懂地跟着导师课题走,难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另外,大创项目重在过程,但只注重过程而缺少成果要求和激励措施会让学生和老师感受不到压力,同时也难以激发他们的热情。为此,学部参考学校的管理办法,针对参与大创项目的教师和学生,分别制定了奖惩措施。学校实行“4个一”制度,即要求每“一”名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每“一”年至少提出“一”项适合大学生参与的大创项目课题供学生选择,并将该制度纳入教师职称晋升体系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学校将大创项目纳入年终考核指标,指导教师按照指导的项目数计算教学工作量。学校将大创项目作为个性化课程纳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参与学生在项目结题后可申请个性发展课程2学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和个人实际需求提出优先选学、免听与项目有关的部分课程。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正式期刊上,凭录用通知可以申请版面费。学生为第一申请人或指导教师为第一申请人、学生为第二申请人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凭专利受理书可以申请专利申请费。对于在大创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学部会给予表彰,并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时优先考虑(首先要达到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五)大创项目实施效果

大创项目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和好评。项目立项后,研究工作能很好地落实,使得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大创项目平台,本科生获得了科研锻炼的机会。2015年以来,参与大创项目的学生研究成果丰硕,获奖共计172项,其中参与论文撰写95项、申请专利31项、各类竞赛获奖46项,另外以其他形式结题(包括做出实物、软件、设计图纸、撰写报告)638项。精细化工专业的两名学生参与撰写的论文于2018年在Bio-materials期刊上发表,影响因子达8.0以上。一些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和撰写论文,提高了对科研的兴趣,选择继续深造。化工学部平均每年约有20%参加大创项目的学生参与、专利申报或各类竞赛,其他参与学生则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实物、软件、设计图纸、总结报告。学生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课题的调研、实验设计及操作、论文撰写,参与完整的科研过程,文献检索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参与过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大多以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形式到国内外高校深造,这证明这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认可。

三、结语

新工科建设对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形式[5],也是拔尖人才培养的一种尝试。大创项目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对在校本科生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采用的“1134”管理模式层次分明、管理细致、责任明确,参与学生对大创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各时间节点清晰明了,这一探索与实践有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赵季军.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的探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33(1):70-72.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蔡宏亚,苟占平,徐美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中的思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2-15.

[4]卢朝霞,杨海堂,郭方文.浅谈科研选题的确立[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s1):18-21.

[5]权军利,裴国亮,单卫星.浅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99(1):20-23.

作者:王桂云 潘艳秋 曹永红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