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思考

人文关怀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思考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产生于西方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期间,通过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人的价值备受关注,而这一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以人为本,其实质则是以人的需求为切入点,以依靠人、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为根本出发点的一种思想与理念。高校作为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应积极转变思想,关注人的需求,为人才全面发展创设优质环境。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对于我国教育的属性而言,总书记[1]将其概括为:教育工作开展的初衷在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与社会建设服务,培育出一大批合格的接班人。教育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具体到高校教育则是以学生为本,承认其主体地位。对于高校而言,其是优秀人才培养的重点场所,应围绕学生的利益与需求,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做进一步加强,提升教育质量,把公正、公平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将学生问题摆在学校重点管理事务中,重视优质教育,积极迎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为现代化经济与社会建设输送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教育管理的根本问题。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缺乏灵活的管理体制,矛盾较多,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一是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之间的矛盾。对于高校而言,日常管理中并未尊重学生,任何事物都是以管理者及教师安排为主,未有良好的自主性。“管理”特征在学生管理上体现得非常充分,而“服务性”消失的无影无踪[2];二是高校教育管理目标与学生个人成长目标的矛盾。高校教育管理的宗旨和目标均是为了培养出有用之才助力国家经济建设,所以应围绕社会需求制定目标,重视日常教学活动,而不能一门心思都在学生的成绩上,而将其个性发展给忽略。

(二)经济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冲击。新时期,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应地推动了高校教改的实施,除了增加学生教育管理内容,拓宽其范围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各种变化。如,文化气氛从单一民族文化转变为多民族文化;从组织分配工作转变为自主择业;弹性学分制取代了传统模式。基于此,高校一定要对管理理念进行革新,采取更科学、更全面的管理方式来优化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水平。

(三)网络时代下大学生严峻的心理问题带来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90后”及“00后”大学生知识面更广,理论知识更丰富,社会认知能力更强,独立意识较为明显,且自主性及自觉性较为明显。但自身不成熟的心理与强烈的自主性追求之间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突,使得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各种困扰,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无疑是增加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二、以人为本理念应用在高校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肥沃土壤,所以其教育管理理念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3]。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带动经济发展,需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制定针对性、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以确保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但需引起重视的是,人才培养不只是迎合社会与科技进步发展所需,还应想方设法调动高校学生潜在能力,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精心培育高技能、高素养人才。以人为本理念是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高校可将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具体的教育管理计划予以制定,强化学生能力,积极适应新时展所需,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要素。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而言,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适应将来的生活与工作[4]。然而,当前大部分学生独立能力较弱,所以高校教育管理应积极同以人为本理念相融合,为学生赋予一些权利,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如此可强化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应对挫折。因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盲目地、机械地记忆知识。因此,当代高校学生独立能力较为匮乏,需高校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这一现状,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习惯,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三、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策略

(一)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可影响自身外,也能够对其他人产生影响[5]。而学校环境就是影响学生与教职工的一项重要因素。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因而对和谐人文环境予以创设非常重要。相关学者[6]曾提出:“人文教育的内容并非只包含了知识,优秀的人才就好比是一本书,而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就是书中的内容,在与人交流时,其所具有的知识气息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对此,学校领导就一定要有和谐的管理思想,并将其渗透到各项工作中,秉承“关系和谐、态度亲切、氛围和煦”的宗旨进行校园人文关怀环境的营造,构建纯正、和谐、浓郁的校风、人风与学风,具体做法包括:一是选择固定时间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体育竞赛、诗词比赛等;二是精心设计班级口号,创设学习园地、组织廊壁文化;三是赋予校园景观的文化底蕴。对于景观元素而言,可把林下空间设计为独立幽静的读书场所,林下摆放一些桌椅,每一颗树木下安装一个驱蚊器,为学生创设舒适的读者环境。对于植物的选择,尽可能多地对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树种予以种植,包括杂交马褂木、水杉和樱花等,从而把历史校园文化体现出来。须知,大学并非单纯的学习知识而已,其还具有其他作用,如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发智慧、激发灵感等,所以应高度重视和谐人文校园环境的创设。

(二)在教育管理各环节中渗透人文关怀。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属于新型教育模式的一种,而并非仅仅只是一种理念,对此就需在各个环节中充分渗透人文关怀,同时把长期且持久的理念落到实处,不断探索,这样方可将人文关怀的重大价值给体现出来。

1.课程设置方面。在此方面不仅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与综合性,还应在第一时间把课程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给找出来,立即做出改进,从而更科学地设计课程内容与大纲,均衡分配理论内容及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更轻松、更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同时,课程设置时应以学生学习与发展所需为导向,确保学生均可将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选择真正需要的课程,不仅可调动其学习兴趣,而且还彰显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2.教育教学方面。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生活感悟与情感体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需把学生的差异结合起来,实施“差别对待”。在教学方式上应积极摈弃灌输式教学理念,注重学习知识要领的讲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贯穿人文关怀理念,如此才可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3.学生评价方面。在教育管理中,评价是重点环节。评价主要分为两种,即主动评价、被动评价,长时间以来,学生所接受的评价均以被动评价为主,即多是来自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评价,很少展开主动评价。德国教育界[7]一致认为,应把学生自我评价机制适当地引入到教学评价中,以自我为核心,进行全方位、主动性认识,可激发自我意识,凸显个性。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积极展开自我评价,并将外部环境的评价联系起来,包括教师、同学等,让学生对自我进行全面剖析,了解自身不足之处,提升自我表现,激发优势潜能。

(三)在心理疏导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值得引起重视,因而学校应经常同其沟通,将其真实需求掌握到,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及时干预不良心理。高校教师需把学生的心理情况联系起来,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亲切、主动地同学生沟通交流,用心体贴、引导、疏导与感化学生,真正做到以意育行,让学生真正打开心扉接受教师,并切身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进而有效纠正学生错误思想。同时,学生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及时为学生排忧,并提供线上心理疏导。一方面,借助网络、学校板报栏及横幅标语,随时向学生宣传心理相关知识,进行正能量的传播,把其心理防线筑牢。与此同时,还应专门开设一个热线作为心理咨询,一对一地进行服务,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施以人文关怀,切实把精准联络、治疗以及扶贫落到实处。尤其是一些马上就要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学生,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因而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就应把就业指导作为重点,针对其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惑予以耐心疏导,使之心理压力减轻。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下,社会上开始出现各种新兴社交媒体,如QQ、微信等,对此学校就把这部分社交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将来自学校的关怀及时送到,并给予细致的关怀,借助社会媒体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定期推送,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第一时间回复,有求必应,避免学生心理负担过重[8]。简而言之,学生心理问题不仅需要利用心理专业知识去化解,还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关爱与体贴学生,及时解决其心理问题,切身感受到学校的关爱与温暖。

四、结语

总之,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只有高度重视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够提高高校教育的有效性、规范性及成效。对此,各高校应巧妙地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中,尤其是要及时发现与有效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更具效率、更加创新、更加科学的方法,彰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在优化教育管理体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获取更大、更新的突破。

作者:苗雨昕 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